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全国城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doc

上传人:tangtianxu1 文档编号:2741425 上传时间:2018-09-26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68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城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全国城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全国城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全国城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全国城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全国城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情况通报为贯彻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全面掌握城市土地利用状况,切实提高城市节约集约用地水平,部连续三年组织开展了城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调查评价工作,现已形成包括 2015 年度区域初始评价、2016 年度区域更新评价、2017 年度区域更新评价在内的 3 轮评价成果,评价时点为评价年度上一年年底。评价以城市为单元,以各参评城市行政辖区范围内的全部建设用地为评价对象,评价范围覆盖了全国 31 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 560 余个城市。近期,部对各地上报的评价成果进行了汇总分析。现将评价结果通报如下。一、评价工作基本情况根据关于部

2、署开展全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函2014210 号)的要求,部决定用 5 年时间开展全国 80%地级以上城市和 60%县级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2015、2016、2017 年,分别有 556 个、569 个和 564 个城市参与评价 1,占全国城1汇总分析涉及的人口、经济数据为地方上报数据,来源于各城市统计年鉴,由统计部门提供;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来源于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数据;土地供应数据为地方上报数据,来源于部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 2 -市总数(653 个)的 85.2%、87.1%和 86.4%,覆盖面符合文件要求。其中,2017 年度地级以

3、上参评城市 273 个,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总数(291 个)的 93.8%,县级参评城市291 个,占全国县级市总数(362 个)的 80.4%2。2017 年度各省(区、市)参与汇总城市个数见附件 1。二、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基本情况评价选取国土开发强度、城乡建设用地人口密度、建设用地地均 GDP(以下简称“地均 GDP”)、建设用地地均固定资产投资(以下简称“地均固投”)、单位 GDP 增长消耗新增建设用地量(以下简称“单位 GDP 地耗”)、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消耗新增建设用地量(以下简称“单位固投地耗”)等 6 项关键指标进行统计测算,以反映各城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水平。同时还根

4、据多项指标综合计算各城市的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指数值,对各城市情况进行了综合比较(各指标解释详见附件 5)。总体来看,2014-2016 年度,参评城市 3国土开发强度从 6.85%上升至 7.02%,城乡建设用地人口密度从 4665 人/2全国城市总数、地级以上城市数量、县级市城市数量为 2014 年城市个数,根据各省(区)上报城市名单统计得出。3由于部分地级以上城市的有关用地、经济、人口数据包含了其下辖县级市的数据,为避免重复计算,在合并这些重复统计的县级市后,共对 326 个城市数据进行汇总(即 273 个地级以上城市,53 个县级市)。- 3 -平方公里下降到 4613 人/平方公里,地均

5、 GDP 由 201.1 万元/公顷提高到 222.2 万元/ 公顷,地均固投由 125 万元/公顷增长至 152.3 万元/公顷,单位 GDP 地耗从 11.1 公顷/亿元下降到 9.07 公顷/亿元,单位固投地耗由 1.2 公顷/亿元减少到 0.8 公顷/亿元,集约用地水平逐年提高。(一)国土开发强度。截至 2016 年底,参评城市土地总面积 488.4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 50.9%。其中建设用地面积 34.3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建设用地总面积的 87.7%。国土开发强度为 7.02%,较 2015 年提升 0.09 个百分点。分省看,上海的国土开发强度最高(36.89%),

6、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5.26 倍,天津(34.77%)次之,最低为西藏(0.27% )。分城市看,地级以上城市中(以下正文中如无特别说明,该表述均不含直辖市),深圳市、东莞市、厦门市等 17 个城市高于 25%;县级市中,临夏市、侯马市、石河子市等 4 个城市高于 25%。(二)人口承载水平。截至 2016 年底,参评城市常住总人口 12.7 亿人,常住城镇人口 7.5 亿人,城乡建设用地人口密度为 4614 人/ 平方公里。分省看,上海的城乡建设用地人口密度最高(8899 人/平方公里),是全国参评地区平均水平的 1.9 倍,北京(7381 人/平方公里)次之,最低为内蒙古(2052 人/平方

