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浅谈自然辩证法中的科学观.doc

上传人:dreamzhangning 文档编号:2813075 上传时间:2018-09-28 格式:DOC 页数:184 大小:2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自然辩证法中的科学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4页
浅谈自然辩证法中的科学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4页
浅谈自然辩证法中的科学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4页
浅谈自然辩证法中的科学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4页
浅谈自然辩证法中的科学观.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浅谈自然辩证法中的科学观1、相关定义1.1、科学哲学的复杂概念我们遵循从实践到抽象的逻辑原则,在简单评介了具体科学部门中的复杂概念后, 就轮到哲学层面上的复杂性概念了。这是我们分析的重点。目前这部分概念也存在着重 大的争议,我在此简单谈谈我的不甚成熟的看法。 1.2、科学意义的复杂概念的简析就他的观点看,目前国外提出的绝大部分复杂性概念,其中绝大多数是建立在科尔 莫哥洛夫的复杂性概念上的。科尔莫哥洛夫认为复杂性是与是否能够构造一个对象的算 法,以及其算法的计算量的大小,也即算法复杂性相关。而他的研究也就是基于可计算 理论及其算法的研究。在计算机科学中,算法是计算机解题方法的精确描述。算法就是

2、计算机解题的描述。正是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导致了科尔莫哥洛夫复杂性的建立。实际上, 算法复杂性观点,在中国古代是有萌芽的,孙子兵法中明确说出:”多算胜,少算不胜”。 只不过我们的对象是军事科学。而这在当今世界依然可用。 可见,依据以上对吴彤教授的研究的介绍,我们知道,当代国外研究复杂性概念 的重要根来源于计算机科学,是非常具体的专业领域中的问题。包括隐喻类的复杂性亦 然,都是基于具体科学研究的结果。而这些结果的应用范围在具体的科学研究中也更有 效。因此,是不能与基于世界观方法论等基本的哲学领域相比的,可以说正是他们的基 于现实的方法与那些依靠抽象思维、依靠纯粹概念的哲学思考不同。简言之,这些概念

3、是具体科学领域的概念,是科学概念,而不是这些概念。当然它可以转换或延伸为哲学 概念,正像有些哲学概念可以转化为科学概念一样。基于实践而非基于纯粹概念,这也是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中国学派的最大特点。因 此表现为综合集成的特色。 钱学森指出综合集成是从整体上考虑并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不同于近代科学的还 原论。它是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认识方法论的一次飞跃,是思维科学的应用技术。既要 应用思维科学成果,就会促进思维科学发展,并向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人工智能技 术、知识工程等提出了高新拘束问题。而且还可用来整理大量的零散的群众意见。而要 实现这个想法,需要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科学与经验结合; 应用系统思想

4、把多种 科学结合起来;把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结合起来; 必须有大型计算机支持;强调人机结 合,但要以人为主。1992 年钱学森又提出了以专家体系、知识体系和机器体系三大部分 组成的讨论厅体系。目前该思想方法在工程、社会经济、国防军事、模式识别等领域得 7 到应用。 1.3、具体科学意义的复杂概念当代国外研究复杂性的根来源于计算机科学。是非常具体的专业领域中的问题。包 括隐喻类的复杂性亦然,都是基于具体科学研究的结果。而这些结果的应用范围在具体 的科学研究中也更有效。因此,是不能与基于世界观方法论等基本的哲学领域相比的, 可以说正是他们的基于现实的方法与那些依靠抽象思维、依靠纯粹概念的哲学思考不

5、同。 1.4、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首先要为学生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多听多看多鉴别,培养他们有较好的声 音鉴别能力。一旦有了较好的鉴赏能力和正确的声音概念,它就像灯塔一样使在 6 黑暗中探索的人们始终有一个明确的前进方向。否则在歌唱的道路上辛苦跋涉很 久,却终难成器。作为老师更要头脑清晰,概念清楚。在教学中往往会遇到一些 学生唱得好的时候,老师问他什么感觉,学生回答没有感觉,很舒服。其实这是 对的,如果喉咙里或某块肌肉有不适,那一定违背了自然。学生应该在有经验的 老师指导下,真正了解自己的嗓音是怎样的,属于那一类,有何特点。歌唱者不 应放弃自己原来有的自然的东西,因为自然的声音是最具有个性的声音,

