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对项羽刘邦的评价.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2849375 上传时间:2018-09-2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项羽刘邦的评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对项羽刘邦的评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对项羽刘邦的评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对项羽刘邦的评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对项羽刘邦的评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霸王别姬 1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 ,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之,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遂亡其国,自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岂不谬哉!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2.刘邦对项羽的评价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 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

2、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3杜牧、王安石、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 杜牧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王安石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李清照咏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4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4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项羽之兴起迅猛,项羽之灭亡倏忽。 司马迁感叹

3、:项羽或许是舜的后裔吧!能在短短三年之间,灭亡秦国,统率诸侯,虽然其势位未能终久,但自古以来,未尝有如此人物。司马迁是汉武帝时代的史官,面对刘邦的后代,身处刑罪之境,竟敢为项氏之兴亡惊叹不已,可见项羽实非等闲之辈。 后来人谈项羽,犹如痴人说梦,用凡人的成 败荣辱来讨论英雄的是非功过,似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嫌疑。 纵观项羽短短的一生,他对于或兴或亡的 结果,似乎从未特别留意过。事实上,项羽自始 至终对于结局怎样确实是毫不关心的。看重结果的不是项羽,重过程轻结果的英雄才是项羽。项羽灭亡秦国,做诸侯统帅完全是顺势而为、率性而为,无意而得之,这与刘邦刻意先入关破秦抢王形成鲜明对照。如果说项羽有做王

4、的念头,凭他的能力完全可以抢在刘邦之前入关,他之所以北上与秦军主力决战,根本不关心“ 谁先入关谁做关中王”的约定,就因为他本是一个只重过程而不重结局的绝世之雄,这个率性而为的英雄,至今也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人生本是一台戏,这台戏被项羽表演得淋漓尽致、精彩至极。项羽把人生这出戏演得自然真纯、酣畅淋漓,看不见丝毫是非功过、成败得失的瞻前顾后,达到了随“ 心”随“ 势”的最高境界。 “ 心” , 即项氏之个性,说白了就是他的表演欲望; “ 势” ,可以概括为表演氛围。为了满足表演欲望,他无时无刻不在寻找或营造最佳表演氛围: 破釜沉舟、鸿门宴、割地封王、霸王别姬这 些精彩表演之所以历久弥新、余味

5、悠长,正是因为他那超功利、超世俗的意气足以使常人在无法理喻的同时惊叹不已。楚霸王无颜东渡,自刎乌江,精彩的演出在 高潮到来时嘎然而止,何其悲壮!何其得时!何其 得体!这是天衣无缝的完美艺术。“ 是天要亡我, 不是用兵之罪。 ”知霸王者莫如项羽。 “ 天”灭亡了项羽, “ 天”是何物!或许是上苍、天神,或许是运数,项羽当时究竟指的是什么,现在已不重要,而更有意义的是从史实中找出:这个“ 天” 究竟应该是什么。唐代诗人杜牧说过:“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 天”灭亡了项羽,不是刘邦灭亡了项羽。那么,这个“ 天”便是项羽自己了。项羽以什么为“ 天” 呢! 项羽以表演为天”

6、 ,以过程为“ 天” ,以曾经为“ 天” ;而不以成功为“ 天” ,不以得到为“ 天” ,不以永远为“ 天” 。这种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了他的 表演如何开场和如何收场。只要他觉得表演效果好,成功与失败以及其他一切都可以忽略不计。 以江山为舞台,以历史为观众,项羽的一生 是倾情表演的一生。历史证明,他的表演是出色的:一时的轰烈,永久的回响,给历史留下永恒的震撼。这种重过程轻结果的项氏表演,其实也未必不是最理想的结果:使历代惯常思维的人们唏嘘不已、惊叹不已。项羽三放刘邦,把个范增气得要命,至今也令人不可思议。 一、在鸿门宴上,如果项羽要杀刘邦,刘邦岂能因如厕之便而脱身! 二、项羽封王时,范增曾

7、与之商议,疑刘邦有取天下之心,而项羽明知有患而不除,封刘邦 为汉中王。 三、项羽收复彭城,追杀汉兵,楚兵将刘邦重重围困,如项羽真要杀刘邦,刘邦岂能因大风忽作而脱身!“在此,司马迁有“ 为王者讳”的嫌疑#。说他沽名钓誉,说他义重如山,其实不如说 表演需要来得直接。杀了刘邦既不够朋友,有损霸王形象,更重要的是这场对手戏就无法演下 去,过程也就完结了。所以,杀刘邦者非项羽,是项羽则不杀刘邦。 项羽放弃关中而都彭城,以为“ 富贵而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 ”又一次证明项羽表演欲望 之强烈。即使被人骂为“ 沐猴而冠” ,也动摇不了项羽的表演意志,为了一时的演出效果,成败得失的最后结果是不屑一顾的。倘若项羽

