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作文:我心中的孔子(14篇).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2815996 上传时间:2018-09-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3.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文:我心中的孔子(14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作文:我心中的孔子(14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作文:我心中的孔子(14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作文:我心中的孔子(14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作文:我心中的孔子(14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我心中的孔子 五中 符春艳 (整理)(一)我心中的孔子从古至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以及西方的哲学家都层出不穷。但在众多的圣杰之中,最令我敬佩的依然是我们的东方圣人:孔子。孔子是春秋时代人,名丘,自仲尼,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号称弟子三千。关于他的故事可太多太多!所以我们今天就来谈一谈:我心中的孔子!首先,我认为他是一个不耻下问、终身求索的人。我们知道孔子有很多的导师。大到道家创始人,小到故事中的两个六岁小孩。这样鲜活的例子自然说明了孔子的谦虚、和刻苦好学!但是这还不够深刻,因为孔子还是一个终身好学,终身求索的人。孔子说:“五十有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

2、心所欲,不逾矩!”从十五岁到七十岁,孔子一共活了七十三岁,让我们来算一算,孔子一生中百分之八十都在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这句话在孔子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第二,我认为孔子是一个人、礼、国家,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人。孔子从四十多岁开始讲学,一生弘扬仁义礼智信。以礼治国。为了国家、他可以“毁三都” 、为了国家,他可以亲自领兵。但是鲁国的君上却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将孔子赶出鲁国,不过,孔子并未放弃,在和弟子漂泊的十九年中,他仍然没有放弃,走到哪讲到哪。有几次差点丢掉性命,但他已然宣扬仁、义、礼、智、信。也许真正的大无畏,不仅是在战斗中“不怕死”的烈士,更是为了教育不畏惧一切困难的老师们!第三,我认为孔

3、子还是一个很有战略思想的人。2009 年的时候有一部电影很火,叫做 孔子 ,其中有一个片段,是这样的:齐想借用会盟来刺杀鲁国君上,以为孔子早就料到这一招,出动了五百乘兵车,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问题,兵车并未出动。不过,孔子早有准备,会盟开始,齐国动用五百乘战车,而鲁国竟然也有五百乘战车。齐国见此情形,只好收兵。讲到这,有朋友会问了,鲁国的战车是从哪来的呢?哈哈!五百乘战车子虚乌有因为他们站的高,下面的情景看不大清楚,所以孔子便集中了一百乘牛车,后面拉上扫把,一跑起来、烟雾弥漫。这样便形成了“五百乘战车”的壮观景象!孔子的战略就是这样:兵以正和,以奇胜!这就是我心中的孔子,这也就是孔子。爱人、

4、爱己。正像它的先师子产大夫说的那样:“苟利国家生死以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孔子不愧为真君子!他的弟子遍天下,也把仁、义、礼、智、信,传遍了天下!我心中的孔子:东方圣贤!(二)我心中的孔子孔子离开我们已经二千五百多年了,我们当中也许有人不识字,也许有人一生都没有阅读过孔子的书,他的道德观念、人生理想、处世方法,就不可能不或多或少的烙上孔子思想的烙印。他实在是影响了我们每一个人,他是我们全中国人的老师。孔子,名丘,字仲尼。他的降生可乐坏了他那六十六岁、头发花白的父亲叔梁纥。但他并未能看着他长大,在孔子三岁时,他留下了孔丘与他的母亲相依为命。为了糊口年少的孔子干过许多苦差:下地种田,放牧

5、牛羊,给人看守粮草,替人做办丧事的吹鼓手但这些困苦的生活并没有把他塑造成普通劳力。因为它生长在一个并不普通的国度 鲁国。我想这就是所谓的环境造就人才吧!鲁国是周公的封地,是唯一一个能用礼乐祭祀祖先天地的诸侯国。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沦为二等诸侯国,但在文化上仍保持着最多的周文化传统,以致到春秋晚期还享有“周礼尽在鲁”的名声。幼年的这种文化氛围熏陶下对礼仪制度非常感兴趣。他和小伙伴们做游戏时,常把玩具当祭祀品摆设起来,模仿大人们祭祀时的各种礼仪动作。从十五岁起,孔子发奋读书,此后刻苦好学,熟练掌握了礼节、音乐、骑马、射箭、写字、算数六艺,精通六经。到三十岁左右,孔子已是远近闻名、学优品高的大师了。但

