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浅谈音乐教学new.doc

上传人:dreamzhangning 文档编号:2826738 上传时间:2018-09-2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音乐教学new.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谈音乐教学new.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谈音乐教学new.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浅谈音乐审美教学读走进高中音乐教学现场“音乐审美能力是一种对美的认识和发现的能力,它是感性与理性、认识与体验、接受与创造、意识与无意识的综合统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能力。 ”音乐的审美能力不仅是对审美客体(音乐)的被动接受,反过来它对音乐的创作、表演、研究等主观意象都将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审美意识的重要手段。教师在课堂中对学情的把握,来源于课堂,服务于课堂。教师作为课堂主导的作用继续发挥,加强了课堂主体地位的倾斜,全面关注全体学生,灵活应对课堂变化,调整教学进度及授课内容的难易程度。音乐审美审美的内容,原则,审美规范,以及审美环境主要是: 有关音乐教学内容的审美因素音乐

2、教学内容的审美因素包括:立意美、情境美、音韵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等。音乐鉴赏内容要体现经典性与文献性,展示人类音乐文化的精萃,展示美的结晶。器乐教材“美”的着眼点则在于简洁、洗练地编配方面,通过配器,显示其音色、织体的丰富之美、变化之美、和谐之美。音乐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和挖掘音乐教学内容的审美因素,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融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之中,形成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 音乐教学方法的四个审美原则音乐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手段,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情感性原则。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和中介。音乐教学中牢牢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

3、的情感火花,会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他们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陶冶性情。音乐教师应把情感的纽带首先抛向学生,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学习气氛;二是体验性原则。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尽量要少,而且不要总是试图诠释音乐,音乐课堂中的教学语言应以描述性为主,目的是创设审美情境,渲染艺术氛围,引导和诱发学生积极地参与音乐的体验。良好的音乐教学过程应体现为各种有利于学生参与的音乐活动,包括音乐鉴赏活动、音乐表现活动、音乐创造活动等,同时在相关的活动中融进音乐文化知识,让学生在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中顺带地学习;三是形象性原则。形象性是音乐艺术的主要特点之一。由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语

4、言所创造的音乐形象,具有声态、情态、形态、动态等一系列形象化特征,音乐审美教育正是借助这些具体可感性的形象来诱发和感染受教者的。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贯彻形象性原则,变抽象、枯燥的概念为生动、有趣的形象,以美引真,最易为学生所接受,能取事半功倍的效果;四是愉悦性原 则。学生处于愉悦状态的时候,有利于形成优势兴奋中心,变“苦学”为“乐学” ,这就是所谓“乐(音乐)即是乐(快乐) ”的道理。音乐教学法的趣味化和游戏化,不仅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快乐,而且会使他们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要他唱”为“他要唱” ,进而产生持久的音乐学习动力。3 音乐教师审美规范的三个方面依据审美教育学的观点,施教者的劳动形态应

5、具有审美性。一是教学仪态。音乐教师应十分看重自己的仪表及服饰,除注意清洁大方外,还应尽可能讲究些,比如发式美一点,服装的款式、色彩新一点,甚至着些淡妆等等。当然,要恰到好处。音乐教师在课堂上的动作举止既要潇洒、活泼,又应稳重、端庄,表情、姿态应亲切、自然,手势准确、自如,充分展示教师的审美修养,给学生以优美感、高雅感;二是教学语言。音乐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语言着眼点更在于音乐本身。所以,音乐教学语言要特别注意简洁并具有启发性。板书方面,文字应端正秀美,乐谱整齐规范,设计精巧,布局合理;三是教学气质。教学气质是教师人格和个性特点的外化,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为聪慧、自信、机敏、幽默、雅致、真诚等

