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先秦诸子选读》教案.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2837497 上传时间:2018-09-28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23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秦诸子选读》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先秦诸子选读》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先秦诸子选读》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先秦诸子选读》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先秦诸子选读》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一单元 论语选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体会运用动作、语言、行为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教学难点 1、诵读课文,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体会运用动作、语言、行为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2、

2、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学法指导 1、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梳理诸子思想及其争鸣。 2、通过讨论点拨,学生互动,师生互动等方法,让学生理解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从今天开始,咱们就开始学习先秦诸子选读 。那么什么叫先秦诸子呢?在这里所说的先秦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或者他们的著作。 春秋时期,教育开始普及,这时候产生了一个新的阶层,叫新士人。他们能文能武,博学多才,多给大夫做家臣。这个阶层还包括大批受过教育最终抛进平民

3、阶层的没落奴隶主贵族。新士人有独立的人格,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由此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他们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财富。 二、先秦诸子散文概论 先秦诸子包括儒、墨、名、法、道、阴阳等,在本课程中,我们将主要学习儒、道、墨、法四家的著作。 下面就儒、道、墨、法四家及其代表人物作一些简介。 1、儒家是由孔子开创。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论语 孟子 2、墨家是由墨子所创立的学派,在战国时期,墨家与儒家之学并称为显学。 墨子 3、道家是由老子所创立的学派。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老子 庄子 4、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

4、韩非子 先秦的诸多经典,都是我国文化的宝贵遗产。从文体上看,它们都基本上属于议论文。以它们所代表的文章,对于后人来说,可以说是具有无穷的魅力。这些著作流派众多,而且其中充满了卓越的智慧。这一时期就流派风格之多、哲思之深、影响这远、原创作之强而言,是空前的,也可以是绝后的。 三、儒家思想及其论语: 1、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即易 书 诗 礼 乐 春秋 。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造者。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 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5、相传弟子先后有 3000 人,其中著名的有 70 余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 2、关于论语 论语 ,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 中庸 孟子合为“四书“。 论语共 20 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2关于书名的来源,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这样的解释:“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

6、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论 ln:编纂。 语录体的特点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 四、整体感知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五、小结 六:作业:熟读课文,生字正音并释义 板书 1、儒家是由孔子开创。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论语 孟子 、墨家是由墨子所创立的学派,在战国时期,墨家与儒家之学并称为显学。 墨子 、道家是由老子所创立的学派。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老子 庄子 4、法家的代表

7、人物是韩非子, 韩非子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前三小节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复习导入 二、新授 (一)翻译第一小节 1、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译文】 仪地长官求见孔子,他说:“君子到了这里,我都要求见。“见孔子后,出来说:“诸位,不要在乎官职,天下无道很久了,老天要你们的老师成为号令天下的圣人。“ 明确: 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

8、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借仪封之口,用“木铎”喻孔子,高度赞美孔子勇于担当的高尚精神。 (二)翻译第二小节 (1)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 (2)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3)问津:津,渡口。寻问渡口。 (4)执舆:即执辔(pi)。 (5)之:与。 (6)辟:同“避” 。 (7)耰:音,用土覆盖种子。(8)怃然:怅然,失意。 明确: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与道家不同。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

9、修养的人。 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三)翻译第三小节 (1)楚狂接舆:一说楚国的狂人接孔子之车;一说楚国狂人姓接名舆。本书采用第二种说法。 ()殆(di):危险。 ()趋:快步走。 (4)辟(b):通“避” ,躲避。 3明确:既有接舆对孔子品格的虚假尊重,又有读一孔子人生选择的讥嘲;既有对孔子的最后规劝,也有对当时执政者的斥责。连用三个“而”表示斥责、贬斥之深。 表现隐士对现实的不满,也表现孔子对隐士的尊重。 三、小结 四

10、:作业:习题二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四、五小节的内容及其进一步理解掌握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教学重点 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复习 二、新授 (一)朗读并翻译第四五小节 1、后:名词活用作动词,落在后面。2、 “芸”通“耘” ,除草。 3、见:通“现” ,使拜见。4、明日:第二日。 5、 “反”通“返” ,回去。6、其:表示反问语气副词。 7、洁:使洁。 8、乱:使乱。 9、仕:做官。石门: 10、地名。鲁国都城的外门。 11、晨门:早上看守城门的人。 (二)评析 1、 过去有一个时期,人们认为这一章中老丈所说

