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杜甫又呈吴郎教案1.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2761968 上传时间:2018-09-2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又呈吴郎教案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杜甫又呈吴郎教案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又呈吴郎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又呈吴郎 郑念美教学目标:1、体会杜甫诗歌中包含的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2、体会杜甫诗沉郁顿挫、雄浑有力的现实主义风格。3、进一步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领会登岳阳楼通过描绘雄伟壮阔和艺术境界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诗人感受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2、领会又呈吴郎通过委婉含蓄的劝告,表达对陷于水深火热的人民真切的关心和深挚的同情。教学方法:诵读法 分析法教学课时:1 课时又呈吴郎一、写作背景简介 此诗作于大历二年 (767),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州的第二年。当时,杜甫住在灢西一处草堂(不是成都那座草堂)中。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贫穷的寡妇常来打枣,杜甫

2、从不干涉。后来,杜甫将草堂让给一位吴姓亲戚(即诗中吴郎),自己搬到十余里外的东屯去了。不料这位吴郎一来就在草堂外围插上篱笆,有意不让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说,杜甫便写了这首诗去劝告吴郎。此前杜甫给吴郎写过一首诗,所以此诗题为又呈吴郎。吴郎年辈比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用“呈”字,是为了让吴郎易于接受诗中所劝。 二、诵读,了解大意改写:西邻的妇女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过去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这个寡妇常来打枣,我从不干涉。如果不是因为穷得万般无奈,她又哪里会去打别人家的枣子呢?正由于她扑枣时总是怀着一种恐惧的心情,所以我们不但不应该干涉,反而应当表示些亲善,使她安心扑枣。那寡

3、妇一见你插篱笆就怕你不让她打枣,虽未免多心,但是,你一搬进草堂就忙着插篱笆,倒真让人以为你要禁止她打枣呢!那寡妇诉说她一贫如洗是因为苛捐杂税实在太多,我又想到现在的兵荒马乱不由得眼泪纵横!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劝告吴郎的?有什么特点?A我的做法:扑枣任西邻B妇人的处境:无食无儿,贫到骨。C妇人扑枣的心理:心怀恐惧,反而正应该体贴。D你插篱笆的影响:她会怀疑你真不让打枣。E大的社会背景:官府剥削加上兵荒马乱,大家活得都不容易。(杜甫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是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征求”。)特点:现身说法,措辞委婉,入情入理。2、从这首诗中你读

4、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 心系黎民,忧时伤势三、鉴赏训练1、为什么不用“打枣”而用“扑枣”?“扑枣”即“打枣”,“打”字显猛烈,而用“扑”字,有“打”得短促、量少之意;“任”,放任不管。原因正在于“无食无儿一妇人”。这句诗充满同情意味,口气自然,似乎直接面对吴郎说话。2、“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中的“宁”“转”为何意?有什么作用?宁,哪。转,更加。表达了诗人关心劳动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情怀。3、诗中多处用虚词,有什么作用?诗人用了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承接关联,如“不为”、“只缘”、“已”、“正”、“即”、“便”、“虽”、“却等,这样既有律诗的格律韵味,又具散文的灵活性,读起来抑扬顿挫,令人回昧不已。四、小结五、训练。课后题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