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鲁迅“立人”为核心的启蒙思想编号(学号):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手册评定等级标准:“优” (90 分以上) ; “良” (80 89) ; “中”(70 79 ) ;“及格” (6069) ; “不及格” (60 以下) 。教务处 制1西华师范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承 诺 书本人承诺:在即将开始的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严格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和学校纪律,在学院和指导教师的安排与指导下,独立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不弄虚作假,不请人代做毕业论文(设计)或抄袭别人的成果。按照“西华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规定”的要求,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答辩、装订整理等工作。学生签名:李康
2、2012 年 3 月 12 日2西华师范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注:1、任务书由指导老师填写。 2、任务书必须在第七学期开学一周内下达给学生。3西华师范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45西华师范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记录表注:此表由指导教师填写,可另附纸6西华师范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评价表(指导教师用)7西华师范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评价表(评阅人用)8西华师范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评分参考标准9西华师范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记录10摘要12 正文12一、 “立人”为核心的启蒙思想的演变12二、 “立人”反省“国民性”14三、 “立人”与“立国”不可
3、颠倒的顺序 15四、任重而道远的“立人”17 参考文献18 致谢1911李康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2008 级 指导教师:张霞摘 要:本文立足于鲁迅先生创作的作品,首先粗略勾勒出鲁迅启蒙思想的变化线索,接着探索鲁迅启蒙思想比同时代启蒙家更为深刻的原因,对其在作品中集中表现出来的启蒙思想核心进行了一些阐释。然后指出鲁迅所走的道路,是“立人”的道路,而不仅仅是“立国”的道路。文章以鲁迅文学世界的人本主义主题为核心,试图还原鲁迅启蒙思想的本质,用冷静、深刻的思考回归鲁迅“立人”为核心的启蒙思想本身。关键词:启蒙思想;人本主义;价值取向;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h
4、ought “Found of People “-As theCore of Lu Xuns Enlightenment ThoughtsLi KangCollege of liberal arts,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teaching program) Grade:2008Instructor: Zhang XiaAbstract: This thesis is base on Mr. Lu Xuns works, at first it briefly sketch the transformation contour of Lu Xuns en
5、lightenment thoughts and then attempt to interpret the core of enlightenment thought which were demonstrated in his works so that to discover the reason why his enlightenment thoughts were more profound than other enlightenment thinkers whose in the same era. Moreover, the paper also attempt to retu