11、:“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劳动人民对孔丘的批判等等。这恐怕是理解上和思想方法上的问题。对此,我们不想多作评论,因为当时不是科学研究,而是政治需要。 其实,本章的要点不在于此,而在于后面子路所作的总结。即认为,隐居山林避世是不对的,老丈与他的儿子的关系仍然保持,却抛弃了君臣之伦。这是儒家向来都不提倡的,反映了孔子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精神。 2、 “知其不可而为之” ,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 ,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 (三) 、思考问题。 1、

12、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孔子的为人。 知道时代不太平,难以实现心中的理想,但是他能够努力坚持去实现去维护思想的核心礼。 2、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提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观点。而本文孔子给我们的印象是知其不可为而为这。如何看待孔子与孟子的这种差别。 提示:可以考虑提出者不同的出发点。言之成理即可。 3、孔子与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有什么不同? 长沮、桀溺、荷蓧丈人因为世道太乱,因此躲起来,他们属于避世之人。孔子知道世道不太平,但是他敢于去改变,虽然有时候这种努力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但是他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应该值得肯定的。 三、问题探索。 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于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了解

13、,写一篇小短文,说一说儒家思想为什么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如何看待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儒家思想? 四:小结 五:作业 :写一篇 600 字的文章谈谈你是如何认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的。4论语选读之当仁,不让于师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本节重要字词和其他相关文言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孔子作为万事师表的风范、人格魅力。3、了解孔门弟子对老师的态度、孔子在弟子心中的地位。教学重点:1、积累重要字词,丰富自身语库。2、孔子与弟子间的相互态度、深厚感情。教学难点:对孔子在道德、学问诸境界的概括、评价。教学设想:1,可以把教材中 13 章内容作一个简单分类。大体来说

14、,内容有三:一是孔门弟子对孔子的评价、推崇,二是孔子对学生的评价、感情,三是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归类后,学生可能会更容易把握课文内容。2,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先疏通 13 章语录文字障碍、积累文言知识,再讨论、挖掘思想和文化内涵的方法;也可以通读之后归类,对每一类语录同时解决上述两个问题。3,宰我与子贡是孔门言语科高材生,尤其是子贡,在言语、事功方面较有成绩,在当时享有较高的声誉,他对孔子的评价还有若干,可以补充进来,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孔子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之高,同时体味子贡的语言表达艺术。颜回是孔子道德学问的传人,颜回之死对孔子打击很大,但心疼弟子,并不代表孔子会无原

15、则地妥协世俗,他仍然把“礼”放在首位。这一部分在论语先进中有记载,也可以补充一下。4,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可以略过。课时安排:23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通读全文 13 章,把这些内容作一简单分类。明确:一) 、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课文第 1、2、3。二) 、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课文第 9、10、11、12、13。三) 、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课文第 4、5、6、7、8。二、学习第一部分“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 。1)阅读第 1、2 则,结合注释,自己疏通。1,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

16、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论语子张 19 第 24 )2,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 (论语子张 19 第 25 )教师明确:1,重要实词问题:毁、逾、伤。知、阶、邦家。52,虚词及若干句式的翻译:无以为也 (无以:犹言“无用” ,不要。 “以”不易作确解,就不必解释了。 )仲尼岂贤于子乎 (于:比)如之何其可及也 (如之:像这样,或

17、不译。其:副词,加强语气,无实义。 )3,语意略说:第 1 则是子贡捍卫孔子之言,有两个方面:一是把一般贤者和孔子作比较,用比喻的方式,说明孔子的高明、伟大,是常人不可及的;一是批评叔孙武叔是不自量的、无知的。子贡的“日月”之比,把孔子推向了最高处,把孔子的影响力说到了极致。似可说启发了朱熹“天不生仲尼,万古常如夜”的评价思路。第 2 则是当别人比较子贡和老师时,子贡的回答。子贡先说一个人的言语是体现着一个人的认识水平和道德素养的,说话要慎重;然后把孔子比作高不可及的上天;接下来再说孔子为什么高不可及:如果孔子有邦或家之封,则孔子就可以大展宏图,他活着是人类的荣耀,他逝世则人类永远哀恸。所谓“

