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中医英译的几点总结王鹏201030130246 2010 级硕士(4)班摘要:通过参考相关文献,总结了中医英译的若干方面。关键词:中医英译,总结一,中医英译的意义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保障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身心健康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而且目前已在全世界 160 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使用,其中澳大利亚、南非、加拿大等 8 个国家已先后立法承认中医地位。据 WHO 2007 年统计,全世界有 40 亿人(占世界人口的 80)在治病中使用中草药和植物药。随着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被逐步接受和应用,尤其是在 2008年界 WHO 传统医学大会上通过北京宣言的有力推动下,传统中医药
2、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市场需求。但是,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统计,2008 年中国中药进出口额达 17.52 亿美元(进口 4.43 亿美元,出口13.09 亿美元) ,而同年全球中草药市场销售价值高达大约 600 亿美元,其中植物药占 85,显示中医药走向世界还存在许多问题。据谭毅等 1统计,对 1988 1990 年美国医学文献索引 (Index Medicus, IM) 收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临床论著 ”的文献分析,被 IM 收载率高达 95.6%, 作者认为这似与原文是否有英文摘要有关。我国有关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的科研论文绝大多数在国内以中文形式发表,可见若有英文题录、摘要
3、、关键词等,亦可被国外文献索引工具所收载,从而可以让世人了解我国中医药科研动态和水平。因此,为了准确地将中医药学的理论、实践与科研成果介绍到国外,使国外学者能正确理解,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可以说, 中医英译问题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桥梁。因此,中医药能否准确的进行英译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方面。二,中医英译时存在的若干问题各种有关中医的外文著作,词典为中医走向世界作出了贡献。这些书籍虽有特色,但在名词术语具体翻译时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1)同一个词,有多种译法;(2)一个有多种含义的词(字)只采用单一的译法;(3)看似一般实则深奥的词只采用简单英语词汇对应翻译;(4)所造名词术语不规范,如有的将
4、“脾主口”( 中医术语应为“脾开窍于口”) 列为一翻译词条;甚者断章取义,如将“舌,其华在面”列为词条进行翻译,中医根本找不到此种描述,完整的语句应为“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 。 (5)所选词条前后重叠,如“脾主肌肉” 、 “脾合肉” ,中医含义接近,故不必另加英译,否则易造成误解。 (6)有的英译不符合医理,如“脾失温煦”译为 a cold spleen,反译成汉语为“寒脾”或“脾寒” ,显然不够贴切,因为中医认为饮食生冷、过服寒凉药物、外寒直中或年高肾阳不足影响至脾,均可致脾失温煦而表现出形寒肢冷、口淡不渴或泛吐清水、腹痛绵绵喜按、便溏、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症。另外,各词典所收集的中
5、医词条极不统一和不规范,英译问题就更大。国内出版的中医英语工具书以“汉英”形式居多。郑凤钦 2认为尚有以下三大不足: 缺乏表达式样的多样性。如“脾气”一词,英语可译为 7 8 种之多,而在目前的“汉英”书中往往只有一或二种译法。 汉字起首,中心词词义不能周全。如“脾”为中心起首词,则“脾、脾大、脾阳、脾阴、脾病、脾主、脾生、脾藏 、脾胃 、脾肾、脾肺 ”同居“脾”字这下;而“健脾、补脾、醒脾、”等则要分别列入“健、补、醒”等起首的词条中去。结果, “脾”这个中心义便分属于“脾、健、补、醒”等好几个词头中去,显得离散,为使用者形不成“全备”之效。 难以知汉又知英。无论病名、方剂名、药名,还是病理
6、、病因、阴阳五行、经络穴位,中医用词或形象、或相关、或拟物、或夸张、或比喻,生动多彩,常是寥寥数字,言极简意极赅。面对这些特点,英语如何参与表达,使学习和使用者既知汉义又知英译义最为理想。目前的汉英形式难于做到。如“醒脾”词条。译为 activate the spleen qi 和 enliven the spleen 较好,这就需要既了解汉语 “醒脾”中的“醒”义,又要了解英语使用 activate(活化、激活) 和 enliven(活跃)的原意,这是汉英型工具书做不到的。三,中医英译的难点在实际翻译实践中,由于大多译者对中医学了解不够,所以在翻译上过多地强调中医元素,强调原文的地位至高无上
7、,要求原文的特征在译文中保留下来,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译文要忠实于原文” 。然而,几千年的传统中医带给译者的不是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而是介于古汉语和白话文之间的表述文字,如解表化湿、理气和中、解表散寒、宣肺止嗽、脘腹胀痛、风寒感冒等。在英译中,如何让外国消费者读懂这些带有浓厚异域文化的文字介绍,是当今中医药国际化亟待解决的问题。四,中医英译的原则与方法1,力求保持中医特色中医学是中国古代的朴素唯物自发辩证的思想方法与医学实践结合的产物,其本身在语言繁衍, 进化过程中所基于的独特的哲学思想, 思维方式以及科学体系,都有别于其他民族文化。因此中医术语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意义,特别是一些基本名词术语,如五行