6、在那个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孔子主张各诸侯在治理国家方面要用德治,同时还应正名,在思想方面,他提出了仁和礼的学说,这些中的一些观点显然触犯了那些掌握诸侯国大权的大夫们的权利。因此,孔子的才能一直没能发挥。直到他五十一岁那年,他凭借他的才识与胆魄,在夹谷之会中,使齐国企图借会盟的机会羞辱和绑架鲁定公的阴谋破产。孔子初露锋芒,但它并未让孔子在政治上平步青云。鲁定公的没主见,贪图享乐,阳虎的叛乱掌权,终于让孔子明白,时不待己,若不趁年轻,还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呢。因而在他五十五岁那年,他领着他的一批学生踏上了十四年的周游列国的生涯。十四年中,孔子和他的学生东奔西颠,奔波劳碌,

7、在陈国、蔡国断绝了粮草,差点就饿死,有时又被形容为到处流窜的丧家犬,最终却一无所获。然而孔子却活得自在,他所到之国,必能听取那国的政事,就是凭借他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来得到的。他的人格魅力深深的吸引着我们每个人,尤其在他的身上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好学精神和快乐精神。这说到好学,孔子曾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为学也已。 ”而孔子自身也做到了发奋忘食的境界。的确,孔子这一生是勤奋好学的一生。孔子曾向鲁国的音乐大师师襄学琴,一连学了十几天,师襄满意的说;“弹得不错。 ”让孔子另学一首新曲,孔子却摇头说,曲调虽然是掌握了,但技巧运用很不娴熟,又过了几日,孔子

8、已弹得行云流水般动听,却仍不满意,因为曲子的蕴含道理还没有领会,直到有一天,孔子体会到曲子的作者是谁,他是怎样的一个人时,他才兴高采烈地认为他学好了一首曲子。还有我们孰知的成语韦编三绝,不也正是孔子勤奋好学的典故吗?孔子晚年读易 ,古时候的书是用牛皮绳把竹简编窜起来的,孔子反复读, 易的牛皮绳竟断了好多次。还有一次孔子听韶乐的演奏听得细致入微,如醉如痴,以至“三月不食肉味”如果我们认为孔子是一个刻板、无趣的老学究,那就大错特错了。孔子可以说,是中国最早创造快乐哲学的人。 有一次,叶县的县尹对孔子的个性也很好奇,就问子路,说:“你们先生孔子,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呀?”哪知子路一时答不上来,只好回来告

9、诉先生。孔子他说:“你为什么不这么回答他呢:这个人呀!心中感到快乐时,就会把一切忧虑全忘了,连自己已经到了老境也浑然不觉。 ” 还有一次,孔子和弟子在路上碰到一邻居,对他大喊大叫道:“伟大呀孔子!你好像什么都会,却没有一样可以让你成名。 ”孔子听了,戏谑地对弟子说道:“是啊,我会点什么呢?是驾车呢,还是射箭呢?我还是驾车算了。 ”那神态既是自嘲也是玩笑。 孔子对快乐的要求也极为简单,他曾说:吃着粗饭,喝着白水,曲着臂膊当枕头用,快乐就在其中了。所以,他对颜回的赞赏就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可见,在孔子的心目中,快乐多么容易达到。所以当他的弟子曾哲说出自己的人

