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九章系统实施与测试,高 毅,本章主要内容,9.1 阶段目标与任务 9.2 前期准备工作 9.3 程序设计 9.4 系统测试 9.5 系统调试 9.6 人员培训 9.7 系统切换、运行 9.8 系统实施阶段的文档,信息系统的开发思路,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9.1阶段目标与任务,系统实施阶段的目标,是把前一个阶段设计的新系统物理模型加以实现,建成一个符合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要求的实际可运行的新系统,并完成对新系统的各种测试工作,最后交给用户使用。建立新系统的开发与运行环境; 建立数据库系统,录入数据; 编制与调试程序; 新系统的测试; 交工验收。,构建系统运行平台,程序的调试和测试,系统实
2、施报告,系统的物理模型,9.1阶段目标与任务 9.2 前期准备工作 9.3 程序设计 9.4 系统测试 9.5系统调试 9.6 人员培训 9.7 系统切换、运行 9.8 系统实施阶段的文档,9.2 前期准备工作,9.2.1 建立开发与运行环境所谓“开发环境”是指系统开发人员进行开发所需要的工作环境,与新系统的运行环境不是一回事,但建立开发环境要考虑与新系统运行环境的匹配问题。对于团队开发来说,开发环境一般应是一个相对独立且固定的小型局域网,其中硬件部分包括服务器、工作站及一些外设等。,软件部分包括: 1.操作系统类 Windows Unix Linux(开放型的操作系统,源代码公开,商业产品有
3、red hat,ubuntu等) 2.数据库系统类 能完成多客户请求,运行在专用服务器的数据库服务器产品(DBMS) Oracle, SQL Server等 3.中间件服务器产品 适用于当前多层分布式应用系统和电子商务平台 目标是响应多客户的同时请求 提供系统的负载能力、容错能力 确保系统24小时全天候服务,适用于商业、银行等对安全性、稳定性要求比较高的行业 流行的产品:BEA公司的Tuxedo,Borland公司的AppCenter,4.编程工具类 发展历史经历了从非可视化到可视化、从面向过程到面向对象的过程 面向过程的开发工具:Basic, Pascal, C等 面向对象的开发工具:Vis
4、ual Studio系列、Borland公司的Delphi,C+Builder,Java Builder、IBM公司的eclipse 等 5.其它辅助型工具软件 Office 套装 通信软件 杀毒软件,9.2.2 基础数据的整理与录入 基础数据的准备工作在系统实现阶段是十分重要且不能滞后的。 这项工作量大而繁琐,要求广泛收集、规范整理、及时录入、认真检验。否则,若只注重编程序、上设备,而忽略了数据的准备,轻则影响新系统的调试,延误工期,重则导致系统失败,故有“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的说法。 数据的准备还包括测试数据的准备,为测试人员在测试阶段提供测试数据。,9.1阶段目标与任务 9.
5、2 前期准备工作 9.3 程序设计 9.4 系统测试 9.5系统调试 9.6 人员培训 9.7 系统切换、运行 9.8 系统实施阶段的文档,9.3 程序设计,编程(Coding)就是为系统各个模块编写程序。根据结构化方法设计了详细方案,又有了高级语言,初级程序员都可以参加这一阶段的工作。, 可维护性 由于信息系统需求的不确定性,系统需求可能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因此,就必须对系统功能进行完善和调整,为此,就要对程序进行补充或修改。此外,由于计算机软硬件的更新换代也需要对程序进行相应的升级。,程序设计的质量要求, 可靠性:程序应具有较好的容错能力。 正常情况下能正确工作。 意外情况下应便于
6、处理,不至产生意外的操作,从而造成严重损失。, 可理解性:程序不仅要求逻辑正确,计算机能够执行,而且应当层次清楚,便于阅读。, 效率: 程序能否有效地利用计算机资源。程序效率的地位: 已不像以前那样举足轻重了,因为硬件价格大幅度下降,而其性能却不断完善和提高。程序设计人员工作效率的地位日益重要。不仅能降低软件开发成本;而且可明显降低程序的出错率,进而减轻维护人员的工作负担。为了提高程序设计效率,应充分利用各种软件开发工具。,在过去的小程序设计中,主要强调程序的正确和效率。 对于大型程序,人们则倾向于首先强调程序的可维护性、可靠性和可理解性,然后才是效率。,注意,程序效率、可维护性、可理解性三者
