1、中国古代文学史I,第一编 先秦文学第五章 屈原和楚辞何志军 主讲 暨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学目标: 了解楚辞的形成、基本特点以及代表作家、代表人物。 教学重点: 离骚、登徒子好色赋。注意二者在写作上的不同特点和影响。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屈原的“忠贞” 如何把握离骚回环反复的内在情感节奏,第五章 屈原和楚辞,第一节 楚辞的含义与背景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经历 第三节 屈原代表作:离骚 第四节 屈原的其他作品 第五节 宋玉,第一节 楚辞的含义与背景 战国时期出现的楚辞,和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的初源,合称为“风骚”。 楚辞书目五种.姜亮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楚辞补注.(宋)洪
2、兴祖.中华书局1983 屈原集校注.金开诚、董洪利、高路明.中华书局1999 楚辞集注. (宋)朱熹.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楚辞集解. (明)汪瑗.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 山带阁注楚辞. (清)蒋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离骚草木疏(四卷).(宋)吴仁杰 .四库本 楚辞植物图鉴.潘富俊、吕胜由.上海书店2003 楚辞源流选集(5册).周殿富译注.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一、楚辞的含义 1、楚辞的定义:(p111段3) “楚辞”之名,始见于汉武帝时,载史记酷吏列传。此时“楚辞”已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与“六经”并列。宋黄伯思翼骚序云:“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3、”“楚辞”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其直接渊源应是以九歌为代表的楚地民间祭歌。南方祭歌那神奇迷离的浪漫精神,也深深地影响甚至决定了楚辞的表现方法及风格特征。,史记酷吏列传: 始长史朱买臣,会稽人也。读春秋。庄助使人言买臣,买臣以楚辞与助俱幸,侍中,为太中大夫,用事。 汉书朱买臣传: 会邑子严助贵幸,荐买臣。召见,说春秋,言楚词,帝甚说之,拜买臣为中大夫,与严助俱侍中。,2、“楚辞”的多重含义: (1)战国时楚地出现的一种新文体,如九歌(民间集体性创作); (2)屈原和后来其他作家用这种新文体所写的一些作品,如离骚、九辩)(作家个性创
4、作); (3)由这些作品选辑而成的一部文集:楚辞。(专书),汉武帝时,淮南王刘安曾注离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谈及屈原作品如下:离骚、天问、招魂、哀郢和怀沙。 西汉末年,刘向把战国屈原、宋玉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严忌等所作楚辞体以及自己的九叹,辑成一书,取名楚辞。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并收入自己所作九思。 这是今本楚辞的基本篇目。,楚辞目录: 离骚经第一、九歌第二、天问第三、九章第四、远游第五、卜居第六、渔夫第七、九辩第八(宋玉)、招魂第九、大招第十(屈原或景差)、惜誓第十一(贾谊)、招隐士第十二(淮南小山)、七谏第十三(东方朔)、哀时命第十四(严忌)、九怀第十五(王褒)、九叹第十六(刘向)