8、听人之劝定都关中,刘邦焉能回定三秦!刘邦不能回定三秦,也就无法与楚相争。 “ 天”使项羽放弃 了地利,是因为这地利有碍“ 天性”的表达。 最后项羽被汉兵追到乌江之滨,并非定处绝境,倘使潜回江东,集聚人马,也不是完全没有了重振的希望。当时,项王带了骑士,退到乌江西岸,正好渡江东归;乌江亭长把船靠好 等待项王上船,并对项王说: “ 大王,江东虽小,地方也足有千里,民众数万,足以为王,请大王快上船渡江,且这里只有臣有船,汉军追到也无法渡江。 ” 项王:“ 天要亡我,我渡江过去有什么用!当 初我率 ( 江东子弟渡江西进,如今江东子弟 没有一人能回去,只有我一人渡江而归,即使江东父老兄弟爱我!我,仍旧拥

9、我为王,我有何脸 面再见江东父老!” 项王将马送与亭长,命骑士都下马步行,持 短兵器接战。汉军这时已追到,双方冲杀,项王最勇,独杀汉军数百人,身受十余创。在奋战之间,项王回顾发现汉骑兵司马吕马童。项王说:“ 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吕马童吗!” 吕马童因项王是老相识,不好意思面对而视,只 得指项王对王翳说:“ 这就是项王)” 项王说:“ 我知道汉悬赏买我的头,值千金封万户。吕马童,我们既然是老朋友,我送给你 这一点好处吧)” 项王于是挥剑自刎而死。 “ 天”决定了项羽结束生命的时间、地点和 方式, “ 天”在此提示:人生舞台的落幕之机已到,或早或晚都将有损演出效果。 不过江东,结束演出,自我了结,余味

10、悠长,给人留下永久的惊叹与震撼。项羽式的悲壮,空前绝后,相形之下,吕马童之流则渺如烟尘。 成功与失败,短暂与长久,本来就是相对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刘邦胜利了,项羽失败了;而在另一种意义上,也可说是项羽胜利了, 刘邦失败了。定要做上皇帝,传位多少代以后才算胜利者,这是世俗之见。人的价值观决定人的价值判断,项羽的价值取向不在乎最后的王者是谁,不在乎时间上的长与短;项羽以气概为最高价值:宛如横空出世,在人世间闯荡一遭,创造极致境界,使之空前绝后。事实上,古往今来出现过不少刘邦式的英雄,而项羽却是绝无仅有,他的勇谋,他的敢作敢为,他的气贯长虹,他的决绝,真可谓惊诧千古,叹服万代,就连南宋 女词人李清

11、照也不禁为之感叹:“ 生当为人杰, 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可见, 项羽称霸王时间虽短,但他的英雄气概却震撼 千古,远远超出刘邦数百年家天下的轰轰烈烈, 我们能说项羽的价值判断错误吗! 有人把项羽的败亡归咎于他的有勇无谋, 这实在是见树不见林。项羽能够完成杀宋义、降章邯、坑降卒、封王侯、徙义帝等大手笔文章,只有勇没有谋是很难办得到的。至于说项羽吝啬封赏,以致于叛离不附,这对于项羽来说,则并非失误,他是顺“ 天”而为之。凭项羽的声威,若要韩信、彭越、英布、田荣之辈归附,也许只需略施小计而已;他之所以不为,便是任性而为。性, 即其霸王之气,虞姬所唱“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的霸王

12、气。其实,霸王气到了自刎时已到达高峰,发挥到极致。固然,杀宋义、破釜沉舟是霸王气,坑降卒、裂土而封是霸王气,但到了霸 王别姬、自刎乌江时,霸王气的主体性才得以充分显现,作为一种天性,即天赋的理念,它在项羽作自我否定时获得了永恒。 以成败论英雄和不以成败论英雄,本是两种境界;而成与败的相对性,又使人们对成败本身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在表演和过程的层面,项王没有失败,项王也没有死。作为惊天动地的英雄,他活在历代人们心中;作为霸王气概的极致境界,他至今仍然是历史纪录的保持者。说到我的观点,小时候,我对项羽真是倾慕之至。他的神武,可谓气吞山河;他的爱情,可谓缱绻动人。从多数赞美的文人笔下,我体味着一个英

13、雄的气概和情怀。但是,结局究竟是悲凉的。几番番入我梦来的“重瞳子”项英雄最终自刎乌江,美丽的虞姬亦是随风而逝带给人的,是无尽的惆怅和悲凉。那个时候,我为项羽惋惜万分,我对刘邦嫌恶之至。 近日,仔细看过了司马迁史记之项羽本纪及汉高祖本纪。我觉得不能不说点自己的新感觉了。 项羽,自然是一位英雄。天生神力,“吴中子弟皆惮之”。其志向博大高远。一日,始皇游会稽,项羽脱口而出:“这个人可以取而代之呀!”其叔项梁因此奇之。其后,举事而起,从者云集。破釜沉舟,救赵破秦,令诸侯“莫敢仰视”。及自封西楚霸王,众王反叛,更见其骁勇:讨伐乎东西,征战乎南北,往来翕乎,未知疲倦。他很讲信义,只因允诺了项伯“善遇”刘邦

