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中西方球类运动中的文化异同王俊奇 1 王润斌 2(1 南昌航空大学体育学院 南昌 330063;2 南昌航空大学体育学院 南昌 330063 )摘要:主要采用文献法、逻辑学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对中西方球类运动及其文化异同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认为:古代中西方球类文化的共同点主要有:1、其起源都是脱胎于生产工具;2、其目的都是为强身健体、休闲娱乐;3、发展初期都与宫廷宴乐有一定关系。不同点主要是:1、古代中国竞技性球类与军事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又受中国传统哲学、伦理思想的影响,即体现了“中和” 、 “天人合一”等人文精神;2、古代西方球类与宗教的关系密切,体现了西方“人神统一” ,以竞争精神为哲学
2、基础,以个人英雄主义为伦理导范等人文精神为特色。关键词:古代;中西方球类;文化异同;比较研究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On the cultural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ball gam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Wang Junqi1wang run bin2(School of PE, 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63)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adopts the methods such as
3、literature method, logic and comparative research to make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of ball gam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It concludes that what the cultures of the ball games in ancient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have in common is that they both originat
4、e from production tools for the purpose of physical fitness, recreation and entertainment and to some extent are correlated with the court feast. The differences are: Ancient Chinese athletic ball games are inexorably linked with military and at the same time affected by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
5、hy, ethics, and ideology,namely, it embodies humanistic spirit, for instance, the concept of “neutral“, “Heaven and Man“,etc; closely related to religion and embodied by the West “Sacred Unity“, Ancient Western balls are based on the competitive spirit Philosophy and guided by individual heroism. Ke
6、y words: ancient, Chinese and Western ball games, the cultural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comparative research球类现在已成为世界第一大体育运动.从当代竞技体育视角看,球类中的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是世界球类运动的主流体育,其中大部分源自西方。因此给人一种感觉,只有西方人擅长球类运动的发明。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我们对古代的中西方球类活动进行一番考察,就不难发现,中西方在球类运动发明和运动形式、运动参与等方面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为了全面、准确地梳理中西方球类运动起源、演变及其
