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醉翁亭记》原文及作品赏析.docx

上传人:文库大全 文档编号:2764597 上传时间:2018-09-26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6.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醉翁亭记》原文及作品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醉翁亭记》原文及作品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醉翁亭记》原文及作品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醉翁亭记》原文及作品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醉翁亭记》原文及作品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醉翁亭记原文及作品赏析【作品介绍】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作者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的著名散文家和诗人,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自然景物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游赏宴饮的乐趣。【原文】醉翁亭记环1滁皆2山也。其西南诸峰,林3壑4尤美。望之蔚然5而深秀者,琅琊也,山6行7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9路转8,有亭翼然10临11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12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13之者谁?太守自谓14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15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16曰17醉翁也。醉翁之意18不在酒,在乎19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20之心而寓21之酒也。

2、若22夫23日出而24林霏25开26,云归27而岩穴28暝29,晦30明变化者,山间之朝31暮32也。野芳33发34而幽香,佳35木秀36而繁37阴,风霜高38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39也。至于负40者歌于途,行者休42于树,前者呼,后者应41,伛偻43提携44,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45,溪深而鱼肥;酿泉46为47酒,泉香而酒洌48;山肴49野蔌50,杂然51而前52陈53者,太守宴也。宴酣54之乐,非丝56非竹5557,射58者中,弈59者胜,觥61筹62交错60,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63白发,颓然64乎65其间者,太守醉

3、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66也。树林阴翳6768,鸣声上下6970,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71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72谁?庐陵欧阳修也。选自四部丛刊本欧阳文忠公文集【译文一】环绕滁州的,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森林沟壑更美。一眼望去郁郁葱葱,幽深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水声潺潺,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是自号“

4、醉翁”的那个太守。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 。其实,醉翁的意图并不在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是领会在心里而又寄托在酒中的。有时太阳升起,山林中云气散尽;浮云归来,岩洞里暮色苍茫。黑暗与光明交替变化的,那是山中的黎明与黄昏。野花怒放发出清香,树木茂盛深秀成荫,风高霜白,水落石出,那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至于背扛肩挑的人在路边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老少少往返不断的,那是滁州百姓来这里游玩。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因此鱼也肥;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因此酒

5、也香,还有野味蔬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饮酣畅的乐趣,不在于琴弦箫管;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胜了,只见酒杯和筹码交错杂陈,人们站起坐下大声喧闹,那是宾客们乐极了。这时,有个苍颜白发的老人,昏昏然地坐在人们中间,那是太守醉了。不久,太阳下山了。只见人影散乱,那是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逐渐阴暗起来,阵阵鸟鸣声忽上忽下,那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是把能使人们快乐作为快乐的啊。在酣醉的时候能与人们一起快乐,酒醒之后又能写文章叙述这些事情的,那是太守。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啊。(胡中

6、行)【译文二】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面的各个山峰,树林、山谷尤其优美,远远望去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就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座山峰中间飞泻出来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上的,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客人到这里来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消散,暮云回聚拢来,山里就昏暗了,或明

7、或暗,变化不一,这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野花开放,散发清幽的香气,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阴,秋高气爽,霜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里的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乐趣也没有穷尽。至于背着东西的人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人小孩络绎不绝,这是滁州人出游。到溪水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而酒色清澈,山中野味,野菜,交错地在前面摆着,这是太守举行的酒宴。酒宴上饮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中了目标,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有时站立,有时坐着,大声喧哗,宾客们(尽情)欢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

8、醺醺地在宾客们中间的是喝醉了的太守。不久夕阳落山,人影纵横散乱,太守回归而宾客跟从。这时树林里浓荫遮蔽,鸟儿到处鸣叫,游人离开后禽鸟就快乐了。然而禽鸟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因为他们的快乐而快乐。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享受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写作背景】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公元 1046 年) ,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被贬前曾任太常丞知谏院、右正言知制诰、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等职。被贬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韩琦、范仲淹、富弼等人参与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运

