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电子科大专业介绍.doc

上传人:dreamzhangning 文档编号:2736590 上传时间:2018-09-26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0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子科大专业介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电子科大专业介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电子科大专业介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电子科大专业介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电子科大专业介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一、英才实验学院电子科技大学英才实验学院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和优质资源,按照电子信息专业大类实行优秀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贯通培养。致力于培养基础知识厚、专业能力强、 综合素质高、具有全球视野和持久竞争力的 电子信息类拔尖创新型工程科学人才,为杰出人才的成 长奠定坚实基础。学院成立于 2009 年 9 月, 2007 年9 月组建“成电 英才计划” 实验 班。 毕业班学生已推免进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本校国家级重点实验 室等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约 20%的学生已申请国(境)外一流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培养模式紧密结合通识教育和深度专业教育,实行“3+1” 培养模式。前三年不分专业,按照电子

2、信息专业大类培养,集中学习人文素质课(中国文化概论、创造心理学、管理与领导学等)、数理化生基础课(数学分析、 线性代数与解析几何、复变函数与数理方程、随机数学、大学物理、近代物理学、大学化学、生命科学等)、电子信息大类基础课(电磁场与波、信号与系统、模 拟电路基 础、 电路分析基础、微型计算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数字 逻辑设计及应用、数字信号处理等)。第四年,根据学生意愿任选专业,进入科研 课题组,在 导师指导下完成专业学习,并与研究生培养衔接。培养特色本硕贯通:毕业班学生全部具备优先推免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任选专业:学生可以根据意愿在校内任选专业学习。一流师资:学院聘请国家级教学名师、长江学者、

3、首席教师等校内外优秀教授为学生授课,并实行研究型教学。全程导师:学院配备学业和生活导师,全程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个性发展: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制定一对一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国际交流:提供学生短期出国(境)实习、国际交换生、联合培养、赴国外一流大学攻读硕士博士等多种机会和资助。科研训练:学生享有多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课外自主创新实验室等,尊重个性的、多层次不间断的科研实践训练环境。动态管理:在校低年级优秀本科生可纳新进入实验班。实验班学生可自愿申请退出。无法胜任本培养计划的学生严格进行分流。招生方式:全国高考提前批次录取、在校选拔。 2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前身是成都电讯工程

4、学院 1956 年成立之初设立的有线电设备系,是学校资深的院系之一。其主体是有线电、电报电话和通信三个专业。1977 年学校专业结构调整,成立了无线电技术系(即一系),设有无线电技术、广播电视和电子测量三个专业。1995 年 3 月正式成立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由三个系(无线电技术系、通信工程系、网络工程系)和两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宽带光纤传输与通信系统、战术通信抗干扰技术)、一个信息系统研究所组成。涉及现代通信技术、各种媒体处理、通信系统与通信网以及各种信息的传输、存储、变换、处理、检测、显示技术系统等领域。目前,通信学院已形成了以李乐民院士、千人计划入选者郑建成教授、全国首届教学名师彭启琮教

5、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饶云江教授等为学科带头人的一流师资队伍,全院有专任教师 120 余人,其中教授 26 人,副高职称 42 人。在读全日制本科生 2100 余名,研究生 1000 余名。学院有四个系(通信工程系、网络工程系、信息工程系和物联网工程系)和一个光纤传感与通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拥有国家重点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和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光学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和光学工程博士点和硕士点、通信工程和网络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通信与信息系统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重要的学科和专业平台。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宽带通信网技术、互联网理论与技术、无线及移动信息网络、复杂多维信息处理

6、、光通信技术、光纤技术及应用、微纳光子器件及应用、通信 IC 与嵌入式系统技术、射频集成电路与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多媒体通信与处理技术等领域。学院注重国际交流和国际教育,主办了 ITS06、第五届国际光纤通信与网络会议等国际高水平会议;与英国埃塞克斯大学等国外高校签订了国际学生交流项目,面向全国接收国际交流生,向国外输送国际生100 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口碑。学院以国家、国防建设为牵引,以培养一流通信人才为中心,努力建议“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学院,使学院成为深受社会认可、学生欢迎的通信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新技术创新源头。3电子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是我校成立最早的学院,由微波工程