7、与文化关系的发展脉络,本文试图对古代中西方球类文化异同作以下讨论。1、中西方球类文化脱胎于生产工具是其共同点从空间共时角度看,由于体育传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客观的自然生态环境决定了体育文化在经济生产、物质生活、家庭几社会团体组织结构等方面所形成的种种鲜明的特征。诸如渔业文化、狩猎文化、农耕文化、畜牧文化、稻作文化等等,都不同程度制约着区域体育文化的内在特质和发展贯性。_收稿日期:作者简介:王俊奇(1956-) ,男,教授,主要从事体育史研究。虽然,在原始社会,中西方文明发达程度基本相近,但是在经济生产、物质生活方面还是存在不少差别。中国古代虽然也有狩猎文化、畜牧文化,但主要是以农耕文化为主,
8、而西方早期却以游牧文化为主。因此反映在生产工具上,中西方就有很大的不同。首先,作为“原生”形态的文化需要承担起为维持该文化群体生存、繁衍所必须的生产经验和生活知识的积累与传承.从对自然客体的把握到依赖于天、地、山、水生态环境的生产规律,乃至于生产工具应用、生产技巧的经验传授及生活常识教育等等,都将依赖于文化得以日积月累地沿袭、发展。此外,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必须具有生产和生活的实用功能。体育与其它文化是系系相关的、不可分割的。早期中西方球类运动都无一不是脱胎于生产工具。在中国大地上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数以千计,如星罗棋布,其中尤以黄河两岸分布最为密集。在距今 100 多万年至 1
9、0000 前(旧石器旧石器后期) ,已经有名为早期智人的原始人使用了石球器。我国丁村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石球表面凹凸不平,这可以说明当时的石球器并非是一种游戏玩具,那是作什么用的呢?大多数专家认为,那些石球器是狩猎工具。那么,旧石器的石球又是如何使用的呢?我国有学者提出:“丁村人这种石球是在追击野兽的过程中,为了延长手臂功能而制造出来的,并以藤索套上石球而成飞石索 ,狩猎时将它抛出去可缠住大兽的四肢,使之不能逃跑。 ”1另一位学者在图说中国古代体育一书中收录有两幅投石球(飞石索)图,一幅是原始人使用石球投掷图 ;另一幅是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唐代银杯上保留的使用飞石索的图案2以上说明,中国原始社会已经
10、出现投石球的生产工具。就像许多体育项目来源于生产工具(诸如武术的刀、枪、棍赛船、射箭等)一样,原始人在平时玩弄生产工具中创造了接近生产需要的游戏。约到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球类作为一种游戏在我国出现了。在四五千年前的西安半坡人文化遗址的出土中,除发现大量石球外,还意外地发现了为小孩陪葬的可能是用于游戏的石球,这几乎可以证明,这种石球可能是人类最早的球类,也可能是原来的球类工具和运动项目的鼻祖3。有学者对这一现象研究认为:“其实,早在人类童年原始社会时期,儿童的球类游戏就已经习以为常了。考古资料中所见到的许多与儿童有关的游戏活动,常常是以戏球为对象的,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儿童的击球活动更是习
11、以为常,在各个时代发现的壁画、剪纸、陶器、瓷器、雕砖等民间工艺品中儿童游戏往往以儿童击球为表现形式。 ”4由以上几段考古资料不难看出,我国抛球、投石球、踢石球的起源与原始生产工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众所周知,古代西方主要是游牧民族聚居区,游牧民族最常用的生产运输工具是马。“马的驯养和较迟的冶炼技术的发明是两个十分重大的发展,它们使游牧民获的新的作战能力。就目前所知,中东是最早驯养动物的地方,也是最早乘骑动物的地方。这两者发生的时间约在公元前 5000 年前后。不过,在早期阶段,乘骑动物的现象并不多见,因为那时所能得到的动物仅牛和野馿,牛速度太慢,野馿各儿太小。然而,驯养动物的做法后又向北传到产有
12、野馿和野马的俄国南部。到公元前 2500 年,这两种动物已在当地得到驯养;而且,由于马个儿大、体格壮、速度快,很快受到俄国南部游牧民的偏爱游牧民利用马打仗时,最早的做法是将马套到轻便的双轮车上。这种车的轮子装有轮幅,比起美索不达米亚笨重的实心四轮车,大大改进了。高大的马和灵便的车相结合,使游牧民得到了一种令人生畏的武器战车。公元前二千纪,游牧民就是驾着这种战车,掀起最早的入侵浪潮。 ”5中亚大约在7000 年前驯养了马,但将马用于拉车的时间不早于公元前 2000 年。战车赛和赛马在西亚、北亚、南欧、中亚、南亚都曾十分流行。考古资料表明,人类的乘车、赛车、骑马活动,都可以在两河流域找到源头。古代
