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本科)学习资料.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2754783 上传时间:2018-09-26 格式:DOC 页数:49 大小:20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本科)学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本科)学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本科)学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本科)学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本科)学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单选1、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严密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它产生于 19 世纪 40 年代中期,至今已有160 多年的历史。2、 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体。3、 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有意识地论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4、 德国古典哲学指 18 世纪下半期至 19 世纪上半期德国资产阶级在其形成、壮大和准备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哲学,包括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5、 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

2、、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 19 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 19 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6、 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7、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分离。8、 英国古典经济学产生于 17 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 19 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过亚当. 斯密的发展,到大卫. 李嘉图结束。9、 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深入研

3、究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总结工人阶级斗争的时间经验,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对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做了科学的预测和设想,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变革。也因此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10、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当时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密切相关,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尤为巨大。11、 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马克思、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12、 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

4、且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1847年 7 月发表的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 和 1848 年 2 月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共产党宣言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13、 列宁的论欧洲联邦口号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两篇论文,提出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思想。14、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15、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

5、学的理论体系,或者简要地说,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6、 在马克思主语体系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原则,政治经济学是通向实际生活的中介,科学社会主义则是运用哲学分析经济事实引出的结论。17、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18、 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19、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20、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以实践性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21、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22、 走中国特

6、色社会主义道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对于最高理想来说,就是近期的具体理想,即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23、 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其中社会理想最根本的,是全部理想的核心,它贯穿于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之中,决定和制约着它们的发展和实现程度。24、 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25、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主要包括:(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3 )全面提高人的素质。26、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27、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

7、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二、简答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 19 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答: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

8、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又反过来指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为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离开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丧失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关系?答: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即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1 )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

9、经阶段和必要基础。 ( 2)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第 1 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1.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 观点。2. 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的,属于不可知论。3. 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4.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 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其中,对第二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5.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一个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10、 。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 ,是最重要的方面。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6. 一元论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7. 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一元论。8.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主要是回答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以及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它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但不是哲学要研究的全部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9. 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这种哲

11、学就是一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10.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和精神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如 19 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把绝对精神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 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绝对精神的体现11.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12.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 “心”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如 18 世纪英国哲学家贝克莱提出的“存在就是被感知” 、 物是感觉的集合 ,明

12、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的“心外无物” 、 “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等,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13. 唯物主义哲学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4. 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2 )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3)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 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15. 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

13、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由此可见,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16.17. 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运动观,都是把物质和运动相割裂,前者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后者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18. 世界的上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因此,可以说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绝对和相对的关系。19.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20. 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形而上学把静止绝对化,否认运动;相对主义诡辩论则只承认运动,否认相对静止。21. 世界上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

14、动的承担者,是运动的主体,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否认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或主体,必然导致唯心主义。22.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23.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离。24.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的本质为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25. 物质生产实践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它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前提。26. 物质生产实践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物质生产实践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衣、食、住、行的问题,是决定其上半年一切实践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前提。27.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

15、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唯物辩证法有两个总特征,一个是联系的观点,另一个是发展的观点。28. 恩格斯说:“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 。29.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30. 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此,新事物之所以必然战胜旧事物,从根本上说是由于新事物较旧事物更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31. 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 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32.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

16、立的发展观点,是关于世界如何存在的两种根本不同的观点。33.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永恒发展的。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联系和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是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一系列其他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范畴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34.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35.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实质与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36. 唯物辩证法中质量互变规律揭示

17、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范畴揭示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37. 唯物辩证法中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范畴揭示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38.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实质与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39. 对立统一规律也就是矛盾规律,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而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这两重关系就决定了矛盾具有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40. 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它主要是教导人们学

18、会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41. 矛盾双方是可以相互渗透或相互包含的,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42. 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办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43.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因此,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44. 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只有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正确解决某一特殊矛盾的特殊方法,即“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从而取得成功。如果千篇一

