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金盛华社会心理学笔记.doc

上传人:dreamzhangning 文档编号:2769092 上传时间:2018-09-27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367.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盛华社会心理学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金盛华社会心理学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金盛华社会心理学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金盛华社会心理学笔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金盛华社会心理学笔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界定一、两种研究倾向心理学取向 社会学取向界定 研究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研究不同水平的交往,如如何受到他人存在的影响 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强调重点 个体 团体和社会理解行为的途径 分析状态和人格等 分析社会变量(地位角色)首要目标 预测行为 描述行为方法 以实验为主兼调查 调查与参与观察二、社会心理学的界定几个较具影响的界定Allport(1968):是研究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如何受到真实或想象的他人存在的影响的学科Myers( 2002):是研究人们相互理解、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的科学。Baron(2003):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如

2、何表现出其特殊的社会行为,如何表达其内在的思想和情感,以及为什么会表现出其特殊的社会行为,为什么会产生其特殊的社会思想和情感。金盛华(2005):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一、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社会学 社会心理学研究取向与侧重点着眼于社会本身,注重社会、群体结构、功能变化等问题着眼于社会背景下的个人,关注社会相互作用对人的影响研究方法 社会调查法相关性研究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注重因果关系的揭示二、社会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人格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 个体内部的心理过程个性的结构等人在社会情境下的行为研究着眼点个体差异 在某一社会情

3、境下的共性研究层面 有关人的行为的基本理论探索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具体社会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研究三、社会心理学与人类文化学人类文化学 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 不同文化背景下或同一区域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的行为比较研究某一特定文化背景下的行为研究研究方法 社会调查法 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2资料分析第 3 节 社会心理学研究范畴一、社会心理发展二、社会认知三、社会互动四、社会影响第四节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一、史前思想积累阶段(19 世纪上半叶)古希腊时期(哲学思辨)代表人物:孔子、孙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推动社会心理学发展的直接原因: 19 世纪下半叶社会和科学的发展(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资本主义发展中出现的

4、新问题(人口增长、犯罪增加、竞争、失业)1897,鲍德温创造“社会心理学”提法二、产生阶段(19 世纪中叶20 世纪 20 年代) 3 个重要事件,4 位重要人物1、1908 罗斯和麦独孤分别出版社会心理学2、1919 冯特完成十卷本民族心理学:对于语言、神话和道德的发展规律的探讨3、1924 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教材三、迅速发展期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社会认知的研究后现代思潮的影响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四大基本原则:1、S.P 应该也确实有一个基本的研究领域;2、在该领域可以找到人类行为的普遍特征;3、最可靠的方法是实证法;4、可以建立一套可靠而中立的真理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四大原则的变化:1、对周围世界的

5、认识只是在特定的社会常规中运作的结果;2、无法在研究领域里找到普遍性规律;3、研究工具有时会成为误导人思维的工具;4、实证研究是否是获得真理的必要途径值得怀疑。第五节 社会心理学的现状与趋势一、西方社会心理学现状与趋势 美国注重现实问题,指向应用 欧洲注重问题的提升,指向理论建构二、我国社会心理学现状与趋势大陆 1982 年后才得以发展台湾 本土社会心理学研究:面子问题,中庸思考题1、什么是社会心理学?2、结合案例分析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个性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异同3、举例说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范畴 4、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5、收集资料深入理解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趋势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理论第一节

6、 强化导向的 SP 理论一、强化理论溯源3二、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联结 强化 模仿三、社会学习理论:注意 保持 复制 动作再现四、社会交换理论人际互动是收益与代价的社会交换收益代价 关系 维持收益代价 关系 破裂收益 代价 内心不安收益 代价 愤怒第二节 认知导向的 SP 理论一、认知失调理论(Festinger,1957)(一)基本假设1、认知因素间的三种关系:相互无关,一致的认知,不一致的认知2、假设:意识到认知间的不协调是令人很不舒服或讨厌的;因此人们产生了减少失调感的 动机(二)认知失调的条件1、逻辑的违背;2、文化价值冲突;3、观念层次冲突;4、新旧经验的矛盾(三)认知失调的程度1、

