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内容提要胡希恕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经方家。他一生致力于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研究,并将其方证灵活地应用于临床,取得了卓越的疗效。为国内外学者所称道。该书系统整理了胡老一生的理论建树与临床经验,对于后人学习、研究与运用伤寒金匮颇多启迪,是一部难得的上乘佳作。可供中医医、教、研工作者参考。胡希恕又名胡禧绪,1898年3月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北郊区东伍旗村。1915年至1919年就读于奉天省立第一中学。上中学时,喜爱踢足球,无论冬夏,每场皆要大汗、力疲方歇。在其傍观看者常有其国文教师,此时常把几个学生都叫到他的房间喝茶休息。看着精力充沛、活泼可爱的一群学生,内心高兴。尤其是他看中了胡希恕等四人才华,一日
2、,国文老师对他的学生们说:“我给你们讲中医,你们学中医吧!“我们学那干啥呀?“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国文老师感慨不巳:“多像我当年回答老师的劝学啊!“原来国文老师名叫王祥徵,为河北乐亭人,为清末国子监举人培养出的进士,在国子监就学期间,某太医与其同室,看到徵为举人中最年轻者,才学横溢,多次劝其学医,皆回答:“学那干啥呀!“后谓曰:“不学医是为不忠君!“渐学医。“秀才学医,如快刀斩豆腐“,很快入门,对医感兴趣。学中常有病人找太医诊病者,太医故推给徴看,治多效,更精求。徵考取进士后,竟想不到任湖南长沙县长,“是我学长沙耶?“但好景不长,遇辛亥革命,无奈投奔沈阳同学李铁珊处任中学囯文教师,并业余行医,
3、名声四振。看到胡希恕等精力充沛,又为保中医不失传,故决心让他们学医。经多次劝诱,终使胡希恕等四人拜于门下。于是利用业余时间讲学,因教授能力极好,遂吸引许多学生就学。王祥徵讲伤寒论脱离脏腑,并主张结合近代科学,要继承,且要弘扬,推崇唐容川、陈修园等的学术观点,如论述膀胱气化以物理学理论解释膀胱为水,肾为太阳之说。大约两年讲完了伤寒论。十几个学生中,胡希恕学得最好,并于1919年参加沈阳巿政公所中医考试,获取中医士证书。王祥徵夙愿以偿,若知后生胡希恕成为声誉中外的经方大师,则更含笑于九泉。1919年胡希恕考人北京通才商业专门学校(北京交通大学前身)学习。常2与人诊病,疗效卓著,尤其是一年疟疾大流行
4、,治一例愈一例,但未想到行医。大学毕业后,1924年至1927年曾在沈阳县立中学、辽阳县立中学、辽宁省立中学任英文教师。1928年至1935年任哈尔滨市电业公司会计股股长、特别市市政局事业股股长、巿政公署营业股股长。日本侵略中国,拒为日本人服务,于1936年逃到北京,无奈悬壶行医。解放初期,曾约陈慎吾、谢海洲老中医共同办学,传授中医学术,1952年北京市卫生局批准做为中医教育试点,开设北京私立中医学校,系统教授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内经温病等。自己主编教材,曾著伤寒论释义金匮要略释义温病条辨评注伤寒金匮约言录等书。受王祥徵影响,胡希恕教授伤寒论不用脏腑理论,同时通过对内经神农本草经等原文的研
5、究,并参阅中外中医文献,提出了伤寒论六经非内经经络概念,而是来自八纲的独特概念。1956年人民卫出版社出版了苏联高等院校所用病理生理学,受巴甫洛夫神经反应学说影响,提出“中医辨证论治的实质,是在患病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而适应整体的、讲求一般疾病的通治方法。“胡希恕个人办学,直至1956年北京中医学院成立,先后培养学员近千人,填补了中医教育这一阶段的空白。1958年凋人中医学院任内科教授、附属医院学术委员会顾问。更忙于临床和教学,名声大噪。刘渡舟评曰:“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辨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得
6、力于仲景之学也。“暮年仍孜孜不倦于教学、讲座,指导留学生考察团。他最后讲授的伤寒论金匮要略全部录音已被日本留学生带回国保存。其经方研究成就,已由其弟子整理成册,著为经方传真伤寒论传真金匮要略传真等书出版。胡希恕一生研究仲景学说,有着独特的见解,有使世人瞩目的成就,六十年代所做伤寒的六经论治与八纲的关系报告,人民日报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是“历代医家缺乏论述的难题“;日本中医界也称赞胡希恕是“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目 录专病论治 53感冒论治 5感冒本属外感病论治亦当用六经 5感冒在表变匆匆 审证勿疏有合病 6感冒并非皆表证 治疗当忌都发汗 7表证阴证阳证 分论温补发汗