13、两河流域曾经采用海枣木棒进行击球游戏,后来又采用这种木棒进行马球运动。6用海枣木棒击球,应该是一种对劳动生产的模仿,如果我们畅开想象,这种用木棒击球很可能与果园采摘动作有关。果实高高挂在树稍上,为了将野果很快采摘下来,在当时用木棒敲打是最理想的办法,在野果滚落一地时,人们用带有弯头的树枝将野果拨到一堆,便于收集。在欢庆采摘丰收时,人们从敲击和拨弄圆圆的果实中得到启发,因而产生了用木棒击球的游戏。在古埃及新王国时期,壁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内容多表现墓主生前奢侈豪华的生活以及仆人们从事耕牧劳动的场面,具有明显的世俗性。其中有一幅阿木阿邪尔的草纸包含有古埃及“死者之书”的原文,令人惊喜的是,在该
14、图的左角上画有一兽手执木棒驱赶群鸭的画面,画的中部有两个肩扛篮筐、手握木棒的神兽。显然这些神兽是拟人化形象,因为古代西方人认为“人神是同源的” 。依次图看,弯头木棒确实与古埃及的生产劳动有关。关于西方游牧民族球戏就更有记载了。古埃及人为世界体育所作的主要贡献之一就是球戏活动。英国考古学家福兰达斯培德理曾在公元前 5200 年的埃及儿童坟墓中发现类似保龄球的大理石球与球瓶。2002 年,在开罗西南郊发现了托勒密王朝时期(公元前 332 年至公元前 30 年)的保龄球场遗址。石灰岩球道长度为 60 英尺(约 15 米) ,与现代相似,中有一条深约 10 公分、宽约 20 公分的凹槽,石道中部还有一
15、个边长几厘米的正方形坑洞。附近还发现了两个表面被打磨光滑的石灰岩石球,其中之一的直径与上述凹槽以及坑洞尺寸相符7公元前 5200 年的埃及社会虽然出现了阶级的萌芽,但仍处在原始社会末期。这时发现的类似保龄球的石球自然与原始社会生产劳动联系在一起,因为,原始时期的文化更具有生产和生活的实用功能。这个埃及儿童坟墓中的石球作为一种游戏可能进行了一定的改进,也就是类似保岭球的石球与石瓶已不完全是原始面貌,但应该是脱胎于某种生产活动。在古埃及人的球戏活动中,最能说明该运动与生产工具马的关系的是马上球戏。有学者研究说:“古埃及的球类活动影响较大,除了妇女的球戏外,还有一种男子的马上球戏,骑在马上抛接好几个
16、球,对妻儿老小术和技巧要求极高。 ”8除了文字记载外,公元前 2000 年埃及法老本尼 哈桑墓的壁画中,就出现了用球杂耍的场景(见图 1)画面的左边有两对骑在人背上的球手在进行相互抛接球表演,尽管根据古埃及的风俗和画中球手的装束可以推断这项球戏是女性,但这种骑在人背上的抛球戏,显然是对男子骑在马上抛接球的模仿,因为女子骑术不如男子,如果她们像男子骑在马上抛接会有危险,所以女子对男子的马上抛接进行了改革,采用骑在人背上游戏。这种情形在中国古代也出现过,如唐代男子骑马打球,而女子则骑馿或步打球。这是因为女子的身体不如男子灵巧,骑术也比男子差,所以适当降低难度是情理之中的事;其次,作为女子在宫廷中进
17、行骑馿打球表演,更具有观赏性和趣味性。由上不难看出,中西方球类运动都源自于生产工具,因为作为原生形态的文化需要承担起为维持该文化群体生存、繁衍必须的生产经验和生活知识的积累与传承。地球上农耕的发明,被学者们称之为“绿色革命”或“新石器时代革命” ,这场革命除了解决了饥饿问题,也使人类过上了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定居生活和饥饿基本解决之后,部落中就有剩余劳动力,部分人(如老人、儿童)留在村里而不用去打猎。这时留下来的人就有一定的空闲,在空闲时间里,长辈们除了照顾孩子,他们还负责教育儿童,并也更可能把狩猎中的“投石器” 、 “骑马技术”改造成一种简单的游戏,以供儿童玩耍,同时起到传授生产经验、培养生
18、活能力的作用,这样球戏便产生了。尽管球戏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人类文明进步、劳动工具的使用是球戏萌芽的首要条件。2、中西方古代“球戏”的异同首先“球戏”的定义,应该是属于休闲娱乐和游戏性的活动。如果按照现代人对“体育”的定义,球戏更属于一种活动。有学者指出:“体育一词,指的是人类游戏性的身体活动或身体活动性的人类游戏。 ”我们还可以把体育定义为身体活动性游戏(简称为运动游戏) , “身体活动”和“游戏”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人类活动,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交叉的部分即“游戏性的人体活动”或“身体活动性游戏” 。在这定义中,人体活动(在体育语境中人们习惯地称之为“运动” )规定
