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国 2011 年 1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犯罪学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3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广义犯罪学与狭义犯罪学的区别实质上是两者的( )A.研究范围不同B.研究方法不同C.时代背景不同D.研究立场不同2.龙勃罗梭认为,影响天生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最重要因素是( )A.社会因素B.心理因素C.行为习惯因素D.隔代遗传的生理因素3.世界上第一部以犯罪学命名的研究专著的作者是( )A.贝卡利亚B.托皮纳尔C.加罗法洛D.龙勃罗梭4.西方犯罪学家坦嫩鲍姆提出了著
2、名的( )A.文化冲突论B.标签论C.遏制论D.挫折攻击理论5.一般认为,犯罪社会学派的创立者是( )A.萨瑟兰B.菲利C.塔尔德D.默顿6.犯罪学区别于社会学的标志之一是,它( )A.侧重研究社会动态B.侧重研究犯罪现象C.侧重研究社会结构D.侧重研究越轨行为7.犯罪学将对特定犯罪人、被害人的特征或者某一特定案件发生的全过程进行详细描述和定性分析,据此推论其所代表的同类犯罪行为或犯罪现象的调查方法称为( )A.全面调查B.抽样调查C.个案调查D.典型调查8.在犯罪研究方法中,整群抽样一般更适用于( )A.总体较小而又对总体情况不了解的情形B.总体较小而又对总体情况较了解的情形C.总体较大而又
3、对总体情况不了解的情形D.总体较大而又对总体情况较了解的情形9.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和,被称为( )A.犯罪率B.犯罪现象C.犯罪行为D.犯罪明数10.犯罪发展中危害最大、起作用最快的犯罪规律是( )A.犯罪的辐射律B.犯罪的消长律C.犯罪的起伏律D.犯罪的得逞律11.边沁学说的核心是( )A.“幸福计算”理论B.性善论C.社会解组论D.刑罚个别化理论12.二十世纪中叶以后,居于主导地位的犯罪学理论流派是( )A.犯罪人类学流派B.犯罪生物学流派C.犯罪社会学流派D.犯罪心理学流派13.19561965 年我国犯罪状况的显著特点是( )A.犯罪数量剧增B.发案率高C.中老年
4、人犯罪逐渐增多D.*犯罪减少14.一个国家内的犯罪区域分布取决于( )A.社会因素B.自然因素C.犯罪人的因素D.社会因素与自然因素的相互作用15.在犯罪原因系统中,决定犯罪现象产生和存在的深层次原因是( )A.犯罪的社会历史根源B.犯罪的具体原因C.犯罪条件D.犯罪的相关因素16.下列观点中,属于犯罪社会心理学理论观点的是( )A.脑组织损伤说B.社会分化论C.精神分析理论D.模仿论17.犯罪学研究表明,失业与犯罪之间( )A.无关系B.呈正相关关系C.有一定关系D.呈负相关关系18.被犯罪分子运用而作用于犯罪对象的一切物品和媒介被称为( )A.犯罪条件B.犯罪空间C.犯罪工具D.犯罪情境1
5、9.犯罪学多用亚文化理论解释( )A.青少年和中下层人员犯罪的成因B.女性犯罪的成因C.男性犯罪的成因D.有色人种犯罪的成因20.激起和促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动力是( )A.犯罪机会B.犯罪原因C.犯罪条件D.犯罪动机21.依据被害人自身是否具有某种被害性的因素,将被害人分为机会性被害人和( )A.既然性被害人B.间接性被害人C.复合性被害人D.状态性被害人22.被害人的受容性是指被害人在遭到犯罪侵害时表现出一种( )A.巧妙应对状态的特性B.挑衅状态的特性C.顺应状态的特性D.反抗状态的特性23.以匿名方式轮番征询专家意见,最终得出预测结果的经验推断法是( )A.指数修匀法B.时序预测
6、法C.特尔菲法D.对比类推法24.纽约警察局认为,修复“破窗”的最好策略是( )A.零容忍B.适度容忍C.强容忍D.饱和容忍25.集体经验判断法采取的主要形式有意见交换、意见测验、意见汇总和( )A.相关推断B.犯罪意向推断C.对比类推D.比例推断26.通过针对形成犯罪的心理和实施犯罪的途径,将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遏制在萌芽阶段的犯罪预防是( )A.堵塞性预防B.控制性预防C.保护性预防D.惩戒性预防27.实证犯罪学派犯罪预防的核心理论是( )A.刑罚个别化理论B.社会防卫论C.刑罚替代性措施说D.社会政策论28.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中,教育是维护社会治安的( )A.首要环节B.积极措施
7、C.战略性措施D.重要措施29.指导人们正确认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具体内容之间辩证关系的原则是( )A.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B.谁主管谁负责C.属地管理D.系统实施30.预防重新犯罪属于犯罪防控系统的( )A.第一个层面B.第二个层面C.第三个层面D.第四个层面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31.犯罪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 )A.黑格尔B.菲利C.塔尔德D.胡顿E.李斯特32.犯罪学采用的社会调查的具体方式主要有( )A.统计法B.心理
