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绿色建筑与小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技术规程-初稿汇总0317.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2841992 上传时间:2018-09-28 格式:DOC 页数:56 大小:1.7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绿色建筑与小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技术规程-初稿汇总0317.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绿色建筑与小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技术规程-初稿汇总0317.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绿色建筑与小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技术规程-初稿汇总0317.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绿色建筑与小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技术规程-初稿汇总0317.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绿色建筑与小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技术规程-初稿汇总0317.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绿 色 建 筑 与 小 区 低 影 响 开 发 雨 水 系 统 技 术 规 程 二一六年三月1目录1 总则 12 术语 23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规划 33.1 一般规定【上海建科院】 33.2 场地分析【中国建研院】 43.3 模式选择【上海建科院】 53.4 规划目标【上海建科院】 54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 84.1 一般规定【上海建科院】 84.2 总体设计【中国建研院】 84.3 分类设计【华东设计院】 104.4 低影响开发设施选择【上海建科院】 124.5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施设计【重庆大学】 134.6 设施规模计算【重庆大学】 365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工程建设【泰宁】

2、415.1 一般规定 415.2 透水铺装 425.3 绿色屋面 425.4 生物滞留设施 435.5 下沉式绿地 445.6 渗透塘 455.7 植草沟 466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运行管理【上海建科院】 476.1 一般规定 476.2 透水铺装 476.3 屋顶绿化 4726.4 生物滞留设施、下沉式绿地、渗透塘 476.5 植草沟 486.6 集水设施和雨水回用设施 486.7 维护频次 49本规程用词说明 50引用标准名录 51条文说明 5111 总则1.0.1 为贯彻落实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的战略方针,指导和规范绿色建筑与小区内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构建,缓解内涝、削减径流污染负荷、促进雨

3、水资源化利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依据国家省市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的相关技术指南和导则,结合绿色建筑与小区的特点,制定本规程。1.0.2 本规程适用于绿色建筑与小区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管理与维护。1.0.3 有特殊污染源的地区,其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应经专题论证。1.0.4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中,相关的室内总平面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给水排水设计等专业应密切配合,相互协凋。1.0.5 绿色建筑与小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施工、验收、管理与维护,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22 术语2.0.1 绿色建筑与小区 green b

4、uilding and district绿色建筑与绿色小区的统称。绿色建筑指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小区是指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以绿色建材与绿色技术为基础、环境优美、设施先进、配套齐全的生活小区。2.0.2 低影响开发(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低影响开发是指基于模拟自然水文条件原理,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措施来实现对场地开发后增加径流雨水的水量和水质控制,使建设区域开发建设后的自然水文状态尽量接近于开发前。2.0.3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an

5、nual runoff volume capture ratio根据多年日降雨量统计数据分析计算,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渗透、储存、蒸发(腾)等方式,场地内累计全年得到控制(不外排)的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百分比。2.0.4 非传统水源利用率 non-traditional water source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海水等。2.0.5 设计降雨量 design rainfall depth为实现一定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用于确定低影响开发设施设计规模的降雨量控制值,一般通过当地多年日降雨资料统计数据获取,通常用日降雨量(mm)表示。33

6、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规划3.1 一般规定【上海建科院】3.1.1 绿色建筑与小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规划的目的是结合场地现状和既有规划,综合确定控制目标和控制系统,为低影响开发系统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3.1.2 绿色建筑与小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规划设计流程如下图:图 3-1 规划设计流程图3.1.3 径流系数应按下列要求确定:1 雨量径流系数和流量径流系数宜按表 3-1 采用,汇水面积的平均径流系数应按下垫面种类加权平均计算;2 建设用地雨水外排管渠流量径流系数宜按扣损法经计算确定,资料不足时可采用 0.250.4。表 3-1 径流系数下垫面种类 雨量径流系数 流量径流系数 硬屋面、未铺石子的

7、平屋面、沥青屋面 0.80.9 0.91铺石子的平屋面 0.60.7 0.8绿化屋面(绿色屋顶,基质层厚度300mm ) 0.30.4 0.44混凝土和沥青路面 0.80.9 0.850.95大块石等铺砌路面 0.50.6 0.550.65沥青表面处理的碎石路面 0.450.55 0.550.65级配碎石路面 0.4 0.40.5干砌砖石或碎石路面 0.4 0.350.4非铺砌的土路面 0.3 0.30.4绿地 0.15 0.150.25水面 1 1地下建筑覆土绿地(覆土厚度500mm ) 0.15 0.25地下建筑覆土绿地(覆土厚度500mm ) 0.30.4 0.4透水铺装地面 0.080