7、与某一认知的重要性成正比 2、失调认知数目与协调认知数目的比例(四)减少和消除认知失调的途径1、改变不协调中的一种 2、增加协调认知二、社会同一性理论(Tajfel, et al., 1982, 1987)基本观念:群际冲突和群际歧视产生的原因是社会分类、群际比较及人们对积极社会同一性的追求。三、自我类化理论(Tajfel, Turner, 1982)1、类化2、社会类化3、类化的作用加强效应4、自我类化理论完成群体的高认同和高凝聚力第三节 角色理论 (Mead, 1934;Cooley,1902)一、基本观点:是一种试图从人的社会角色属性,解释社会心理和行为的产生和变化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取向。

8、由于这一理论的基础概念是角色,其基本原理也是借助与戏剧比拟来阐发的,故称为角色理论。认为人们是按照所处的社会地位、身份去解释个人或群体的行为。强调社会环境对行为的定向作用二、角色理论的来源社会学来源-符号互动论( symbolic interactionism)最初是由布鲁默(H.Blumer,1937)在一本由莎密特(E.P.Schmitt,1937)主编的人与社会的著作中提出的,布鲁默在 1969 年则专门出版了符号互动论一书,专门阐述了该理论的原理。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定:人对事物所采取的行动是以这些事物对人的意义为基础的。这些事物的意义来源于个体与其同班的互动,而不存于这些事物的本身之中

9、。当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他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这些意义。人类学来源-结构功能论(structural functionalism)认为一个社会系统是由各种社会身份和地位构成的,执行这些社会功能的正是这些身份和地位构成的结构。这种结构是人们相互之间动力关系的引导体系,并决定人们的行为。角色则是个人在特定社会身份上的表现,一个人对他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其社会身份的功能意义决定的。心理学来源-角色扮演技术三、主要概念角色期望:周围人依据某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角色,对其社会行为产生的要求和期望。4镜象自我:从他人的表情和态度中看到的自我。 角色获得:能够按照社会期望形成自我并在这个框架中

10、行动。角色间冲突:个体不同角色之间互不相容时产生的冲突。社会环境对行为的定向作用。角色内冲突:同一种角色内由于不同的角色期望而产生的冲突。第四节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金盛华,2005)一、基本观点1、人需要解释世界2、人需要解释自己3、自我价值是个人的意义定义体系4、人寻求自我价值5、自我价值定向和自我价值状况决定个人的行为二、基本概念1、自我价值 2、自我价值定向 3、自我价值感4、自我价值支持 5、自我价值保护思考题:1、举例说明社会学习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观点2、理解认知导向的几种理论,并对其比较3、利用角色理论分析自身的角色及曾遭遇的角色冲突,提出可能的解决途径4、运用自我价值定向理

11、论解释个人的一些社会行为。第三章 SP 研究方法第一节 SP 研究的方法学路径一、现象揭示研究探索描述研究:x 是什么? 描述二、关系解释研究 相关研究: x y 预测三、因果联系实证研究纵向研究:x y 因果关系第二节 具体研究方法一、观察法 二、档案法 三、调查法 四、现场实验 五、实验室研究第三节 SP 实验研究的变量与操作1、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干扰因素,无关因素 二、操作自变量: 差异性;实验条件的作用同等性因变量:操作性定义;同等的被记录性三、研究的控制与误差(一)随机分配(二)误差控制研究者影响被研究者的影响误差控制研究中的偏向问题1、研究者的偏向期望效应(对结果、对被试)避免方

12、法:双盲法, 用录音带播放指导语2、被试的偏向(1)实验效应 (2)社会赞许性倾向避免方法:要求其尽量自然反应,参与观察法, 隐瞒真实目的5第四节 研究原则一、客观性原则 二、分析与综合原则 三、交互作用分析原则四、宏观与微观统一原则 五、伦理性原则补充: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一)表现1、侵犯隐私的问题2、哄骗被试的问题3、心理不安的问题弱点的发现4、被试可能遭受实质伤害的问题(二)哄骗的使用与处理1、使用优点:保证研究的可信性缺点:引起被试反感与愤怒;身心伤害2、处理方法活跃的扮演角色限制:实验枯燥,被试很难高度介入;被试在开始前已确定行为方式3、使用原则a、不得已的情况下使用b、权衡利弊结

