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浅析李清照前后词风之转变.doc

上传人:dzzj200808 文档编号:2813384 上传时间:2018-09-2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8.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李清照前后词风之转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浅析李清照前后词风之转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浅析李清照前后词风之转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浅析李清照前后词风之转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浅析李清照前后词风之转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毕 业 论 文论文题目: 浅析李清照前后词风之转变 作者姓名: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主考学校: 兰州大学 准考证号: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2014 年 7 月 3 日2XX 专业 论文标题(中文):浅析李清照前后词风之转变论文标题(英文):Analysis the change of stylistics Li Qingzhaoci from early stage to later stage论文作者(中文):论文作者(拼音):汉语言文学专业 本科论文3目 录内容摘要()正文目录()注 释()参考文献()附 录()后 记(致谢)()4浅析李清照前后词风之转变【内容摘要】在悠久的中国文学史

2、上,女作家寥若晨星,屈指可数。而在这之中最伟大的女文学家是宋代的李清照。她在词坛获得极高的荣誉。她的词风分为前后两期。早年生活安定、优裕,婚姻幸福。词作主要描写闺中生活的悠闲和苦恼,流露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之苦,感情率真,词风清新婉约。后期因为经历亡国丧夫之痛,主要描写个人在离乱中孤苦的生活和痛苦的心情,将个人遭遇和国家兴亡联系起来,境界更加扩大,感情更加深沉,词风凄凉悲怆,带有深沉的感伤情绪。【关键词】李清照 词风 转变李清照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里,父亲李格非是当时的著名大散文家,其母王氏也“善属文” 。家庭中富有浓厚的文学气氛,所以李清照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加之李清照天资聪慧,

3、又酷爱读书,博闻强记,形成了其深厚的文学修养。其父母对她的教育态度也非常开朗,才使其天才得以充分发挥。王灼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脆,逼近前辈。 ”1李清照十八岁时同情投意合的丈夫赵明诚结婚,告别了少女生活,赵明诚是宰相赵挺之之子、同时也是金石学家。二人结合没有过庸俗的享乐生活,而是共同营造了可贵的学术氛围和艺术气氛。夫妻二人趣味相投,精神生活和谐。此时李清照生活在无尚的幸福之中。 “靖康之难”后,短短的几年中李清照经历了夫死家亡国破的灾难。背井离乡、流落他乡。承受着“国破家亡愁煞人”的巨大痛苦。作品中处处笼罩着一层十分孤单、凄楚的感情。国家命运也深深牵挂着她灵魂,作品也表示出了她强烈的民

4、族爱国精神。本文拟从前后期两个方面对李清照的词作深入分析。一、李清照前期词的风格特点1天真烂漫的情感作品年轻时的李清照,才思敏捷,性格活泼开朗,并且身处风景如画,人文荟萃5的地方。那里有闻名的千佛山、大明湖,湖光光山色,映照全城。她自己也过着无拘无束、无忧无虑的生活,像一颗自由且纯洁的种子,健康快乐的成长着。父母开明的教育态度使她看不到封建社会中什么闺范、礼教。而大自然的晚霞落日及绿水红莲却给了她天然的纯洁与朴素。这时的李清照身上充满了天真无邪、自由自在的快乐,这种快乐在其词中则变成天真烂漫的情感色彩。湖上风来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花,清露洗萍花汀

5、草,眼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这是李清照年轻的一首词作,这首词情景交融,上阕写到了初到湖上的感受,下阕写归云的心情。作者把热爱自然的主观意识赋予了客观存在的景物,寓情于景,新颖别致,分明是她自己不愿意归去,却反说“水光山色与人亲近,沙鸥与人有情” 。词中虽然写到“红稀香少”的晚秋景色,但却没有悲欢迟暮之感,整个艺术境界中充满热情爽朗的朝气,跃动着青春的活力。同一时期,李清照还有许多优秀的词作问世,如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溪亭为宋时历下名泉之一,靠近西北的大名湖。时直湖上荷花盛开,景色令人陶醉,生活优游闲适的李清照呼朋

