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呼吸衰竭的护理课件_3.ppt

上传人:微传9988 文档编号:2767485 上传时间:2018-09-27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10.1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呼吸衰竭的护理课件_3.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呼吸衰竭的护理课件_3.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呼吸衰竭的护理课件_3.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呼吸衰竭的护理课件_3.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呼吸衰竭的护理课件_3.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呼 吸 衰 竭 的 护 理,解放军总医院南楼护理部 杨 晶,主 要 内 容,1. 呼吸衰竭的定义和分类,2. 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3.呼吸衰竭的治疗原则,4.呼吸衰竭的护理要点,正常外呼吸(通气和换气),通气,换气,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损害,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诊断标准:在海平面、静息状态、呼吸空气时:PaO250mmHg,一、呼吸衰竭的定义,呼吸衰竭是一种功能障碍状态,而不是一种疾病; 可因肺部疾病引起,也可能是各种疾病的并发症; 血氧分压随

2、年龄增加而下降。,一、呼吸衰竭的定义,(一)按动脉血气分析分型:型(换气性)呼吸衰竭:低氧血症 PaO250mmHg。 。,二、呼吸衰竭的分型,(二)按病程分型: 急性呼吸衰竭:原无呼吸系统疾病,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发生呼吸衰竭,如肺炎、溺水、电击、药物中毒、神经肌肉疾病等。 慢性呼吸衰竭:在原有呼吸系统疾病的基础上发生呼吸衰竭,如COPD、肺间质疾病等。,二、呼吸衰竭的分型,(三)按病因分型:泵衰竭:驱动或制约呼吸运动的中枢、外周神经系统、神经肌肉组织及胸廓病变,表现为型呼吸衰竭。肺衰竭:肺组织、肺血管病变、气道阻塞。,二、呼吸衰竭的分型,型呼吸衰竭,型呼吸衰竭,(四)按发病机理分型:通气功能衰

3、竭:如气道阻塞。换气功能衰竭:如间质纤维化。(五)按病变部位分型:中枢性:呼吸中枢异常引起,脑中枢病变。周围性:呼吸器官病变。,二、呼吸衰竭的分型,三、呼吸衰竭的病因,呼 吸 过 程,气道阻塞性病变:慢阻肺、哮喘等。 肺组织病变:累及肺泡和(或)肺间质的病变。 肺血管疾病:肺栓塞、肺血管炎。 胸廓与胸膜病变:气胸、胸腔积液。 神经肌肉疾病:脑血管疾病、颅脑外伤、镇静催眠剂中毒。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三、呼吸衰竭的病因,三、呼吸衰竭的病因,肺实质病变,脑部疾病,(一)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的发生机制 1、肺通气不足:4L/min。PACO2=0.863VCO2/VA 2、弥散障碍:气体通过

4、肺泡膜进行交换的物理弥散过程发生障碍。通常以低氧血症为主。,三、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一)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的发生机制 低氧血症发生机理: 肺泡壁毛细血管的血液与肺泡接触时间0.72s; 气体交换的时间:O2为0.25-0.3s;CO2为0.13s; O2的弥散能力仅为CO2的1/20; CO2在水中的溶解度比O2大24倍。,三、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一)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的发生机制3、通气/血流比例失调:4L(min)/5L(min)=0.8,三、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一)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的发生机制 通气/血流比例失调:4L(min)/5L(min)=0.80.8,血流不

5、足,生理死腔增加,如肺栓塞、休克等。,三、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血流不足,(一)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的发生机制 通气/血流比例失调:4L(min)/5L(min)=0.80.8,使肺动脉的混合静脉血未经充分氧合进入肺静脉,形成分流效应,如肺不张、肺水肿。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引起缺O2无CO2潴留。,三、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通气不足,(一)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的发生机制 4、肺内动-静脉解剖分流增加:正常30%吸氧效果差。 5、氧耗量增加:氧耗增加伴通气障碍。如发热、寒战、呼吸困难、抽搐。寒战耗氧量500ml/min。,三、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动-静脉吻合支,(二)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对

6、机体的影响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肺性脑病:缺氧和CO2潴留导致的神经精神障碍症候群。早期有失眠、兴奋、烦躁不安等症状。机制:低氧血症和CO2潴留、酸中毒三个因素损伤脑血管和脑细胞。 脑组织耗氧量约占全身耗氧量的1/51/4。如突然中断供氧20秒,可出现深昏迷和全身抽搐。 CO2潴留对脑细胞代谢影响:抑制 兴奋 抑制。,三、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二)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对机体的影响 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排血量增加; 抑制心血管中枢,血压下降、心律失常; 心肌对缺氧十分敏感,严重造成心室颤动、心脏骤停。,三、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二)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对机体

7、的影响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低氧血症对呼吸的影响较CO2潴留影响小;PaO280mmHg时,对呼吸中枢产生麻醉和抑制作用。 对肾功能和消化系统的影响: 呼吸性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 对造血系统的影响:增加血液粘稠度。,三、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一)呼吸困难(dyspnea) 最早、最突出的症状:频率、节律、幅度改变。 严重呼吸困难“三凹征”: 辅助呼吸肌活动加强。 中枢神经系统所致: 呼吸节律改变(潮式呼吸等)。,四、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二)发绀 动脉血氧饱和度低于90%,口唇、指甲出现。 分类:外周性发绀:末梢循环障碍,动脉血氧分压可能正常。 中央性发绀:真正由于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引起。,