6、rn to the original condition of Lu Xuns thoughts in a rational and incisive way to point out that Mr. Lu Xuns main orientation is not just “found the country” but also which is more significant-“found the people”.Key words: Enlightenment Thoughts, Humanism, Value Orientation一、 “立人”为核心的启蒙思想的演变在二十世纪初期
7、的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中,启蒙思想被广泛传播。从梁启超的“新民说”到严复的“开民智” ,再到鲁迅的“立人” ,启蒙思想逐渐被新兴知识分子所接受。他们逐渐认识到,已经“瘫痪”了数百年的中国,急需一针强心剂。这些知识分子当中,鲁迅的启蒙思想是较为深刻的,其演变过程也值得我们去进 12行一番梳理。在日本观看幻灯片的经历,让鲁迅认识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 这时候鲁迅“立人”的启蒙思想开始发芽,他渐渐明白,身体上的健全固然不容忽视,但思想上的茁壮却更为重要。 “立人”首先便是“立思想” ,唯有让国民的精神得到解放,
8、思想获得启蒙,这个民族才会有希望。 “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因此,鲁迅放下手术刀,拿起笔,经历了人生当中最重大的一次转变弃医从文。从此踏上了“文艺救国”的道路。然而,要想在中国这个拥有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国度传播启蒙思想,改变国民精神,没有一场大的社会变革作为基础是不行的。怀揣着用文艺改变国民精神,从而解放人、发展人的理想,鲁迅终于迎来了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社会变革辛亥革命。他开始呐喊,创作出狂人日记阿 Q 正传等一些不朽的名篇,用冷静的观察和犀利的文笔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用无比辛辣的笔墨狠狠嘲讽了“国民劣根性”阿 Q 精神。他用自己的
9、实际创作实践着他“文艺救国”的理想,试图借助这一场社会变革,让自己“立人”的启蒙思想得到传播,从而真正“改变精神” 。但是,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它虽然推翻了封建帝王的统治,但是却没有从根本上为中国带来新生:制度是变了,可人心没变;皇帝是没了,但奴才还在。在这场社会变革中,鲁迅的“立人”思想开始广泛影响知识分子阶层,但他真正想要改变的对象“愚弱的国民” ,却依旧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依旧沉浸在“吃人的筵席”里,享受着“吃人”和“被吃”的乐趣。经历了这一次的“失败” ,鲁迅开始彷徨了,他逐渐认识到,社会革命带来的只能是制度层面的改变,要改革,必须先“立人” 。不论是谁统治中国,不论是封建统治还是其他
10、什么制度,倘若国民的思想没有真正得到解放,那么再好的制度都不可能给中国带来实际意义上的改变。在这个阶段,鲁迅的启蒙思想开始逐渐成熟,他认识到中国封建社会“吃人筵席”的顽固性,要想真正使人得到解放,首先便是要推翻这筵席。又因为受到达尔文“进化论”的深刻影响,鲁迅认为,青年一代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所在,只有青年们才能真正推翻“吃人筵席” 。因此,对青年学生的关切和爱护,成为了鲁迅实践他以“立人”为核心的启蒙思想的重要方式。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期,在经历了青年学生的背叛、出卖之后,鲁迅对“进化论”产生了怀疑。于是他开始接受“阶级论”思想,参加左翼。但是,鲁迅以“立人”为核心的启蒙思想并没有因此而发生本
11、质上的改变。这里暂且不论。 鲁迅.呐喊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3 鲁迅. 呐喊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313二、 “立人”反省“国民性”要讨论鲁迅在其文学世界中表现出的启蒙观点,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鲁迅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国民性”的无情批判和深刻反省。“五四”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的反省是与“五四”启蒙思想相结合的。在这场启蒙运动中,鲁迅、周作人、胡适、陈独秀、蔡元培、李大钊等等一大批启蒙先驱相继出现,使中国的启蒙思想界百家争鸣。与其他人相比,鲁迅的启蒙思想显得更为深刻,具体表现在两点:其一,鲁迅对传统的批判不仅仅局限于制度层面,而更深刻的是在文化层面进行批判。在文化层面进
