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13.夜莺的歌声.doc

上传人:天天快乐 文档编号:283810 上传时间:2018-03-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13.夜莺的歌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13.夜莺的歌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13.夜莺的歌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13.夜莺的歌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夜莺的歌声读教学最大的尴尬是:情节生动引人入胜的文章由于教学的介入,便不再引人入胜,不再生动感人了。夜莺的歌声正是一个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跌荡起伏的战争故事,来自教材本身的刺激已足够调起学生的阅读欲望。作为语文教师,我必须找到切入口和训练点,使其浑然天成般地不破坏教材原有的滋味,且在教师组织、引导和调控下感受成功,迸发智慧。“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一个秘密?”我神秘地问道,“这篇课文早给我们分好段落了!看谁能一下子就说出这篇课文分为几段?”“五段!”一个学生迫不及待地说。“完全正确!”我当即表态,“祝贺你取得第一名。请介绍一下你的经验。”“这篇课文在段与段之间有空行,数一数空行就知道了。”其他同学听

2、了频频点头。我趁势说:“那么,课文留有空行,就是为了方便我们分段吗?你们不妨联系电视连续剧,联系电视中的镜头切换来思考。”过了一会儿,有学生领悟到了:“每一部分就像电视连续剧中的一集,开始小男孩碰到德国鬼子是一集,小男孩带路是一集,游击队和小男孩联系又是一集,消灭鬼子又是一集,最后部分又是一集。”还有一个学生说:“我觉得像是电视中的镜头切换。开始是在村子里,接着在路上,然后又切换到了树林里,再接着就打起来了,最后镜头又回到了村子里。”这是整体感知课文的环节。我打破了“读一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件什么事”这种模式化切口,而是从课文写作上的一个特征空行入手,引导学生联系电视表现手法,一下子抓住了学生

3、的阅读心理,从而解决了两个目标:感知课文和空行的写作意义。“你说小夜莺是偶然还是必然碰上德国鬼子的?”我抛出第二个问题。“是必然碰上的。”学生异口同声的地说。“拿证据来!”我说,“给你两分钟找证据。”学生找来的证据还不少:1、从 30 和 31 节看出小夜莺和游击队早有联络暗号;2、从第 1、2、3 节看出小夜莺是有意让德国鬼子发现他,好把德国兵带进埋伏圈;3、课文最后第二节写小夜莺又在那里“好像在等谁似的”,其实他是在等德国兵经过。“大家找来的证据有力的证明:小夜莺不是偶然碰上德国鬼子的。可以确定,这其实是一次有着周密部署的战斗!同学们假如你是游击队长,你在战斗前的计划中考虑了哪些要素?”短

4、暂沉默后,学生说:“我要考虑好联络暗号。”我点点头,示意她往下说:“联络暗号要使敌人不察觉,要是被敌人察觉,那就完了。而在树林里,用鸟叫声最合适,敌人不会怀疑。”“你真是个好队长!”我夸奖道。“老师,我考虑作战地点。”一个男同学说,“作战地点要在林中空地上。”“请问队长,为什么要选林中空地?”我请教道。“在树林里,一是便于游击队员们埋伏,还便于小夜莺一转身逃脱。但如果真的是在树林里的话,就很难消灭敌人,因为敌人也可以利用树木来掩护,所以最好成绩的埋伏圈是设在树林里的一块空地上。”“多英明的队长啊!”我说。“老师,小夜莺要穿上绿颜色的衣服,这样更便于他在树林里逃脱。”一个同学补充道。“还要考虑派

5、人把敌人引进埋伏圈。”又一名“队长”说。“书中是派小夜莺把敌人引入埋伏圈的。”我说,“作为队长,你为什么不派一个大人,而派小夜莺去呢”“因为小夜莺是个小孩子,德国鬼子就不容易怀疑。可别看他人小,经验丰富,机智勇敢,连大人都比不上他!”这一环节我抛出“小夜莺是偶然还是必然碰上德国鬼子的”这一比较有意思的问题,让学生再次读课文,找到答案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前后文联系和照应的写法和读法。然后顺势引导学生转化角色,换位思考,学生兴趣昂然,情趣顿生,思维活跃而严谨。对于夜莺的歌声这样情节复杂、环环相扣的长文,梳理得越清楚通盘考虑得越谨密,重难点解决起来就越简单。以上两“问”视角新颖,勾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和思考