7、公里)。分城市看,地级以上城市中,- 4 -汕头市、毕节市、温州市等 12 个城市高于 8000 人/平方公里,克拉玛依市、鄂尔多斯市、大庆市等 8 个城市低于2000 人/平方公里;县级市中,临夏市、西昌市、都匀市等14 个城市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阜康市、二连浩特市、文昌市等 6 个城市低于 2000 人/平方公里。(三)经济承载水平。建设用地地均 GDP:2016 年全国参评城市 GDP 为 76.2 万亿元,环比增长 6.9%;建设用地地均 GDP 为 222.2 万元/公顷,环比增长 5.6%。分省看,上海(912.8 万元/公顷)最高,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4.1 倍;甘肃(81.6 万元

8、/公顷)最低,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6.7%。分城市看,地级以上城市中,深圳市、广州市、厦门市等 8 个城市高于 600 万元/公顷,定西市、黑河市、阜新市、平凉市则低于 50 万元/公顷;县级市中,绥芬河市、西昌市、永安市等 7 个城市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讷河市、北票市、文昌市、德令哈市则低于 50 万元/公顷。建设用地地均固定资产投资:2014-2016 年 3 年,全国参评城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平均值为 52.2 万亿元,经评价计算后的2016 年度的建设用地地均固定资产投资 4为 152.3 万元/公顷,4 与计算建设用地地均 GDP 使用当年 GDP 不同,评价在计算建设用地地均固定资

9、产投资时,使用2014、2015、2016 年 3 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平均值作为分子,主要考虑固定资产投资推动经济增长存在一定滞后性,且固定资产投资年间波动相对较大,所以采用三年均值进行运算有助于减少年间波动带来的影响。- 5 -环比增幅 8.6%。分省看,天津(316.5 万元/公顷)最高,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2.1 倍,辽宁、内蒙、甘肃等省较低,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 75%。分城市看,地级以上城市中,贵阳市、西宁市、福州市等 14 个城市高于 300 万元/公顷,克拉玛依市、河池市、呼伦贝尔市等 14 个城市低于 50 万元/公顷;县级市中,凯里市、绥芬河市高于 300 万元/公顷,

10、格尔木市、东方市、调兵山市等 6 个城市低于 50 万元/公顷。(四)经济增长的地耗水平。单位 GDP 地耗:2016 年,参评城市单位 GDP 地耗 9.07 公顷/亿元。分省看,西藏(91.45 公顷/亿元)最高,北京(2.42 公顷/亿元)最低。分城市看,地级以上城市中,邢台市、大同市、日喀则市等 10 个城市地耗超过 50 公顷/亿元,经济增长的土地资源消耗水平较高,需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深圳市、大连市、乌鲁木齐市等 43 个城市耗地量较小,小于 5.0 公顷/亿元;县级市中,德令哈市、石河子市超过 50 公顷/亿元,潜江、西昌、永安等 4 个城市小于 5.0 公顷/亿元。单位固投

11、地耗:2016 年,参评城市单位固投地耗 0.8 公顷/亿元。分省看,单位固投地耗西藏(5.15 公顷/亿元)最高,天津(0.27 公顷/亿元)最低;分城市看,地级以上城市中,拉萨、张掖、抚顺等 10 个城市单位固投地耗高于 3.0 公顷/亿- 6 -元,土地资源消耗水平较高,攀枝花、娄底、湘潭等 7 个城市单位固投地耗低于 0.30 公顷/亿元;县级市中,德令哈、二连浩特、格尔木等 7 个城市单位固投地耗高于 3.0 公顷/亿元,潞城市的单位固投地耗低于 0.3 公顷/亿元。(五)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指数。截至 2016 年底,全国参评城市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指数为 30.97。分省看,有 12个省

12、(区、市)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天津、北京、上海、浙江、福建、江苏、重庆、广东等 8 个省综合指数高于 36,集约利用程度较高;有 19 个省(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甘肃、内蒙古、宁夏、辽宁、山西、吉林、海南综合指数低于 25。分城市看,全国地级以上参评城市排名前十位的依次是:深圳、广州、厦门、武汉、温州、无锡、福州、杭州、长沙、常州等市。全国县级参评城市排名前十位的依次是:石狮、临江、瑞安、诸城、冷水江、江阴、乐清、昆山、张家港、乳山等市。三、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情况分析(一)建设用地总规模的增幅保持较低水平,城乡用地内部结构持续优化。近年来各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不断优化用地结构,大