12、行的批判中,又是在集体无意识层面上进行。其二,鲁迅不仅进行启蒙,而且超越启蒙。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家,从梁启超到陈独秀、胡适,都是主张在政治理念和社会制度上进行“启蒙” ,这无疑具有很大的意义。鲁迅的启蒙观点也具有这些方面的内容。但是,鲁迅更为深刻地看到,除了“制度问题”外,还有一个更棘手的“文化问题” 。他说: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染缸,无论加进甚么新东西,都变成漆黑。可除了再想法子来改革之外,也再没有别的路。在认识到“黑染缸”的深层文化结构之后,鲁迅便对中国制度的变革之作用产生了怀疑。他提醒人们:最初的改革是排满的,容易做到的。此次的改革是要国民改革自己的坏根
13、性,于是就不肯了。所以此后最要紧的是改革国民性,否则,无论是专制,是共和,是甚么甚么,招牌虽换,货色照旧,全不行的。追本溯源,中国近现代史上,特别是鸦片战争、甲午海战失败之后,知识分子的反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李鸿章、张之洞等洋务知识分子,他们发现中国的技术有问题,于是主张“船坚炮利”来挽救国家。第二个阶段是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改良派和革命派,他们发现中国的制度有问题,所以主张改革或推翻旧体制。第三个阶段是陈独秀、李大钊等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们发现中国的文化有问题,所以要开展一场新文化运动。但让人遗憾的是,陈、李等人还是侧重于介绍西方的文化制度和理念,对本国的深层次的文化构造缺乏
14、关注和研究,没有像鲁迅那样始终对国民性保持着高度的警觉。鲁迅看到了他们没有看到的一点:无论什么新制度,新理念,只要有旧的国民性存在,那么它们必然会被瓦解。而鲁迅所讲的“国民性” ,实际上也就是民族集体无意识。 鲁迅.两地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12 鲁迅.两地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2014有鉴于此, “鲁迅的天才,鲁迅卓著的历史功勋,也是其他启蒙家、文学家望尘莫及的。正是他对中华民族集体无意识的发现、解剖、批判并诉诸文学,使他成为中华民族病态灵魂的伟大治疗者。 ”鲁迅对中华民族集体无意识(国民性)的反省和批判,在“阿 Q”这一不朽形象中得到较为全面和深刻的反映。
15、他曾说:专制者反面就是奴才,有权时无所不为,失势时奴性十足做主子时一切以别人为奴才,则有了主子,一定以奴才自命:这是天经地义,无可动摇的。具体到阿 Q,他在未庄本来无人理会,后来在赵太爷的儿子中了秀才之后,他便随大溜去贺喜,就得意地认本家,但是赵太爷不允许他姓赵,打了他一巴掌,这一巴掌让阿 Q 出了名,地位也在王胡、小 D 们之上了,并且还可以欺负这些没有挨过巴掌的人了。阿 Q 也因此着实风光了一段时间。不过,没过多久,他不可救药的“奴性”便暴露无遗。他一见“一个满头剃得精光的老头子危坐公堂” ,便本能地感觉到这个人可能有些来历,于是“总觉得站不住,身不由己的蹲了下去,而且终于趁势改为跪下了”
16、 。阿 Q 一见到 “主子” ,便不自觉地跪下,这便是“无意识” 。在阿 Q 不能站立的背后,是中国人不能站立的灵魂, “是在权势面前不敢申诉、不敢呻吟的恐惧与怯弱的灵魂。 ”鲁迅塑造阿 Q 的时候是冷静的,然而在这种冷静的背后,是让人感到恐惧的震撼。他看到的中国人之虚伪,是非常成熟的虚伪;中国人之圆滑,是“天气哈哈”的非常成熟的圆滑;中国人的自私,是非常血腥的自私。在阿 Q 正传 的结尾,囚车在街上走过,满是围观。当阿 Q莫名其妙地喊出半句话以后,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欢呼:“好!”观看杀头时,如果只是枪毙,便会觉得“失望” ,让他们“白跟一趟” ,只有见到大刀砍头才会痛快。并且更为可怕的是,事情
17、过后,一切都与我无关,大不了吃两个“人血馒头” ,喝两口“夏瑜”的血。可见,这种自私的奴性,已经深入到了骨髓深处,全不自觉,全无意识。鲁迅所反省的,所批判的,正是这种让人害怕的“麻木” 。三、 “立人”与“立国”不可颠倒的顺序“国民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 ”对于“立国”与“立人”的问题,鲁迅早已有自己的逻辑。前文提到过,无论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理念怎样“新” ,怎样“先进” ,国民的集体无意识倘若不得到改变, “黑染缸”效应同样会波及到这些“新”的“先进”的制度,逐步使其瓦解。况且,中国人从来就不在乎谁当权、制度是什么,他们只关心自己能不能活,或者能不能活得更好; 刘再复.鲁迅