8、分析法C.访谈法D.问卷法E.文献法33.犯罪被害人与犯罪人角色转换的类型有( )A.防卫过当型B.报复型C.认同型D.双重角色型E.暴力循环型34.犯罪行为运作机制的动作方式具有( )A.间断性B.连续性C.不规则性D.律动性E.向度性35.犯罪预测的原理主要有( )A.系统性原理B.非连续性原理C.因果性原理D.类推性原理E.非控性原理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 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8 分)36.广义犯罪学37.犯罪动机38.等距抽样39.犯罪被害现象40.特殊预防41.自由意志论四、简答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42.简述犯罪现象的社会性。43.简述犯
9、罪起伏率表明的问题。44.简述龙勃罗梭犯罪对策学说的主要内容。45.简述“三抓三促”防控工作的要点。五、论述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46 小题 10 分,第 47 小题 12 分,共 22分)46.试论述犯罪学的三大研究对象在犯罪学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47.试论述重性精神病人的一般特点及重性精神病与犯罪的关系。全国 2012 年 1 月自学考试经济法概论试题全国 2012 年 1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经济法概论试题课程代码:00244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3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
10、选或未选均无分。1.以经济法为研究对象的经济法学,其全面发端的标志是()A.20 世纪 20 年代的德国学者的研究B.20 世纪 20 年代的法国学者的研究C.20 世纪 20 年代的美国学者的研究D.20 世纪 20 年代的英国学者的研究2.在调整的目标和手段方面,经济法具有把积极的鼓励、促进与消极的限制、禁止相结合的特性,这一特性是经济法的()A.经济性 B.规制性C.调控性 D.现代性3.经济法区别于其他部门法的特征是()A.经济性和规制性 B.层级性和关联性C.阶级性和社会性 D.强制性和执行性4.社会公众或者研究者所认同的或所期望的经济法的价值是()A.外在价值 B.内在价值C.功用
11、价值 D.客观价值5.在宏观调控法领域,调制法定原则尤其要求()A.调控主体法定 B.调控对象法定C.调控手段法定 D.调控权法定6.按调整对象的二元划分,可以将市场规制法的主体分为()A.调控主体和受控主体 B.调制主体和调制受体C.规制主体和受制主体 D.控制主体和受控主体7.经济法主体承担法律责任的双重性是指()A.本法责任和他法责任 B.赔偿性责任和惩罚性责任C.经济性责任和非经济性责任 D.调制主体责任和调制受体责任8.各类调制主体在调制活动中必须履行若干职责,其中核心职责是()A.调制法定 B.依法调制C.不滥用调制权 D.不得弃权9.下列属于经济法正式程序的是()A.预算编制 B
12、.道义劝告C.窗口指导 D.征求民意10.更强调对侵害公益行为的惩罚以及对起诉主体褒奖的诉讼是()A.公共诉讼 B.民众诉讼C.罚金诉讼 D.集团诉讼11.经济法运行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A.经济法的可诉性 B.经济法的立法数量C.执法主体的素质 D.守法主体的遵从12.宏观调控法的核心问题是()A.宏观调控权的监督 B.宏观调控权的界定及其配置C.宏观调控权的运行 D.宏观调控权的救济13.下列主体中,属于规制受体的是()A.行业协会 B.企业C.政府 D.事业单位14.依据财政法原理中的“一级政权一级财政“的原则,我国预算法把预算分为()A.2 级 B.3 级C.4 级 D.5 级1
13、5.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将部分财政收入无偿让渡给其他各级次政府、企业和居民时所发生的财政支出是()A.专项支出 B.福利支出C.购买支出 D.补助支出16.企业纳税年度发生的亏损,准予向以后年度结转,但结转年限最长为()A.1 年 B.2 年C.3 年 D.5 年17.在我国,以特定的消费品的流转额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税是()A.营业税 B.关税C.增值税 D.消费税18.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工具是()A.股票 B.基金C.国债 D.黄金19.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期限最长可为()A.6 个月 B.9 个月C.1 年 D.2 年20.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持编制机构是()A
