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及各级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我校教育事业发展,大力实施创一流、树品牌的名校战略,促进学校科学、持续、健康发展,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发展规划。一、抢抓发展机遇近年来,我校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为宗旨,着力改善办学条件,扎实推进教育改革,不断强化教育管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取得了显著成效。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在教育局电教科的大力支持下,高标准配置教学办公设施,基本实现了体育器材一流化、实验仪器标准化、教学手段现代化。学校管理科学规范。学校始终追求管理上的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高度重视领导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管理
2、制度,强化工作过程落实,各项工作运行有序,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师资水平不断提高。制定了教师队伍管理办法,建立了师资建设长效机制,积极拓展教师培养途径,让所有教师都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形成了一支团结奋进、开拓进取的领导班子队伍和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凝聚力强的教职工队伍。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学校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四有”模式的教育理念。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在回顾发展成绩的同时,更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新的教育发展形势下,我们还有诸多问题和差距:一是与江边、关塘、牛街相比,地区差异,办学条件仍然落后,内配设施标准不高,教学、办公、生活条件的现代化程度还需提升;
3、二是师资不足,硬件设施严重滞后,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距离学者型、专家型的名师目标差距很大;三是生源压力大,优质教育资源匮乏,教育质量仍需不断提高,学校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四是教育科研层次不高,教育信息化前瞻性不够,德育工作系统性不强,校园文建设起步较晚,学校办学特色不鲜明。时值“十二五”教育发展之际,我县又面临着创建省级教育强县的考验,学校要着眼于长远发展,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抢抓机遇,精心谋划,分步实施,推动学校教育向更高、更新的目标奋斗。二、明确发展愿景(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育人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全面实施“质量立校、文化育人
4、、内涵发展、打造精品”的名校战略,大力弘扬“自强不息、臻于至善”的学校精神,以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为基础,以教师专业化成长为关键,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努力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二)工作原则坚持改革创新原则。转变教育观念,创新发展思路,探索发展途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高教师专业化程度,提升教科研发展能力,注重积淀深厚的学校文化。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树立育人为本理念,着眼于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建设一流师资队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内涵发展原则。突出质量的核心地位,创新管理机制,夯实管理过程,优化资源配置,深化教研教改,培植学校
5、文化,推进学校特色发展。(三)战略目标总体目标:以打造“质量铁中,人文铁中,品牌铁中”为办学追求,以“立德行,强素质,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关爱和发展”为育人宗旨,以创建省级规范化学校和省级文明校园为动力,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全力建设平安校园、书香校园、阳光校园、文明校园,努力把学校建成管理科学、质量一流、特色鲜明的汉水源头名校。具体目标:建设精致校园。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实现校舍翻新改造,增加教学和生活设施投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校园文化建设,把学校建成环境优美、设施一流、富有浓厚的现代气息和书香气息的窗口学校。落实精细管理。保持15到1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寄宿生)800人,实行全
6、封闭式管理。坚持能级管理和层级管理,加强民主管理,落实“三全”管理(全员、全程、全方位) ,做到工作运行流畅,教学奖惩分明,学生评价科学,实现学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人文化。打造精英团队。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强师德建设,强化校本研训,加强对外交流,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富于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学习型、专家型教师团队;各级名师、教学能手、骨干教师、优秀教师比例显著增加,教师职业幸福感和成就感不断增强。创立精品质量。建立“双高”质量目标(即高素质、高升学) ,探索小班化教学模式,实现课程、课堂、活动、环境和服务五大突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
7、著增强,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优的未来社会公民。三、落实发展任务(一)积极争取教育经费,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总体规划,合理配置,分阶段落实建设任务。2011年:改善办公条件,更换教师办公桌椅,安装办公室取暖设施;添置现代化教学设施,建好网络中心和校园网,各班教室 “班班通”安装到位;完成厕所改建,建成定时水冲式厕所。20122013年:进一步做好校舍改造,完成学生宿舍内配设施更新、旧宿舍楼改造和校园供水系统改造,做好旧教学楼屋顶防水处理;完善教学和办公设施,更新学生课桌凳,新建网络教室、多功能报告厅各一个,完成会议室装修和荣誉室建设,建好教工之家;安装覆盖全校的监控设施,建好校园安全总控室。2014
8、2015年:积极争取项目做好学生食堂餐厅改建,进一步改善教职工住宿条件,添置设施设备;完成校园田径运动场塑胶化工程建设,添置体育健身器材;全面改造校园环境,进一步绿化、美化、亮化校园;扩建图书阅览室,生均图书达60册,师均图书达100册;构建全息兼容的数字校园网络,建立电子图书馆,完善校园办公系统,实现教学环境信息化和办公自动化。(二)深入开展校本研训,切实提高师资水平落实“教研兴校”战略,扎实开展校本研训。注重教科研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时效性,组织教师深入开展校本教研工作,探索、研究、推广有学科特色和学校特色的教学模式;积极推广小课题研究模式,积极承担省、市级“十二五”课题研究任务,形成系列化
