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浅谈通州区人口老龄化下的居家养老服务北京市自 1990 年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育率的下降,平均寿命的提高,特别是计划生育政策实施 30 多年以来,导致总和生育率急剧下降,加剧了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呈现出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空巢化的态势。因此,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已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项战略任务。一、居家养老的含义及其背景(一)居家养老的含义居家养老(服务) ,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服务内容包括生活照料与医疗服务以及精神关爱服务。居家养老主要形式
2、有两种: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照料服务;在社区创办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务。(二)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人口老龄化这个被世人关注的社会问题,伴随着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步伐走进了新的世纪,而且它以其快速增长的势头越来越多的影响着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从 1990 年、2000 年、2010 年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资料看,由于人口生育率的变化、人口死亡率的下降和外来人口的大量迁移流入,通州区人口的老龄化程度在逐步加剧,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 老龄化日益严重随着人口的增加,老年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大、老龄化速度逐步加快。一般来讲,一个国家过地区进入老年型有两个标准,即 60
3、 岁及以上的人口达到总人口的 10%,或 65 岁及以上的人口达到总人口的 7%。1990 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通州区的这两个比例分别为 10.4%和 7.0%,也就是说从 1990 年的第四次人口普查,通州区刚刚开始步入老年型社会;到了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这两个比例分别达到 11.9%和 8.2%;又过十年,据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通州区常住人口 118.4 万人,其中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 14.5 万人,占总数的12.3%,比 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 8.0 万人增加了 6.5 万人,增长 81.3%,平均每年增长 6.1%,高于常住人口年平均 5.
4、8%的增速。从 1990 年至 2010 年 20 年间,老年人口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占总人口的比重都有了明显的增长,老龄化程度逐步加剧。2地区之间人口老龄化程度差异明显2二十年间通州区的老龄化程度逐步上升,但在全区 15 个乡镇街道存在明显差异。从 1990 年、2000 年、2010 年三次普查数据看,南部地区老龄化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西集镇、永乐店镇、漷县镇、于家务乡四个地区的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分别高于全区平均水平(12.3%)7.1 个百分点、5.9 个百分点、4 个百分点和 3.2 个百分点,二十年分别增加了 7.9 个百分点、7 个百分点、5.3个百分点和 4 个百分点
5、,主要原因是二十年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进一步下降,年轻人多离家迁往城区或城乡结合部地区工作、居住,老年人多数都在原籍居住,因此造成这些地区老龄化程度加剧。相反,有的地区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青壮年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老龄化程度逐步下降。如马驹桥和台湖两个镇,1990年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分别为 10.4%和 10%,到了 2010 年这两个比例仅为 8.1%和 9.1%,低于全区平均水平 4.2 个百分点和 3.2 个百分点,二十年间分别下降了 2.3 个百分点和 0.9 个百分点,人口结构还处于较为年轻的状态,其主要原因是这两个地区二十年间涌入大量的年轻的流动人口。2010 年居
