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钱铭怡版变态心理学.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2765253 上传时间:2018-09-26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35.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钱铭怡版变态心理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钱铭怡版变态心理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钱铭怡版变态心理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钱铭怡版变态心理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钱铭怡版变态心理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钱铭怡版变态心理学课堂笔记第一章 什么是变态心理学(简答)变态心理学又称病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人类各种心理活动,包括认识活动,情感活动,动机和智力,意志活动及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异常表现及其原因;对这些是异常进行分类和解释,阐明心理异常的发生、发展、转归的原因和规律;并把这些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简单地说,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异常的心理现象与行为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的科学。 )(名词)变态心理学是探索、理解和预测人类心理异常的一门科学。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异常的实质,即异常心理的原因、机制和心理结构问题。(2)正常和异常的区别以及判断标准。(3)

2、心理异常的分类和表现特点。(4)解释心理异常的心理学理论,都以各种学派对正常人格的观点为基础。变态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的联系与区别:变态心理学偏重于对异常心理活动规律性的认识,并为心理治疗提供理论基础,这种认识对精神病学也是一种有益的促进。而精神病学侧偏重于对精神疾病的诊断、临床治疗以及护理和预防,它也是变态心理学的基础之一,它的临床实践可丰富变态心理学的内容,验证变态心理学的某些理论和假设。心理异常的类别与范畴:(1)严重的心理异常;(2 )轻度的心理异常;(3 )心身疾病;( 4)心身障碍:主要表现为躯体功能障碍,但无病理形态学变化的基础,也无明显的精神活动障碍的一组疾病;(5)大脑疾患和躯体

3、缺陷时的心理异常;(6)行为偏离和人格障碍;(7)药物依赖及儿童青少年障碍。严重心理异常与轻度心理异常的区别严重心理异常 轻度心理异常精神病症状 重 轻社会适应 丧失(严重适应不良) 部分丧失人格改变 明显 部分自知力 没有 有主动求治 不会 会心理异常是在大脑生理生化功能障碍和人与客观现实关系失调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客观现实的歪曲的反映。心理异常的实质:首先,异常的精神活动的是大脑机能障碍的表现,这种障碍也有其物质基础。其次,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即大脑的发展水平越高,症状就越丰富,但这种观点不应把大脑的高级机能和低级机能截然分开,两者是有机联系的。再次:从反映论的角度来看,心理异常是不健全的人

4、脑对客观现实的歪曲反应,所有症状都来源于客观现实,取材于现实生活。变态心理学的基本任务:就是揭示心理异常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提供划分心理异常的标准和有效的方法,并为各种临床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将有助于探明人类的心理活动的实质。从实践上说,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有利于推动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对心理异常的各种解释首先,从统计意义上讲,心理异常是指与某个确定的常模的偏离,当代很多作者都把统计上的偏离作为判断心理异常的标准。第二,心理异常也被理解为是对某一文化常模的偏离。关于“ 文化相对论” ,以下两点是应该明确的, (1 )在某一文化下是“正常” 的,但却不一定是好的。 (

5、2 )在某一文化下是不正常的,但却不一定是有害的,科学的发展就不乏这样的例子。第三,把心理异常看成有威胁的行为,即指行为是对准则的破坏,或行为无法预测。如一个人毫无理由地破坏了明显的或潜在的准则,那么他的行为就是不可预测的,回忆很多人把行为的不能预测看做是变态或异常,总之,心理异常是行为违反了文化中的准则,并对社会构成了威胁。第四,心理异常被看作是古怪的行为或无效的行为。最后,很多作者把某种形式的个人不适作为心理异常的定义性特征。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与分类(1)以经验为标准 (2 )社会适应性标准 (3 )病因与症状存在与否的标准(4)心理测验和实践的标准,即通过心理测验的仪器和工具以及心理学实

6、验来检查和判定人的心理与行为是否正常。第三章 焦虑性心理异常:神经症神经症是指在面对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时,由于过去不良的学习经验的影响而产生的持续性焦虑和恐惧情感。神经症的基本特点:可以看做是包括一种非同寻常的严重的恐惧发应,其特殊形式就是焦虑,在个体方面伴随一种不恰当的或异常的努力去控制这种极端的痛苦情感,这样的后果通常是个体不但没有能够有效地降低焦虑,反而使问题更加复杂,更加持久。1、神经症性焦虑弗洛伊德把焦虑看做是神经症的“中心问题”。焦虑的个体表现为明显的恐惧,甚至惊吓后的反应,但没有明显的外部威胁因素来解释这种强烈的反应。2、 神经症性的矛盾我们首先分析一下神经症病人的行为特点。他们把