10、生理想是:“遇到暮春三月的天气,穿着新缝的单夹衣,约上五六个朋友和六七个童子,一起结队去沂水边,清洗面手,一路吟风披凉,直到舞雩台下,大声歌咏一番,然后再慢慢地回家。 ”曾哲的这番话还没有说完,孔子就大声地叹道:“你的理想就是我的理想呵。 ”从孔子的这个理想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一直追求的是一种快乐而率真的生活。与其他文化中的大思想家相比,孔子的特殊之处在于,他的教诲都是集中于日常生活中的平常小事。他教你怎么做一个人,怎么培养自己的修养。他的思想不是拒人于外、与普通人无关的,他教你的东西,就像是祖父与孙女的对话。因此我心中的孔子真真切切的是个伟大的老师!(三)我心中的孔子,不是神也不是那些流芳百世

11、的文字或者膜拜的木牌,反而是一个静静聆听人的内心与漠漠观察世界的智慧老人。说是老人,那是从我这个两千年后的人类眼里追溯回去的结果,不管从哪方面,他都足以教我、育我去领略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与根。说到孔子的智慧,我想首先是他学识上的渊博,面对他高深的学问,颜渊曾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试想,这是怎样的一种学问能让这位孔子最欣赏,最器重的学生发出如此深刻的感叹。当然,孔子作为一位老师,他的智慧也体现在他的教育之中,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原来 2500 年前的孔子早已指出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纵然孔子是诲人不倦的,但这一份“不倦”却是建立在一个学生对学问痴心向往却百思

12、不得其解的时候,诚然,细想一下,如果一个学生他自身就不想学,那么硬逼着他又能有什么大的效果呢?都说言教重于身教,孔子用它自身良好的品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在观看孔子这部影片的时候,我们都能注意到一个细节:每次孔子面见君上,他都要在殿外行一个大礼,这时一旁的太监就会告诉他那是周礼,现在不需要了,但孔子照做不误就是这样一位极力推行周礼的“固执”的老师教育出了一批批懂礼知礼守礼的学生。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处于那样的乱世,孔夫子以笑面对,乐观地在思考中漂泊。因此不会在铜镜前流连,不会看到头上的银丝,不会在意何时离去,智慧的光辉洗去了一切,生活因知识而富足。并非什么也没有,而是什

13、么都知足。看开人生,绝非悲观,而是积极乐观。世人只发现物质的落寞,习惯性的忽视夫子背后的伟大,所以他们是“世人” 。正如奥运会上奋斗的健儿,难道只有得奖牌的运动员努力了吗?不!那些追逐不到成功的人们,也在不停的追逐梦想,靠着乐观闯出只属于自己的未来!“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一个人要达到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可。人无完人,只能说夫子在某一个角度,是一个完人。辉煌的文化遗产,传承千年,教育后人,这个过程是艰辛而具有意义的,它的价值体现在:就像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知识每个人的见解都不尽相同,却无一是不受益的。夫子的智慧不仅绚烂,并且源远流长。 “仁远乎哉?我

14、欲仁,斯仁至矣。 ”夫子明白仁由心生,是握在自己的手中,夫子并非匹夫,而是智勇兼备者。在这位慈祥的老人身上,我看到的不仅仅是思想的光辉,更重要的是他对于自己的思想的执着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当社会抛弃他的时候,他没有选择自弃,也没有选择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这是一种大智,更是一种博大的胸怀。当他站在黄河岸边的时候,有感而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他知道历史的滚滚洪流留下的永远不是那些凶残的统治者,不是那些只知道冲锋陷阵的武夫,而是那些智者,那些真正的胸怀天下,那些关怀黎民苍生的先哲。事实也是如此,孔子做到了,他没有做到的后人也帮他做到了,虽然他没有看到。但是历史铭记了他。一个坚定的儒学圣人