6、住在这两个地区的现有流动人口分别为 6.7 万人和 6.3 万人,其中 15-59 岁外来人口所占比例分别达到 95.1%和 92.9%。可见流动人口的迁移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人口的年龄结构。注1:1990 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通州镇作为一个地区进行的统计,分不出现在的四个街道办事处。按同口径计算,2000 年、2010 年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分别为 12.2%和 13.4%。注2:新华街道办事处由于大面积拆迁,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与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不可比3.老年人口不断高龄化,女性较男性有更长的生存优势在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处于 60-79 岁的低龄
7、老人 13.0 万人,80 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 1.5 万人(其中 95 岁以上不足 500 人,百岁以上老人 24 名) ,高龄老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从 1990 年的 0.99%上升到 2010 年的 1.24%,人口数量分别是 2000 年和 1990 年的 0.9 倍和 1.5 倍。高龄老人在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也由 1990 年的 9.4%,逐步上升到 2000 年的 9.6%,再上升到 2010 年的 10.3%。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人口所占比重逐步下降,女性人口所占比重上升。从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看:60-74 岁的老年人口中,男性占 49.7%,75-84岁老年
8、人口中男性占 47%,85 岁以上老年人口中男性人口占 37.3%,到了 95 岁以上的高龄老人,男性人口只占十分之一。相反,老年女性人口随着年龄的增长,所占比重越来越高,女性较男性有更长的生存优势。造成地区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是生育率的普遍下降。由此引起的儿童人数增长缓慢和老年人数稳定增加。从 1982 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到 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可以看出从 1990 年后通州区基本保持低生育率水平,死亡率也3在继续降低,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越来越大。截止到 2014 年,通州区 60 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经达到 14.6 万余人,占全区总人口的 11.2%。按当前的
9、人口发展趋势,到 2020 年,通州区老年人口的数量还会继续增长,社会老龄化问题愈发严重。然而这对居家养老而言,这是一个如何面对老龄化所来的机遇和挑战。这就需要我们沉着冷静,理论分析,科学对待。二、通州区居家养老服务现状(一)居家养老政策支持2008 年,结合通州区的实际情况,通州区老龄办就市老龄办出台的关于加强老年人优待工作办法中的 11 项优待政策涉及到的相关责任单位予以任务分解,在综合各责任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区老龄办草拟了关于加强老年人优待工作意见 (征求意见稿) 。该意见已经区政府同意并转发出台了通州区关于加强老年人优待工作实施意见 。2010 年通州区政府出台了关于落实实施方案(试行
10、)的通知中提出了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规划,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的为老服务网络。建立健全区、镇、村三级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居家养老各项经费补贴有了制度保障。对政府援助补助对象进行提档扩面,进一步规范居家养老服务办理程序,迈出向社会组织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第一步。经过几年的实践,一步一个台阶,我区居家养老服务构架已经建成,居家养老服务由传统型、零散型向社会化、专业化转变。(二)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需求2015 年 4 月,通州区老龄办开展的居家养老调研显示,居家养老还是大多数老人的首选,老人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照料需求要求助于社会服务。我们在调研中总结出以下几类:1、日常生活照料、家政服务。从收入来源上看,
11、有离退休费和企业养老金补贴的老人对提供有偿生活照料有比较强的接受意愿,此类人群资金充裕且老人对资金有足够的支配权,所以这部分人接受有偿服务比较高。而没有子女帮助的老人,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老人,均表现出有非常明显的倾向去购买收付费性服务。另外,子女与老人的居住地距离的远近也影响着老人对购买服务的意愿。统计结果显示,子女离父母越远,老人就有更强的意愿采购各种照料服务。老人接受子女“反哺”式家庭照顾功能日益弱化,而机构养老又是有限的,所以社区照料需求应运而生。2、文体娱乐、休闲类活动。在老年人活动中心座谈中了解到,绝大部分老年人认为参与文体活动是非常必要的,有的老年人每天都要坐公交车或骑车赶到活动中
12、心日参加象棋、扑克等活动。可见,老年人对于文体娱乐的需求是比较大4的,因为文体活动既能满足他们与人交流的精神需求,也能满足他们的健康需求,他们盼望政府能建设更多的老年活动场所,更希望有专业的团队组织健康向上日常文体娱乐活动,如歌舞、棋牌、集邮、收藏、书法、绘画、写作、手工制作等等。丰富多彩的老年文化活动,有助于健康老龄化的实现、有利于发挥老年人的潜能,有利于提高老年人闲暇生活质量。3、老年餐桌服务。调查显示,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大,牙齿功能退化、味觉相对弱化、独立做饭能力较弱,再加上老人行动不便、购买物品炒菜有一定困难、子女同吃的问题难以调和;现行的餐饮除了养老院有专门针对老年人的饮食特点开设的“