7、很多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都看做是有威胁的,并且往往在这种情境下采用间接的和防御性的应付策略。这种带有防御倾向的行为会严重干扰他们的应付和问题的解决能力,导致一种不利的生活风格,阻碍了其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通常神经症病人难以建立和维持满意的人际关系,并因逃避而不是面对现实而感到隐约的内疚,对自己的生活方式也会感到不满。弗洛伊德最先注意到,神经症病人的这些行为实际上表现为一种矛盾。从表面来看,所有行为都是为了带来最大限度的愉快和最少的痛苦。而从旁观者看来,神经症病人的行为是极端适应不良的,而且从长远来看只能为他们带来痛苦。这正是“神经症性矛盾” 的含义。3、神经症行为风格的抑制神经症行为风格的一个重要

8、特点就是在行为种类中缺乏某种行为。即某种适应性的行为,或某种情境下所必需的行为没有出现。它们因会引发焦虑而受到抑制。神经症行为风格的两个特点:(1)行为往往以一种刻板的模式出现,而且似乎这种行为的对立面已经不存在。(2)神经症性的防御反应难以完全掩盖其焦虑反应或被抑制的行为系统。4、神经症性行为风格在人际关系上的表现:这样的人没有稳定的人际关系网络,并且在他们仅有的人际关系中带有明显的依赖倾向。焦虑障碍:焦虑以及个体对控制焦虑的努力往往是神经症问题的中心因素。1、一般性焦虑障碍与惊恐发作。一般性焦虑障碍的主要特点为:一种慢性弥漫性的焦虑和惊惧,而且偶尔还会出现更严重的急性焦虑体验。但无论是慢性

9、还是急性的焦虑体验都不是来自某种具体的威胁,因此这种顽固的焦虑又被称做是“游离性的”焦虑。一般性焦虑障碍中会间以急性的焦虑出现,这种急性的焦虑被列为单独的一类,称为“惊恐发作” ,通常是在没有任何明显诱因的情况下突然发作,达到极高的程度,然后缓解。2、强迫-冲动性障碍强迫是指被某种观念或情感所持续地占据,而冲动则是指一种无法抗拒的冲动体验。强迫冲动障碍的个体感到他们被强迫去思考某些他们不愿思考的问题或作出某种他们不想做的行动。他们通常能意识到 自己的行为是不明智的,但又无法控制它。这些动作的出现能降低他们的焦虑水平并得到一种满足和轻松感,但如果个体试图去阻止这种冲动,就会使紧张焦虑水平升高。一

10、般来讲,出现这种障碍的人有着某种独特的人格特点,包括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意识发展刻板僵化,又内疚感倾向,以及容易受到威胁等。另外,在强迫冲动障碍者中,即使在症状出现之前就有一种强烈的控制观念。在他们的过去经验中,任何他们感到无法控制的情境都会使他们感到不舒服。这一点也就是我们前面讨论的神经症性行为风格中的对服从和顺从的抑制。3、恐怖障碍恐怖症是指对某种客体或情境表现出一种持久的恐惧,但客体或情境并没有真正的危险,或这种危险的程度是被极大地夸大了。恐怖症个体除其恐惧以外还有一些其它的症状,如紧强性头痛,后背疼痛,肠胃不适,眩晕,以及对“ 崩溃” 的恐惧。在较严重的惊恐发作时,他们还会产生不真实感,

11、陌生感, 以及“ 对自己的陌生感” 。另外,他们还常伴有抑郁,以及人际交往困难等,在某些情况下,他们还会难以作决策,这种情况有时又称为决策恐怖。躯体形式障碍: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焦虑为基础的神经症模式,病人报告躯体症状,似乎躯体某方面出现问题,但却不能找到任何的器质性病变基础。疑病症可以看做是一种神经症性的人际关系策略。这类似于对责任心和独立性的抑制,即疑病症的病人抑制了独立制和责任心的表达,而要求得到照顾和依赖,只是这种要求是被一种明显的躯体疾病所掩盖的。转换性障碍:以前称做癔病症或歇斯底里,其特点为在没有器官病变的基础上出现某种机体机能障碍或失去控制能力。在现代心理病理学中,这种形式的反应

12、不再解释为性的冲突或其它心理问题所“转换”成的症状,而把它解释为一种防御机能,使个体可以免于或避免承担面对某种紧张情境的责任。在癔病性盲、聋障碍中仍未解决的问题是,个体是真的不能看或听呢,还是仍能接受感觉信息,只是被排除到意识之外?目前的很多证据都支持了后一假设,即感觉信息被排除到了意识之外。用以鉴别转换性障碍与真正的器官障碍的标准:1、某种程度的漠不关心,即病人描述自己的问题时是以一种描述客观事实的方式,很少表现出焦虑,不象一个真正手臂瘫痪或失明的人那样不安。2、病人的机能障碍经常会出现转机,不能证实存在的某种真实的疾病或症状。3、机能障碍的选择性特点。4、有意思的是,在催眠或麻醉状态下,根