19、律地用一种方法解决各种不同的矛盾,那就必然失败。45.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普遍原理的指导下,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对具体问题分析和解决,补充和丰富普遍原理。46. 矛盾双方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的矛盾的次要方面。47. 47、48. 掌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注意决定质的数量限度,才能准确的认识事物的质。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当需要保持事物的相对稳定性时,人

20、们要设法使其量变不超出度的范围。所谓“注意分寸” 、 “掌握火候” 、 “适可而止” 、 “过犹不及”等等,都是要求在实践中坚持适度原则。49. 马克思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50.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否定什么和肯定什么,批判什么和继承什么,都要人实际出发,进行具体分析,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51. 否定之否

21、定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和曲折性的统一。52. 同 5153.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如果割裂了二者的统一,会导致循环论和直线论的错误。循环论片面夸大事物发展曲折性、回复性的一面,把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都看作是简单的周而复始,从根本上否认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前进性。54.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55. 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两者的矛盾运动。事物的内容是比较活跃易变的,形式则是相对稳定的,二者始终存在着矛盾。56. 任何现象都

22、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真相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不表现本质的纯粹现象是不存在的。57. 规律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它具有两个特点:(1)客观性;(2)普遍性58. (1)意识的起源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再次,意识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 (2)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社会的产物。59. 意识的本质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60. 由实物的刺激(第一信号)引起的条件反

23、射称为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它是人和动物共同具有的。人还具有动物所不具有的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也就是由信号的信号语言和文字系统引起的条件反射。61. 意识能动性表现之一是: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这是意识的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62. 由于意识的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是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所以,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人的社会实践。63.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64.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65. 党的思想路线有着丰富的内涵,这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条思想路线

24、的核心是实事求是。66. 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就是为了更好地做到实事求是。67. 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切实做到实事求是。二、简答题1、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第二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要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这个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如何回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2、简述列宁的物资定义及其重要

25、意义。答:(1) “物资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或“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意义: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地客观存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资的共性,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3、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答:(1)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静止或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

26、的哲学范畴。(2)运动和静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运动是无条件下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 1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4、简述承认事物相对静止存在的意义。答:(1)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2)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3)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5、简述时间和空间的含义以及它们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答:(1)时间是指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是绝对和相对、有限和无限的统一。(2 )时间

27、和空间的绝对性,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边无际。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有限性是指每一具体事物在时间上有始有终,在空间上有边有际。(3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无限性与相对性、有限性是不可分割的,其绝对性、无限性存在于相对性、有限性之中,无数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有限性之总和,就构成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无限性。6、简述实践客体的基本类型及其含义。答:实践客体具有三种基本类型: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1 ) 自然客体既包括同人的活动发生关系的天然的自然物,也包括经过改造和加工的人工自然物。(2 ) 社会客体是指人类社会。(3 ) 精神客体指的是成为人们实践对象的主观精神

28、和客体化精神。主观精神是指人们的感觉、想象、思维等心里活动,他们以表情、姿态和语言表现出来。客体化精神是指以物的形式存在的精神生产的结果。7、简述实践的含义及其基本特点和基本形式。答:(1)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2)实践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客观性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1 2 3(3)实践有以下三种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科学实 1 2 3验8、简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答:(1)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2)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3)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9、简述联系的含义及联系的客观性

29、和普遍性。答:(1)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2)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3)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周的其它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每一事物内部各要素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是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不是各种孤立的事物的机械堆积,而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的事物构成的统一整体。10、简述联系的复杂多样性答:(1)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是复杂多样的。事物联系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等。不同的联系对

30、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2)认识事物联系的复杂多样性,对于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必 1须坚持全面的观点,尽可能地从各个方面把握事物的各种联系。 必须抓 2住事物中本质的、必然的联系,避免对不同的联系不分主次、甚至本末倒置的倾向。11、简述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因。答: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1 ) 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2 )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3 )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