15、,一个关怀天下的人!他记挂着人们,世代的人们也纪念着他。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孔子。(四 )我心目中的孔子 两千多年前,一位衰弱的老者,眺望茫茫宇宙,面对着滚滚东逝的江水,心事浩茫。他一生事业无成,感到人世渺小,天道无情,可是青山依旧,只是哲人其萎。于是,一句意味深长的叹息便如一丝凉风,吹彻古今:“逝者如斯夫!”从此,中国文化亦随着这滚滚东逝的流水流淌而来,直至现在,直至未来 他就是孔子,中化文化的缔造者,华夏民族历史是最辉煌的人物。他如一杯美酒,虽历千年,却愈品愈醇;他就是那一轮明月,时间再久,依然故我,愈亦清明,纵使有缺有圆,时而有乌云遮容有人称他为“圣人” ,是对他的学识、品行的推崇;有人说

16、半部论语治天下,是源于他的治家、治国之道;有人说他是中国文化的中心,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甚至有“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这样的论断。现在,我们虽无从知其形,然亦可从论语察其行。 是他,让我们对遥远的古世纪,那么一个洪荒时不再觉得晦暗和神秘,使那个时代人与后代乃至于我们沟通了。他手订的诗经 ,让我们能体验到最个性的感受 当那些面孔不一,情性各异的个人复活时,那个时代不也就复活了。那“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三百零五首“诗”正是由于他,而由愚夫愚妇引车卖浆者流的歌吟一跃而成为六经之首, “子曰”与“诗云”并称。实际上,就是因为“子曰” ,孔子的赞誉, 诗经中的愚夫愚妇们的“云”才成为中国古代文学

17、的圣经。 是他,要“兴灭国,断绝世” ,一生追寻,周游列国,颠颠簸簸,面对这一废墟,他试图挽狂澜于既倒,知其不可而为之。当他的弟子们在车上呼呼大睡,哈欠连天,一脸凄迷与怀疑时,只有他永远目光炯炯,自信目标就在前方。他到处招人惹人,让人不待见,对他敬而远之,这也就注定了他失败的命运,难怪韩非子说他是“削足适履” ,也许这就是一种让人钦敬的悲剧精神吧。一生倡导“仁” ,实践“仁” ,修身为“仁” ,改造社会为“仁” ,可他履行的只是他自己。他一意孤行,坦坦荡荡,不失败何以感人识,不辉煌何以长人志。这失败,是大失败,是必然的失败,他更是因失败而辉煌。 是他,教无类,使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再仅限于统治阶级

18、,为平民人士通过接受教育而进入官僚阶层开辟了道路,对教育和政治都有划时代的意义。他诲人不倦,门徒三千,贤者七十二,他能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智力的高低、个性的差异,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活动,他总能面对同一个问题,会给不同的弟子做出不同的回答。向年轻人传道义之火、文化之火,他是我国第一位自觉运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的教育家, “愤而不启,悱而不发” ,被后世誉为“至圣先师” “万世师表” 。他特别强调学与思的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他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光茫将光照万年。 是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而贻人口实。他不会种地,不会收获,更不会蒸馒头,那我们就能鄙夷他不如一个农夫,一个

19、馒头师傅吗?我们需要的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还是一名普通的农夫?孔子的言行与轻视体力劳动如何扯得上,一位“植其杖而耘”的“丈人” ,耘来耘去的也不过他那一分三亩地,所养活也不过是他自己和家人。而孔子所耘的是文化之荒,耕的是文化之田,他给予我们的乃至世界的,又如何估量? 这就是孔子,当你需要的时候,他就会在你的身边,为你点亮的那怕是微弱的豆大的火光,他依然能指明你前进的方向。(五)我眼中的孔子二千五百年前,来自泰山山脉的北风吹动着一位倚仗凝思的老人的衣角,但风中这位鲁国的国公依旧一丝不苟,这种庄严在风动的夕阳中与相邻的泰山辉映在一起,多少个斗转星移后迎送着一个个朝阳。他就是万世师表,著名的思想家,教