13、据治疗者的暗示,病人的症状可以减轻,转移或消失。同样,如果病人被突然从梦中惊醒,他可能会使用“瘫痪” 了的手臂做出反应。神经衰弱与抑郁症的两个明显区别1、神经衰弱者不会报告他们有抑郁情绪,相反,他们报告的是挫折感和无精打采。2、神经衰弱者很少象抑郁症那样有强烈的情绪反应,他们通常表现得退缩和无动于衷。解离性障碍与躯体形式障碍一样,解离性障碍也是一种既满足某种需要,又可以逃避紧张的方式使个体可以推卸自己不能接受行为的责任,然而在解离性障碍中,个体解脱紧张的方式从根本上说是与自己核心人格的解离。遗忘症是指对过去的经历完全或部分不能回忆。心因性遗忘症通常仅限于不能回忆。被“遗忘 ”的材料仍然存在于意

14、识水平之下,并且在催眠状态下或遗忘症消失时仍可以回忆起来。神游反应实际是一种逃避式的防御反应,病人不仅出现遗忘症,而且离家出走到处游荡,而且通常会部分地或完全地改变了自己的身份。多重人格往往是由于应激而产生的一种解离性反应,病人表现出两种或多种完整的人格体系。每一体系都代表一种特异的和健全的情绪和思维过程,并表示一种独立、稳定的人格。人格解体是青少年中相对较多见的一种解离性障碍,它是指个体的自我感比较松散,他们会突然感到自己与以前不同了,例如他们突然变成了另一个人,或身体发生了明显改变,等等。神经症产生的心理社会因素的原因1、焦虑与防御 来自内部或外部的威胁会引发焦虑;而这种焦虑又会导致各种自

15、我防御机制的过分使用,并导致不适应行为的出现。2、错误的学习 错误的学习是指神经症病人学会了不适应的行为,或没有学会应付正常生活情境的适当的能力和态度。如果采用一种防御性的或逃避性的行为风格则可以在短期内适当地降低其焦虑,而这种风格也就是因此而受到了强化并保持下来。条件反射并不是形成不合理恐惧的委员途径,很多证据表明人类的行为,包括恐惧反应可以通过观察习得。3、个人成长的阻断。4、人际关系障碍。行为治疗中最常用的方法:是系统脱敏法,使病人实际或象征性地(即在表象中)逐渐接近他们所恐惧的情境,并将这种与恐惧有关的情境与另一种相拮抗的状态,如放松形成条件联系。在神经症病人中往往存在自杀的危险,但神

16、经症病人自杀的比率并不比一般人中的比例更高。人们还会担心神经症行为是否会发展称为精神病,答案是否定的。第五章 情感障碍与自杀情感障碍也称心境障碍,是指一组以情感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疾病,一般被描述为燥狂症或抑郁症。燥狂症的患者以其活动过多,说话过多和对 自己的成功和幸福的夸大观念为特征;抑郁症则表现为自感无价值,反应迟钝,动作费力,过度悲观和不快乐。克雷佩林创造了燥狂症抑郁性精神病这一术语,并作为情感障碍的同义词被沿用至今。情感性精神病的显著特点是:大部分病人会复发。另一个特点是:不治自愈率很高。几乎所有抑郁症的病人甚至某些燥狂症病人,都有发生自杀的可能。情感性精神病也是一样,是许多病理因

17、素交织在一起的复合体。每一种病都有可能是(个体易感性) 、 (外界压力)和(环境因素)以不同比例相结合的结果。医学解释:遗传因素,即本病的发生与遗传有关。人本主义理论用(依赖)和(独立)来解释情感障碍。精神分析理论:把抑郁看做是一种自我惩罚的形式。行为主义者认为:抑郁症是正常行为强化的减少,相对异常情绪奖励增加的结果。认知理论的解释:1、认知歪曲:抑郁症病人与正常人不同之处在于,早期的创伤事件使病人对抑郁症敏感化而且易患抑郁症。2、习得的无助感,指“完全无望” 的感觉和谁也无法改变正在发生的一切的意识。社会学解释:(1)高度的成就感需要。据报告,智力水平和社会抱负高的人较容易发生情感障碍。 (