9、动,而反对保守的吕夷简、夏竦之流。韩范诸人早在庆历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经被先后贬官,到这年的八月,欧阳修又被加了一个外甥女张氏犯罪,事情与之有牵连的罪名,落去朝职,贬放滁州。 醉翁亭记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却是政治昏暗,奸邪当道,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长,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悲伤又有一份欢喜。这两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作者介绍】北宋时期政治家、文

10、学家、散文家,和诗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谥号“文忠”.著有欧阳文忠公集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欧阳修自称庐陵人,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庆历三年(1043),任谏官。为人耿直,敢于谏诤,在开明派范仲淹和守旧派吕夷简的斗争中,站在范仲淹一边,受到排挤、打击,屡遭贬官。晚年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重视人

11、才培养,积极推行诗文革新主张,提倡效法韩愈,在散文、诗、词等各方面都有很高成就。他的散文具有说理明白、平易流畅、委曲婉转、情文并茂的独特风格。他的六一诗话 ,开创了诗话这一文学形式。有欧阳文忠公集 、 新五代史和新唐书(与宋祁合撰)等。【难字生字】滁 ch琅琊 lngy霏 fi穴 xu伛偻 yl蔌 s翳 y【词语解释背景注释】1.环:环绕。2.皆:副词,都。3.林:树林。4.壑:山谷。5.蔚然:茂盛的样子。6.山:沿山路。7.行:走。8.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随山转。9.回:回环,曲折环绕。10.翼然: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11.临:紧靠。12.作:建造。13.名:取名,名作动。14.谓

12、:命名。15.辄:就。16.号:称号。17.曰:叫做。18.意:情趣。19.乎:于,介词。20.得:领略。21.寓:寄托。22.若:像。23.夫:那。24.而:就,表顺承的连词。25.林霏:树林里的雾气。霏:雾气。26.开:消散。27.云归:烟云聚拢。28.岩穴:山谷。29.暝:昏暗。30.晦:阴暗。31.朝:早晨。32.暮:傍晚。33.芳:花。34.发:开放。35.佳:美好的。36.秀:植物开花结实。这里有繁荣滋长的意思。37.繁:浓郁的。38.高:高爽。39.穷:穷尽。40.负:背着。41.应:应答。42.休:休息。43.伛偻:驼背,这里指代老年人。44.提携:搀扶,带领,这里指代小孩子。

13、45.渔:捕鱼,名作动。46.酿泉:用酿泉,名作动。47.为:制。48.洌:清纯。49.山肴:野味。50.野蔌:野菜。51.杂然:各色各样。52.前:在前面。53.陈:陈放。54.酣:尽兴地喝酒55.非丝非竹:不在于音乐。56.丝:弦乐器。57.竹:管乐器。58.射:指投壶。59.弈:下棋。60.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61.觥:酒杯。62.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用的签子。63.苍颜:容颜苍老。64.颓然: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是醉醺醺的样子。65.乎:相当于“于” 。66.从:跟随。67.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68.翳:遮盖。69.鸣声上下:意思是鸟到处叫。70.上下:树

14、的上部和下部。71.述:记述。72.谓:为,是。文章中的“而”出现了 25 次,解释有 4 种:A.表转折 B.表修饰 C.表并列 D.表承接。“也”出现了 21 次,解释有三种:A.表陈述 B.表肯定 C.表感叹。【背景注释】1.酿泉:泉水名。2.射:这里指宴饮时的一种游戏,即以箭投壶中,以能否投决胜负,叫做投壶。也有可能是猜谜,古时亦叫射覆。3.庐陵:庐陵郡,就是吉洲。现在江西省吉安市。【文章中心思想】全文以“乐”字贯穿,通过对滁州优美风景的描写,表现了作者自己寄情山水和与民同乐的思想。【文章成语】本文出自的成语有:【觥筹交错】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宴饮尽欢。【峰回路转】亦作山回路转 。

15、谓山势曲折,道路随之迂回。今常以喻事情经历曲折后,出现新的转机。【醉翁之意不在酒】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后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水落石出】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本谓水位下降后石头显露出来。后用以比喻事物真相完全显露。【山肴野蔌】亦作山肴野湋 。野味和野菜。【文章赏析】赏析一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的著名散文家和诗人,提到他,总忘不了他的醉翁亭记 ,他通过对优美的自然环境的描写与和乐的社会风气的描写,含蓄委婉地表现了贬官之后的特殊心境。这篇