14、的进言,他不顾亚父“示之者三”,于鸿门宴上放走了罗网中的刘邦。当兵败乌江时,他拒绝登上乌江亭长的救生船,面对身后的丛林干戈,他笑对死亡,气概何其豪迈。真正的勇士,是无法被震慑的。 英雄项羽最终自刎死掉了耳畔怆然响起悲歌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折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至死将失败的原因归之为时运不济。然而,真的只是时运不济使然吗?有人说:项羽最大的失误,就是在鸿门宴上未听从谋士范增之言,以至放“虎”归山,招致最后的失败。此语本人实不敢苟同。 细读史书,透过一幕幕细节,就会清楚的发现,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他空有高志却目光短浅;他爱慕虚荣,不乏自满自得的小农意

15、识;凡事勇在先,智在后,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领袖气质。这就决定了他的一生,只宜做一名叱咤风云的将军,却不具备一种帝王的气度。他真正的失误不在于杀没杀刘邦,而是误在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点上,就算他于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以后也一样会败于张邦、王邦、李邦 不信吗?我们且来看一下史记中的几个小片断: 新安。章邯率部归降。项羽不是对降兵善加督导,化为己用,反因害怕降卒不服而“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新丰鸿门。闻刘邦欲关中称王,项羽大怒,欲以四十万大军击压刘邦十万军。刘邦恐,急笼络项羽季父项伯,卑曲称臣,高颂项王。项羽显然沾沾自喜,颇以为得意,遂听从项伯言而“善遇”刘邦。这就有了鸿

16、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王”而“项王默然不应”的千古遗憾。 入关后。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令“秦人大失望”。 既灭秦。有人劝说项羽:“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羽此时却心怀东归意,说:“人富贵了不回归故乡,就如同穿着好衣服在夜里行走一样,谁能知道呢?”劝者见项羽目光如此短浅,不由意冷心灰,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闻之,大怒,“烹说者”。 汉二年冬。因封侯不当,田荣起兵反叛。项羽平叛后,“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 这样的例子不必一一列举下去。 项羽的性格弱点贯穿了一生的始终,他似乎并无意加以改

17、变,这对一个有着远大抱负和理想的英雄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他的成长过程,只是一部勇猛成长史,却忽略了对更高层次人格的追求和塑造。他的失败是必然的失败。尽管司马迁怜惜地将之列入本纪记载,他也终不过是一名威猛的勇士而已。 再看刘邦。他天生的性格是狡黠、油滑,爱吹牛皮,颇象个混混儿。“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好酒及色”。他的出身极其普通,其父母的名字不为世人所确知,当然不及项羽的名将后裔身份。在一贯重视光环和背景的人们心目中,刘邦显得黯淡,这使得二人在刚起兵的时候,刘邦只能落个从属的地位。但刘邦自有他的一套。狡黠和油滑自然不是领导者的气质,沛公却善于不断拔高自己。他自比“信陵君”,从而给自己定出了人生的

18、高度。他常不自觉地模仿信陵君的处世、行为方式,为自己的性格添加了理性和工于心计的优秀的一面,这使得他的人生成为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一生。他也因此受到乡里人士的敬重。 刘邦到底从信陵君那里学到了哪些优良品质呢?我觉得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是笼络手段极为高明。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善于根据情势揣摸人的心理,润滑人际关系,有较强的凝聚力,能够吸引他人为己所用。 史记载:刘邦先行入关后,项羽闻讯,欲击之。是时,刘邦自忖以十万军不敌项羽之四十万军,乃急笼络项羽季父项伯,恭敬地“以兄事之”,并“奉卮酒为寿”,与之约为婚姻。项伯遂感于厚爱,力劝项羽“善遇”刘邦,并于鸿门宴上拔剑与项庄对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得

19、范增的杀“邦”计划全盘落空! 从表面看,刘邦似乎无甚特殊才能,但其麾下人才济济,萧何、韩信、陈平皆忠诚效命,连自视甚高的张良也敬佩的对人说:“沛公殆天授也”。以一个平民出身的“浪子”,团结着一大批才高气傲的谋士、将军为之效力,岂一般的手段所能致? 二是宽容、仁慈、有大量。 与项羽“诸所过无不残灭”之举相反,刘邦做事较有分寸。楚国长老皆赞曰:“沛公,长者也。”史记载:汉元年十年,沛公兵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 项羽兵败死后,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羽谷城。“汉

