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声律启蒙(一东)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燕对鸣虫。二、教学目标:1能比较熟练的诵读韵文。2.体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韵律美三、教学重点:能背诵韵文。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故事导入:夸父逐日师: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篇对韵歌,请大家看。 2.出示韵文: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燕对鸣虫。(二)讲授新课1读准字音: (1)师:对照音节,自己轻声读一读,试着把字音读准,哪个字读不准,就多读读。(2)如果你练好了,就读给同桌听,让伙伴帮你检查,是不是能正确读下来。(3)学生互读,后指名读:谁来读给大家听? (4)听完他们的朗读,让我们自己再
2、来读一读,一定要把字音都读准。2品读对韵:(1)师:孩子们,现在让我们都来看这一段对韵歌,里面藏着的对子可真不少,你能找出来吗?(PPT,大屏幕)学生生汇报:预设:云对雨 雪对风 晚照对晴空(2)指导朗读:师:来,咱们把前面这一部分连起来读一读。A、谁来试着读一读?B、讲授:这么简单的对子,如果我们能读得更加干脆利落,会更好听,不信,你们试试看。(生自由读)C、指名读(3)还有对子吗?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师:能试着说说这是几言对吗?(4)指导朗读: 这组对子,比起刚才字数多了,你认为我们该怎么读更好听呢?讲授:读起来不能那么干脆,但我们读起来,既要流畅,还要让大家听出清晰的节奏。A、教师范
3、读B、自己试试看C、谁想读?D、小嘴角翘起来,头摇起来美美的读,就更好听了,自己再试试看4讲授韵脚朗读方法师:下面,让我们把目光再次落在大屏幕上,再把这几句对韵连起来再来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5,朗朗诵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一读6.指导背诵1、师:孩子们,怎么样,读了这么多遍,我们能不能试着不看着屏幕诵读出来?自己试试看2、能背诵的站起来,不能的可以对照文字,和大家一起读。提示:嘴角翘起来,表情美起来,手儿可以拍起来。(三)作业回家把今天学的韵文背给父母长辈听。声律启蒙(一东)第二课时一、教学内容: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二、教学目标:1能比较熟练的诵读韵文。2体
4、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韵律美教学重点:能熟练的诵读背诵韵文。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一东的中间两句。出示韵文: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二、初步练读1、学生自由读读,不认识的字请举手问老师。2、跟着老师读。三、反复诵读1.自由读2.同桌读3.男女生比赛读4.小组轮读5.配乐读四、讲述故事嫦娥奔月五、配乐背诵声 律 启 蒙 二 冬一 、 教 学 目 标1引导学生诵读声 律 启 蒙 二 冬 篇,理解大意。2熟读诵读韵文,了 解 对 子 的 相 关 特 点 , 体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韵律美。3感受对子的妙趣横生,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有益熏陶,感受国学
5、瑰宝之魅力4.通 过 朗 读 , 提 问 了 解 大 自 然 的 相 对 的 动 植 物 。二 、 教学重难点 1.指引学生理解韵文大意,了解其中蕴含的典故。2通过诵读,了 解 对 子 的 相 关 特 点 , 体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韵律美,感受国学瑰宝之魅力三 、 教 学 过 程(一)激兴导入1.上课前,老师请一位同学背诵一首自己喜欢的唐诗2.如果想学作诗,就要学一些简单的音韵格律、平仄对仗,简单来说就是对对子。然而在众多谈论音韵启蒙读物中,当属明末清初李渔的笠翁对韵和清初车万育的声律启蒙(二)了解声律启蒙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
6、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般。较之其它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出示韵文(三)品读对韵1.读准字音自己轻声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字正腔圆指名朗读2.品读对韵找一找:韵文中每句的最后一个字,找出读音有什么共同之处?生汇报押韵(韵脚是什么?)男女声对读3.朗朗诵读(1)发现了解:对子不仅讲究押韵还要求对仗,朗读时上联和下联你们有什么新发吗现?(2)上下联字数相同(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对仗工整、平仄和谐有很强节奏感)(3)小组赛读(小组内合作