8、.45 0.080.45注:以上数据参照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4) 、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GB50400 )和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3.2 场地分析【中国建研院】3.2.1 现状分析宜包含以下方面:1 绿色建筑与小区所在地区的自然气候条件,包括历年降雨、地形地貌、绿化植被、河湖水系及湿地等自然水体情况等内容;2 绿色建筑与小区范围内的水文地质条件和下垫面情况,包括地下水位高度、水质情况、地质剖面、土壤类型及其渗透性能、内涝灾害情况等内容,重点项目还应提前掌握规划地段地质勘探情况;3 场地竖向高差、坡度,分析雨水汇流方向等;4 场地周边的雨水管网与雨水口等市政管网布局

9、条件。3.2.2 建筑与小区规划设计(现状建设)条件分析宜满足以下要求:1 规划设计(现状建设)条件分析包含相关建设指标,如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绿地率、地下空间利用率(地下停车场大小、位置等) ;2 新建绿色建筑与小区由上位规划决定,改建绿色建筑与小区由建设现状决定。3.2.3 绿色建筑与小区定位和目标分析宜包含以下方面:1 绿色建筑与小区定位和目标包含绿色建筑星级、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非传统水源利用率等;2 上位规划或项目所在地的海绵城市建设导则对绿色建筑与小区有明确要求时,可结合上位规划、导则和本规程 3.2.4 节的要求,综合确定目标,目标值不应低于上位规划和导则要求;53 若无相

10、应上位规划和当地海绵城市建设导则,可按照本规程 3.2.4 节进行目标确定。3.3 模式选择【上海建科院】3.3.1 绿色建筑与小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按照功能可以分为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调节、径流污染控制及雨水集蓄利用四种主要模式。1 径流总量控制模式是指通过设置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等调蓄设施和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等渗透减排设施,控制区域内径流总量;2 径流峰值调节是指通过设置调节塘、调节池等调节设施和蓄水池、湿塘、雨水湿地等储水设施,在降雨径流高峰时蓄存一定容积的雨水,削减径流峰值;3 径流污染控制模式以水质净化为主要目标,通过将雨水径流引入植草沟、生物滞留设施等净化设施,并在雨水排放口

11、末端设置物理处理及生态处理设施,削减雨水中的 COD、SS 等污染物;4 雨水集蓄利用模式是指对不同下垫面的雨水进行收集、储存、净化,将雨水转化为满足一定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的回用水。3.3.2 在具体的工程规划设计中,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应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选择单一模式或组合模式。1 水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可优先选用雨水径流污染控制模式和径流总量控制模式,缺水地区可优先选用雨水利用模式,内涝风险严重的地区可优先选用雨水径流峰值调节模式;2 新建和改建绿色建筑与小区项目应设置径流污染控制设施,优选径流总量控制模式;3 建筑小区、开放空间等用地或绿色建筑屋顶面积较大时宜选择雨水集蓄利用模式,雨水利用

12、模式应设雨水收集、储存、处理和回用水管网等设施;4 新建和改建绿色建筑与小区项目评价权重选择由高到低宜按照径流总量调控、径流总量调控、径流污染控制及雨水集蓄利用的顺序进行,具体权重根据项目情况确定。63.4 规划目标【上海建科院】3.4.1 控制目标1 径流总量控制目标1) 宜采用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径流总量指标;绿色建筑与小区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应达到 55%,条件较好的区域宜达到 70%;2) 绿色建筑与小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也可参照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中不同区域对应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要求进行确定。2 径流峰值控制目标1) 绿色建筑与小区内雨水管渠和泵站的设计重现期、径流系数等设计参数应按

13、照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4)中的相关标准执行;2) 绿色建筑与小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相衔接,建立从源头到末端的全过程雨水控制与管理体系,共同达到内涝防治要求,城市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应按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4)中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的标准执行。3 径流污染控制目标1) 宜采用年 SS 总量去除率作为径流污染物控制指标;2) 绿色建筑与小区的年 SS 总量去除率应达到 40%,条件较好的区域宜达到 60%;3) 径流污染控制目标也可通过径流总量目标进行控制。4 雨水利用目标1) 绿色建筑与小区若采用雨水作为非传统水源,宜将非传统水源利用率

14、作为雨水利用指标;2) 若雨水为唯一非传统水源,非传统水源利用率宜达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50378)的最低档要求;3) 若雨水为不唯一非传统水源,非传统水源利用率宜达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50378)的中间档要求,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宜达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50378)的最高档要求。3.4.2 绿色指标1 绿地中调蓄设施用地比例7绿地中调蓄设施用地比例是指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等有调蓄雨水功能的绿地和水体的面积之和占绿地的比例。1) 绿色建筑与小区的绿地中调蓄设施用地比例宜达到 30%;2) 绿色建筑与小区若仅采用下沉式绿地,则绿地中调蓄设施用地比例即为下沉式绿地率