13、力推行节约集约用地,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一是建设用地总规模增幅维持在较低水平。从连续多年数据看,2010-2016 年,参评城市国土开发强度由- 7 -6.4%上升到 7%,但开发速度逐年降低,年变化量从 1.12降至 0.87,建设用地总规模的增幅保持较低水平。其中西部地区(1.8%)增速最快,东北地区(0.5%)增速明显慢于其他区域。二是城乡用地内部结构持续优化。2010-2016 年,城镇建设用地占城乡建设用地比例由 27.8%提高到 31.7%,农村用地占城乡建设用地比例由 64.4%下降到61.1%。城镇用地比例持续增加,村庄用地比例持续下降,建设用地内部结构趋于优化。同时,基础设施用

14、地占建设用地比例稳中有升,有力保障了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项目建设。(二)建设用地投入产出效益持续提升,经济增长的用地消耗不断下降。各地通过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土地经济承载水平持续提高,单位 GDP 地 耗、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地耗有所降低。从经济承载水平看,参评城市地均 GDP 连续 6 年保持增长,从 2010年的 135.3 万元/公顷提高到 2016 年的 222.2 万元/公顷,增幅达到 64.2%。参评城市的地均固投从 2010 年的 82.8 万元/公顷提高到 163.8 万元/公顷,增幅达到 98%。从经济增长的单位地耗看,参评城市单位 GDP 地耗由

15、2011 年的 10.48公顷/ 亿元下降到 2016 年的 9.07 公顷/亿元,下降了13.5%;参评城市单位固投地耗由 2010 年的 2.1 公顷/亿元- 8 -下降到 2016 年的 0.8 公顷/亿元,下降了 61.4%,总的来看,经济增长的地耗水平不断降低。(三)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趋势初步扭转。评价采用城镇人口与城镇工矿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城镇人口增长率与城镇工矿用地增长率的比值)来衡量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差异。弹性系数大于 1,人口城镇化快于土地城镇化;小于 1 则反之。评价发现,2015 年度弹性系数为 1.2,系 2010 年以来人口城镇化首次快于土地城镇化,20

16、16 年度这一趋势继续延续,弹性系数进一步提升到 1.3。这一数据表明,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趋势得到初步扭转。但是,不同区域仍存在较大差异,2016 年度与2015 年相比,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呈现上升趋势:东部地区由 1.2 上升到 1.4,人口集聚更加突出;西部地区从 0.9 增加到 1.1,首次突破 1;东北地区由 0.4 提高到0.8,中部地区的弹性系数则从 0.94 略降到 0.89。(四)全国城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指数差异显著。为直观反映各地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情况,评价依据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规程(TD/T 10182008),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等

17、方法,测算各参评城市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指数。根据评价成果,确定综合指数值大于 36.0 的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总- 9 -体状况较佳,综合指数值在 25.0-36.0 之间的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总体状况适中,综合指数值小于 25.0 的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总体状况有待提高。结果显示,2016 年底全国 564 个参评城市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指数为 30.97,与往年水平基本相当。134 个城市分值大于 36 分,总体状况较佳,其中 86 个位于东部地区(73 个城市位于江苏、浙江,山东、广东 4 个沿海发达省份),24 个位于中部地区,19 个位于西部地区,5 个位于

18、东北地区,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平均为 257 平方米/人、人均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平均为 208 平方米/人,建设用地地均 GDP 平均为 377 万元/公顷。271 个城市在 25.0-36.0 分之间,总体状况适中,其中 92 个位于中部地区、83 个位于东部地区、79 个位于西部地区、17 个位于东北地区,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平均为 298 平方米/人、人均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平均为236 平方米/人,建设用地地均 GDP 平均为 175 万元/公顷。159 个城市在 25 分以下,总体状况有待提高,其中 51 个位于西部地区、47 个位于东北地区、31 个位于中部地区、30个位于东部地区,人均建设用地