7、讨论交流)小组汇报展示(四)入文赏析1一幅画就是一首诗,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 你 给 这 些 图 画 配 合 适 的 对 子2 师 生 赏 析( 五 ) 韵 文 典 故1.这 里 有 几 个 人 物 故 事 , 谁 发 现 了 , 你 听 过 什 么 故 事 ? 谁 给 大 家 讲 讲 ? ( 小 组 内交 流 )2.小 组 讲 故 事 叶 公 好 龙 、 冯 妇 打 虎 师 生 补 充 。( 六 ) 课 外 延 伸妙 趣 横 生 的 对 联介 绍 回 文 联 和 叠 字 联指 导 朗 读全班配乐诵唱三 江一 、 教 学 目 标1 继 续 了 解 对 子 的 相 关 特 点 。2 能
8、了 解 国 家 相 关 历 史 。3.通 过 朗 读 , 能 对 国 家 的 相 关 历 史 有 所 了 解 。4.产 生 对 对 子 的 兴 趣 , 培 养 学 生 热 爱 祖 国 的 感 情 。二 、 教 学 过 程 :( 一 ) 教 师 有 感 情 、 有 节 奏 、 有 韵 味 地 范 读 。出 示 要 求 :1.学 生 看 教 材 认 真 倾 听 , 标 记 出 生 字 、 新 词 、 难 点 。2.结 合 注 释 初 步 感 知 诵 读 内 容 。3.体 会 教 师 诵 读 的 节 奏 和 韵 律 。( 二 ) 结 合 注 释 帮 助 学 生 理 解 句 子 的 意 思 。1.学
9、生 结 合 注 释 理 解 意 思 。2.全 班 交 流 。3.教 师 小 结 。( 三 ) 学 生 练 读1.学 生 认 真 跟 读 。2.学 生 自 读 。( 1) 学 生 自 读 , 教 师 巡 视 指 导 , 帮 助 朗 读 有 困 难 的 学 生 , 及 时 发 现 学 生 朗 读 中 出现 的 共 性 问 题 并 随 时 加 以 指 导 。( 2) 同 桌 互 读 。 相 互 评 价 优 点 与 不 足 , 通 过 练 习 加 以 纠 正 。( 3) 同 桌 合 作 读 , 一 人 一 句 。3.小 组 交 流 。4.指 名 读 , 师 生 针 对 诵 读 时 是 否 正 确 、
10、流 利 、 有 感 情 进 行 评 价 。5.师 生 共 同 放 声 齐 读 。( 四 ) 知 识 链 接 : 第 11 页 我 会 填( 五 ) 拓 展 活 动 : 第 12 页 我 会 填( 六 ) 读 故 事 庄 周 活 鲋 1 默 读 , 读 出 故 事 大 意 。2 学 生 说 故 事 大 意 , 师 生 补 充 。( 七 ) 课 外 延 伸1.与 同 学 讲 讲 你 还 知 道 的 有 关 国 家 的 事 。2.抄 写 三 江 。( 八 ) 作 业背 诵 全 文四 支一 、 教 学 目 标1.诵 读 四 支 , 达 到 熟 读 成 诵 。2.故 事 导 入 , 品 读 解 意 。3
11、.接 受 传 统 道 德 教 育 , 感 受 为 民 着 想 , 为 民 谋 利 的 高 尚 品 德 。二 、 教 学 过 程 :( 一 ) 故 事 导 入1.师 讲 公 仪 休 拔 葵 去 织 的 故 事 。2.你 觉 得 公 仪 休 做 的 对 吗 ? 为 什 么 ?( 二 ) 诵 读 , 品 读 解 意 。教 师 有 感 情 、 有 节 奏 、 有 韵 味 地 范 读 。要 求 :1.学 生 看 教 材 认 真 倾 听 , 标 记 出 生 字 、 新 词 、 难 点 。2.结 合 注 释 初 步 感 知 诵 读 内 容 。3.体 会 教 师 诵 读 的 节 奏 和 韵 律 。( 三 )
12、结 合 注 释 帮 助 学 生 理 解 句 子 的 意 思 。1.学 生 结 合 注 释 理 解 意 思 。2.全 班 交 流 。3.教 师 小 结 。( 四 ) 学 生 练 读1.学 生 认 真 跟 读 。2.学 生 自 读 。( 1) 学 生 自 读 , 教 师 巡 视 指 导 , 帮 助 朗 读 有 困 难 的 学 生 , 及 时 发 现 学 生 朗 读 中 出现 的 共 性 问 题 并 随 时 加 以 指 导 。( 2) 同 桌 互 读 。 相 互 评 价 优 点 与 不 足 , 通 过 练 习 加 以 纠 正 。( 3) 同 桌 合 作 读 , 一 人 一 句 。3.小 组 交 流
13、。4.指 名 读 , 师 生 针 对 诵 读 时 是 否 正 确 、 流 利 、 有 感 情 进 行 评 价 。5.师 生 共 同 放 声 齐 读 。( 五 ) 联 系 实 际 、 感 悟 升 华1.你 觉 得 王 吉 是 个 怎 样 的 人 ? 公 休 仪 又 是 个 怎 样 的 人 ?2.你 还 知 道 哪 些 居 官 不 与 民 争 利 , 为 民 着 想 , 为 民 谋 利 的 人 ?3.学 了 今 天 的 内 容 , 你 有 什 么 体 会 ?( 六 ) 总 结今 天 同 学 们 的 收 获 很 大 , 懂 得 了 别 人 的 东 西 我 们 不 能 随 意 乱 拿 , 不 贪 小
14、便 宜 , 不争 利 , 希 望 同 学 们 也 向 王 吉 、 各 公 仪 休 学 习 , 做 个 正 直 、 坦 荡 的 人 。五 微一 、 教 学 目 标1.诵 读 五 微 , 达 到 熟 读 成 诵 。2.故 事 导 入 , 品 读 解 意 。3.让 学 生 感受对子歌中所写的古代人景情趣。二 、 教 学 过 程 :( 一 ) 故 事 导 入1.师 讲 三 尺 剑 的 故 事 。( 二 ) 诵 读 , 品 读 解 意 。教 师 有 感 情 、 有 节 奏 、 有 韵 味 地 范 读 。要 求 :1 学 生 看 教 材 认 真 倾 听 , 标 记 出 生 字 、 新 词 、 难 点 。2