6、丢掉自 己的东西去追求所谓的方法,是舍本求末。帕瓦罗蒂谈到头声、胸声和位置时说: “我不知道,因为我没想在鼻子里、口腔里做出发声准备。声音来自喉咙。而且 我不想我要发胸声,我不认为自己属于这种类型的歌手。 ”说明帕瓦罗蒂很清楚 自己的声音特点,不勉强喉咙唱不属于自己的厚重的胸声。而一些歌唱者和学生 往往去压、撑喉咙发出厚重的胸声,还自认为这种声音有味道,结果造成声音沉 重不通畅,没有弹性和灵活性。因此知道自己要追求什么样的声音效果,怎样的 声音是自然的、科学的,这一点非常重要。 1.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绩效的概念及表现形式2.2.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绩效的概念 2.2.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绩效

7、的概念 绩效来源于英文 ”performance”,其在牛津现代高级英汉词典中的解释 是:执行、履行、表现、成绩。事实上,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对于”绩效 ”(Performance) 尚没有统一的界定。由于观察和测量的角度不同,对于绩效的概念也有不同的理 解。 单纯从字面上来理解,绩可以理解为业绩,效则可以理解为效能,那么”绩 效”从即为业绩和效能。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绩效则是”组织期望的结果,是 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展现在不同层面上的有效输出,它包括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 两个方面。 ” 由此可见,绩效是一个多义的概念,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解释和侧重。 朴愚、顾卫俊认为”技能和能力代表了绩效”;白坤

8、朝 ,汲培文等在科学基 金面上项目绩效管理的探索一文中则认为”绩效是人们实践活动所产生的、与 劳动耗费有对比关系的、可以度量的、对社会有益的结果。 ” 由绩效的基本概念衍生出许多不同的概念。鲍尔(W.C.Borman)等提出行为 绩效概念,认为行为绩效可以区分为任务绩效(Task performance)和关系绩效 (Contextual Performance)两大类。所谓任务绩效是指工作者在组织所规定的 工作职责范围内,为组织的核心技术活动工作时所表现出的熟练程度,涉及个体执 行技术性过程的直接行为或为技术性过程提供所需材料或服务的间接行为;关系 绩效则是工作者在对组织效能有贡献而与特定任

9、务无关的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熟练 程度,它不直接增加核心的技术活动,但却为核心的技术活动保持广泛的组织的、 社会的和心理的环境。 总体说来,人们对绩效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从单纯强调结果绩效到强调行 为绩效;从强调绩效是历史的反映到强调绩效在未来的潜力。要对绩效有一个完 整的认识,应综合考虑组织、个体完成任务的时间、方式和结果等三方面的因素。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绩效是一个组织或个人在一定时期内的投入 产出情况,投入指的是人力、物力、时间等物质资源,产出指的是工作任务在数 量、质量及效率方面的完成情况。绩效具有多因性、多维性和动态性的特征,同 时绩效的特征还包括: 绩效是行为的后果,具有实际

10、效果,是主体作用于客体表 现出来的效用,体现了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 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绩效主要包括管理绩效和资助绩效两大类,是反映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的管理单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在一定时期内的工作总体水平及 其发展能力的指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与资助的科学研究的产出、成效与 影响,可通过科研成果的产出、管理活动水平的高低、社会影响的大小等等方面 体现出来。一般来说,”产出 ”带来”成效”,而”产出”和”成效” 带来”影响”, 三者可看作是交叉递进关系。 1.6、自然科学基金绩效评估定义及意义(一 )自然科学基金绩效评估的定义 绩效,是一定的社会群体或社会个体在一个时期、一定范围的社会实践

11、中取 得的实际成绩和效果。自然科学基金绩效是指自然科学基金在一定时期、一定范 围内的科技活动所取得的实际成绩和结果。 自然科学基金绩效评估是衡量这些实际成绩和结果,包括自然科学基金对科 技进步、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的一些直接效益和间接影响。主要是指对受自然科 学基金资助的结题项目研究结果的水平、工作质量等进行检查与评价,对由自然 科学基金而引发的科研活动和科研成绩进行定性与定量有机结合的综合评估。自 然科学基绩效评估由以下两点构成:1. 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评估;2. 受资助科技人员科研工作进行科研绩效评估。 (二)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绩效评估的目的和意义 自然科学基金是基础研究的主要方

12、向,而基础研究是科学技术之源。设立科 学基金,目的就是运用科学基金制的方式支持基础研究,对自然科学基金进行绩 效评估,无论从管理工作角度还是从科研活动产生的科研成绩角度而言,都是相 当必要的。 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绩效评估而言,其目的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一是全 面、客观地评价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在发展中的现状、潜力及对经济和社会发展 服务的能力,反映其综合绩效及其不足,以便调整发展的力度和方向。二是通过建 立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进行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建立一套科学 的评价模型,对评价结果进行科学分析。三是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辅助决策信息, 为推动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进一步发展提供定量依据