16、散文中,有景物的描写,人事的叙述,情感的抒发,而这三者又都生动地表现了欧阳修当时的特殊情怀。随着文章中对景物的描写,我们看到了一个闲适快活的世界:“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优美,望之蔚然而深透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这儿的山,没有嶙峋怪石,没有岩绝壁,这儿的水,不是惊心动魄之水。山,逶迤起伏,布满了茂盛的绿荫,幽深秀丽,静静地绵延环绕;水,犹如一条回旋曲折的银色飘带,潺潺而下,泠泠悦耳;还有一亭,四角翘起,像鸟一般,悄然飞临在这细水旁,多么柔和寂静的景色啊。 醉翁亭记开头这一段描写,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景色优美的

17、环境里,产生了愉悦的感受。另一段景物描写,也是如此:“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幕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这里写到了清晨飘散开来的淡雾,傍晚聚扰来的烟云,春季发出幽香的野花,夏季苍翠的绿树,秋季洁白的霜色,冬季露出水面的石头。一切都那么恬静简朴,淡雅自然。这是散文中的景物描写,我们再看散文中人事的叙述:“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18、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它所描写的不是轰轰烈烈的社会巨大事件,也不是不同凡响的英雄行为,而是比较平凡的、没有矛盾,没有冲突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散文中描写了在年事已高的太守管辖下,众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及太守自己生活的一个片断,呈现的是一派闲适快活、安详和平的景象,作者感到无限的快乐,不禁心旷神怡,宽辱皆忘,一切人世间的荣辱,烦恼都置之脑后,以至于忘自己“饮少辄醉” ,尽兴畅饮。结果,周围歌声缭绕,人们起坐喧哗,而他却“颓然乎其间” ,醉态可掬,欲起而不能了,这是愉

19、快的最高境界。欧阳修通过景物的描写,人事的叙述,抒发了自己由此而触发的内心感慨。他的真挚的感情溶汇在景、事中,更使文章显得情意盎然:“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必而寓之酒也。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这是一个饱经沧桑,在仕途宦海中颠簸数十年的人的欣慰的心情。从天圣八年(1030) ,年仅 23 岁的欧阳修就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他上下往返,尽心竭力,积极协助范仲淹革新内政,终于遭到群邪所忌,革官贬滴。他的理想在以前不能实现,而在贬于滁州之后,却有了可喜的政绩,这对于奔波劳碌,疲惫不堪的欧阳修来

20、说,是多么舒心惬意的享受啊!滁州百姓的安乐生活,给了他极大的抚慰,而眼前的山水,又把他引入了一个恬静的境界,他陶醉了,但不是醉于酒,而是醉于优美的景色,安详的生活。这儿,禽鸟因山林而乐,人们因太守游而乐,而太守则是因百姓乐而乐,他处在优美的环境中,身心愉快,舒适安闲,不由便醺醺然了。欧阳修苍颜白发,颓然坐于众之间,眼睛微闭,眼前的景物是优美的,人是欢欣的,欧阳修也被这和谐的气氛所笼罩,陶醉了。欧阳修以“醉翁”自称,旷达自放,摆脱宦海浮沉,人世纷扰,在这远离都市的山水之间,把自己的心灵沉浸到闲适、恬淡的情境里,获得了一种平衡、和谐的感受。这种感受渗透在醉翁亭记里,使文章如田园诗一般,淡雅而自然,

21、婉转而流畅。赏析二诗情画意,秀丽多姿谈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他的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这篇散文饶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确是不可多得的。优美的意境。好的散文应为诗,要创造优美的意境。所谓意境包含着意和境两个方面的范畴,它是浸润着作者主观感情的艺术画面。优秀的散文应该有风光绮丽的图画美,给读者独特的审美感受,以悦目而致赏心。 醉翁亭记的思想意脉是一个“乐”字, “醉”中之乐,它像一根彩线联缀各幅画面。而“醉翁之意不在酒” , “在乎山水之间也” 。放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散文立意犹如设了张本,作者就根据这样的“意”写了秀丽的“境” ,从而达到情与景的交融,意与境的