18、2)母子分离。诊断:燥狂症的典型症状:(情感高涨) 、 ( 思维活动加速)和(言语动作增多) 。躁狂症可因病情严重程度不同,表现为轻躁狂,是一种轻的、非精神病的躁狂。重度的燥狂兴奋称为(谵妄性燥狂)各类型抑郁症,都是最常见的,也是最不易认出的心理障碍,城市人口重大约有(10 )的成年人患有某些抑郁, (女性明显多于男性) 。抑郁症的主要特点是:情绪低落,思维缓慢,以及言语动作减少,迟缓。抑郁症最常见的诱因包括:1、婚姻上的不和谐、分居或离婚。2、 严重的躯体疾病。3、失业、破产或丧失社会地位。4、重要人员的死亡。5、担负不了自己的责任。抑郁症的症状有昼重夜清的特点,情绪消沉以早晨最重。自杀企图

19、和行为是抑郁症病人最危险的症状。睡眠障碍中以早醒最具特征性,亦可出现入睡困难。燥郁性精神病既有情绪高涨,又有情绪低沉,可以表现抑郁和燥狂交替出现,两组症状间没有“正常 ”的间歇,没有正常情感的间歇期。治疗:医学技术:单相抑郁症可以用包括(丙咪嗪、阿密替林)在内的三环药物有效的治疗。(氯丙嗪)和(氟哌啶醇)能较快地控制(急性燥狂)的症状。 (碳酸锂)对(燥狂和轻燥狂)都有效,在较少范围内也适用于(抑郁症) 。对严重急性燥狂及严重的、有强烈自杀企图的抑郁患者,抗抑郁燥狂药物治疗无效的病人,在严格掌握适应症的情况下,可合并使用(电抽搐疗法)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矫正1、任务分级法:任务分级法把目标或

20、活动分解成小目标或更小的行为定式,减少对病人的压力,其目的是使任务更简单些,以便病人能完成这些任务,从而获得成功的强化。随着治疗的进展,任务要逐渐加大,并且要难一些。2、把不愉快的活动转到愉快的活动。3、改变消极观点:埃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贝克的认知疗法。4、诱发不相容情感。5、改变自我语词。普里迈克原则可以帮助病人坚持积极的陈述从而治疗抑郁症,普里迈克原则规定,可能性高的行为(既一个人经常表现的,经常做的行为)可以强化并增加可能性低的行为(如:积极的自我陈述)6、基础意象法:此方法为一种系统脱敏法的变式,拉兹勒斯称之为“常规速强化时间投射法” 。通过愉快活动的想象与对未来的领悟相配合的方法,

21、时间投射法便产生积极的期待,因此而产生希望。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每天至少有1000人自杀死亡,许多国家中自杀均为人类十大死亡原因之一,并且在青年人死亡原因中,自杀列在了前三位之中。男性45岁以后,女性55岁以后自杀率较高。城市自杀率高于农村。自杀率的准确统计相当困难。 统计数据偏低。有意识地、自愿地直接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称为自杀行为。自杀的过程分三个类别:自杀意念 自杀未遂 自杀死亡哪几类病人容易自杀? (自杀的触发)约1/4的抑郁症病人企图自杀,几乎全部病人打算自杀。严重的抑郁症病人病情突然缓解时最容易出现自杀问题。病情缓解只是表面上的,常常是病人因为暗自找到了“出路” 而感到宽慰的结果,

22、他们感到满意而不再沮丧,因为他们已决定杀死自己。除抑郁症以外,其他心理问题也可以导致触发自杀。许多精神分裂症病人(尤其是偏执妄想型病人) ,对酒或药物有依赖的病人有较大的自杀危险,尤其在自动或被迫戒掉的时期。有的人对其自身的同性恋冲动感到害怕,体验到了一种所谓同性恋惊恐,他们有时可能突然出现自毁行为。精神检查中三种情绪迹象表现与自杀有关。1、许多病人表现自暴自弃,活着没用,全都完了,最好是就此自我结束。2、有些病人在抑郁后表现空虚的欣快,同多数自杀者一样,他们为自己能否把自杀计划进行下去而搞的精疲力竭,现在最后决断应该结束这一切,并对自己的决定感到轻松和“愉快 ”。3、精神运动迟滞,病人回答问