18、能一日与此人共存今日之世,则是吾人一日之光荣” ,所谓“生得伟大,死得光荣” ,所谓“永垂不朽”是也。4,子贡对老师的态度和评价是一以贯之的。下面再补充几则: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论语子张 19 第 23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论语子张 19 第 22 )略说:叔孙武叔可能是真的佩服、推

19、崇子贡,他可能在不同的场合都表达过这样的意见,估计上文的“毁仲尼” ,也就是说仲尼不及子贡,所以孔门弟子中独子贡为之辩解。这里,子贡再次以比喻的手法,来说明世人为什么会认为自己比老师高明:自己的高度有限,外人一览无余;而老师高达数仞高不可测,别人无从了解,所以才有如此见解。后人把收弟子称为“列入门墙” ,即源于此。这主要是说孔子无所不学,也即韩愈所说“圣人无常师” 。5,子贡的道德学问在下面这句话里可见一斑: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 (论语子张 19 第 21 )这说明子贡为时人所重,良有以也。2) ,阅读第三则,自己疏通文意。3,颜渊喟然叹曰:

20、“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 (论语子罕 9 第 11教师明确:1,几个熟语理解好并积累应用: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循循善诱。2,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主要是翻译时,注意动补句式。3,这则内容有三:高度评价老师,也是用比喻的手法;老师是怎样教导自己的;叹息自己与老师的差距。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温习上一节课的内容。读一读语录,理一理思路。二,学习第二部分“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 。阅读 913 则,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第 10 则略过不看。9,子曰:“贤哉

21、,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6 第 11610,略。11,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论语雍也 6 第 1012,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论语先进 11 第 9 )13,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 ”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论语先进 11 第10 ) 教师明确:1,这几则里面,有几个后世常用的惯用语,注意积累:箪食瓢饮,不堪其忧,不改其乐,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2,注意“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这个特殊句式的理解。两个“为” ,都

22、是介词,读 we。3,语意略说:第 9 则,孔子对颜回的评价着眼于颜回的“安贫乐道” 。世有大成就者,唯安贫乐道者能为,但安平乐道,说易行难。第 11 则“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且重言之,是非常伤痛之语,所谓悲不自胜,难以言之:有德行者,不能得到上天的庇护,竟有此疾,所谓“好人无好报” 。第 12 则,表现的是颜回之死对孔子的沉重打击。这种悲痛要远远深于伯牛之死所带来的痛感。伯牛之死,孔子主要是痛惜;而颜回之死,孔子是绝望,是痛彻心肺。原因在于孔子在颜回身上,寄托着很大很多的理想。对颜回,孔子视之为自己道德、思想和学问的传人,颜回早逝,无人承传薪火,所以是“天丧予”上天亡我,亡我文化。第

23、 13 则,孔子主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所以当孔子过于伤痛时,有人提醒他:子恸矣!言下之意,夫子你这样做不合平素主张,而孔子说不为这样的人哀恸为什么人哀恸呢?后世王戎丧子,悲不自胜,山简谓:“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戎答:“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锺,正在吾辈。 ”有类于此。这说明孔子并不是一个教条主义者,甚至是一个性情中人。4,孔子对颜回的好感,还因为颜回的好学。比如: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 (论语先进 11 第7 )孔子在这里不顾及其他学生的感受,而言现在没有好学之人,可见颜回在孔子心中的堪为典范的印象。5,但孔子毕竟是

24、注重“礼”的,即便是对颜回,他也不愿失去“礼”的制约。如: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 (论语先进 11 第 8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 ”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 (论语先进 11 第 11 )这两则说明孔子的清醒和理智不愿意为着世俗的热闹虚荣而违背“礼” 。三、学习第三部分“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 。学生朗读,疏通第 48 则。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25、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论语述而 7 第 345,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 (论语卫灵公 15 第 366,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 (论语述而 7 第 247,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 (论语阳货 17 第 4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论语雍也 6 第 28教师明确:1,理解好以下字词:7若,诲人不倦,当仁不让,割鸡焉用牛刀,莞尔一笑,子

