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课堂导入一、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是学习者实践探索的过程。案例一:在超重与失重这节课的导入,教师可设计这样两个随堂小实验:(1)用一定宽度的纸带(不能太细也不能太粗,使之恰能承受重锤的重力) ,拴住一个重锤,让学生竖直提着并保持静止,并设疑:不借助其他器材,有什么方法可以挣断纸带?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再让学生亲自实验一下,就会看到, “迅速向上提升重锤或迅速下降时突然停止,纸带断了” ,这个能使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中,体会到在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的过程中重锤对纸带的拉力超过自身重力,这就是超重现象,使学生在实验中获取感性的认识进而展开理性的思考。(2)准备一台体重计(机械指针型
2、的) ,请一位同学站在体重计上分别经历迅速静止、下蹲和起立过程,让另一位同学将数据放大投影,展示给全班同学)。先请同学预测再做实验,结果是静止时指针保持稳定、迅疾下蹲过程先减小再增大,迅速起立过程先增大再减小。学生对示数变化的预测往往与实际情况有出入,教师可根据实验体验进行现象分析、过程分析、本质归纳(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 、应用拓展,这使物理知识源于生活和有意识的实践体验,充分挖掘直接经验和课堂生成的资源,体现物理教学以人为本,源于生活、走向社会的科学理念。二、 “思考是从问题和惊讶开始” 。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素材,捕捉学生的心迹,精心设计实验,激活互动课堂,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一点在
3、课堂导入显得特别有效,能最大限度地激活课堂教学的潜能。案例二:在自感这节课的导入,教师可请一位同学计进入设计的电路中(学生有点紧张,有点悬念) ,闭合电键(电源是两节干电池) ,该学生没有感觉(有点放松) ,突然断开电键,学生瞬间有被电击的感觉(惊讶万分) ,并向同学描述自己的感受。这是为什么呢?断电反而有电击的感觉,强烈的肢体语言表明回路竟有如此高的电压,这怎么可能呢?不可能呀!强烈的矛盾冲击和好奇弥漫于整个课堂,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兴奋极了,此时就是引入新课的最佳切入点,被激活的思维、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最好老师。三、 “猜想比知识更重要” 。例如,爱因斯坦的量子假说、德布罗意的物质波
4、假说、安培的分子电流假说、阿伏加德罗的分子假说、天文学中太阳系起源假说、地理学中的大陆漂移说教学中须强化对重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也不失为物理课堂教学切入的好方法。案例三: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这节课的导入时,设置以下三个小问题:(1)在很平静的水面上,船头垂直指向对岸具有一定速度的小船的运动轨迹?(2)将船的动力关闭,船头垂直指向对岸放在具有一定水流速度的河水中,小船的运动轨迹?(3)如果船头指向不变且有一定的速度,同时行驶在具有一定水流速度的河水中,小船会怎样运动呢?轨迹如何?前两个问题仅是铺垫,我让学生猜猜小船将如何过河,画出轨迹(我用小船的模型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
5、的想法) 。学生非常踊跃,结果出乎我的预计,学生提供的方案各有说词,争执不下,主要分歧在船头的指向和小船的轨迹。这是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我兴奋了,能从这里入手将这几种方案的是非讲述并分析清楚,本节课“合运动与分运动”的重、难点的独立性、矢量性就得到了突破。案例四:在天然放射现象这节课的导入,可给学生观看居里夫人寻找镭元素的视频片断,让学生了解其艰辛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追求科学的执着精神,感受居里夫人对人类博大的爱:“镭只是一种元素,它属于世界所有;科学应当为大众服务,它应当属于全人类。 ”案例五:在聚变这节课的导入,可向学生介绍爱因斯坦与核弹的政治瓜葛:他签署了那封著名的致罗斯福总统的信件,说服美国总统认真考虑他的制造原子弹的想法(曼哈顿计划) ,但在二战后他又从人类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出发,积极地从事阻止核战争的各项努力。事实上,爱因斯坦一生都在致力于和平事业。让学生了解历史,了解爱因斯坦,体会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只有人性能赋予它真、善、美,让学生尊重人的价值,培养应有的社会责任感。总之,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路去设计以激活课堂、增强教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