5、、九思第十七(王逸),二、楚国简史与楚文化,1、楚国简史:(参考史记楚世家) 楚族起源异说纷纭,至少有华夏说、苗蛮说、东夷说、西人说、融合说几大类。 商汤、武丁、周昭王都曾征讨楚国。 商颂殷武:“挞彼殷武,奋伐荆楚。深如其阻,裒荆之旅。唯女荆楚,居国南乡。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 史记周本纪:“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索隐注:“昭王南伐楚,涉汉中流而没。”,诗经采芑歌颂宣王南征:“蠢尔荆蛮,大邦为仇。方叔元老,克壮其犹。” 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时,楚君熊绎接受周的子爵封号(受子男之田),姓芈,氏熊。定居丹阳(湖北秭归)是为楚国建国之祖。 公元前9世纪,周夷
6、王时,楚君熊渠封子为王:“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乃立其长子康为勾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与周室相对抗。 公元前8世纪,周平王时,楚君熊通要求封王不得,自封为楚武王:“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楚文王(熊赀)元年,公元前689年,建都于郢(湖北江陵)。 楚成王(熊頵,一作恽)十六年,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中原八国之师伐楚(屈完“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召陵之盟);三十四年,公元前638年,攻宋救郑,与宋襄公泓水之战(不重伤、不禽二毛、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淮南子:“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于古
7、为义,于今为笑,古之所以为荣者,今之所以为辱也。” 三十九年,公元前633年,与晋文公城濮之战,楚大败。,楚庄王熊吕为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八年,公元前606年,北伐陆浑之戎,问鼎于洛邑(王孙满)。十七年,公元前597年,楚救郑,大败晋军于河上。 楚共王十六年,公元前575年,晋败楚师于鄢陵。 楚昭王十年公元前506年,吴曾攻入郢都。 战国时代楚国一直高居七雄前列,直到战国末期楚怀王、楚顷襄王时,才由盛而衰(屈原生活时代)。顷襄王二十一年白起破郢都,五十五年(公元前223年)为秦所灭。,2、楚地民俗文化,(1)人、神之辨:楚地巫术文化与中原礼乐文化的区分。 汉书地理志:“楚人信巫鬼,重淫祀。”
8、王逸楚辞章句:“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巫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 (2)南、北之辨: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间,多尚虚无。” (3)离、合之辨:周景王之庶长子王子朝带各氏及周典籍入楚;孔子问礼于老子。,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经历,一、生平:(参考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屈原,名平,字原。又,离骚:“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祖先屈瑕,为楚武王熊通之子,受封于“屈”地,乃以“屈”为氏。 (赵逵夫先生屈原和他的时代则上溯至楚武王熊渠之子熊伯庸) 屈原生卒年说法纷纭(生年,教材采用浦江清先生说:楚威王元年,公元前3
9、39年正月十四日;卒年,采用郭沫若说:顷襄王二十一年,终年62岁),汉代最早提到屈原的,是西汉初年的贾谊吊屈原赋。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 最早提及屈原作品的,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后有司马迁、刘向、班固等。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序:“至于孝武帝,恢廓道训,使淮南王安作离骚经章句,则大义粲然。逮至刘向,典校经书,分为十六卷。”,屈原大事记,据赵逵夫先生说 公元前319年,楚怀王十年。升任楚怀王左徒。秋,屈原首次出使齐国。 公元前313年,楚怀王十六年。张仪自秦赴楚,劝怀
