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人教版初中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驿路梨花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自读课文,预习字词; 2. 学习本篇顺叙故事波澜起伏、运用插叙表明原委和间接描写物的写作方法;3.体会本篇巧妙标题的深刻含意。 【过程与方法】1. 学习课文中记叙的顺序; 2.学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导语设计俄国诗人普希金说:“有美与生命地方就有诗。 ”作为春天一道亮丽的风景梨花被许多诗人纳入笔端,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悬知寒食朝陵史,驿路梨花处处开” 。那么,在云南边陲有着 20 多年军旅生涯的作者笔下的驿路边那盛开的梨花又蕴含着怎样的“美与生
2、命”呢? 第 1 课时学习目标 1. 检查预习,介绍作者。2. 研读课文,整体感知。 (重难点)学习过程2目标导学一 :检查预习,介绍作者。1. 识记本课的生字词。 驿路 花瓣 喷香 撵走 麂子 修葺 好奇 干草 陡峭2. 介绍作者。荆风,当代作家。他的小说、散文和电影剧本,多以 边防军民的生活和斗争为题材。作品有边塞烽火 芦笙恋歌鹿衔草等。目标导学二 :研读课文,整体感知。1. 本文的核心事物是什么?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是什么人本文的核心事物是小屋,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人物是“我们” 。2. 依据“我们”的行止和见闻,本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主要写出了什么?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这是什么人的房
3、子呢”主要写“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第二部分从“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到“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 ,主要写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第三部 分,从“正说着”到“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主要写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第四部分,从“第二天早上”到“常来照管这小茅屋”,主要写梨花之妹讲出小屋的来历;第五部分,从“我望着这群”到篇末,热情赞美,结束全篇。3. 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部分。(1)本篇开篇怎样写出了什么?写这些起着什么作用?开篇从“我们”的视觉,用一个感叹句振起,描写山峦。 “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 “挨” “延伸” “消【教学提示】课
4、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梳理字词。指定学生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线索进行写作思路。可采用灵活的形式,教师先做3失”三个动词,由近及远,描写出山峦层叠,一望无际。 “迷茫的暮色” ,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小屋的出现作好铺垫。(2) “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小屋前的情况怎样?“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 , “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小屋前,行走在人迹很少的深山密林当中,天色已晚,担心“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 。(3) “我们”看到梨花时的心情怎样?老余“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表现出意外看到
5、梨花的惊起动情。 “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 ,梨花使“我们”产生了希望。 “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进一步描写出梨树林中的如画境界,表现了“我们”满怀希望在林中寻找人家的心情。(4) “我们”首先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产生了什么疑问?这起着什么作用?我们”首先看到小屋“没有灯也没有人声” ,不禁产生了“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问,设置出了一个悬念。4. 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l) “我们” 接着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我们”看到:“门是从外面扣着的” ,屋内“火塘里的灰是冷的” ,小屋“好多天没人住
6、过了” ;门板上写着“请进” ,屋内大竹筒里装满了示范,再由同桌按照此种方法进行互问互答。【学法指导】运用悬念,就是在文章的开头或文章中提出间题,摆出矛盾或设置疑团,引起读者4水,并且用几行“粗大的字”告诉来人“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表现出小屋主人专诚热情地帮助行路的人,准备得非常周到。(2)课文写出“我们”在小屋中的什么情况?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写出“我们”在小屋中烧火做饭, “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 ,表现出并不在屋的屋主帮助素不相识的“我们”解除了旅途当中的疲劳和饥饿,帮助了深山行路的人。(3)饱暖以后,
7、“我们”都非常感激屋主,哦”和老余的对话有什么表现力量?这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 ”两人猜测起了屋主是干什么的,既表现出对这家主人的感激之深,又在行文上照应前文设出的悬念;“可能” ,语气并不肯定,又深化了前设的悬念。的关注。悬念的特点,先将疑问悬在那里,然后,或者“顾左右而言他” ,故意不予理会,或者作出种种猜想。令人念念不忘。总之,作者并不急于揭开谜底,解开矛盾,而是蕴蓄比较长的时间后,再开“悬念” ,写出结局,回答先前的间题。板书设计山峦层叠日暮(作好铺垫)山陡人稀天晚担心露宿意外看到梨花产生希望小屋无灯无人(设出
8、悬念)屋主专诚热情准备周到助解旅途饥疲帮助路人5第 2 课时学习目标 1. 研读课文,整体感知。 (重难点)2. 合作探究,把握写法。 (难点)3. 总结全文,拓展训练。 (重难点)学习过程目标导学一:研读课文,整体感知。1.引导学生分析第三部分。(l)瑶族老人进屋后, “我”和老余的反应具有什么表现力量?老人的反应表明了什么?这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我”和老余在老人进屋后的反应:“主人”回来了、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一心以为老人就是主人, “同时抓住”“抢着说” 、 ,表现出急切要向主人道谢的感激心情。老人说“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 ,表明了把他当作主人是个误会