20、王为发哀,泣之而去。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 三是遇事冷静,喜用智不斗力。 楚汉久相持未决,项羽曾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斗力。”以己之短敌彼之长,这样的傻事,刘邦自然不会做。 攻打宛城时,为免强攻损兵之弊,刘邦听从陈恢的建议,许原宛守为殷侯(相当于现在的港人治港)。其后刘邦以此法引兵西,“无不下者”。 四是坚忍克己。刘邦入关后,从樊哙、张良谏,封秦重财物于府库,不取分文。并当众宣布:“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同时派人到各县乡村广而告之。秦人大喜,献上牛羊酒食犒劳军士。沛公又推辞不受,曰:“仓粟

21、多,非乏,不欲费人。”这样秦人更加高兴了,唯恐沛公不为王。这一点,聪明的范增看的十分清楚:“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刘邦的本性也是贪财好色的,但是为了达成目标,他变得很能克制自己。这与项羽每攻城破镇后遂“收其货宝妇女”形成鲜明的对比。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为了做成大事,刘邦常能忍受相当的痛苦,做出惊人之举。楚汉荥阳对峙时,项羽欲烹刘邦之父以迫其退兵,刘邦竟说:我们已约为兄弟,我父亲即你父亲,如果要烹你父亲,“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惊怒,要胁计划因之破产。 总结起来,争霸中的项羽与刘邦俱怀统一江山的大志,项羽禀赋优于刘邦,可惜的

22、是他不注重自我管理,动辄怒、大怒,遇事率性而为,毫无克制,这是成功的大忌。相反,刘邦在起初表现平平,但他善于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断以高标准来完善和要求自己,培植优秀品质,克制天性中的不良成份。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绝不只是靠运气得来的 当虞姬横刀,将一朵生命之花绽放成锋刃的湛蓝。我看到鲜红鲜红的血流过雪白雪白的颈。壮士掩面,乌骓悲鸣。 一.情意绵绵的伟丈夫 在项羽被困于垓下时,他长歌当哭,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垓下歌。英雄征战沙场,固然值得敬仰,英雄的泪,更不可等闲视之。项羽的泪使得“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后人读到这里,无不为之涕泣。正如郑板桥所叹:“何以英雄骏马与美人,乌江过者皆流涕。”与刘邦为了

23、逃命而把亲生儿女推于车下的残酷无情相比,项羽是一个富于人性的和人情的伟丈夫,硬汉子。 二.气盖一世的英雄,自我精神王国的国王“ 吾起兵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天下。然今遂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这段话不仅表现了项羽英勇善战,叱咤风云;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他的自信和自爱。看到这些,怎不使人想起那“彼可取而代也!”的非凡气概?怎不使人想起他巨鹿战中万夫莫当的英姿和彭城叱咤风云的气势?项羽从始到终一直是自己精神世界的国王,他自信甚至迷信自己的武力和追求,他的精神世界总是处于自然舒展的状态而很少受伦常的约束。 三.忠厚豁达的男子汉 乌江亭长

24、要渡他东去,并说楚地还有十万人,足可以东山再起。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不忍杀之,以赐公。”项羽的坦率豪爽,气度豁达,忠厚诚实而又善良不忍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宁愿慷慨悲壮地去死,也不愿屈辱惭愧地苟活。正如郑板桥所叹:“相王何必为天子,只此快战于古无。” 项羽既是胜利的勇士,又是失败的英雄;他胜得漂亮,败得悲壮;活得痛快舒展,死的慷慨豪爽。它既凶狠残暴,又善良不忍;既刚愎自用又轻信多疑;既爆裂急躁又优柔寡断;英勇刚烈的山峦上开放着情意绵绵的花朵;豁达宽厚的海洋中

25、荡漾着几道狭隘滞涩的涟漪。一个真实的人应是多种性格因素的统一,项羽无疑是文学史上不朽的丰碑,它将牢牢地屹立于历史长河中,虽经千年冲蚀,涤荡,依然历久不衰,魅力无穷。 我们不能单以是否成就了帝业来评价项羽的是非功过,而要按他的历史实绩来评价。项羽固然没有成就帝业,但他顺应人民的心愿和历史发展的潮流推翻了暴秦统治;又自刎而死,结束了内战,使汉统一了全国。这在客观上不能不说他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功臣。项羽是一座金铸的丰碑,将永远矗立在历史的战车上,供后人瞻仰。 17以下是易中天的评价,我觉得写得很深刻。可以以他的思路作为参考:项羽是贵族后代,是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刘邦是沛县小混混,是平头百姓一个。然

26、而,两个人较量的结局是:刘邦知人善任,麾下群臣才华横溢,他们君臣携手,同心同德,最终打败了兵多将广、不可一世的项羽。作为对手,项羽完全未能意识到刘邦的强大。他孤傲自负、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一错再错,终于兵败垓下,自刎于乌江。那么,究竟是哪些个人因素造就了刘邦和项羽全然不同的命运和结局呢?身世魅力相差悬殊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不可思议。因为就家庭背景,集团力量和个人魅力而言,刘邦和项羽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很多人觉得这个刘邦怎么会战胜项羽呢?项羽是个贵族,是个英雄;刘邦是个贫民,是个流氓。项羽的出身是相当高贵的,他的祖父叫项燕,是楚国名将,但到了项羽父亲他们这一代,这个家族就开始破落