15、。2 透水铺装比例透水铺装比例是指硬质铺装地面中透水铺装面积的比例。1) 新建绿色建筑与小区的透水铺装比例应达到 50%,条件较好的区域宜达到 70%;2) 改建绿色建筑与小区的透水铺装比例应达到 20%,条件较好的区域宜达到 35%。3 绿色屋面比例绿色屋面比例是指绿色屋面占可绿化屋面面积的比例。公共建筑若采用绿色屋面,绿色屋面比例宜达到 30%。84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4.1 一般规定【上海建科院】4.1.1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应以区域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市政工程专项规划为主要依据,并与场地道路、开放空间、排水管网等相关设计协调衔接,达到整体优化状态。4.1.2 低影响开发雨

16、水系统是城市排水、防涝系统的有机组成,其建设不应降低雨水排放系统设计降雨重现期标准。4.1.3 应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布置低影响开发设施,通过合理竖向设计做到场地范围内土方平衡,减少施工量和工程造价。4.1.4 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设计计算应符合本技术规程和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 、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GB 50400)的规定,推荐使用水力模型进行计算或对计算结果进行校核。4.1.5 雨水利用水源优先采用屋面、绿地等污染较轻的汇水面径流作为水源,并宜设置初期弃流措施。4.1.6 雨水入渗场所的土壤渗透系数宜为10 -6m/s,且渗透面距地下水位应大于 1.0m。若土壤渗透

17、系数无法达到要求,应通过土壤改良或置换等方式来达到渗透要求。4.1.7 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1 遵循安全、可行、生态、经济和保护建筑物的原则;2 必须在建筑物安全允许范围内进行;3 应适地适景、适地适树、适地适草;4 应避免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4.2 总体设计【中国建研院】4.2.1 总平面设计1 总平面设计应根据规划目标要求,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合理确定低影响开发设施的位置、占地和规模等内容。92 应充分分析场地条件的基础上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规划建筑屋面、道路、绿地、水系等的径流路径,保护并合理利用场地内原有的天然水面、湿地、坑塘、沟渠等。3 应贯彻源头控制的理念,将地上

18、的屋顶绿化、植被浅沟与雨水花园等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与地下雨水管网统一布置,有机衔接为一个整体。4 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选择除生物滞留设施、雨水罐、渗井等小型、分散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外,还可结合集中绿地设计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等相对集中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并衔接整体场地竖向与排水设计。5 建筑屋面和小区路面径流雨水应通过有组织的汇流与转输,经截污等预处理后引入绿地内的以雨水渗透、储存、调节等为主要功能的低影响开发设施。6 对于面积较大非单一地块的绿色建筑小区,应整体统一考虑平面布局,雨水径流总量控制与径流峰值控制目标可在多个地块之间给予平衡与落实。7 合理开发地下空间,为雨水回补地下水提供渗透路径;地

19、下室顶板上覆土深度宜大于 1.5 米,并应布置蓄排水层,强化调蓄、缓释功能。8 建筑、广场、道路周边宜布置可消纳径流雨水的绿地。9 绿色建筑与小区内设有景观水体,宜满足下列要求:1) 景观水体宜具备雨水调蓄功能,景观水体的规模应根据降雨规律、水面蒸发量、雨水回用量等,通过全年水量平衡分析确定;2) 景观水体补水、循环冷却水补水及绿化灌溉、道路浇洒用水的非传统水源宜优先选择雨水。3) 场地周边雨水汇流进入景观水体之前应设置前置塘、植被缓冲带等预处理设施,同时可采用植草沟转输雨水,以降低径流污染负荷。4) 景观水体宜采用非硬质池底及生态驳岸,为水生动植物提供栖息或生长条件,并通过水生动植物对水体进

20、行净化,必要时可采取人工土壤渗滤等辅助手段对水体进行循环净化。4.2.2 竖向设计1 竖向设计应尊重原有的地形地貌,不宜改变原有的排水方向。2 竖向设计应兼顾雨水的重力流原则,尽量利用原有的竖向高差条件组织10雨水径流,将雨水径流自高处的建筑屋顶、道路路面等经逐级降低的绿地系统汇入低处可消纳径流雨水的低影响开发设施。3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宜结合场地竖向和道路断面,布局植被草沟、渗排水沟等地表自然排水设施。4 小区内部道路标高宜适当高于周边道路;小区道路最大道路纵坡为8%,最小道路纵坡为 0.3%;小区道路路缘石标高宜高于绿地标高 100mm 以上,对于下凹式绿地段道路,竖向高程应高出绿地标高