8、、阳气、阴气、气、三焦、脏象、经脉、五脏、六腑、津液、卫气、营血等词。这些词都是英语民族过去和现在所没有的, 因此它们的真实概念无疑在其它语言中难以找到对应的词。在英译不能完整表达中医术语的深刻含义, 不能准确无误地解释中医的理论思想、原则的情况下, 汉语拼音译注不失为一个恰当的方法。这样既能体现某些中医术语内涵的意义,又能保持中医的特色。2,恰当选择词汇如何正确英译某些深奥难懂的中医术语(字、词) ,应该采取直译?意译?音译?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不可拘泥。多种含义的汉语词(字)汇,在中医学中时有出现。如“赤”字,从字面上看, “赤”即红色的意思。然而在中医学里其实际包含的意思可有几种
9、: 面红目赤,小便短赤,舌红赤。其中指眼睛充血, 指小便少且色深黄, 指舌部呈红色,表明心有热。英文若统统套用“red”显然是不正确的。例如舌红赤,指的是心有热所致的舌变红, “Reddened Tongue”3;“Red Tongue”4;“Redness of the tongue”5 这三种译法都采用了“red”一词是合乎原义的,但在英文中,不同的词类相互之间仍存在某种区别,需透彻理解原文,选择正确词汇。 “Reddened”为动词,有“完成”的意思,表示“红的舌” ,所以较妥当。3,注意英语习惯用法把中医的心、肝、脾、肺、肾等术语译成西医的“ Heart, Liver,Spleen ,
10、Lung ,Kidney”议论颇多,反对的人认为在西医学中,心、肝、脾、肺、肾只是个解剖学概念,而中医除解剖概念外,还包括有功能概念。其实,中医五脏名词和西医解剖学的五个器官名称对译已沿用了几百年,所指意义与联想意思早已公式化 6。见到这些词。人们自然就会同中医联想到一起,既不妨碍交流也未影响研究。4,体现中医语言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中医英译必须既保持中医文本信息的科学价值,又能体现中医语言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使得中医在翻译时,具有通俗美,简洁美,简洁美,文化美,修辞美。其中,保持中医文本译语的通俗美是中医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五,中医英译中的两种翻译理论有研究者 7通过对奈达在圣经翻译中
11、提出的翻译观点和理论的研究,说明其在今天的中医翻译中应用的科学性,以期对目前中医英译某方面的争执,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传统中医翻译方面,目的论从宏观角度为传统中医药学翻译工作者确立了合理的翻译理论架构,该原则适合于指导难度较大的中医药文献翻译实践,避免了翻译的盲目性。为译者指明了工作方向,明确了翻译思路。更难能可贵的是,目的论的创立者摆脱了盛行的“对等理论”的束缚,大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为增译、删译、编译、改译等一系列违反传统“等值”标准的翻译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为理论研究和翻译批评开辟了新的视角 8。六,结语中医学集人文性、文学性、哲学性、科技性于一身,其特点决定了在翻译实践中必须对
12、源语和译语的社会、文化、心理、认知等进行多方面地分析综合,让译文读者获得文化探索的享受;同时兼顾对其文本语言的语音、文字、词语、句段等层面所折射出的美学特征的表达,使译文读者获得原文美学价值的享受。只有这样,才能总结出一套适合中医翻译的理论原则及策略,使中医翻译做到既准确地表达其意义,又充分保持其特色。参考文献1 谭毅, 陈琳贤.1988 1990 年美国医学文献索引 收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临床论著”文献概况.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2; 12( 10) : 640.2 郑凤钦 . 汉英英汉中医大辞典. 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4.3 汉英、汉法、汉德、汉日、汉俄医学大词典编纂委
13、员会,汉英医学大词典The Chinese-English Medical Dictionary.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7:1723.4 欧明,李衍文,沈朝,等.汉英中医词典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Tradional Chinese Medicine.广东: 广东科技出版社, 1986:157.5 帅学忠,陈大舜,贺又舜.汉英双解常用中医名词术语 Chinese-English Terminology of Tradional Chinese Medicine. 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260.6 李照国 ,刘希和.中医翻译标准化的概念、原则与方法.冲国翻译,1992,(4):29.7 李永安,李经蕴.奈达的翻译理论在中医翻译中的应用J.2006 ,26(9):857-859.8 李燕敏.以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解读商标翻译 J.山东外语教学, 2005, (5) 106 - 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