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醉翁亭记一、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 ,范仲淹、富弼、杜衍、韩琦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职。欧阳修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贬为滁州知州。这篇游记就是欧阳修到滁州任上的第二年所作。二、中心思想通过对滁州复杂多变的优美山水和有关情景的描写,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三、结构分析第一段:写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钩出(全景) 。“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局部) 层层递进“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局部) 托出主景 引人入胜“酿泉也” (局部)“醉翁亭也” (局部)“水声潺潺” 泉水 都形神兼备 “峰回路转” 山路 “有亭翼然
2、” 美亭 似身临其景“醉翁之意不在酒, 全文的核心命意在乎山水之间也” 为写景抒情定下了基调“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和“乐”是表象和实质的关系,就是将游玩观赏之乐融化在宴饮之中。第二段:写山中景色和出游之乐。 写早晚晴阴烟云变化。 (A 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一写早,一写晚,各尽其妙而又互为照应。在写景中,又蕴含着事理的逻辑关系因“日出” ,故“林霏开” ;因“云归” ,故“岩穴暝” 。这样,在静态的描写中又体现了动感,丰富了表现力。写四时景物的不同。 (B 层)“野芳发而幽香, ” 春 “佳木秀而繁阴” 夏 善抓景物的典型特征“风霜高洁” 秋 用精练语言进行刻画“
3、水落而石出者” 冬“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总结陈述,写朝暮四时的游赏,照应前面的描写,总归为“乐亦无穷” ,余韵不绝。第三段: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负者” 滁人 “行者” 前呼后拥 这游乐场景在 就更多了一层 之游 “伛偻” 往来不绝 在太守的眼里 政治清明的意味“提携” 十分热闹鱼(“溪深而鱼肥” ) 就地取材,不用外求酒(“酿泉为酒” )肉(“山肴” )菜(“野蔌” ) 夸耀滁地的富足,表明野餐的简朴宴饮 虽无王公贵族府第那样高雅,无管弦(音乐)来助兴,之乐却有射饮弈棋,猜拳行令,杯盏交错, “起作而喧哗”的野趣,也是朱门高第的宴饮得不到的欢乐。简笔勾勒出
4、“醉翁”的自画像“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在其中,是因为乐在其中第四段:写日暮醉归。 (这一段有描写,有叙事,更融入抒情和议论,托出全文的主旨。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写出了醉罢晚归的情景。 (笔调闲散,淡雅而有情致) 禽鸟之乐:大自然是禽鸟的家园,游人的到来,惊扰了它们的正常生活,所以当人去山空后,它们又和鸣林间,唱出欢乐的歌。乐 游人之乐:游人之乐怎样,前文已有描述,故此处略而不谈,只说“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显然,这种“乐”已综合了自然和人事两种“情趣” ,有“自觉”的成分,但还缺少理性的认识。太守之乐:太守之乐的境界最高,他既知“禽鸟之乐” ,又乐
5、“游人之乐” ;既能同醉,又能“自醒” 。还能体察万物,反思人情,写文章来记述其事。“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及至文末, “太守”已出现九次,方才道出姓名,解开全篇悬念。文章也自然而止,且饶有余味。此文轶事 这篇游记佳作一出,胜传不衰。滁人惟恐失之,于庆历八年(1048)请人把全文刻在石碑上。后来又嫌字小字浅,怕日久磨灭,又请苏轼用真、草、行三种字体书写重刻,往来文人墨客乃至商贾都争相摹拓(t) ,可见其感人的艺术魅力。四、问题研讨1本文的醉翁之意在何处?这是一篇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在山水中还融入了作者许多的思想感情。如“写作背景”所说, “庆历新政”的失败,使北宋丧失了一次变法图强的机会。
6、范仲淹向宋仁宗所陈“十事” ,包括改革官制、选贤任能、严肃法纪、强兵富民等,都无法实现。对此,范仲淹以耿介拔俗之质“进亦忧,退亦忧” ,而欧阳修以宽和仁爱之心“与民同乐” ,二人行为模式不同,其精神实质是一样的。相比之下,欧阳修的表现更体现了儒家的传统思想,如尚书所言:“德惟善政,政在养民。 ”所以,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更在乎“乐民之乐” 。这样理解才算把握了全文的主旨。2本文的层次与脉络 全文用了 21 个“也”字 不仅帮助煞尾,还成了文意转折的标志。 除第一段,每段一开头都有领起词语,引出下文。从“若夫”到“已而” ,展开了从景物到游乐到归来的一幅幅画卷。语句的形式特点极
7、其与表意的关系第一段,引入:亭的周边环境:环滁皆山 琅琊山 酿泉 有亭翼然亭名的由来:作亭者 名之者 命名之意第二段:写景:朝暮之景 四时之景 总归为“乐亦无穷”第三段,写游写宴: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第四段,写归:太守归:宾客从 游人去,禽鸟乐三种乐:禽鸟 游人 太守结尾:道出姓名,揭开谜底。3.本文在艺术风格上有什么特点言简意深,片语传神。 如:“醉翁之意不在酒” 、水落石出(“水落而石出” )等句,多为后人沿用。语句凝练,语意精警含蓄。 苏轼的后赤壁赋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句子就是在欧阳修的基础上翻新而成为名句的。欧阳修论文,主张“言简而意深” (论尹师鲁墓志铭 ) ,他特别推崇他的老友梅尧臣论诗的一句话,即“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见六一诗话 ) ,而这篇游记,可以说完美地体现了他的创作观点。 大量运用骈偶句,富有韵律美。4.本文的句子是如何骈散结合的?“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 ”出语自然,浑然天成 ,毫无雕琢痕迹,给文章增添了华丽之美。 全文用了 21 个“也”字,用了 25“而”字,把诗一样齐整的句子断开,让它带上散文的韵味。这样整、散结合,使文章既有诗的意境,又有散文的美感。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两句,去掉“而”字就变成了诗句;加上“而”字,就变成了文句。 “而”字的使用,加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