13、,使政府宏观科技管理更加 科学化、合理化。 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开展绩效评估的意义如下:1、绩效评估能够切 实加强对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后期管理,通过评价鼓励创新,促进自然科学基金资 浙江工商大学硕士论文 助项目研究水平与成果质量不断提高,扩大自然科学基金研究成果的显示度与影 响力,促进学科发展和促进原始科学创新。2、绩效评估能够发现项目资助中所 存在的问题,对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资助经费以获得最大的产出以及如何改善基 金资助管理水平以提高效率提出改进方法和政策建议。 总之,全面、客观地评价了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在改革与发展中的现状、潜 力及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贡献,通过对评价结果的科学分

14、析来提高今 后的基金管理水平,以期待为浙江省的科技进步、人才贡献以及经济发展等方面 做出更重大的贡献。 1.7、相关概念的界定随着时代发展,自然辩证法概念的内涵得到进一步拓展。自然辩证法首先作为恩格 斯开创的一种自然哲学理论,主要在广为人知的自然辩证法中得到阐发。其主要表 达的是,辩证法不仅在社会生活,也在人类思维中起作用,自然界的发展也是符合辩证 法规律的,如不自觉学习辩证法,自然科学家就会走入歧途。自然辩证法很大程度上当 作 ”数学和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 ”自然科学的哲学”或”自然哲学”。 自然辩证法 传入我国后,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在一系列教材中对自然辩证法做了新的 界定。

15、自然辩证法教材的第一版本,是 1979 年出版的由孙小礼主持编写的自然辩证法 讲义(初稿) 。该书中关于自然辩证法的定义是:”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 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 然的方法论。 ”2。第二个版本,是 1991 年出版的由吴延涪等人具体召集编写的自然 辩证法概论(修订版) 中指出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 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3。 而后又有很多版本做了适当的拓展,提出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等,其观 点大多没有动摇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

16、哲学的组成部分这一基础。 1 刘劲杨.边缘危机与未来转向J.教学与研究,2008,1:69 2 自然辩证法讲义编写组.自然辩证法讲义(初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序言 3 国家教委社会科学研究与艺术教育司.自然辩证法概论(修订版) 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1 6 1.8、科学认识论的定义科学认识论是人们关于科学认识活动的内在结构、过程和规律的一种 认识,是人类对科学实践活动和科学认识的内在规律和过程的一种反思与 总结,并由此形成和发展的一种理论知识体系。在一定意义上讲,科学认 识论也就是以科学认识的整体为对象,探索、认识、反思和总结科学认识 的性质与规律,并形成的一

17、套关于科学认识的理论。 1.9、科学发现的定义按照辞海,”发现 ”与”发明”的词竟是有区分的 :”本有的事物或规律、经 过探索、研究、才开始知道”称为发现 ;”创造新事物,首创新的制作方法”称为发明。 这也意味着:一是找到独立于发现者而存在于世界上的东西;二是一种揭开掩荒废相的 遮布的简单行动。不论是汉语还是欧洲语系都把”发现” 和”发明”截然分开。但对于 科学领域来说其实不然,科学中的”发现” 和”发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的界限 有时是相对的模糊的,不过是连续统中程度不同而己。对于宏观物体,如赫尔台发现了 天王星,它独立地存在者,在此以前它从未被看到过。可见,这时”发现” 一词的意义,

18、即发观一个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客体。可是,对于微观世界”发现” 的含义就有所不同 了。例如,由于广义相对论的发明,预见到光线弯曲和黑洞的存在;由于麦克斯韦电磁 理论的创立使赫兹发现了电磁波。可见发现一个微观客体或微观现象,一般以发明一种 理论为先导,它们的存在是这种理论的逻辑的直接推断。同时,科学家需要花很长时间 才能弄清楚微观个体究竟是什么。比如原子结构理论的发现,自道尔顿以来,就有汤姆 26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逊模型、卢瑟福模型、玻尔模型、量子力学模型、行星系统模型等。虽然这些模型的系 列越来越接近客观存在的原子的真实图景,但都不是原子自身,而是一种建构或发明。 可见微观实体是具有建构性