7、系、电子工程系、信息工程系、集成电路与系统系和电子实验中心组成。学院拥有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三个国家重点学科和信息获取与探测技术省级重点学科;设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博士后流动站;设有电磁场与无线技术、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对抗技术、电波传播与天线四个本科专业;拥有国家工科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实验中心(电子类)两个国家级教学基地;拥有“极高频复杂系统”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新型微波探测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学院现有教职工 300 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 1 人、千人计划 3 人、长江学者 2 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

8、基金获得者 3 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 12 人;教授 46 人、副教授 92 人,博士生导师 41 人。教师中博士比例达到 60%。学院科研实力雄厚,主要研究领域涉及雷达系统与信号处理、电子侦察与信息对抗、数字视频与图像处理、非线性电路与复杂系统、集成电路与系统、计算电磁学及其工程应用、天线工程、微波毫米波技术等多个与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密切相关的研究领域。形成了“军事电子”、“基础研究”和“企业合作研究”三足鼎立的科研新格局。电子工程学院毕业生遍布海内外 IT 领域,在航空、航天、电子等领域,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处处都有学院校友的风采。以网易公司创始人丁磊、 “神舟

9、载人飞船”测控系统总工程师席政少将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毕业生成为了中国电子信息领域的中坚力量,为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新世纪是个充满变革与希望的世纪,按照电子科技大学建设“ 特色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的办学定位,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战略思想,依据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学院发展现状,电子工程学院力争在 2020 年建设成为学科特色鲜明、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学院。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4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成立于 1956年,是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由当时的交通大学、南京工学院( 现东 南大学)、 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三所院校的电子类专

10、业合并创建。1960 年被确立为全国重点大学,1997年成为首批由中央经费支持建设的“211 工程 ”重点高校,2001 年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行列,曾被江泽民同志誉为“ 我国电子类院校的排头兵”。经过 五十余年的不懈努力,电子科技大学已发展为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以工为主,理工渗透,理、工、管、文、生(命)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的前身是电子科技大学建校初期的无线电零件系(称为第三系),后更名为无线电材料与器件系,1989 年 2月,原三系划分为两个单位:半导体材料与器件专业建成“微电 子科学与工程系” (仍称三系);电子材料与器

11、件、磁性物理与器件、应用化学 3个专业 建成“ 材料工程与科学系”(十五系),1992 年 7月在原十五系基础上成立信息材料工程学院,下设电子材料工程系(十五系)、磁性工程系(十七系)、应用化学工程系(十八系)。2001 年 11月由为电子科学与工程系与信息材料工程学院合并成立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下设为“微电 子科学与工程系 ”、“电子科学与技术系 ”、“应用化学系” 。目前,学院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 1个(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心)1 个;国家级研究基地 2个(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成都产业化基地、国家 IC人才培养基地);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中心 4个(

12、教育部隐身材料工程技术中心、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材料重点实验室、信息产业部功率器件与智能功率集成电路重点实验室、信息产业部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重点实验室);3 个“ 211工程” 建设的研究机构(电 子信息材料及应用基地、新型5电力电子器件应用实验室、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中心);此外,学院还拥有从事教学、研究、开发、 设计的电子科大集成电路中心、材料微观分析中心、纳米技术中心等多个专业教学实验室和研究实验室。以上研究机构的研究领域覆盖了当前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的主流方向。学院拥有六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子信息材料与元器件),

13、其中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及“长江学者 计划” 特聘教授设岗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为一级学科。七个 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子信息材料与元器件、应用化学)及五个本科 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大 规模集成电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应用化学)。以上学科均具有扎 实的基础和较强的实力,在本学科所涉及的主流方向上具有综合优势,并被国内外同行所认可。学院拥有一支以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星弼教授领衔的雄厚科研、教学师资力量,其中院士 2人, “千人计划 ”教授 4人,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5人, 长江学者讲座