18、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46 鲁迅.南腔北调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722 刘再复.中国现代文学的奇迹与悲剧A. 北京.201115因此谁让他们活,谁让他们活得更好,他们就支持谁。至于说这些“主子”是一天换一个,还是一百年换一个,中国的百姓不在乎,也不关心。正如鲁迅所说: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哪一面,但又属于无论哪一面。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吧,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干,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有这样“奴隶” 的民族是
19、没有生存发展希望的。在鲁迅的启蒙思想中, “人”和“奴隶”是严格加以区分的。 “五四”时代有过许多的思潮:人道主义思潮、个人主义思潮、自由主义思潮都是当时社会文化思想的构成部分。但是,始终第一位的是注重个体发展、呼唤人性存在的个人主义思潮。个人主义思潮与其他思潮虽然在内容和侧重点上各有不同,但是它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唤醒每一个人的生命和灵魂主权。作为奴隶,没有这种主权;作为工具,没有这种主权。刘再复说:“五四的启蒙旗帜上,正面写的是人字,背后写的是己 (个体、个人、个性) ”的确, “五四”时期的启蒙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在核心价值问题上有某些相通之处,不过,在策略上却完全相反。文艺复兴运动
20、采取的是“回归希腊”的“复古”运动,而“五四”运动则是“反古”的策略:向古文化发起挑战,重新审视传统。尼采说:“上帝死了” 。在“五四”时期我们高呼:“孔子死了” 。这是一件跨时代的大事件,打倒孔家店的目的,实际上就是要把每一个个体从英雄崇拜中解放出来,获得做人的主权。在这一历史语境下,鲁迅的狂人日记便有了更深一层的含义呼唤生命主权的独立。在“立国”与“立人”的先后问题上,鲁迅虽未直言,实则已经有了定论。若先有“国” ,后有“人” , “国”凌驾于“人”之上,那么这样的“人”就不能称为真正的“人” ,只能称为奴隶。在鲁迅看来,一个国家的兴衰,决定于国民的思想是否得到真正解放。救国的第一要务,是
21、救人。国家的制度可以更改,但是国民的思想却很难进行重塑。唯有让国民的“人性”真正得到解放和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国家的状态。这必须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转变,顺序不能颠倒。实际上,按照具有近现代法治精神的西方政治家的主张,国家和国民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契约关系,国民把权力交给国家,是因为国家具有强大的执行力,而国家因为国民赋予的权力,反过来保护国民,让国民拥有自由、民主,这样的关系才是一个国家和它的国民应有的关系。但是在中国,这样的意识显然不存在于国民头脑中。中国人向来只是希望有一个青天大老爷为他做主,从来都是将政 鲁迅.坟文化偏至论A.鲁迅文集C.哈尔滨 :黑龙江出版社 ,200216治清明寄托于统
22、治者的个人素质,换句话说,中国人一向是乐于被统治被奴役的。这样的思想是可怕的,也就难怪鲁迅会发出“两个时代”的感叹。人,始终是鲁迅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最终的价值归宿,就像鲁迅自己说的那样:“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其实,这一斗争纲领就是鲁迅人本主义最简洁的宣言和大纲,是鲁迅思想的核心,也使得鲁迅在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上确立了自己不朽的位置,达到了同时代人和后来人都无法企及的高度。四、任重而道远的“立人”我们必须要把鲁迅以“立人”为核心的人本主义思想和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加以严格地区分。前面说过,鲁迅的人本主义是把人始终放在第一位,其出发点和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救人” 。而
23、梁启超的“新民说”也好,严复的“开民智”也罢,看起来好像都是在改变“人” ,但是从根本上来说,他们的“立人”其实是为“立国”做铺垫,实际上是为了国家而去“立人” ,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启蒙,这显然是与鲁迅的思想相悖的。鲁迅先后吸收了尼采、托尔斯泰、拜伦等一些哲人的先进思想,主张“非物质” , “重个人” , “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 ,所谓立人之道, “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 。那么鲁迅是怎么立自己的呢?他的好友刘半农曾经形容他是“托尼思想,魏晋文章” 。许寿裳在 1937 年拜谒鲁迅墓后写下了一首诗:身后万民同零啼,生前孤剑独冲锋。丹心浩气终黄土,长夜凭谁扣晓钟。杨义先生也曾经说过:“鲁