21、不小于 50mm。5 场地有坡道时,绿地应结合坡度等高线,分块设计确定不同标高的绿地。在绿地内应设雨水排水,雨水口的标高宜高于绿地标高 50mm,大面积绿地宜设置排水盲沟。6 建筑室内地坪标高宜高于小区内部道路 450mm600mm。7 小区内硬质地面的雨水口宜设在汇水面的最低处,雨水口周边可利用植物对径流污染进行削减;雨水口内应设截污挂篮。8 在竖向规划中,对最终确定竖向的低洼区域应着重明确最低点标高、降雨蓄水范围、蓄水深度及超标雨水排水出路。4.3 分类设计【华东设计院】4.3.1 建筑设计1 径流总量控制模式下,可采用以下方式:1) 屋顶坡度较小的建筑可采用绿色屋顶,绿色屋顶的设计应符合

22、屋面工程技术规范 (GB50345)的规定。2) 可采取雨水管断接或设置集水井等方式将屋面雨水断接并引入周边绿地内小型、分散的低影响开发设施,或通过植草沟、雨水管渠将雨水引入场地内的集中调蓄设施。2 径流污染控制模式下,可采用以下方式:1) 合理衔接和引导屋面雨水进入地面生态设施,建筑屋面雨水管宜与室外雨水管道断接,保证雨水排放和滞蓄过程中有良好的衔接关系,有效减少径流污染;2) 建筑材料应优先选择对径流雨水水质没有影响或影响较小的建筑屋面及外装饰材料。113 雨水集蓄利用模式下,可采用以下方式:1) 水资源紧缺地区可考虑优先将屋面雨水进行集蓄回用,净化工艺应根据回用水水质要求和径流雨水水质确

23、定。雨水储存设施可结合现场情况选用雨水罐、地上或地下蓄水池等设施。2) 当建筑层高不同时,可将雨水集蓄设施设置在较低楼层的屋面上,收集较高楼层建筑屋面的径流雨水,从而借助重力供水而节省能量。4.3.2 小区道路设计1 径流总量和径流污染控制模式下,可采用以下方式:1) 路面宜采用透水铺装,透水铺装路面设计应满足路基路面强度和稳定性等要求。2) 路面排水宜采用生态排水的方式取代传统排水方式,雨水先进入绿化带渗透净化,超标雨水径流通过溢流设施进入排水系统。2 结合生态排水方式优化道路排水方向,调整原有道路横坡和纵坡方向设计,确定道路控制点坐标、高程。4.3.3 小区绿地设计1 绿地在满足改善生态环

24、境、美化公共空间、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等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应结合绿地规模与竖向设计,在绿地内设计可消纳屋面、路面、广场及停车场径流雨水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并通过溢流排放系统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有效衔接。2 径流总量控制模式下,可采用以下方式:1) 结合建筑、道路布局,合理布局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等低影响开发设施,适度消纳周边不透水场地的雨水径流;2) 低洼区、原有坑塘宜因地制宜改造为雨水塘等低影响设施作为场地的调蓄空间。3 径流污染控制模式下,宜满足下列要求:1) 道路径流雨水进入绿地内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前,应利用沉淀池、前置塘等对进入绿地内的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防止径流雨水

25、对绿地环境造成破坏;2) 有降雪的城市还应采取措施对含融雪剂的融雪水进行弃流,弃流的融12雪水宜经处理(如沉淀等)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4 综合考虑地域特点、植物特性、环境景观等方面的因素,选择合适的本土植物配置,优化场地的绿地系统。低影响开发设施内植物宜根据水分条件、径流雨水水质等进行选择,宜选择耐盐、耐淹、耐污等能力较强的乡土植物。4.4 低影响开发设施选择【上海建科院】4.4.1 与 3.3 节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分类模式相对应,不同低影响开发设施在各类模式下的控制作用以及污染物去除效果见下表。表 4-1 低影响开发设施控制目标比选一览表控制目标径流总量控制模式 径流峰值控制模式 径流污染

