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我国中学导师制的历程、现状与问题分析(北京所常雪亮、陈建俏).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2806839 上传时间:2018-09-2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9.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中学导师制的历程、现状与问题分析(北京所常雪亮、陈建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我国中学导师制的历程、现状与问题分析(北京所常雪亮、陈建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我国中学导师制的历程、现状与问题分析(北京所常雪亮、陈建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我国中学导师制的历程、现状与问题分析(北京所常雪亮、陈建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我国中学导师制的历程、现状与问题分析(北京所常雪亮、陈建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我国中学导师制的历程、现状与问题远播教育研究院北京研究所 常雪亮 陈建俏2016 年 4 月 12 日2目 录一、导师制的概念与特点 .1二、导师制的起源与发展 .2(一)阶段一:定位于高等教育中的个别化学术指导 2(二)阶段二:从学术指导到思想、学业、生活、职业、心理的综合指导我国本科教育开始广泛使用导师制 3(三)阶段三:向中学延伸 3三、中学导师制的核心优势 .4四、中学导师制的实施方式 .5(一) 导师与学生如何结对 .5(二) 导师如何开展指导 .6(三) 指导成果如何评价 .7(四) 导师队伍如何建设 .8(五) 学校管理对导师制的适应 9五、目前中学导师制中存在的问题 .9(一)

2、 评价体系薄弱 .9(二) 缺乏线上平台 .10(三) 缺乏导师的职业能力标准,导师培训不成体系 10(四) 学校管理跟不上 .103一、导师制的概念与特点我国教育大辞典将导师制定义为:“导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及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一种教导制度” 。具体来说,导师制是以“以人为本”科学教育发展观为理论基础,遵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和规律,通过教师与一个或多个(视具体情况而定)学生结成相对稳定的指导和被指导关系,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和谐发展的个别化教育组织形式。其主要特点为:1. 重视学生教育主体地位,贯彻以人为本理念;2. 重视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3. 关注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3、二、导师制的起源与发展导师制的历史渊源最早课追溯到古希腊和先秦时代。西方,古希腊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中就体现着个别化教育思想。中国,孔子收受门徒、个别指导、因材施教就体现着导师制的核心要素,宋代以后的书院教学制度在此基础上有进一步发展。古代的导师制思想与目前我们现代学校教育体系下的导师制有着本质不同,现代导师制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一)阶段一:定位于高等教育中的个别化学术指导现代学校教育体系下的导师制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的“新学院” (兴建于1379 年) ,当时新生被录取后到某一学院报到时。学院当局就给他指定一位导师。本科生的导师称 Tutor,研究生的导师称 Supervisor。导师制就

4、是为一组学生确定一名导师,在导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师徒”关系。导师是学生所选科目的学者,他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业和品行,协助学生安排学习计划,指导他如何进行深入学习。学生在学习期间每周必须到导师那里去至少一次,每次半小时以上,导师与学生这种谈话叫 Tutorial(个别辅导) 。导师制教学促使学生对所学科目进行创造性思维,这是牛津教学体系中最值得称道的地方。4牛津与剑桥在建校之初就实行导师制,事实证明,这一制度是行之有效的,培养了众多具有创新精神、成就卓越的人才。由于导师制在人才培养中的有效性,继牛津和剑桥之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都采用导师制。但由于经费和人力的限制,一般只在研究生教育中实行

5、导师制。因此,从导师制的起源看,它最早出现在高等教育领域,并主要用于研究生教育,是作为一种侧重于对学生进行个别化学术指导的教学制度而存在的。我国现代导师制起源于民国,民国政府曾以政府文件的形式规范和倡导导师制。解放后,我国参考苏联教育经验,仅在研究生层次实行导师制。导师主要负责硕博士研究生的课题研究和学术论文指导,学生与导师的研究方向是一致的。导师需要具备副教授、教授职称。(二)阶段二:从学术指导到思想、学业、生活、职业、心理的综合指导我国本科教育开始广泛使用导师制背景:我国 1999 年高校扩招以后,高等教育遇到了严峻挑战:师生比严重不足;教学与学生教育管理脱节;学分制推行对学生自主选择和学