20、育家孔子。 每一位伟人的诞生,都伴随着天将降大任前的磨砺与洗礼。孔子的一生无疑是一次人世间的苦行。他出身于曾经的贵族,却必须面对家族没落的现实,他创造了以仁为本的思想,却要应对尔虞我诈的世事。年少的贫困病未泯灭他远大的志向,中年的挫折未曾动摇他那不去的斗志,晚年的离丧没能阻挡他思想的升华!他三十而立办教育,开私塾,使贫困人民得以走进知识的殿堂,他“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知识传播突破了出生,阶级的鸿沟,他“因材施教”的理念是知识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使知识走进民间,面向大众。是他让中华民族成为了“全民有知”的民族,他这个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壮举,是我们的民族的知识水平远远超越了当时任何以出生决

21、定知识走向的民族,为中华民族若干年后各个盛世的腾飞积蓄了雄厚的知识力量。 这位慈祥的老人,不仅告诉他的学生以及他身后千千万万的华夏儿女,学习知识的目的,同时也交给了世人学习的方法。大的方面能够治国经世,小的方面可以净口修身,他教化世人用“义”和“礼”来阐述“仁”的思想,用“智”和“信”来传播“仁”的观念。学习方法上要“温故知新” ,要“举一反三” ,在细微处体现出伟人不朽的智慧光辉! 不朽的思想总是与时俱进,孔子这位鲁国的老人,这位为教育的实施,为正气的传播,为治国方略的施展而努力奋斗的伟大先哲,他的思想在 21世纪的今天依然焕发着着耀眼的光芒,同时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含义。当今的世界“文明的冲突

22、”随处可见,局部的战火弥漫着硝烟,纷乱的动荡使生灵涂炭。我国国内因社会转型而带来的问题亦急需解决。当今的时代最需要什么?需要“和谐”!而孔子的理想不正是贫富平均.重视民生的个守本分的和谐社会吗?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这与我国现阶段追求的缩小贫富差距,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又是何等的契合!二千五百多年的时光弹指一挥,孔子的思想却永立东方,并已走向世界! 这就是我眼中的孔子,为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伟人。 (六)我心中的孔子 我心中的孔子是一位伟大而谦虚的思想家,知识渊博,意气风发。精神抖擞,喜爱读书,是我们敬仰,敬佩的教育家。一想到孔子,眼前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一

23、辆装饰朴素的马车上,端坐着温文尔雅的孔子,他在一帮弟子们跟随下,周游下列国之间,从事礼教治国的宣传工作。孔子一生跋山涉水,遑遑游说于君王之间,曾有十四年时间漂泊在外。我心中的孔子小时候很爱读书,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们的称赞。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从学于孔子的大部分弟子后来都对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孔子还把知识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他的弟子们。我心目中的孔子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七)我心中的孔子 我心目中的那位孔圣人离我们已经有两千多年了。虽然他已经不在我的这个高度文明的时代,但是他的思想仍活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我就接触了这位老人的那些儒雅的思想。记得,我跟着语文老师背诵着:“子

24、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有远方来,不亦乐乎-”当时的我对孔老圣人有了一种神圣的感觉。他的许多的教育思想,在我的学习当中,还是比较适用的。另外,他讲述的许多做人的道理,至今我还是需要借鉴的。例如,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是我做人的基本标准之一。我读了孔子的生平,对孔圣人的做人这方面是值得比较称道的。鲁昭公让他去管理仓库,他就去把这差事作的井井有条。是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无论孔子做什么事,都是从一点一滴做的。其实,我们之所以把他称为“圣人”是因为他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但是他在做人上确实是达到了人生的很高的境界。孔老圣人不光是我的

25、教育老师,他也是我身边生活的一位指路人。每当,我在生活上感到失意的时候,我总会想到孔子在失意的时候,仍然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件事,最后在不起眼的事情上成功,像我这样的泛泛之辈更应当把精力投入的自己的目标上去。在我的心目中,孔圣人不是一个神,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他对自己的弟子时那么的有礼,而他的弟子又那么的尊敬他。另外,孔老圣人甘愿屈身向路边的孩童请教问题,丝毫没有失去学者的风度,他俨然把自己看作了一位过路的老人。孔子,不只是指的是孔圣人,也暗含了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是两千多年的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直至现在还影响着我所在的时代的人。没有他的文化,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没有礼道,我也会变得不那么精