7、殊 8浅论肺炎的治疗 9病因病邪不必究症状点滴必细求 9方一法不可信 辨证选方必遵守 9治疗哮喘独特经验 14治哮喘不用麻黄却独崇大柴胡汤 14哮喘病发虽在肺痰饮瘀血为主因 14哮喘治疗效卓著 辨方证上下功夫 16论治肝炎、肝硬变 22利湿清热疏肝主退黄 22疏肝祛瘀和胃使邪却 24益气淡渗祛瘀保肝康有关肝、肝腹水的论治 26痹证论治经验 28风湿相搏痛无休 六经辨清有止期 28治疗咳嗽的经验 32咳嗽主因痰饮 治当温化降逆 32痰饮郁久常化热 真寒假热要认清 32外寒内饮常同犯 解表祛饮必并行 33干咳未必是无痰 化痰降气咳方止 34宣肺化痰皆无效 和解少阳建奇勋 34黄汗刍议 35黄汗本为
8、水湿 病表虚湿郁津却虚 35治分正治和变治 知与胆汁无关系 36治疗口糜的经验 38上热下寒为病本 苦辛幵降除其根 38古人善医狐惑病 依证治愈白塞氏 39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的经验 39外寒里虚胃脘痛 易攻为补常建中 39乍看是虚实是实 本是瘀血怎温中 40虚寒见证确实多 温补方药却不同 41经方治疗冠心病的经验 42短气未必都是虚 胸痹半表半里实 42痰饮瘀血阻胸阳 祛痰活血理应当 43房室传导有阻滞 活血祛瘀可调理 44痰饮停久致心衰 温阳利水本应该 44从病例谈治疗脑病经验 45脑病繁烦何其多 治疗首推大柴胡 45惊狂缘本于亡阳 桂枝救逆理应当 48眩晕并非肝阳亢 里外寒热更疯狂 49
9、美尼尔氏及瘫痫 水饮上犯最常见 50脑病头痛苦无边 方证对应皆能清 51血不养心眠难安邪扰神明更堪忧 54治疗血证经验 55术后出血病垂危 经方一剂扭乾坤 55尿血虽无症 辨证却从容 56便血九年病缠绵 黄土九剂却能痊 57崩漏不止止之不止 小柴与之和之则和 574再障贫血症多凶 养血利水建奇功 58紫癜未必全热证 下之温之皆治之 58瘀血之证虽多见 下瘀血汤可称奇 60系统性红斑狼疮论治 61狼疱不治找中医 经方论治有苗头 61狼疮热殊红斑凶 养血利水建奇功 61狼疮肾水泛滥激素技穷 开鬼门洁净府转机萌生 62论治淋证 63热在下焦概其廓 变证兼证皆繁多 63结石在里见表证 解外化饮病全休
10、65淋征里证阳气衰 温阳祛饮治也乖 66前列腺炎治疗经验谈 66病系多证有关连 必须辨证方消灾 66炎是邪客证各异 虛实不同治有殊 67性功障碍邪所为 但补肾虚必遭殃 69肾炎病初探 70里水皮水皆相见 祛邪利水据证投 70肾炎有邪补应慎 证现虚损益不疑 71头痛的辨证论治 72头痛多见太阳病 六经合病当审清 72太阳汗法分虚实 少阴合病当温补 73头痛临证多变幻 合病合方伏苍龙 74阑尾炎的治疗经验 76病危群医不出方 鹫眼虎胆救苍生 77保守治疗已无功 中医亦须方对证 78论治何必急慢分 一方功用内外同 78下利论治 79下利证候分阴阳泄泻痢疾本一体 79下利阳明证多凶治疗得当症无踪 79
11、上热下寒下利多辛开苦降泻心汤 82虚寒下利属太阴 寒热错杂见厥阴 83诊余漫话 85辨证施治概要 85诊脉述要 93白通加猪胆汁汤解疑 96温病条辨不可与伤寒论同日而语 98中医发展科研思路 98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 99读伤寒论要知其要点 100伤寒论与内经体系不同 101伤寒论取法于伊尹汤液经 101一、 伤寒论与神农本萆经一脉相承 101二、 伤寒论的雏形是汤液经法 102读书要思考 102细玩仲景书其乐无穷 103古方今用活法在人 103厥阴病解疑 104少阴病解疑 105一、以八纲来分析六经 105二、少阴病篇解析 106桂枝解疑 1095生石膏解疑 110瓜蒌薤白治遗精疑 110经
12、方大师 111、刻苦博学 111二、重视实践 111三、慎思明辨 112四、严谨笃行 112年谱 113专病论治感冒论治感冒本属外感病论治亦当用六经感冒又称伤风,相当于西医的上呼吸道感染(鼻、咽、喉、扁桃腺炎症。感冒之名何时形成尚无确论,一般教科书说始于北宋,系指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诸风引和剂局方之参苏饮:“治感冒风邪,发热头痛,咳嗽声重,涕唾稍粘“,这里的感冒二字尚属动词。元代丹溪心法 中寒附录: “凡证与伤寒相类者极多 一初有感冒等轻症,不可便认作伤寒妄治。“这里正式提到感冒的名词。值得注意的是,朱丹溪这里所说的伤寒,系指伤寒论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