6、习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迫切需要教师指导;社会就业压力增加,大学生需要更多的职业指导和心理辅导;高校教师评价体系重科研轻教学,师生关系淡漠。导师制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管理制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以上问题,本科导师制因而具备了迅速发展的土壤。特点:本科导师制与研究生导师专注于学术指导不同,它是一种综合指导,包括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活辅导、职业指导、心理疏导等内容。导师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业,还要帮助学生解决品德问题和心理问题,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个性进行培养,对学生在校期间全程负责。本科生导师的职责、工作方式与班主任、辅导员也有所不同,班主任和辅导员的管理职能居多,行政任务重,人数比例少,不能完全胜任

7、大学生的综合辅导工作,需要与本科生导师相配合。类别:本科导师制在各个高校的实践也有所差异,有全程式导师、高年级导师(重在指导科研实践) 、低年级导师(重在促进新生适应) 、英才导师(重在培养创新人才和优秀学生) 、宿舍导师等多种类型。5(三)阶段三:向中学延伸国外:国外在中学实施导师制最早的国家是美国,其最初的原因是美国在中学实行学分制以后,知识结构和心理水平尚未成熟的高中生面对复杂的课程时,无法自主地进行选课,他们需要指导教师和家长的协助,才能做出符合自身实际的选择。法国 1981 年的教育改革方案中,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在中学实行导师制。导师制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辅助管理制度,营造了一个合作、开

8、放、主动和互动式的教育教学环境,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使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国内:我国在中学开展导师制的研究和实践是在 20 世纪末开始的。2004年高中新课程改革之后,这种尝试逐步在全国的许多省市和一些重点中学展开。2005 年 12 月,浙江省教育厅要求各市、县( 市、区 )教育局印发在全省中小学实施德育导师制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并要求结合各地、各校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2006 年 1 月,山东省实验中学举行了导师制启动仪式,在全校实行学生成长导师制;2006 年 4 月,教育部规划课题“全员育人导师制管理实验研究”在山东日照实验高级中学开题。类型:许多中学结合自

9、身办学风格与资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导师制:比如全员育人导师制(指导内容全面) ;全员管理导师制(全体教师、全体学生、管理配套) ;心理健康导师制(以解决心理困扰为主) ;阅读导师制(以指导课外阅读为主) 。职业高中还建立了“双导师制” (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共同指导) 。三、中学导师制的核心优势中学导师制主要是针对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下班主任制的缺陷和中学生的心理、学习特点,让所有任课教师都参与管理和指导学生的一种新型的教育管理制度,它能够促进师生、师师、生生、家校之间的积极互动合作,形成全员合作育人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目前国内高6中逐步开始推行分层走班制和学分制,这

10、一制度的施行使导师制的推行更为迫切。导师制的主要优势在于:对学生:有利于对学生开展个性化指导,因材施教,弥补传统班级管理的不足。中学生正处在自我同一性形成的阶段,三观还不稳定,自我管理能力缺乏,自发解决心理困扰的能力有限,非常需要个性化的指导。而传统的班主任负责制局限性很大,班主任知识有限、时间有限,无法做到个性化指导。让科任老师参与学生指导,能够极大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指导需求。华东模范中学的实证研究表明,导师制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自主性、提高自我效能感、提升对学校的归属感并加强师生间的信任。对教师: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进教师成长为具有全人教育观的教育者,而不仅仅是某个学科的知识传递者。有

11、利于促进教师合作文化的形成,有利于教师提升职业成就感和满意感。对学校:能够填补分层走班制下的管理缺口,带动学校管理向着适应新高考改革的方向积极变革。四、中学导师制的实施方式中学导师制的实施涉及到:导师与学生如何结对、导师如何开展指导、指导成果如何评价、导师队伍如何建设、学校管理如何适应导师制五个层面,以下分别介绍。(一) 导师与学生如何结对导师与学生互选的方式在各个中学的具体实施中各具特色,有三种比较典型的结对方式:方式一:学生单向选择导师这种方式适用于学生全体参与的全员导师制的学校。具体方式是导师向学生公布自己的个人信息、学科专长和指导风格,学生根据自身需要自主选择喜欢的导师,如果超过人数限

12、制,则由学校进行调控分配。这种方式中导师没有选择学生的权利。7方式二:学生与导师双向选择同样是导师先公布个人信息,学生可以填报多个志愿,在报名时要填写学生的个人信息,导师会根据学生的报名情况和学生的个人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做一些选择,但总体来说是以学生选择为主,导师选择为辅。这种方式有时候也有流出机制,如果导师感觉和学生的风格不匹配,可以调换导师。方式三:学校单向选择学生这种方式大多出现在英才导师制的学校,即只给优秀的学生配备导师,致力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导师制。具体方式是学校根据某种评估标准(学业成绩+综合素质)选择最优秀的学生编入导师班,安排优秀的导师进行指导。有流出机制,当学生表现下降,有可能会