26、控制模式 雨水集蓄利用模式设施分类 单项设施渗透减排 径流总量 径流峰值 径流污染 雨水利用污染物去除率(以 SS计,% )透水铺装 80-90绿色屋面 70-80生物滞留设施 70-95下沉式绿地 渗透塘 70-80植草沟 35-90常用蓄水池 80-90渗井 30-50湿塘 50-80雨水湿地 50-80雨水罐 80-90调节塘 调节池 渗管/渠 35-70初期雨水弃流设施 40-60其他人工土壤渗滤 75-95注:1强 较强 弱或很小 2 此表部分参照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4.4.2 与 4.3 节绿色建筑与小区内的不同区域设计相对应,低影响开发设施在不同场地下的适用情况以及设施本身的建

27、设要求、经济性、景观效果见下表。表 4-2 低影响开发设施适用情况及经济性一览表用地类型 建设要求 经济性设施分类 单项设施 绿色建筑 绿色小区 道路广场 绿地 空间 地上荷载 建造费用 维护费用景观效果透水铺装 小 较小 低 低 常用绿色屋面 小 高 中 好13生物滞留设施 小 低 低 好下沉式绿地 一般 低 低 一般渗透塘 大 中 中 一般植草沟 小 低 低 好蓄水池 小 高 中 渗井 小 较小 低 低 湿塘 大 高 中 好雨水湿地 大 高 中 好雨水罐 小 低 低 调节塘 大 高 中 一般调节池 大 高 中 渗管/渠 小 中 中 初期雨水弃流设施 小 低 中 其他人工土壤渗滤 大 高 中

28、 好注:1宜选用 可选用 不宜选用 2 此表部分参照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4.4.3 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选择根据前期规划明确的控制目标和已选取的控制模式,结合汇水区特征和设施的主要功能、经济性、适用性、景观效果等因素选择效益最优的单项设施及其组合系统。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选择及组合应遵循以下原则:1 低影响开发设施的主要功能应与规划选取的控制模式相对应。径流总量控制模式可优先选用透水铺装、绿色屋面等渗透减排设施和生物滞留设施、下沉式绿地等径流总量控制设施;径流峰值调节模式可优先选用调节塘、调节池等调蓄设施;径流污染控制模式可优先选用生物滞留设施、雨水湿地、初期雨水弃流设施等雨水净化设施;雨水集蓄利用

29、模式可优先选用蓄水池、湿塘等雨水收集设施。2 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适用性应符合场地土壤渗透性、地下水位、地形等特点。在土壤渗透性能差、地下水位高、地形较陡的地区,选用渗透设施时应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防止塌陷、地下水污染等次生灾害的发生。3 在满足控制目标的前提下,组合系统中各设施的总投资成本宜最低,并综合考虑设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如当场地条件允许时,优先选用成本较低且景观效果较优的设施。4 对组合系统中各项设施应进行整体指标核算,如不能满足功能需求,应重新选择措施类型或调整措施规模。144.5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施设计【重庆大学】4.5.1 透水铺装1 概念与构造透水铺装是指各种人工材料铺设

30、的透水路面,如草皮砖、透水面砖、多孔沥青及透水混凝土路面等。透水铺装按照面层材料不同可分为透水砖铺装、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和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嵌草砖、园林铺装中的鹅卵石、碎石铺装等也属于渗透铺装。路面构造自下而上依次为土基、透水底基层、透水基层、透水找平层、透水面层,其面层在边缘应有约束。常规的透水砖路面结构示意见下图。图 4-1 透水砖路面结构示意图2 适用性透水砖铺装或透水混凝土铺装适用于建筑小区内的人行道、停车场、广场以及车流量和荷载较小的道路,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还可用于机动车道。典型构造如下图所示。图 4-2 透水砖和透水混凝土路面典型构造示意图3 一般性规定1) 透水铺装路面的设计、

31、施工,应根据当地的水文、地址、气候环境等15条件,并结合雨水排放规划和雨洪利用要求,协调相关附属设施确定。2) 透水铺装结构应符合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 (CJJ/T188) 、 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 (CJJ/T190)和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135)等现行规范要求。3) 透水铺装路面应满足荷载、透水、防滑等使用功能及抗冻胀等耐久性要求。4) 透水铺装路面的设计应满足当地 2 年一遇的暴雨强度下,持续降雨60min,表面不应产生径流的透(排)水要求。使用年限不低于 810年。5) 在建筑小区垃圾集中收转/堆放区,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径流污染的发生。4 设计要求透水铺装各构造层设计

32、要点详见下表。表 4-3 透水铺装各构造层设计要点构造层 透水系数(mm/s)厚度( mm)有效孔隙率 材质 备注透水面层 10-4m/s 60-200透水面砖8%透水混凝土10%透水砖铺装、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当面层采用透水砖和硅砂透水砖时,其抗压强度、抗折强度、抗磨长度及透水性能等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标准。透水找平层不低于透水面层 20-30 不低于透水面层中砂、粗砂、碎石、石屑、干硬性水泥砂浆、细石透水混凝土透水基层不低于透水面层 100-150级配碎石或透水混凝土场地透水能力有限时,应在透水铺装的透水基层内设置排水管,或在透水基层底部设置渗排水板。透水底基层不低于透水面层