6、欲望,从而整体把握周密而深刻,至此,我把教学重点引向品读、研读和美读上,让学生透过人物言行,在朗读感悟中凸显和活化人物形象。“请同学们大声地读一读书 419 小节,注意人物身份。”我说。“请大家再读这部分。”学生读完后,我又说,“四人小组分角色读,可以一人当小夜莺,一人当军官,注意人物语气、表情。”“我发现,小夜莺读的不错,就是德国军官还不是太像。”读书声止,我说,“下面老师当军官,谁来做小夜莺?”由读熟到读得入情入境,人物也就由抽象的语言符号发展为活生生的声音、表情、动作等具象,此时我请学生交流读书体会,学生说“军官是个很凶狠家伙,但小夜莺不慌不忙,沉着,冷静。”“小夜莺还用野兽来了,野兽来

7、了巧妙地暗骂德国鬼子。”“小夜莺看到德国军官,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快活,而是要使德国军官信任他。”“小夜莺一开始就学夜莺和杜鹃叫,这样,后来他用鸟叫声给游击队通风报信,德国鬼子就不会引起怀疑。”但是不是所有的地方学生都能“读”出“感悟”来,这就需要教师的点拨。教学第二部分“给德国鬼子带路”我就引导学生抓两个易忽略的词:1、“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全忘了”中的“好像”一词。当我幻灯打出此句,请学生注意“好像”这词,学生恍然明白:小夜莺不是把德国鬼子忘了,他装着把德国鬼子忘了,实际上是在麻痹敌人,暗地里却在数敌人的人数和武器。2、“军官突然问答”中的“突然”一词。当我请学生注意“突然

8、“一词,学生由衷感叹:德国鬼子也不是好对付的,他们不是弱智,很狡猾,小夜莺时刻有着生命危险。而小夜莺面对敌人的突然发问回答得又是多么巧妙和机智!夜莺的歌声主角是小夜莺。以上两个部分最能体现夜莺人物品质及其形象,于是我削枝强干,通过扎实有效的朗读、品味精读这两部分,使语言训练落到了实处。“同学们,小夜莺的任务不仅是把敌人引进埋伏圈,还要向游击队传递情报。”该分析时就分析,我说,“最难的是人数,小夜莺在前面带路,要数请敌人人数很不容易;最要紧的也是敌人人数,要是把 32 人数成 31 人会怎样?数成 33 人又会怎样?”这一分析,一问,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处,稍稍议论,学生说,要是多数了一个人,最

9、后清理战场时就会发现少了具敌人的尸体,就会以为是一个鬼子给逃脱了,以后就不能再派小夜莺去了;要是少数了一个,就可能出现溜走了一个敌人而游击队还不知道,这对小夜莺的生命都会造成严重的威胁!“同学们,这些情况小夜莺自己当然比我们更清楚,但他仍旧坚守在自己的战斗岗位上,因为他憎恨杀害他亲人、侵占他祖国的德国法西斯。”我把语气转向低沉,“可是,苏联小英雄小夜莺,还是在一次战斗中意外牺牲了。队长、斯切潘叔叔和队员们心情沉痛,他们有多少话想对可爱的小夜莺说啊!同学们,这就是小夜莺(幻灯出示图片),你又想对这个穿着绿上衣的同龄人说些什么吗?”“小夜莺在战斗中牺牲”是我的一个“善意的谎言”。我以为,悲剧的“美”更震撼人心。小夜莺的“死”更能使他的英勇形象长久地存活于孩子心头。设计这个教学环节,我还想让学生感受到战争是残酷的,和平是我们永远的向往;我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牢记:夜莺的歌声本质上是呼唤和平的歌声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级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