27、了项羽早年追随叔叔项梁逃难逃到吴中,就是现在江苏省苏州市的吴县一带。不过破落,那也还是贵族,和刘邦不一样。刘邦是没有名也没有字的,他被唤做刘季,就是刘小的意思;项羽可是正儿八经有名字的,叫做项籍,也是有字的,叫项羽,也字子羽。总的来说,项羽的能力还是很强的,而且他非常勇敢。楚汉战争当中有一次出现这么一个情况,刘邦手下有一个神箭手叫楼烦,两军对垒的时候,刘邦就让这个楼烦站在阵前,项羽那边出来一个人,楼烦一箭就把他给射死了;再出来一个人,楼顶一箭又把他给射死了,连连射死了好多位项羽的兵将。项羽大怒,自己出来了,出来以后往那儿一站,大吼一声,楼烦被吓得屁滚尿流,调头就跑,跑进军营当中再也不敢出来了。

28、所以项羽这个人的个人魅力是没的说。所以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项羽几乎是战必胜,攻必克。那刘邦会干什么呢?刘邦的本事还是司马迁说的那四个字:好酒及色喜欢酒色就是他的本事。在整个灭秦和楚汉战争中,没有一座城池是刘邦攻下来的,没有一个计谋是刘邦策划的,没有一场战争是刘邦指挥的。刘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话为之奈何?问张良,问陈平,问韩信,我该怎么办啊?性格决定命运但是,我们如果冷静地做一个分析,就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刘邦和项羽两个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正是这些性格的差别决定了他们的成败和命运。刘邦和项羽的第一点不同是:刘邦志向远大,项羽鼠目寸光。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他们在胜利面前表现出的心态来证明。秦二

29、世三年的十月,刘邦攻进了关中,后来项羽也进入了咸阳,他们获得了推翻秦王朝的胜利。在这场胜利面前,刘邦和项羽的表现完全不同。刘邦不杀子婴,约法三章,不受犒赏,秋毫无犯,而且退出秦王宫,还军霸上。这是一个了不得的举动,这个举动的意义范增看出来了。范增对项羽说,项王,刘邦这个人可不能小看,据臣所知,刘邦原来在沛县的时候是喜欢钱财、喜欢酒肉、喜欢女人的人,现在这样一个人来到秦皇宫看见数不尽的金银财宝和美女珍馐居然不动声色、秋毫无犯,他有这么大的克制力,其志不在小,他的志向一定是很大的他能够把这些东西都不放在眼里了,这个人是绝不可以小看的。但项羽听不进去,刘邦嘛,他有什么了不起?他其志不小又能怎么样?项

30、羽自己是怎么做的呢?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项羽做得很不好的一件事,就是他每攻下一座城池就屠城,史书上的记载是 4 个字:城无遗类。就是说项羽他把一个城攻下以后,这个城里面就没有活口了,那肯定是连妇女儿童都在屠杀之列了,而且项羽一把火烧掉了秦王朝的皇宫,这样做是不得人心的,项羽完全不动脑筋,就这么做了。做完以后,有人就出来劝说项羽,说咸阳这个地方是帝王之都,如果您想称皇称帝的话,应该定都咸阳。但是,这个时候秦的皇宫已经被项羽烧光了,也没地方住了,项羽又一门心思想回家去,回他的老家去。于是就说了这样的话:“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什么叫做衣锦夜行呢?就是穿着漂亮的衣服在黑咕隆咚的晚上走,谁看得

31、见呢?应该穿上漂亮的衣服回家乡去,这个叫做衣锦还乡“衣锦夜行”、“衣锦还乡”这两个成语就是从这儿出来的。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他们在挫折面前的表现,这是刘邦和项羽不同的第二点。在失败面前,刘邦冷静沉着,项羽狂暴浮躁。楚汉战争当中有这么一件事情,就是两军处于对峙状态的时候,项羽攻刘邦久攻不下,就在军前架起了一口大锅,把刘邦的父亲刘太公五花大绑地推到了阵前,然后喊话,刘邦,你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爸下油锅了!刘邦怎么说呢?他不紧不慢地说,呵呵,项老弟,别忘了,我们两个在怀王手下的时候有个什么约定呢?咱俩是约为兄弟,咱俩既然是兄弟的,我爸就是你爸。你要是打算把咱们的爸爸煮了,别忘了给哥哥留碗肉汤喝!项羽没办