13、被退出导师班。导师可以指导的学生人数方面,每位导师可以指导的学生数量在 5-15 人不等。有的中学区分了固定指导和随机指导两部分,固定指导指的是在一学期或一学年内,导师与学生的指导关系是固定的,导师需要定期与其会面进行指导;随机指导指的是导师只在学生遇到问题提出指导要求的时候给与指导,指导的时间和频次都是不确定的。大部分学校采用固定指导的方式,导师一般可以指导 5-10 人。少数学校固定指导和随机指导并存,导师可以同时有 3-5 个固定指导的学生再加 5-10 个随机指导的学生。(二) 导师如何开展指导1. 指导周期:通常为一学年。学年结束后重新选择导师结对。2. 指导内容:大部分中学采用的是

14、综合指导,包括学业指导、生涯指导、心理指导、生活指导、思想指导等方面;也有中学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独有资源重点开展某项指导,比如科研课题指导、心理健康指导、课外阅读指导等等。3. 指导方式: 联合指导:多对多的指导方式。多个导师根据能力互补的原则形成导师组,在组长(有的学校叫首席导师)的带领下,对组内各个导师结对的学生形成联合指导,共同开展导师课。8 导师课:一对多的指导方式。一个导师针对自己指导的所有学生,在每周的固定时间(通常是周五下午)集体上导师课,共同分享学业成长、心理成长、生涯成长的话题。导师课是以成长性主题为核心的,与以管理为主题的班会课是不同的,一些学校会选择周五下午先开班会课,然

15、后再分别开导师课。 个别指导:一对一的指导方式。一个导师针对自己所指导的学生,分别开展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每周需要达到一定的指导时长,通常是 20 -40 分钟不等。4. 指导媒介: 线下指导:无论是导师课还是一对一指导,目前国内几乎都是现场的面对面指导。即使使用了网络平台,也只是在指导之后由导师把指导记录上传到网络平台作为存档而已。 线上指导:直接通过网络平台开展指导,目前国内使用很少,有待开发促进师生沟通的导师制云平台。5. 指导时间一对多的导师课为每周一次,占用一个课时的时间,也就是 40 分钟,会安排在教学时间内;一对一指导都是在课余时间进行,通常要求导师每周和每个学生都要一对一指导一

16、次,时间在 20-40 分钟之间;学生遇到困扰主动要求指导的时间不限。(三) 指导成果如何评价1. 最低层次的评价外部指标目前大多数中学在导师指导效果评价方面还比较薄弱,大部分使用“指导时间是否足够,是否每周都跟学生碰面,是否撰写指导记录”等简单粗浅的外部指标来进行评价。2. 中等层次的评价问卷与案例的实证研究少数中学开始通过实证研究来研究导师指导的效果,上海华东模范中学采用问卷调查和学生案例分析的方法研究导师指导对学生的影响。问卷调查主要询问学生对导师指导的满意度,例如会询问学生与导师沟通的频率与质量、学9生会在什么情况下主动找导师、喜欢何种指导风格、对导师是否满意、有何种意见等方面。案例分

17、析主要从导师和学生两个角度收集他们认为产生了积极效果的指导案例,从中分析指导效果产生的原因。这种以实证研究取向探讨导师指导效果的工作方法在国内是比较先进的。3. 高层次的评价以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为核心来建立评价体系最高层次的评价是在顶层设计指导下的评价,是指向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评价体系,是响应中学教育理念与目标的评价体系。目前国内中学很少有这样的尝试,上海华东模范中学虽然在培训导师的时候是以他们学校提出的“双通”模型为指导进行的,但是评价导师的时候,他们却没有严格按照这一点去做,可能是操作难度较大。这一层次的评价应当是这样进行的:首先顶层设计,制定出中学生综合素质指标体系,然后制定出每个指标的

18、具体评估方案,需要做到客观和量化,这本质上就是一个中学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问题。其次,导师的队伍建设要贯彻这一发展指标体系。最后,通过记录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成长历程来评价导师的指导是否有效果。(四) 导师队伍如何建设1. 导师选拔首先导师要有热情、有兴趣参与导师工作,一般都是导师自愿报名参与的;其次要考察导师的教育态度、教育理念和沟通能力等方面。目前的问题是这种考察都是基于学校领导的主观感受和判断,并没有客观的选拔手段。2. 导师培训导师的培训分为内部培训和外部引进培训,内部培训是指更有经验的导师与新任分享指导经验;外部引进培训是指邀请生涯、心理指导专家对导师进行专业化助人技能的培训。培训内容主