22、相谐。作者是从这样几方面濡笔,描绘散文境界的。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是一张山水画。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又没有孤立用墨,而是交织一体,既各尽其美,又多样统一。 “蔚然而深秀”的琅山,风光秀奇,迤逦连绵,苍翠欲滴。群山作为背景,一泉环绕而过。林深路曲,泉流弯旋,则“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这里赖于壮丽的群山映衬,就益显出山泉的清朗,而亭台又偏偏踞临泉上,则别含另一番风光。这样,无山,则酿泉不美;无泉,则青山孤峙。无亭,则山泉失色;有泉,则亭台增趣。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一幅画中山水亭台,一应俱全,且辉映生色,构置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其二,朝暮变化之美。作者写

23、出了醉翁亭早晚变化的优美景色。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日上东山,阳光奔泻大地。蓊郁的树林本来被薄纱般的雾气笼罩,经日光一照,雾释露消,又显示出清新翠绿的颜色。而到了傍晚,日下西山,暮霭遍地,岩石穴壑一片昏暗。作者传神地写出早晚不同的景色。由于早晚不同,则作者运笔的色调、气氛有别。早晨有宁静之状,清新之息,傍晚则有昏暗之象,薄暮之气。作者对景色变化的观察既深且细,笔触如丝,根据不同的景象写了相异的境界。其三,四季变幻之美。作者不仅写出了早晚的景色,而且以醉翁亭为中心,把笔墨进一步铺展开去,描下了四季的景物变化。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

24、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确是传神笔致。作者在这里仍然细心地选取最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加以描绘。芳草萋萋,幽香扑鼻是春光;林木挺拔,枝繁叶茂是夏景;风声萧瑟,霜重铺路是秋色;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随四季变换,景物自有不同,各有其境界在,出现了四幅扇面,变化有致,给人不同的美学享受。同时,四幅扇面又是互相映衬的,春光如海映衬了秋色肃杀;夏日繁茂映衬了冬景寒冽。其四,动静对比之美。散文写景绘境最忌呆板单调,一样景物,一种笔致,一式情态,又有何意趣?!欧阳修在这篇散文中时时注意事物的动静变化。先说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动静对比。蔚然壮秀的琅山是静态,潺潺流淌的酿泉水是动态,山色苍郁悦目,泉声琮琮动听,相映

25、成趣。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树木之静对比出百鸟啁啾之动,相得益彰。再说景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残阳息于山头是其静,人影移散,纷纷暮归是其动。静的景和动的人彼此映衬。最后,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有唱有憩,有动有静。 “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以众宾喧哗之动,对比出太守颓然之静,生趣盎然。由于作者多方面进行对比,使散文的意境绘形绘声,山光、水色、人情、醉态并于一画,各具情致。精巧的结构。散文,顾名思义,要散,但散并非是不着边际的散乱,要做到散中有神,散而不乱

26、。 醉翁亭记结构上的精巧之处,值得我们努力学习。金线串珠。 醉翁亭记虽然时而山色露布卷面,时而水流泻进画幅,时而人情喧于纸上,看似散,其实一点儿也不乱。首要的原因是作者手中有一根金线。这根金线就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乐” ,醉中之“乐” 。正因为如此,文章的起、承、转、合,就无不统摄于作者主观感受和体验的波澜起伏。写山水,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不绝路途,是表现人情之乐;写酿泉为酒,野肴铺席,觥筹交错,是表达“宴酣之乐” ;写鸣声宛转,飞荡林间,是显示“禽鸟之乐” ,更是为着表现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乐” 。欢于万物,乐在其中,全文因景生乐,因乐而抒情,这样,行文走笔,一路写出,围绕个“乐”而展