26、路不说,矢。2,语意略说:第 4 则,是体现孔子的谦逊,但伟大寓于平凡, “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是孔门弟子公西华难以做到的,也更是一般人难以踵从的。第 5 则,有两点:一是仁义所在,可以反对老师;二是孔子的教育非专制教育。与亚里士多德“吾爱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如出一辙。在第 6 则里,孔子是说自己行为坦然,对学生是没有保留的。从上下语意看,这里好像是学生中有人怀疑孔子有所保留,或者是对孔子所教授的内容有所失望,孔子为自己作的一个简单辩护。末句自我表白:自己的人格、学问是体现在日常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第 7 则,孔子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是句玩笑话,意谓“如此小城,何必动用礼乐教化” ,这

27、体现了孔子轻松随意的心态。子游则据理而争,也体现出了对师道的理性态度、师生间的平等关系。“子见南子”章,一般认为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子路对老师仍然持率真的态度,不因是老师,就对自己不满之事三缄其口;一是孔子面对弟子的不满,为取信于弟子,连连发誓的窘态,说明孔子不是一个一直正襟危坐道貌岸然的长者,在生活中,他有着常人一样的平常性格。但南怀瑾先生持异解,他认为,南子貌美是事实,行为不检点也是事实,子路不高兴老师去见她也是事实,甚至孔子发誓也是事实,但孔子本意是要澄清弟子们对南子的认识:南子没有做过罪大恶极之事,大家这么对待南子,有失公正。必须明白“予所否者”的“否”是对什么而言以及“天厌之”的“之

28、”指代什么内容。南先生认为“否”是“批判” “否定”之意,而“之”是指代“被孔子所否定的人” ,全句意为:如果是我所反对、批判的人,上天一定会厌弃他。而我没有“否”之,则其人尚无大恶。当然,如果如南先生所言,则孔子为何要“矢之” ,恐也难以服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学习第 1、7、8、9、11、12、13 则选文,引导学生领会孔子与弟子和平相处的精神。2、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夫子矢之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领会孔子与弟子和平相处的精神,领会孔子对弟子的关爱之情。2、理解句式“予所否者”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平等、友爱的师生之情,感受圣人情怀。 【

29、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和掌握重点字汇:矢之 难点:鉴赏 9、13 则选文 【教学时数】二课时 课型:选修课专题 【教学方法】1、吟咏法,反复诵读;导读法 2、启发探究式 【课前准备】1、课前完成导学学案 2、教师准备 PPt 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使用一些内涵丰富、盔炙人口的成语,比如“欲速则不达”“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小不忍则乱大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道不同,不相为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等。可是,你是否知道这些成语就出自孔子之口呢?你是否意识到仅仅是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就足以说明孔子的智慧之光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中闪耀呢? 二、 语

30、段解读: (1)第一则:结合文章的内容,我们应该如何来对等自己的“无知”呢? (2)第二则:根据文章的内容,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来看等自己的过错呢? (3)第三则:孔子在这一句话中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4)第四则:(第六则、第七则) 同学们在读了“无欲速,无则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之后,联系自己的实际,能够得到哪些启示呢? 8(5)第五则: 第八则:(第 11、12、13 则) 孔子善于从平常的事物和现象中,感悟出深刻的哲理,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一到两处,简单谈谈自己的理解。 三、体悟探究:联系课后课后两则材料,孔子提倡“诚信”的重要性,其前提是什么?谈谈孔子所说的“信”的原则

31、。 四、课堂小结:孔子的智慧最终落实为一种行动着的生动的精神,贯穿在立身处世的各个方面。它常常由平凡甚或平淡发端,渐渐至于伟大或神奇。它意味着远方,又是迈向远方的开始;意味着巅峰,又是攀向巅峰的起点。 【布置作业】:完成学案中的知识巩固部分 【板书设计】 补充材料: 1、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下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清华校训,两句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地,君子处世,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可以这样译为: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