9、。写出这个误会,既构成了曲折生动的情节,又在行文上再次照应前设的悬念。 “我不是主人”,谁是主人呢?再次深化了悬念。(2)老人述说了自己曾经打扰小屋,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是对面山头上“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 。这段语言在叙述故事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表现力量?在行文上起着什么作用?这段语言具有插叙故事的作用,表现出小屋帮助了很多行路的人,意义重大;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名叫梨花,既表现了老人非常感激小屋主人的心情,又在行文上再次照应前设的悬念,似乎已经解开了这个悬【教学提示】四人小组合作,互问互答。教师引导,课堂交流。6念。(3)文章写出“我”在这天夜里什么样的梦境?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写出“我
10、”在梨树中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 “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 ,环境是多么美好;“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美好的环境烘托出梨花姑娘,自然界的梨花衬托着梨花姑娘,表现出梨花姑娘的无限美丽。情深才会成梦,这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描写,表现了“我”对她的衷心赞美。2.引导学生分析第四部分。(1)文章怎样写出梨花之妹的出现和什么样的出现情景? 写这些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是结合着“我”和瑶族老人的误认,写出梨花之妹的出现的。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从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 ;听这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的“我” ,马上想到“她一定是梨花” ;老人更“立即走
11、到她们面前 ”,弯腰行礼致谢,感谢她们盖了这间小屋;“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说:“不要谢我们 !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哈尼小姑娘的出现,再次发生了一个误会。写出这个误会的发生和解开,又在行文再次照应前设的悬念。(2)文章怎样彻底解开了悬念?这样安排具有什么样的表现意义? 是由小姑娘说明原委的语言,彻底解开思念的。这段具有插叙作用的人物语言表明:原来是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林中过夜淋了雨, “为了可指名朗读相关语段,在此基础上进行引导。7方便 过路人” ,次晨砍树割草盖起了小屋;梨花看到很受感动,就 经常照料小屋;梨花出嫁以后,她的妹妹继续照料小屋。这就沏底
12、解 开了悬念,盖造小屋的解放军,照料小屋的梨花和哈尼小姑娘,都是小屋的主人。这样几经曲折,最后解开悬念,并由梨花之间引出解放军“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之答,既表现出解放军在学习雷锋,又表现出哈尼小姑娘在解放军的影响下也在学习雷锋;更在文中写出“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 ,梨花之妹 在讲述小屋的来历时,又先说明那是“十多年前”发生的事;这就表 明了学习雷锋的人甚多,而且经久不衰。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把握写法,1.第五部分引用陆游“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结尾,有什么作用?既照应题目,更表明“处处”都有这样美如梨花、 助人为乐的小姑娘,学习雷锋之花开遍了神州大地,大大开拓了作品 的境界,
13、深化了作品的主题。2.通过上 面的分析可以体会到本篇叙述故事、结构篇章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和表现力量?本文不是按事件发生的顺序从解放军盖起、梨花照料小屋写起,顺叙出十多年的时间跨度,而是集中在现在的一个夜晚和早晨,在顺叙“我们”宿在小屋的得解饥疲和所见所闻当中,运用两段插叙文字表明过去的盖起和照料小屋。通篇扣住小 屋主人是什么人这个故事核心,先设悬念,穿插两个误会,三次深化悬念,最后才彻底解开悬念。从而构集体齐读该部分,再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8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回环递进的结构形式,突出 了赞美青年一代学习雷锋 、心灵纯美的主题。3.本文中的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并未直接出场,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语言
14、写出他们的行动。这运用了什么写人方法?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收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本文对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运用了间接描写人物的方法。运用这种 写人方法,把作品的现在时 间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插叙过去的事件,大大节省了篇幅,构成了曲折生动、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表达作品的主题。4. 本文的标题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一语双关,既写小屋外边的自然界的梨花,更写小屋主人梨花姑娘;譬喻恰切,以洁白美丽的梨花喻写出梨 花姑娘的鲜明形象、纯美心灵;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以 自然界梨花 的美化环境象征出梨花姑娘的帮助路人。目标导学三:总结全文,拓展训练。1.文章以梨花为线索,以物喻人的形式,在寻找小茅屋主人的曲折
15、情节中,再现了西南边 疆少数民族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纯朴民风,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 秀品质。2.小组讨论:梨花姐妹开旅店是利还是弊?【学法指导】理解或赏析文章的标题:可以从把握标题的一般作用着手:表明写作对象;概括主要内容;是文章的行文线索;点明文章主旨;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自愿选 择观点展开自由辩论,让学生为雷锋精神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寻求继续传扬的方式。板书设计9老人述说屋主名叫梨花误认小屋主人再深悬念 说出屋主名字似解悬念 雷锋精神代代传梨花之妹说明小屋 来历 情节波澜起伏哈尼姑娘出现再生误会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讲出盖房之人又生悬念 一语双关姑娘说明原委解开悬念引句开拓境界深化主题教学反思可取之处:1. 对于本课,在教学中设计了“学生自读提问精读回答问题”的形式,有助于深入文本,理解文意。2.问题的设置由浅入深,从内容到写法,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3. 所设问题,基本上来自学生的阅读体验,做到了准确而不模糊。 不足之处: 1. 对学生的阅读思维束缚得较紧,还可以进一步放手,引导学生大胆设疑。2.为了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悬念” , “文似看山不喜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