27、开,就不是断片的杂碎,而是统一的整体,犹如穿千颗珠玉缀在金线之中,收万道阳光凝于聚光镜上。也正因为有聚光点,有主骨架,文笔的散反而会转化成一种特色,显得运笔从容,左右逢源,越是散越是丰满了散文的血肉,增添了散文的生机,增强了散文的内容。曲径通幽。 醉翁亭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峰回路转,有亭翼然。 ”借用这句话来形容这篇散文的结构特色是很恰当的。作者写四时晨昏的不同景物,五光十色的琅风貌,可谓匠心默运,苦意经营。作者为写出醉翁亭的位置,颇下一番心思,他不是径直言之,而是曲折写来。文章一开始敷设了五层笔墨, “环滁皆山” ,一层;“西南诸峰” ,一层;深秀“琅” ,一层;潺潺泉水,一层;“有亭翼然”

28、 ,一层。五层笔墨不是均衡用力,平分秋色,而是层层烘染,步步进逼。先用大镜头、长镜头,然后推成小镜头、短镜头,最后跳成特写,不平不直,九曲回肠。先用概描,写滁州山景,大笔淋漓。下一“尤”字,文章迭进,带出“西南诸峰” 。再着一“望”字,视线集中琅。用毕视觉,跟后就用听觉, “水声潺潺” ,于是酿泉入画。尔后,用一“回”字,着一“转”字,醉翁亭才赫然在目,进入卷面。作者在用笔时,好像围野狩猎,逐渐圈小区域。这样不仅让人们了解到醉翁亭之所在,而且通过层层烘托,突出了它的美。如此描写,便使“亭”非比寻常;如此用笔,便使“文”不同凡响。再如文章结尾处,作者为了突出“太守之乐” ,也是用的层层烘托的笔法

29、。用禽鸟之乐,反衬众人之乐,再用众人之乐,反衬出太守之乐。这样,太守之乐就在众多的烘托下被推到峰颠,显示出主观感受和体验的高人一筹。呼应有方。前有伏笔,后必照应;藏墨于首,显豁于尾,是醉翁亭记结构安排的第三个特点。文章一开始写道:“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但太守又“名之者谁”?暂按不表,埋下伏笔,催人卒读。直到文章刹尾处,才端示:“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奏到首尾相照之效。再如“太守乐”呼应了“山水之乐” ,乐从山水来,太守乐就有了根据。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照应了“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年事既高,又放情山水,太守醉就有了着落。又如“夕阳在山,人影散

30、乱” ,纷纷离去,是因为时令已晚,这便跟前文的“暮而归”又恰成照应,把这句话具体化了。处处注意呼应照应,就使文章的内在结构经纬分明,严谨周密,无懈可击。出色的语言。 醉翁亭记的语言极有特色,格调清丽,遣词凝练,音节铿锵,臻于炉火纯青之境,既有图画美,又有音乐美。首先, 醉翁亭记的语言高度概括,含义丰富。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中首创的“醉翁之意不在酒” “水落石出” ,已被同时代和后来的作家所用,例如苏轼在著名的后赤壁赋中写秋冬之交的江上景色,就直接借用了“水落石出”一词。又由于作者用词精当,词句的概括内容很广,因而“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演变成稳定性强、规范性高的成语,发挥了它们的引申

31、意义。其次, 醉翁亭记的语言凝练精粹,晶莹润畅。这是作者善于观察事物,精辟地捕捉对象的本质特征并加以提炼的结果。例如写晨昏景象之异,只用两句就概括殆尽:“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林、岩、晨气、暮霭,均是山间习见之物,以此下笔,切景切境。同时, “出” “开”联属, “开”是“出”的后果。 “归” “暝”联属, “归”是“暝”的前提。动词的出神入化,互为因果,使变化着的山景逼真欲现,恍若在即。又如写四季景物,作者独到地捕捉了富有季节特点的典型情景,以“香”言春,以“繁”状夏,以“洁”喻秋,以“水”写冬,无不情状俱到,精确熨贴。再如“树木阴翳,鸣声上下” ,前句写色,后句传声,兼声兼色,寥

32、寥八字便把薄暮情景表现无遗。还如“有亭翼然” ,仅譬一喻,亭的形状、风貌便画出来活像鸟儿展翅,凌空欲飞。醉翁亭记还留下了推敲文句的文苑佳话,为人们所传诵。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写道:“欧公(按:指欧阳修)文亦多是修改到妙处。顷有人买得他的醉翁亭记稿,初说滁州四周山 ,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 ”(朱子语类大全卷一百三十九)滤沏文词水分,浓缩语言容量,使之片言能明百意,只字足敌万语,达到妙造精工的地步。再次, 醉翁亭记的语言抑扬抗坠,铿锵悦耳。全文几乎用“也”收束句尾,又一贯通篇,毫无赘烦之弊,反有灵动之妙,具有一唱三叹的风韵。它虽是散文,但借用了诗的语言表现形式,散中有整,参差多