23、题很慢,动作也缓慢吃力,他们表露出生活是个不可克服的困难的想法。可能会加强自杀企图的几种因素如下:1、容易得到致命的工具。 如大量药物是医生自杀的主要形式。2、缺少容易得到的支援系统。 如家庭成员和好友。3、不可挽回的损失所造成的生活压力。4、严重的失眠而大量饮酒或服药。5、抑郁症。自杀的原因1、精神动力学的解释。弗洛伊德认为自杀与抑郁症一样,是罪恶感和侵略感转向自身的结果。后来的精神分析学家认为,自杀代表死的愿望战胜了生命的力量。另一种精神分析学家的观点认为自杀的人实际上是在谋杀,他们把另一个人的自我或本体“ 掺和 ”进了自身,并通过杀死自己来处置这个他所愤恨的人。其它的精神动力学派学者也从

24、精神分析理论中获得启示,强调认为隐藏在自杀背后的情感与侵略相似。斯尼曼把自杀看做是恳求帮助。贝克认为失望是多数自杀背后的促成因素。2、行为学派的解释。行为主义学派认为自杀是其对强化的认知转变所致,自杀者在生活中看不到奖励,把死亡看作是强化,认为死亡可引起别人的注意、同情、报复及其它他们想获得的强化。3、社会文化的解释。墨西哥的自杀率最低,为2/10万,匈牙利的自杀率最高,约26/10万,美国比墨西哥高出5倍,奥地利高出12倍。自杀的治疗现在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热线电话”和“ 心理治疗” 的方式。第七章 人格障碍人格即包括表现于外的、呈现在他人面前的外部的自我,也包括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显示出来的内部

25、的自我。人格影响着一个人对于环境的适应和对具体事物的反应,决定一个人特有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包括对自己的态度和认识。人格是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的“合金”,是个体发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心理属性。人格一旦成熟定型后,就具有很强的稳定性,甚至能够保持终生而布容易发生改变。人格异常是指对正常人格的偏离。在某种不健全的先天素质特点的基础上,在后天不良的社会 文化环境因素的影响下造成的人格发展上的病态或者人格结构的破坏,从而出现对正常人格的偏离,叫做原发性病态人格。继发性的人格异常也称为类病态人格,指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发生器质性病变或病变后而出现的人格缺损,以及非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引起的人格变态。通常我们所说

26、的病态人格,主要是指原发性的病态人格。病态人格又称精神病态或者人格障碍,指一种人格发展的内在不协调,在没有认知过程障碍或者没有智力障碍的情绪下出现的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的异常。病态人格的特征1、幼年开始,而且一旦形成就比较稳定而且不易改变。2、一般说来意识是清醒的,而且没有智力障碍。3、有严重的情感障碍,情感不稳定、情感体验肤浅或冷酷无情。4、行为的目的和动机不明确,具有冲动性、攻击性,损人且害己。5、不能从过去的生活中吸取经验和教训,缺乏羞愧感。病态人格形成的环境因素:恶劣的社会环境和不合理的养育环境是造成病态人格的温床。 1、童年的精神创伤。2、不和谐的家庭关系。3、不合理的教养。4、

27、恶劣的社会环境。心理学的解释:1、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格的形成主要在5岁以前,如果不能顺利通过口欲期和肛欲期,就会形成病态人格。2、个体心理学理论:认为人格是通过补偿自卑感而形成的,病态人格的形成是由于对自卑感的不恰当的补偿。3、行为学派:认为病态人格源自社会性学习的失败。病态人格的类型:偏执型病态人格,又称妄想型病态人格,这种人格的主要特点是(固执刻板、敏感多疑和自我评价过高) 。偏执型病态人格患者多见于男性。循环型病态人格。这种病态人格的特点是终身都有情绪调节上的障碍,它包括三种类型:双相的循环型,单项的情感高涨型和单项的情感低落型。 循环型病态人格者的情绪变化与外界环境无关。强迫型病态人

28、格。强迫型病态人格者具体的表现就是以十全十美的高标准苛求自己,追求完善。分裂型病态人格。癔病型病态人格。主要特征表现为过分做作,暗示性强,自我中心和情感不稳定。癔病型病态人格者多以女性为多见。悖德型病态人格。又称反社会性病态人格、社会病态或精神病态。它的主要表现有四种:缺乏正常的人间情感,冲动性行为,缺乏罪责感以及不能吸取教训。爆发型病态人格。衰弱型病态人格。病态人格一旦形成很难改正,因此应该强调预防为主的原则。反社会人格的形成原因(又称为悖德型人格、社会病态者或者精神病态。 )1、生物学原因(1)反社会人格者的脑电图呈现极其缓慢的波形,并出现较大量的、皮质活动的突然爆发 正棘波。(2)内分泌