9、的教学成果,并加强教科研成果推广。完善教师培养机制,积极拓展研训渠道。制定教师培养规划方案,实施队伍建设“三大工程” (“充电”工程、 “青蓝”工程、名师工程) ,加强四支队伍建设(班主任队伍、青年教师队伍、骨干教师队伍、名师队伍) ,创造“请进走出”机遇,落实评优树模制度,力争五年内新培养出县级以上教学能手、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20名,县市级名师3至5名,校级骨干教师队伍比例达50%,涌现出一批师德楷模、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先进教育工作者。(三)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切实转变教育观念,认真落实课程管理。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严格执行课程标准,进一步优化学科课程、强
10、化活动课程、开发综合课程,探寻务实高效的教学模式;完善教学常规管理,强化备课、课堂教学、作业批改、课外辅导、教学质量检查、课外活动等基本环节管理,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初中毕业生合格率达到100,重点高中上线率保持全县领先。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能力特长。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内外相结合”的教育教学体系,加强艺术、体育、文卫,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第二课堂活动、兴趣小组活动;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强学校门户网站管理,建好校园局域网,构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加强实验教学管理,规范实验、仪器室管理,提高实验开出率,开展科技制
11、作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四)创新德育工作方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明确德育工作思路,增强德育教育实效。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建立完善德育工作机制,加强德育工作网络建设,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以“生活德育”为载体,以“活动德育”为特色,扎实抓六大主题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文明礼仪教育、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三生教育” ) ,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和健全的人格。拓宽德育工作途径,丰富德育教育内涵。重视学科德育,充分发掘并利用新课程德育资源,发挥学科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积极整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资源,建立德育资源库,开展德育课题研究,积极组织开展社会
12、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多层次、多方位增加德育工作的广度、深度、高度。(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办学品位秉承“自强不息、臻于至善”的学校精神,融汇学校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文化等文化元素,准确定位校园文化主题;合理构建精神力文化系统,精心提炼一训三风、办学理念,精心设计彰显学校个性的学校标志、校歌和校旗;分步实施形象力文化建设,做好广场文化、楼宇文化、走廊文化、部室文化、宿舍文化的设计实施,每一处景都能育人,让每一面墙都能说话,逐步实现“两年初见雏形,三年形成规模,五年凸显特色”的建设目标。积极实施“行为文化”工程,充分渗透隐性文化功能。学校将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展传统节日、纪念日
13、教育活动和主题文化月活动,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每年组织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激励学生珍惜美好时光,不断奋发前进;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展文娱展演活动,师生作品展览,特长技能展示,陶冶学生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实施“书香校园”建设工程,开展师生经典美文诵读、读书征文、写作竞赛、读书沙龙等活动,创建校园文学社,办好校刊,建好校园广播站,扩大声音文化的影响,将学校文化建设融入到实践中去,在教育实践中启智、育德、冶情、塑魂。(六)健全安全后勤保障体系,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强化”服务育人”意识,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完善学校后勤、教辅队伍管理制度,加强后勤人员培训,提高后勤、教辅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
14、和服务水平;加强寄宿学生管理,积极改善住宿、生活条件,抓好安全、纪律和内务管理,为住宿生建造温馨舒适的学习、生活乐园。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扎实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建立规范有序的安全管理工作体系,认真落实教师一岗双责,积极开展安全法纪教育、安全演练,经常性地做好安全检查,不断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积极创建平安、和谐校园,确保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发生。四、强化保障措施(一)健全管理体制,规范办学行为。切实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实行校长负责、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教代会参与管理和监督的制度,推进依法办学、民主治校、科学决策,健全领导管理体制和民主监督机制,加强工作过程监控与结果评估,建立完善与课程改革、现代教育技术、寄宿制学校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二)强化教师研训,提供人力保障。教育发展的关键在教师。学校将进一步完善教师培养机制,积极拓展研训渠道,落实各级名师津贴和奖励措施,以奖扶优,加快中青年教师培养进程,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三)加大教育投入,确保教育正常运转。努力做到开源节流,在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大力支持的同时,通过多种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做到依法理财,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进一步加大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教学、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经费投入,确保物用其值、财尽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