33、变。他安排了不少对句,使句式整饬工稳。单句成对的有“日出而林霏开”对“云归而岩穴暝” ;“野芳发而幽香”对“佳木秀而繁阴” 。双句成对的,有“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对“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作者虽受骈文影响,但非食而不化,乃是有所创造,融化到笔底,又自然天成。不做作,不矫饰。这样,读来顿觉舌端润畅;听来,倍感声声清朗,具有音乐的节奏感和回环美。欧阳修在北宋的文学革新运动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他一扫唐五代文坛浮艳艰涩的流风,建立了清新、秀美、刚健、婉转的文学风格。这篇醉翁亭记就是他的文学主张的最好的艺术实践。(选自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赏析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赏析三醉翁亭记是欧阳修

34、的名作,作为我个人十分喜爱这篇名作,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的精神面貌十分乐观。写作时背景是欧阳修由于参加范仲淹的改革,后失败,欧阳修被株连被贬,此问就是被贬滁州时作者创作的。写前一篇始得西山晏游记同样是被贬,但表露出来的情怀却大不相同。贯穿醉翁亭记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 “醉”是表象, “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文中写景的成分很重,又多次提到醉字,这是无足怪的。因为既是写亭,自当写出亭的景色;又因亭名“醉翁” ,自当写出命名之意,这些全属必要的烘托。文章开始写望琅岈,写“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至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

35、” ,明白八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出中朝暮和四时之景, ,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如入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体会到的,着还不足为奇。等写到“滁人游” “太守晏”“众宾欢”时, “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宾客,还有滁人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这就非同寻常了。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 ,说明“醉翁之意”何止于,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一篇主旨。本文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写静和抒情的自然结合。文章先写到亭子的远景,因为亭子所在是琅岈山,就从

36、这里落笔,用“蔚然深秀”表现它的外观,又用“水声潺潺” “峰回路转”表现它的姿态,使人产生赏心悦目之感。接着写亭的近景,用写翼自做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而借释停名来直抒作者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奠定了全文抒情基调。以下从两方面展开;第一,写亭子四周的自然景色,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第二,写滁州官民同乐的情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这和平生活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习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本文在语言运用上也很有特色,姘散相间,节奏富于变化读起来声调健将,易于成诵,首先本文

37、的语言高度概括,含义丰富。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首创的“醉翁之意不在酒” “水落石出”已被同时代和后来饿作家所用。其次“醉翁亭记的语言凝练精粹,金荧润畅。再次醉翁亭记的语言揄扬挫,健将悦耳。全文几乎用“也”结束句尾,又一贯通篇,毫无赞烦只弊,反有灵动之妙,具有一唱三叹的风韵。赏析四文学佳作引来了有关写作上的佳话和轶事。这种文学史上有趣的情形在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是非常典型的。 朱子语类所记载的欧阳修改定本文开头的一则轶事,差不多可以和醉翁亭记的文章本身齐名。那故事是说,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原稿上, “初说滁州四面有山 ,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 。我们也确实能够感受到,文章的开头

38、是简洁有力的(不过,后来也有人指出过欧阳修的这描写并不属实,说除了琅琊之外,当地并没有什么山,见钱钟书管锥编引郎瑛七修类稿 。我们不妨把它看做一种文学家的笔法,用不着过多地纠缠于此) 。从“环滁皆山也”到“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可以说是全文整体结构中的第一部分。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的笔法是很讲究的,其描写线索是:从全景慢慢地收缩视野,由群山转入“林壑尤美”的“西南诸峰” ,再转入“蔚然深秀”的琅琊山(琅琊山,在滁县西南十里,东晋时元帝为琅琊王,曾避居此山) ,然后具体到山间的泉水,即酿泉,最后几经回环,才在“峰回路转”之后出现临于泉上的一座玲珑剔透的亭子,即醉翁亭,而“翼然”两字,特别能够加强描

