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七次大公会议第一次 尼西亚会议起因:亚历山大长老亚流与亚历山大城主教亚历山大由于神学问题而产生争论。亚流派:认为神是独一的,所以耶稣基督不可能是神,是神创造的存在。亚历山大观点:只有基督是神才会有救恩,否则初期教会所传授的都将是错误的,基督与父原为一,与父同质。召开:公元 325 年,基与双方的争论渐渐扩大,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在尼西亚召开全国范围的宗教会议,由皇帝亲自主持,约有 318 位主教参加,大多来自东部。而亚流因为是长老身份不得出席,所以就找到支持他观点的尼科底米亚主教犹西比乌,由他代替自己在会议上捍卫亚流派的柱石。双方争论的焦点是关于子与父的同质、似质的问题。结果:尼西亚会议的决议否
2、定了耶稣次于天父的观点。会议采纳君士坦丁的要求,在尼西亚信经中使用关键性字词-“圣子与圣父同质” 。 会议最终以压倒性的表决驳斥了亚流主义,制定了尼西亚信经 ,确定了神为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神,同受敬拜、同受尊崇。会议通过了这份尼西亚信经。并且在信经后面附上了咒诅文。根据皇帝指令,凡是没有在全部文件上签名的,都遭到了放逐。亚流的书籍也被烧掉了。正统信仰在“尼西亚会议”上获得胜利,并且“尼西亚信经”在康士坦丁 337 年过世之前一直都是信仰的检验标准。第二次 君士坦丁堡会议381 狄奥多西一世,在君士坦丁堡 继续解决阿里乌异端问题,增补尼西亚信经确定圣灵、圣子与圣父同有神性,提高了圣灵的地
3、位。确立三位一体的教义。会议谴责阿里乌派为异端,并将其逐出帝国。此后,退出罗马向东方发展。第三次 以弗所会议431 狄奥多西二世在以弗所召开 争论点是基督的二性。起因:会议由君士坦丁堡的宗主教涅斯托利的神学观点引起争论。涅斯托利认为,基督的神人二性应该分离,这两性不能合为一个位格,被称为“二位二性”说,即基督的神性附于基督的人性。注重耶稣的出生,认为玛利亚是耶稣之母而非上帝之母,因为上帝没有母亲。此观点受到亚历山大宗主教西里尔的反对。西里尔同意安提阿派的观点说:基督的神人二性联合在基督里,但神性支配着人性。经过:在会议召开的那天,西里尔一方(亚历山大、罗马)很早到场,但涅斯托利的另一方(君士坦
4、丁堡、安提阿)则只有他一人到场。西里尔一方就将涅斯托利定为异端、革职。但是几天后,涅斯托利的朋友安提阿的宗主教约翰到会,反定西里尔与以弗所宗主教墨姆农为异端并革其职。在教皇代表团的介入下,将约翰与涅斯托利革职。在大势所趋下,狄奥多西二世倾向了西里尔一方。结果:西里尔胜出,涅斯托利被定为异端,且放逐到叙利亚一代。此后不久,在皇帝的压力下,约翰于 433 年给西里尔写了一封信(信中观点更倾向安提阿派)双方互相妥协,获取了表面上暂时的和平却未解决双方实质的分裂。第四次 迦克顿会议 451 年由于公元 449 年的以弗所会议(强盗会议)否定了利奥德大卷欧迪其的“一性论” (将基督的二性完全融合,神人二
5、性浑然一体而存在)得到了狄奥多西二世的支持,但皇姐帕基丽亚支持利奥。狄奥多西二世于 450 年去世,帕基丽亚其夫马尔申继位支持利奥。于是利奥于 451 年在迦克顿召开了第四次大公会议。会议上:1.将“强盗会议”中为欧迪奇辩论的亚历山大的宗主教狄奥斯库鲁斯革职流放。2.会议成立制定信经的委员会,制定了的信经被批准。西方获胜。3.罗马将安提阿与亚历山大的不同意见采取折中办法,但未得到双发的满意。4.会议决议,重述尼西亚、君士坦丁堡信经,认可力奥的大卷并谴责了以往的一端。会议影响:1.此次制定的信经,成为从那时至今的希腊、拉丁和多数新教教会的基督论的正统信经。2.在当时混乱的神学领域确立了教义的典范