32、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2、孔子路过一个叫蒲的地方,正好遇上公叔氏据蒲反叛卫国,蒲人扣留了孔子。弟子中有个叫公良孺的,自己带了五辆车子跟随孔子周游各地。他这个人身材高大,有才德,且有勇力,对孔子说:“我从前跟随老师周游在匡地遇到危难,如今又在这里遇到危难,这是命里注定的吧。我和老师一再遭难,可搏斗而死。 ”公良孺跟蒲人打得很激烈,蒲人害怕了,对孔子说:“如果你不到卫国去,我就放你们走。 ”孔子与他们订立了盟约,这才放孔子他们从东门出去。孔子是到了卫国。子贡说:“盟约可以违背吗?”孔子说:“在要挟下订立的盟约,神是不会认可的。” 卫灵公听说孔子到来,很高兴,亲自赶到郊外迎接。灵公

33、问孔子说:“蒲这个地方可以讨伐吗?”孔子回答说:“可以。 ”灵公说:“我的大夫却认为不可以讨伐,因为现在的蒲是防御晋,楚的屏障,用我们卫国的军队去攻打,恐怕是不可以的吧?”孔子说:“蒲地的男子有誓死效忠卫国的决心,妇女有守卫西河这块地方的愿望。我所说要讨伐的,只是四、五个领头叛乱的人罢了。 ”卫灵公说:“很好。 ”但是没有出兵去讨伐的叛乱。 3、 【原文】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1)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 ”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 曰“敢问其次。 ”曰:“言必信,行必果(2),Error!Error!(3)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

34、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Error!之人(4),何足算也?” 【注释】 (1)士:士在周代贵族中位于最低层。此后,士成为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通称。 (2)果:果断、坚决。(3)硁硁:音 kng,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 (4)斗筲之人:筲,音 sho,竹器,容一斗二升。比喻器量狭小的人。 【译文】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 ”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他尊敬兄长。 ”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

35、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数得上呢?” 【评析】孔子观念中的“士” ,首先是有知耻之心、不辱君命的人,能够担负一定的国家使命。其次是孝敬父母、顺从兄长的人。再次才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至于现在的当政者,他认为是器量狭小的人,根本算不得士。他所培养的就是具有前两种品德的“士” 。 【教学反思】 1、 本专题要抓好背诵默写。 2、 第七则可以联系现实进行解读: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对自己要求轻而对别人要求中,那些要求别人苛刻,而要求自己却宽松,那些喜欢把责

36、任推到别人头上的人,必然会招致诸多的怨尤,要改变这种情况,需从自己身上下工夫。 93、 第九则要理清比喻的关系。 4、 本专题的诚信观点,要联系课后“思考与练习”中的两则材料,让学生探讨明确孔子的诚信是在坚持道义的前提下,是在明辨是非的准则下的。论语选读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内容:(共五则)第一课时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

37、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5、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教学目标:知识与能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逐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仁”的具体确切的含义 。3、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过程与方

38、法1、整体感知,把握主旨。2、诵读法,在诵读基础上把握文意,疏通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论语中“仁”的思想主张的道德价值观,并用它来指导我们的生活。教学重点:1、翻译选段。2、整理文言知识。教学难点:1、对“仁”的思想主张的把握,了解其含义。2、联系现实来应用这种思想,并且引导学生要摒弃不足之处。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古代的“三纲五常”引出“仁”的话题。二、解读选段1.教师范读。2.学生自由诵读三遍后齐读一遍。103.明确文言知识并且翻译文段。重点词:(1)克己复礼为仁 克:克制。(2)天下归仁焉 归:称许,赞许。(3)请问其目 目:条目,详情。请:请求对方做某

39、事;请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4)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不敏:资质愚钝;事:实践,实行。(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躬自:自身,自己。(6)樊迟未达 达:明白,理解。(7)问知 知通智。(8)举直错诸枉 错通措,安排、安置;直,形做名;枉,形做名。(9)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 乡通向 文言句式:(1)何谓也 宾语前置句(2)选于众 状语后置句(3)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定语后置句(4)克己复礼为仁 判断句翻译: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

40、语矣。 ”古文今译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的私欲) ,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实行仁,完全靠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具体条目。 ”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 颜渊说:“我颜渊虽然资质愚钝,但愿意实践这些话。 ”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古文今译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如同接待贵宾一样恭敬谨慎, ,使唤百姓就像承当重大祭祀一样庄重