19、或发明性的。所以,随着科学知识的深入,发现与发明之间 的界限越来越不确定,越来越模糊了,因而,一般我们不再区分”科学发观”与 ”科学 发明 ”,为方便起见,统称为科学发现。 1.10、科学的概念科学具有其独特的认识,实践和改造功能,具有多重的属性。不同的 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领域,不同的角度会对科学有着不同的理解。马克思 主义认为 ,科学是 ”一般社会生产力”,” 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 的革命力量”。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科学学的创始人贝尔纳在历史上 的科学 一书中说:” 科学可作为(1)一种建制;(2)一种方法;(3)一 种积累的知识传统 ;(4)一种维持和发展生产力的主要要素 ;以及(

20、5) 构成我们的诸信仰对宇宙和人类诸态度的最强大势力之一。 ”法国大百 科全书 (1979 年版)主张:”科学,通过揭示现象之中的规律所取得的 全部认识,以及作为这些知识的认识论。 ”科学的概念虽然有很多,但我 们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说明,从动态上讲,科学是人类有计划有目的 探索和认识世界的内在本质和规律的活动,科学是在不断地探索和发现世 界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中形成理论体系的。从静态上讲,科学是人类探索 和认识世界本质和规律的理论知识体系。 3 2、相关背景2.1、研究背景的竞争逐渐前移到作为创新源头的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成为 国家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国家或利益集团取代科学非正式组织成为科学研究

21、活动的 投入的主体(李正风,2002)。在我国 ,基础研究经费近 90%依靠中央和地方政府 提供(彭湘涛,2009)。基础研究的成果产出的长期性和不确定性,使得基础研究 活动不能够马上得到回报,需要长期持续的投资;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也使得设计 精良的新设备、新手段在基础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因此,现代基础研究正朝着规 模更大、成本更高的方向发展(吴彤,李正风,曾国屏,2002) 。随着国家对基础 研究投入的增大,这种投入所产生的效力、效率以及交账(accountability)问题备 受各方面的关注(葛国耀,宋子良,2003) 。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美国面对纳税人的压力,产生了对基础研究进行绩效

22、评估 的需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和国立卫生研究会 (NIH)率先成立了评估 办公室,开始了对基础研究绩效进行定量评估的研究和探索。同一时代,西方国家 兴起了新公共管理运动,绩效评估逐渐为各国政府所重视,甚至出现了”评估国” 的发展趋势(Martn C,Kogan M,Smith R.1990)。198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国 际科研组织绩效比较研究项目,因此我国开启了国际科研组织绩效比较研究,并发 布了若干评估报告(赵丽娟,2005)。同年,我国正式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 会,确定了科学基金制在我国基础研究资助体系的主体地位,并以课题验收的形式 开展了对资助项目的绩效评估。

23、在我国,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开展是自然科学基金的主要任务,自 然科学基金会主要是以资助的方式管理其资助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科学基 金制在我国发展迅速。目前,除西藏、四川、青海等部分省份外,我国其它省、市、 自治区陆续建立了自然科学基金。随着地方政府对自然科学基金投入力度的不断加 大,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的管理与运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法制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自然科学基金绩效评估逐渐成为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成为现代自 然科学基金管理的重要手段(凌健,宣勇,宣晓东.2007) 。 2.2、研究背景及意义.1.1 研究背景 基础主义经历了从追求永恒真理到追求永恒方法论标准的转变

24、,其基础主义 要求从笛卡尔明确提出以来,到逻辑实证主义阶段达到顶峰。但由于其理论内在 的缺陷,其立场不断弱化,到 1960 年代最终陷入了不可挽回的失败境地。与此同 时,历史主义的兴起,要求人们重新审视对知识的态度。而 1970 年代以来发展起 来的心理学、人工智能、语言学、神经科学等认知科学,通过对大脑认知机制的 研究,不断揭开认识的”黑箱”,改变了 20 世纪初反心理主义的分析哲学研究路 径,开始以一种自然主义的方式,重新审视科学哲学的研究主题。这就是现在人 们所说的科学哲学认知转向。科学哲学的认知转向与科学哲学中的社会学转向是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科学哲学中的最为显著的两种研究路径

25、。其中科学哲学的认知 转向具有鲜明的自然主义特征。 自然主义哲学思想萌芽于古希腊时期,十七至十九世纪思潮形成,二十世纪 二、三十年代在美国兴起,七、八十年代得以充分的发展。当代科学哲学历史主 义开创者,库恩将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结合起来。库恩认为科学的发展不是一个单 纯量的进化过程,而是一个进化和革命、积累和飞跃不断交替的过程。自然化认 识论的倡导者是奎因,他主张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感觉输入和理论输出之间的关系。 奎因主张,我们对观察与理论之间的联系的探讨,应求助于心理学、生理学和其 它自然科学的成果。劳丹是继历史主义大家库恩之后又一位科学哲学界新秀。他 从科学知识如何进步这一独特方式探求哲学的认识论

