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课改杂谈作为一线的教师,新课改已不在是一个陌生的新鲜事物,学校是人才的培养基地,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自然要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建设者。作为教师中的一员,我想谈谈自己的点点拙见。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主题,在教育工作中最集中体现的就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是做人的根本,因此新课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就凸显出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而,在现实课堂教学中是落到了实处还是只贴于“标签”?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放眼望社会,人生观、价值观、德育教育不显得更迫切更重要吗?服务于时代的素质教
2、育实施了多少呢?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首先要翻新教育教学思想,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行动,一个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往往受他的意识理念所支配,没有刷新的教育教学思想,根本无法正确、良好的完成新课标要求,即使使用了新教材、新教法,新理念也只是停留在表层,不能落到实处,无法实现质的飞跃,新课程改革也就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有声势没实效,最终只能是流于形式。依然培养不出社会飞速发展所需要的各种人才。所以,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这是进入新课程改革的第一步。实施新课改的第二步则是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教师们虽然经过多次形式不同的培训,但我们还是不善于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或是曲解
3、与曲行了新课标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结果弄巧成拙。值得深思的是由于地域的差异、学生的差异,我认为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不可完全效仿,更新教学方式方法是必要的,但如果不考虑学科特点、内容特征堂堂都要生搬硬套别人的教学模式、方法必将会出现课堂作秀的现象。瞻前顾后,无论是十五年前推行的“目标教学”还是现今的“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都不应机械照搬,像公式一样去套用每一个教学环节,我觉得教无定法永远存在, “无论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不是没有道理,我们教育学生要活学活用,难道我们的教法不该活学活用吗?实施新课改的第三步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必须提高,知识结构及待改善,相当一部分教师(自然包括本人)的教学能力达不到新课标改革的要求,例如: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课程资源开发、信息技术的应用等等,实际上相关的培训也不少,但不够系统完备,多处于表层的理论知识,多数中老年教师即学校的主力军,这方面的能力都比较缺乏,依然是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机结合。所以培训应该有教充足的时间和系统的知识体系并有理论与实践的指导。否则在课改进程中自然会出现了相对滞后的实施者,这是造成教学改革缓慢,不能卓有成效的主要原因。如此类似的改革不同步应该还有许多吧,如教材、教育体制等诸多方面,因本人文笔较钝,就不在多班门弄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