29、激素的研究表明,雄性激素与进攻性行为有关,注射过大剂量雄激素的动物会变得特别粗暴、霸道。(3)关于染色体的研究,研究人员报告罪犯的 XXY 染色体异常是一般人染色体异常的十倍。(4)双生子研究提示,反社会人格在同卵双生子中比异卵双生子中更有可能出现。2、环境因素。在各种环境因素中,家庭环境的影响为最大,一般人认为家庭的破裂、父母的忽视和打骂、缺乏一般情感上和对躯体健康上的爱护有可能造成反社会人格。家庭背景有如下特点者就易产生反社会人格:(1)父亲表现有反社会的倾向。(2)管教明显不一致或根本没有管教。(3)缺乏父母的爱,经常遭到暴力惩罚。(4)从小或者年轻时期进教养院产生社会和心理上的被剥夺和

30、与世隔绝。3、心理学的解释(1)心理动力学的解释。经典弗洛伊德派的理论家认为,反社会人格是超我的发展不完善造成的。(2)学习学派的解释,艾森克假设反社会人格者在素质上缺乏对恐惧和焦虑的感受,因此他们不必学着克制自己不受欢迎的行为举止。同时,他们以父母为榜样,习得反社会行为。班杜拉认为儿童从自己所处的环境中习得各种行为,一个在富于进攻、无视法律和道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很容易接受这种价值观,形成反社会人格。第十章 物质滥用与物质依赖性世界卫生组织对“药物依赖性”的定义是:由于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造成的一种精神状态,有时也包括身体状态,表现出一种强迫性或定期用药的行为和其它反应,为的是体验它的精神效应

31、,有时也是为了避免由于断药所引起的不适感。根据所滥用药物作用的特点,物质依赖性分为(“身体依赖性 ”)和(“精神依赖性” ) 。身体依赖性亦称生理依赖性,它是由于反复用药造成的一种机体适应状态。身体依赖性最主要的特征是耐受性和戒断反应。药物的耐受,指连续多次用某一种精神药物后机体反应减弱,作用持续时间缩短,必须增加剂量才能达到原有效应的现象。戒断反应指机体在对药物产生耐受的基础上,突然中断或减少用药剂量生身体出现的一系列程度不同,并具有严重致命危险的不适反应。精神依赖性也称心理依赖性,它使用药者产生一种愉悦满足的感觉,并且在精神上驱使用药者产生一种要继续或周期性用药的欲望,以图获得满足或避免不

32、适感。精神依赖性断药后不出现戒断症状。致依赖性物质的药理学分类:中枢神经抑制剂:酒类 巴比妥类 阿片类中枢神经兴奋剂:可卡因类 烟草(尼古丁)致幻剂:大麻挥发性溶剂:丙酮、四氯化碳中枢神经系统单胺类神经介质是上述药物作用的重要基础,由此而导致的此类神经介质的变化是人类药物依赖行为产生的重要条件。而脑的“ 奖赏系统” 的作用的产生心理依赖性及其觅药行为的根本动因。药物摄入可以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变化而产生精神、行为效应,这种精神效应又可反馈影响药物摄入行为。这种效应的产生与否与产生程度取决于个体自身状态,即神经内分泌系统。有些人摄入药物可能产生一种良性精神、情绪反应,即“正强化效应” 起了作用;

33、有些人则可能产生不良的精神、情绪反应,即“负强化效应 ”起了作用。酒精中毒具有遗传倾向,嗜酒者子女的酒精中毒发生率较不嗜酒者子女高45倍。酒精中毒症状并不是单一遗传基因作用的结果,可能是与其它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关于药物依赖遗传性机制的两种假说。1、代谢假说,认为药物依赖是某些个体的一种为了补偿体内缺乏制造某种“营养” 物质,而生物体在代谢和生理功能上需要这种物质,是一种遗传性代谢障碍;2、受体假说,认为某些个体具有相对多的对于某种物质(如海洛因)敏感的受体,或是这些个体体内的这种受体较一般人敏感,具有一种超敏性。(尼古丁)被认为是目前人们使用的最普遍的化学成瘾物质。(酒精)被认

34、为是“世界上最具破坏性的药物”。(毒品问题)是20世纪下半叶流行于全球性的瘟疫。药物对机体的毒性作用:毒性作用是指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对机体的一种有害作用,通常伴有机体的功能失调和组织病理变化。药物滥用所引起的机体毒性反应,急性和慢性毒性过程的不同:前者主要是由于所滥用的药物剂量超过个体所能承受的能力而立即发生的毒性反应;后者是长期持续用药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而逐渐发生的慢性毒性反应。吸毒中毒致死的两个主要原因:(超剂量中毒致死) 、 (多种物质混杂滥用中毒致死) 。毒品的危害作用1、人们滥用各种药物,在吸毒者主观感觉上一起的效应范围很广:从精神亢奋状态到严重的抑郁沮丧;从提高警觉性