13、老年餐”外,目前市场上的老年餐桌,一般由面向中青年人营业的餐厅兼营,普通餐厅相对于老年餐桌普遍存在价格相对较高、量大难以吃完、难符合老人口味、无法兼顾老人营养配餐、就餐环境没有考虑老人的需求等问题,老人对普通餐厅的满意程度很低。故针对老人推出的让老年人满意的餐饮需求市场相对较大,但是现阶段老年餐的供给却严重不足。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数据反映,老人依然对老年餐桌有很高的兴趣和期待,可以推断,老年餐桌对老年人来讲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4、精神慰藉、倾述需求。我们发现老人对生活条件感到满意,但更渴望与他人交流,因为他们大多赋闲在家,离开了熟悉的群体,交往圈子明显缩小,很少走出家门参与开放性活动,所以他们
14、想找人聊聊天,通过人际交往获得信息,得到感情宣泄。人到老年,精神需求日益凸显。我们需要专业的人士提供社会支持,帮助老年人解决各类个性化的精神需求。三、通州区居家养老问题分析(一)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意识淡薄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是缓解政府负担和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现实出路。 2010 年,通州区形成了区、镇、村三级居家养老组织架构,分工负责居家养老各项工作,但宣传力度不够,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意识还比较淡薄,群众参与居家养老积极性不够、参与率不高;推动工作欠力度,有些地方的居家养老工作简化成了发放居家养老补贴,具体服务行为甚少。今年,我区为着力解决涉及老年群体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积极营造老龄
15、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展开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全力打造老龄事业新局面。 (1)开展首届通州区敬亲孝老“十佳百颗星”评选命名活动。即包括:十大寿星、十佳老伙伴、十佳老有所为之星、十佳好儿媳(女儿)、十佳好女婿(儿子)、十佳小孝星、十佳为老贡献之星、十佳为老服务志愿者、十佳为老服务先进单位共九大类特色评选活动。作为我区敬亲孝老老龄品牌之一,旨在达到全社会营造敬亲孝老宣传的目的,形成我区敬亲孝老典型评选的特色活动。 (2)开展“孝心万日行” 系列主题公益活动。一是通过不同形式、主题的活动,为更多的社会各界人士提供爱心平台,吸引、5号召社会各方力量关心关爱老年人,参与和支持各项老龄事业;二是通过活动吸
16、引更多老年人积极参与,让老人们在参与中获得快乐、健康、知识。 (3)开展多种形式的典型事迹宣传活动。以“孝星”和示范单位、 “十佳百颗星”评选活动为载体,组建不同形式的“孝星”事迹宣讲团,举办“孝星”事迹文艺汇演、讲“孝星”故事和“孝星”事迹报告会等多种形式的“孝星”事迹宣讲活动,深入部队、学校、城乡社区进行孝老事迹宣传,广泛开展新时期孝文化传播,继续在全区各界营造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孝老的良好社会氛围。(二)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资源缺乏养老基础设施薄弱,硬件设备和服务水平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城区内因受场地、用房紧张等客观条件限制,基础服务设施功能不完善、规模小、档次低,老年服务设施建
17、设滞后。能够承担居家养老服务的民间机构和社会组织发展滞后。服务资源缺少整合,一些社区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等等养老服务资源分属不同部门条线管理,利益关系存在矛盾,缺少有效协调整合。(三)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专业水平弱社会化居家养老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缺少社工人员积极参与。目前虽然各镇、区都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队伍,但因受工资待遇、社会地位等影响,数量和质量严重不足,服务人员年龄偏大,大部分人员都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缺乏专业服务知识,只能从事一般的家政服务和简单的照顾等,难以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严重影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的质量。另外,现在也涌现了一批居家养老志
18、愿服务队伍,但也是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服务面比较狭窄。志愿服务还存在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专业化服务程度不高等问题,如心理咨询、健康护理等难以开展,很难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社会养老需求,影响了服务项目和内容的扩展以及服务质量的提高。四、通州区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的探索由于居家养老是新事物,发展中有不足和问题是必然的,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社会现实和文化传统,积极探索符合通州区发展实际的居家养老社会化新途径作为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必要补充。主要进行了以下探索与实践:(一)政府搭建平台政府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转变职能,成为宏观指导者、管理者和监督者,把握居家养老工作现状和发展趋势,宣传