15、 结 合 注 释 初 步 感 知 诵 读 内 容 。3 体 会 教 师 诵 读 的 节 奏 和 韵 律 。( 三 ) 结 合 注 释 帮 助 学 生 理 解 句 子 的 意 思 。1 学 生 结 合 注 释 理 解 意 思 。2 全 班 交 流 。3 教 师 小 结 。( 四 ) 学 生 练 读1 学 生 认 真 跟 读 。2 学 生 自 读 。( 1) 学 生 自 读 , 教 师 巡 视 指 导 , 帮 助 朗 读 有 困 难 的 学 生 , 及 时 发 现 学 生 朗 读 中 出现 的 共 性 问 题 并 随 时 加 以 指 导 。( 2) 同 桌 互 读 。 相 互 评 价 优 点 与
16、不 足 , 通 过 练 习 加 以 纠 正 。( 3) 同 桌 合 作 读 , 一 人 一 句 。( 4) 师 生 共 读 , 读 出 对 仗 的 乐 趣 。3 小 组 交 流 。4 指 名 读 , 师 生 针 对 诵 读 时 是 否 正 确 、 流 利 、 有 感 情 进 行 评 价 。5 师 生 共 同 放 声 齐 读 。( 五 ) 联 系 实 际 、 感 悟 升 华1 你 觉 得 汉 高 帝 是 怎 样 得 到 他 的 天 下 的 呢 ?2 你 还 知 道 哪 些 君 王 的 故 事 ?3 学 了 今 天 的 内 容 , 你 有 什 么 体 会 ?( 六 ) 总 结今 天 同 学 们 的
17、 收 获 很 大 , 了 解 了 好 几 个 君 王 如 何 得 到 天 下 的 , 那 希 望 同 学 们 能 在课 后 , 多 看 课 外 书 , 了 解 我 们 中 国 的 古 今 大 事 。( 七 ) 作 业1背诵课文。2将课后的我会填完成。六 鱼一 、 教 学 目 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对子歌,争取背诵下来。2.不 同 形 式 的 朗 读 , 理 解 文 意 。3.让 学 生 受 到 传 统 道 德 教 育 , 懂 得 做 人 的 基 本 道 理 。二 、 教 学 过 程 :( 一 ) 故 事 导 入1.师 讲 完 璧 归 赵 的 故 事 。2.生 说 一 说 蔺 相 如 是 个 怎
18、样 的 人 ?3.赵 王 又 是 一 个 怎 样 的 人 ?( 二 ) 诵 读 , 品 读 解 意 。听 录 音 有 感 情 、 有 节 奏 、 有 韵 味 地 范 读 。要 求 :1 学 生 看 教 材 认 真 倾 听 , 标 记 出 生 字 、 新 词 、 难 点 。2 结 合 注 释 初 步 感 知 诵 读 内 容 。3 体 会 教 师 诵 读 的 节 奏 和 韵 律 。( 三 ) 结 合 注 释 帮 助 学 生 理 解 句 子 的 意 思 。1 学 生 结 合 注 释 理 解 意 思 。2 全 班 交 流 。3 教 师 小 结 。( 四 ) 学 生 练 读1 学 生 认 真 跟 读 。
19、2 学 生 自 读 。( 1) 学 生 自 读 , 教 师 巡 视 指 导 , 帮 助 朗 读 有 困 难 的 学 生 , 及 时 发 现 学 生 朗 读 中 出现 的 共 性 问 题 并 随 时 加 以 指 导 。( 2) 同 桌 互 读 。 相 互 评 价 优 点 与 不 足 , 通 过 练 习 加 以 纠 正 。( 3) 同 桌 合 作 读 , 一 人 一 句 。3 小 组 交 流 。4 指 名 读 , 师 生 针 对 诵 读 时 是 否 正 确 、 流 利 、 有 感 情 进 行 评 价 。5 师 生 共 同 放 声 齐 读 。( 五 ) 联 系 实 际 、 感 悟 升 华1 你 能
20、说 一 说 蔺 相 如 是 如 何 让 把 那 块 玉 从 秦 王 手 中 拿 回 来 的 吗 ?2 最 后 , 蔺 相 如 把 那 玉 给 了 秦 王 了 吗 ?3 学 了 今 天 的 内 容 , 你 有 什 么 体 会 ?( 六 ) 总 结今 天 同 学 们 的 收 获 很 大 , 懂 得 了 做 人 要 有 诚 信 , 也 学 到 了 蔺 相 如 的 聪 明 机 智 。( 七 ) 作 业1把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小伙伴听一听。2将课后的我会填完成。七 虞一、教学目标1.诵读声律启蒙“七虞”达到熟读成诵,感受声律启蒙的韵律美。2.认识“裘、履、狐、妖、股、粥、嘉、幽、篱、茅、陌”等 11
21、 个生字,初步理解“箕裘、杖履、杞梓、桑榆、竹篱、茅舍 ”等词语的意思。3.学生感悟“七虞”所涉猎的知识信息,欣赏对子,知道对子有正对和反对。4.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二、教学重点、难点:掌握诵读方法,培养吟诵作对的兴趣。三、教学过程:(一)交代目标、激趣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一起来温故知新“茶对酒”。2.提问:说说知道的对子小常识。师介绍最早的对子3.出示声律启蒙“七虞”交代目标:熟读成诵;认识十一个生字;初步理解对子内容;了解四个历史人物。(二)初步练读,学词、识字。1.听教师配乐范读,注意节奏。2.学生自读:注意停顿。圈出生字,多读几遍。3.检验自读情况。指名读对子。齐读、开火
22、车读生字词卡。4.指导认识生字:按结构分类贴生字卡。扩词、换部首。5.把生字送回原文再读一读。6.反馈:拍手齐读。(三)练习熟读,初步理解。1.请大家默读原文,结合注释,查查字典,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同桌讨论:说说文中提到的四个历史人物身上发生了什么事?“天欲晓,日将晡”什么意思?3.汇报交流:把你读懂的地方向大家汇报一下。随着学生汇报出示词卡:“箕裘、杖履、杞梓、桑榆、刺骨、竹篱茅舍”。你知道四个人物分别是谁?他们身上发生了什么事?你想说些什么?用什么语气读这两个对子?试读。“天欲晓,日将晡”是什么时候?你知道表示天刚亮的词或片段吗?4.考一考:对子当中提到的“秦”、“赵”、“
