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乡村景观规划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摘要:乡村景观规划是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乡村景观规划含义的分析,探讨了乡村景观规划的主要内容,论述了乡村景观规划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关键词:乡村景观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 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是遏止城乡差距拉大趋势、 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新农村建设是一个规模宏大、艰巨复杂、涉及面广的 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环境建设。 乡村景观规划
2、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不可能建设好新农村,同 时,新农村建设这一战略决策的确立,为乡村景观规划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含义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 志的社会状态。它主要包括4 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 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 好义务教育,使适 龄儿童都能入学并
3、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 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 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 导健康文明的社会 风尚;要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地参与乡村建设事业。具体而言,“ 新农村”应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 设施、新 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 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 义新农村的范畴。要因地制宜地建 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 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让现
4、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 ;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 设 1。2 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内涵乡村景观是指乡村地域范围内不同土地单元镶嵌而成的嵌块体。它既受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又受人 类经营活动和经营策略的影响,嵌块体的大小、形状和配置上具有较大的异质性,兼具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 态价值和美学价值。乡村景观既不同于城市景观,又不同于自然景观,其主要特点是大小不一的居民住宅和农田混杂分布,既有居民点、商业中心,又有农田、果园
5、和自然风光,地方民居各有特色,风土人情迥异 23 。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对自身与环境的关系获得了意识上的进步,对生存的景观也建立了新的认识,它既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物 质流的载体,又是社会精神文化系统的信息源,体 现了人 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对人的约束。 乡村景观的美不仅 是形式上的美,更是建立在环境的秩序与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轨迹之上,体现生 态系统精美结构和功能的生命力之美,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乡村景观,应该是融合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 美的有机整体。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是指如何合理地安排乡村土地及土地上的物质和空间,来为人们创造高效、安全、健康、舒适、优美环境的科学和艺术,为社会创
6、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乡村生态系统。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内涵包括如下几点:(1)它涉及景观生态学、地理学、经济学、建筑学、美学、社会政策法律等多方面的知识,具有高度综合性。(2)它不仅关注景观的“土地利用” 、景观的“ 土地肥力”以及人类的短期需求,更强调 景观作为复杂生命组织整体的生态价值,供人类观赏的美学价值,及其带给人类 的长期效益。 乡村景观规 划的目的是协调竞争的土地利用,提出生态上健全的、文化上恰当的、美学上 满 意的解决办法,以保护自然过程和重要的文化与自然资源,使社会建立在不破坏自然与文化资源的基础之上,体现 人与自然关系的和 谐。它既 协调自然、文化和社会经济之间的不协调性,又
7、丰富生物环境。不仅要以 现在的格局,而且要以新的格局为各种生命形式提供持续的生息条件,它集中于土地利用的空间布置。根据景观优化利用原则,通 过一定地点的最佳利用或一定利用方式的最优地点进行景观规划 46 。3 乡村景观规划的主要内容乡村景观规划是一项综合性的研究工作,其综合性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乡村景观规划基于对景观的形成、类型的差异、 时空 变化规律的理解, 对它们的分析、评 价不是某一学科能解决的,也不是某一 专业 人员能完全理解景观生态系统内的复杂关系并做出明智规划决策的,乡村景观规划需要多学科的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包括土地利用、生态学、地理学、风景园林、农学、土壤学等等。其次,乡村景
8、观规划是对景观进行有目的的干预,其 规 划的依据是乡村景观的内在结构、生 态过程、社会经济条件以及人类的价值需求,这就要求在全面分析和综合评价景观自然要素的基础上,同时考虑社会经济的发展战略、人口问题, 还要进行规划实施后的环境影响评价 7。在乡村景观规划的过程中,强调充分分析规划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景观生态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注重发挥当地景观资源与社会经济的潜力与优势,以及与相邻区域景观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条件的协调,提高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决定了乡村景 观规划是一个综合性的方法论体系,其内容包括景观调查、景 观生态分析、景观综合评价、土地利用 规划、景观生态设计等各个方面。4 乡