19、了它的基本特征和内容:游戏性使它能够区别于劳动、军事、医疗等人体活动以及社会活动,因为它们的作用对象都外在于人自身;同时排除了杀戮、伤害一类的身体活动及生产性的身体活动。 ”9作为以上定义的“球戏”在古代的希腊、罗马时期就已流行。 奥德赛中首次记载了球戏的场面:菲阿西亚国王阿尔基诺奥斯的女儿瑙希卡和侍女们在海边洗衣服,当她们等待衣服晒干时,就开始摘掉头巾玩球,瑙希卡带领她们边玩边唱。当衣服晒干准备拉回王宫时,瑙希卡将球投向一个侍女,结果却没有投中,落入了海滩边的一个深坑,她们开始尖叫起来。根据上下文叙事,荷马描述的尖叫仅仅是想唤醒在周围沉睡的奥德赛,并没有对这项球戏进行太多的介绍,然而却被认为
20、是记载古希腊球类文化的始作俑者。除了瑙希卡,历史学家阿森纳乌斯还例举了古希腊其他知名人物进行球戏时的趣闻:“迪奥克利迪斯的哥哥塞墨忒里斯,哲学家奇安和克瑞丰等。来自乔希斯的哲学家忒修斯擅长玩球,安提戈诺斯国王的朋友们都喜欢脱光了衣服和他一起玩球。斯巴达的提莫克莱特斯还写了一本关于球戏的书。 ”10古希腊的球类运动只局限于家庭及社交圈子里面开展,游戏完全没有正式的规则和一贯的传统,荷马史诗中的瑙希卡及其侍女们玩球的形式显得如此松散和自由。经过历史的沉淀,古罗马时期的球类游戏开始逐步正规,不同球戏中球的使用、人员的数量、游戏的规则慢慢清晰和明确起来。古罗马的修辞学家波吕克斯较为完整地梳理了古希腊罗
21、马球类游戏的玩法和比赛规则,为后来人解读西方球戏提供了依据。这些球戏包括俄皮斯库罗斯(Episkros) 、费尼达(phaininda) 、阿波瑞阿克斯(Aporrhaxis) 、欧拉尼亚(ourania) 、俄费德瑞斯莫斯(Ephedrismos11随着球类游戏的花样翻新,罗马思想家对球类文化的认识也达到新的高度,除了马提雅尔对球种类和玩法的详细论述外,生活在公元2 世纪左右的名医盖伦专门写了一篇文章用小球锻炼 ,详细阐释了球类游戏的锻炼原则、锻炼方法和锻炼价值,他提出的均衡锻炼效果理论,还首次科学地揭示了球类游戏的本质和特征,那就是排除了杀戮、伤害的纯粹是身体锻炼的健身游戏。根据公元前 2
22、000 年埃及法老本尼哈桑壁画、其它考古以及部分文献来看,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球戏几乎都是用手抛接的活动方式,这种抛接大多是成双成对的和集体的,技术特点有两种,一种是单人和双人向上抛接一球或多球;另一种是对传的抛接,这种形式又分男子马上抛接球和女子骑在人的背上抛接球。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球戏除了抛接的活动方式之外,在古文献和考古文物上我们还发现有用石球投掷目标的球戏。古罗马修辞学家波吕斯提到的“俄费德瑞莫斯” (Ephedrismos)就是一种这样的游戏,在一定距离放置一块石头或木板作为目标,然后试图用球击中它。没有击中的选手必须背起击中的队员,失败者的眼睛被后者用双手蒙起,失败者继续用球投掷目标
23、,直到成功击打到被称作Dioros 的那块石头。图 3 图 4 分别描绘了游戏的场景。我们还发现藏于希腊国家博物馆的一尊希腊大理石双柄长颈瓶上面的图画,被证明属于公元前 4 世纪前期的葬礼品,图中年轻人的玩球方式和现代足球的颠球惊人的相似,希腊政府曾经在发行的邮票中自豪地将此图片展示的古代球戏和现代足球放在一起。不过,有些古典学家对其真实的形制出言谨慎,斯蒂芬米勒只是推断球为皮革包裹的动物膀胱球,质地轻且弹性好,但认为在没有任何文字描述证据的前提下,断定其为足球言之尚早,哈里斯甚至认为它不过是运动员在竞技训练洗浴后的休闲娱乐活动,主要考量的是人的平衡性。当然,米勒和哈里斯的话也只能算是一种推断
24、,毕竟图上的年青人是用大腿在颠球,这至少算得是古希腊人的足球戏。但可以肯定不是普及性的足球戏或足球运动。如果当时古希腊有足球竞技比赛或一种普及民间的足球游戏的话,古文献中多少有些只言片语,或者存留一些雕刻艺术和图片。所以这幅古希腊年青人颠球的图画被说成是古希腊足球,也只是凭表面形制充分想象作出的判断,要真正判定它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中国古代的“球戏”比之古希腊、罗马,要丰富得多。从形制上至少可以分出用手抛接的,用足踢的和用棒击的三种,前两种早在先秦就已出现。战国时代,民间就流行一种类似古希腊抛接的游戏“弄丸” ,其玩法为抛接多个小球。据庄子徐无鬼记载:“市南宜僚弄丸而两家之难解。 ”成玄英疏:“
25、姓熊,字宜僚,楚之贤人,亦是勇士沉没者也。居于市南,因号曰市南子焉。楚白公胜欲固作乱,将杀令尹子西。司马子綦言:熊宜,勇士也。若得,敌五百人。遂遗使屈之。宜僚正上下弄丸而戏,不与使者言。使因以剑乘之。宜曾不惊惧,既不从命,亦不言他。白公不得宜僚,反事不成,故曰两家难解。 ”大概是因为这种抛接球难度较大,相对而言费时又费神,不便于在民间普及。因此从汉代开始,随着“百戏”的流行,这种讲究技巧的手抛接游戏融入到“百戏”之中,直到现代仍然可以见其表演,但已成为杂技项目供人观赏。足踢的球戏,中国古代称蹴鞠,但按现代运动形式分,中国古代蹴鞠可分游戏性和竞技性两种。游戏性的足球最早见于文字记载是战国策齐策