33、 150-200透水混凝土的有效孔隙率应大于10%,砂砾料和砾石的有效孔隙率应大于 20%。级配碎石、中、粗砂或天然级配砂砾料等透水土基 10-3m/s - - -1土基顶面距离地下水位宜大于 1.0m;2. 当透水铺装设置在地下室顶16板上时,顶板覆土厚度不应小于 600mm,并应设置排水层。3当土基、土壤透水系数及地下水位高程等条件不满足本要求时,宜增加路面排水设计内容, 具体可参照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188 执行。5 植物配置【岭南园林】1) 停车场植草砖和小园路嵌草汀步宜选用养护管理比较粗放,生长力旺盛耐踩踏,对剪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养护要求均不高的草皮品种;2) 种植草缝宽

34、度宜为 100mm-150mm;3) 草坪常见品种可选择百慕达(天堂草、矮天堂) ,黑麦草,狗牙根,日本结缕草等。4.5.2 绿色屋面1 概念与构造绿色屋面是指表面铺装一定厚度滞留介质,并种植植物,底部设有排水通道的构筑物屋面。绿色屋面的建筑构造、材料等有许多种类,标准构造大致相同,由防水层、隔根防水层、保护层、排水层、过滤层、种植土层和植被层组成,见下图。 排 水 管 保 护 层排 水 层过 滤 层种 植 土 层植 物基 层绝 热 层找 坡 /找 平 层普 通 防 水 层耐 根 穿 刺 防 水 层图 4-3 绿色屋面结构示意1) 屋顶绿化分为花园式屋顶绿化、组合式屋顶绿化和草坪式屋顶绿化。1

35、72) 不同类型的屋顶绿化应有不同功能定位,屋顶绿化既发挥绿化的景观生态效益,又发挥环境效益,应有相宜的面积指标要求证。屋顶绿化的建议性指标见下表。表 4-4 屋顶绿化的建议性指标绿化屋顶面积占屋顶总面积 60%绿化种植面积占绿化屋顶面积 85%铺装园路面积占绿化屋顶面积 12%花园式及组合式屋顶绿化园林小品面积占绿化屋顶面积 3%绿化屋顶面积占屋顶总面积 80%草坪式屋顶绿化绿化种植面积占绿化屋顶面积 90%2 适用性绿色屋顶适用于符合屋顶荷载、防水等条件的平屋顶建筑和坡度15的坡屋顶建筑。3 一般性规定1) 应遵循安全、可行、生态、经济和保护建筑物的原则。2) 必须在建筑物安全允许范围内进

36、行。3) 进行绿化的建筑物屋顶应能满足绿化对荷载、防水、抗冻胀、防腐等功能的要求。4) 建筑物进行屋顶绿化需经专业部门设计,尚未达到屋顶绿化所要求结构安全性能的房屋,必须改造,满足要求后方可绿化。5) 坡度较大的屋面、拱屋面以及特种屋面(如玻璃面、活动面层等)不适宜做屋顶绿化。6) 屋面坡度在 10以下的宜做花园式屋顶绿化或组合式屋顶绿化,屋面坡度 1030的宜做草坪式屋顶绿化,屋面坡度超过 30的不宜绿化。7) 屋面坡度超过 15时,应设置防滑装置。8) 屋面面积在 200m2 以下的,宜做草坪式绿化。9) 应选择光照较好的屋顶,大寒日日照小于 2 小时的屋顶不宜绿化。10) 应适地适景、适

37、地适树、适地适草。11) 应避免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4 设计要求181) 绿色屋顶的设计可参考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JGJ155。2) 屋面荷载(1)屋顶绿化设计须充分考虑绿化的荷载。花园式和组合式屋顶绿化屋顶设计,其屋面荷载应460 kg/m2(营业性屋顶花园610 kg/m2) ;草坪式屋顶绿化屋顶设计,其屋面荷载应255 kg/m2。屋顶绿化设计时应由屋顶荷载验算资质的相关单位进行复验,荷载的计算必须符合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要求规定,并出具证明。(2)已建屋面的绿化设计荷载应满足建筑屋顶承重安全要求,荷载必须在屋面结构承载力允许的范围内。屋顶绿化荷载应包括植物材料、种植土、园