31、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而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12、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答:(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 的钥匙。(3)矛盾分析法是认识的根本方法。(4)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 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13、简述矛盾的特殊性的含义及其方法论意义。答:(1)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况: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同一事物的矛 1 2盾 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

32、有不同的特点; 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 3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另一方面,分 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14、简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答:(1)矛盾双方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 1制约、相互作用的。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

33、,在 2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随着矛盾双方主次地位的变化,事物的性质也就 发生了变化。(3)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我们在分析问题,特别是分析形势时,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住主流,正确认识事物的性质,同时也不能忽视支流,并且注意主流和支流的相互转化。15、 简述度的含义及掌握事物的度的意义。 答:(1)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制(或范围、幅度) ,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 (2)掌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意义。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注意决定质的数量界限,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

34、“过”或 “不及” 。当需要保持事物的相对稳定时,要设法使其量变不超过度的范围。16、 简述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答: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量变表现为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延续和渐进。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质变表现为根本的、显著的冲突,是对原有度的突破,是事物连续性的中断。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17、 简述肯定和否定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答:(1)肯定方面是指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面。否定方面是指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其转化为他物的方面。(2)肯

35、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是事物内部两个相反的方面,他们又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依存,离开肯定就没有否定,离开否定也没有肯定。另一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包含着肯定。18、 简述掌握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答:(1)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一切 工作都要从现实出发,而不要从可能出发。(2)为了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我们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争取使好的可能性变成现实,避免坏的可能性实现,从坏处着想,向好处努力。19 、简述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答:(1)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主要表现在:

36、现象是事物的表 1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暴露于事物外部,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深藏于事物内部,是不能直接感知的,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多种多样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 2共同的东西。 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行对平静的。 3(2)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这样那样的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都要从一定的方面表象着本质,是现象存在的依据。20、简述意识地本质。答:(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 的物质器官。(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37、从起源说,人类意识是社会性的劳动创造的。在人类意识产生之后,个人只有在一定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中生活,学习一定社会群体语言,接受这一社会群体意识地影响,才能形成自己的意识。21、简述意识能动性的主要表现。答:(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创造性。(3)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4)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第 2 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1. 列宁指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从而引起了认识论的革命。2.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

38、来源和基础。3. 实践是沟通主体和客体的桥梁,认识作为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只有在主体和客体相互接触、相互作用的情况下才能发生,而能使主体和客体相互接触、相互作用的唯一途径就是实践。4. 书本上的、他人的认识,对我们来说是间接的,在他人、在第一次获得这种知识的人那里,仍然是直接的,即仍然是从实践中得来的。所以,我们既要重视向他人、向书本学习,但尤其要重视向实践学习。著名诗人陆游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很有道理的。5.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正如恩格斯指出的:“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6. 人们从实践中获得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否

39、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相一致,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证明,唯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7.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动力、标准和最终目的,这些都是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的具体表现。正是由于这种决定作用,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脱离实践。8. 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9. 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以前唯物主义的优秀传统,提出认识的主体是现实的人。认识主体只能是人,不能是人以外

40、的其他事物。一切认识现象都是属于人的,离开了人和人的实践根本就谈不上认识。10. 所谓认识主体的历史性,就是指主体的认识活动不能超越特定的历史时代。11. 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构成认识客体内容主要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12. 主体的能动性又称自觉的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显著特点。13.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就是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作用于客体,就是对客体的改造,也就是实践。14. 自然客体是指成为人们认识对象的那部分自然界。社会客体是指作为认识对象的人类社会。精神客体是指成为人们认识对象的精神活动和精神产品。

41、精神活动指的是人的意识活动和精神产品。这种精神活动作为认识对象就构成为精神客体。精神产品是指 们认识的成果,把这种认识成果作为认识对象,它们也成为精神客体。15. (1)认识客体具有客观性。自然客体和社会客体都是物质性的客观存在和客观过程,当然具有客观性。 (2)认识客体具有对象性。 认识客体必须具有客观实在性,但并不是所具有客观实在性的事物都自然而然地成为认识客体,只有那些与主体活动发生关系,成为主体活动对象的外部事物,才构成认识客体。16. 唯物主义从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根本原则出发,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人的认识归根到底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这就在认识论上坚持了反映论的原则。就一切