35、直到被歪曲了感官知觉以及一种“超脱尘世,与现实隔绝”的境界。2、吸毒所致最突出的精神障碍之一是幻觉。吸毒所致的幻觉常常又幻听、幻视等。3、吸毒后的另一精神障碍视思维障碍,吸毒者的思维障碍主要表现为妄想。4、无论是出于缓解一时的焦虑、紧张、压抑等心理失横还是尝试吸毒成瘾最终都会导致机体产生松弛、沉迷、委靡不振、冷漠、嗜睡、极度兴奋后的极度软弱等身体、精神、行为的一系列改变。长期吸毒对精神、心理的影响往往导致行为与人格的改变,使吸毒者同以前判若两人。对于具有潜在人格、情感异常或变态心理者可因吸毒而被强化或复杂化。5、吸毒嗜导致自杀的重要因素。戒断反应是长期吸毒造成的一种严重的具有潜在致命危险的身心

36、损害通常在突然中止用药或减少用药剂量后发生。阿片类物质包括天然存在于阿片原生植物罂粟中的生物碱和人工合成的两大类。阿片类物质的合法用途是医疗,是历史最为悠久的麻醉性镇痛药,并具有镇静、止咳等作用。吸食阿片上瘾或不易戒断的因素:1、逃避现实。从阿片的药理作用看,主要可抑制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活动,这种抑制的结果可以解除疼痛,使人嗜眠,并使大脑处于一种麻木状态;而对某些人来讲,可以产生一种即时的“ 解脱” 感,瞬间的虚幻觉,暂时逃避现实生活,逃避烦恼、精神空虚和忧虑。2、寻求刺激。阿片的精神效应之一是可以使人瞬间产生一种强烈的刺激和冲击感或某种欣快感。吸毒者为了追求这种非生理性刺激而寻觅和反复吸食毒品

37、,以致无法靠主观意志控制自己的行为。3、避免痛苦。这里说的痛苦,是指由于断药后机体出现的戒断反应。大麻的急性期精神症状分期:(陶醉兴奋期) , (发展期) , (深度幻觉期) , (沉睡期) 。大麻的危害性:(1)对人体的直接毒性作用(2)作为“引向它药之路”(3)成瘾性(4)社会危害性酒精中毒是指己对酒产生依赖性的长期过度饮酒的酒徒醉酒时产生的各种神经、精神障碍,除对个人的影响外,还包括对人际关系和社会及其工作能力的损害或干扰。酒精中毒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指单纯长期大量饮酒造成的酒精中毒,后者指有潜在精神、心理或人格障碍基础上的酒精滥用,基本上属于一种精神障碍的后果。酒精的神经药理

38、学作用从药理学上讲,酒精是一种镇静剂或高级神经功能的抑制剂。饮用酒精所表现出的兴奋现象是一种脑的抑制性机制受抑制,脑种各个不同部位无约束的功能活动从抑制中释放出来的结果。急性酒精中毒可出现“抑制作用解除”行为,即在短时期内消除自我控制能力,消除通常的小心谨慎、严肃认真和自我约束,使精神亢奋,并可发生怪诞或荒谬行为,易激惹,语无论次,有时会发生粗暴的反社会和犯罪行为。饮酒者往往是为了解除内疚、焦虑、紧张、抑郁、苦闷等不良情绪而开始饮酒。抑郁症、焦虑症和各种顺应不良的情绪常常会促进大量饮酒。还有人提出一种“嗜酒者人格”、 “嗜酒前人格”。认为酒中毒者具有一些特定的个性特征:如被动、依赖、自我中心、

39、反社会行为、易生闷气、缺乏自尊。其中许多人还具有抑郁症趋势和某种程度的精神变态。酒精中毒是一种受到包括遗传、精神、病理心理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这些因素往往互为因果,相互作用,在诸多因素中,社会因素是根本影响因素。烟草的主要活性成分是(尼古丁) 。尼古丁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先兴奋后抑制的作用,尼古丁对外周神经系统、心血管及消化系统也是先兴奋后抑制。艾克森的研究发现:重点吸烟者以外向性格为多;中等度、轻度及非吸烟者,则外向性格少,内向性格增多。而且,外向吸烟者多为体验烟草的兴奋作用,而内向吸烟者则多求其镇静效果。第十三章 心理障碍的治疗及预防从广义上讲,凡是运用心理学的原则和技巧,通过言语