38、林小品建筑、设备和人流量等静荷载,以及由雨水、风、雪、树木生长等产生的动荷载。表 4-5 屋顶绿化相关材料密度参考值材料 混凝土 水泥砂浆 河卵石 豆石 青石板 木质材料 钢质材料密度(kg/m 3) 2500 2350 1700 1800 2500 1200 7800(3)屋顶绿化种植和小品的布局应与屋面结构相适应,宜将亭、花坛、树池、水池等荷载较大的部位设在承重结构或跨度较小的位置上,大树须种植在承重的柱和大梁上,并不得迁移变更位置。(4)屋顶绿化的种植土配比、植物选择及各类设施应按照轻量化的要求进行设计,控制栽植槽高度和蓄水层深度。(5)宜采用泥炭土、腐殖土等轻质栽培基质。(6)屋面坡度

39、大于 2%的应采用结构找坡,分散荷载。(7)栽植较高乔木的部位,结构应采取特殊的加强措施,满足承载力的要求。(8)屋顶面层材料所受荷载超过其承受强度时,应设置压力分配层。压力分配层应直接作用在建筑物的承受结构上,压力分配层的设置须符合 GB50009的规定,并在压力分配层周围做防水处理。3) 屋面防水(1)屋顶绿化的防水层须按照屋面工程技术规范 (GB50345 )进行设计和施工,其检测验收应符合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7 )及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 (JGJ 155)中建筑二级防水标准,重要建筑须达到一级防19水标准。原有建筑防水层不能满足绿化要求时,应进行屋面防水改造。(2)屋顶

40、绿化施工前必须进行防水检测。(3)既有建筑屋面防水检测合格的,宜增加铺设防水功能的隔根层。防水检测不合格的,必须拆除重建防水层,防水层建成后应做防水性能检测。(4)屋面防水层完工后,不得在其上凿孔打洞或重物冲击。(5)花园式屋顶绿化中设置游泳池、水池的,宜设双层防水。(6)铺设防水材料应向建筑侧墙延伸,如遇建筑侧墙时,泛水应高于种植基质面 15cm 以上。4) 屋面容水【岭南园林】屋面容水量与各层有容水量有关,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 绿色屋面容水量,mm;基质层容水量,mm;蓄排水层容水量,mm;保水层容水量,mm。5 绿色屋面植物选择应遵循如下原则:1) 宜选用低矮的草本地被、灌木和攀援

41、植物,可选用小型乔木,不应选用大型乔木。2) 应选择根系穿刺能力弱、抗风、耐旱、耐高温的植物。3) 宜选择易移栽,耐修剪,管理粗放,生长缓慢的植物。4) 宜选择抗污染能力强、可耐受、滞留有害污染气体的植物。4.5.3 生物滞留设施1 概念与构造生物滞留设施分为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和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按应用位置不同又称作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带、高位花团、生态树池等。简易型和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的典型构造如下图所示。20溢 流 口 接 雨 水 管 渠 原 土覆 盖 层 50-1m蓄 水 层 23图 4-4 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构造示意图溢 流 口 接 雨 水 管 渠 砾 石 层 250-3m穿 孔 排

42、水 管 DN1透 水 土 工 布 或 砂 层树 皮 覆 盖 层蓄 水 层 20-3m换 土 层防 渗 膜 (可 选 )图 4-5 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构造示意图2 适用性生物滞留设施主要适用于建筑与小区内建筑、道路及停车场的周边绿地,一般可根据下垫面特征分散设置。3 一般性规定1) 根据生物滞留设施与周边建筑物的距离和环境条件可以采用防渗或不防渗两种做法。如经评估认为下渗会对周围建(构)筑物造成塌陷风险,或者拟将底部出水进行集蓄回用时,应在生物滞留设施底部和周边设置防渗膜。2) 当有回用要求或要排入水体时还可以在砾石层中埋置集水穿孔管。3) 对于径流污染严重的汇水区,应选用植草沟或沉淀池等对径流

43、雨水进行预处理,去除大颗粒的污染物并减缓流速。4) 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结构层外侧及底部应设置透水土工布,防止周围原土侵入。5) 屋面径流雨水可由雨落管接入生物滞留设施,道路径流雨水可通过路缘石豁口进入,路缘石豁口尺寸和数量应根据道路纵坡等经过计算确定。214 设计要求1) 纵向设计与材质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构造层设计厚度和材质如下表所示。表 4-6 生物滞留设施构造层设计厚度和材质构造层 厚度(mm) 材质 备注溢流口 高于设计液位 100 溢流装置采用溢流管, 排水篦子等装置蓄水层200-300,最高不超过 400,超高 100- 厚度应根据植物耐淹性能和土壤渗透性能确定覆盖层 50100 树