7、之间的关系,9.3.2 程序设计风格所谓“程序设计风格”,不是追求某编程者个人的风格,而是要求编程者遵守被大家公认的编程规范约定。这些约定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而成的。,内部文档:在源程序内起一定注释作用的代码或文字 使用有一定意义的标识符,使读者“见名思义” 增加程序中的注释行,对每个模块和每个关键性语句或处理用语句加以注释,以帮助理解 源程序采用缩进形式,使其层次清晰明了,9.1 阶段目标与任务 9.2 前期准备工作 9.3 程序设计 9.4 系统测试 9.5 系统调试 9.6 人员培训 9.7 系统切换、运行 9.8 系统实施阶段的文档,9.4 系统测试,测试的目标 以最小的时间和人力
8、找出系统中潜在的各种错误和缺陷 证明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和性能是否与需求说明相符 测试的原则 尽早地和不断地进行测试 测试计划应该在需求分析一完成后就开始,与系统分析与设计同步进行 测试应该从小规模开始,逐步转向大规模,从单元测试转向集成测试 穷举测试是不可能的,应当采用适当的方法 还应该由开发与用户之外的第三方来完成测试 妥善保存测试计划、测试用例、出错统计和最终分析报告,为维护提供方便,人们常常有一种错觉,认为程序编写出来就“万事大吉”。目前,检验软件的有三种手段:正确性证明、静态检查和动态检查。,测试方法,1、正确性证明:利用数学方法证明程序的正确性,该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四色猜想 18
9、52年,刚从伦敦大学毕业的哥斯尼在给他的兄弟弗雷赘克的一封信中提出了这样的猜想:在一幅正规地图中。凡是有共同边界结的国家,都可以最多只用四种颜色着色,就能把这些国家区别开来。 弗雷赘克读了这封信后,就企图用数学品质方法来加证明。但是,他花了许多时间,仍是毫无头绪,他只好去请教他的教师摩尔根。但摩尔根也无法证明这个问题。同时也无法推翻,就把它交给了英国著名的数学家哈密顿。从此,这个问题在一些人中间传来似去,直到1865年哈密顿逝世为止,这个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于是这个问题便以“四色猜想”的名字留在了近代数学史上。1878年,著名的英国数学家凯来把“四色猜想”通报给伦敦的数学学会会员,征求解答。
10、数学界顿时活跃起来,很多人挥戈上阵,企图试一试自己的能力。1879年,肯普首先宣布证明了四色定理,接着在1880年,泰特也宣布证明四色定理的问题已经解决,从此就很少有人过问它了。然而还有一个数学家赫伍德,并没有放弃对四色问题的研究,他从表少年时代一直到成为白发苍苍的老者,花费了毕生的精力致力于四色研究,前后整整60年。终于在1890年,也就是肯普宣布证明了四色定理的11年之后,赫伍德发表文章,指出了肯普证明中的错误,不过,赫伍德却成功地运用肯普的方法证明了五色定理,即一张地图一公平能用和种颜色正确地染色。,五色定理被证明了。但四色定理却又回到未被证明的四色猜想的地位了,这不仅由于赫伍德推翻了肯
11、普的证明,而且离开泰特发表论文66年后的1946年,加拿大数学家托特又举出反例,否定了泰特的证明。 肯普的证明,虽然在11年后被推翻了,但是,人们认为他的证明思路有很多可取的地方。因此,数学家,有不少人一直在沿着他的思路,推进着四色问题的证明工作,并且有了新的进展。然而,这些成就所提供的检验办法太复杂了,人们难以实现。就拿1970年有些人的方案来说,用当时的计算机来算也需要连续不断地工作10万小时(即11年以上),才能得出结论,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1970年以后,人们千方百计地改进了证明四色猜想的方案,而且计算机的其使用方法,也不了飞快地进步。 1976年6月,美国数学家阿佩尔与哈肯,在美国伊