10、王亲秦绝齐,以割商於之地六百里的空言为饵,怀王信之。屈原力谏不可轻信,怀王不听,命其不得参与朝政。 公元前299年,楚怀王三十年。楚怀王受骗入秦,被扣留,在位三十年。楚立太子横,是为顷襄王。屈原劝王毋行:“秦,虎狼之国,不可信。”怀王不听。,公元前296年,楚顷襄王三年。 怀王死于秦,秦归其丧于楚,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屈原于本年免去三闾大夫之职,放逐江南。他从郢都出发,先到鄂渚,然后入洞庭。 屈原两次离开郢都,一次是在汉北,楚怀王疏远之时;另一次是在江南,楚顷襄王放逐之地。,第三节 屈原代表作:离骚,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由诗人自觉创作、独立完成的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不计“曰黄昏以为
11、期兮,羌中道而改路”二句(据宋代洪兴祖楚辞补注考订为衍文),共373句2477字。 离骚纂义.游国恩主编;金开诚补辑;董洪利、高路明参校.中华书局1980 离骚笺疏.詹安泰.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一、解题:,“离骚”二字解释多种。常见的几种解释: 司马迁“离忧”(罹)、班固“遭忧”、王逸“别愁”;游国恩“牢骚”、钱钟书“排解忧愁”、李嘉言“骚为地名”,徐仁甫古诗别解自叙说:“离骚,旧解遭忧,为动宾关系;解别愁,为偏正结构。屈原曰: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离、疏分言,疏、骚双声,是离骚即离疏”,“为平列结构”。姜亮夫屈原赋校注认为是楚方言的联绵字,“离骚、骚离皆楚之方言矣。声转则为愺恅
12、,广韵云心乱。”,二、写作时间:,屈原离开郢都往汉北之时,即楚怀王时期。 壮年说:司马迁史记、刘向新序节士、班固离骚赞序、王逸楚辞章句均持此说。但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中又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似是作于襄王时。 晚年说:游国恩楚辞论文集屈原作品介绍:“离骚作于顷襄王朝再放江南之时,屈原至少已过六十。”,三、篇章结构:,离骚是屈原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全诗突出刻画了诗人志行高洁、不改初衷的人格形象,表达了对佞臣当道、国政日蹙的深广忧愤,抒发了对故土深沉缠绵、欲舍不能的刻骨眷恋。除常见的以内容划分的两部分说之外,还可以诗人情绪变化为内在脉络,可大致分为三部分。应当明白,每一部分之中,
13、情感的高低起伏依然是如意识之海,生生不息。(p33) 1、两部分说: (1)开篇岂余心之可惩,对已往历史的回溯; (2)女媭之婵媛兮篇末,对未来道路的探索。,2、三部分说: 第一部分:自开篇“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写诗人在现实政治生活中遭受重挫,情感郁愤。开篇简述生平,上溯楚之先祖,接续宗族千年血脉。进而详写志洁行廉,德才双美,特立独行,一心为公,亦因此导致与佞臣小人的冲突,遭谗被放。诗人高自标持,绝不妥协:“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云:“民生四句,总承篇首至此之意而结之,以起下文,实一篇之