6、引伴、饮酒游亭,夜色苍暮之中往回赶,惊动了栖息的鸥鹭。从词中我们可以听到少女欢呼和惊叫声。她那份愉悦的情感仍旧能穿越时空传到今天。随着年龄的增长,正值妙龄少女、情窦初开,李清照渐渐由少女成长为大家闺秀,尽管依旧阳光灿烂、爽朗活泼,但却多了一份大家闺秀的矜持。她的词作点绛唇就是其当时内心情感真实的写照:蹴罢千秋,起来慷整纤纤手。露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衣袜铲鑫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最是一回眸间,有无尽娇羞,无尽可人之态,倚门偷觑,眼波流动,心理微妙却要借梅子的清香去掩饰。女儿家的心思比这青青梅子还要耐人寻味。一个动作,少女情态已是纤毫毕现。成长为大家闺秀的李清照,青春的情怀,

7、人生的滋味,开始潜入她的情感世界当中,有了多变的情绪,莫名的烦恼和淡淡的忧愁,如浣溪沙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小枕隐花钿,海燕未来斗人草,江梅已过柳生棉,黄昏疏雨湿秋千。6寒食节少女“斗百草”失去了兴趣,足不出户,在雨中痴痴的凝视着秋千发呆,少女无尽的伤春情怀从作品浓浓而来,可真谓“最难猜测少女心思” 。上述的这些作品,均是李清照少女时期的作品,我们不光看到一个才思敏捷,具有很高文化素养的少女,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品汇总给咱们清晰的勾画出了李清照少女时期的天真活泼的形象。此时李清照的情感是紫色的,充满了矜持和羞怯。2离愁别绪的情感作品18 岁的李清照嫁给了丈夫赵明诚,赵明诚也是出生

8、于官宦家庭,其父赵挺之曾任微宗时的宰相。赵明诚自己也是一位金石学者,才华横横溢、诗文俱佳。和李清照情意相投,二人生活在一起,一起整理资料、一起唱和诗词,二人陶醉于艺术世界当中,生活的十分幸福。二人既是夫妻,又是诗友、知音,正因如此,所以当夫妻二人每一次离别都会给二人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在这一阶段的李清照诗词作品,我们则更多的看到的是其与众不同离愁别绪的作品。情感表现最为明显的便是她的词作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首句词人描述与夫君别后,目睹池塘中的荷花色香俱残,回房倚

9、靠竹席,颇有凉意,原来秋天已至,衬托出女词人的冷清与孤寂。次写在闺中无法排遣愁闷与相思之苦。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表现出词人对传书鸿雁的殷切期盼。下阕转为直接抒情,用内心独白的方式展开。 【花自飘零水自流】暗喻年华易逝,使身处异地的情人同为忧愁,词人藉流水将两人的相思之情连在一起,最后几句,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工整,表现手法十分巧妙,在艺术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秋风起时,轻泛兰舟,悠悠碧水带走片片飘落的花瓣,却带不走反复缠绵的寂寞伤离之情。看是疏谈心事语句,其中却不知暗暗寄托了多少相思之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衷肠难解,欲语还休,其滋味沁入人心。王国

10、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首词中所有的景物包含着作者的情绪,“玉簟” 、 “兰舟” 、 “雁字” 、 “月” 、 “花”都融进了作者的相思之情,离别之苦。这首词写得坦率真挚,表情热情、大方,毫无扭捏之态。细读之,我们可见一个少妇在真挚地剖白内心,纯真而又无可排遣的爱情,可词的结尾三名,反复吟咏7了这一难似排解的相思之苦。词人越是把她的别情抒写得淋漓尽致,就越能显示出她们夫妻恩爱的甜蜜,也越能表现出她对生活的热爱。还有一首小令,也是表达相思离愁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 )一问一答之间,花在人前含愁,人在花前消瘦。 “绿肥红

11、瘦”出语惊人,新鲜之极,动人之极。只是随手点染,却又神气兀然,千古之下不负盛名。问得极有情,答“依旧”极为平淡,一个不解愁思,一个叹时光易逝,两相对照如花影摇曳自有风致翩然。这首小词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词中着意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以景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而又凄婉含蓄,极尽传神之妙。词中的女主人和卷帘人的对话,意味隽永,波澜曲折,深闺少妇内心深处的伤春惜别情和天真无邪的神态,栩栩如在眼前。全词字面上无一“愁”字,而深深地离别之恨却渗透在整个艺术形象之中,特别是“绿肥红瘦”一语,极具形象美,写出了作者主观上红颜易老的感慨 。 这一时期的李清照经历了新婚初期的闲适

