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中国古代的温泉 董跃进温泉的定义和传说 现在一般的说法,地下水的自然或人工露头,水温超过当地的年平均气温者叫温泉。我国古代对温泉没有明确的定义,但对泉水是有的。 说文解字说:“泉:水原也。象水流出成川形。 ” 品汇精要说:“穴沙石面出者,谓之泉水凿地取水曰井。夫井亦泉耳。 ”照此推论,温泉就是从山石或沙穴流出的温水,凿地而出的温水也可列入温泉。如南齐书祥瑞志中说:“建元元年四月,有司奏:“延陵令戴景度称所领季子庙,旧有涌井二所,庙祝列云旧井北忽闻金石声,即掘,深三尺,得沸泉。 ”唐代的艺文类聚说:周代的帝王就写过赞美温泉的诗歌。关于温泉的经典传说与秦始皇有关。 水经注卷十九转引三秦记的记载
2、:在丽山的西北有温泉。人们在沐浴前要先祭拜才能进入,否则该温泉会烂人皮肉。传说是秦始皇与神女一起游玩时违背神女的旨意,神女朝秦始皇的身上吐了一口唾液,秦始皇的身上就生疮了。秦始皇急忙向神女谢罪,请求原谅。神女为秦始皇引出温泉水,治愈了秦始皇身上的疮。后来的人因此而以温泉浇洗疮口。温泉的作用和功效一是种植业。 后汉书郡国志说:“荆州记曰:城南六里县西北有温泉,其下流有数十亩田,常十二月下种,明年三月新谷便登,一年三熟。 ”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卷三十九:“县界有温泉水,在郴县之西北,左右有田数十畮,资之以溉。常以十二月下种,明年三月谷熟,度此水冷,不能生苗。温水所溉,年可三登。” 唐艺文类聚说:“
3、温泉,西者在新丰,北者在广平,有美泉出,溉种,出谷香美。 ”宋太平御览卷七十一:“枣阳县界有温泉,其下有田,资以浸灌,一年三熟。 ”二是烹饪。 水经注卷三十一说温泉“状如沸汤,可以熟米,饮之,愈百病。 ” 唐艺文类聚卷九:“天门零县有温泉,丹阳江乘县有汤山,出温泉,二所可以治鸡。 ”宋太平御览卷七十一:“始兴灵水源有汤泉,每至霜雪,见其上蒸气高数十丈,生物投之,须臾便熟。 ” 又:“宜阳县南乡有温泉焉,以生鸡卵投其中,熟如煮也。 ”三是观赏游玩。 魏书太宗明元帝纪:“壬申,幸涿鹿,登桥山,观温泉,使使者以太牢祠黄帝庙。 ” 魏书世祖太武帝纪:“三年春正月庚子,车驾还宫。壬寅,大赦天下。癸卯,行
4、幸广宁,临温泉,作温泉之歌 。 ”新唐书薛收传附子元超传:“高宗幸温泉校猎,诸蕃酋长亦持弓矢而从。 ” 新唐书李适传说:天子吃喝玩乐只有宰相和学士才能跟从。在冬天就要“赐浴汤池” 。 旧唐书还记载唐太宗将自己写的温汤送给新罗(今朝鲜的一部分)国王的弟弟。但温汤到底是诗歌还是散文,现在就难以考证了。宋李洪的鹧鸪天:“十月南闽未有霜。蕉林蔗圃郁相望。压枝橄榄浑如画,透甲香橙半弄黄。斟绿醑,泛沧浪。白沙翠竹近温汤。分明水墨山阴道,只欠冰溪雪月光。 ”这首词证明远在宋朝,福州附近的温泉就引起了文人观赏和游玩的兴趣。四是养生疗病。这一条是古代温泉的主要功能。 魏书穆崇传附寿弟多侯传:“时司徒陆丽在代郡温
5、汤疗病,浑忌之,遣多侯追丽。 ” 又“贾彝传”:“天赐末,彝请诣温汤疗病,为叛胡所拘执,送于姚兴。 ”水经注说:温泉“饮之,愈百病。多少自在。四十日后,身中万病愈,三虫死。 ” 唐玄宗在温泉言志诗序言中说“唯此温泉,是称愈疾,朕不能独受其福,思与兆人共之” 。明代徐霞客有温泉诗:“一了相思愿,钱唤水多情;腾腾临浴日,蒸蒸热浪生。浑身爽如酥,怯病妙如神;不慕天池鸟,甘做温泉人。 ”那么温泉具体有哪些作用呢?其一是治风湿。 “太宗泰常七年九月,温泉出于涿鹿,人有风寒之疾,入者多愈。 ” 明史列女列传二:“金氏,通渭刘大俊妻。年十九,夫病风痹,金扶浴温泉。暴风雨,山水陡发,夫不能动,令金急走。金号泣
