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创新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课件51 六国论(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ppt

上传人:微传9988 文档编号:2789543 上传时间:2018-09-27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9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课件51 六国论(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创新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课件51 六国论(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创新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课件51 六国论(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创新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课件51 六国论(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创新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课件51 六国论(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第20课 六国论,散文之部,闭上眼睛 流 沙英国登山运动员约瑟攀登过阿尔卑斯山主峰。但不幸的是,他所加入的这支野外登山者队伍并无实战经验,在向主峰发起冲锋的时候,遭遇了暴风雪和局部雪崩。同行的7人中有6人遇难,唯有约瑟活了下来。,温馨晨读,这事发生在21年前。从此约瑟就再也没有登过阿尔卑斯山。 约瑟后来接受英国一家登山爱好者协会的邀请,讲述当年的那段经历。约瑟讲得很从容。当谈到在冰峰上如何自救时,约瑟说:“伙计们,发生危险时,你们什么也不要做,只要把眼睛闭上就行了。” 所有的队员哄堂大笑。 约瑟却一本正经地说:“真的,只

2、需把眼睛闭上,站在原地祈祷。”,温馨晨读,约瑟说:“也许你们不相信,当年7人遭遇暴风雪时,我们一起下撤,当走到半山腰时,应该是安全了。但山上发生雪崩了。雪崩铺天盖地而来,我们已无处可逃。我闭上了眼睛,站在原地,我想自己肯定会死。我开始祈祷。但最后什么也没有发生,雪只盖住了我的下半身。但是,我的朋友却全死了。他们并不是被雪埋没的,而是死于缺氧。当雪崩发生时,他们往山下狂奔,他们所带的氧气很快被消耗殆尽。”,温馨晨读,约瑟说到这里,所有的队员都愣住了。 约瑟说:“逃生是人的本能,当危险降临时,我们常常会忘记常识,忘记最基本的生存法则。今天,我就要给你们一个忠告:当你们攀上高山时,你们需要永远牢记常

3、识,当一切无法抗拒时,就请闭上眼睛祈祷吧。”,温馨晨读,知 友 1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后汉书赏读:风大的时候才看得出,哪种草是能够活下来、生命力强的;天气冷了,才看到哪种花是最后凋谢的。这是比喻只有经历了严酷的考验,才能看得出事物的本质。,温馨晨读,2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史记赏读:好药虽苦却有利于治病,忠诚的话虽不顺耳却对端正行为有帮助。现在常用来说明应该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和批评。 3记人之善,忘人之过。 晋陈寿赏读:应该记住别人好的方面,忘掉别人的过错,这样才能广交朋友。,温馨晨读,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苏洵(10061066),字明允,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

4、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等,皆不中。乃悉焚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祐间,与二子轼、辙同至京师。,自主学习,欧阳修上其所著权书、衡论等二十二篇,士大夫争传之。宰相韩琦奏于朝,除秘书省校书郎。历迁陈州项目城令。与姚辟同修建隆以来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而卒。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审势”、“定所尚”。他主张“尚威”,加强吏治,破苟且之心和怠惰之气,激发天下人的进取心,使宋王朝振兴。,自主学习,由于苏洵比较了解社

5、会实际,又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古为鉴,因此,他的政论文中尽管不免有迂阔偏颇之论,但不少观点还是切中时弊的。 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自主学习,2背景简介本文的历史背景应从两个角度着眼:一是作者论述的六国灭亡那个历史时期的情况,借以了解作者立论的根据;二是作者所处的北宋时代的历史状况,借以明确作者撰写此文针砭现实的意义及其写作上的特点。,自主学习,战国时期,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六国纷纷割地求和,韩国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随之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不从其他方面去论证,而抓住六国

6、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北宋建国以后,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由皇帝直接控制禁军,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自主学习,这样的措施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是也造成军事上的衰颓。政治上的专制腐败,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苏洵写这篇文章并不是单纯地评论古代的历史事件,而是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自主学习,3审美视窗 行者苏洵与