12、幸福生活,也承受了夫妻分别的离愁相思之苦,因此,细读李清照这一阶段的作品,多以活泼、清新的语言展示一个少女娇羞动人的姿态及独守空帷楚楚动人的思妇形象。这时李清照的情感世界是粉红色的,充满了淡淡的忧愁。总之,李清照在四十五岁之前,因为社会安定,婚姻幸福美满,她沉浸在爱情和事业的幸福之中,因此她的作品多采用白描手法,描写闺中生活的悠闲和苦恼,以及对自然风光的热爱,词的题材较为单调,情绪也偏于感伤,词风婉约妩媚,清丽明快。二 李清照后期词的风格特点1李清照“靖康之难”以后的作品分析公元前 1127 年,历史上称为“靖康之难”的一年,面对国破家亡的惨变,勾起了词人一腔爱国之情,也在背井离乡流亡之途中写

13、下一些爱国之诗,只可惜流传极少。1130 年赵明诚去世,李清照把离愁别绪和对当局耽心交织在一起,写出一首凄美动人的新词行香子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8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醍儿雨,醍儿风?这首词是将幻想的境界与生活的现实联系起来写的。女词人眼前的景观是这样的孤寂、凄凉,不然的话,怎么感觉到蟋蟀的鸣叫竟把梧桐叶也抖落下来了呢?结尾一句词人通过阴晴不定的天气变化,驰骋丰富的想象,抒发了如怨如诉的感情,其中似乎也陷含着对时局多变的担忧。可以想象,词人似乎已感到要和自己的丈夫永别了。赵明诚的去世

14、,对李清照无疑是最沉痛的打击,也是其人生中一个最大的转折点。靖康之变后短短几年,李清照流亡江南,夫亡家破的双重痛苦使她的身心均极其疲惫的憔悴。失去了志趣相同的伴侣、失去温暖的家庭、失去了优裕的生活,她膝下无儿无女,后半生是孤苦伶仃、孤独的生活最后于凄凉悲惨的境地中悄然去世。这一时期中,有几年(靖康元年建炎三年) ,她随夫不断流徙,客居异乡,外族入侵国家破碎,破坏了词人的宁静安定的生活。不停的逃亡、不停的远离家园故土,社会的动荡,现实的压迫,让她失去了许多美好的东西,这对于她本人来说,是极其不幸的,她此时的心境在临江仙一词中反映最为明了。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盲。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种陵树,

15、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诚,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莫心情。本词写出了她客居他乡的落寞心情。庭院深闲,江南地湿多雾,无奈只行把窗儿也关上,柳树、梅花已发枝芽,春归时令好,人却老,时移境迁,到此人地生疏,再也没有与爱人吟风弄月的心情,就连元宵放灯的盛景也无兴致去观赏,更不用说去体味冬日踏雪了。整首词不着一“愁”字,却始终弥漫着淡淡的忧愁。这是种“栩栩然、慌慌然、幽然、悄然、无端的愁” 。这道词情调低沉,作者心境之抑郁可想而知。而建炎三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李清照从此陷入极度悲痛之中,她为丈夫的祭祠之中,曾有如下几句:“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诚自堕,怜杞女之悲深” 。

16、自此后她完全陷入“哀愁凄苦”的境遇,流落江湖的女词人在这忧患余生中发出了低沉凄婉的声音,而这正是她饱经忧患的后半后的灵魂绝唱,真如赵翼所说“国家不幸话到沧桑永便工。 ”这期间便产生了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9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起调用了十四个叠字连贯而下,有历次表现词人寻求,失望,因为凄凄惨惨的心情。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是说借酒也无法消愁。 【雁过也】的雁是南来秋雁, 【正伤

17、心】虚写,寄寓作者的怀乡之情。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烦闷,又透露了惜花將谢的情怀,笔意深远。 【守着】几句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作收,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以倾泻无遗。这首词紧扣悲秋之意,尽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又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写尽了作者晚年的凄苦悲愁,是一首抒情名作。这首词被称为千古佳作,盖世绝唱。整首词便是作者晚年凄凉、愁苦困境的艺术写照,在凄风苦雨的秋日黄昏,乍暖正寒时节,晚来的寒风、雁儿南来、黄花憔悴,都深深融动了词人满怀愁绪。归来堂上