13、果 VS 被试的伤害c、知晓同意d、实验后的真实告白思考题1、分析三种研究的方法学路径各自使用的具体研究方法2、了解社会心理学的五种具体研究方法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与优缺点3、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涉及到的伦理道德问题有那些4、试举例说明哄骗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及其可能产生的问题第四章 社会化第一节 社会化的理解一、社会化的内涵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二、不同学科对社会化的研究偏向三、社会化的基本途径(一)社会教化内容:教授基本的生活技能;教导行为规范;培养社会角色;树立面向未来的生活目标分类:系统、正规的

14、VS 非系统、非正规(二)个体内化途径:观察学习,认知加工,角色扮演,主观认同,自我强化四、社会化的基本目标和类型(一)基本目标(内容)1、政治社会化 自然人 政治人2、民族社会化 自然人 民族意识的人3、法律社会化 自然人 法律意识的人4、道德社会化 自然人 道德意识的人5、性别角色社会化 6、言语社会化 自然人 社会人(二)社会化的基本类型61、早期社会化(青少年期)2、预期社会化(大学期)3、发展社会化(继续社会化)(青年期)4、反向社会化文化反哺(成年期)5、再社会化(成年期)第二节 社会化的心理机制一、社会角色引导机制 二、社会比较机制 三、社会学习机制 四、亚社会认同机制第三节 社

15、会化的影响因素一、基因与遗传二、文化作用:1、通过文化传承,了解前人的生活经验;2、向个人传递本群体、本民族的行为价值准则;3、使个人能够顺利与他人及群体建立社会联系。三、家庭重要性:1、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期;2、童年期儿童对家庭的依赖最强; 3、家庭是最早的社会关系四、学校教师的威信 教师的期望 成绩的公开评价 班级气氛五、同辈群体影响社会化的原因:个人自由选择,有高度心理认同感;独特的亚文化;没有强制的性质。六、媒体(一)电视优点:1、获得了社会事件的一般知识,不同社会角色的职责 2、教学节目更有利于学习缺点:1、儿童的理解力和价值观未成熟,易错误理解和模仿 2、暴力镜头的增多与青少年犯

16、罪的关系(二)网络优点:1、了解社会,开阔视野 2、大量的信息收集 3、新的交往渠道与平台缺点:1、思想的混乱 2、易出现人际交往障碍 3、色情、暴力等信息的泛滥第四节 社会化的过程一、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二、荣格的“人的后半生”三、艾里克森与“心理社会发展”八阶段四、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 四阶段五、科尔伯格与“儿童道德发展”三水平:前习俗(410 岁) ;习俗(10-13 岁) ;后习俗(13 岁以后)第五节 社会化的启示一、生命全程观注重社会化过程中的质变 二、社会化是一种整体发展认知、情感、道德、个性等共同发展; 共性与个性的统一7三、发展意味着变化四、让儿童拥有童年思考题1、

17、什么是社会化?2、社会化有那些途径?试举例说明这些途径得以实现的因素有那些?3、社会化的过程都存在那些观点,试对你所赞成的观点进行分析4、社会化的启示有那些?第五章 态度第一节 态度的实质一、什么是态度(一)G.W.Allport(1935): 态度是一种心理的或神经的准备状态,对个人的反应具有指导性或动力性的影响.(二)Krech Mcadoms, 1980) :、亲和需求 need for affiliation(一个人寻求和保持许多人际关系的愿望)、亲密需求 intimacy(人们追求温暖、亲密关系的愿望人类的亲和动机与两方面的因素有关:、与社会比较有关,它强调人们通过社会比较获得有关自

18、己和周围世界的知识。人们之所以与他人亲近,是为了拿自己的感觉与其他同情境下的人比较。研究发现:和他人在一起,可以减少焦虑和恐惧、与社会交换有关,它强调人们通过社会交换来得到心理与物质酬赏。23人们会尽力寻求并维持报酬大于付出的人际关系.亲和动机的报酬(R.Weiss, 1974)()依恋 attachment:指最亲密的人际关系所提供给个体的安全感和舒适感()社会整合 social integration:通过亲和与他人交往,与他人拥有相同的观点和态度,产生团体归属感()价值保证 reassurance of worth:得到别人支持时产生的自己有能力有价值的感觉()可靠的同盟感 a sens