41、。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在诸侯国做官、为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尤人。 ”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古文今译 子贡问道:“有一个字而可以拿终身去实践它的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加到别人的身上。4、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古文今译孔子说:“严于要求自己而少责求别人,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5、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42、 ,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古文今译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 ”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 ”樊迟没有明白。孔子便说:“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使他们的地位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变为正直的人。 ”11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提拔那些正直的人并使他们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变为正直的人。 这话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是含义多么深刻的话啊!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任用了皋陶,那些不讲究仁德的人就疏远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任用了

43、伊尹,那些不讲究仁德的人就疏远了。 ”二、问题探究1、如何理解“克己复礼”?说明“仁”和“礼”的关系。明确:“克己复礼”是指要克制自己,是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礼,这是孔子的重要思想之一。在孔子看来, “仁”和“礼”是融为一体的, “仁”是“礼”的精神支柱, “礼”是“仁”的一种体现, “仁”是目的,而“礼” 、 “乐”等则是手段,是为实现“仁”这一道德的最后完善而服务的,而不要以“礼”为核心,核心仍是“仁” 。3、孔子的“仁”的学说蕴含着哪些值得弘扬的思想精华?明确:第一,孔子仁的学说的第一个精华,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它的基本精神在现代仍然具有巨大的意义,它意味着,我们不是在他人对我们

44、好的情况下,才回报式地对他人好;我们对他人好,也根本不是为了得到他人的回报;我们无条件的对他人好,只根据自己的心来体贴他人的心。这凸显了孔子以及中华民族纯正而崇高的道德精神。第二, “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对现代人生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不管什么时候,人都是社会性的动物,必须考虑到他人的存在,考虑到社群的秩序,所以,也必须对自我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加以合理的规范。因此,孔子宣扬的那套礼固然有不少需要扬弃的具体内容,但它严于律己的基本精神也有值得继承的方面。三、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明确:(1)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阐释同一事物。围绕什么是“仁” ,孔子既从肯定的方面作答,又从否定的方面作答,告诉人们要做什

45、么,不能做什么;既从如何对待自己的角度作答,又从如何对待别人的角度作答,从而使人们对“仁”有一个全面而透彻的了解。(2)文辞简约而意蕴丰富。选文第 1 则中的“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一句中的“一日”两字值得反复体味,舍此“一日”不下手,永无下手之期,百事都始于“一日” ,何况追求仁德呢?四、联系实际,深化孔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举例:比如,公交车上让座的例子;为四川赈灾捐款的目的等等。五、课堂小结用于丹论语心得中话作结。六、布置作业1、熟读并背诵今天所学的选段,加深对孔子思想的理解。2、在论语书中找到关于“仁”的思想的语句,翻译,全面理解“仁”的学说。板书: 克己复礼对己 谨慎无怨己所

46、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仁爱人对人知人课堂表现:课后反思:1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探讨语段内涵的过程中,解读孔子的义利观。 学习和掌握重点字汇。 鉴赏 9、13 则选文。 多媒体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崇德尚义的传统。人们把为了道义而不能推辞某种责任称为“义不容辞” ,把基于正义而产生的愤怒称为“义愤” ,把为了公众利益而从事的崇尚和大无畏的行动称为“义举” ,把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维护正义的人称为“义士” ,把正义的战争称为“义战” ,把为正义而战的军队称为“义师” 在孔子那里, “义”是一个具体根本意义的道德原则。那么,他是怎么说的呢? 二、结合注释,通读全文,掌

47、握如下重点词语 找出下列通假字,并进行解释。 富而可求也。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 解释下列加粗字; 饭疏食饮水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路问成人、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三、文意疏通: 1【原文】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 【译文】 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

48、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 【评析】 孔子在这里又提到富贵与道的关系问题。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那么,他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此处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但必须符合于道,这是原则问题,孔子表明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追求富贵荣华。 2【原文】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译文】 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先生他不说、不笑、不取钱财,是真的吗?”公明贾回答道:“这是告诉你话的那

49、个人的过错。先生他到该说时才说,因此别人不厌恶他说话;快乐时才笑,因此别人不厌恶他笑;合于礼要求的财利他才取,因此别人不厌恶他取。 ”孔子说:“原来这样,难道真是这样吗?” 【评析】 孔子在这里通过评价公叔文子,进一步阐释“义然后取”的思想,只要合乎于义、礼,公叔文子并非不说、不笑、不取钱财。这就是有高尚人格者之所为。 3【原文】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 【评析】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 ,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