19、面积平均为 461 平方米/人、人均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平均为 348 平方米/人,建设用地地均 GDP 平均为 98 万元/公顷。由于经济发展和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差距,不同城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指- 10 -数分化较为显著。四、下一步工作重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绿色发展”“ 推进 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各地要坚决贯彻“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的总体要求,坚持把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作为自然资源管理的核心任务之一,实行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提供科学指引,促进实现高质量发展。下一步,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一)以评价工作为基

20、础,全面持续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是新形势下落实自然资源管理任务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各地要以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为基础,逐步建立健全自然资源合理开发与节约集约利用综合评价体系,定期组织开展评价,完善考核奖惩机制,将评价结果作为政策制订、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更好实施建设用地总量与强度双控,全面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二)实施差别化政策引导,促进城乡高质量发展。制定差别化的“人地挂钩”调控政策。将人口增长、地耗指数等指标结果作为开展人地挂钩实施情况年度评估的重要依据,引导城市人口有序转移,为促进人地和谐发展提- 11 -供参考。(三)探索建立城市节地评价动态更新长

21、效工作机制。结合新形势下对节约集约用地的新要求,积极推进评价工作机制规范化。持续开展全国全覆盖的区域用地状况年度更新评价,并以五年为周期开展城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更新评价。各地要做好成果发布和应用工作,做好宣传引导,扩大社会影响,形成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良好社会氛围。(四)积极探索节地评价成果共享应用和政策转化。深化成果政策转化专项研究,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分解下达、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等相关工作中明确评价成果应用要求,切实发挥评价成果作用。附件:1参评城市分布2各省(区、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更新评价核心指标3. 全国各省(区、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排序

22、4. 部分指标排名靠前的地级以上城市及县级市5. 有关指标名词解释- 12 -附件 1参评城市分布地 区 城市总数 地级以上城市 县级市全 国 564 273 291东部地区 199 83 116北 京 1 1 0天 津 1 1 0河 北 30 11 19上 海 1 1 0江 苏 34 13 21浙 江 25 9 16福 建 16 7 9山 东 45 17 28广 东 41 21 20海 南 5 2 3东北地区 69 29 40辽 宁 21 11 10吉 林 28 8 20黑龙江 20 10 10中部地区 147 74 73山 西 20 9 11安 徽 18 13 5江 西 17 11 6河

23、南 30 16 14湖 北 35 12 23湖 南 27 13 14西部地区 149 87 62内蒙古 15 8 7广 西 20 14 6重 庆 1 1 0四 川 32 18 14贵 州 13 6 7云 南 20 8 12西 藏 2 2 0陕 西 13 10 3甘 肃 14 12 2青 海 4 2 2宁 夏 5 4 1新 疆 10 2 8- 13 -附件 2各省(区、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更新评价核心指标地 区国土开发强度(%)建设用地人口密度(人/km2)人口与城乡建设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建设用地地均 GDP(万元/公顷)单位 GDP 增长消耗新增建设用地量公顷 /亿元)建设用地地均固定资

24、产投资(万元/公顷)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消耗新增建设用地量 (公顷/亿元)全 国 6.83 3694.5 0.47 222.2 9.07 152.3 0.82 北 京 21.93 6040.0 1.39 692.1 2.48 222.5 0.40 天 津 34.77 3769.7 3.47 431.6 2.42 316.5 0.27 河 北 11.77 3367.0 0.39 145.0 14.38 127.6 1.06 山 西 6.85 3580.1 0.10 131.1 2.65 128.3 0.67 内蒙古 2.04 1695.2 0.27 153.9 5.07 108.1 0.59 辽 宁

25、 11.97 2719.3 0.37 156.0 6.30 113.1 0.69 吉 林 6.16 2424.8 0.57 140.3 7.37 116.1 0.69 黑龙江 4.20 2405.9 0.75 106.2 6.06 63.4 0.58 上 海 36.89 7838.3 0.61 912.8 5.18 206.5 0.95 江 苏 21.77 3490.0 0.86 341.7 19.70 201.0 1.21 浙 江 14.69 4419.8 -0.68 382.4 -2.42 213.4 1.23 安 徽 14.88 3157.8 -0.18 136.7 7.60 135.8

26、 0.54 福 建 8.85 4928.0 0.37 369.9 7.63 257.1 0.68 江 西 7.73 3560.6 0.56 143.6 17.63 128.8 0.67 山 东 18.01 3496.9 1.12 236.3 9.80 165.6 0.68 河 南 16.04 3790.9 0.28 163.3 10.64 141.0 1.07 湖 北 9.95 3415.7 0.29 206.1 10.86 162.8 0.86 湖 南 8.05 4151.1 0.32 208.1 10.97 153.9 0.81 广 东 11.34 5398.1 0.62 420.3 5.