39、述中的形象性,富于动感。欧阳修采用这种由大及小,层层深入的写法,有助于引起读者身临其境和探胜索幽的兴致。再往下,作者仍采用陈述句式,写出了建造亭子的人,以及自己给它起了“醉翁亭”的名字,并解释了“醉翁”二字的由来。欧阳修看来不是善饮之人,所以“饮少辄醉”,但却为下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全篇主旨性的议论伏了一笔。在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把这名句理解为全篇的一个导言,因为文章的后两部分,乃是作者对“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的具体铺陈。而这里向第二部分的过渡,是巧妙而自然的。当文章写到“醉翁”的形象出现时,作者在抒情写志之中将“人酒山水”巧妙地联系了起来,读者在体味作者醉翁的心情时

40、,随着作者的笔转向了山水自然。文章接下来以精炼简约的文字,具体描写了山中朝暮与四季景物的变幻、乡人的和平恬静以及宴游的欢乐喧闹,笔意飞洒,摇曳多姿。 “若夫”四句写“醉翁亭”早晚景色。 “野芳”五句写“醉翁亭”四时景色,与丰乐亭记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比较,可见其写法之错落变化。作者的这种写景,既非为写景而写景,也不是信笔所之,而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物的描写之中。作者旨在表现置身于这种绮丽秀美、恬静闲适的环境中,尽享和平生活和山水之乐,同宾客饮宴尽欢,更有一番无穷的乐趣,即是说,作者的真正的乐趣并不在酒,而在于山水之间,在于与民同乐。所以作者写道,鸟儿知道山

41、林里的快活,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人们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之所以快乐是因他能使滁州人民快乐,喝醉了酒能同滁人一起欢乐,醒了酒后能将欢乐的滁人记述到文章里的,是“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是一篇记体散文。 “记”这种体裁,原来只是客观记事的应用文字。宋李耆卿文章缘起注中说:“禹贡 顾命乃记之祖,记所以叙事识物,非常议论。 ”唐代韩、柳以后, “记”就突破了原来“叙事识物”的范围。到了宋代,进一步扩大了这种文体的社会内容,加强了它的文学因素,成为文学散文的一种重要形式。其中尤以亭楼台院记和游记散文成就更大。宋代优秀散文家们善于把叙事、描写和议论、抒情熔为一炉,富于变化,涉笔成趣。欧阳

42、修的醉翁亭记 ,作为一篇优秀的记体散文,写得极其精炼娴熟,写作技巧很高,艺术上非常有特色。如果说韩愈、柳宗元犹用奇字、重字,善于选择或熔铸色泽强烈的新颖词语的话,那么,欧阳修“唯用平常轻虚字,而妙丽古雅,自不可及。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在醉翁亭记中,欧阳修创造性地运用了 21 个“也”字,显然有其艺术上和主题上的目的。这一不断重复的句法结构,可以说首先表明了作者对生活正面的肯定,即醉翁亭记中的积极主题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愉悦闲适在文体形式上的突出表现。通过“也”字陈述句式的大量运用,作者将本来应是动词词组的表述转化为名词词组的构成,表明了在作品的主题中,人与自然之间一种和谐的秩序。同

43、时,这种连用“也”字结尾,也使文章形成一种富有韵律的吟咏句调,有助于造成舒缓圆畅的散文节奏。醉翁亭记在全篇的描写与抒情中, “醉” “翁” “乐”等是贯穿始终的。从作者的主体视角来看, “太守”的怡情山水与宴饮的欢乐,是全篇的抒写走向,“醉翁”的形象可以说是非常鲜明突出的。酒与灵感的关系,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历久不衰的话题。酒对于文人来说,是一种灵感的力量,也可以是一种解脱、消愁,甚或纵情的力量。所以,当我们看到欧阳修的“醉翁”形象时,上述联想便会油然而生。然而事实上,欧阳修并非李白或苏轼,他是一个现实感极强的人,在生活上具有一种理性的执著,在与尹师鲁书中,他曾对几种人表示不满,一种是对自我的个