32、法:下不了手。实际上项羽这个时候已经出了一个下策:你跟人家打仗打不过,就把人家的爸爸放到锅里去煮,这是种流氓手段,而项羽本身是一个贵族,一个贵族使用流氓手段,这就是下策,何况你的对手就是个流氓,你一个贵族使用流氓手段来对付流氓,你对付得了吗?所以我想,当时的这个情况,一定是项羽一肚子窝囊气,而刘邦是一副嬉皮笑脸的神情我是流氓我怕谁从心理上你项羽没有战胜人家刘邦。当然,项羽这个人物的形象很具审美性,很帅也很酷,很好看的,但是没有用啊!在挫折面前,项羽表现出来的是心浮气躁,而不是镇定自若,由此可以证明项羽不是一个好的统帅。以上说的是做事,再说做人。在做人方面,刘邦和项羽有什么区别呢?刘邦豁达大度,

33、项羽气量狭窄,这是他们两人的第三点不同。刘邦这个人你别看他没文化,你别看他大老粗,但他的肚量是很大的,敢作敢为,肯豁得出去。刘邦年轻的时候不是当泗水亭长吗?当时上面派给他一个任务,就是让他押送一批犯人到某个地方去。刘邦押着这些人走着走着,一不小心跑掉一个,走着走着,一不小心又跑掉一个,走到半路上,刘邦一算,跑了几个了,想想等走到目的地,恐怕犯人就该跑光了。你说刘邦该怎么办?刘邦是备下酒肉请这些囚犯们大吃大喝一顿,然后用剑把捆绑他们的绳子都解开,说,你们现在干脆都跑光了算了,我也跑算了。结果怎么样呢?有些人跑了,有些人不跑,留下来的人说,我们干脆跟着你干吧。这是说刘邦能豁得出去,我们说:“豁出去

34、了豁出去了”,豁出去就能“了”。凡是成大业成大事的人,一定是能豁得出去的。到了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刘邦的军队已经打到了楚国境内,准备和项羽在垓下会战,这时韩信按兵不动,彭越按兵不动,英布也按兵不动。刘邦约定他们一起来合围,他们就是不动身。这时候刘邦就问张良,说,子房啊,看来这个天下也不是哪一个人的,我准备胜利以后把天下给分了,你看分给哪些人比较合适呢?张良说,一个彭越,一个英布,一个韩信。彭越和英布本来是在楚汉之间摇摆的,现在倾向于汉,韩信本来是你手下的,现在他独当一面。如果你愿意把土地分给他们的话,他们一定会南下来帮助你合围项羽的。刘邦说,好,行,就这么跟他们约定了,胜利以后什么什么地方给谁

35、,什么什么地方给谁,给了给了,都给他们,不在乎。结果这几支军队全都来了,把项羽团团围住,予以消灭这是刘邦的大度。项羽呢?他为人小气。韩信就说,项王这个人婆婆妈妈的,我们将士如果有谁受了伤,他会亲自拎着饭篮到医院去探视,流着眼泪拉着你的手,说长道短。可是我们有了战功,他要封一个官爵,一颗印捏在手上,磨过来磨过去,直到方的变成圆的,他都不给人这是项羽的小气。刘邦和项羽的第四点不同,是刘邦心狠手辣,而项羽儿女情长。刘邦这个人心是比较狠的,我们曾经讲过,他在逃避的过程中曾三次把自己的儿子和女儿扔下车子,只顾自己逃命。他身边的人,一旦怀疑到谁,他可能不顾一切地就要把他杀掉。刘邦晚年有一件事情,就是他病了

36、以后,突然怀疑起樊哙来了。照说樊哙是最不可能被怀疑的,樊哙是吕后的妹夫,跟刘邦两个的关系用北方人的话说叫“担儿挑”。而且在鸿门宴的时候,是樊哙挺身而出才救了刘邦一条命连樊哙这样的人他也怀疑。刘邦他突然就觉得,樊哙就是巴不得我死,于是他下了一道命令,交给陈平:“平至军中,立斩哙头。”陈平你拿着我的命令到军队里去,立马就给我把樊哙的脑袋砍下来。这个事情最后没做成,因为后来刘邦死了,陈平到了樊哙军中的时候也觉得这个事情不能干,樊哙毕竟是吕后的妹夫,同时也是功臣,哪是随便好杀的!但这说明什么?说明刘邦这个人狠起来他是真能下手的。相反,项羽这个人就是显得太过儿女情长了。在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当项羽被刘邦

37、他们团团围住的时候,居然无心作战,就坐在自己的军账中,也不再考虑接下来的战争该如何进行,就惦记着两件事情:一个是他的宝马,一个是他的美人他的乌骓马,他的虞姬,该怎么办?于是他在帐篷里点起火把,设下酒宴,又把虞姬请出来,自己拔剑起舞,咏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什么意思呢?说小虞呀小虞啊,我可拿你怎么办啊?项羽唱着唱着流下眼泪,随从们都不敢抬头看,不敢仰视。一个将军,一个统帅,一个霸王,在战争的最后关头想到的不是天下,不是战争,不是事业,是宝马和美人,确实是太儿女情长了。项羽的这个性格博得了后世无限的同情,项羽这个人实在是太有人情味了,太招女孩子爱了