26、彩。我心目中的孔子,在我的眼里,他是一位普通的老人,又是一位人哲圣人。孔老圣人,是我从小认识的老师,也是我的亲密的儒者。他的思想,已经扎根于我们以及身边人的心目中,让我们更有选择的去继承他的儒家的文化(八)我心中的孔子 倔强的孔子也有多次绝望的时候,他曾愤闷悲哀地感叹:“我的主张行不通了,我将乘桴浮于海了!” “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啊!好久好久没有梦到周公了。 ”“凤凰不来了,黄河也没有图出现,我这一生也快完了吧!”凭借这种对理想的执着,孔子永远铭记于我们心中,其精神世代永传。其形象是多么的伟岸啊!可能,我们认为孔子形象太高大了,使我们只有崇敬之情,而缺少了对其另一面的了解,其实通过史料我们不难看

27、出,孔子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孔子曾坦言自己喜欢富贵的生活,但是要以平常心对待,不能强求,更不能通过不义的手段来达到,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而即使是清贫的生活,孔子也会乐在其中,生活得有滋有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还说可以通过任何正当的途径追求富贵的生活,他甚至愿意去做赶马车的营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孔子在齐国闻韶乐,一下子痴然入迷,浑然忘我,身心处于一种最宁静最舒适的境界,竟达到“三月不知肉味”的程度,其纯真的赤子之心可见一斑。这也是孔子一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28、不知老之将至”的写照。敢爱敢恨的孔子平日的孔子平易近人,随和达观,知错就改,但孔子也是敢爱敢恨的人,也有气极败坏的时候。因为他说过“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 ”这句话闪着多少人性的光辉啊,因为只有仁者才不惧怕恶的方面,才敢能向恶的一方挑战。他曾大骂兴起陪葬风俗的人会断子绝孙,对白天屡次睡觉的弟子也恨铁不成钢地骂道:“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 ”而孔子心爱的学生颜回死了,孔子大恸,哭得肝肠寸断, “天丧予!天丧予!” 。有一次孔子家的马厩失火,孔子慌急地问有没有伤人,而不过问马伤了没有。可见,孔子是个充满人情味的人,他不仅有光辉的形象,他还是一个血肉丰满的老人。综上所述,对孔子的教育思想,

29、治国理想,以及其生活中大爱大恨,大喜大悲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孔子是一个一生的风尘仆仆,出身卑贱,尔后自强不息,背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鸿志的人;是一个为了万民苍生的福祉,向各统治者宣扬“仁义” 、 “礼乐” 、 “德治教化”的人;是一个开中国私学教,育之先河,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人;是的,他还是一个和普通一样具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人。这就是我眼中的孔子,一个穿越了千年的孔子,一个使我崇敬万分的孔子。(九)我心中的孔子 在孔子墓前,凝视着那荒草掩盖下的巨大土堆,穿越两千多年的时空,毁也罢,誉也罢,风风雨雨,他都默默无言地独自承受。他不会再爆发,也不会灭亡,只是在那里、在世人的毁誉中,把血肉

30、变成了白骨,但谁都不会无视他思想的存在。坚强如他。少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饱经人生的苦难,却始终坚强乐道。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所有人生的苦难都如同烈火淬钢般催熟他年轻博大的思想,个人的苦难比起大道之不行又算得了什么。可是,在那个功利霸道横行的时代,没有哪一个君主能够施行他的主张,他就那样孤独而倔强地坚持着,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他毫不绝望、不知疲倦地周游列国、传道授业,渴望大道能够在未知的土壤里长成参天大树。宽厚如他。在一个秩序混乱的泱泱大国里,他的思想维系了一种最起码的社会和人性的平衡。他历来主张政教分离, “敬鬼神而远之” , “不语怪力乱神” ,绝不把希望寄托在毫无根据