13、紧者,名为伤寒。“其意是说感冒有轻有重,有可能是中风,有可能是伤寒,有可能是温病,不能都作伤寒看待。明代龚廷贤万病回春提出把感冒分为风寒、风热两证型为主,后世多有宗此者。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伤风 :“伤风之病,本由外感,但邪甚而深者,遍传经络,即为伤寒;邪轻而浅者,只犯皮毛,即为伤风。“他这里说的伤风,强调了病情轻,比伤寒轻。这段话给后人以误解,以至提出“感冒不同于伤寒“的论调。历代各家对感冒不同认识的产生,一是用病因、感邪的性质来推理、分证型。一是用八纲来分证型。当然更受临床经验的影响,而临床经验丰富者,多认为感冒是外感病之属,有的症状就属伤寒,一些人提出“感冒不同于伤寒“含糊不清的概念,是不
14、科学的。实际早在宋代就用六经辨证论治伤风。如陈无择将伤风列为专题论述,他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叙伤风论 中,以六经辨证治疗伤风,如太阳伤风用桂枝汤,阳明伤风用杏子汤,少阳伤风用柴胡加桂枝汤,太阴伤风用桂枝加芍药汤,少阴伤风用桂附汤,厥阴伤风用八珍汤。也说明感冒、伤风临床症状可出现六经症状,不仅只现表证、太阳病。现代西医认为感6冒是上呼吸道感染,所述临床表现也多有伤寒之属及六经各证。因此用六经辨证理论才能正确指导治疗感冒。感冒在表变匆匆 审证勿疏有合病例1 陈某,男,24岁,病案号97771。初诊日期1965年10月9日:昨天打篮球后用凉水洗澡,今早感恶寒身热(T38.6)、无汗、头痛、身酸痛、口
15、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此属太阳表实证,治以发汗解表,与麻黄汤。麻黄三钱,桂枝二钱,炙甘草二钱,杏仁三钱。结果:上药急煎即服,并加盖棉被得微汗出,热渐退,未再服药,调养两天自愈。例2 刘某,女,28岁,病案号12517。初诊日期1965年8月30日:昨日受凉后,出现鼻流清涕、喷嚏、头痛、头晕、微恶风寒,咽痒,舌苔薄白浮黄,脉细数。证属太阳阳明合病,与桑菊饮加石膏。芦根五钱,桑叶三钱,菊花三钱,连翘三钱,薄荷二钱,杏仁二钱,炙甘草二钱,生石膏一两半。结果:上药服二剂,症已。按:胡老常用经方,但遇感冒、咳嗽初起,阳明里热轻者(温病学派辨证多为风温表证时,常用桑菊饮加减,疗效亦颇佳。实不失六经辨证和
16、辨方证之旨,又善学时方之竟。例3 张某,男,44岁,病案号96718。初诊日期1965年3月25日:自昨日来,恶寒,无汗,项背强,头痛,腿痛,口唇干,舌苔薄白,脉浮紧。证属太阳阳明合病,与葛根汤加石膏。葛根三钱,桂枝三钱,麻黄三钱,白芍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二钱,生石膏一两。结果:上药服一剂,感冒证解。按:以上三例,例1为单纯表实证,故用麻黄汤发汗得解。后两例,虽发病仅一天却都合7病阳明里证,故治疗不能仅用汗法,必同时兼清阳明里热,因治疗得法,故很快皆愈。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同样是太阳阳明合病,例2用了桑菊饮加石膏,例3用了葛根汤加石膏,还有临床常见一发病即呈大青龙汤、麻杏石甘汤方证,
17、这是因为临床所表现的方证不同,必须应用不同的适应方药洽疗之故。这也就是胡老所强调的:临床辨证论治,不但要辨六经,更重要的是辨方证。这里也可看出,感冒与其他外感病一样,证在表时变化多端而快。感冒所呈现的表证是很短暂的,很快出现合病、并病,有的一发病就可能是合病,如例2、例3。因此一些教科书称感冒无传变是不符合临床实际的。感冒并非皆表证 治疗当忌都发汗例4唐某,男,35岁,病案号37867。初诊日期1965年4月24日:感冒三天,痛咽,口干,恶心,不欲食,头痛、头晕,咳则右上胸疼,舌苔白,脉弦细稍数。证属少阳阳明合病,为小柴胡加石膏桔梗汤方证。柴胡四钱,半夏三钱,黄芩三钱,党参三钱,生姜三钱,大枣
18、四枚,炙甘草二钱,苦桔梗三钱,生石膏一两半。结果:上药服三剂,口干、咽痛已,咳嗽亦不明显,伹感恶心、腰痛,下肢凉,上方去苦桔梗,加桂枝、赤芍各三钱,生龙骨、牡蛎各五钱,服三剂诸证已。按:此患者以咽炎为主的上感,是临床多见的感冒,因多数初起不来诊,故来诊时表证已不明显,而呈半表半里少阳证或少阳与阳明合病,故胡老常以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小儿患者感冒更多呈现此方证。此时如用汗法解表,徒伤人体津液、正气,使感冒迁延不愈、加重,感冒后自服许多药,或治疗不当而长期不愈者屡见不鲜。这就告诫后人,感冒虽小病,治疗也要辨证论治。一见感冒就解表,是非常错误的。例5张某,女,27岁,病案号125。初诊日期1965年9