38、,恐怕当时的女孩子们听到这个消息都会发出“嫁人要嫁项羽”这样的话了。这是一个英雄的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刘邦是英雄,项羽是英雄,韩信是英雄,张良、陈平、萧何、樊哙、这些人也都是英雄。只不过他们是不同的英雄而已;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地把它表现出来,因此在“成者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刘邦是时势造出来的英雄,他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完成了时代赋予他的历史使命,并通过不断地学习使得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一个英雄。班固春秋晋史蔡墨有言: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事孔甲,范氏其后也。而大夫范宣子亦曰:“祖自虞

39、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范氏为晋士师,鲁文公世奔秦。后归于晋,其处者为刘氏。刘向云战国时刘氏自秦获于魏。秦灭魏,迁大梁,都于丰,故周市说雍齿曰:“丰,故梁徙也。”是以颂高祖云:“汉帝本系,出自唐帝。降及于周,在秦作刘。涉魏而东,遂为丰公。”丰公,盖太上皇父。其迁日浅,坟墓在丰鲜焉。及高祖即位,置祠祀官,则有秦、晋、梁、荆之巫,世祠天地,缀之以祀,岂不信哉!由是推之,汉承尧运,德祚已盛,断蛇著符,旗帜上赤,协于火德,自然之应,得天统矣。汉书司马贞高祖初起,始自徒中。言从泗上,即号沛公。啸命豪杰,奋发材雄。彤云郁砀,素灵告丰。龙变星聚,蛇分径空。项

40、氏主命,负约弃功。王我巴蜀,实愤于衷。三秦既北,五兵遂东。氾水即位,咸阳筑宫。威加四海,还歌大风。史记索隐毛泽东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学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刘邦同项羽打了好几年仗,结果刘邦胜了,项羽败了,不是偶然的。刘邦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汉高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编辑本段【其他细节】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汉高祖刘邦(公元前 256前 195 年)刘邦出身农家,在秦末农民起义中揭竿而起,逐鹿中原,终于推翻了暴虐的秦朝。在楚汉战争中,他再展雄

41、风,击败项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此后,他完善了政治体制。削夺了异性诸侯的权利,加强了中央集权。刘邦的这一切成就与他的善于用人是分不开的。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社会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如何用人是一门大学问,今天我们研究刘邦的用人之术,就是为了从中得到一些启迪,下面我就来谈谈刘邦的用人之术。慧眼识人、明察秋毫刘邦对人才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楚汉战争后,刘邦向大臣解释自己胜利的原因,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

42、以为我擒也。 ”由此可见刘邦对人才的长处和短处有着准确的认识:自己的优点在于吸引人才,治理部下。萧何的长处在于治理国家,安抚百姓,安定后方,调度物资。张良擅长创造性地制定战争策略和方针。曹参灌婴等人骁勇善战,但在统帅大军,出奇制胜方面非韩信莫属。因此刘邦整合了他们的长处,使他们各尽其才,从而形成了巨大的合力,取得了楚汉战争的最后胜利。刘邦临终时,吕后到病床前询问刘邦对后事的安排。已而吕后问:“陛下百岁之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 ”问其次,上曰:“王陵可,但陵少戆,陈平可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 ”其后的历史真象他说的那样,萧何

43、死后,由于曹参为相,吕后不敢轻举妄动。在吕氏乱刘的关键时刻,陈平和周勃合作智夺北军和南军,消灭诸吕,扶汉文帝即位。这说明刘邦对身边的大臣的性格、才能和品德了如指掌,对周围的人明察秋毫,他识人的眼光不能不令人叹服。仁爱大度、虚怀若谷刘邦“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 ”因此刘邦在沛县便有了樊哙、灌婴、周勃、夏侯婴等志同道合的朋友。随着交往的频繁,刘邦有机会结识了担任长官的萧何、曹参等人。在萧何的极力推荐下,刘邦当上了泗水亭亭长,他的外交圈更大,他也由此飞黄腾达。后来刘邦押送一批刑徒和民夫到骊山服劳役,行至中途释放了所有刑徒,这表现了他的宽厚和大度,被人称为长者。因为他宽厚,楚怀王想依靠他

44、制衡项羽,分给他一条顺利的路线,使刘邦得到先入关的优势。刘邦入关向西路过高阳时,郦食其为监,曰“诸将过此者多,吾视沛公大人长者” 。于是郦食其归附沛公,帮他收复陈留。刘邦入关后为了严明法纪,安定人心,把关中父老豪杰召集起来废除秦二世的严刑酷法,与大家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秦人大喜,争相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刘邦的仁厚、大度、谦虚,使他周围人才济济,张良、陈平、韩信等纷纷投奔。刘邦的大度在任用陈平上表现得非常突出。陈平归附刘邦后,被破格任用,诸将不服,连周勃和灌婴亦馋之盗嫂,贪金。刘邦经过调查后仍能对他宽容,并拜他为护军都尉。这一切使陈平大为感动,从此死心塌地地为刘