42、唯物论的认识论都是反映论这点而言,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论在认识论上的基本立场是正确的,但由于这种唯物论具有形而上学的局限性,不懂得实践对于认识的决定性意义,所以,旧唯物主义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认识的本质问题。17. 在哲学史上形成了不同的认识论派别,主要有唯物论的反映论、唯心论的先验论以及可知论和不可知论。18.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人的认识就是 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和发展的。19. 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相比较,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两个缺陷,一个是缺乏辩证法观点,别一个缺乏实践的观点。20. 辩证唯物主义是旧唯物主义的发展和超越,它把实践观引进到认识论中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

4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1. 人的认识就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这样一个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22.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具休的、丰富的、生动的;然而,它是表面的、个别的、不深刻的,感性认识分为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23.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休的,个别特性的反映,是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抽象的、间接的、相对稳定的。感性的两个特点:形象的和直接的24.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然而,它是表面的

44、、个别的、不深刻的。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抽象的、间接的、相对稳定的;理性认识是深刻的,它反映的是事物的全体和本质。25.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感性认识分为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26. 在哲学史上,经验论者片面强调感性经验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才是可靠的,而抽象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唯理论者则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感性经验是靠不住的。27. 在实际工作中,经验论和唯理论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认识论根源。经验主义夸大个别的、局部的经验的作用,把它当做普遍真理,到处搬用,否认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28.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45、它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抽象的、间接的、相对稳定的。29. 人们在实践中,最先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同认识对象发生直接的接触,产生感性认识。由于实践的继续,感性认识积累多了,就会由量变发展到质变,出现认识的飞跃,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30. 感性认识分为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觉是在实践中反映客观事物的开始,是对认识对象最直接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抽象的,间接的、相对稳定的;理性认识是深刻的,它反映的是事物的全体和本质。31. 认识过程包括两次飞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即

46、用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32.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认为,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至此认识运动并未完结,这只是认识运动的一半,还有非常重要的另一半没有完成,这就是要把前一阶段获得的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也就是说,还要实现由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33. 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34. 毛泽东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高一级的程度。 ”人的认识运动是螺旋式的上升运动。这就是认识运动发展的总规律。毛泽东的这句话体现了唯

47、物主义辩证法。35. 毛泽东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高一级的程度。 ”这里讲的循环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人的认识运动既不是简单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上升运动。这就是认识运动发展的总规律。36. 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主体正确地反映了客体,一种是主体歪曲地反映了客体。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真理,歪曲地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谬误。这也正是真理和谬误的区别。37.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和谬误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8. 真理的客观性有两个含义:其一,是指任何真理都包

48、含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就是说,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承认认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实际又符合客观实际。其二,真理的客观性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实践,实践是一种感性的物质活动,实践的主体、客体、手段、结果都是客观实在,都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39. 马克思义认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40. 唯心主义哲学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否认人的认识是对客观物质世界反映,把人的认识说成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或主观自生的,否认客观真理。41. 承认真理的客观性,这是在真理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42. 识记的内容43. 由于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而具有客

49、观性。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必须服从真理,真理对人们具有巨大折服力,真理的力理是不可抗拒的。44. 人的认识是由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这个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真理的发展过程就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45. 真理的相对性有两个含义:(1)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这种真理性的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是受条件制约的,它需要进一步扩展。 (2)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深化。46. 正因为马克思主义真理具体绝对性,所经我们必须坚持它并以它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又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即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义的正确态度。47.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48. 唯心主义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观点,熟记49. 实用主义哲学主张“有用即真理”的观点。美国哲学家詹姆斯说:凡是利于我们的工作,并使我们得到效果的东西就是真理,这也是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家胡适也主张这种观点。50. 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主要是因为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自考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