12、利诺侵入大学的3台不同的电子计算机上,用了1200小时,终于完成了“四色猜想“的证明,从面使“四色猜想“成为了四色定理。 “四色定理“本身没有什么突出的理论价值和衫价值。因此美国数学家的贡献,主要是用电子计算机解决了延续124年之久的纯理论问题。人与机器的合作完全有可能解决那些悬而未决的问题,我们期待着那一日的到来。,2、静态测试人工评审软件的文档或程序,发现其中的错误。手续简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检验手段。(1)代码审查:通过阅读程序发现软件错误和缺陷。(2)静态分析:主要对程序进行控制流分析、数据流分析、接口分析和表达式分析。,3、动态检查即测试,有控制地运行程序,从多种角度观察程序运行时的
13、行为, 发现其中的错误。(测试就是为了发现错误而执行程序),测试只能证明程序有错误, 而不可能证明程序没有错误。,520条路径。,黑箱测试 不考虑系统内部结构而运行系统,以检查在一定的输入下,系统的输出是否与期望相同。 主要为了发现以下几类错误 是否有不正确的或遗漏了的功能? 在接口上,输入能否被正确的接受?能否输出正确的结果? 是否有数据结构错误或外部信息访问错误? 性能上是否能满足要求? 是否有初始化或终止性错误?,白箱测试 不仅要完成前者的内容,还要检查输入的数据是如何通过系统内部设定的结构,达到输出的。 测试人员利用程序内部的逻辑结构及相关信息来设计或选择测试用例,对被测试程序的所有逻
14、辑路径进行覆盖测试 通过在不同点检查程序的状态,来确定实际的状态是否与预期的状态一致。,A 黑箱测试,B 白箱测试,系统测试手段,人工测试 有效查找程序中的错误 程序审查、人工运行、复查 计算机辅助测试 准备一些测试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以查找程序中的错误,软件测试的4个层次,9.4.2 单元测试 (unit testing)在单元测试中,主要从模块的五个特征进行检查:模块接口、局部数据结构、重要的执行路径、出错处理和边界条件。如果所测模块的数据流不能正确的输入、输出,则根本就无法进行其它测试。 所以模块接口测试应该最先进行,设计测试用例 预测到出错的条件 有对出错处理的路径 对出错的测试应该着
15、重考虑以下常见错误 错误的描述难于理解 错误提示与实际错误不相符 错误提示信息不足以确定错误或确定造成错误的原因 对错误进行处理之前,系统已经对错误条件干预,单元测试通常由程序员本人完成 单元测试的方法:由测试人员使用或开发专门的模块进行 由于模块不是独立运行的程序,各模块之间存在调用关系,在对每个模块进行测试时,可以开发以下两种模块 驱动模块:相当于一个主程序,接收测试用例的数据,将这些数据送到被测试模块,输出测试结果。 桩模块:代替被测模块中所调用的其它模块,目的是为了校验入口,输出调用和返回的信息,9.4.3 组装测试 (integration testing),两种方法 非增量式集成测
16、试 分别测试各个模块,再把这些模块组合起来进行整体测试 优点:各模块并行测试,充分利用人力,加快工程进度 问题:错误不容易查找和定位 增量式集成测试 把下一个要测试的模块组合到已测试好的模块中,测试完后再将下一个需测试的模块组合进来测试,逐步把所有模块组合在一起,完成测试 优点 因为测试的范围是一步步扩大,所以错误容易定位 已测试的模块可在新的条件下进行测试,程序测试的更彻底,增量式集成测试,1.自顶向下的增量方式 将模块按程序的控制结构,从上到下的组合方式 增加新测试模块有先深度后宽度和先宽度后深度两种次序 模块结构如P136的图7.2 先深度后宽度的测试顺序:M1,M2,M5,M6,M3,
17、M7,M4 先宽度后深度的测试顺序:M1,M2,M3,M4,M5,M6,M7,组装的步骤 (1)用主模块作为驱动模块,与之直接相连的模块用桩模块代替 (2)根据所选的测试次序,用下一个模块替换所用的桩模块;而新引入模块所调用的其它模块用桩模块代替,构成新的测试对象 (3)为了避免因为引入新模块,而产生已测试过的模块出现新问题,可以进行必要的重复测试,即重复部分或全部已经进行过的测试 (4)所有模块是否已经组合到系统中,并完成测试? 如果没有,则返回步骤(2),重复进行; 是则停止测试 自顶向下增量方式的优点 较早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不需重复编写驱动模块,但需多次编写桩模块,增量式集成测试,2.