26、问题,在前人的基础上建立 起自己的认知模型网状模型。随着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的高度发展,撒加德 等学者借用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的研究成果研究人的认知模型,在计算机科学 理论的框架内解释科学中的一系列问题,从而将认识论实证化,把认识论和人工 智能联系起来。吉尔借用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用视角主义隐喻科学理论的解释。 吉尔的认识论更加注重了工具的合理性,靠拢美国的新实用主义。 科学哲学自然化,是继科学哲学历史主义学派衰落后出现的一个新的发展趋 势,可以说是当前科学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它展示了科学哲学从传统的方 法论研究逐渐向各门具体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哲学问题的研究转移。 2.3、贝克莱自然哲学和科

27、学哲学的现实背景随着欧洲大学的创立,文艺复兴运动的推进,自然科学和自然哲学进入了 近代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力学上,产生了以哥白尼和开普勒为代表的天上动 力学与以伽利略为代表的地上力学,最后牛顿三定律奠定了经典力学基础;化 学上,以帕拉塞尔苏斯(Paracelsus)、莱默里(Nicolas Lemery)、梅奥(John Mayow)为代表,而罗伯特?波义耳的怀疑的化学家从化学角度进行了哲学 上的分析和探究; 生物学上,有维萨留斯、哈维的解剖学,林耐的分类学,马 尔比基的胚胎学等各种新知识潮流冲击着生命科学领域,反思着生命的本质。 更重要的是,在伽利略、托里拆利、帕斯卡、笛卡尔、牛顿的努力下,

28、分别从 物体内聚力理论、气压测量、真空实验、曲光学、光分解等角度进行了机械论 科学上的分析和阐释;吉尔伯特的地球”磁魂论”,伽桑狄的原子论等从机械论 哲学上进行了研究和讨论。正是在这种广阔背景前提下,作者通过分析最主要 代表人物笛卡尔和牛顿的自然哲学观和自然科学观来展示贝克莱的自然哲学和 科学哲学的形成背景。 2.4、清教主义发展中的科学背景清教主义中的功利主义与理性主义与近代科学的精神气质是吻合的,借 助于占社会主导文化价值观念的宗教教理体系科学得到了有利的发展环境。 清教主义在十七世纪渗透于社会的各个子系统中,并引起其它子系统的一系 列相应变化,这一些列变化着的子系统构成了十七世纪清教主义

29、发展的背景。 科学与清教的关系也是如此。如同默顿所说:” 种种宗教观念(我们将会更清 楚地看到)肯定与成为当时的科学和哲学的基础的那些思想感情连成一个整 体,从头到尾都存在着一种互惠的相互影响。 ”这一影响得以发展的关键点 在是清教主义与科学发的精神气质在功利主义和理性主义上取得了一致。从 而二者处于互惠的影响过程。 2.5、中国近代科学社团诞生的历史背景随着洋务运动对近代科学知识的引进、传播及群学思想的出现,有识之士认 识到要中国强大必须建立科学社团,于是在 19 世纪末中国的科学社团诞生了。 (一)洋务时期科学技术的奠基 洋务时期对科学的引进,为科学社团的诞生提供了知识前提和人才前提。鸦

30、片战争后,中国的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现生了变化,小农经济开始解体,随之而来 的是政治、文化思想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面临着内忧外患,19 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洋务派在全国各地发起了一场 ”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洋务 运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以”自强”“求富”为旗号, 以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手段。他们认为向西方学习是摆脱贫穷落后的必 由之路,奕折在奏折中说到”西学之不可不急为肄习也” 。 1 于是洋务派引进 “西学”,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技知识,派遣留学生,筹建新式学堂,创办近 代工业。这一切都间接地为中国近代科学社团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洋务派认为,要发展洋务事业

31、,必须培养具有科学知识的专门人才,要”与 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鹊,则业可成,艺可精, 而才亦可集” 。 2 因此洋务派创办新式学校、设置近代课程、培养科技人才。1862 年创办的”同文馆”,设法、英、俄文三个班,增加算学、天文、物理、化学、外 9 国历史、地理、万国公法、医学、生理等课程。同文馆是中国第一所近代学校, 不仅传播了西方科学知识,同时还为中国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洋务派创办 的新式学校,还有新疆俄文馆(1867 年) 、福州船政学堂(1866 年)、湖北矿务局工 程学堂(1892 年)、南京陆军学堂(1896 年)、江南制造总局附设操炮学堂(1874