24、迅的伟大不在于去修补旧梦,而是毁掉旧梦,另寻新路”尽管晚年的鲁迅接受了阶级论的主张,思想与年轻时候有些差别,但是在我看来,晚年的鲁迅并没有放弃自己以“立人”为核心的人本主义启蒙思想,他不过是将阶级论作为实现立人目的的一个过程和工具。早期研究鲁迅的学者企图用阶级论神化鲁迅,把鲁迅思想作为政治斗争的武器加以利用,鲁迅在“文革”中更是被当做历史傀儡和政治工具加以利用。以至于“文革”结束后,在文学思想界的还产生了对鲁迅的厌烦和抵触之情,这里暂且不论。但即便如此, 鲁迅依旧是鲁迅,伟大的精神还是不可否认地继续存在着。 国内研究鲁迅的著名学者李新宇继李泽厚的“双重变奏”理论后,又提出了启蒙、救亡、翻身的“
25、三重变奏”理论。他重申, “五四”运动的确就是一场启蒙运动,其目标是指向人,是人的解放和发展,并不是国家和民族的救亡。作为“五四”运动的主要生力军,鲁迅是一个真正的启蒙主义者。这一点从鲁迅的小 鲁迅.华盖集 忽然想到(六)A.鲁迅杂文全集C. 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1.19617说药 狂人日记 孔乙己等多部作品中均有体现,鲁迅真正关心的是人的命运,是做人的基本主权。这是鲁迅式的终极人文关怀,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要争得“人的价格” ,最终达到能够保障人的自由与权力的“人国” 。任何摒弃“人”的核心,企图将鲁迅的启蒙思想划归为以阶级斗争为主的政治统治工具的做法无疑是彻底错误的。我们要想真正
26、了解鲁迅,就必须从更清醒的角度“立人”去解读鲁迅,还鲁迅以本来面目。鲁迅曾经翻译过日本评论家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 ,其实,他自己的作品正是中国苦闷的总象征:那是对于同胞“集体无意识”的大苦闷;那是看到国民劣根性却难以改造的沉重苦闷。李泽厚说:“他(鲁迅)彻悟了又回到人间,彷徨之后不是躲在院墙内龙说虎,饮茶避世。看破了还积极地生活着,没有矫情,不唉叹,参加左翼,培育青年,不妥协地战斗到最后一息,这才是鲁迅。 ”王富仁先生说:“鲁迅走的是一条最不易被人们理解的路,并且也是最艰难的一条路,但这是一个有良知的中国知识分子、正义的知识分子应该走的路。 ”鲁迅所倡导的启蒙主义在整个中国二十世纪文坛里曾经遭
27、遇到种种困境,启蒙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可谓是举步维艰。直到今天,真正意义上的启蒙仍然没有在中国实现过,中国人依旧活在自己的“两个时代”里。更让人遗憾和不安的是,继承鲁迅先生意志,继续为“立人”使命而奋斗的知识分子越来越少,更多的人走向了迁就和苟活。如今的中国现状是沉迷于短短几十年以来物质文明的幻梦,从肉体和精神上都陷入绵绵的安详。斯人已逝,但是支撑他的文学世界的痛苦、迷茫、清醒、彷徨依然警示我们,提醒着皇皇文明在阳光照耀下森森的阴影,死亡永远不是解决问题的完美回答,越是绝望、越是反抗,人类的一代代才不至于盲目、麻木地延续下去,才能不断叩问自身的出路。鲁迅死于二十世纪,却活在二十一世纪。参考文献:1
28、房向东. 鲁迅与他“骂”过的人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2王富仁. 先驱者的形象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3王富仁. 中国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4钱理群. 最后十年,鲁迅的锋芒所向J.天涯, 2002,(2).5薛毅. 论鲁迅的文化论战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1,(3).6林贤治. 鲁迅的最后十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7鲁迅. 呐喊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8刘再复、刘建梅.鲁迅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18致 谢本篇论文能够顺利完成,首先我要感谢我的母校西华师范大学,是她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知识的土壤,使我们在这里茁壮成长;其次我要感谢文学院的老师们,他们不仅教会我们专业方面的知识,而且教会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尤其要感谢在本次设计中给与我大力支持和帮助的张霞老师,每有问题,张霞老师总是耐心的解答,使我能够充满热情的投入到毕业论文创作中去,张霞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细致的研究精神和敬业精神对我以后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再次向张霞老师表示感谢;最后还要感谢论文引用相关资料的编著者,感谢你们为我提供了丰富的参考书目和指导思想,使本篇论文圆满完成。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