14、枢纽也。”,第二部分:自“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至“怀朕情而不发,余焉能忍与此终古”。写诗人由现实回忆进入超现实想象世界的求索。诗人在现实政治中既已遭挫,又加之以女媭的深切责问,自现实角度实在无以应答,于是南征沅湘,陈辞重华,贬恶扬善,折中于前贤往圣,高扬理想的历史人格典范,寻求自我价值的肯定,“哀朕时之不当”,情难自已,涕泗横流,衣襟尽湿。又自沅湘苍梧出发,急至昆仑悬圃,求见天帝,守门人冷眼闭门,无由得见,不意天上人间一般溷浊!因思求美人以曲传情于天帝,上天下地,托媒求女于宓妃、佚女、二姚,虽缘由各异,而三求三败,此路不通,“闺中既已邃远兮,哲王又不寤”,彷徨恍惚,不知此身何处可安,已暗
15、埋下文去留占卜之因。,第三部分:自“索藑茅以筳篿兮,命灵氛为余占之”至“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写诗人问卜灵氛、降神巫咸,终于远逝。问卜灵氛,得吉占,告诉诗人“两美其必合”,九州博大,不必困守楚国。去国远逝之事重大,诗人再决于巫咸,巫咸的意见跟灵氛不同,他列举君臣遇合而无须他人撮合之例,指出“苟中情其好修兮,又何必用夫行媒”,应趁着年华未老、国势未衰之时,建功立业。灵氛劝去楚求合,巫咸劝留楚求和,正是诗人内心天人交战的形象外化,最终诗人选择听从灵氛的吉占,准备远行。驾飞龙、扬云旗、鸣玉鸾、麾蛟龙,欲高蹈远逝,飞天逍遥,而忽然自眼角瞥见下方故土,一瞬间,刻骨铭心、血肉相连的故土情深蓦然爆
16、发,马儿蜷缩不进,车夫亦为之伤悲!繁音促节,九曲回肠,至此嘎然而止,诗人情感之余韵犹荡漾无已,充塞天地之间。,朱冀离骚辩云:“蜷局回顾,正为怀字写照。不行,亦只是说马,所以妙绝。便把己之系心宗国,不忘故君,一一俱在言外吞吐。曲终余韵,真觉意味无穷。” 篇终乱辞重申诗人的志向,知音难求,报国无门,离国不忍,当自我放逐,效法彭咸,终老故土。贺宽饮骚云:“彼彭咸已往,前依其遗则,今则从而居,所谓九死不悔也。故都固不可怀矣,而沅湘犹楚水;当朝秦暮楚之日,何王庭不可曳长裾?惟屈子一人以一死报宗国、酬先人。太史公所云可与日月争光,信哉,信哉!”,离骚以不同于诗经的面貌诞生于楚地,既展现了楚地神巫文化与中原
17、礼乐文化的不同,也体现了作家的鲜明个性和写作匠心。贯穿全篇的香草美人比兴手法、熔铸上古神话和历史人物于一炉的瑰丽想象,运用楚地方言句式的纯熟自如,抒发情感或如火山喷发,或如曲水呜咽,如在目前,无不深深打上了屈原天才的个人印记。气往轹古,辞来切今,天地万物,纷呈诗材,堪称诗歌创作的高妙化境,正如刘勰文心雕龙辨骚赞云:“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惊才风逸,壮采云高。山川无极,情理实劳。金相玉质,艳溢缁毫。”,四、离骚的艺术特色 1、动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抱负远大、志行高洁;身系宗族、情怀故土;遭际坎坷、矢志不渝。 抒情主人公形象的性别与男女君臣之喻、女性中心说等:“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
18、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朱熹楚辞集注;游国恩楚辞女性中心说;赵逵夫先生离骚的比喻和抒情主人公形貌问题(收入屈骚探幽,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2、深刻的比兴寄托: 善鸟香草、恶禽臭物、灵修美人、宓妃佚女、虬龙鸾凤、飘风云霓。 王逸楚辞章句离骚序:“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其词温而雅,其义皎而朗。” 文心雕龙辩骚:“虬龙以喻君子,云霓以譬谗邪,比、兴之义也。楚襄信谗,而三闾忠烈,依诗制骚,讽兼比、兴。”,梁启超演讲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1922年2月15日
19、、4月15日改造第4卷第6、8号,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p3943): 纯象征派之成立,起自楚辞。篇中许多美人、芳草,纯属代数上的符号,他意思别有所指。 这类话若不是当作代数符号看,那么,屈原到处调情到处拈酸吃醋,岂不成了疯子?蕙会变茅,兰会变艾,天下那有这情理?太史公说得好:“其志洁,故其称物芳。”他怀抱着一种极高尚纯洁的美感,于无可比拟中,借这种名词来比拟。他既有极秾温的情感本质,用他极微妙的技能,借极美丽的事物做魂影,所以着墨不多,便尔沁人心脾。 自楚辞开宗后,汉魏五言诗,多含有这种色彩。如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等篇,乃至张平子的四愁,都是寄兴深微一路,足称楚辞嗣音。,3、特别