18、自底向上的增量方式 从最底层的功能模块开始,边组合边测试 步骤 (1)将最底层的模块组合成能完成某种特点功能的模块组,为每个模块组设计驱动程序,用驱动程序来控制并进行测试 (2)按从下向上的方向,用实际模块替换相应的驱动程序,组成新的模块组,再为该模块设计驱动程序,用新的驱动程序进行控制和测试 (3)所有模块是否已经组合到系统中,并完成测试?如果没有,则返回步骤(2), 重复进行; 是则停止测试 优点 较早发现底层关键性模块出现的错误 不需要编写桩模块,但需要多次编写驱动模块 缺点:对程序中的主要控制错误发现较晚,9.4.4 确认测试 (validation testing),经过集成测试之后
19、,软件就被集成起来,接口方面的问题已排除,就可以进入软件测试的最后一个环节确认测试 任务 检查软件的功能和性能是否与用户的要求一样 系统分析说明书描述了用户对软件的要求,是软件有效性验证的标准和基础 步骤 1有效性测试 2软件配置审查 3验收测试,有效性测试,在模拟环境下,通过黑盒测试校验所开发的软件是否与需求规格说明书一致 具体内容 制定测试计划 规定测试类型 设计测试用例 除了检查软件的功能和性能之外,还需要对软件的容错性、维护性等其它方面进行检测 组织测试人员对已集成的软件进行测试 测试人员可由开发商的内部人员组成,但最好是没有参加该项目的有经验的软件设计人员,软件配置审查 检查软件(源
20、程序、目标程序)和文档(包括面向开发者和用户的)是否齐全,正确,以便维护阶段使用 验收测试 参与人员 以用户为主 软件开发人员和质量保证人员也应参加 验收测试之前,需要对用户进行适当培训,以熟悉该系统 测试用例由用户参与设计,主要验证软件的功能、性能、可移植性、兼容性、容错性等 测试时最好使用实际数据,9.4.5 系统测试 (system testing)将已经确认的软件、计算机硬件、外设、网络等其它元素结合在一起,进行信息系统的各种组装测试和确认测试主要有以下内容 1恢复测试(recovery testing) 2安全性测试(security testing) 3强度测试(stress te
21、sting) 4性能测试(performance testing) 5可靠性测试(reliability testing) 6安装测试(installation testing),1恢复测试(recovery testing),目的:检查系统的容错能力 方法:让系统出现各种故障,检验系统是否能按照要求从故障中恢复过来,并在预定时间内开始事务处理,并且不对系统造成损害,2安全性测试(security testing),目的:检查系统的安全机制、保密措施是否完善且没有漏洞,主要为了验证系统的防范能力 方法 利用输入的容错性进行正面攻击 故意使系统出错,利用系统恢复的过程,窃取口令或其它有用信息 设
22、法截取或破译口令 利用浏览非保密数据,获取所需信息,3强度测试(stress testing),对系统在异常情况下的承受能力的测试 检查系统在极限状态下运行,性能下降的幅度是否在允许的范围内 具体方法 运行使系统处理超过设计能力的最大允许值的测试用例 设计测试用例,使系统传输超过设计最大能力的数据,包括内存的写入和读出,外部设备等 对磁盘存储的数据,设计产生过度搜索的测试用例,4性能测试(performance testing),目的:检查系统是否满足系统分析说明书对性能的要求 特别是实时系统或嵌入式系统 性能测试覆盖了软件测试的各阶段,而不是等到系统的各部分组装之后,才确定系统的真正性能 性
23、能测试通常与强度测试结合起来进行,并同时对软件、硬件进行测试 软件方面主要从响应时间、处理速度、吞吐量、处理精度等方面来检查,5可靠性测试(reliability testing),衡量系统可靠性的指标 平均失效间隔时间 因故障而停机时间,6安装测试(installation testing),目的:检测在安装过程中是否有误、是否易操作等 检测内容 系统每个部分是否齐全 硬件的配置是否合理 安装中需要产生的文件和数据库是否已具备,内容是否正确,测试的参与人员总结,单元测试通常由程序开发人员来进行,对于组装测试、确认测试可以由开发商组织的测试人员或第三方测试中心来进行,在系统测试时需要用户参与共
24、同完成。其原则是除单元测试以外,测试工作应避免由原开发人员或小组来承担。,本章主要内容,9.1阶段目标与任务 9.2 前期准备工作 9.3 程序设计 9.4 系统测试 9.5系统调试 9.6 人员培训 9.7 系统切换、运行 9.8 系统实施阶段的文档,9.5系统调试,9.5.1系统调试的过程调试工作主要由程序开发人员来进行,也就是说,谁开发的程序由谁来进行调试。 首先执行设计的测试用例,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如果有错误,需要运用调试技术,找出错误原因和具体的位置 调试结果 一是能确定错误原因并进行了纠正,为了保证错误已排除,需要重新执行暴露该错误的原测试用例以及某些回归测试(即重复一些以前做过