19、月24日:一月来感冒,头暈、咽痛、咽痒、鼻塞、流涕等反复出现,前医曾诊为“秋燥“、风热束肺,用薄荷喉片、六神丸、桑菊饮、银翘散等,症状不减却越来越重,因而找胡老会诊。近症:头晕,头痛,背痛,恶寒,咽痒而咳,咯痰困难,晚上尤甚,口苦咽干,舌苔薄白,脉弦细数。胡老辨证为三阳合病,为柴胡桂枝汤合半夏厚朴汤加石膏方证。柴胡四钱,党参三钱,半夏四钱,黄芩三钱,桂枝三钱,白芍三钱,厚朴三钱,苏子二钱,苏叶二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茯苓三钱,炙甘草二钱,生石膏一两半。8结果:上药服三剂,头暈、头痛、口苦解,背痛、咳嗽减未已,仍微恶寒,脉已不数,与桂苓五味姜辛夏杏甘草汤,服六剂症巳。按:此患者初起为鼻炎、咽炎
20、,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贯称感冒、伤风。前医称为“秋燥“,而用清凉解表久不效,是因辨证不确,方药不对证。转至胡老会诊时,呈三阳合病挟饮,故以柴胡桂枝汤加石膏和解三阳,并加半夏厚朴汤化饮降逆,使三阳证很快解。后以桂苓五味姜辛夏杏甘草汤化痰降逆,遂使病愈。可见感冒、伤风并非只现表证,如不仔细辨证,凡见感冒悉用辛凉或辛温发汗解表,徒伤津液,伤人体正气,使病情迁延、加重,惟有以六经辨证,辨清方证,才能做到药到病除。表证阴证阳证 分论温补发汗殊例6贺某,男,8岁,病案号79322。初诊日期1965年10月23日:感冒发热一周,每日上午11点半出现发热(T38左右,汗出,至夜12点后烧自退,饮食精神
21、均好,大便隔一二日一行,他无不适,舌苔白润,脉虚数。证属太阳表阳证,为营卫失和之桂枝汤方证,与桂枝汤:桂枝三钱,白芍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二钱。结果:上药服二剂,上午巳无发热,下午1点后尚有低热(T37.237.5,舌苔薄黄,脉尚稍数,与桂枝汤合小柴胡汤加生石膏三剂,诸证解。按:本例为小儿,因自我感觉及表述能力差,故症状表现不多,但抓住为太阳表阳证与桂枝汤调和营卫则解。例7许某,男,47岁,病案号3752。初诊日期1978年5月4日:感冒2天,右头痛,自觉无精神,两手逆冷,无汗恶寒,口中和,不思饮,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细,咽红滤泡增生多。此属虚寒表证,治以温阳解表,与麻黄附子甘草加
22、川芎汤:麻黄三钱,制附子三钱,炙甘草二钱,川芎三钱。结果:上药服一煎,微汗出,头痛解,未再服药,调养两日,精神如常。按:何廉臣的重订全国名医类案中就载有少阴感冒,认识到因体质的不同感冒出现的症状则不同,也即感冒与其他外感病一样表现为太阳病和少阴病。体质强壮者呈太阳病用发汗解表洽疗,因太阳病又分表实(如例1(无汗)、表虚(自汗恶风,发汗法又有所不同,例6即太阳表虚证,用桂枝汤调和营卫发汗解表。而例7是体质阳虛明显的咽炎感冒,呈现虚寒阴性表证,即少阴病,解表须用汗法,但须加温阳强壮的附子等才能驱除外邪。这就是伤9寒论表证分阴阳,即分为太阳、少阴,治皆用汗法而有不同的实质。浅论肺炎的治疗病因病邪不必
23、究症状点滴必细求诊余,一西学中者问胡老,怎样辨别风寒或风热引起的肺炎,胡老从西医和中医病因病理回答了这一问题。从西医病理看,西医依据X线及血液、痰液检查及培养,可知是细菌或病毒或立克次体或支原体感染,这是由肉眼及通过实验室检查而定。而中医形成在千百年的远古时代,科学还不发达,没有精良的器械可依,只是由变化多端的症状反映上探求疾病发展規律,在长久的年代里和众多患病人体上,历经千万次的反复观察、反复实践、反复总结,才产生了辨证论治方法。不论是伤寒论的六经辨证,还是后世的脏腑辨证,都是通过症状特点来辨证。对于何种病因病邪致病,不可能具体得知。叶天士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在论述热病上,强调温热
24、之邪所出现的特点,有他独到之处,但后世一些人一见热病便认为是风温之邪所致,甚至有的人一见肺炎就与风温划等号,这种认识上的错误,必然造成辨证错误及治疗不当如病例3。这里顺便说一下温病与太阳病的关系,在伤寒论中,温病也是表证的一种,是在表的阳性证候,实际是太阳病的一个类型,这就是说,太阳病有三个类型,它们具体的概念是:中风:凡太阳病,若发热、自汗出、恶风、脉缓者;伤寒:凡太阳病,无论发热与否,若无汗、身痛、腰痛、骨节痛疼、脉紧者;温病:凡太阳病,若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与阳明病外证同。也就是说肺炎有表证时,可表现为中风,可表现为伤寒,也可表现为温病,不只限于温病 3这在指导辨证和治疗上是很重要的。近
25、代有了抗生素,一些人认为一诊断肺炎就用抗生素则治疗原则正确,如再加用对症的中药所谓中西医结合治疗就更万无一失。而临床实践远非如此,有许多肺炎患者,经这种所谓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往往不如人意,有的高烧不退、有的咳嗽连绵、有的纳差恶心,炎症没有控制却变症蜂起。孰不知肺炎有细菌引起者,也有病毒引起者,还有支原体、依原体等引起者。抗生素并不能包治所有肺炎,且渐渐产生抗药性、副作用,使肺炎变症此起彼伏,不少病人不得不求助于中医,而中医治疗不是靠什么秘密武器、秘方,而主要靠审证仔细、辨证正确、方药对证。这里强调的是,首要的功夫是辨证正确。凡遇肺炎患者都要耐心细心问诊、切脉、看舌苔等,切忌刚问1、2症,就自认为