26、。其文说:“临淄之中七万户其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蹹踘者临淄之途。 ”这里把蹴鞠与多种乐器、娱乐游戏并列,可知其性质是非竞技性的。战国记载的这段史料“虽不见其具体的游戏方式介绍,但从以上活动的性质上看,此种蹴鞠是一种不用专门的鞠场、以个人或几个人踢控球表演为主的游戏。 ”11由于中国古代的足球戏与民俗节日“寒食节”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使之得以代代相传。寒食节是中国古代春时三节之一,是悼念忠臣(介子推)的节日,因此得到各代统治者的重视。古代寒食节风俗活动丰富多彩,诸如钻柳榆取火,编制柳圈、柳球,将柳条串插在门楣上(称“子推燕” ) 。杜甫寒食有:“朝来新火起新烟”之句。
27、元人张弘范寒食后诗有“家家钻火露新烟”之语。然而,中国古代“寒食蹴鞠”是一项重要的俗事。从史料记载来看,最早提到“寒食蹴鞠”的是西汉的刘向。他在新序中提到“寒食蹋蹴鞠”的民间俗事。由于“足球戏”成为寒食节的内容,中国的“足球戏”更是借助民俗的文化传播而得到快速发展,而且也使中国古代的“足球戏”更具有了民族特色。与西方古代以抛接为特点的球戏相比,中国古代球戏更注重与大自然相结合。游戏地点一般都选择在户外,在一年春暖花开的季节,往往在玩足球时,都会提到“花” 、 “树” 、 “鸟” 、 “水” 、 “月” 、“雨” 、 “烟” 、 “街” 、 “市”等自然物。如唐代诗人王维寒食城东即事写道:“蹴鞠
28、 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已。 ”12文中提到“鸟”和“杨柳” 。又唐人仲无颜在气球赋中写道:“寒食景妍,角争竞逐,驰突喧闹,或略地走丸,乍凌空似月圆。 ”诗中提到天上的“圆月” 。唐诗人白居易洛阳寒食日作十韵:“上苑风烟好,中桥直路平。蹴毬尘不起,泼火雨初晴。 ”13文中有烟、火、雨等自然物。唐诗人韦庄丙辰年郦州遇寒食城外醉吟:“雨丝烟柳欲清明,金屋人间煖凤笙。永日迢迢无一事,隔街闻筑气毬声。 ”诗中有雨、烟、柳、凤笙、街巷。足见,中国古代的球戏是贴近自然的,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相吻合的。中国几千年来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根据中国著名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的观
29、点,主要内涵有四项基本观念,即是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其中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一个重要的中国文化理论问题。天人合一的思想包含着丰富的意义,首先,天人合一的天实指宇宙、世界、自然,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的统一。中国古代的“足球戏”在制做上,原料为草、柳条,后来为动物皮革。在游戏场所的选择上,主要选择空气新鲜的户外,一般在草地上、小溪水边、柳树阴下踢球,大自然到处都可作为足球戏的场所,球戏在自然界中,与之融为一体。中国古代足球戏的方式可分单人、双人和多人的形式。其中单人足球中在“戏”字上,这个“戏”既有表演、戏弄、技巧之意。在唐宋时期,古人给足球戏取了一个“白打”的名称。唐
30、代诗文中说:“寒食白打” ,指的就是这种足球戏,用各种踢法叫“白打” 。宋明时期,足球游戏的技巧高得惊人。 蹴鞠谱中形容说:“脚头十万踢,解数白千般。 ”这里“解数”有套路之意,也就是成套动作组成的球戏,就像现代踢毽子一样。宋明足球戏可以用肩、背、奈、拍、拽、控、膝、拐、搭、臁“十种解数” (套路) 。这十套动作串在一起踢起来,只见球在人的身上、身下来回滚动,让人眼花缭乱。 蹴鞠图谱中就讲到:”一身俱是蹴鞠,旋转纵横,无施不可,虽擅场校尉,千百中一人耳。 ”当时能踢到球在身上乱滚的技术也是千百分之一而已。当然,也可以把十套踢法分开来踢,方法有一人场户至十人场户的动作。 蹴鞠谱说:“两人场户名打
31、二,三人场户名小官场,四人场户名下火,五人场户名小出尖,六人场户名大出尖,七人场户名落花流水,八人场户名凉伞儿,九人场户名踢花心,十人场户名全场。 ”由于足球游戏套路多,一般都是由简到繁,从低级到高级多种踢法。技艺高者可以踢高级的,技术差者可以踢低级的,这样既能使足球游戏向民间发展,又可以使足球游戏成为一种欣赏性极强的表演项目。正因为中国古代足球游戏的玩法多、趣味性强,所以大大吸引了不擅长竞技的女子和儿童踊跃参加。在我国文物上经常能见到娇媚女子和幼童踢球的画面。诸如群儿踢球纹瓷器上有群儿踢球的情景;宋蹴鞠纹陶枕上有一少女戏球的图像;吴有如画宝蹴鞠图上有四个男女儿童戏弄多球的场面,其中一女童用脚