14、教授 1人,国家杰青 3人,教授 56人(博士生导师 39人)、副教授和高 级工程师 65人,90% 中青年教师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学院已 为 国家培养了大量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目前,各类毕业生供不应求。“追求卓越,勇创先锋”,新一代微固人将以学生为本,以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具有创 新精神的优秀人才为育人目标,不断创新, 锐意进取,为将微固学院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研究型学院而不断努力。6物理电子学院物理电子学院组建于 2001 年 10 月,现设有应用物理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系、真空电子技术系、高能电子学研究所、应用物理研究所、现代物理研究所和太赫兹科学技术研究中心。

15、学院现有教职工 196 人,拥有一支以中科院院士刘盛纲教授领衔,由近 100 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组成,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师资队伍。其中还有一批由“千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杰青”、四川省“百人计划”入选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以及“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组成的杰出人才队伍。学院在学科设置上形成了理工渗透,协调发展的明显特色。在“电子科学与技术”、“物理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点中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在“物理电子学”(国家重点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无线电物理”、“光学”、“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理论物理”等七个学科点招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在“应用物理学”(

16、四川省特色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四川省特色专业)、“真空电子技术”(国防特色紧缺专业)和“数理基础科学”等四个专业招收本科生。学院现有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 730 人,全日制本科生 1206 人。学院实施了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班导师制等学生管理机制,学生工作的各项指标(英语四六级、毕业率、就业率等)一直名列学校前茅。多年来,学院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学院拥有微波电真空器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863 计划”强辐射重点实验室、太赫兹科学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太赫兹科学与技术发展战略研究基地、激光与毫米波系统实验室等多个国家和省部级研究室,拥有国内高

17、校中唯一能进行大功率微波电真空器件的理论研究、计算模拟、制管到测试的系统研制基地。微波电真空器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进入了国家的“拓展提高序列”。被总装备部确定为电真空器件研究的“两厂、两所、一校”中的一校。通过“211 工程”和“985 工程”的建设,学院在太赫兹研究、微波电真空器件、等离子体电子学、新型受激辐射器件、毫米波理论与技术、计算电磁学及应用、固体光学和热学、空间光学等研究领域具有明显的特色优势,承担了国家重大专项、国家 973 计划、国家 863 计划、ITER 计划、国家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和攻关项目以及对外引进等大量高水平科研项目。“十一.五”期间,承担了

18、我国第一个太赫兹技术的“973”项目,独立承担国家重大专项 1 项,多学科参与国家重大专项 5 项,参与国家支撑计划72 项,参与国际 ITER 计划,科研项目类型多样化,在国内已具有较好的影响力;科研总经费近 2 亿元,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 10 项,申请和授权专利 74 项,发表科技论文 1354 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论文 966 篇。2003 年,刘盛纲院士获得了毫米波、红外线领域的国际最高奖 K.J.Button 大奖,成为我国第一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学院还获批教育部创新团队 1 个。研制出了国内第一支 220GHz 太赫兹回旋管、8 毫米高功率回旋行波管、 3mm 二次谐波渐变复合腔回

19、旋管和 8 毫米高功率回旋速调管,研制的微波管 CAD 软件已成为我国微波管 CAD 设计的首选软件。学院重视校企合作,建有“电子科技大学美的微波管技术及微波能应用联合实验室”、“电子科技大学云科电子器件工程中心”等 5 个校企联合实验室或工程中心。学院十分重视与国内外相关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十一五”以来,举办了中国英国/欧洲毫米波与太赫兹技术学术研讨会(2008 年)、首届 IEEE MTT-S(微波理论与技术协会)国际微波研讨会(2008 年)、国际微波毫米波技术会议(ICMMT)(2010 年)等国际会议。2010 年,举办了由 16 位院士、国内众多科研院所的学者以及企业界人士等参加的

20、中国太赫兹科学技术及应用发展研讨会。派出骨干教师出国进修、合作研究、考察访问达 100 余人次,参加国内外大型学术会议 1000 余人次,邀请美国、俄罗斯、德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及国内相关专家来短期讲学、交流 200 余人次。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物理电子学院将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把握机遇,开拓创新,为把学院建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二级学院而努力奋斗。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创建于 1958 年,是我国最早建立的计算机专业之一。1979 年成立计算机系,1984 年建立微机所,同年成立计算中心,1995 年整合系、所、中心成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21、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具有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安全四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信息安全两个本科专业。学院设有学科基础系、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系、计算机工程与应用系、信息安全系四个系,拥有西南地区唯一的 “国家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IBM 主机系统教育中心(成都)”等实验中心,有自动推理联合实验室、智能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网络与数据安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等十余个科研机构。 学院现有教职工 298 人,其中教师 256 人,院士 1 人,兼职院士 1 人,国家“千人计划”首批入选者 1 人,长江学者讲座