31、的来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把对生命本身的敬重作为“为政”的起点和终点;“以直报怨” ,以此张扬生命的尊严,决不隐匿自己的不满和仇恨。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是他终生追求的理想,那里,没有阶级、没有等级,有的只是老者、朋友、少者。兼容博大如他。他从来就没有说过,信我者得富贵,不信我者入地狱的话。他说,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他就如同一个坦诚长者,把爱推己及人乃至整个世界,他的弟子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今日,极端利己主义的膨胀带来了人类精神家园的荒芜,自私、焦虑、仇恨如同瘟疫威胁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在这样一个呼唤安全、责任和道义的世纪里,孔子的思想便更加显得光辉灿

32、烂,面对战争和恐怖,孔子所说的“和为贵”或许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十)我心中的孔子 孔子是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对中国的文化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东西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一直喜欢孔子,通过论语 , 史记的记载,为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实鲜活的空子,看到他的豁达,风趣, 率性,无私,看到一个真性情不朽的孔子。孔子出身贫贱,身份卑微,是那时候社会的最底层。但孔子性情开朗,是一个充满人情的人。我 们心目孔圣人已经不在了,他已经永远离开我们,但他依然存在,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孔子,不只是指孔圣人,也暗含了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 中国人,没有他的文化,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没

33、有礼道,我们也会变得不那么精彩。是他时时刻刻教育着我们中华儿女,是他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是他让中国的 文化变得格外灿烂。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北宋大臣赵普,很有才华。帮助赵匡胤,策划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夺取政权。有一天,赵匡胤 看赵普很有才华,以为他家一定有很多书。便叫人去看看,谁知士兵到处找,却只找到了半部论语。赵普用半部论语就可以帮助赵匡胤治理大宋。可想论语 的重要。因为赵普知道了没有知道是多么丢人的事情。如何学习,他身为丞相没有瀚林大学士学问高,所以努力学习论语,最后他帮明朝成为最强的国家。我很喜欢孔子,因为他让我看到了,古代人的聪明才智,古代人们的修养。(十一)我心目中的孔子 宋朝

34、开国宰相赵普曾今说过自己是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由此可见“论语”一书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社会中起着相当大的一个作用, ,作为治国之本的“论语”被世人所推崇,而它的作者 孔夫子,在数千年之后的现在依然是万人敬仰的至圣伟人,因为他的经典儒家思想陶冶了整个中国的核心。简而言之,中国的文化极大地受到了孔圣人的影响。世上的所有真理都是经历时间的磨砺才站稳脚跟的,正如孔子的儒派思想;并且所有的真理都不张扬,它是慢慢潜入人们的思想之中,所以朴素的也只有是真理了。最主要的,真理其实很普通,正如春耕,秋收,日起月落它不会披上羊皮,迷惑人们,它只是支持着事物最根本的本质,而没有半点虚假。 。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地

35、心说虽被天主教支持但最终却被日心说压倒一样。孔圣人便是真理的缔造者,如果我们去看他的画像的话,很易看出他具备着所有智者和长者的气质,朴素无华,简简单单的衣着,就像个极普通不过的老人,孔子之所以比凡人更高一层次,因为他是安贫乐道之人且早已领悟天地人之道,应该说这就是君子的表现,所注重的是心灵世界,而凡人为名利操劳,图的是物质世界,简而言之:凡人的眼睛看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由此一想,要是没了孔子,这个世界将会怎样?古典文化研究者 于丹在她的着书中这样写道: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也就是说,论语是人们通向幸福的航标。正是有了孔子的真理,世界变得靓丽了起来,