45、邦出谋划策,为汉室立下了汗马功劳。当今社会,由于受利益的驱动,上下级之间往往缺乏真诚,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一些员工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心情感到十分压抑,所以一有跳槽的机会他们便溜之大吉。如果领导对下属多些关爱少些埋怨,多些真诚少些欺骗,多些宽容少些报复就有可能将更多的员工留住。因才施用、人尽其才刘邦在用人方面的最大特点是能够因才施用,使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当年追随刘邦在沛县起义的同乡中萧何曾当过主吏掾,有文化,德才兼备,刘邦让他管理国政。樊哙、灌婴、周勃骁勇善战,刘邦任用他们为将军,他们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杀敌无数,特长得以充分发挥。但是,刘邦的这些同乡都缺乏开拓精神和创造性的谋略。张

46、良和陈平精于谋略,韩信精通兵法,这三人都具有开拓性和创造性的特点,所以他们得到了重用。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这三人。张良和陈平都精于谋略,他们却各有所长。张良沉着、稳重,战略思想正确,善于制定长远的战略规划和恰当的战略方针,刘邦的每次重大决策和重大胜利几乎都少不了张良的主意。刘邦对张良的意见言听计从,在一系列关键环结上抓住了时机。刘邦西入咸阳灭秦很大程度上在于张良的一系列计谋;鸿门宴上多亏张良才使刘邦脱险;刘邦被排挤出关中时采取了张良之策,经营巴蜀,积蓄力量,建立根据地再进行决战;刘邦入蜀,张良建议火烧栈道,打消了项羽的疑心;刘邦彭城兵败,张良建议东结彭越,南连英布,让韩信向北发展,即正面防

47、御,两翼牵制,敌后骚扰,进行持久防御,不同项羽决战的战略;刘邦兵困荥阳,依郦食其计准备分封六国,张良以其远见卓识力劝刘邦,使刘邦避免了一个大错误;成皋之战是楚汉战争的转折点,鸿沟协议签订后刘邦准备撤回关中,张良和陈平极力劝阻,制定了战略进攻的计划,垓下之战击败了项羽;击败项羽后刘邦封赏功臣,一些功臣因没得到封赏而欲造反,刘邦依张良计封赏其最厌恨之人雍齿,稳住了人心。 陈平在稳重上和总体战略谋划上不如张良,但他在机智灵活,急中生智,使用诡计方面比张良高出一畴。他反映快,越是危机时刻越能发挥自己的应变能力。刘邦看准了这一点,所以一直把陈平留在身边并大胆任用,以防突发性危机。刘邦在荥阳被困,白登山被

48、围时,连张良也没有了主意,多亏了陈平的诡计刘邦才保全了性命。当韩信要求做齐王时,刘邦大骂,话说了一半,被反应机敏的陈平踩了一下脚,张良对刘邦耳语了几句,刘邦急忙改口,如果刘邦后半句话说出来拒绝了韩信的要求,后果将不堪设想。此外,刘邦依陈平计离间了项羽和范增的关系,依陈平计生擒了韩信。刘邦死后,陈平又同周勃消灭诸吕,保住了刘家的江山。韩信用兵如神,是难得的统帅之才,被称为“兵家之仙” 。但他却不被项羽重用,为了施展抱负,他投奔了刘邦,刘邦仍然没有重用他。萧何月下追韩信使刘邦开始相信了他的才能,于是刘邦和韩信认真地谈论天下大计,韩信精辟深入地为他剖析了楚汉形势,刘邦大开眼界,他认定韩信就是自己军中

49、所缺乏的统帅之才,所以完全接受了萧何的建议,做出了令军中诸将军目瞪口呆的决定拜韩信为大将军,全权指挥大军。此后,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平定三秦后,又渡河奇袭安邑,占领魏国全境,俘获魏王豹。接着,韩信平定了代国,公元前 204 年,他率领不足万人的队伍在井陉背水一战,巧出奇兵打败赵国 20 万大军。打败赵国后,他又迫使燕王献地投降。公元前 203 年,韩信伐齐,攻下齐都临淄,赶走齐王田广,用诱敌深入之计,水淹楚将龙且率领的 20 万援兵。公元前202 年,韩信设下十面埋伏之计将项羽重重包围,最后逼项羽乌江自刎。刘邦用人不拘一格,以才能为标准,不以自己的好恶为转移。他曾对儒生非常反感, “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取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 ”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郦生曰:“必聚徒合义之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 ”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座,谢之。刘邦乃听其言,依其计攻下陈留。陆贾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 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高帝不泽而有惭色。 ”刘邦接受了陆贾的规劝,明白了要保住手中的权力,必须行仁义,法先圣,文武并用。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