26、已能分辨风寒、风温(风热,即处方用药。要知道中医不论是六经辨证、还是脏腑辨证,都是依据许多症状而归纳总结的辨证规律。有时一个症状可能是辨证的关键,一个症状的疏漏,就有可能造成辨证的失误。肺炎是急性病更要求辨证要10准,用药要对,这样才能显示中医治疗肺炎的疗效和特点。方一法不可信 辨证选方必遵守一老妇患肺炎,住院治疗一周余不效,经胡老会诊两次而愈。其亲属为军医登门感谢,并问胡老用了什么秘方,胡老笑曰:“哪里有什么秘方,用的是老袓宗用了几千年的草根树皮。这不是全写在上面呢!“随手指了指伤寒论那本书。那位军医看到伤寒论,顿时望而起敬,翻阅该书并问道:“我可以学吗?“胡老答曰:“当然可以!“自此,该军
27、医自学中医,并常登门求教,不久便能用中药治疗肺炎,而且也能用中药治疗各种急慢性病,此是后话。应该军医的请求,胡老专述了肺炎的证治规律。胡老首先讲了中医与西医治病的不同,西医是针对病因治疗,肺炎是细菌感染,用对其细菌敏感的抗生素治疗则疗效肯定。但有的肺炎不能明确是何种细菌、病毒、支原体、依原体,用抗菌素治疗就带有盲目性,故临床上治疔无效者,为数也不少。中医是依据症状特点来治病,症状是病邪与正气相争在人体的反映,分析症状所得出的证,是中医治疔处方的依据。依证处方用药是中医的主要实践过程,经过几代、几十代、几年几百年乃至几千年的反复实践,终于总结出了有效的辨证论治规律和有效方药。古代的尹伊汤液经伤寒
28、论等是主要成书之一,其主要内容是讲辨证与处方用药。中医古代没有肺炎这一病名,但类似病症是有的,如发热、咳嗽等,中医治疗肺炎不是用一方一药,而是根据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症状来用药。用一方一药治不好肺炎。有的杂志拫道用某方药治疗肺炎疗效云云,其主导思想仍是抗生素治疗框框,其方法值得商榷。肺炎是急性病,正气与邪气相争剧烈,症状变化多端,适应治疗的方药也就多变,临床常见的方证如下:1.麻黄汤方证:初起症状很像感冒,主症:发热,胸闷气粗,恶寒,无汗,头项强痛,身痛,口中和,舌苔薄白,脉浮紧。此时病属太阳表实证,治以发汗解表。方药:麻黄三钱,桂枝二钱,杏仁三钱,炙甘草一钱。麻黄为一有力的发汗药,佐以桂枝更宜
29、致汗。杏仁配麻黄辛温发汗定喘。甘草缓急益中和胃,故治肺炎属太阳病表实无汗身痛而喘闷者。本方证出现很短暂,但能抓住这个方证时机及时用药,可有利于退烧,缩短肺炎病程。应该说明的是,这里所说麻黄为一有力的发汗药,是与其他药相对而言,实际发汗力并不大,即使与桂枝、杏仁同用也不出多大汗。这一点在麻黄汤煎服法说明可看出,即“温服,服药后盖棉被取微似汗“。一些人因对麻黄功能的误解,而不敢正确用其药,更不敢用麻黄汤治疗肺炎,甚是遗憾。2.大青龙汤方证:症见:发热恶寒、身痛身重,无汗出而烦躁,舌苔白,脉浮紧。方药:11麻黄六钱,桂枝二钱,杏仁二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二钱,生石膏一两半一四两。此方证比较多
30、见,可见于发病的第一天及一周内,甚至一周后.此方证的特点是,外寒夹饮的太阳表证与阳热盛的阳明里证同时并见,故治疗时发汗、清热并举。当里热重时重用生石膏。3.小柴胡加生石膏汤方证:主症: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胸胁苦满,或纳差恶心,咳嗽胸疼,舌苔白膩或黄,脉弦细数。方药:柴胡八钱,党参三钱,黄芩三钱,炙甘草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半夏四钱,生石膏一两半一四两。此方证多见于肺炎2 3天至一周左右,多呈现三阳合病之证,故治疗重在和解少阳兼以清阳明。针对寒热往来,用大剂柴胡为主药,佐以黄芩除热止烦,无疑是和解少阳的要药,但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告诉我们,病之所以传入少阳,主要是胃气失振、气血内却。补中滋液,
31、增强胃气,实是祛邪的要着。故本方中用人参(党参)、大枣、甘草、生姜、半夏温中健胃。徐灵胎谓:“小柴胡汤之妙在人参“,确是见道之语。若咳嗽胸疼明显者,加桔梗、杏仁。若口渴、心烦明显者,加竹叶、麦门冬。或改用竹叶石膏汤加减。4.大柴胡加生石膏汤方证:主症:寒热往来,口苦烦躁,咽干口渴,胸胁苦满,心下痞硬拒按,大便干燥,舌苔黄,舌质红,脉弦数。方药:柴胡八钱,黄芩三钱,生姜三钱,大黄二钱,白芍三钱,大枣四枚,半夏四钱,枳实四钱,生石膏一两半四两。此方证多见于肺炎3 4天,更多见于强行发汗而热不退者。与前方相比,同是三阳合病,此是阳明里实热明显者。病初传少阳,势须人参、生姜、甘草等补中益气,既防邪侵入
