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盈余管理问题对新会计准则制定的影响_论文.docx

上传人:dzzj200808 文档编号:2782415 上传时间:2018-09-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盈余管理问题对新会计准则制定的影响_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盈余管理问题对新会计准则制定的影响_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盈余管理问题对新会计准则制定的影响_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盈余管理问题对新会计准则制定的影响_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盈余管理问题对新会计准则制定的影响_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 9盈余管理问题对新会计准则制定的影响摘 要:政府对证券市场的监管严重依赖会计盈余数据,这就要求会计信息具有更强的相关性与可靠性,会计准则是保证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会计规范,因此,它必然成为制约盈余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同时会计准则由于种种原因也可能成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工具。因此,会计准则在制定的过程中,如何即保持一定的前瞻性,又符合国际惯例的要求,同时还要尽量减少机会主义者可以利用的空间,这将是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最为困难的选择。 关键词:会计准则 盈余管理 上市公司 我国自 1990 年设立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截至 2017 年 6 月底,中国境内上市公司数(AB 股

2、)1477家,市价总值亿元,流通市值亿元,总股本达到亿股,投资者开户数万户。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证券市场已经成为资源配置的重要渠道之一,能否高效率的配置资源,提高宏观经济效率,已经成为证券市场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的盈余管理行为严重影响了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侵害了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因此,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有关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投资者、债权人、证券监管部门、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等所关注的焦2 / 9点之一。 我国证券市场与发育完善的其他国家的证券市场在很多方面有很大不同,其中许多因素是制度制约因素,在短时间内是“刚性”的,是

3、不可改变的。政府对证券市场的监管严重依赖会计盈余数据,这就要求会计信息具有更强的相关性与可靠性,会计准则是保证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会计规范,因此,它必然成为制约盈余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会计准则虽然一方面有力地制约了盈余管理的发生,但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也可能成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工具,准则的实施效果甚至完全违背了准则制定的初衷。比如 2000 年底我国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给予资产以新的科学定义,并专列一节来规范有关资产减值的相关处理问题,强调了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执行。但是,资产减值会计在我国发展的六年里,在实务中并不完善,几乎成为有些上市公司操纵盈余的工具,因此 06 新准则对资产减值

4、部分进行了较大的修订。 一、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制约作用 一些因素制约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发生,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会计准则、外部审计、公司治理结构等。由于会计信息的提供是由会计准则规范的,因此会计准则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会计信息的质量。虽然有了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不一定能确保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但是反过来却可以说,3 / 9没有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会计信息质量必然得不到保证。我国从 20 世纪 90 年代起,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象日益严重,虽然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多管齐下,但会计准则作为报表编制及审计的客观依据,在防范和抑制盈余管理方面责任重大。为了不使弄虚作假者有所借口,为了从源头上堵塞漏洞,提高会计准则的质

5、量是问题的实质与要害。因此,会计准则是防范和制约盈余管理的关键因素。首先,会计准则约束企业在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过程中,必须遵守 GAAP(公认会计原则) ,这可以从较大程度上避免企业的随意性,使会计信息有了横向与纵向的可比性。其次,会计准则不仅是会计信息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规范,也是审计师执业的重要依据。第三,也是政府监管部门事后惩戒的重要依据。因此,从技术性角度来看,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起到了关键的制约作用。但同时,会计准则的不完善又是产生盈余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盈余管理对会计准则制定的影响 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的建设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密切相关,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的发布,

6、几乎都有资本市场案例为其背景。财政部会计司于 1988 年 10 月成立了会计准则课题组,着手会计准则的研究与制定。尽管会计司到1996 年已经发布了 6 批共 29 项具体准则的讨论稿,并召开了多次小型讨论会,对已立项会计准则进行了必要的论证4 / 9与修正,但是这些征求意见稿并没有发布成为真正有约束力的会计准则。实际上,从 1996 年初财政部会计司完成了准则征求意见工作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会计准则制定上并没有进展,直至 1997 年,财政部才颁布了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 。而关联方交易准则之所以能公布,与证券市场危机不无关联。1996 年初,琼民源利用关联交易虚增收入亿

7、,虚增利润亿,虚增资本公积亿,并以此作为利好消息,自我炒作。当时证监会在进行查处时,并没有相关的准则禁止关联交易。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关联交易准则才得以出台。 其他各项准则的出台,几乎有着相同的背景。由于中国证监会 1996 年 1 月修改了配股条件,要求“最近两年净资产收益率每年都在 10%以上”方可取得配股资格。这使得从 1996 年起,很多上市公司为了取得配股资格,进行各种类型的关联交易(如关联方之间的资产置换等)以虚增利润,实现净资产收益率高于 10%的“配股资格线”要求。由于上述各种关联交易在虚增利润的同时,通常不会增加现金,因此,在中国证监会的促成下, “现金流量表”准则于1998