23、越”、“吴”是春秋战国时的国家,你还知道那些朝代?说一说像“客”、“夫”这样表示什么样的人的生字。5多种方式熟读成诵:(四)学对对子,挑战自我。1学生学对对子。2讲纪晓岚对对子的趣味故事。(六)结束全课。教师总结:我们的汉语就是这样神奇,像成语、古诗、对联诵读多了,你们说话就会出口成章,写文章就会下笔有神,希望同学们多积累。八 齐一 、 教 学 目 标1.诵 读 八 齐 , 达 到 熟 读 成 诵 。2.故 事 导 入 , 品 读 解 意 , 受 到 传 统 道 德 教 育 , 感 受 古 人 的 高 尚 品 德 , 学 习 他 们 的高 尚 品 德 。二 、 教 学 过 程 :( 一 ) 故
24、 事 导 入1.师 讲 夷 齐 让 国 的 故 事 。2.你 觉 得 伯 夷 和 叔 齐 为 什 么 要 让 国 ? 这 样 做 , 你 觉 得 怎 么 样 ?( 二 ) 诵 读 , 品 读 解 意 。教 师 有 感 情 、 有 节 奏 、 有 韵 味 地 范 读 。要 求 :1.学 生 看 教 材 认 真 倾 听 , 标 记 出 生 字 、 新 词 、 难 点 。2.结 合 注 释 初 步 感 知 诵 读 内 容 。3.体 会 教 师 诵 读 的 节 奏 和 韵 律 。( 三 ) 结 合 注 释 帮 助 学 生 理 解 句 子 的 意 思 。1.学 生 结 合 注 释 理 解 意 思 。2.
25、全 班 交 流 。3.教 师 小 结 。( 四 ) 学 生 练 读1.学 生 认 真 跟 读 。2.学 生 自 读 。( 1) 学 生 自 读 , 教 师 巡 视 指 导 , 帮 助 朗 读 有 困 难 的 学 生 , 及 时 发 现 学 生 朗 读 中 出现 的 共 性 问 题 并 随 时 加 以 指 导 。( 2) 同 桌 互 读 。 相 互 评 价 优 点 与 不 足 , 通 过 练 习 加 以 纠 正 。( 3) 同 桌 合 作 读 , 一 人 一 句 。3.小 组 交 流 。4.指 名 读 , 师 生 针 对 诵 读 时 是 否 正 确 、 流 利 、 有 感 情 进 行 评 价 。
26、5.师 生 共 同 放 声 齐 读 。( 五 ) 巩 固 拓 展1.找 到 自 己 的 小 伙 伴 , 把 你 知 道 的 意 思 说 给 他 听 吧 。2.小 组 合 作 , 在 组 中 进 行 背 诵 。3.小 组 间 进 行 对 子 游 戏 , 全 班 共 对 , 读 出 乐 趣 。( 六 ) 总 结( 七 ) 作 业1抄写课文。2把这则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听一听。一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诵读韵文一先 ,理解大意。2熟读诵读韵文,学习诗词技巧,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律美。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二、教学重难点1指引学生理解韵文大意,了解蕴含的典故。2通过诵读,体会中国传统文化
27、的韵律美。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三、教学过程(一)导课从语文知识的对子引入例:云对雨,雪对风,大陆对长空。(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三)韵文赏析1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2学生练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3小组交流。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四)师生共同放声赏
28、读。(五)了解故事壶中日月(六)拓展1完成课后的我会填 2学习汉字字体识读 二萧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诵读韵文二萧 ,理解大意。2.熟读诵读韵文,学习诗词技巧,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律美;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二、教学重难点1指引学生理解韵文大意,了解蕴含的典故。2通过诵读,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律美。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三、教学过程、(一)导课复习:让学生背诵一先韵文(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三)韵文赏析1.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