40、、表情、态度、姿势、行为以及周围环境的作用,去影响、改变病人的感受、认识、情绪和行为等,从而达到改善心理障碍者的心理状态、行为方式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躯体症状,都可认为是心理治疗。狭义上来说,心理治疗则专指心理治疗家所实施的心是治疗方法与技术,它涉及某种特殊的学说,各有不同的原则和技巧。三个学派对心理治疗的观点1、在欧美各国,心理治疗十分盛行,尤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影响最大。这一疗法的特征是通过由于联想、移情作用以及对梦和失误等的解释,从病人的无意识中发掘其内心深处的矛盾冲突,尤其着重于发掘病人在幼年时期的“ 性创伤” 。弗洛伊德认为,这些被压抑在幼年期的创伤是造成紧张状态,导致心理障碍的根源所

41、在。2、由于巴浦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和斯金纳等的操作条件反射的建立,逐渐衍和了套行为治疗的技术,这种治疗方法所强调的是学习的意义,认为不下沉的行为与正常行为一样,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同样,也可以通过学习和再训练而得以矫正。常用的治疗技术有:系统脱敏法、冲击法、厌恶法、示范法、代币制管理和生物反馈训练等。3、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方法,它被看做是心理疗法的“第三势力” ,主要有患者中心疗法、存在主义治疗和完形疗法。在几种人本主义治疗中,由罗杰斯的患者中心疗法是最为突出的。它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认为治疗者应对当事人采取同情、尊重、理解和诚实的态度,以发挥其个人的潜能,从而摆脱困境。反对治疗者以指

42、导人自居,而与当事人应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4、折衷主义心理治疗是针对具体病人的具体情况,从所有心理治疗中选择有效或有用的理论、方法和惯例的心理治疗。心理治疗的三种层次水平:(心理治疗根据深度分类)1、支持性心理治疗;2 、教育性心理治疗;3 、重建性心理治疗。个别心理治疗是以一位治疗者和一名治疗对象组成一个治疗单位,一般不需要第三者参与。精神分析疗法的主要治疗技术:1、自由联想,这是精神分析最基本的技术;2、梦的分析;3、移情分析;4、阻抗分析。行为治疗1、系统脱敏法:亦称交互抑制法,是一种基本的行为治疗技术,这种方法是诱导患者缓慢地暴露于导致神经症焦虑地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

43、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神经症焦虑习惯的目的。2、厌恶疗法:亦称厌恶性条件法,是一种较常用的行为治疗技术,其做法为将欲戒除的目标行为(或症状)与某种不愉快的或惩罚性的刺激结合起来,通过厌恶性条件作用,达到使患者最终因感到厌恶而戒除或减少目标行为的目的。3、暴露疗法:亦称暴露冲击疗法,是前述系统脱敏疗法的极端形式,也就是一次性脱敏。其做法是让患者长时间地想象恐怖的观念或情境,或置身于严重的恐怖环境之中,从而达到消退恐惧的目的。4、示范疗法5、操作学习疗法:是在斯金纳的操作学习原理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一系列行为矫正技术,主要使用阳性强化技术去增强或塑造患者健康的行为,从而取代或克服那些不良的反应,消除病

44、态的表现。1 行为塑造法 2 代币券法又称标记奖励法认知治疗:认知治疗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病人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认知治疗的基本观点是: 认识过程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的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的认知有关。治疗者的任务就是与病人共同找出这些适应不良性认知,并提供“学习”或训练方法矫正这些认知,使病人的认知更接近现实和实际,随着不良认知的矫正,病人的心理障碍亦逐步好转。目前认知治疗技术种类发展很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疗法使:60年代初由(艾利斯)创始的(理性情绪疗法) ;60年代中期,由(贝克)在研究对抑郁症进行治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45、的(认知转变法) ;由梅钦鲍姆倡导的认知行为疗法。理性情绪疗法(RET)以(认知理论)为基石,并揉合了(行为疗法)的某些技术而成一体。心理健康水平的评估标准1、社会适应行为。2、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3、人格的稳定性。4、挫折的耐受力。5、社会交往能力。预防的三个组成部分1、初级预防。即帮助正常人健康地生活、学习和工作,避免或消除种种危机和刺激,防止情绪混乱或心理障碍的发生,或者说减少一般人群中心理障碍的发生率。2、二级预防。所谓二级预防,即尽早发现心理已有不正常的人,从而开展较迅速的心理和医学的干预,同时也包括设法缩短病人的病程和降低复发率。3、三级预防。三级预防的目的是要减小心理障碍的危害和后遗症。预防和控制心理异常的最佳方案:1、努力改变不利的社会环境;2、在社区内培养应变能力;3、发生危机后进行调解;4、努力使出现问题的个体康复;5、注意病情最为严重的病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心理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