32、里,又助正祛邪于外。但已并于阳明,则须大黄兼攻里,人参之补,甘草之缓反非所宜,故去之。又因里热明显而再加生石育。若再见口渴甚者,可更加麦门冬、千地黄。若大便秘结甚者,加芒硝四钱冲服。5,大承气汤方证:主症:潮热汗出,身痛,身重,不恶寒,腹胀满,短气,喘息,大便秘结,腹痛拒按,烦躁口渴,昼夜思睡,甚则神昏谵语,舌苔白厚干燥或黄褐,舌质红,脉沉弦滑数。方药:大黄四钱,厚朴六钱,枳实三钱,芒硝六钱(分两煎)。按:本方证多见于肺炎23日后,此为阳明里实热证,老年人更为多见。肺炎呈现本方证,实热已达一定程度,又非此方不能救治。故当遇本方证时千万不能迟疑,要当机立断处方用药,12要知不当用而用和当用而不用
33、,均足以误人性命,关键所在须辨清方证。应该说明的是,以上所列是肺炎常见的方证,因人体质的不同和感邪的不同,肺炎在各个时期的症状也就不同,所见方证也就很多,不但可见到麻杏石甘汤、白虎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射干麻黄扬等三阳方证,而且还可见到麻黄附子细辛汤、理中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等三阴方证。临床实践中必须心中有数,对肺炎患者出现的各种方证,能及时适证用药,才能真正做到用中药治好肺炎。验案例1杨某,男,16岁,病历号491385。初诊日期1965年7月5日:发热寒战一天。昨日打蓝球汗出身热,用冷水冲洗,半夜即感恶寒、身痛、头痛、晐嗽,经饮热水加盖棉被,症未见好转,出现寒战,身热更明显,舌苔薄白,脉
34、浮紧数。体温39.9。胡老辨证为太阳表实的麻黄汤方证,用药与:麻黄三钱,桂枝二钱,杏仁三钱,炙甘草二钱。二诊7月7日。上药服后微汗出,恶寒、身痛减,体温38.5。但因咳嗽、胸痛明显,而去医院检查,X线检查:右肺上叶大片阴影,诊断为肺炎,治疗欲用青霉素,因药物过敏而仍求中医治疗。刻下症见: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右胸胁痛,咳嗽,吐黄粘痰,舌苔白微膩,脉弦细稍数。体温38.6。此乃表邪巳传人少阳阳明,与小柴胡加生石膏汤加减:柴胡五钱,黄芩三钱,生姜三钱,半夏四钱,党参三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二钱,桔梗二钱,瓜蒌五钱,生石膏二两。三诊7月10日:上药服两剂,寒热往来、胸胁痛皆已,咳减,吐少量白痠,体温36
35、.6。上方改柴胡为四钱,减生石膏为一两半,加杏仁三钱,连服三剂,基本痊愈。例2张某,女,51岁。初诊日期1964年9月25日:近几天因搬家劳累感疲乏无力,昨晚又感发热、恶寒,经急诊拍片诊为右上肺大叶性肺炎,因青霉素过敏而求中医治疗。今日仍身热、身痛、无汗、恶寒、口干、心烦、胸闷,时咳而胸痛,舌苔白根膩,脉浮紧。胡老辨证太阳阳明合病,与大青龙汤:麻黄六钱,桂枝二钱,杏仁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二钱,生石膏三两。结果:上药服一煎,汗出热退,尚余咳嗽,吐黄白痰,据证与半夏厚朴汤加减,调理一周而愈。13按:肺炎出现大青龙汤证者是非常多见的,用大青龙汤治疗疗效显著。惜患者先找西医,不好才再找中医
36、,而症候已变为他证。医者应当知有是证,用是方。例3吴某,男,22岁,住院病案号54。初诊日期1959年12月15日:发热恶寒二天,伴头痛、咽痛、咳嗽、胸痛胸闷,经X线检査:为右肺下叶非典型肺炎。既往有肝炎、肺结核、肠结核史。常有胁痛、乏力、便溏、盗汗。前医先以辛凉解表桑叶、银花、连翘、薄荷、羌活、豆豉等)一剂,服后汗出热不退,仍继用辛凉解表,急煎服,高烧、自汗、头痛、咳嗽、胸闷、恶风、胁痛诸症加重。血常规检查:白血球8100,中性70%。14日静脉输液用抗生素,当夜高烧仍不退,体温39,4,并见鼻煽、头汗出。又与麻杏石甘汤加栀子豉等,服三分之一量至夜11时出现心悸、肤凉。因请胡老会诊。胡老据:
37、晨起体温38.2,下午在39以上,呈往来寒热,并见口苦,咽干,.目眩、头晕、盜汗、汗出如洗、不恶寒,苔黄,舌红,脉弦细数,认为证属表已解,连续发汗解表,大伤津液,邪传少阳阳明。治以和解少阳兼清阳明,为小柴胡加生石膏汤方证:柴胡五钱,黄芩三钱,半夏三钱,生姜三钱,党参三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二钱,生石膏二两。结果:上药服一剂,后半夜即人睡未作寒热及盗汗。16日仍头晕、咳嗽痰多带血。上方加生牡蛎五钱,服一剂。17日诸症消,体温正常。12月22日X线检查:肺部阴影吸收。例4岳某,男,67岁,病案号:122745。初诊日期1965年7月3日:恶寒发热五天,伴头痛、咳嗽、吐黄痰,体温39.5:。曾服桑菊饮