29、句子的意思。2.学生练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3.小组交流。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四)师生共同放声赏读。(五)了解故事不为斗米折腰(六)拓展1.完成课后的我会填 2.学习汉字字体识读 (七)作业 背诵韵文二萧三肴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诵读韵文三肴 ,理解大意。2.熟读诵读韵文,学习诗词技巧,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律美。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二、教学重难点1.指引学生理解韵文大意,
30、了解蕴含的典故。2.通过诵读,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律美。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三、教学过程(一)导课复习:让学生背诵二萧韵文(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三、韵文赏析1、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2、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3、小组交流。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
31、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四、师生共同放声赏读。五、了解故事边韶被嘲六、拓展1、完成课后的我会填 2、学习汉字字体识读 七、作业:背诵韵文三肴第十九课 四豪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诵读韵文四豪 ,理解大意。2、熟读诵读韵文,学习诗词技巧,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律美。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学重难点1、指引学生理解韵文大意,了解蕴含的典故。2、通过诵读,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律美。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学过程一、导课复习:让学生背诵三肴韵文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2、。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三、韵文赏析1、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2、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3、小组交流。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四、师生共同放声赏读。五、了解故事刘伶好酒六、拓展1、完成课后的我会填 2、学习汉字字体识读 七、作业 :背诵韵文四豪第二十课 五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诵读韵文五歌 ,理解大意。2、熟读诵读韵文,学习诗词技巧,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韵
33、律美。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学重难点1、指引学生理解韵文大意,了解蕴含的典故。2、通过诵读,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律美。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学过程一、导课复习:让学生背诵四豪韵文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三、韵文赏析1、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2、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
34、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3、小组交流。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四、师生共同放声赏读。五、了解故事王质遇仙六、拓展1、完成课后的我会填 2、学习汉字字体识读 七、作业:背诵韵文五歌第二十一课 六麻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诵读韵文六麻 ,理解大意。2、熟读诵读韵文,学习诗词技巧,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律美。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学重难点1、指引学生理解韵文大意,了解蕴含的典故。2、通过诵读,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律美。