19、e of reliable alliance:通过良好关系的建立,意识到自己需帮助时,他人会伸出援助之手()得到指导 the obtaining of guidance:与他人交往可从他人那里获得有价值的指导()受教育的机会 the opportunity of nurturance :能够使我们有机会接受来自他人的教育二、为了克服寂寞:当人们的社会关系缺乏某些重要成分时所引起的一种主观上的不愉快感。eiss 把寂寞分为两种:1.情绪性寂寞:没有任何亲密的人可以依恋而引起的寂寞感2.社会性寂寞:当个体缺乏社会整合感或缺乏由朋友或同事等所提供的团体归属感时产生的寂寞感寂寞与孤独的区别:孤独是一种

20、与他人隔离的客观状态寂寞感的影响因素:、婚姻与经济状况已婚的寂寞感少,贫穷的比富有的人寂寞感强、年龄因素Parlee(1979)18 岁以下的 79%说有时或经常感到寂寞,45-55 岁报告率 53%,55 岁以上为 37%、人格因素寂寞的人比较内向、害羞、自尊心低、社交技巧差;另外,寂寞常常与焦虑和忧郁相伴、社交技巧Solano 和 Koester(1989)发现,有慢性寂寞的人常常是那些缺乏社交技巧的人提高社交技巧的方法:1.提高对他人的关注; 2.培养自己认识并遵从社会交往规范的能力三、独处需要与交往需要第二节 什么导致人际吸引一、熟悉性“越熟悉,越喜欢”Zajonic 在 1968 年

21、提出来所谓的曝光效应 ,就是认为若增加一个人的曝光率,就可以增加我们对此人的喜欢程度Moreland 和 Beach (1992) 利用真人所进行的研究,也发现这种曝光效应 熟悉导致吸引的三点原因:A、一个人的重复出现会增加我们辨识出这个人的可能性,因而减少不确定、不安的感觉,而增加了对这个人的正向感觉B、对一个人熟悉时,我们较可以预测对方的行为C、对一个人熟悉时,越可能发现或假设对方与我们相似,因而增加对此人的好感 熟悉性的局限:A 、当我们一开始接触某个人,如果形成愉快或至少中性(neurtral)的初始知觉,则此人的重复出现,的确会增加其吸引力。但是如果初始知觉是负面的,则只是重复曝光或

22、距离接近,并无助于增加我们对此人的喜爱B、当两个人之间的兴趣(interests)需求(needs)个性(personality)相抵触时,空间的距离愈大,见面的机会愈少,彼此的争执或冲突,反而可能减少C、当刺激人物重复出现太多次之后,也可能引起人们厌烦(boredom)或过度饱和(satiation)的感觉,而达到了曝光吸引效果的极限二、个人特征241.个性品质2.才能一般说来,人们喜欢那些有能力的、聪明的人 。才能与吸引力之间的倒 U 型关系犯错误效应:小小的错误会使有才能的人吸引力更增加一层 犯错误效应直接受性别角色与自尊心的影响男性更喜爱犯了错误的才能出众的男性。而女性则更喜欢能力出众

23、而没有错误的人。中等水平自尊心的男性,更喜欢能力出众而有错误的人,而低自尊的男性则更偏爱没有错误的能力出众者 3.外表吸引力 原因:A 晕轮效应“美的就是好的” B 漂亮的辐射效应外表吸引力的刻板印象存在文化差异外表吸引力的局限:A 、这种美即是好的效果,只在社会能力(social competence)上最为明显。但除此之外,外表在预测个人生活适应(adjustment)智力正直(integrity)关心他人(concern for others)等方面,却只有中等甚至没有任何效果。B、外表的吸引力只有在讯息有限的情况下(例如形成第一印象或根据照片进行判断) ,才会产生重大可观的影响力,但是