38、加减桑叶、菊花、连翘、薄荷、杏仁、桔梗、荆芥、芦根、黄芩、前胡、枇杷叶等)二剂,热不退。经X线检査,诊断为左肺上叶肺炎。又用银翘散加减二剂,汗出而热仍不退。又与麻杏石甘汤加减一剂,汗大出而热更高,体温41.1。请胡老会诊时症见:汗出,烦躁不宁,时有谵语,咳嗽吐黄痰,腹胀,大便五日未行。舌红苔黄膩,脉弦滑数。胡老认为证属阳明里实证,为大承气汤方证,药用:大黄四钱(后下,厚朴六钱,枳实四钱,芒硝五钱(分冲。结果:上药服一剂,大便通四次,热退身凉。佘咳嗽吐黄痰,继与小柴胡加杏仁、桔梗、生石膏、陈皮,服三剂而愈。按:从以上论述和治疗验案皆可看出,胡老治疗肺炎所用都是伤寒论六经辨证和经方,且疗效确切,说
39、明中医在古代巳有治疗肺炎的经验。也就是说,如果真正掌握了伤寒论14的六经辨证和方证,就能有效地治疗肺炎。这里应当提到的是,肺炎常见的大青龙汤方证,其证的特点是外寒挟饮的太阳表热与阳明里热盛同时并见,所用大青龙汤发汗解表行饮兼清里热。方中的麻黄、桂枝、杏仁、生姜、大枣辛温发汗解表行水,生石膏辛寒清里热,诸药配伍共起辛凉清热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人把热病以病因归纳为风寒或风热,治疗用药则分为辛温或辛凉,于是有人认为伤寒论缺乏辛凉清热药物,这是没学透伤寒论的六经辨证理论和未能理解其方药功能的表现。在会诊病例3时,胡老特别指出:辛凉解表只是定了一个大法,并没有进一步辨清具体的方证,因此治疗用药偏于盲
40、目,过度解表使津液大伤,造成汗出热不退或更甚。前巳所述,把肺炎的发热分为风寒、风热所致是片面的,即是得知是风寒或风热,也要看患者所表现的症状,不论是风寒或还是风热,都可能在人体产生或热、或寒、或虚、或实、或表、或里的症状,分析这些症状所应归属的方证,才能明确当用方药。故胡老特别强调,中医治病辨证论治,不但要辨六经八纲、脏腑阴阳,更要辨方证,辨方证是六经八纲辨证的继续,它既是辨证的具体实施,也是辨证的基本功。也就是说,治病不能只有治疗大法如辛温发汗、辛凉清热、清阳明热、宣肺化痰更重要的是要明确对证的方药。也就是说,辨方证比辨治疗大法更重要。对此,历代医家早有认识,如方有执研究伤寒论曾强词“守一法
41、,不如守一方“,即是强调辨方证。从胡老治疗肺炎的经验可看出,中医看似简单,但做到真正掌握,必须在继承上下功夫和必须在临床占反复体验,方能成为一个较髙明的中医。治疗哮喘独特经验治哮喘不用麻黄却独崇大柴胡汤刚跟随胡老学习,常感到其治病用药新奇。一天,遇到一位久洽不愈的哮喘患者(例1),处方中既无补肾纳气的白果、五味子、肉桂、山萸肉、熟地等,亦无宣肺定喘的杏仁、麻黄,而用了大柴胡汤加味,因而问之:“治喘为何不用麻黄?“胡老答曰:“因无麻黄证。“又问:“何为麻黄证?“胡老笑而答曰:“这不是一句话能讲清楚的,待有时间再详细讲吧。“当时急待获得答案的学生,不免感到遗憾,但庆幸的是,自此每逢星期天,胡老就给
42、我讲授他对经方的研究和临床经验,治疗哮喘不用麻黄,而常用大柴胡汤的道理也就应刃而解了。从六经辨证来看,哮喘常表现为太阳病或少阳病,尤以太阳少阳并病、少阳阳明并病和三阳并病为最多见,而且以实证为多见。中医所说的哮喘,一般多是指临床上的一个症状,以邪气实多见。有人观察了哮喘患者,除了给对证的方药外,同时采用了控制饮食、通腑涤肠等方法以消里实,使临床治愈率从20%30%提髙到70% 80%。元代的朱丹溪提出: “哮主于痰。“明代的张景岳提出:“喘有宿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亦名哮喘。“都在说哮喘以实证多见。又据患者平时无咳喘、吐痰、头痛、身疼等症,知不在太阳;哮喘发作时有胸满、胁痛、汗出、15咽干、
43、便干等,多属少阳阳明合病;又据哮喘多发于夜晚,发作时及不发作时皆无咯痰,可排除痰饮为患,这样引起此类哮喘的主要原因当属瘀血阻滞。因此,此类哮喘多呈现少阳阳明合病兼挟瘀血,为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方证。这便是胡老在治疗哮喘时,往往不用麻黄,而常用大柴胡汤加减的主要原因。这里必须强调一下,当然不是说,对所有的哮喘都不用麻黄,当病证在太阳有麻黄的适应证时也必用麻黄,这里仍是强调必须辨方证。哮喘病发虽在肺痰饮瘀血为主因元代的朱丹溪提出:“哮主于痰“,明确指出了痰阻气机,肺气不降是哮喘的主要病因病机,后世在这点上认识颇为一致。明代张景岳提出的“喘有宿根“这一观点也为后世所接受。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哮喘患者在
44、非发作期或长期发作后出现了一些虚损现象,可以说是久病伤肾,有的人就把此当作形成哮喘的根本,这是很片面的。证治准绳说:“其元耗损,喘生于肾气上奔。“多是指肺气肿之属的气短、喘息,少见于喉中有痰鸣的哮喘。肾气上奔的哮喘,从理论上讲是有道理的,应予注意,但临床上这种哮喘是少见的,如果过于强调这一理论,就会造成对哮喘的成因及治疗的偏差。应明了哮喘以实证多见,也要注意虚证哮喘的存在。一般认为,实证哮喘的“宿根“多是指痰饮实邪,胡老通过长期临床观察、实践,认为瘀血是引起哮喘的重要因素之一。历代医家尚未明确提出瘀血能致哮喘,但内经有过类似的描述。如索问脉要精微论曰:“肝脉搏坚而长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