32、内侧把球踢向空中,引起周围一群儿童惊喜欢跳。宋元明清,除了女子、儿童是足球游戏的主要参与者,也有地位高的贵族、出家道士、青楼女妓,甚至一些皇帝也对足球游戏产生了兴趣,尤其是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徽宗赵佶更是对足球戏乐此不疲。宋代宫廷画家胡廷辉曾画有一张蹴鞠图 ,画中描写了宋太祖赵匡胤聚精会神踢足球的场景,宋徽宗赵佶因奢好足球,把一个只会踢球的高俅当作宠臣,给以高官厚禄,成为历史话柄。比较而言,西方把球作为游戏的时间约在公元前 5000 年左右,这比我国战国“抛丸”和临淄市民蹋鞠要早得多,但在玩法上,我国不仅有手抛接球戏,更有足踢方式的游戏,这一点是早于西方的。而且,西方古代的球戏一直没有在民间普及,
33、而中国的球戏却一直传承下来,到清朝才走向衰落,足有三千年历史。其次,西方球戏宗教气氛很浓,而中国的球戏具有民俗特色,注重“天人合一”与自然结合是其最大的特色,这又是两者的不同。3、中西方古代“竞技性”球类的异同以田径、赛车、奔跑的体育项目为主,这是从古希腊就开始的西方体育传统。裸体赛车、投掷标枪、奔跑的体育特征源于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同时也源于西方文化、宗教精神。从阿尔菲斯河谷的竞技场上,希腊人赤裸着身体奔跑着、奋力将标枪掷向天空、四轮战车掀起的尘土弥漫着整个天空,到罗马统治时期的末代奥运会,所开展的体育项目主要是“五项” 、 “七项”竞技,以跑、跳、投、马车赛为主。西方人认为马车、奔跑、投掷
34、都是纪念宙斯众神的“四大竞技” ,蕴涵着神性,体现了摆脱世俗生活是西方宗教的出世精神。在古埃及,宗教和军事性的体育活动占据主流位置,在法老和上层贵族中球赛是经常的运动。亚历山大大帝开启了马其顿帝国的序幕,也宣布了希腊化时期的来临,同时期的希腊文献中第一次出现了球场(sphairisterion)一词,这个词至少证明当时曾为竞技性球类比赛修建了球场。当热衷体育竞技的罗马人登上历史的舞台,西方球类文化才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在罗马时期,球场进一步正式和完善。罗马学者小普林尼曾经在信中提到自己在乡村的两处房子都带有球场,在他劳伦狄安别墅旁的球场紧挨海滩,面朝夕阳;在他图斯坎的房子旁,球场紧挨浴室的更
35、衣室而建,规模很大,可以同时容纳好几群人比赛,每种球赛都有一圈人在围观。罗马时期,贵族们对球赛的热爱和追逐达到了高潮,在西塞罗皇帝 62 岁的时候,他依旧参加在马尔斯广场(campus Martius)举行的球类比赛, “看起来是罗马政治家和律师们习以为常的消遣方式,就像现代社会的高尔夫、网球和壁球一样”14随着受欢迎程度的增加,球类比赛的种类逐渐齐全和丰富,讽刺诗人马提雅尔将一件斗蓬和一首短诗送给一位朋友,诗中写到:“当你热衷于玩令人微微出汗的特拉贡(Trigon) ,玩灰尘弥漫的哈尔帕斯顿(Harpastum) ,或者传递用皮毛包裹的佛里斯( Follis)时,这件斗蓬将派上用场。 ”15
36、古代西方作为竞技使用的球场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比较简陋的,甚至没有固定的场所,比如瑙希卡在海滩、西塞罗在广场、亚历山大在庭院。另一种出于城邦国家的公共教育目的的以及私人贵族身份等级制的炫耀,球场还是出现在希腊化时期的历史舞台。其中,德尔菲的一块碑文的记载非常有意思,它记载了挖掘、平整球场的成本,而且还记载了球场中还修建了一堵矮墙,另一块碑文比较了用黑色泥土和从体育场借白沙子做球场表面的成本差异。罗马时期,球场进一步正规和宏大,在西西里岛肯特利帕城的一对父子为了纪念他们成为城市的联合执政官,就向城市捐赠了公共的球场,考虑到地中海的气候,这样的球场应该是露天而建的。马提雅尔还在一首诗歌里提到一座附属
37、于公共浴室的球场,人们总是在正式洗浴之前玩一场球赛,然后痛痛快快地洗个热水澡。诗人斯塔休斯还提到罗马的一个球类赛场有地下供暖设备,以使人们在冬季赛球,遗憾的是,我们对罗马时期球场的大小、布局、设施了解甚少。由上不难看出,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确有竞技性的球类运动。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延续千年的古希腊四大冠冕赛会却没有球类竞技,毕竟“自近一个世纪以来,用球类运动或近似于球类的器材来进行比赛的团体运动比以往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都吸引更多的观众。 ”16关于这种现象,我们只要了解一下西方文化就迎刃而解了。西方,尤其是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注重单体的体育竞技是西方人崇尚个性的人文精神的表现。古希腊四大竞技、古希