9、村景观规划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4.1 乡村景观规划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更加开放的乡村发展环境,乡 村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如何保 护乡村景 观的完整性和特色性,挖掘乡村景观的旅游价值,完善 乡村景观和风貌塑造,使其形成完整、高效和多功能的新时期乡村地域,是21 世纪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理想的乡村景观应反映乡村景观资源提供农产品的第一线生产、保护和维持生态环境平衡及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观光资源等三方面的功能。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生存状况的差异,乡村景观规划也有所侧 重。欧美一些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
10、农业集约化程度高,自然资源条件也相对优 越,其 乡村景观规划较注重景观生态保护及美学价值,如高强度农业景观多样性与土地覆被空间异质性,农田树篱结构变化与动物多样性以及利于动物迁徙、移动与水土流失的关系。满足于人们“重返 乡村和走近自然 ”的欲望,乡村景观生态规划中一些富有特色的新型农业模式相继产生,如生态农业和精细农业等构成相应的观光农业和示范农业资源 8。但是,我国的国情不同,乡村景观中自然斑块所剩无几,人地矛盾突出。乡村景观规划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既能保证人口承载力又要保护生态环境。生态保护必须结合经济发展来进行,如土壤培肥措施、防护林营造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等。我国的乡村景观规 划应重
11、点注意以下几点:(1)遵循农业与自然景观优先的原则,保护集中连片的 农田和自然植被斑块;(2)规划设计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乡村聚落景观,严格控制建筑斑块盲目扩展,建设宜人的乡村居住环境;(3)重建植被斑块,因地制宜增加绿色廊道和分散的自然斑块,补偿和恢复景观的生态功能;(4)建设高效人工生态系统,实行土地集约经营,重造环境优美与自然系统相协调的农业景观。4.2 乡村景观规划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乡村景观规划是生态环境可持续维护的根本举措,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这对做好当前和今后的乡村景观规划工作提出
12、了新的要求。在 关于推进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中央明确提出,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 “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推进生态建设,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稳定完善政策,培育后续产业,巩固生态建 设成果。加 强荒漠化治理,积极实施荒漠化地区和东北黑土区等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建立和完善水电、采矿等企业的环境恢复治理责任机制,从水电、矿产等资源的开发收益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企业所在地环境的恢复治理,防止水土流失”。因此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新的重大历史任务面前,我们要进一步认清乡村景观规划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作用,积极推进社会
13、主义新农村建设。4.3 乡村景观规划是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环境的重要基石农村生态环境是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必要条件,而乡村景观规划工作在确保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把水资源保护、污染源控制、产业开发、人居环境改善等 统筹进行考虑,水系、道路、农田、村庄、绿化美化、景观建设一并进行规划和整治的技术路线,为人们提供促进身心健康的生态环境和良好的居住、休闲、观光、旅游 场所,使 农民的家居环境、村庄环境、自然环境和谐优美。乡村景观规划不 仅突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而且突出了对环境的创造性保护,突出景观的视觉美化和环境体验的适宜性。人居环境的改善,成 为乡村景观规划追求的境界,提高人民生
14、活质量,成 为乡村景观规划的目标。因此,乡村景观规划是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环境的重要基石。4.4 乡村景观规划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在经济迅猛发展、城乡互动日益增强的今天,合理进行乡村景观规划,并在规划中重视人文景观的设计,以便改善和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人文环境质量。建设具有自我特色的、融合原有历史文化基础和现代化气息的人地协调的乡村文化景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文化景观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上人类活动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长期以来进行的适应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状况 9。通过对乡村文化景观的质量评价、景观分析,可以明确这个区域人文地
15、理总的现状特点、 优势及不足,提出本区域经济和文化建设的目标和具体内容及实施措施, 提出本区域今后的发展战略和方向对策,并对资源提出多目标开发和综合利用的意见,以建立协调的人文环境,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5 结语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我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开展乡村景观规 划设计, 为人们提供身心健康的生态环境,使农民的生活环境和谐优美,对于实现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加强乡村景观规 划与建设,不仅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而且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需要。参考文献:1 刘正斌.水土保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佳载体J.
16、 中国水土保持,2007,(1):19一212 汪梅,王利炯 .乡村景观的二元性刍议J.安徽农业科学,2006, 34(32):6492一64953杨新征.乡 村景观资源开发与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乡镇经济,2006,(8):58604王云才,刘滨谊.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J.中国园林, 2003,(1):55585刘黎明.乡 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J.农村生态环境 2001,17(1) :5255 6周心琴, 陈丽,张小林.近年我国乡村景观研究进展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2):77817 谢花林,刘黎明,李蕾.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问题探讨J. 中国园林,2003,(1):39418刘黎明,李振鹏,张虹波.试论我国乡村景观的特点及乡村景观规划的目标和内容J. 生态环境, 2004,13(3):4454489 汤茂林,汪涛,金其铭.文化景观的研究内容J. 南京师大学报( 自然科学版)J ,2000,(1):1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