8、四、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三)精神神经症状: 缺氧:搏动性头痛;注意力分散、智力和定向力减退;烦躁不安、神志恍惚、嗜睡、昏迷。 二氧化碳潴留:多汗、烦躁、白天嗜睡、夜间失眠;神志淡漠,肌肉震颤、间歇抽搐、昏睡、昏迷-肺性脑病。慎用镇静或催眠药物。,四、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四)循环系统的表现: 缺氧引起心动过速、心肌损害、周围循环衰竭。 二氧化碳潴留引起外周体表静脉充盈、皮肤充血、温暖多汗、血压升高、脉搏宏大。 (五)消化泌尿系统的表现: 肝肾功能损害:转氨酶、尿素氮升高等。 上消化道出血。,四、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四、呼吸衰竭的诊断,临床症状,肺功能监测,影像学检查,气管镜检查,血气分析,(

9、一)病因治疗: (二)保持呼吸道通畅:,五、呼吸衰竭的治疗,口咽管,喉罩,支气管扩张药物,(三)氧疗: (四)增加通气量,改善CO2潴留: 1、呼吸兴奋剂:尼可刹米。 主要适用于以中枢抑制为主、通气量不足; 脑缺氧、水肿未纠正而频繁抽搐者慎用; 呼吸肌功能基本正常; 必须保持呼吸道通畅,否则会促发呼吸肌疲劳; 不可突然停药。,五、呼吸衰竭的治疗,(四)增加通气量,改善CO2潴留: 2、机械通气: 无创正压通气: 清醒能够合作; 血流动力学稳定; 能够耐受鼻面罩; 还没有达到建立人工气道的标准。,五、呼吸衰竭的治疗,(四)增加通气量,改善CO2潴留:有创机械通气:肺保护策略。 弃用传统的超生理大

10、潮气量(10-20ml/kg),应用小潮气量(5-10ml/kg)-允许高碳酸血症(PHC)。 限制经肺压,推荐平台压35cmH2O。 加用适当的PEEP-保持肺泡的开放,让萎陷的肺泡复张。,五、呼吸衰竭的治疗,(五)一般支持疗法: 纠正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 加强液体管理,防止血容量不足或过多; 保证充足营养及热量供给。 (六)重要脏器功能的监测与支持:预防治疗:肺心病、肺性脑病、肾功能不全、消化道功能障碍、DIC、MODS。,五、呼吸衰竭的治疗,(一)加强病情观察 生命体征监护,动脉血气分析监测;严密观察呼吸频率、节律、深度、呼吸困难等情况。 呼吸衰竭早期表现:睡眠规律倒转;头痛,晚上

11、加重;多汗;肌肉不自主的抽动或震颤;自主运动失调;眼部征象:球结膜充血、水肿,是反映二氧化碳升高的敏感征象。 并发症的观察与处理:,六、呼吸衰竭的护理,(二)加强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1排痰方法:雾化、扣背、振肺。,六、呼吸衰竭的护理,(二)加强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呼吸道清洁系统vestTM: 充气的背心通过两条管路与小型空气脉冲发生器相连接。空气脉冲发生器可以快速充气和排气,对患者的胸壁产生每秒高达20次的轻微压迫和释放循环。 这种被称为高频胸壁振动的过程可产生轻微的咳嗽,使粘液从支气管壁上脱落,增加粘液的运动,最终从中央呼吸道排出。,六、呼吸衰竭的护理,(二)加强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12、: 2口咽管、喉罩的护理: 喉罩:主要应用于麻醉。,六、呼吸衰竭的护理,(二)加强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口咽管的护理: 适应症:有自主呼吸且无咳嗽反射的意识障碍病人。 导管选择:导管呈“S”型。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 择型号,长度从门齿至下颌角。 置管方法:通气管弯头向上腭部,接近咽后壁时做180o旋转,放置于口腔中心位置。 固定:胶布或寸带。 注意事项:保持通畅;加强氧疗及湿化;做好口腔护理。,六、呼吸衰竭的护理,(三)氧疗的护理:1、氧疗的定义:是通过给病人吸入高于空气中氧浓度的氧气,来提高病人肺泡内的氧分压,达到改善组织缺氧为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六、呼吸衰竭的护理,2、常用氧的指标:,

13、六、呼吸衰竭的护理,2、常用氧的指标:,六、呼吸衰竭的护理,氧合指数(O2index) 举例:鼻导管吸氧流量2L/min,PaO280mmHg FiO2=0.21+0.042=0.29 氧合指数=PaO2/FiO2= 80/0.29300mmHg 提示:呼吸衰竭,(三)氧疗的护理: 3、控制性氧疗:低流量、低浓度持续给氧,六、呼吸衰竭的护理,缺氧,吸氧浓度: PaO260mmHg 或SpO290%的前提下,尽量减低吸氧浓度。,(三)氧疗的护理: 4、吸氧装置的选择: 鼻导管:氧流量7L/min吸氧浓度可达40%氧浓度(%)=21+4氧流量(L/min),六、呼吸衰竭的护理,(三)氧疗的护理:

14、4、吸氧装置的选择: 面罩:吸氧浓度稳定,适合高流量吸氧。,六、呼吸衰竭的护理,简易面罩:吸氧浓度可达50%。,六、呼吸衰竭的护理,贮氧面罩:吸氧浓度可达80%;分为部分无重复呼吸面罩和无重复呼吸面罩。,六、呼吸衰竭的护理,文丘里面罩:可调节吸氧浓度为24%-50%之间。 原理:氧气经狭窄的孔道进入面罩时产生负压,通过开放的侧孔带入空气,侧孔的大小及氧流量改变氧浓度。,(三)氧疗的护理:5、氧疗有效的表现:呼吸频率、节律正常、心率减慢、紫绀减轻、尿量增多、神志清醒、皮肤转暖。,六、呼吸衰竭的护理,(三)氧疗的护理:5、观察氧疗副作用: 氧中毒:连续吸纯氧6小时后出现。胸骨后疼痛、呼吸急促、干咳

15、。 吸收性肺不张:烦躁、呼吸及心率增快、血压上升、呼吸困难、紫绀、昏迷。 呼吸抑制:见于型呼吸衰竭患者,由于吸入高浓度氧,使呼吸中枢抑制加重,甚至呼吸停止。,六、呼吸衰竭的护理,湿化瓶微生物污染 -,吸氧患者肺部感染的最大危险因素之一,1. J.Hosp Infect,1991,17(1):53-59, 微生物气溶胶传播,具备院内感染三个环节中的两个 感染源-污染的湿化液和湿化瓶 感染途径-以气溶胶为载体,入水湿化风险,=,改进的一次性使用产品 = 一样的 入水湿化方式!,李雅卿,黄卫红,李玉荣等一次性密闭式氧气湿化瓶的研制与应用,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5,5(1):38 陈森彬,曹阳,王

16、子军等,氧气湿化装置的设计改进及预防气溶胶传播的研究,中国医疗设备, 2010,1 李宗花,于桂玲,袁风云,一次性氧气湿化装置与重复使用氧气湿化瓶用后检测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10,3,267-268 郑晓丽,侯明杰,戴文婷等,三种氧气湿化装置抗菌效果观察,齐鲁护理杂志, 2011,11,安全氧疗的探索,厚度-mm,仿生学表面湿化技术的发展,1,相变加速器的仿生精密设计,仿生植物毛细现象-将水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相变加速器,仿生晒盐蒸发现象-相变加速器内,干燥的氧气源源不断地将饱和水蒸气带入气流并均匀扩散,仿生表面湿化=独特的加湿结构,独特的表面湿化装置,仿生原理-毛细现象 液体源源不断抽吸,1

17、,相变加速器,分流折返式渐开螺旋形腔隙单元,程序性设置 诸多相变促进因素,充分利用“首过效应”、“边际气流效应”、“薄层层流效应”等相变促进因素,连带同步性水分输送,使相变效率提高20倍以上,极大地减少了湿化效果对湿化表面积的依赖,仿生表面湿化=均匀湿化的基础,程序性相变加速器,仿生学表面湿化的核心技术,表面湿化,杜绝了普通入水湿化所产生的气溶胶,杜绝了吸氧相关肺炎的发生,切断了携带污染微生物的传播途径,表面湿化核心优势,56,简单可重复的实验模型 气溶胶检测,57,简单可重复的实验模型 微生物污染和非挥发性抗菌剂传播实验,黄辉等.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21),* p0.01,

18、表面湿化不产生气溶胶,0 0 0 0 0 0,83.1,39.5,125.2,52.4,263.2,117.3,300250200150100500,低浓度,5105,高浓度,2.5106,低浓度,5105,高浓度,2.5106,CFU/ml,1st day,2nd day,3rd day,金黄色葡萄球菌,张晓东等.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21),表面湿化技术 切断细菌传播,11.8,7.1,5.2,14.9,17.3,23.1,0 0 0 0 0 0,26.5,12.9,55.2,29.4,65.2,37.3,低浓度,5105,高浓度,2.5106,低浓度,5105,高浓度,2

19、.5106,CFU/ml,1st day,2nd day,3rd day,大肠杆菌,表面湿化技术 切断细菌传播,表面湿化技术 切断细菌传播 表面湿化的吸氧管内壁近、中、远段均未检测到大肠和金葡菌,张晓东,段蕴铀等,两种氧疗湿化方式对污染微生物及防腐剂传输规律的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2)2499-2501,3,黄辉等.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21),表面湿化技术 不介导非挥发性溶质,七、慢性呼吸衰竭的健康指导,耐寒锻炼和呼吸功能锻炼。 有感染症状及时就医。 指导病人合理家庭氧疗和呼吸道雾化治疗。 避免刺激性气体吸入,劝告戒烟。 改善膳食,增进营养,防止劳累。,Thank 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临床医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