38、腊奥运会都是以个人马车赛,以个人记成绩的田径、马拉松、投掷标枪为主,整个赛事虽然是一个整体,也是以各个城邦组团参加,但其中残疾比赛的个体都是相对独立的,并以个人竞技获胜,个人获得的荣誉往往高过整体,如个人获得竞技胜利,国家城邦会授予其英雄奖章,免其税收,甚至城邦人民要夹道欢迎获胜者的归来,特别是被古希腊艺术家塑造的竞技获胜者的形象掷铁饼者,充满了古希腊人对个人崇拜与完美体态、肌肉的完美结合的执着追求,以恰到好处的比例关系、充满张力肌肉的质感,共同营造出神秘、完美、理性的魅力。以崇尚个性的人文精神为基础,以个人英雄主义为伦理导范的古希腊奥运会,没有把以集体为特点的球类竞技例于其中,也是不奇怪的。
39、对神灵的崇拜、对宗教的敬畏使的西方体育竞技追求高大、神秘、威严与永恒。从最早的古希腊以宙斯众神为宗教信仰序列的竞技文化,到后来基督教以及文艺复兴以后的宗教体育几乎莫不如此。古希腊竞技赛会上的众神个个高大、威猛,个个有神秘的来历,因为他们是神人的结合体。以基督教为神灵崇拜的罗马人在球类运动上有所发展。西罗马的拜占庭时代,受波斯帝国的影响,球类运动与西亚北欧游牧民族的骑马传统较好地结合起来。公元 12 世纪,拜占庭历史学家斯纳莫斯在描述皇帝曼努埃尔一世打马球时如何跌落马下被马拖行的场景时,顺便提到了马球比赛:年轻人被分为人数相等的两支队伍,他们选择一块开阔和平整的地方作为球场。球用皮革制成,有苹果
40、般大小。当球开始在球场中央滚动时,双方全速冲向它。每队都试图将球打进赛前标志好的对方的球门。比赛充满着危险和事故,因为球员要始终屈身骑在马鞍上,并扭转身体,急速转向,调整步幅和步伐,以赶上球的运行。17这里描述的不仅有打马球的姿态、急速转向打法,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球门、球杆的出现,拜占庭人在希腊人曾经从事的球类运动中,开创了使用球杆射门的漫长历史。中世纪和近代西方竞技性球类运动可以说是最能反映西方神灵崇拜观念的宗教体育的典型。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出现了一个叫做维多里诺.达.费尔特雷的名人,此人就是基督教信奉者。他从“爱上帝出发”办“神士”教育。在维多里诺制定的课程包括古希腊罗马著作,还包
41、括历史、哲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和体育,其中体育项目有骑马、跑、跳、击剑、游泳、射箭、角力、跳舞和球类运动。但是在这种“神士”教育理想的影响下,西欧 16-17 世纪的上流社会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体育在教育中受到重视,身心并重成为年轻神士追求的目标,体现人的体力、智慧和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剑术、骑马、打猎、网球、跳舞等成为日常学习科目18。在美国 1862 年圣诞节就有 4 万人观看了纽约军团的棒球表演,退役士兵在全国广泛传播了棒球、拳击、摔跤、击剑、游泳、钓鱼、高尔夫球等运动19。 众所周知,近现代风靡世界的篮球,其发明者就是美国麻省春田基督教青年会学校的奈史密斯,而且篮球在向世界各地的
42、传播当中,基督教青年会也是主角,诸如向中国、香港、台湾及亚洲其它国家的传播。基督教青年会于 1844 年在伦敦成立,1855 年在巴黎成立“基督教青年世界协会” ,青年会的宗旨是“改善青年灵魂、精神、社会和身体状况” ,十分重视文化和体育活动,每个青年会均设体育部并建造体育馆。1885 年,波士顿青年会在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成立青年会干事训练班(后改为学院) ,该校教师奈史密斯(James Naismith,1861-1939)于 1891 年发明了篮球运动,霍利奥克城青年会干事威廉摩根(W.G.Morgan)于 1895 年发明了排球运动。篮球在中国的开展最早从基督教学校开始的,而且美国人
43、亨利格雷在加尔各答创立了印度第一个基督教青年会。青年会除开展英国户外活动外,还推行篮球、排球等项目。19 世纪末,曲棍球、橄榄球、板球、足球等开始在中小学流行,深受学生欢迎。19 世纪,许多欧洲人移居菲律宾,马尼拉的英国人每逢星期日举行足球比赛,当地人才开始了解现代体育运动。美国占领菲律宾后,带来了棒球、田径、排球和篮球等运动,不少美国人成了体育教师和官员,其中基督教青年会对传播球类运动起到主要作用。这些西方球类运动对身体强健主体的突出,直指公平、公正竞争精神,充满向上的活力和冲动,其早期的宗教思想是将人的精神引向爱上帝自由的天国,使人的心灵通过球类竞技上升到永恒的真理,表述了对天堂、上帝、仁