44、皮,等植被及种植土层 250-1000渗透系数较大的砂质土壤植被及种植土层厚度视植物类型确定,草本植物一般 250mm,灌木一般 600mm,乔木一般1000mm。人工填料层 2501200渗透性较强的天然或人工材料,满足水质净化的设计要求,还应符合园林植物种植及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技术要求1人工填料层的设置目的是强化径流水质净化效果,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在人工填料层中增加混凝药剂、活性炭等,提高水质净化效果;2为防止换土层介质流失,换土层底部一般设置透水土工布隔离层,也可采用厚度不小于100mm 的砂层(细砂和粗砂)代替砂层 100 细砂或粗砂 也可用土工布代替砾石层 200300 直径不超过 5

45、0mm 的洗净砾石1可在其底部埋置管径为 100-150mm 的穿孔排水管,2为提高生物滞留设施的调蓄作用,可在穿孔管底部增设不小于 300mm 的砾石调蓄层。2) 横向设计生物滞留设施宜分散布置,单组生物滞留设施设计规模不宜过大,设计面积应根据生物滞留设施服务设计汇水区的面积确定,生物滞留设施面积与汇水面面积之比一般为 5%50%。当该设施设计时以水质净化为控制目标时,设施面积与汇水面面积之比按高限取值。生物滞留设施距离建筑物基础、道路基础的水平距离应大于 3m,否则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5 植物配置【岭南园林】1) 植物选择主要遵循以下原则:(1)应选择兼具去污能力和景观观赏

46、性的植物。22(2)应选择湿生、半湿生、水生植物,需兼具耐涝与抗旱双重特性。(3)宜选择根系发达,生命力强,抗逆性高,抗污染,抗病虫害的植物。(4)宜选择可相互搭配种植共同作用构成稳定生态系统的植物。(5)优先选用对当地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和周边环境有更好适应能力的乡土植物,少量搭配外来物种。2) 生物滞留设施的植物种植空间层次宜选择以下三种:(a)底部种植型(b)两侧种植型(c)单侧种植型图 4-6 生物滞留设施植物种植示意种植形式应按照地形、位置、功能需求进行选择。(1)底部种植型在沟底集中种植,两侧边坡覆盖草皮,雨水在其中流动时有较大阻力,便于纵向雨水的净化与渗透。(2)两侧种植型在两侧边

47、坡进行种植,底部可覆盖卵石或碎木屑,有助于过滤两侧边坡进入其中的雨水,便于进行横向雨水的净化与渗透。(3)单侧种植型在一侧边坡种植乔木、灌木、草花、地被等复合型多层次的植物,可以突出特定的观赏方向,宅前绿地只有单一观赏面时,可以采用此种种植形式。3) 推荐植物品种:湿生植物:芦苇,芦竹,向根草,香蒲,美人蕉,香菇草,姜花,茭白,慈姑,灯芯草,石菖蒲,旱伞草,条穗苔草,千屈菜,黄菖蒲,泽泻,红莲子草,三白草等。水生植物:凤眼莲,大漂,水芹,睡莲,荇菜,萍蓬草等。耐水湿乔木:湿地松,水杉,落羽杉,池杉,垂柳,枫杨等。4.5.4 下沉式绿地1 概念与构造23下沉式绿地是指一般情况下低于周围铺砌地面或

48、道路在 200mm 以内,有利于周边雨水径流的汇入和下渗的绿地。其典型构造如下图所示。 溢 流 口 接 雨 水 管 渠 原 土种 植 土 250m蓄 水 层 1-图 4-7 下沉式绿地典型构造示意图2 适用性下沉式绿地适用于建筑与小区内的建筑、道路、广场及停车场的周边绿地。3 一般性规定1) 下沉式绿地一般建于汇水面的低地势处,路面雨水自然漫流至绿地,降低管道、沟渠等雨水输送系统的建造费用,便于雨水引入绿地;2) 周边雨水宜分散进入下沉绿地,当集中进入时应在入口处设置缓冲措施。4 设计要求1) 纵向设计与材质下沉式绿地构造层设计厚度和材质如下表所示。表 4-7 下沉式绿地构造层设计厚度和材质构造层 厚度(mm) 材质 备注超高 100-200 超高指下沉式绿地地表距离绿 地周边下垫面顶部的高度。溢流口 高于设计液位 50 溢流装置采用溢流管,排水篦 子等装置种植土 200-300 渗透系数10-5m/s厚度应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规章制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