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学过程一、导课复习:让学生背诵五歌韵文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35、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三、韵文赏析1、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2、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3、小组交流。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四、师生共同放声赏读。五、了解故事白堕酒六、拓展1、完成课后的我会填 2、学习汉字字体识读 七、作业:背诵韵文六麻第二十二课 七阳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诵读
36、韵文七阳 ,理解大意。2、熟读诵读韵文,学习诗词技巧,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律美。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学重难点1、指引学生理解韵文大意,了解蕴含的典故。2、通过诵读,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律美。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学过程一、导课复习:让学生背诵六麻韵文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三、韵文赏析1、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2、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
37、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3、小组交流。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四、师生共同放声赏读。五、了解故事伍子胥渡江六、拓展1、完成课后的我会填 2、学习汉字字体识读 七、作业:背诵韵文七阳第二十三课 八庚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诵读韵文八庚 ,理解大意。2、熟读诵读韵文,学习诗词技巧,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律美。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学重难点1、指引学生理解韵文大意,了解蕴含的典故。2、通过诵读,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律美。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学过程
38、一、导课复习:让学生背诵七阳韵文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三、韵文赏析1、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2、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3、小组交流。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四、师生共同放声赏读。五、了解故事亡国之音六、拓展1、完成课后的我会填 2、学
39、习汉字字体识读 七、作业:背诵韵文八庚国学之古朗月行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图文结合,知道古诗的大意,想象月亮的美妙与神奇。 3通过图文结合,理解古诗大意,想象月亮的美妙与神奇。4感受晴朗夜空的美丽、生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知道要爱护一草一木。 二、教学重难点:能图文结合,知道古诗的大意,想象月亮的美妙与神奇;通过图文结合,理解古诗大意,想象月亮的美妙与神奇。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想象画面。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唐代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吗?谁能来背诵一下?大家都会吗?集体来背诵一下吧。 2今天呢,老师再和大家一起欣赏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诗古朗月行 。板书课