24、,对于长期的人际关系,就没有那么明显的效力了。一方面可能因为两人互动的时间和频率增加之后,人们对彼此内在的特质会有更为深入了解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人有感觉适应(sensory adaptation)的现象 三、时空接近性接近效应:我们看见并与之交往最多的人往往最可能成为我们的朋友或恋人的心理效应研究发现,两个愈接近的人,愈可能彼此吸引,进而成为朋友时空的接近性是建立友谊的先决条件,同时对于人际吸引也有重大的影响力时空接近性除了友谊形成外,对于人们伴侣选择上,也有其重大的影响力物理距离和功能距离接近性影响人际吸引的原因分析:1.接近性能增加熟悉性2. 接近性与相似性有关3.从社会交换的观点看:

25、物理距离的接近使人更容易获得来自他人的帮助四、相似性1.人口特征的相似性(性别、种族背景、宗教、社会阶层、年龄)2.外表的相似性:3.态度的相似性4.行为的相似性相似性对人际吸引影响的原因分析:1.社会比较的自我确认理论:那些相似的人带给我们一种我们是正确的感觉2.平衡理论: P-O-X 平衡:那些和我们相似的人将会喜欢我们,所以我们有可能会主动建立人际关系。在重要态度上的分歧导致关系的破裂。五、互补性异性交往时:刚开始遵循相似性,接触增加时互补性需要增强当个体对某问题有明确清晰的看法与认识时较喜欢与自己有相似观点的人;当个体处于对某问题模糊不清时喜欢与己观点相异的个体相似性 vs 互补性异性

26、相吸?vs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当交往双方社会地位接近或平等,社会角色作用相同时,如通常的友谊关系,决定人际吸引水平的主要因素是相似性。 另一方面,当互补涉及人际吸引中最关键因素或社会角色相互对应时,互补就成了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25因素。 第三节 亲密关系一 几种不同的亲密关系:亲情、友谊、恋情(一)家庭:最初的人际关系1.与父母的关系: 孩子最初与父母的交往对他日后的人际交往有所影响,因为家庭是我们每个人学习与人交往的第一个场所。父母、祖父母及家庭中的其他成员都会以多种方式影响到婴儿、幼儿和青少年。一定程度上,交往性质将依赖于与之交往的长辈的个性特点。 2.兄弟姐妹的关系: 当孩子与父母都有

27、良好的关系,并且父母也认为家庭生活很幸福时,兄弟姐妹之间就容易产生深厚的感情。手足关系很重要,它对将来与同伴、恋人和配偶的关系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一些研究表明,学校中的流氓痞子及行为问题的学生大多数发生在兄弟姐妹关系不好的男孩子,若还有一个拒绝、惩罚型的母亲就更是这样。(二)家庭之外的关系 建立亲密友谊: 亲密关系一旦形成,与一般关系相比,会使两个人在一起的时间增多,场所增多,还会有自我暴露、双方情感支持,以及区别于其他一般朋友的特殊对待。亲密朋友意味着慷慨、细腻、诚挚在他面前你能感到轻松和自由展示自我。性别与友谊两个男人在一起喜欢讨论女人和性、人际关系困境,还有运动和酒。而女人在一起则喜欢讨

28、论与男人的关系、服装、与室友的矛盾、赠送或接受礼物等话题。男女对异性友谊的期望有所不同 :男性倾向于和有魅力的女人建立友谊,希望能从朋友关系发展为性关系。但如果没有身体上的吸引,男人便认为有理由结束交往了。而恰恰相反,对于女性来说,与男性建立友谊是为了得到身体上的保护,如果不具备这种保护,他们也感觉应该疏远这种关系。恋情:超越友情 人们更看重的是得到对方的接纳,而不是要真实可靠只想无条件地去爱和被别人所爱,因此表达最多的是共识和赞美。大家一同去游玩,双方也都会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 恋爱就是部分建立在幻觉和美好想象之上 二、爱情(一)爱的定义1.友谊式爱情与激情式爱情友谊式爱情:当我们对某个人