8、 年初首次发布。与之相联系,主要用于充分披露上市公司“粉饰”利润的各种手段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等准则先后出台。至于“收入” 、 “建造合同” 、 “投资” 、 “租赁” 、 “无5 / 9形资产”准则,是因上市公司进行各种虚增利润的交易(如委托投资、售后回租与回购等)手段而发布的。 上述这些都显示出会计准则与证券市场的紧密关系。2017 年前的具体准则被认为是救火式的,证券市场出了问题,会计准则就出来救火,几乎每个具体准则背后都有一段上市公司的故事。一旦上市公司利用制度真空去进行数字游戏,粉饰报表,会计准则就出来弥补不足、堵塞漏洞。我国 2017

9、 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起源于“琼南洋”事件。2002 年 5 月 29 日, “琼南洋”因四年连续亏损退市(经处理后股票简称为“PT 南洋” ) ,在其退市前后所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说明在当时的会计制度中存在很多漏洞,关联交易所产生的问题不能及时暴露,自此之后,财政部就开始紧锣密鼓地制订、修订相关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产生的主要背景是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也是适应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但同时,2001 年,美国安然事件的发生也向我们敲响了警钟,我国资本市场泛滥成灾的盈余管理问题若不及时得到遏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需要通过制订新会计准则体系来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的发展。2017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

10、在充分考虑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和会计环境后,大大缩小了企业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的选择项目,限定了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范围,进一步强调6 / 9了对上市公司泛滥成灾的盈余管理行为的遏制作用,进而规范和抑制了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对盈余管理的滥用行为,这将有力地规范会计工作秩序和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满足外部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维护社会公众利益。 从会计准则出台的顺序来看,从单项具体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到 2017 年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健全完善,我们可以看到会计准则的重点是规范上市公司的盈余确定,进而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从而保护广大中小投资者。这既体现了监管层对上市公司盈余信息质量的重视,

11、也与防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紧迫性密切相关。 三、会计准则制定的两难选择 会计准则在制定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我国当前证券市场发育不完善、对投资者法律保护不完善、证券监管部门监管措施严重依赖会计盈余数字的现实情况,保证与当前的经济发展相适应;其次,也要保证一定的前瞻性。因为会计准则的变更,无论从企业还是社会角度来看,都是有成本的。比如 2017 年 2 月颁布新的会计准则后,各大高校相关专业老师参加各类培训、各类企业也必须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各类培训,同时企业还要改变会计核算程序,更新相关的软硬件,等等。从全社会的角度来讲,在会计准则修订的过程中,如果不考虑成本效益原则,频繁变更7 / 9会计准则就

12、会造成巨大浪费;第三,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逐渐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接轨。随着我国加入 WTO,与其他国家的经济交流日渐增多,我国企业逐渐步入全球大市场,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在制定会计准则的过程中,必然要考虑我国的会计准则要逐渐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接轨。这样,在准则制定的过程中,就不能仅仅考虑当前情况,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情况,使会计准则保证一定的前瞻性,并保有一定的弹性空间。但是,只要会计准则存在弹性空间,会计人员可以对会计政策进行选择,并做出职业判断,必然也就会为机会主义者留下盈余管理的空间。那么,对于准则制定者来说,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当会计准则存在一定的弹性空间时,如何确定弹性空间的大小,也

13、就是所谓的适度性问题,从而最有利于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 比如,在资产减值转回方面,我国 2001 年企业会计制度允许资产减值转回。本身如果已经确认为减值的事实或会计估计发生变化了,原确认的减值又恢复了,从资产的定义来看,当资产“未来的经济利益”增加时,确认减值恢复是符合经济真实的。从国际上来看,IAS36 规定:企业在前次确认资产减值损失以后,只有在计算资产可收回价值中所使用的会计估计发生变化时,才能转回以前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此时,资产的账面价值必须增加至其8 / 9可收回价值,这里的增加即是资产减值的转回。同时也规定:由于资产减值的转回而增加的资产账面价值,不能高于资产以前年度没有确认资产

14、减值损失时的账面价值(减去摊销或折旧) 。可见,我国现行会计制度中有关资产减值的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是相符的,与世界大多数国家的规定也是相符的(除美国) 。但是,就是这样一项符合现象自身规律性的制度,却导致资产减值会计在实施的六年里,资产减值的转回成为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 随着各项准则的出台,又会带来新型的盈余管理行为,这是会计准则在制定过程中留有弹性空间所产生的经济后果之一。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如何即保持一定的前瞻性,又符合国际惯例的要求,同时还要尽量减少机会主义者可以利用的空间,这将是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主要权衡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宁亚平,盈余管理的定义及其意义研究J,会计研究, 2游小荣,新制度留给会计的职业判断空间J,审计与理财, 3王继红、贾香萍、张元启,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9 / 94李吉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