25、的测试) 未找出错误原因,只能对错误原因进行假设,根据假设设计新的测试用例证实这种推测。 通常确定错误原因和具体位置的工作量在调试过程中是非常大的,大约占调试总工作量的95%,9.5.2 系统调试的方法 1.试探法 分析错误症状 猜测问题所在位置 设置输出语句 分析存储内容来获得错误的线索 该方法效率低且缓慢,适合于结构比较简单的程序 2.回溯法 人工沿着程序的控制流程往回跟踪程序代码,直到找出错误根源为止 适合于小型程序,对于大规模程序,由于其需要回溯的路径太多而变得不可操作,3.对分查找法 主要用来缩小错误的范围 对程序中的变量在若干位置赋正确的值,运行程序观察输出结果 如果没有发现问题,
26、则说明从给的变量的正确值开始到输出结果之间的程序没有出错,问题可能在除此之外的程序中 否则 4.归纳法 5.演绎法,人员是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及管理与维护信息系统的专业人员。每一个与新系统有关的人都应该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运作方式和运作过程。培训就是使有关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了解和掌握新系统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培训工作关系到新系统的成败。,9.6.1人员培训的意义,9.6 人员培训,(1)如果管理人员对即将使用的新系统的管理过程不了解,不能确定新系统是否适用于自己的工作,那么就有可能消极地对待新系统,甚至阻碍系统的推广应用。,(2)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不仅是计算
27、机在企业中的应用,同时也是一种企业变革。由于企业管理的传统思想及方法与管理信息系统的要求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企业管理人员对这种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有一个熟悉、适应和转变观念的过程。 (3)对于自行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来说,通过系统开发过程来培养一批既懂管理业务,又懂信息系统的企业专业人员也应是企业开发信息系统的主要目标之一。,9.6.2 人员培训的内容,信息系统的知识非常广泛,企业管理人员与企业信息系统专业人员的培训内容应各有侧重。,培训内容,1、系统整体结构和系统概貌; 2、系统分析设计思想; 3、计算机系统操作与使用; 4、软件工具的使用; 5、汉字输入方式、系统输入方式和操作方式培训
28、; 6、可能出现的故障以及故障的排除; 7、文档资料的分类以及检索方式; 8、数据收集、统计渠道、统计口径; 9、其他注意事项,管理人员的培训重点应该是信息技术基本概念与一些结合具体项目的基础知识。 1. 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包括信息概念、性质与作用、系统概念与特点、信息系统开发方法与开发过程等。 2. 计算机基本知识,包括计算机硬件与软件基础知识、,常用管理软件的功能与人机界面、网络与通信基本概念等等。,1、管理人员的培训,3. 管理方法,例如现代管理的基本思想、数据分析与管理决策的基本概念与常用方法。 4. 本企业信息系统介绍,包括信息系统目标、功能及总体描述、开发计划、主要事项与配合要求
29、等等。 5. 本企业信息系统的操作方法。,2、技术人员的培训,对企业信息管理专业人员的培养应把重点放在系统知识与系统规范方面,培养方法除强调在实践中学习外,还可采取委托培养、进修与外聘专家进行系统授课等方法。,9.6.3 培训管理,为了保证培训能真正获得成效,培训工作应与管理人员的工作绩效评定结合起来,对培训的效果进行考核。具体操作可以分阶段地在培训后进行考试,也可以采用竞争上岗等方式,促使管理人员处理好当前工作与未来知识储备二者的关系。,9.7 系统切换、运行,系统转换包括: 新系统和旧系统的切换 把旧系统的文件转换成新系统的文件 数据的整理和录入, 人员、设备、组织结构的改造和调整 有关资
30、料档案的建立和移交。,1、直接转换法,在指定的时间点,停止原系统的使用,启动新系统。,转换简单,费用最省 风险较大,2、并行切换法,新系统投入运行时,老系统并不停止运行,而是与新系统同时运行一段时间,对照两者的输出,利用老系统对新系统进行检验。,并行切换法的特点是风险小、安全系数大 开销大(需要同时运行2套系统) 用户随着并行期的延长而失去热情,甚至拒绝使用新系统 隐含假设:原系统是正确的,3、试运行转换法,前面2种方法的综合。,新系统的部分采取并行方法 并行方法,保险系数大,4、试点过渡法(逐步转换法),新系统一部分一部分地替换老系统,直到全部替代老系统。,避免了直接转换法的危险性,费用也比