19、要是生涯指导技能、心理辅导技能、沟通技巧、学校教育理念、指导经验分享等方面。培训形式有讲座、内训、外出培训、沙龙、参加研讨会等。国内各个中学导师培训的体系化程度不一,比较强的学校会定期每月一次10大型培训,每周一次小型培训,培训主题有一定的体系性。比较弱的学校只会不定期的组织培训,培训主题的体系性也不强。3. 导师激励物质激励:成为导师的教师每个月会有导师津贴,约为 300-500 元一个月。名誉激励:成为导师的教师会获得学校颁发导师聘任证书,获得导师称号。成就激励:导师指导学生能获得成就感,学校通过收集和宣传优秀指导案例扩大这种成就感。科研激励:学校鼓励导师独立或合作开展课题研究,给与经费支

20、持并资助论文发表与著作出版。4. 导师退出在大部分实行了导师制的学校中,都设计了导师退出机制,提出当导师不合格、不胜任或有职位变动时,需要启动退出机制。但是实际上退出机制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实行,一般除非是老师自己提出退出、工作调动,或者是指导能力太过低下才会退出。没有导师评价体系的退出机制一般都是一纸空谈。(五) 学校管理对导师制的适应1. 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具有引领作用学校的教育理念越清晰、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越完善,导师制的开展越有章可循,导师的选拔、培训、评价都应当与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步调一致。华东模范中学在导师制的建立中贯彻了他们的“双通”教育理念,做得是比较超前的。2. 管理扁平化,加强

21、各种形式的教师合作导师制要求学校的管理突破行政级别,实现扁平化,华东模范中学通过各种形式的课题组、导师组来实现扁平化,促进各个层次的教师合作,无论是年轻导师还是资深导师,都可以独立或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并发表成果。3. 管理要有利于经验传递和相互支持管理的扁平化与导师的上下指导关系并不冲突,导师需要建立自己的组织,11需要以最为资深的专家型导师来牵头,形成一个经验传递网络,负责导师队伍的建设,组织大家学习、成长。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青年教师发展中心发挥的作用。例如 35 中就有首席导师和普通导师的区别,华东模范中学有“导师班组”来发挥牵头作用。五、目前中学导师制中存在的问题(一) 评价体系薄弱评价指

22、标粗浅,缺乏顶层设计,没有学生综合素质指标体系做支撑,评价只能是主观的、经验的和短视的。真正高层次的评价需要建立在学生的综合素质指标体系下,有一套成熟的学生发展记录体制,能够从学校的教育目标出发,去评价学生的进步,进而才能评估导师的工作是否有效。评价体系薄弱还导致导师的工作绩效指标模糊,让导师自身感觉得不到充分的认可;也让学校里的其他教师感到不平衡,他们无法衡量导师的工作投入,可能会认为导师获得津贴太多容易。评价体系薄弱会让双方都不满意。(二) 缺乏线上平台受制于线上平台的缺乏,导师对学生的指导频次、方式、空间、时间都受限,不能随时随地开展指导;导师的指导过程、指导感悟和指导计划,还有学生的成

23、长都不方便记录,目前只能以手写记录的方式保存指导档案,如果有线上平台的支持,学生就可以随时随地记录自己的收获、感受,且不限形式,可以是文字、语音、图画、照片,甚至是视频。(三) 缺乏导师的职业能力标准,导师培训不成体系导师需要具备何种知识和能力才能胜任导师工作?比如导师需要具备哪种程度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需要具备何种教育理念和什么程度的沟通能力?学科专业知识与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关系是什么?导师的通用技能与个人特色的关系是怎样的?导师需要具备哪些实践知识和技能?这些问题都是需要研究的。在缺乏统一标准的情况下,各个学校都靠经验作战,导师的选拔、培训和退出也都是靠领导的主观判断,缺乏客观标准,无法形成体系。12(四) 学校管理跟不上大部分学校选拔了导师,却无法用制度保障导师制的顺利进行,导师制要求学校管理能够突破行政级别,实现扁平化,促进经验的流动,也需要认识好、协调好、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比如导师与班主任的关系、导师与家长的关系、导师与德育管理、导师与教学的关系、导师制和教学的关系等等,这都需要学校管理的改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