32、 年)、 山东威海卫水师学堂 (1891 年)等。这些新式学校培养了外文翻译人才和近代专门 科技人才,既促进了中国近代科学知识的传播,又为科学社团的诞生奠定了人才 基础。洋务派除创办学校学习和传播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外,还大量翻 译西方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书籍,如水雷秘要 、 汽机发轫 、 重学 、开 煤要法 、 化学鉴原 、 攻守炮法 、 行军测绘 、 植物学 、地学浅释 、 轮船布阵 、 营垒图说等。这些书籍促进了科技知识传播,开拓了国民 的视野,对中国未来科学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派遣留学生到国外学习,是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最有效的途径,洋务派对此 也深有体会。他们认为 :”西人制

33、器尚象之法,皆从算学出,若不通算学,即精熟 西文亦难施之实用”, 3 “出洋一年,胜于读西书五年,此赵营平百闻不如一见之 说也; 入外国学堂一年,胜于中国学堂三年,此孟子置之庄岳之说也”。 4 从 1872 年起,清政府开始向海外派遣留学生,14 年间共派出 200 多人。这些人回国后, 在许多领域都开创了很多科学事业,对西方科学的引进做出了巨大贡献。张之洞 在延访洋务人才启写道:”盖闻经国以自强为本,自强以储才为先 查 中外交涉事宜,以商务为本,以兵战为用,以条约为章程,以周知各国物产、 商情、疆域、政令、学术、兵械、公法、律例为根抵,以通晓各国文字为入 门”。 5 洋务时期派遣留学生打击了

34、封建守旧风气,对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起 了开拓作用。这些留学生很多都成为了中国近代科学社团的创建者和重要成 员,为中国科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如中国工程师学会的组织者詹天佑, 就是第一批留美学生,他毕业于耶鲁大学,回国后修建了中国历史上自建的 第一条铁路。 洋务派为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引领与开创的作用。他们全 方位的引进了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培养了中国的科学技术人才,也为中国近代科 学社团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在洋务运动中,”近代自然科学全面地 传入中国,而且尽可能地发挥出它的社会功能,尽可能地向社会实践发生转 化。在京、津、沪等大城市,科学杂志、科学团体、科技出版机构相继出

35、现, 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6 10 外国人的学术团体与组织形式,为中国科学社团的创建提供了示范和模式。 外国科学社团起源于 16 世纪。西欧的科学家们深感个人力量的单薄,认识到面对 封建宗教强大的敌人,有必要组织起来共同抵御,这样就有了学术团体的创建。 1505 年的爱丁堡皇家外科医师学会、1518 年的伦敦皇家内科医师学会,以及 1560 年成立于意大利那不勒斯的自然秘密学会等学会相继创建,这是世界科学团体的 初创。到封建主义社会崩溃,资本主义占据统治地位以及近代科学技术出现以后, 欧洲大部分的国家都诞生了科技社团。1662 年,最著名、最古老的英国皇家学会 诞生,1683 年,美国第一

36、个学会波士顿哲学学会成立,随后科学社团纷纷 出现。这个时期的科学社团以实验方法研究自然界,在研究过程中形成了严密的 科学社团组织体系。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增多,国外的社团组织形式传入中国, 使中国知识阶层得以借鉴西方国家社团的组织形式建立社团。中国近代科学社团 “是学习西方的做法产生的,因此活动方式也受西方学会的影响”。 7 19 世纪以后,西方人在中国所办的学会,对中国近代科学社团的产生和发展 起到示范作用。1834 年,广州成立的益智会(Society for the Diffusion ofUseful Knowledge in China)和 1836 年在澳门成立的马礼逊教育会(Mor

37、rison Education Society), 是比较早的学会。虽然两会的活动时间不长,但对中国知识分子组建 社团是一个学习的蓝本。1877 年,在华新教传教士狄考文(Rev. C. W. Mateer)、 韦廉臣(Alexander Williamson)、林乐知(Y. J. Allen)、利启勒(R. Lechler)、 傅兰雅、丁韪良等组织了益智书会(Schooland Text book Series Committee), 益智书会主要从事教科书的编纂工作。该学会每三年举行一次会员大会,宣读论 文、听取报告、讨论有关事项。该会有执行委员会和工作推行委员会,执行委员 会为权力机构,