22、教授 1 人,博士生导师 30 人。教师中教授 43 人,副教授 71 人,分别占教师总数的 17和 28。目前,学院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已达 158 人,占教师总数的 62%。具有海外学习和访问经历的教师所占比例达 38。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 3000 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近 300 人,硕士研究8生近千人,本科生 1700 余人。几十年来,学院科学研究硕果累累,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全国领先水平的重大研究成果。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参加了我国第一代大型电子管计算机 DJS-104 的研制,在国内首先仿制成功第二代晶体管数字计算机 441-B 机和 DJS-130 数字计算机,自行研制成功我国第三代

23、高速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保密通信专用计算机 930)和 JKX-351 工业控制计算机。2006 年以来,学院科学研究发展迅速,承担了国家重大专项、973 子项、863 重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高水平国家项目 100 余项,发表学术论文近 2000 篇,其中被SCI/EI 检索收录 640 多篇,获得专利及软件著作权 50 余项,先后获省部级奖项近 10 项。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两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和一个国家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近年来,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3 项、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4 项,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 项,国家精品课程 3 门,国家双语课程 2 门,教育部-

24、IBM 精品课程 6 门,教育部-Intel 精品课程 1 门,教育部-微软精品课程 1 门,四川省精品课程 12 门。在师资队伍方面,现有四川省教学名师 3 人,国家级教学团队一个,四川省教学团队 2 个。在教材建设方面,入选“十一五”规划教材 7 部,出版教材 60 余部。学院不断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企业的合作与交流。近几年来,每年邀请六十余位国外知名专家进行交流访问,选派数十名优秀教师赴国外知名大学留学或进修。平均每年举办两次大型国际会议。2007年以来,有近百名学生入选国家公派研究生留学计划。学院每年选派本科生赴欧洲、印度、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地实训,与美国、加拿大、意大利、法国、爱

25、尔兰、日本等国高校开展学生联合培养,近年来师生出国交流达 700 余人次。此外,学院还接收海外实训生;于 2010 年设立研究生国际班,新开设 20 余门全英文课程,已招收 16 名海外研究生。机械电子工程学院机械电子工程学院是电子科技大学八大工程学院之一。它的前身是建于 1964 年的电子机械系,2001 年成立学院。学院设有机械工程系、工业工程系、电力电子工程系、工程训练中心、教学实验中心、可靠性设计与故障诊断技术研究所、机电精密测试及自动控制研究所、微纳机电系统研究所、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智能系统与软件工程研究所、数字化设计研究所,建有“智能机械系统”信产部重点实验室和“智能机电系统与工

26、程信息化”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经过 40 余年的发展,学院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博士学位授位权、“精密仪器及机械”博士学位授予权,“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精密仪器及机械”、“电力电子技术”工学硕士学位授位权,“机械工程”、“工业工程”、“软件工程”工程硕士学位授位权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工业工程”三个本科专业,设有“机械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思想活跃、综合素质好的学术队伍。现有教职工100 余人,其中长江学者教授 2 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人选1 人,享受政府特殊津

27、贴专家 2 人,国防科工委专业组专家 1 人,四川省学术带头人 1 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1 人,教授 13 人(博士生导师 8 人)。在可靠性、故障诊断、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机电一体化等主要研究方向都有一批学术造诣深、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他们很多人在教育机构或学术团体中担任重要职务。学院拥有宽广的研究领域和良好的科研基础,具有智能化、信息化、集成化和自动化特色。在可靠性、故障诊断、智能机电系统理论及关键技术、9MEMS、CAD/CAM/CAE/CAPP、电子装备与产品虚拟制造技术、电气自动化、并联机器人学、纳米测量与微型智能仪器、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计算机仿真等方面已