6、坚不肯舍,并溺死。尸流数十里而出,手犹挽夫不释云。 ”大意是刘某患风湿病,他的妻子金氏带他去山中洗温泉。他们突遇暴风雨、山洪爆发。丈夫走不动,叫妻子快跑,但妻子不肯,结果两个人都淹死了。他们的尸体被冲出数十里远,但俩人的手依然紧紧挽在一起。其二是美容颜。宋王之道的满庭芳:“温泉滑、洗出真香。 ” 宋赵汝纳的水龙吟:“想温泉浴罢,天然真态,浑疑是、宫妆浅。 ”意思是想到侍宴的杨贵妃洗完温泉后,玉体红润,如同浅抹淡妆,自然而美丽。宋太平御览卷七十一说:“新都县有温泉,冬月,未至数里,遥见白气如烟,上下交映,状如绮疏。又有车轮双辕形,世人传,昔有玉女乘车自投此泉,人时见女子姿仪光丽,往来倏忽。 ”说
7、明古人很早就发现温泉有美容的效果。其三是治疗皮肤病。唐玄奘大唐西域记说:温泉“浴者宿疹多差” 。 清稗类钞说:“凡有疮疥,一浴立愈,故关外汉、蛮两族人,鲜有疮疥者。 ” 其四是治胃病。清稗类钞说:“泉能消食,必食而后浴,否则初浴即饥矣。 ”古人还把温泉的疗效与统治者联系在一起。 水经注卷十八:温泉“可治百病世清则疾愈,世浊则无验。 ”意思是如果社会清明,温泉可治百病,但如社会污浊,温泉也不能治病了。五是宗教作用。据说释迦牟尼出生时天雨缤纷、九龙吐水,后来人们就用香木浸泡的水来浴佛。一方面是报答佛主的恩德,另一方面也象征洗掉自身的烦恼。唐玄奘大唐西域记说:“摩揭陁国(今印度比哈尔邦):杖林西南十
8、余里,大山阳有二温泉,其水甚热。在昔如来化出此水,于中浴焉。今者尚存,清流无减,远近之人,皆来就浴,沈痾宿疹,多有除差。 ”大意是印度有座大山的南面有两个很热的温泉,是如来佛变化出来的。远近的百姓都去那里洗浴,许多人的老毛病都治愈或好转了。温泉的建筑和管理为便于皇家、官宦和百姓洗温泉。与温泉有关的建筑物出现得很早。唐代的艺文类聚记载的周王褒温汤碑就说:“白矾上彻,丹沙下沉” 。即周朝的温泉的汤池是用白色光洁的石块砌成,下面还铺上红色的沙石。我们在形容某地防守坚固时,常用成语“固若金汤” , “金汤”就是指“金城”和“汤池” 。这个成语说明,温泉的汤池在春秋战国时已比较普遍,而且是高档、坚固建筑
9、物的典范。唐代白居易的题庐山山下汤泉:“骊山温水因何事,流入金铺玉甃中。 ”“玉甃”即用玉石砌汤池。这句诗说明唐代宫廷的汤池基本继承了周朝的风格。北魏的水经注卷十三:“山下有温泉,泉上有祭堂。雕檐华宇,被于浦上,石池吐泉,汤汤其下。 ”水经注卷二十一:“温水数源,扬波于川左,泉上,华宇连荫,茨甍交拒,方塘石沼,错落其间,颐道者多归之。 ”上述内容说明:在北魏时期洗温泉是有条件百姓的普遍爱好。当时的人们在温泉上建筑许多档次不一的澡堂,室内的显要位置或供奉着温泉女神的塑像或牌位,洗浴的温泉都是自然流淌出来的。 旧唐书职官三中说:在京城昭应县的西边有温泉。那里的汤泉馆区分“贵贱” , “禁其逾越”
10、。朝廷还在那里设置了管理部门,第一把手叫“温泉监” , “正七品下” ;二把手叫“丞” , “从八品上” ;还有其他一些低级官吏。 清稗类钞说:清朝的“四川关外温泉,处处有之,其水自岩隙流出,就地贮池,以供人浴。外建屋宇数椽,为官厅寝室厨房诸所,且置役看守,并司洒扫,故凡宴会者,祖饯者,多假坐于此。 ”此外我们从唐诗中可以看见,唐朝温泉建筑的一些特点,唐朝王建的温泉宫行:“温泉决决出宫流,宫使年年修玉楼。 ”柴宿初日照华清宫:“林润温泉入,楼深复道通。 ”陆龟蒙开元杂题七首:“汤泉暖殿流汤数十间,玉渠香细浪回环。 ”证明唐朝宫廷的温泉建筑是白色的,房屋有数十间,温泉从树林中流出,以白色的渠道引入温泉宫的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