31、并行转换法省 这种转换方式借口复杂,当新老系统差别太大是不宜 采取该方法,人员对系统实施的影响,信息系统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用户拒绝使用新系统。拒绝通常来源于对新的工作方式和任务不熟悉,或者对可能发生的改变产生忧虑。例如,当计算机文字处理系统进入到办公室时,许多秘书认为自己的工作会被计算机取代,因而拒绝学习和抵制新技术。然而,实际上字处理软件不仅没有代替秘书的职能,只是完成那些日常重复性、机械化的工作,而且还为秘书创造出新的和更多的管理事务,综合性与分析性的工作大大地增加了。,人员对系统实施的影响(续),当新技术被引入组织时,许多习惯于在原有环境下工作的人会觉得受到威胁。因为环境改变了,原有的
32、工作岗位、个人地位和人际关系也都会相应有所改变,因此容易产生一种失落感和不安全感。持有这种心态的人员会妨碍新系统的实施并企图恢复原系统。如果新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程序不被接受,那么新系统就达不到预定的目标。拒绝变化的另一个原因是目前的工作环境比较舒适,有关管理人员安于现状。如果没有更多的报酬与激励,管理人员会觉得改变工作条件得不偿失,因而产生惰性。,人员对系统实施的影响(续),要使新系统和新技术的实施成功,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和系统分析与设计人员就必须起变化代理人的作用,用动态的观点,采用变化的计划实施策略来引导变化。当人们认识到变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时,就会产生求变心理,去制定改变现状的计划。通过管理
33、业务调查、技术培训等形式,能逐步转变管理人员的观念,完成这项工作需要有耐心和恒心。在系统设计过程中,要注意维持一定的工作满意度,在此基础上对原有工作予以重定义。在系统实施过程中,一旦系统出现问题,系统设计人员应迅速作出反应,以免用户产生不满情绪。,9.8.1 程序设计手册,程序设计手册将选定计算机语言或开发工具,来描述系统的计算机模型,其主要使用者是系统维护人员。 系统采用的术语 系统的功能描述 系统开发最小平台 系统覆盖的流程 系统全局变量 程序清单 每个功能的描述 系统共享数据 系统接口的实现,9.8 系统实施阶段的文档,9.8.2 用户操作手册,用户操作手册为用户提供了系统能够作什么和不
34、能作什么的概况和一份详细的安装指南,以及一个贯穿系统详细指南。 概况 系统运行平台与安装 系统操作描述,9.8.3 系统联机帮助,本章小结,实施的过程就是把设计蓝图转化为实际可用的管理信息系统,测试能够保证投入运行的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本章介绍了系统实施与测试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包括数据准备、程序设计和测试调试几个方面。,习题,怎样理解衡量编程工作的四个指标?,答:(1)可靠性:就是程序不能出错。当然它包括两方面:程序或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和程序运行的可靠性; (2)规范性:系统各功能模块的划分以及每个功能模块中的各子功能模块的划分、各子功能模块程序的书写格式、其中所用变量的命名、各子程序模块的命
35、名等都应该按照整个系统的统一规范进行; (3)可读性:句是让别人能够很容易地读懂和理解你编写的程序,是指系统实施所生成的程序清晰,没有过多繁杂的“技巧性“; (4)可维护性:是指系统程序各子功能模块相互独立,没有所调用子程序以外的其他数据牵连。,试结合实际说说系统程序调试的几种方法。,答:黑箱调试:不管程序内部如何编制,只要从外部根据系统设计的模块展开图(IPO图)的要求对程序模块进行测试。数据调试:即用大量实际数据进行调试。数据类型齐备,各种“边界值“、“端点值“都要调试到。穷举调试:调试工作要覆盖系统程序的各个分支,每个可能的分支都要调试到。操作调试:从系统操作到各种显示、输出全面检查,是否达到设计要求。模型调试:核算所有的计算结果。 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都是几种调试方法配合使用,尤其注意在数据调试中“边界值”的调试。,简述系统实施的任务。,管理信息系统实施与测试阶段的目标是把前一个阶段设计的新系统物理模型加以实现,建成一个符合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要求的可以实际运行的新系统,并完成对新系统的各种测试工作,最后交给用户使用。 具体任务包括: 建立新系统的开发与运行环境; 建立数据库系统,录入数据; 编制与调试程序; 新系统的测试; 交工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