27、43 145.5 0.49 广 西 5.19 3921.5 0.54 149.1 15.40 129.5 1.53 海 南 15.32 2749.8 0.54 140.3 15.66 130.0 1.02 重 庆 8.20 4511.6 0.47 259.9 11.14 227.3 0.99 四 川 8.53 4575.8 0.44 199.3 8.42 146.7 0.71 贵 州 4.81 5244.9 0.17 208.2 14.48 225.8 1.34 云 南 3.53 4351.0 0.35 155.2 18.04 129.2 1.30 西 藏 0.27 2548.8 0.44 1

28、09.7 91.45 123.5 5.15 陕 西 4.61 3999.5 0.29 200.1 10.34 201.7 0.66 甘 肃 2.19 2837.6 0.18 81.6 35.45 101.6 1.58 - 14 -青 海 0.90 2722.5 0.76 134.5 20.37 173.2 1.41 宁 夏 6.36 2097.8 0.67 110.5 27.48 117.4 1.82 新 疆 5.27 2304.3 0.47 153.2 6.58 114.7 1.67 - 15 -附件 3全国各省(区、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排序省 份 城市级 别 城 市 综合指 数

29、 省 份 城市级 别 城 市 综合指数北京市 地级以上北京市 52.87 阳泉市 25.31 天津市 地级以上天津市 53.22 晋中市 24.08 石家庄市30.53 运城市 23.64 邯郸市 29.09 临汾市 22.52 唐山市 28.63 大同市 21.69 沧州市 25.85 忻州市 19.69 廊坊市 25.62 地级以上朔州市 18.49 衡水市 24.19 霍州市 36.60 保定市 24.17 永济市 29.02 张家口市22.63 侯马市 28.55 秦皇岛市22.39 潞城市 28.13 邢台市 21.86 孝义市 28.07 地级以上承德市 19.76 河津市 25.

30、36 新乐市 32.73 介休市 24.88 武安市 31.61 高平市 24.84 遵化市 31.30 汾阳市 24.56 三河市 31.14 古交市 21.82 晋州市 30.88 山西省县 级原平市 21.48 迁安市 29.60 包头市 41.22 河间市 29.50 乌海市 26.57 辛集市 29.14 呼和浩特市24.36 定州市 28.39 赤峰市 24.15 泊头市 27.29 鄂尔多斯市22.26 安国市 26.48 呼伦贝尔市19.25 任丘市 26.45 巴彦淖尔市17.63 霸州市 24.64 地级以上通辽市 15.18 涿州市 24.09 霍林郭勒市41.20 高碑

31、店市23.97 乌兰浩特市28.47 沙河市 23.89 满洲里市25.52 黄骅市 23.16 锡林浩特市24.31 深州市 22.31 牙克石市22.71 河北省县 级南宫市 20.69 丰镇市 22.03 太原市 38.25 内蒙古自治区县 级二连浩特市15.62 山西省 地级以 上 晋城市 25.91 辽宁省 地级以上大连市 32.85- 16 -省 份 城市级 别 城 市 综合指 数 省 份 城市级 别 城 市 综合指数沈阳市 26.98 集安市 23.51 盘锦市 25.48 舒兰市 23.23 抚顺市 24.91 德惠市 23.04 本溪市 23.69 图们市 22.86 鞍山市

32、 21.91 龙井市 22.69 丹东市 20.59 珲春市 22.13 锦州市 19.51 敦化市 22.12 辽阳市 18.34 蛟河市 19.73 营口市 17.83 洮南市 18.65 地级以上阜新市 10.41 大安市 17.21 海城市 22.38 吉林省 县 级双辽市 16.08 凤城市 21.59 哈尔滨市33.52 瓦房店市20.92 绥化市 33.07 庄河市 20.61 牡丹江市23.99 北镇市 18.84 鹤岗市 21.43 大石桥市18.70 鸡西市 20.31 调兵山市18.22 黑河市 20.29 东港市 16.76 七台河市20.00 新民市 13.91 佳木