20、的语言形式: (1)句式:六言为主(去掉语助词“兮”),句中第四字多为虚词、代词等。单句末用“兮”字(摇曳、轻),偶句末字往往押韵(重),使上下两句成抑扬顿挫的连贯态势,诵读节奏摇曳多姿,增强了语言表现力。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修辞:夸张、对偶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第四节 屈原的其他作品,成年冠礼咏志之作: 橘颂;贬谪汉北之作:离骚、天问、抽思、思美人、惜诵;放逐江南之作:涉江、哀郢郢都被破,绝笔之作:怀沙;九歌:根据所见巫术祭礼歌辞修订之作。 九章:后人收集编成,其中惜往日、悲回风二篇为后人悼
21、屈之作。卜居、渔父、招魂、大招前人或疑非屈原所作,皆无充分根据。卜居、渔父、招魂应作于汉北云梦时。大招形式较招魂为古朴,应作于屈原任左徒之前的青年时期。(据赵逵夫先生),一、天问,1、天问是屈原第二长诗,共374句,1553字,172个问题。戴震屈原赋注:“问,难也。天地之大,有非恒情所可测者,设难疑之。” 天问纂义.游国恩主编;金开诚、董洪利、高路明补辑.中华书局1982 2、内容与艺术特点 (1)内容:先问天地万物之形成,次问历史人事之兴衰,最后表明对楚国现实政治的伤痛。 (2)特点:一问到底,节奏明快,感情激烈。四言句为主;四句一组一韵。,二、九歌,1、篇目及得名: (1)九歌共11篇,
22、包括: 东皇太一 、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 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2)A、“九”,多也,非实指。 B、东皇太一为迎神曲、礼魂为送神曲,其他为九歌。(闻一多说),九歌应是楚地民间祭祀歌辞,屈原加以修订润色。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 离骚:“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又,“奏九歌而舞韵兮,聊假日以媮乐。”,2、内容: (1)祭歌:东皇太一、礼魂。 (2)恋歌:东君(太阳神)与云中君(云神);大司命(主寿命之神)与少司命(主子嗣之神);湘君与湘夫人(湘水之神);河伯(河神)与山鬼(山神) 。 (3)挽歌
23、:国殇。,山鬼 (p54),山鬼即山神。这首诗是祭祀山神的祭歌,活现了一个恋爱中的山鬼形象。她等待爱人赴约,而终无所见,渴慕之心愈烈,失落之情愈深。开篇妙写山鬼之神秘自然美:山坳弯曲,女神出现,若隐若现,神秘飘忽,一“若”字用得极好,勾起观者好奇心。渐行渐近,方见其衣着之奇特,薜荔衣、女萝带,正合山鬼身份,又见其与山林万物浑融一体。体态窈窕,神情灵动,“含睇”写美目含情,“宜笑”写山鬼一笑生春,纯乎自然。诗人笔触细微入情,捕捉女神之想象:爱人若见此时之我,不知当何等倾慕?继而写山鬼车乘之奇特:辛夷制车,桂枝为旗,前驱赤豹,后随文狸,山鬼之与众不同既现。石兰衣、杜衡带,衣饰再变,爱美之心使然。山
24、行折花,预赠爱人,念念不忘,于此可见。,相约本在山鬼所居竹林深处,左等右等,终不见人,林密幽暗,如同山鬼内心情绪之黯淡低落。山鬼想象爱人姗姗来迟之缘故,莫非是因为山路险峻难行?既然久侯不见,于是笔锋一转,写山鬼登高远望:山势高峻,云涌雾动,宛在脚下,而山鬼独立峰顶,孑然一身。极目四望,东风急起,雨神降雨,天地之间,白昼昏暗,难以辨物。山鬼想象:本想把爱人留在身边,可爱人到底在何方乐不思蜀,流连忘返?年华渐逝,无人会心共赏,迟暮孤寂之感立生,与开篇山鬼之美恰相反衬。久侯不至,远望不得,感年华之将逝,故采灵芝于山间,以保青春也。,怅然忘归,怨意渐生而心中犹怀幻想:爱人当思念我,或许只是因故不得空闲
