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疾病与五行、五脏、五常、五戒及四季的关系第一部分一、何为五行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属性或者事物的五种基本状态,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生克制化,变化无穷。二、五行和五脏的关系五行 五脏 五腑 五季 五方 五色 五味 性志 开窍 其华 在身水 肝 胆 春 东 青 酸 怒 目 爪 筋火 心 小肠 夏 南 赤 苦 喜 舌 面 心土 脾 胃 长夏 中 黄 甘 忧思 口 唇 肉金 肺 肠 秋 西 白 辛 悲 鼻 皮 耳水 肾 膀胱 冬 北 黑 咸 恐 二阴 发骨中医讲的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肝的性质跟木的特性特别相似,是一样的长疏调的,所以中医叫肝属木;而心是温驯向上热乎乎的,跟火的个性特别
2、相似,所以心属火;脾是我们身体的仓库之官,它是运输气血,叫气血化生之源,跟土的个性是一样的,土是万物的来源,所以脾属土;肺是肃杀收敛的个性,我们要清肺润肺,跟金属的个性是非常的相似,所以说肺属金;肾,也就是下焦,是寒凉下行的,所以说肾水。三、五脏的功能及对人体的影响一肝 血之存库1 、主藏血:肝血不足 血虚,易长斑。2 、主疏泄: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肝气郁结胸肋、小腹胀满不适。血淤脾胃运化不好,腹痛腹泻、暧气打嗝、口苦 、恶心呕吐、甚至黄疸、胃肠病变。3、在志为怒:性志气郁、郁郁寡欢、急燥易怒。4、在体合筋:血虚不能养筋肌腱、韧带和筋膜出现病变,腰酸背疼、关节 活动不利、
3、易疲劳、肢体麻木等。5、其华在爪 :肝血不足指甲薄而软,易脆裂、枯而无光泽凹凸不平或变形。6、开窍于目:肝阴不足两目干涩;肝阳不足视物不清;肝经 风热目赤痒痛;肝火上炎目赤肿痛。7、在液为泪:两目干涩,流泪增多或目眵睁不开眼。二心君主之宫1、主血脉: 心血亏虚心慌、心悸、面色无华。心血淤阻心闷痛、面色灰暗。2、主神明: 心功能障碍睡觉不好、反应迟钝、失眠多梦、精神萎靡、健忘、神志不清。3、在志为喜:过喜则神伤。4、在体合脉:心气过盛血压高、心血淤阻血液循环差、脉无力、四肢凉。5、其华在面:心气过盛红赤脸、且脸常有红晕。心血淤阻脸颊及嘴唇呈紫色。6、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心脉亏损舌面皱裂。7、在
4、液为汗:动则汗多。三脾“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1、主运化:脾胃不和食欲不振、返酸、腹胀、大便溏烂2、主四肢:疲倦无力。3、在体合肌肉:脾虚过胖或过瘦。4、在志为思:思虑过度、出气法、气滞不思饮食、头目眩晕、脘腹胀痛。5、开窍为口:脾运失健口淡无味、食欲减退;湿热困脾口甜、粘、干、臭、舌两侧有明显牙齿印;口腔症状溃疡,溃烂或牙龈肿痛、嘴角溃烂等。6 、其华在唇:脾运失健唇色淡白;脾火上炎唇色血红;湿热困脾唇燥煺皮。7 、在液为诞:口液分泌增多、流诞。四肺 朝百脉、司呼吸1 、主气、司呼吸:肺气虚胸闷、呼吸浅表短促、 咳嗽咳痰、气喘无力。2 、主宣发肃降: 肺与大肠五为表里,肺失宣导致便秘3 、在
5、体会皮,其华在毛:皮毛防御功能减退,易感冒、皮毛憔悴枯槁,皮肤易发炎、毛窍闭塞,现痤谢疮粉刺、肤质差、疤痕难消。4 、在志为悲:过悲则伤肺、林黛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5 、开窍于鼻:在液为涕;肺气失宣 鼻塞流涕、嗅觉失灵、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肺热鼻塞、涕潢浊、嗅觉减退肺燥鼻腔干燥肺塞鼻流清涕五肾先天之本 百病之源1 、主藏精:生长发育和生殖:肾精亏损:生殖机能减退、如男子阳萎、早泄、遗精、女子月经不调、性欲减退、易衰老、不孕不育。2 、主水: 体液代谢异常,甚至水肿。3 、在志为恐: “恐则气下,惊则气乱”下焦胀满、甚至二便失禁。4 、在液为唾: 唾为肾精所化生。5、在体为骨:主骨生髓、肾气不
6、足、腰酸背疼、 腿软无力、骨质疏松、易骨折、小儿发育迟缓、记忆力差牙齿生长缓慢,成人牙齿早脱。6、其华在发:发为血之余:头发枯槁、泛黄、发质差、易断裂分叉、早脱早白。7、开窍于耳和二阴:肾精不足;听力减退、耳鸣、耳聋、耳疾症、耳痒、肾气不足、大小便异常、如尿频、夜尿多、遗尿、尿闭、大便溏稀、或便秘。第二部分彭鑫大夫说得很好,不善,你会得病。不善就是最根本的不道德。1、疾病与五常的关系非常密切。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仁是爱人,不仁之人容易得肝病;不义,容易得肺病,它跟肺有感应;无礼,容易得心脏病;无智,就是糊涂,没有智慧,容易得肾病,肾脏;不信,没有信用,常常怀著欺骗别人,脾胃上容易得病。
7、要怎样让身体健康?把五常做到,仁义礼智信你都做到,一般地,人也就没什么病了。2、疾病与五戒的关系。五戒是佛教用语,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不妄语。五常在佛法讲就是五戒。其关系是:不杀生是仁,不偷盗是义,不邪淫是礼,不饮酒是智,不妄语是信,与仁义礼智信一一对应。你能把五戒做好,你这个内脏不会生病。哪个地方有病,你一定缺德。乍听起来你一定会感到这话说的很不中听,可这是事实, “忠言逆耳” 。五常就是五种德,一个人缺德就会得这个毛病。得这个毛病,如果懂这个道理,好好的修德,让这个五脏六腑恢复正常,病就没有了。中医用药物给你治病,效果只有三成,改变心态要占七成。如果懂得改变心态,再用一点医药