38、包括会长 1 人、副会长 2 人、总编辑 1 人、秘书 1 人、会计 1 人, 会员要缴纳会费。 8 1887 年,韦廉臣(Alexander Williamson)在上海创办了广学 会,该会出版书籍、发行期刊,介绍西方文化。在出版书籍方面,迄于 1911 年共 出版约 400 种,非宗教性书籍约占 184 种,而他们的刊物万国公报则是中国 近代士大夫们汲取西学的重要渠道。广学会的会员每年集会,讨论会务,改选董 事。 9 虽然此时期的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建立的社团主要是传播基督教义,但这些社 团的组织形式、活动方式为中国近代科学社团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借鉴的蓝本。 (三)戊戌时期”群学”的理论指导

39、戊戌时期 ”群学”思想的传播,为科学社团提供了理论指导。明代以来的封 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文化专制制度以及八股取士的科举 制,都妨碍了人们对科学的探究,最终在中国没有形成近代科学技术体系。列强 (二)外国人的学术团体的启示 11 侵华的不断深入,中华民族面临着深刻的危机。面对危机,有志之士进行了深刻 的思考,为国家和民族现状寻找出路,于是各种救国思潮兴起并发展起来,”群学” 就是 19 世纪末的主要思潮之一,为科学社团的诞生提供了理论指导。 “群学”即社会学,最早起源于西方,法国孔德首次提出社会学,后由英国 赫伯特 斯宾塞进一步阐述了社会学说。1985 年严复发表原强一文时

40、,把社 会学称为群学。他说”宗天演之术,以大阐人伦治化之事,号其学曰群学,犹 荀卿言人之贵于禽兽者,以其能群也,故曰群学 ”。 10 不久,严复又翻译了赫 胥黎的天演论,进一步系统介绍了进化论原理,并把进化论与”群学”联系在 一起。因此 ,”群学”在思想界引起了重大影响,许多进步人士接受了”群学 ”这 一理论 ,并传播”群学”思想。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思想家又把”群 学”思想应用于实践,建立了学会。他们认为中国的落后是由于中国人散漫不能 “群”之故,要学习西方使中国强大,就要”合群救国 ”与”合力求知”,因而, 他们主张建立学会宣传科学技术知识。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的论学会 中写道:”

41、 西人之为学也,有一学即有一会”,”今欲振中国,在广人才。欲广人才 , 在兴学会”。 11 谭嗣同在学会一文中也指出 :”士会于庠而士气扬,农会于疆 而农业昌, 工会于场而工事良,商会于四方而商利孔长”,” 各以其学而学,即互 以其会而会”。 12 章太炎也认为中国积弱之因在于”不能合群以张吾学” 。 13 康有 为在强学会叙中进一步阐述了中国四邻皆强,中国处于岌岌可危境地的原因, 中国的困境是由于”徒以风气未开 ,人才乏觉 ,坐受欺凌” 。中国要想强大必须 ”盖 学业以讲求而成,人才以磨厉而出,合众人之才力,则图书易庀,合众人之心思, 则闻见易通”。 14 他又在上海强学会后序 中强调:”

42、故一人独学,不如群人共 学,群人共学,不如合什百亿兆人共学。学则智,群而强,累万亿兆皆智人,则 强莫与京”,”今者思自保,在学之群之”。 15 在维新派思想家的宣传下,一些人士 认识到”但知欲改良国政,不可无此种团体耳” , , 16 于是一批学会纷纷建立,其中 就包括自然科学学会的建立。 2.6、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背景理论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特有文化以及市场经济建 设的具体实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1.1.西方发展观的演变历程 发展理论(Development Theory),专门研究现代化问题为核心内容的社会科学群。随着全球性社会问题的产生与实践的不断探索及理论认识的逐步深入,发展观已成为哲

43、 学研究的一门学问。当代国外发展观理论进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 世纪 50 年代的简单发展观 二战后,社会发展进入以科技为依托的经济发展阶段,这个时期,使发展经济学成 为发展理论的基础 ,这个时期”发展”垢涵义,主要指经济意义上的发展。1956 年,美 国经济学家刘易斯的经济增长理论成为发展经济学的开山之作,他把国民生产总值 及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作为评判发展的首要标准,把发展单纯地归结为物质财富的积 累。然而,这种单纯的经济增长模式,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由此也反映出经济社会 发展观,以其单一指标体系的弊端。西方中心论与西方价值观,单向度的追求物质的增 长,把发展建立在奴役、掠夺