44、人命运过于看重的人,一种就是那些“傲逸狂醉”的人。所以,在初贬夷陵时,他就“益慎职,无饮酒” 。然而有趣的是,在十年之后,他却在滁州改变了自己的形象。这种神奇的转变无疑具有现实背景,也体现着欧阳修思想变化的痕迹,因为在这以后,醉酒的情趣在欧阳修的诗文中竟成了经常性的主题。此外, 醉翁亭记大量运用骈偶句,并夹有散句,句法既整齐又富于变化,这不仅使文章越发显得音调铿锵,而且形成一种骈散结合的独特风格。赏析五醉翁亭记不仅是一首千古传诵的游记,也是一篇具有积极思想意义的散文,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一、描绘了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都是一张山水画。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

45、者没有孤立地用墨,而是交织一体,既各具特色,又融合统一,蔚然深秀的狼牙山,风光绮丽,苍翠欲滴,以群山为背景,酿泉环绕而过,一座四角翘起的亭子立在上面,这样,无山,则泉不美,无泉,则青山孤立,无亭,则山泉失色。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一幅画中,山水亭台,一应俱全,构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作者笔下的朝暮和四时之景,也都是优美的风景画。二、勾勤了一幅“与民同乐”的风习画文章先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游乐图,在这幅图画中,有“负者” ,有“行者” ,有老人,有小孩,前呼后应,往来不绝,十分热闹,这个场景在太守眼里,应更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写宴饮之乐,宴饮所需,无论是酒还是鱼,是肉还是菜,都是

46、就地取材,这样意在夸耀滁地富足,表明野餐的简朴。同样,宴饮之乐也没有王公贵族府第宴饮的奢华,但这是在滁州的土地上与滁州的老百姓一起宴饮的这种乐趣,也是王公贵族梦想不到的欢乐,作者在这里勾勒出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的游乐风习画。三、积极的人生态度范仲淹等推行的“庆历新政”失败,他们相继贬职,欧阳修因上书替他们辩护,被贬为滁州知府,一般被贬的人都是悲观,彷徨,沉迷于山水。而欧阳修却不同,他虽然被贬,但他没有就此沉沦,而是与滁州人民同乐,将滁州人民的安定生活归功于宋王朝的休养生息政策,由此可以看出,欧阳修在谪居时期人生态度是积极的,与一般的迁客不同,他的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

47、。四、精巧的结构乐是贯穿全文的主线,作者写山水,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是人情之乐,写宴饮,是表达“宴酣之乐” ,写鸣声婉转,飞荡林间,显示“禽鸟之乐”更是为着表现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乐” ,文章运用层层烘托的方法,显得含蓄委婉,文章结构严谨,处处注意前呼后应,无懈可击。五、出色的语言醉翁亭记的语言极有特色,格调清丽,遣词凝炼,音节铿锵,既有图画美,又有音乐美。文中语言骈散结合,节奏富于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成诵,语言凝炼精粹,抑扬顿挫,铿锵悦耳,全文创造性地运用二十一个“也”字,一贯通篇,毫无重复之感,反而具有一唱三叹的风韵。总之, 醉翁亭记是篇富有诗情画意,清新明丽的优美游记散文,

48、无论是艺术性,还是思想性都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珍品。赏析六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 ,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被贬前曾任太常丞知谏院、右正言知制诰、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等职。被贬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韩琦、范仲淹、富弼等人推行新政,而反对保守之流。韩范诸人早在庆历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经被先后被贬,到这年的八月,欧阳修又被加了一个亲戚中有人犯罪,事情与之有牵连的罪名,落去朝职,贬放滁州。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却是政治昏暗,奸邪当道,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睛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长,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这两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醉翁亭记写得格调清丽,富有诗情画意。这篇散文写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是写亭;第二部分,重点是写游。而贯穿全篇的却是一个“乐”字。为了领悟这醉翁之意,就让我们来共同观赏一下醉翁亭的山水之美吧。文章一开头是“环滁皆山也”这一句经过千锤百炼的句子,笔墨少而含量大,一下子把群山环抱的滁州的壮丽山景展示在你的眼前,联绵不断,巍峨壮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