45、喘逆。“有似因瘀血在胸胁引发喘证。现代病理研究也说明:在慢性气管炎(包括哮喘性支气管炎)末稍细支气管及肺泡间隔的超微结构的改变,可看到小血管内有血栓形成,与中医的肺有瘀血、血在胁下是相吻合的。更能说明问题的晕,临床上用活血祛瘀的方法治疗哮喘多有良效。近代临床报道用地龙、瓦松、蛞蝓等治疗哮喘收到明显的疗效。这些单味药具有解痉、抗过敏作用,从中医药性来分析,这些药物都有活血祛瘀的作用,从而也可说明哮喘病人有瘀血里实的存在。基于以上说明,胡老认为,哮喘的主因是痰饮、瘀血(所谓宿根,诱因是外感、伤食、物理、化学、七情等其他剌激。即当外邪侵袭人体及外在或内,的因素剌激人体后,与体內的痰饮、瘀血相互搏结,
46、阻塞肺气,使肺气上逆而产生哮喘。这就是外邪引动内邪,也即外因引动内因而发病。当然也有单是瘀血,或单是痰饮阻肺而发病的情况。认识到这一病因病理,对于指导辨证治疗有重要意义。因此,以痰饮、瘀血为纲,则哮喘证治了如指掌,今简述于下:(一)以痰饮为主因的哮喘证治外邪内饮,为常见的一种证。即是说,其人素有水饮、痰浊潜伏于体内,一旦遭受外邪侵袭,外邪激动里饮,壅逆于肺,则发为哮喘。即呈伤寒论所述“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之证。治宜发汗解表,温化水饮。其中具体证治又分以下几种:1.射干麻黄汤方证主症见:恶寒,身痛,痰多,喉中痰鸣,射干麻黄汤主之。口干、舌16燥、心烦者,宜更加生石膏。2.小青龙汤方证主症见:
47、恶寒,身痛,无汗,咳逆,倚息不得卧,咳唾白泡沫痰,小青龙汤主之。若见咽干、烦矂者,宜更加生石膏。3.葛根合小陷胸汤方证主症见:项背拘急,胸满闷或痛,发热恶寒而喘,葛根汤合小陷胸汤主之。若心烦明显者,亦宜加生石膏。4.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方证主症见:咳逆,喘满,唾白泡沫痰,口中和,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主之。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主症见:恶寒,无汗,或背恶寒,四逆,精神疲惫,脉沉细,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二) 以瘀血为主因的哮喘证治原有瘀血潜伏于体内,一旦外感或伤食或七情变化,诱使瘀血变化,上犯肝肺而发哮喘。若不驱瘀,则哮喘经久不愈,故凡哮喘不论寒暑经年不巳者,多属瘀血为患。具体常见方证如下:1.大柴胡汤
48、合桂枝茯苓丸方证主症见:胸胁苦满,呼吸困难,心下急,口苦咽干,大便干燥。2.大柴胡汤合桃核承气汤方证主症见:上证又见腹胀满,大便难通者。以上二方证,若见口干舌燥或烦渴者,均宜加生石膏;若上证复有外感,发热恶寒而无汗者,则宜葛根汤,依证选用大柴胡汤、桂枝茯苓丸,或大柴胡汤合桃核承气汤三方合主之,见咽干烦躁者,亦宜加生石膏;若上证见汗出而喘明显者,则宜麻杏石甘汤,依证选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或大柴胡汤合桃核承气汤三方合方主之。(三) 痰饮瘀血二因俱备的哮喘证治既有外邪内饮,复有瘀血在里的哮喘也屡有所见。如常见有小青龙汤方证,复见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合方证者(证见前),即以小青龙汤、大柴胡汤、桂枝
49、茯苓丸三方合方主之。大便难通者,可易桂枝茯苓丸为桃核承气汤;若现射干麻黄汤方证者,即以射干麻黄汤为主,依证选用大柴胡汤、桂枝茯苓丸,或大柴胡汤、桃核承气汤三方合方主之。以上各方证,若见口舌干燥或烦躁者,均宜加生石膏。哮喘治疗效卓著 辨方证上下功夫胡老非常强调,方证之学为医者的基本功。六经之分,只概括了为病的表里(赅半表半里在内)阴阳,当然还须进行寒热虚实的分析,则六经八纲俱无隐情,辨证至此,已可制定施治的准则。但是胡老特别强调,在临床应用上,这还是远远不眵的。所谓准则,亦只是可汗、可下、可补等等法则而已,究竟宜用什么方药,还须进行方证之辨。方证者,即方剂的适应证,如伤寒论所载桂枝汤证、柴胡汤证、白虎汤证等等皆是也。辨方证为六经八纲辨证的继续,亦即辨证的尖端。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其主要关键就在于辨方证是否正确。所以,医者必须17对各种重要方剂要熟悉,无论是药物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