40、题:古朗月行,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同学们,我们来欣赏一幅美丽的图画, (出示课件)图上的月亮是什么形状的?像什么?诗人是怎么说圆月的呢?请同学们边想边读。 师:我听同学们读得特别认真,诗人李白听了一定会很高兴。那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他。(出示课件幻灯)认识李白。 古朗月行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作者用浪漫主义手法,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表现了作者在儿童时期对月亮的幼稚而美好的认识。 2从古诗的题目入手,认识汉字“古,朗,行” , 3出示第二句,认识白玉盘,认识汉字“呼,作,玉” ,玉的字理识字,指导朗读。 4出示第三句,认识瑶台镜,认识汉字“台” ,指导朗读。 (
41、三)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师:同学们都能把古诗读正确、通顺了,现在就让我们和小李白一起去观赏美丽的月亮吧。 (1)学习第一句:(出示图画) ,看到了谁在干什么?觉得月亮像什么?像一个大玉盘,多美呀,指名说说,诗中哪两行诗是描写这幅图的?谁能用美的语气来读一读?(指名),再美一些?更美一些。我们一边欣赏图画,一边用美的语气来读好吗?(齐读)白玉盘指的是什么呀?这句诗主要写了什么呢? (2)学习第二句:再来欣赏(出示大屏幕)圆圆的月亮像个玉石的盘子,这回月亮更像什么了?你们能找出描述这幅图的诗句吗?谁来读一读?有谁比他读的更好的吗?这句诗把月亮比作了什么?这句诗又说了什么呢?多美,多神奇呀。 (3
42、)整体感悟,背诵古诗。 诗人小时候,不知道圆圆的月亮是是什么,把它叫做白玉盘,又以为是瑶台仙境里的镜子,飞到蓝蓝的天上了,多美呀,让我们把这美读出来好吗?(出示古诗、音乐) 闭上眼睛,想象月亮的样子读一读古诗。 3、背诵古诗。 (学生背一句,就贴一句) (四)回顾小结1.月亮美吗?月亮美,但诗人用诗把月亮描绘得更美,我们再来背诵一遍好吗?同时老师请四位同学上来把同学们读的诗句贴在黑板上。2学习了这首古诗,你有什么收获? (五)欣赏图片,体会月亮的美妙与神奇(1)听描述,想象诗的意境。 晴朗的夜空,一片碧蓝,一轮圆圆的明月高高地悬挂在上面。月光如银,洒落在房前屋后,多么宁静、美好的景象啊!大自然
43、赋予了我们么没得景象,我们要懂得感恩,要爱护它。爱护大自然,首先就要从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开始。 (2)边想象边诵读诗句。 (3)指名读诗文,大家评议。 (六)作业布置课后请同学们把这首诗美美得背诵给家里人听。(七)板书设计 古朗月行 (唐)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马诗教学目标:1、认识 3 个生字,会写 4 个字。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马的精神3、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背诵古诗。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古诗意思,背诵积累古诗。2、体会诗中的情感。教学准备:1、查找有关李贺的资料。2、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马这篇课文,马是吉祥、幸福、成功的象
44、征。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首诗马诗 ,相信对马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1、教师范读,学生听准字音。对照格里的生字画出文中的生字,同桌间互相读一读,读准字音。出示生字卡,开火车读生字。一个多音字“燕” 。词语:燕山月似钩金络脑踏清秋2、自读诗文,启迪质疑。用学过的方法,自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3、汇报交流,教师点拨。4、品读第一、二句。理解:大漠:广阔无边的大沙漠。燕山:指燕然山,一说燕山。古代一直是边疆征战之地。钩:战场上用的武器。这两句描绘了战场环境。燕:多音字,本课读 yn,指地名:燕山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 (塞外茫茫沙漠在月光
45、照耀下,颜色像雪一样白。燕山上的月牙儿就像弯钩一样悬挂在空中。 )指导朗读。赏析前两句的含义,师生共议“沙如雪” 、 “月似钩”的丰富意蕴,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这悲凉、清冷的场面从侧面衬托了诗人壮志未酬、怀才不遇、异常愤懑的心境。)5、品读三、四句。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安得,希翼之意。络脑:马络头。金络脑:说明这是一匹被人看重的骏马。走:跑。清秋:金秋,取自秋高气爽之意。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 、 “快走” ,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什么时候才能够带上黄金的笼头,在秋高气爽的战场上奔驰杀敌呢?)三、朗读背诵,体会感情。指导学生背诵古诗。会背这首古诗了吗?先自己试一试吧。指名学生背诵。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四、小结:李贺的这首诗,既是写马,也是写人。马,希望纵横大漠、快踏清秋,在广阔无边的天地里自由地奔驰;人,也希望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