33、斯市19.97 辽宁省县 级北票市 13.62 双鸭山市18.67 白山市 37.23 地级以上大庆市 17.05 辽源市 35.94 绥芬河市39.71 长春市 29.36 讷河市 33.62 通化市 27.25 穆棱市 33.30 吉林市 26.05 安达市 31.53 松原市 22.47 肇东市 20.80 四平市 20.40 五大连池市19.68 地级以上白城市 12.52 尚志市 17.90 临江市 57.02 同江市 14.90 延吉市 41.76 铁力市 13.91 磐石市 36.28 黑龙江省县 级密山市 13.73 梅河口市29.76 上海市 地级以上上海市 52.46 和龙

34、市 29.40 无锡市 50.55 榆树市 29.15 常州市 47.42 扶余市 28.33 苏州市 47.10 桦甸市 25.19 南京市 46.03 吉林省县 级公主岭市24.16 江苏省 地级以 上扬州市 38.84 - 17 -省 份 城市级 别 城 市 综合指 数 省份 城市级 别 城市 综合指 数泰州市 38.65 地级以上湖州市 32.10 镇江市 37.95 瑞安市 56.49 南通市 37.09 乐清市 50.81 徐州市 35.20 温岭市 47.41 宿迁市 33.00 义乌市 44.87 连云港市32.04 慈溪市 40.69 淮安市 31.21 余姚市 40.04

35、地级以上盐城市 30.36 海宁市 39.59 江阴市 51.68 永康市 39.29 昆山市 50.19 诸暨市 39.06 张家港市50.03 临海市 37.61 如皋市 44.10 桐乡市 37.47 扬中市 41.73 东阳市 37.34 太仓市 41.45 平湖市 35.91 常熟市 40.95 临安市 33.11 泰兴市 40.72 建德市 32.46 靖江市 40.71 浙江省 县 级嵊州市 31.79 丹阳市 39.50 合肥市 41.87 海门市 39.19 芜湖市 37.83 仪征市 37.67 马鞍山市37.48 新沂市 37.42 铜陵市 36.01 启东市 37.18

36、 蚌埠市 34.27 宜兴市 36.70 宿州市 30.30 溧阳市 36.67 淮北市 30.14 邳州市 34.70 黄山市 28.31 高邮市 33.50 阜阳市 26.87 兴化市 33.13 安庆市 26.77 东台市 32.64 淮南市 24.24 江苏省县 级句容市 23.94 滁州市 23.43 温州市 50.93 地级以上宣城市 23.31 杭州市 48.89 宁国市 31.95 宁波市 43.27 天长市 27.91 舟山市 42.88 桐城市 27.86 绍兴市 39.05 巢湖市 25.08 嘉兴市 37.78 安徽省县 级明光市 23.16 台州市 37.62 厦门市

37、 59.02 浙江省 地级以 上金华市 36.33 福建省地级以上 福州市 49.79 - 18 -省 份 城市级 别 城 市 综合指 数 省份 城市级 别 城市 综合指 数泉州市 41.00 泰安市 35.56 莆田市 37.45 莱芜市 34.41 漳州市 34.82 济宁市 34.36 宁德市 34.63 潍坊市 33.32 地级以上龙岩市 30.70 聊城市 31.59 石狮市 60.87 东营市 29.76 福鼎市 48.04 临沂市 28.57 晋江市 42.90 日照市 27.92 长乐市 40.93 德州市 27.40 福安市 37.56 菏泽市 27.06 福清市 37.20

38、 地级以上滨州市 27.05 龙海市 32.97 诸城市 55.37 南安市 32.96 乳山市 49.76 福建省县 级永安市 31.34 章丘市 44.77 南昌市 43.71 招远市 44.65 新余市 32.78 荣成市 44.13 萍乡市 32.41 新泰市 43.37 景德镇市31.69 龙口市 42.68 鹰潭市 28.98 滕州市 42.52 上饶市 28.89 肥城市 41.72 九江市 27.79 邹城市 41.45 宜春市 27.00 青州市 37.21 抚州市 24.09 即墨市 36.94 赣州市 21.79 蓬莱市 36.91 地级以上吉安市 21.63 胶州市 3