25、,无法赴约?采杜若香草,渴饮山泉,憩于松柏树荫之下,心中信疑交错纠缠,不能止也。诗篇最后,黑夜降临,雷震雨急,猿狖悲鸣,风狂叶落,冷落凄清,如在目前,更甚于独立山顶之时。至此,最后一丝幻想也消失了,山鬼终于彻悟:爱人是不会来的了,只是自己的单相思罢了!理智清明已知如此,情感深切依旧难舍:“思公子兮徒离忧”,一个“徒”字,点出这段永无回应的爱恋,竟也是如此无休无止,缠绵难断!,这首诗突出的特点是设景与写人、抒情融合无间。山阿曲折以见山鬼之身形隐现,竹林深密烘托山鬼期待心境,尤其是“表独立兮山之上”及“雷填填兮雨冥冥”两段,气象浑涵,险怪奇崛,偌大天地间唯见山鬼一人,两相对照,凄苦彷徨,景至阔,情
26、至深,景语情语,已难分彼此。,国殇(p49),国殇是悼念楚国阵亡将士的祭歌,极写楚国将士之至勇。国殇,即为国牺牲之人。开篇就极力描写两军交战之激烈、敌众我寡之悬殊:吴戈犀甲,战车交错,短兵相接,旌旗蔽日,敌若乌云,箭如雨集,人人争先,浑忘生死。进而写楚国将士虽寡不敌众,但奋勇战至最后一人。阵势已被敌军突破,战马或死或伤,车轮深陷泥中,形势危殆,此时楚国冲锋鼓声铿然急起,困兽犹斗,何况勇士?战况进入白热化阶段,战尘弥漫,杀气冲天,鬼神震怒,昼如黄昏,尸横遍野,惨烈悲壮。战争以楚国将士阵亡而告终。,此时笔锋一转,追述楚国将士出征迎敌之前,已人人怀抱壮士一去不复返的决绝之心。即使明知敌众我寡,为国抗
27、敌,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首身离兮心不惩”,虽九死其犹未悔!战斗到最后一息,宁死不屈。最后极写楚国将士之勇毅,即便身躯已死,精神不灭,魂魄坚毅,亦当为鬼中之英雄! 国殇全篇充满力与意志的紧张对抗,虽展现于生死一线之际,其根则深植于楚地文化中。明代汪瑗楚辞集解云:“惟首虽离而终不悔,故能身既死而神犹灵。惟生为士之先,故能死为鬼之雄也。非勇武刚强之至而忠贞节义之积于平日也,曷足以当之而不挠哉?此故忠臣烈士,莫不皆然,而非屈子抱忠烈之心者,又不能言之曲尽其妙也。”,3、艺术特色 1、人神相恋的特殊情感形象。 2、原始戏剧的浓重表演色彩。 (1)以歌舞演故事(王国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
28、2)巫、神扮相及分角演唱 3、歌辞清丽,意境奇幻,韵味深长。 招魂乱辞:“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 湘夫人开篇:“帝子降兮北渚,目眇妙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三、九章,1、解题:九章包括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涉江、哀郢、抽思(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思蹇产之不释兮,曼遭夜之方长)、怀沙(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思美人、惜往日(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诗)、桔颂
29、、悲回风(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 这些作品并非作于一时一地,因而多为单行作品,在西汉初年,它们还被人视为单行的作品,史记屈原列传中就记载了怀沙、哀郢等,并无九章之称。西汉末年刘向的九叹有“叹离骚以扬意兮,犹未殚于九章”之语,一般认为,当是刘向编辑楚辞时,合此九篇为一组,命名为九章。,2、(1)桔颂:四言诗、咏物诗 桔颂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首咏物诗。此诗围绕着楚地特产桔树进行细致描写,并借物喻人,借物咏志,表达了屈原对故乡楚国的深沉依恋和终身一以贯之、超拔流俗之上的高洁志向。 此诗在楚辞中篇幅短小,通篇采用四言句式,有可能是屈原早年受诗经影响而写的作品。其突出特点是咏物与喻人、咏志吻合无