29、非常在乎时所感觉到的亲密和情感,并不包含激情和生理唤醒激情式爱情:对某人强烈的渴求,伴随着生理唤醒。当爱是相互的时候,我们感觉到极大的满足和狂喜,当爱是单方面的时候,我们感受到痛苦和绝望262.爱情三元论(三角论)(二)爱情关系1.进化与爱情:配偶的选择爱情选择的依据:保证成功的繁殖两性为异性身上不同的特征所吸引 男性被女性的外表所吸引(外表,年龄,健康) 女性被男性的资源所吸引(经济状况和职业成就)批评: 交换理论:美貌换财富 相似性:外表吸引力和财富的近似程度2.亲密关系中的依恋方式成年关系中的行为根植于幼年与父母和教养者之间互动的经验。依恋方式:基于个体在婴儿时期与主要的教养者之间的关系

30、发展而来的个体对人际关系的预期方式。三种依恋方式:安全型,回避型,焦虑/矛盾型安全型:以信任、不担心被抛弃以及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很受人喜爱为特征的依恋方式安全型依恋的婴儿通常有着会对他们的需要有所回应,以及在和他们的交往中表现出正性情绪的教养者回避型:因建立亲密关系的尝试被回绝,而以压抑依恋需要为特征的依恋方式回避型依恋的婴儿通常有着那些冷淡、疏远并常回绝婴儿建立亲密关系尝试的教养者焦虑型:一种特征为关注他们的伴侣不会以同等方式回应他们对亲密的需要的依恋方式焦虑型依恋的婴儿通常有着情绪不稳定且专横的教养者依恋理论的核心假设:我们在婴儿和儿童时期学会的特定依恋方式成为我们描述我们关系的即行模型

31、或图式这个早期儿童关系的图式会伴随我们一生,并扩展到我们与其他人的关系之中。归因和依恋方式: 安全型-安全型的伴侣关系最稳定如果一个焦虑型和一个回避型的人相遇 研究发现,他们会成为伴侣焦虑型的个体期望在关系中有更多的投入,而回避型的个体期望对关系负担的责任更少(Kirkpatrick又想要拥有自我空间 营造正向的沟通气氛1.采用描述性沟通(描述行为或感情 ),避免评价性的沟通2.平等的沟通3.坦诚的沟通4.保留余地的沟通关系解离阶段相看两厌:对彼此产生不满意的感觉,或对另一方的意见和感觉不甚关心浓情转薄:彼此的沟通从深层的分享转变成无意义的 安全话题情缘已尽:关系恶化终致关系结束结束关系的方式

32、:1.操纵策略:故意露出马脚,让对方抓到自己的把柄,迫使对方不得不采取结束关系的行动。2.退缩退缩逃避策略:装做不知道,间接造成关系的疏离或结束。3.正向表达策略:以坦诚与尊重的关系,直接进行关系的结束。4.坦诚面对策略:诚实评估、坦诚面对问题,让对方知道自己的立场,但是不轻易 放弃彼此的关系。(二)适当的技巧1、以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人2、学会积极倾听 倾听者需要去复述陈述者的告白直至对方满意 女:每次我让你陪我你总说你工作忙,我很生气 男:你想让我不去工作,天天陪着你? 男:你觉得不高兴,是因为你认为我用工作忙做借口,而不陪你 。 (三)培养和展示良好的个性品质(四)心理训练技术1、敏感性训练

33、 515 人,一名心理学家 活动中没有主席,心理学家仅作为协调者,为活动过程提供方便 每次活动只是对“此时此地”所发生的事情进行对话活动 2、角色扮演思考题1. 论述人际关系形成的过程。2. 举例说明人际关系遵循的原则。3. 人际关系测量的方法有那些,试对这些方法进行评价。4. 试说明增进人际关系的有效措施自我揭露 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 )的意义 自我揭露的功能(functions ) 影响自我揭露的因素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 )的意义 自我揭露是一种特殊的沟通过程,人们将 自己内心的感受与讯息,与他人分享 自我揭露可以是描述性的揭露(discriptive disclosure)向他人透露有关自己的一些事实 自我揭露也可以是评估性的揭露(evaluative disclosure)也就是透露个人的意见和感受 自我揭露的功能(functions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心理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