19、居家养老服务理念。做好顶层设计,制订发展规划、建立配套制度、制定统一标准、实现规范管理、建立监督评估体系,真正形成既严谨又符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的居家养老服务规则体系。今年,居家养老被列为政府实事工程,我们在大力建设日间照料和助餐点外,着重在运营模6式、服务机制、可持续化发展上做好研究指导。(二)社会组织操作社会组织是受政府委托,具体组织和实施居家养老服务的市场主体,具有政府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年,通州将继续完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在增加养老助残餐桌、托老残所和为老服务示范单位数量基础上,不断加强对为老服务单位的监督管理,促进养老服务业全面发展。同时,继续做好三级居家养老管理服务中心建设,在去年试
20、点基础上,加大建设力度,通过整合属地资源,新建、改建、扩建等多种形式,争取完成 2 家街乡级,14 家村居级居家养老管理服务中心的建设。(三)市场化运作居家养老属于新兴事物,市场化还处于初期摸索阶段,零碎的、小范围的服务不能满足老年群体日益多样化的服务需求。通州区积极倡导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提倡“花钱买服务”的消费理念,逐渐引导老年人树立对居家养老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提高养老服务市场的需求,不断培育一个居家养老服务市场。同时,各项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积极跟上,调节好市场供需矛盾,以“购买服务” 、“委托”等形式,主动将老年人的有效需求与服务商结合起来,从而形成规模化、市场化。(四)专业化服务通
21、州区从培训、福利待遇和信息化管理等环节入手,不断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组织建立定期培训制度,与相关院校、专业服务机构合作,对招募的养老服务人员进行有计划培训,确保他们掌握基本的护理、康复、心理知识和技能,使老人住在家里,也能获得专业化的生活照料、家庭病床等服务,走进日间照料中心的老人能获得营养配餐、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个性化服务。目前,全区只有两个街道有 26 名养老(助残)员,数量远远不够。今年,通州将研究制定养老助残员招聘办法,加大招聘力度,到“十二五”末,按照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要求,通州养老助残员人数要达到 450 人,使 77%的村(居)各拥有一名专职养老(助残)员。
22、今年,通州还将对全区空巢、失独、孤寡、特困等特殊老年群体基本情况进行摸底调查,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解决特殊老年群体生活问题。包括与区慈善协会联合,每年有针对性地开展空巢、失独、特困、孤寡老人的分类救助等。此外,还积极探索结合社会工作人才建设一支居家养老为老服务力量,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优势,助推专业化服务,为老年人提供长期稳定的规范服务。7正文共:6007 字参考文献 1 许义平,何晓玲.现代社区制度实证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8:192. 2孙泽宇 关于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问题与对策的思考 上海工会学院公共管理系 3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 ,20
23、08 年。 4陈功 1 我国养老方式研究M1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1 5吴国卿 1 居家养老和社会化服务J1 社会保障制度, 2001, (4)1 6杨宗传 1 居家养老与中国养老模式J1 经济评论, 2000, (3)1 7谢泽宪 1 中国城市老年社会福利服务之反思J1 中国民政 , 2002, (8)1 8林戈 1 建立家庭和社区服务相结合的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J1 人口研究,1999, (2)1 9杨宗传:居家养老与中国养老模式 ,载经济评论 ,2000 年第 3 期。10王跃生: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分析 ,载中国社会科学 ,2006 年第 1 期 11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司,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人口和就业统计分析技术.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12杜鹏,翟振武,陈卫.中国人口老龄化百年发展趋势.人口研究 .2005;06.13陈可冀等. 积极应对我国老龄问题的建议.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