36、(十二)给孔子的一封信 尊敬的孔子老先生:您好!我是一名二十一世纪的初中生,与您生活的时代相隔数千年,在我们这一时代,没有人不知道您的大名,您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您的道德品行,思想主张,值得我们学习。孔子老先生,我想,您应该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爷爷,虽然您已经逝世,可是,您的高尚的精神,却永驻在我们心中,您的思想主张,深深地影响着我们,使我们更加团结和谐,来创造这个绚丽多彩的社会。在我们这一时代,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正所谓“落后了就要挨打” ,所以,我们都一直努力地学习,来共创这个美好的祖国,将来成为祖国的一根栋梁。在这之间,最重要的还是思想,只有思想端正,才能有所成就。我一直

37、记得您的教诲,您的“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知识是无止境的道理;您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让我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您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我懂得了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些教诲,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孔子老先生,您永远是我们心目中的一位“至圣” ,您的思想主张对我们当今的社会影响重大,有了您的教育,我们就能更好地打造和谐安宁的社会。孔子老先生,您的教育,就像一滴滴甘甜的雨露,滋润着我们这些幼苗,使我们茁壮成长,终有一天,会成为一棵棵挺拔的大树,来报答我们亲爱的祖国。孔子老先生,谢谢您的教诲!此致敬礼!您的学生:(十三)给孔子的一封信 尊敬的孔子:您好!我是一名普通

38、的中学生,虽然与您相隔宇宙那么遥远的距离,但您的大名却家喻户晓。我记得您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两句话。它阐明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它使我明白了学习与思考是人们在获取知识过程中,两个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思维活动。只学习不思考,不行;只思考不学习,也不行。只有将二者正确的结合起来,才算真正懂得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在现实的生活中,我学会了在学习的基础上的思考,思考才能深入;在思考的前提下学习,学习才有效果。孔爷爷,是您让我领悟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当然,您教会我的不仅这些。你还使我明白了“择善而从”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的后两句中含义

39、深刻,使人从中获益不浅。这让我想起了柳公权。柳公权发现颜体虽雄浑厚朴,但不乏臃肿肥大之弊病后,不断揣摩,将颜体渗入自己“骨立如嶙”的特长。创立了世代奉为经典的“柳体” 。倘若柳公权一味效仿于“颜体” ,而不顾其弊端。就不会有相提并论的柳体啊!所以,我明白对待一切事物,就要运用您的“择善而从,不善而弃”的标尺,放开眼光去学习和处理,只有这些才能有所突破;反之甚至会限制泥潭,一误再误。您教会我们很多,您的思想在我国乃至世界都是熠熠生辉的,注定也要恩泽后世。敬祝您快乐,永世幸福。此致敬礼(十四)古人不远 忆孔子 我华夏古国,文明灿烂。群星闪烁,在一颗颗永恒闪耀的文化之星里,有一颗星在这星系中散发着永

40、恒的光芒。他就是孔子!你可能觉得孔子的思想在古代很有用,在现在这个花花世界中。有些不通,离我们现在的生活太过遥远。那么你错了,一部书照耀了中华民族数千年,难免有些内容在现在看来过于迂腐。但我们应取其糟粕,留其精锐,还是有无数的治世为人之道的。在几千年后的今天,还是有许多论语中的名言警句在帮助我们的生活。所以,古人不远,只是我们不愿去学习罢了。回忆孔子,一生穷其智想要把自己的志向发扬。但在那个战乱的年代,谁会去在意这个大智者呢?他是不幸的。但他在不幸的同时没有消沉,他周游列国,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即便他失败了,他也是光荣的。孔子不是以他的能力出名的,而是一他那旷代的德行。他不贪恋财物,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无门槛学校。只要一些礼物即可入学,他门下弟子三千。有七十二位大贤,个个都是旷代绝世之才,他是幸福的,他的思想世世代代传了下去。孟子,韩愈,曾国藩一个个大儒都是儒家的典例。在今天,我们不应只是一遍遍的背读论语 ,我们应学习孔子的精神,不要只是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人。时代变了,但人心没有变,古人不远,孔子的精神不远。只要你在生活中能够做到论语中的一句话!那么你的人生将是充实而快乐的。古人不远,道不远人。在生活中去实现先辈们的思想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育范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