30、间,深情自然流露,无斧凿之痕。林云铭楚辞灯说得好:“句句是颂桔,句句不是颂桔,但见原与桔分不得是一是二,彼此互映,有镜花水月之妙。” 受命不迁生南国,绿叶素荣圆果抟。 秉德无私参天地,行比伯夷置为像。,(2)涉江 自我形象与离骚参看: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 溆浦山林一段与山鬼参看: 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猿狖之所居。山峻高而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
31、。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3)哀郢 关于哀郢,歧说甚多,在此采用明代汪瑗楚辞集解所创、王夫之楚辞通释所辩之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早已远放的屈原闻之,悲悼故都而作,追叙自己九年前离开郢都一路向东漂泊的情景,表达了无日或忘、至死不渝的故土之思。 哀郢可分为四部分。,开篇至“思蹇产而不释”为第一部分,写楚国郢都被破,王室、平民流离失所的逃亡场景,并唤起自己九年前将离开郢都时的悲情回忆。“忘长楸而太息”是诗人与楚国宗族血脉相连情感的真实写照。第二部分自“将运舟而下浮兮”至“悲江介之遗风”,写轻舟愈行愈远,故都渐隐不见,身已东行,魂尚留西,心潮如行舟之
32、波涛起伏,难以平息。第三部分自“当陵阳之焉至兮”至“蹇侘傺而含戚”,点出此诗的回忆性质:“至今九年而不复”,因无日不思,当年情景宛在目前,“忧与愁其相接”,深忧远愁竟如有形之物,梗塞胸中,无日或忘。,第四部分自“外承欢之汋约兮”至“美超远而逾迈”,回忆勾动今日国破之大痛,以及对佞臣小人擅政误国、贤人忠臣被贬放逐之深恨。乱辞凄楚,以鸟飞返乡、狐死首丘为喻,抒发自己对故都无日或忘、至死不渝的深情,而无罪被贬、报国无门,乃至无望返回故都的绝望,甚至不如鸟与狐也。 哀郢集中体现了九章的现实主义风格,诗人的哀痛欲绝与楚国的破亡血肉相连,既痛绝今日,也遗恨当年,哀情婉转,终身难忘,真为诗人一生情怀写照!,
33、第五节 宋玉,吴广平宋玉集,岳麓书社,2001,吴广平宋玉研究,岳麓书社,2004,一、生平 屈原弟子说争议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汉书艺文志:“宋玉赋十六篇,楚人,与唐勒并时,在屈原后也。” 汉书地理志:“始楚贤臣屈原被谗放流,作离骚诸赋以自伤悼。后有宋玉、唐勒之属慕而述之,皆以显名。” 零星记载如:韩诗外传(卷七)、新序杂事(第一)、(第五)、楚辞章句(卷九)等。,二、作品:,1、九辩(p63) (1)长篇抒情诗。155句,1500多字。离骚:“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 原是古曲之名,宋
34、玉旧瓶装新酒,古题创新制。楚辞章句:“辩者,变也。”周礼大司乐郑注:“变,犹更也,乐成则更奏也。”又,王夫之楚辞通释:“辩犹遍也,一阕谓之一遍。盖亦效夏启九辩之名,绍古体为新裁,可以被之管弦。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盖楚声也。”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九辩本古辞,玉取其中,创为新制。”,(2)九辩的悲秋感遇主题: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泬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憯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怆怳懭悢兮去故而就新;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惆怅兮而私自怜。燕翩翩其辞归兮,蝉寂漠而无声;雁雍雍而南游兮,鵾鸡啁晰非悲鸣。 独申旦而不