44、自然的基础之上,通过向大自然的索取,通过牺牲其它物 种及环境的利益来满足人无休止的物质欲望,由此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对抗关系,经济发 展受到了严重制约、难以为继。 特别是 20 世纪 50 年代,亚非拉国家独立后。各国为振兴本国经济,消除贫困,占 世界国家和人口 80%亚非拉国家普遍开始了工业化的进程,由此这些国家被西方世界称 为发展中国家。然而,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取得了经济总量的增长的同时,没有带来社会 发展水平的提高,反而由于全球和各国经济结构、社会状况、政治经济体制的不合理, 带来了分配不公、社会腐败、政治动荡等诸多问题。早期发展观,将经济增长等同于社 会发展,见物不见人,用经济增长指标来取代

45、社会全面发展指标,忽视了人的发展主体 地位,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 ,实践上造成了”没有发展的增长”,甚至是”恶的增长 ”。 第二阶段:20 世纪 60 年代的多维发展观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实践表明,现代化除在少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取 4 得重要进展外,在多数发展中国家则陷入了停滞和衰退。截至 2003 年人类发展报告 显示,20 世纪 90 年代有 54 个国家人均收入下降,21 个国家的人类发展指数下跌。 20 世纪 60 年末以后,人们开始认为,仅有经济发展不能解决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问 题,由此西方经济、社会、政治关系研究的内容与方向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发展经 济学、发展政

46、治学、发展社会学、发展史学、发展未来学、可持续发展理论等新型社会 科学学科。亚当 卡伯和杰西卡 卡伯指出:” 一个跨学科的学科组,研究对象集中于分 析和解决发展问题,特别是人们所说的贫困的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那些问题。以这种方 式结合在一起的这类学科包括经济学、地理学、政治科学、公共管理、社会学和人类学 等;而且,越来越多的技术学科也渐渐地加入进来。 ” 1 在这种时代背景和理论背景下,人们开始对单纯注重经济增长的观点进行反思, 扬 弃了把发展等同于增长的发展观。瑞典缪尔达尔认为,经济进步是发展基本的组成部分, 但它不是惟一的部分,发展不只是 GDP 的增长,还囊括制度、社会和管理结构的基本变

47、化,包括政治、文化和社会的上升运动发展过程。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说:” 发展 不纯粹是一个经济现象,还包括其他更广泛的方面。因此,应该把发展看为包括整个经 济和社会体制的重组和重整在内的多维过程。 ” 2 由此,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西方 社会发展观念已开始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向减少和消灭贫困、不平等和失业方面转变。 第三阶段:20 世纪 70 年代的可持续发展观 1962 年美国女生物学家莱切尔 卡逊一部环境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引起了西 方社会的很大轰动。作者描绘了一幅由于农药污染所带来的”没有鸟叫”得 ”寂静的春 天”的可怕景象,惊呼人们将会失去”春光明媚的春天”。之后 ,著名美国

48、学者巴巴拉 沃 德只有一个地球一书的问世,把人类对生存与环境的认识推向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境 界。1972 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有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丹尼斯 L 梅多斯等人完成的关于 人类困境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 。该报告认为,如果世界在人口、工业、粮食 生产以及资源利用等方面按照当时的增长继续下去,那么未来 100 年内地球上的经济增 长将达到极限,随之将是经济的大衰退。避免这种局面出现的最好方法就是限制增长, 直至 ”零增长”。1987 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为主席的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 发表一份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 ”的概念。 1992 年,在联合 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

49、可持续发展概念得到与会者的共识与承认。然而,可持续发展观 5 本身还存在不足,它的”增长极限论 ”和”零增长”理论实质上把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 人类发展与自然协调对立起来,限制了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人的发展目的和 意义。 第四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的综合发展观。 20 世纪 80 年开始,发展观理论开始从”物” 转向”人”。1983 年联合国推出新 发展观一书,强调经济与政治、人与自然的协调,提出发展应以人的价值、人的需要 和人潜力的发挥为中心。人类发展的目标就是为人创造一个享受长寿、健康和有尊严的 生活环境。联合国的人类发展报告作为发展观转变的重要标志,将人类发展指数(HDI) 作为发展的指标。人类发展指数包括三个基本因素:寿命、知识和生活水平。从这三个 要素可以看出,人类发展指数是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环境和谐的综合反映。综合发展 观冲破了增长等于发展的狭隘偏见,赋予了发展以更合理的内涵,将人从物质享乐的观 念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征服自然的信条下解放出来,这是历史的进步。 纵观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