7、学者苏洵我们今天读苏洵的文章,特别是他的论说性散文,如身凌绝顶,有一种俯瞰古今的壮阔之美;如驰目旷野,有一种丰俭适度的自然之美;如观山川布列,有一种刚柔相济的谐和之美;如俯仰宇宙之间,有一种对立统一的平衡之美。这与苏洵从小就亲近大自然,眷恋大自然,阅读大自然不无关系。,自主学习,毫无疑问,正是得益于少年的山川壮游,苏洵才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性情,磨砺了意志,烹炼了思想,才锻造出了一支能够摹山范水排山走浪的如椽之笔。毫无疑问,正是得益于少年的山川壮游,广涉各地的风土民情,苏洵才有可能激发出对世界对生活的美好想象,在其文章中才有了对治国安邦的严肃思考和设想。正因为绝望于功名,才有了豹变似的大转身;正

8、因为有了“行者”经历所开拓的宏大视野、所激发出的巨大生命能量,才成就了他一代鸿儒大学者的美名。,自主学习,因此,苏洵的“行者”生涯,不仅不是光阴浪掷、韶华虚度,而且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生命体验,是他成才路上必不可少的一种铺垫,是他终成为一代名家巨儒不可或缺的器识蓄养和精神储备。,自主学习,自主学习,m,ji,l,di,ju,y,j,p,2通假字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_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_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_暴霜露_,自主学习,“厌”通“餍”,满足,“当”通“倘”,如果,“无”通“毋”,不要,“暴”通“曝”,冒着,自主学习,它实际上,副词,表示所说的实际情况,祖辈、父辈,父亲的父亲,智谋

9、和力量,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_ 今义:_,自主学习,前例、旧事,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4文言句式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赵尝五战于秦 (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洎牧以谗诛 (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 ),自主学习,被动句,状语后置句,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5一词多义 (一)实词(1)非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 )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 ),自主学习,不是,错误,不对,没,不,(2)视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10、( )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 )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 ),自主学习,对待,比较,看,(3)得 得双石于潭上 ( )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 ) 此言得之 ( ) 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 ( ) 吾得兄事之 ( ),自主学习,得到,能够,得当,收获,必须,应该,(二)虚词(1)已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 )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 ( )学不可以已 (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 ),自主学习,不久,很,太,停止,已经,罢了,(2)以 不赂者以赂者丧 ( )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 ) 洎牧以谗诛 ( )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 而犹有可以不赂

11、而胜之之势 ( )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自主学习,因为,把,因为,用,凭借,相当于“而”,表并列,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 )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 )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 ( ),自主学习,相当于“而”,表修饰,来(表目的),在,自主学习,名词作状语,一天天,一月月,名词用作动词,侍奉,名词用作动词,坚持正义,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这篇文章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贿赂秦国,从而得出必须团结抗敌的历史教训,借题发挥,以古讽今,批评北宋朝廷屈辱求和的外交路

12、线。,合作探究,合作探究,六国论,结构图示,合作探究,六国论,重点突破 一、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的?有什么特色?提示 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第一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合作探究,第二个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不仅紧扣题目,明确了论题,而且便于后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在结构上具有提挈下文,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两个分论点实际上是从正(第一个分论点)反(第二个分论点)两方面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的,使中心论点完备周密,在逻辑上站稳了脚。,合作探究,二、课文第2、3段

13、分别论证了两个分论点,是怎样论证的?与中心论点的论证有什么关系?提示 课文第2段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作者主要是用事例和引用的方法,针对韩、魏、楚三国赂秦的弊端进行论证。先摆出秦“战胜而得”与诸侯“战败而亡”的事实,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秦之所大欲”与“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的论断。,合作探究,否定了与论题相反的论点,既照应了开头,又为下文的进一步论证作好了准备。接下来,从“思厥先祖父”到“而秦兵又至矣”几句,虽是想象之辞,但形象地说明了诸侯之地得来不易,然而他们却“视之不甚惜”,为苟安一时,便轻易地拱手与人,这样,非但不能保全自己,反而加深了敌人的侵吞欲

14、壑,遗患无穷。接着,作者运用推理得出结论:由于“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诸侯就越地少国弱,而“侵之愈急”,暴秦就越地多国强,因而得出结论为“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合作探究,最后又引用古人的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作比喻论证,贴切恰当,既补充了上文的论证,又含有收束之意,而且使论证深入浅出,明白易晓,增强了说服力。 这一段,是从正面直接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从而抓住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实质进行论证。所以,只要作者有力地、令人信服地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就从根本上论证了中心论点。,合作探究,课文第3段论证了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作者主要