35、寐兮,哀蟋蟀之宵征。时亹亹而过中兮,蹇淹留而无成。 这一段诗章可谓是耳目一新;前无古人,后启来者。仅仅末后的四句就已经明白无误的开武帝秋风辞之先河,夺曹丕燕歌行之先声。整个建安时代,难道不正是在这高屋建瓴的诗风之下吗?“白杨多悲风”(古诗十九首)、“高台多悲风”(曹植杂诗)、“高树多悲风”(曹植野田黄雀行)、“江介多悲风”(曹植杂诗)。这些名章秀句,惊心动魄,一字千金。那么“悲哉秋之为气也”以下这么集中的大段,登山临水,羁旅远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课无责有,寂寞求音。虽万金难买了。(林庚屈原与宋玉),刘禹锡秋词 :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3)九辩
36、与屈原及离骚: 九辩抄袭屈赋之处,据游国恩先生统计,“其中专名词如骐骥凤凰等均未列入”,“已共有三十多条”。“像这样大规模的抄袭,后来只有西汉人摹仿楚辞的作品如七谏九怀九叹之类;而且简直可以说西汉人那种摹仿其实是抄袭作风,实在是受了九辩的影响。”,2、高唐赋、神女赋: (收入文选卷19,清代何焯:两赋当相次合看,乃见全旨。) 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襄王有梦,神女无心。 其始来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须臾之间,美貌横生:晔兮如华,温乎如莹。五色并驰,不可殚形。,3、登徒子好色赋(收入文选卷19;作品选p63) 汤炳正“左徒”与“登徒”(中华文史论丛
37、1981第三辑) 此赋写对好色的三种不同态度,折中于儒家“发乎情,止乎礼义”。楚大夫登徒子指责宋玉貌美善言而好色、危及楚王后宫,楚王问宋玉,宋玉辩才无碍,轻松回应了前两项指责:貌美乃天生,善言乃师教。核心问题在“好色”与否,这是个人主观意志、生活作风相关,因此楚王揪住再问。宋玉以极度的夸张、对比巧妙回应:美绝天下的邻家女子“登墙窥臣三年”,我宋玉至今未许;登徒子之妻形体丑陋,卷耳、暴牙、遍体生疮、不良于行,你登徒子居然还能乐在其中,生了五个儿子,究竟是谁好色呢?正出使楚国的章华大夫闻而有感,进言楚王,描述自己的一场桑林惊艳,得出“目欲其颜,心顾其义,扬诗守礼,终不过差”的折中原则。,这篇短赋虽
38、如李善所言,略有“讽于淫”的意旨,但并非此赋精妙所在。毋宁说,这是一篇全力以赴娱乐楚王的虚构作品,同时展现了宋玉妙绝的文思。除宋玉、楚王外,楚大夫登徒子、秦章华大夫都未必实有其人,而极有可能是虚构的人物形象,借此展开虚拟的对话,因此李善注云“此赋假以为辞”,可谓一语中的。全篇的亮点集中在宋玉对被指“好色”的巧妙应对,“至于好色,臣无有也”,实际上是精心构思,欲扬先抑。果然楚王被吊起了胃口,甚至故意严肃此事:快说,说得有道理就留下,没道理就自己引退罢。宋玉的从容、楚王的好奇,跃然纸上。,进入正式应对,宋玉的妙语如天外长风,冉冉而至,勾人心痒:天下美女之最在楚国,楚国美女之最在臣里,臣里美女之最在
39、隔壁。究竟如何美?宋玉从容侧写:“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天生丽质,纤秾合度,不待粉饰,乃是无法言喻的理想美人。接下来才略加正面描写:“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当受诗经卫风硕人写庄姜之美的启发,而宋玉点到即止。笔锋一转,夸张美人之笑的魅力,无可抗拒:“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此处当亦受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启发,而以观者倾倒之状侧写笑容之美,实乃自出手眼,令人拍案叫绝。而一句转折“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又把人的翩然联想从容拉回宋玉的“不好色”。宋玉对夸张手法的运用可谓炉火纯青,又加之以对比,美则美至极点,丑亦丑到极处,两相映衬,乃是引发喜剧效果的巧妙手法。,此外,借秦章华大夫来描述桑林美女,也极为精妙:“处子怳若有望而不来,忽若有来而不见。意密体疏,俯仰异观,含喜微笑,窃视流眄”,写妙龄女子渴望爱情又心念礼义的含羞进退之态,可谓细致传神,如在目前!双方引诗相合,也颇有赋诗断章之妙:章华大夫化用郑风遵大路情挑桑林美女,桑林美女化用小雅苕之华巧守礼义,都颇得赋诗三昧。,杜甫咏怀古迹 :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