39、6.48 瑞昌市 33.46 临清市 35.55 乐平市 32.33 莱西市 35.33 丰城市 28.97 曲阜市 34.67 贵溪市 26.51 莱州市 34.47 瑞金市 25.51 寿光市 33.97 江西省县 级德兴市 15.03 平度市 33.74 青岛市 41.57 高密市 33.19 威海市 41.56 海阳市 33.19 淄博市 39.96 禹城市 32.22 济南市 39.30 安丘市 30.92 烟台市 38.70 昌邑市 29.67 山东省 地级以 上枣庄市 36.30 山东省县 级莱阳市 28.89 - 19 -省 份 城市级 别 城 市 综合指 数 省份 城市级 别

40、 城市 综合指 数栖霞市 28.56 孝感市 27.73 山东省 县 级 乐陵市 27.98 黄石市 27.63 漯河市 36.53 十堰市 25.67 郑州市 36.11 荆门市 25.66 焦作市 34.71 黄冈市 24.18 洛阳市 33.80 荆州市 23.73 许昌市 31.47 地级以上随州市 23.50 鹤壁市 30.90 当阳市 40.88 三门峡市28.61 宜都市 40.71 安阳市 27.94 武穴市 33.13 新乡市 27.66 潜江市 32.37 周口市 27.60 应城市 31.82 濮阳市 27.57 赤壁市 31.22 平顶山市27.02 仙桃市 30.45

41、 商丘市 26.82 汉川市 29.88 开封市 25.15 安陆市 29.78 南阳市 25.00 老河口市29.29 地级以上驻马店市17.77 大冶市 27.69 义马市 44.65 宜城市 27.46 偃师市 41.60 枣阳市 27.04 孟州市 40.66 广水市 26.45 永城市 37.55 麻城市 26.00 长葛市 36.28 天门市 25.83 新郑市 35.35 钟祥市 24.76 林州市 35.20 松滋市 23.65 舞钢市 32.73 恩施市 22.87 荥阳市 30.12 石首市 22.63 新密市 29.43 洪湖市 22.60 辉县市 28.63 利川市 2

42、1.99 灵宝市 27.66 湖北省县 级丹江口市20.49 邓州市 25.27 长沙市 48.26 河南省县 级汝州市 24.94 湘潭市 35.50 武汉市 54.51 娄底市 32.75 宜昌市 34.06 郴州市 32.68 鄂州市 29.75 岳阳市 32.30 咸宁市 28.96 株洲市 31.85 湖北省 地级以 上襄阳市 28.92 湖南省 地级以 上衡阳市 31.84 - 20 -省 份 城市级 别 城 市 综合指 数 省份 城市级 别 城市 综合指 数邵阳市 31.70 阳江市 23.71 益阳市 30.47 梅州市 23.55 永州市 29.69 湛江市 23.25 常德

43、市 29.20 地级以上清远市 22.89 怀化市 28.93 普宁市 42.45 地级以上张家界市27.18 陆丰市 39.13 冷水江市52.72 四会市 34.29 津市市 46.18 信宜市 33.51 资兴市 41.04 乐昌市 31.16 洪江市 39.49 廉江市 31.01 临湘市 36.58 吴川市 30.11 耒阳市 36.12 开平市 28.92 韶山市 33.35 高州市 27.95 涟源市 33.28 南雄市 26.93 沅江市 32.96 化州市 26.11 汨罗市 32.82 连州市 26.05 浏阳市 32.33 雷州市 25.86 醴陵市 31.39 鹤山市

44、25.43 常宁市 29.33 台山市 24.13 湖南省县 级湘乡市 27.75 恩平市 23.31 深圳市 82.85 罗定市 21.53 广州市 62.30 兴宁市 21.40 汕头市 47.11 英德市 20.82 佛山市 46.41 广东省县 级阳春市 19.08 东莞市 41.81 柳州市 36.38 揭阳市 40.06 南宁市 31.42 珠海市 39.72 梧州市 31.09 汕尾市 34.32 桂林市 30.15 中山市 33.83 北海市 28.16 潮州市 32.56 玉林市 27.77 惠州市 31.45 钦州市 27.56 肇庆市 28.44 防城港市27.13 江门