14、.国务院 B.全国政协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最高人民法院21.作为国家计划管理、实施宏观调控的基本计划形式是()A.短期计划 B.长期计划C.中期计划 D.临时计划22.产业组织理论在当代的最新发展是以()A.马歇尔的完全竞争理论为代表 B.哈佛学派为代表C.芝加哥学派为代表 D.奥地利学派为代表23.违反市场规制法,应承担的财产性责任是()A.声誉罚 B.自由罚C.资格罚 D.罚金24.市场主体所享有的、根据市场状况实施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市场行为的权利是()A.市场竞争权 B.市场规制权C.市场调查权 D.市场制裁权25.反垄断法执法主体具有询问有关经营者、利害关系人或其他有关单位或者个人
15、,要求其说明有关情况的权力,而这一权力是()A.许可权 B.制裁权C.起诉权 D.调查权26.下列行为中,适用本身违法原则的行为是()A.搭售 B.划分市场C.具有市场支配力 D.特许协议27.在反不正当竞争法领域,采用专门立法模式的国家是()A.意大利 B.美国C.俄罗斯 D.德国28.下列情形中,能够得到商业秘密保护的是()A.专利技术 B.行业标准C.客户名单 D.产品规格29.我国银行业市场规制主体为()A.中国人民银行 B.中国证监会C.中国银监会 D.中国保监会30.下列属于银行业非现场监管规制方式的是()A.查阅、复制银行业金融机构与检查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B.进入银行业金融机构
16、进行检查C.询问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D.采集数据并对有关数据进行核对和整理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31.经济法的现代性主要体现为()A.精神追求上的现代性 B.背景依赖上的现代性C.制度形成上的现代性 D.制度构成上的现代性E.制度运作上的现代性32.在市场规制法领域,调制法定原则主要体现为()A.规制权法定 B.受制权法定C.竞争权法定 D.消费者权法定E.调控权法定33.有关公益诉讼,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美国的纳税人诉讼属于公益
17、诉讼B.根据克莱顿法的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可以起诉要求违法者停止违法行为C.德国的团体诉讼属于经济法意义的公益诉讼D.公益诉讼在不同国家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谓E.在古罗马时期,就有了公益诉讼34.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主要包括()A.国债政策 B.信托政策C.信贷政策 D.利率政策E.外汇政策35.依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判断虚假陈述的方法有()A.认知的致误性 B.受众的一般性C.认知的常态性 D.广告的整体性E.致误的可能性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36.经济法宗旨37.政府采购38.财产税39.经营者集中40.不正当竞争行为四、简答题(本大
18、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25 分)41.简述国家计划的特征。42.简述经济法宗旨中的重要目标。43.简述税收的特征。44.简述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表现。45.简述商誉的特征。五、论述题(本题 10 分)46.试论宏观调控法的原则。六、案例分析题(本题 10 分)47.2011 年 1 月 1 日,原告张某在被告 A 公司以 1600 元的价格购买一台某品牌某型号冰箱。后因该机出现质量问题,A 公司两次上门进行维修仍未修复,遂于 2011 年 7 月 24 日为张某更换一台同品牌同型号的冰箱(以下简称第二台冰箱)。当日,A 公司的工作人员将第二台冰箱送至张某楼下,在张某不在场的情况下自行拆除外包装后,将第二台冰箱抬上楼交给张某。A 公司的工作人员未经张某验货,未收回第一台冰箱的三包凭证、说明书等资料,同时也未将第二台冰箱的三包凭证等资料留下,未办理必要的交接手续,即带第一台冰箱离开。后张某发现第二台冰箱上有污渍、霉斑等,认为该冰箱系使用过的旧冰箱,遂与 A 公司进行交涉,双方协商未果。后经确认,第二台冰箱为旧冰箱。问题:(1)A 公司的行为侵犯了张某作为消费者的哪项权利?为什么?(2)张某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保护自己的权利?(3)依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张某能否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