18、烹茶猜书的日子、繁华压枝、把玩书画的春晚都一去不复返了。故土的沦陷、爱人的去世,以及世人无聊的诽谤,都是积郁在心头的创痕,笼罩着她的是无尽的寂寞凄凉。 “怎一个愁字了得” , “愁”词眼,在此处可不是以前“无端的愁” ,而是刻骨铭心的痛,渗入心腑的哀愁、悲愁。王国维宋元戏曲考言:“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出其口。 ”2在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孤寂凄惶、郁郁寡欢的李清照,我们似乎也感受她最后结局的悲惨。读李清照这一时期的作品。我们看到李清照内心情感色彩是灰色的。充满了国破家亡夫死的沉痛哀愁。2.李清照南渡之后的作品分析可以说李清照前期作品表现了敏感的青年女性所具有的精神苦闷、爱情心

19、理以及对个性自由的朦胧欲望,那么她后期的词和诗文即南渡及夫死后,则是以民族情绪和家国情感为主题,在前期词哀愁伤感的基调上更趋悲怆、沉郁,情感也更加深刻化,乃至变前期“终日凝眸”为后期的“欲语泪先流” 。徽钦二帝被虏北去,北宋就此告亡。赵构南渡,偏安东南半壁,过着苟且偷生的日子。李清照随夫南渡,但两年后丈夫病故,她完全陷入国破家亡的惨境,从此开始了二十余年颠沛流离的生活,直至客死他乡。绍兴五年,诗人流落金华,写下著名的武陵春:10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是词人避乱金华时所作,她历尽离乱之苦,所以情感极为悲

20、戚。上片极言眼前景物之不堪,心情之凄苦。下片进一步表现悲愁之深重。全词充满“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表现了她的故国之思。构思新颖,想象丰富。通过暮春景物勾画出内心的活动,以蚱蜢舟载不动愁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悲愁之多。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遂为绝唱。国破家亡的人生惨变,使她南渡后,心情也更加愁苦沉痛。“倦梳头” “事事休”意至“欲语泪先流”!悲剧性的社会铸就了女词人的悲剧性格,这时的“愁”已不是“正人间天上愁浓”的夫妻别离之“愁” ,而是国家破碎,人往何处的亡国之愁了!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21、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要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永遇乐元宵上片从眼前景物抒写心境,下片从今昔对比中抒发国破家亡的感慨,表达沉痛悲苦的心情。全词情景交融,跌宕有致,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形成今昔盛衰的鲜明对比,感情深沉真挚,语言于朴素中见清新,平淡中见工致。元宵佳节,人们都在诗酒祝贺,见此乐景,女词人心中愈发难言的痛苦,女侍来相邀,被婉言谢绝,南宋著名词人此刘辰翁读此词“为之涕下” , “每闻此词,辄不自堪” 3(须溪词 ) ,可见其爱国思想情感之深沉动人。可见,李清照后期的作品,主要描写个人在离乱中孤苦的生活和痛苦

22、的心情,抒发伤时念旧,怀乡悼亡之感,用词转向平易浅近,词风转为深沉哀婉,境界更加扩大,感情更加深沉。 总结怀着敬仰的心情,再次纵览李清照那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的一生。她的成名是历史的造就,上天的磨练,市炼狱的铸就。国愁、家愁、情愁,她时而被夹在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她的作品是真性情的流露,真生活的写照,是主观的抒情与真实生活相融合的结晶。综上所述,特定的生活道路和生活环境,丰富的情感,超奇的理想,独特11的创造力,造就了李清照前后期的词在思想内容和风格上的变化,也为她奠定了在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地位。注释:1王 灼碧鸡漫志上海古籍出版社 一九七八年七月2王国维人间词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7.1 出版3刘辰翁须溪词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年 7 月出版参考文献:1. 徐培均著 李清照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年 7 月出版2. 济南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编 李清照诗词鉴赏 齐鲁书社 1986.4.7 出版3. 济南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编 李清照研究论文集 中华书局 1984.5 出版4. 王国维著 人间词话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7.1 出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