45、市 28.11 贵港市 26.16 茂名市 27.52 百色市 25.88 云浮市 24.48 崇左市 24.81 河源市 24.26 贺州市 24.63 广东省 地级以 上韶关市 24.24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级以上来宾市 23.71 - 21 -省 份 城市级 别 城 市 综合指 数 省份 城市级 别 城市 综合指数地级以上河池市 22.28 华蓥市 32.45 岑溪市 35.17 万源市 31.00 凭祥市 31.47 阆中市 30.47 北流市 30.12 绵竹市 26.74 东兴市 27.59 崇州市 26.51 桂平市 27.44 简阳市 26.03 广西壮族自治区 县 级合山市 2

46、5.83 邛崃市 24.33 海口市 35.50 四川省 县级江油市 24.06 地级以上 三亚市 35.00 贵阳市 46.80 东方市 19.20 六盘水市35.77 琼海市 18.60 毕节市 35.49 海南省县 级文昌市 11.69 遵义市 34.45 重庆市 地级以上重庆市 36.97 安顺市 33.00 成都市 44.14 地级以上铜仁市 28.72 达州市 33.81 仁怀市 45.48 攀枝花市33.22 凯里市 39.28 内江市 30.50 赤水市 38.42 自贡市 29.89 兴义市 35.00 遂宁市 29.86 都匀市 34.70 德阳市 27.69 清镇市 30

47、.92 南充市 27.59 贵州省县 级福泉市 29.15 巴中市 27.19 昭通市 31.48 泸州市 26.91 昆明市 30.83 眉山市 26.49 玉溪市 28.67 乐山市 25.74 曲靖市 28.56 宜宾市 25.37 临沧市 25.28 绵阳市 24.89 保山市 22.18 资阳市 24.79 丽江市 18.41 雅安市 24.67 地级以上普洱市 17.76 广安市 24.62 大理市 33.12 地级以上广元市 21.51 宣威市 32.78 彭州市 46.84 楚雄市 30.69 都江堰市44.34 瑞丽市 27.98 西昌市 42.78 开远市 27.81 什邡

48、市 41.83 文山市 27.43 峨眉山市40.01 蒙自市 27.18 四川省县级广汉市 35.47 云南省县级弥勒市 27.06 - 22 -省 份 城市级 别 城 市 综合指 数 省份 城市级 别 城市 综合指数景洪市 26.48 银川市 27.92安宁市 24.19 石嘴山市 23.62芒市 20.18 吴忠市 19.24云南省 县 级个旧市 19.81地级以上中卫市 17.95拉萨市 33.76宁夏回族自治区县 级 灵武市 24.47西藏自治区地级以上 日喀则市28.92 乌鲁木齐市 41.09西安市 42.03地级以上 克拉玛依市 21.77宝鸡市 36.86 石河子市 29.7

49、2安康市 33.01 库尔勒市 29.60商洛市 31.16 喀什市 27.60咸阳市 29.84 伊宁市 27.37铜川市 28.18 奎屯市 24.15渭南市 26.28 博乐市 24.05汉中市 26.03 阜康市 17.86延安市 21.6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县 级阿克苏市 16.91地级以上榆林市 18.41兴平市 34.41韩城市 31.75陕西省县 级华阴市 29.96兰州市 32.96天水市 24.45 陇南市 23.69 庆阳市 22.73 平凉市 20.03 武威市 20.01 嘉峪关市19.93 白银市 19.10 金昌市 18.93 定西市 18.12 张掖市 16.77 地级以上酒泉市 13.60 临夏市 36.03 甘肃省县 级 合作市 27.82 西宁市 40.86 地级以上 海东市 24.71 格尔木市26.14 青海省县级 德令哈市10.04 - 23 -附件 4主要指标前 20 名的地级以上城市城 市建设用地地均地区生产总值 (万元/公顷 )城 市建设用地地均固定资产投资 (万元/公顷)城 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消耗新增建设用地量 (平方米/万元)城 市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消耗新增建设用地量 (平方米/万元)深圳市 197729.05 贵阳市 371.42 深圳市 0.90 攀枝花市 0.25 广州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