44、爱的向往和身体永恒的追求。篮球运动以其和谐完美的战术配合、空中灌篮有如神助和公平的裁判规则,都极大地喧染了改善灵魂、精神、社会和身体的宗教主题,令人感受到超拔向上的精神慰籍,不愧为基督教青年会的典范之作。中国古代的竞技性球类运动的体育追求是在中国传统哲学、伦理思想的影响下,经过长期体育实践形成和发展的,表现出与文化相应的人文精神。中国文化的最高的境界是“和” ,因而“中和”之美即成中国古代竞技性球类的自觉追求,也是中国古代体育竞技的最高标准,体现了中国古代体育的根本精神。中国大儒家孔子在继承与发挥殷周时期“尚中”思想的基础上,首次将“中”和“庸”结合起来,并上升到哲学高度,正式提出了“中庸”概
45、念。 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德也。致中和,天下位焉,万物育焉。 ”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有学者人为,所谓“中”有二义:一曰内也 ,即人之本性情感藏之于内心中,尚未显露,无偏无倚;二曰“正也” ,即无过不及之义,恰到好处。所谓“庸”亦有二义:一曰“用也” ;二曰“常也” 。因此, “中庸”本义即是“用中”之义,中庸之道即是“用中”之常道20 。中国古代竞技性球类的“中和” 、 “用中”就是指球类比赛的内容、竞技形式、比赛风格等方面的内部各种因素适度发展、球场结构和谐的美,即比赛内容美善相乐、体育情感刚柔相济、比赛形式文质
46、彬彬、比赛风格华朴融合。中国古代竞技性球类运动强调“中和” ,力球体育比赛处处达到平衡,使之公平、公正、不偏不倚。东汉人李尤写的鞠城铭说:“圆鞠方墙,坊像阴阳。法月衡对,二六相当。建长立平,其例有常。 ”这里的“圆”指足球, “方”指场地。这是仿照阴阳的道理天圆地方,球场两边的球门如月相对,一边 6 个球门,两边共 12 个球门,上场队员也是一边 12 个,两队共 24 人的对立统一,追求一种不激不励,尽善尽美的“中和”之美。 “建长立平,其例有常”的比赛规则也是“用常”的中庸之义。东汉李尤鞠城铭还讲到当时比赛要求运动员、裁判员“不以亲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其非。鞠政犹然,况乎执机。 ”
47、要求运动员要遵法,裁判员执法要大公无私,运动员被处罚也不能埋怨是非,这样制定公正、公平竞争,使裁判有法可依,就像朝廷国家执法一样,所以称之为“鞠政” 。 论语雍也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是孔子对人性全面发展的君子的要求,后来也反映到竞技性球类运动中,指技术与质朴的对立统一。到唐宋时,足球场开始走向简单化,即出现了单球门的比赛。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说:“左右军筑球,殿前旋立球门,约高三丈许,杂彩结络,留门一尺许。 ”据事林广记戌集球门图可见宋代球场四周空空,只在简陋的场地中间立一球门,比赛分两边,向中间射门。这比起汉代“圆鞠方墙” , “殿翼相当,谓屋势如鸟翼
48、”的大型豪华球场来,无疑要简单得多。然而,尽管比赛球场简单化,但踢球技术却要求高了,进攻、防守也复杂起来。 东京梦华录 、 醋鞠谱 、 蹴鞠图谱 、 事林广记中都有记述:“初起,球头用脚踢起与骁色,骁色夾住至球头右手,顿在球头膝上,用膝筑起,一筑过。不过,撞在网上颠下来,守网人踢住与骁色,骁色复夹住,仍前去顿在球头膝上筑过,左右军同。 ”(蹴鞠图谱 )从中可以看出,球员分接球、传球的、守网的(即守网上掉落的球) 、射门的,分工明确,各负其责。但每一次射门,都必须由接球的、传球的和射门队员配合,开球是球头(队长)踢起,经过几脚传递再传给球头用膝部射门,射过球门,对方接住,也经过几次传递由球头射门
49、。这种比赛方法看似简单,其实很复杂,强调“接” 、 “传” 、 “稳” 、 “准” 、 “上” 、 “下” 、 “左” 、 “右” 、 “曲”和“直” , “伸”和“缩”等的对立统一,是竞赛求简而技艺求精,是“中和”之美在体育形式、风格方面的追求。纵观中国球类文化,不难看出,无论是汉代的“法月衡对,二六相当”的球类比赛,还是宋代单球门以轮踢为特色的筑球比赛,都使比赛形式、竞技程度在自身应有的适度内发展,没有过或不及的缺陷。如汉代圈于“圆鞠方墙”和“鞠政”的约束中,几乎不可能出现黑哨、受贿和打架等球场暴力。宋代蹴鞠被中间的球门框束,比赛是从两边向中间踢的方式,球几乎很少踢出场外,而且中间的球门将双方分隔开,互相之间没有任何身体接触,没有任何相互碰撞,使矛盾处于平衡和稳定的状态中。所以中国古代的球类运动是对立因素的交融,多样或相反的东西有机地构成和谐的整体,完全体现了“中和”的文化内涵。4、结语中国古代球类文化两大基本类型即阳刚与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