8、来做辅助,对病非常有效。第三部分(疾病与四季的关系)四季的气候特征是春温、夏暑、秋凉、冬寒。中医学认为,在春夏秋冬四季中有寒暑温凉的变化和阳气阴气的盛衰,这种四季寒暑温凉和生长收藏之间有着内在联系的整体,人体五脏之气的生理、病理活动过程,都与四时五行密切相关。以下根据四时五行的生克乘侮理论,结合人体五脏之气的情况来分析测知五脏病的变化和预后。四季的气候特征是春温、夏暑、秋凉、冬寒。中医学认为,在春夏秋冬四季中有寒暑温凉的变化和阳气阴气的盛衰,这种四季寒暑温凉和生长收藏之间有着内在联系的整体,人体五脏之气的生理、病理活动过程,都与四时五行密切相关。以下根据四时五行的生克乘侮理论,结合人体五脏之气
9、的情况来分析测知五脏病的变化和预后。四季与肝(胆)病的关系:“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素向脏气法时论篇 ) 。这是由于肝为乙木,胆为甲木, “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 ,肝(胆)病到了丙丁火气旺的夏季,火克金,金受克则不能制木,病情可好转或痊愈;否则,到了庚辛金旺的秋季,肝(胆)木受到克制,病情就会加重;如在秋季不死,到了壬癸水气旺的冬季,水生木,病情虽不好转,但也不至于加重;到了甲乙木气旺的春季,病情就会好转。四季与心(小肠)病的关系:“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素问 脏气法时论篇 ) 。这是由于心为丁火,小肠为丙火, “
10、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 ,心(小肠)病到了戊己土气旺的长夏,土克水,水受克则不能制火,病情可好转或痊愈;否则,到了壬癸水旺的冬季,心(小肠)火受到克制,病情就会加重;如在冬季不死,到了甲乙木气旺的春季,木生火,病情虽不好转,但也不至于加重;到了丙丁火气旺的夏季,病情就会好转。四季与脾(胃)病的关系:“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素问 脏气法时论篇 ) 。这是由于脾为己土,胃为戊土, “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 ,脾(胃)病到了庚辛金气旺的秋季,因金克木,木受克则不能制土,病情可好转或痊愈;否则到了甲乙木旺的春季,脾(胃)土受到克制,病情就会加重;如在春季不死
11、,到了丙丁火气旺的夏至,因火生土,病情虽不好转,但也不至于加重;到了戊己土气旺的长夏,病情就会好转。四季与肺(大肠)病的关系:“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素问 脏气法时论篇 ) 。这是由于肺为辛金,大肠为庚金, “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 ,肺(大肠)病到了壬癸水气旺的冬季,水克火,火受克则不能制金,病情可好转或痊愈;否则,到了丙丁火旺的夏季,肺(大肠)受到克制,病情就会加重;如在夏至不死,到了戊己土气旺的夏季,因土生金,病情虽不好转,但也不至于加重;到了庚辛金气旺的秋季,病情就会好转。四季与肾(膀胱)病的关系:“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
12、于秋,起于冬。 ”( 素问 脏气法时论篇 ) 。这是由于肾为癸水,膀胱为壬水, “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 ,肾(膀胱)病到了甲乙木气旺的春季,因木克土,土受克则不能制水,病情可好转或痊愈;否则,到了戊己土旺的长夏,肾(膀胱)水受到克制,病情就会加重;如在长夏不死,到了庚辛金气旺的秋季,因金生水,病情虽不好转,但也不至于加重;到了壬癸水气旺的冬季,病情就会好转。四季与肝病传脾的关系: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脾胃要保持正常的消化功能,须赖于肝的疏泄功能。如病人先出现胸胁胀满疼痛,精神抑郁或性情急躁等,然后又出现纳食减少,胃脘疼痛,腹胀腹痛,大便溏泻等症状,这便是“肝病传脾” 。因肝病最易传脾,故在治疗肝病的同时,当先调补脾脏,使脾脏正气充实,以免肝病传脾,但是, “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金匿要略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 。其理由如素问太阴阳明论篇 指出:“ 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也就是说,脾属土,土生养万物,位居中央,为四脏之长,所以脾不单独主一时,而是寄旺于各季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节气前的十八天。因此说,凡是各季最后一个月(辰、戌、丑、未月) ,是中央土寄旺于四时的月份,这四个月各最后十八天是脾本气旺盛之期,可以不必实脾也不会受到邪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