15、采用了分层论证的方法,针对齐、燕、赵三国不赂秦而破灭的情况进行论证。共分两层论证。第一层论齐国,虽“未尝赂秦”,但它亲近秦国而不联合五国,所以,五国一旦破灭,它就必然要被无厌的暴秦所歼灭。第二层分别论证“燕赵之君”的“义不赂秦”。这两国都能用兵守土抗秦,保全国家,但由于燕丹“以荆卿为计”,因而“始速祸焉”,导致灭亡;同样,由于赵国李牧被诛,用武不终,因而“邯郸为郡”,结果也是国家灭亡。,合作探究,不仅如此,而且燕赵两国“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智力孤危”没有援助,所以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战败而亡”的。作者层层推进地从齐、燕、赵三国破灭的结果推论其破灭的原因,有力地证明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分论点

16、,否定了“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疑问,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的正确,避免了逻辑上的漏洞,使论证完备周密,无懈可击。最后从“向使三国”到“或未易量”几句,以假设的原因得出假设的结果,归纳了第2、3段对两个分论点的论证,照应了开头。,合作探究,三、将第4段末句改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可有慎哉”,并删去第5段,这样做好不好?提示 六国灭亡原因各不相同,而以地赂秦者不过三国,作者巧妙地提出“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论断,这样就把灭亡的原因集中到“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上来了。至于为什么要“赂秦”,作者则直到最后才说出了最要紧的一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合作探究,这叫做“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17、。(注意:苏辙同题文章中最紧要的一句是“不知天下之势”)作者这样来论述问题有极强的针对性,因为北宋正是为辽、西夏“积威之所劫”而年年纳币。如果删去“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就看不出这一点了,这是违背作者的意图的。,合作探究,其次,从布局上看,本文是从论史逐步转向论策的。因此从第3段开始,先肯定燕、赵的“远略”,接着又批评了他们的错策。循此继进,作者又为六国设想出总体的战略:第一步,不赂秦,不附于秦,不派刺客,不杀良将;第二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这样的设想是为下文“不赂而胜之”一语作铺垫的。这个总体的战略设想也是针对北宋朝廷说的。如果删去第

18、5段话,上面这些话就变成无的放矢了。 这种写法就叫做“借古讽今”。,合作探究,1文本审美(1)借古讽今,针砭时弊本文属于史论,但并不是进行史学的分析,也不是就历史谈历史,而是借史立论,以古鉴今,选择一个角度,抓住一个问题,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地确立自己的论点,进行深入论证,以阐明自己对现实政治的主张。,审美写作,因此我们分析这篇文章,不是看它是否准确、全面地评价了历史事实,而应着眼于其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文末巧妙地联系北宋现实,点出全文主旨,语意深切,发人深省。,审美写作

19、,(2)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本文为论说文,其结构完美地体现了论证的一般方法和规则,堪称古代论说文的典范。文章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从正面加以论证;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论断;最后借古论今,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审美写作,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既深入又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文中运用例证、引证、假设,特别是对比的论证方法。如“赂者”与“不赂者”对比;秦与诸侯双方土地得失对比,既以秦受赂所得与战胜所得对比,又以诸侯行赂所亡与战败

20、所亡对比;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对比;以六国与北宋对比。通过对比增强了“弊在赂秦”这一论点的鲜明性、深刻性。,审美写作,(3)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在语言方面,本文除了具有一般论说文用词准确、言简意赅的特点之外,还有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在论证中穿插“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矣”的描述,引古人之言来形象地说明道理,用“食之不得下咽”形容“秦人”的惶恐不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文章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感情。,审美写作,不仅有“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流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的痛惜

21、、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再加上对偶、对比、比喻、引用、设问等修辞方式的运用,使文章“博辨以昭”(欧阳修语),不仅章法严谨,而且富于变化,承转灵活,纵横恣肆,起伏跌宕,雄奇遒劲,具有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审美写作,2写作迁移【角度】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这是苏洵的拳拳爱国之心。作为一个普通的国民,不忘国家兴亡之道,真正体现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箴言。请以此为感悟,写一篇文章。,审美写作,【写作示例】 位卑未敢忘忧国“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这是苏洵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国家的忧患意识,正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真实体现。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这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名句。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陆游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而这也正是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保持的一种信念爱国主义精神。,审美写作,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