6、。3.此后,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安提阿的大主教的地位相同。 罗马的地位不再像从前尊贵显赫。第五次 君士坦丁堡第二次公会议553 查士丁尼一世在君士坦丁堡召开。背景:查士丁尼(526-565 在位)时代,教会已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部门,查士丁尼提出政策,借以把卡尔西顿信经解释得与安提阿派或涅斯托利派的的观点毫无关系,而表面上又不触动信经,为使信经的意义完全符合亚历山大的西里尔的神学思想。希望以此来安抚一性论派,又能使东方教会不管是“正统派” ,还是一性论派的愿望得到满足,并且由于表面上没有否定卡尔西顿决议而不致太触犯罗马和西方教会。查士丁尼的目的是由此建立西里尔-卡尔西顿正统神学思想。会议经过:
7、查士丁尼为推进神学政策,召开了著名的“三章”辩论会。谴责了安提阿学派领袖莫普 爱的德奥道罗(那时已死 100 多年)有谴责了卡尔城的迪奥多来(他曾批判西里尔的文章) ,以及埃德萨城的依巴斯的信。迪奥多来与依巴斯的观点已得到卡尔西顿会议的承认。罗马教皇维吉里(Vigilius 537-555 在位)虽不喜欢,但受制于皇权之下,被迫同意会议决议。 “三章案”被通过。会“上帝受苦”说,得到承认。结果:1.奥利金再次被看成是异端。2.决定君士坦丁堡教会的地位在罗马教会之上。教会表面统一,内部不和。3.用西里尔的观点解释卡尔西顿信经,成为当时唯一的“正统”解释。北非好几年不接受此决议。教皇的屈从导致了意
8、大利北部同罗马的分裂,直到大格里高列时期。六次 君士坦丁堡第三次公会议第五次大公会议之后,东西方教会对卡尔西顿信经仍持各自的解释。直到六世纪末,东方教会已是四分五裂,形成了耶路撒冷、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里亚、和安提阿四大中心,互相分庭抗礼。到了七世纪,伊斯兰教兴起,穆斯林先后占领了大马士革、耶路撒冷、安提阿、亚历山大里亚,并多次攻打君士坦丁堡。基于此情,教会再次联合,但有了另一个新的争论:基督有一种意志还是有两种意志。649 年,罗马主教马丁一世在罗马召开会议,宣布基督有两种意志。此争论进行了约 50 年。681 年,皇帝君士坦丁四世在君士坦丁堡召开第六次大公会议,确认基督有两种意志,但人的意
9、志听命从属于神的意志。第七次尼西亚第二次大公会议背景:在意苏利亚的统治下,他想以查士丁尼的精神统治教会,为此他支持并加强了一运动,力图通过禁止崇拜宗教图片,反对崇拜中使用圣像。以此来加强帝国的中央集权统治。目的是亲自控制教会。当时教会享有不交税、不当兵、不担公职等豁免权。另一方面,对犹太人和穆斯林来说,崇拜圣像就是崇拜偶像。对圣像的取缔导致皇帝的肖像受到重视。因此,利奥在 725 年禁止使用圣像时,引起宗教叛乱。787 君士坦丁六世年幼,皇太后艾琳在尼西亚召开。教皇代表也出席了会议。希腊教会认为这是最后一次大公会议。根据会议发布的教令,图像、十字架和福音书“应该受到应有的敬意和尊崇,当然这并非正真的崇拜,正真的崇拜只能给予神性因为对图像的崇敬可传递图像所象征的。对图表示崇敬就是对图像中所代表的实质表示崇敬” 。在会议的一封信中,对使用圣像的理由是,基督是“真正的人” ,福音书中记载的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因此,在这次会议上,这样一条原理取胜了:神性是不能离开世界的;正如在道成肉身中的那样,物质世界可能成为接近上帝的一个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