6、。音乐教师的优秀教学气质来源于其心理品质及学识基础。 音乐教学环境的审美条件音乐是声音艺术,音乐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是聆听。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力避不良音响的产生,诸如音量过大,音质过尖,或不等音乐结束就“啪”地一声中断旋律,弹奏音律欠准的钢琴、风琴,让学生吹奏由于簧片腐蚀而噪音迭出的口琴、口风琴等。教学手段(多媒体、录像、幻灯等)的运用也应遵循有利于创设审美氛围与艺术情境的原则。总之,音乐教学首先通过音乐教学环境和音乐教师的审美要素,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进而使其产生审美意愿。通过音乐教学内容、音乐教学方法,以及教师环境等综合的审美要素,使学生处于音乐审美感知的状态中,这种审美感知状态是整个

7、音乐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其本质是对音乐美的发现和探索。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音乐审美认识和审美创造,是音乐教学的更高境界,是学生得以生成“感染” 、 “启迪”等审美效应的源泉。教育的任务是要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使我们民族年轻一代在德智体美方面都获得发展,形成适应并能推进社会发展的素质结构.美育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教育过程的素养,在许多方面决定于学校生活由于音乐的精神而充实到什么程度.他还说过:借助于音乐,唤醒了人身上关于周围世界和自身中崇高的、雄伟的、美好的东西的观念。可见,培养学生音乐审美素质至关重要。培养青少年音乐审美素质要做到如下几点。首先,积累

8、丰富的音乐审美经验。音乐审美经验是青少年学生欣赏和创造音乐作品时产生的认识和愉悦的心理体验。在世界音乐宝库中,有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如:冼星海 1939 年 3 月创作的二月里来 ,听了沁人心脾,使人仿佛可以闻到解放区泥土的芳香和新鲜的空气;印尼克桑先生 1940 年创作的梭罗河表达了他对家乡和祖国的无限热爱。在国外的印尼侨民听到这首歌时,常会激起思念祖国的感情,甚至流下激动的热泪。广大青少年学生应广泛地、大量地涉取,扩大自己的音乐视野。在听的过程中,要从多方面努力。如背记乐曲的主题和旋律,倾听音乐的节奏特点与和声效果,听出音乐作品的基本情绪(或欢快跳跃、或优美抒情、或热烈奔放、或深思怀念、或

9、舒展辽阔、或起伏跌宕) 。熟悉声乐曲要知道声乐的各种演唱形式,听出各个声部的音色特点。熟悉器乐曲要知道器乐的各种演奏形式,听出常用民族和西洋乐器的音色,初步懂得各种乐器的性能与表现力。其次,发展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音乐审美能力包括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音乐审美能力是在积累音乐审美经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感受、欣赏音乐美一般分为官能、感情和理智三个阶段。官能欣赏主要满足于悦耳,是比较肤浅的要获得完美的艺术享受,必须进入感情和理智的欣赏阶段。因此,青少年学生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尽量多的音乐文化知识。如:作者和作品的时代背景、民族特征、作者的创作个性、标题、音乐语言的

10、表现功能、曲式和体裁。同时要进行从简单到复杂的听觉器官系统即音乐听觉能力的训练并形成习惯。因为马克思说过: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青少年还可以掌握一门乐器。亲身实践,来表现美、创造美,把音乐美带到我们生活中去。我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通过二胡的亲身实践,为我国乃至世界音乐宝库留下了丰厚的遗产。最后,形成高尚的音乐审美情趣。音乐审美情趣是音乐审美情操的审美趣味的合称,也就是对音乐作品的态度。在音乐审美活动中,选择什么美的审美对象,在很在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的审美情趣,也体现出一个人的思想境界,由于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擅长于表现人的内心情感,在欣赏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积极的形象思维活动,动之以情地进行联想,让自己的情感与作品发生共鸣。从而进行美的熏陶,寓美于心灵之中。让作品所体现的人类精神文明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音乐素质培养要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共同作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即学生自己要多动脑,勤实践,老师要善于积极地引导和指导,同时,文艺市场应该为我们青少年一代创设良好的外部音乐环境,让我们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们健康茁壮的成长。曹 曦2012.4.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