28、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具有结构合理,实力较强的学术梯队和科研队伍,有 50 余项成果获省、部、市级科技进步奖等奖励,著书 20 余部,国际国内发表重要论文数百篇。被 SCI、EI、ISTP 检索收录近百篇。自 1964 年以来,学院已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本科毕业生 9000 余名,硕士研究生近 800 人,培养的人才供不应求。目前,学院已与美、英、日、法、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的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学术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等协作关系。已成功主办了ICRMS2007、ICME2006、IEEE ICMA2004 国际会议和三届“中日机械电子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光电信息学院成立于 1956 年的电子科

29、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 ,坐落在具有几千年历史文明的巴蜀古都成都,由当时的交通大学、南京工学院、华南工学院三所院校的电讯工程专业合并创建,为我国最早的七所重点国防院校之一。光电信息学院(原电子器件系,编号 5 系)是建校时最早设立的几个系之一。1979年,电真空器件系更名为光电子技术系,2001 年 11月以光电技术系为主,加上应用物理研究所部分人员,组建成立了光电信息学院。随着全球经济信息化以及我国光电子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光电信息学院的建设和发展跨入新的历史阶段。学院综合实力、整体办学水平和办学规模迈上了新的台阶,相继进入了国家“211 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行列。学院目前在

30、 4 个学科具有博士、10硕士学位授予权及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在光学工程学科设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有 3 个本科专业涉及4 个专业方向。拥有科研、教学实验室 5000 平方米,仪器设备 2000 余台价值 5000 万。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学科实力强。现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 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2 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 人,教授 27 人,其中博士导师 14 人,副教授及高工 32人,45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学院积极探索新的办学模式,近年来先后设立了光电子技术系、光信息科学与显示工程系,以及电子薄膜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4 个部省重点实验室(新型传感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信

31、息产业部光电传感与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四川省显示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四川省信息光电技术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和一个工程中心构成的高水平科学研究平台。光电信息学院在 50 年来的办学过程中,坚持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的,不断突破传统领域,优化专业设置,更新教学内容,以科研促进教学,注重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形成了严谨扎实的治学风格和积极进取的求学态度。为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技能的培养,促进学生尽早进入科学研究领域,实现科研资源与本科人才培养的11有机结合,构建具有光电信息学院特色的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院于 2005 年启动了光电信息学院“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Un

32、dergraduate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 简称 URTP) 。学院还设立了“URPT”专项奖励基金,定期对“URTP ”优秀成果和“URTP”指导老师进行评奖。我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数学建模赛中多次荣获一等奖、二等奖。历年来,我校培养的人才,以素质全面、专业知识扎实、能力强、后劲足等鲜明特点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赞誉,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为我国光电信息科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与此同时,学院学术氛围营造和科学技术研究也日趋深入,形成了教学科研齐头并进的良好格局。学院科研工作一直保持着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瞄准国家目标,抓住学科前沿,通过

33、观念和体制的创新,实现科研“规模”和“水平”的全面发展。同时以凝练方向、建设队伍、构建基地为重点,保持和发挥在军事光电子研究领域的优势,加强以国家自然基金和 863 等为代表的基础研究;加大与国内外相关公司、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力度,促进成果转化,取得学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的共同提高。学院科研主要研究方向为:光通信、光纤传感、激光技术与12器件、信息显示、光电成像、集成光学、微波声学、光电子测量与光信息处理、新型敏感材料及传感器等。在光电传感与信息处理、新型敏感材料与传感器、光集成技术、激光与光电工程(光电对抗) 、显示技术与光电成像(0LED) 、光纤通信等学科方向更具特色和水平。学院科研一直保

34、持着自身的优势和高水平的特点,发展势头良好,成果显著。 “九五”以来承担科研任务 280 余项,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 6 项、部(省)级 32 项,发表论文 1100 余篇,被三大检索收录 500 余篇,出版教材专著 28 本,申请专利 80 余项。光电学院以其雄厚的科研开发实力和独特的专业优势,全力投入国家重点大学 211 工程和教育部“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部省共建大学的建设中,成为了电子科技大一期、二期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点建设单位之一。学院建成了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设计平台、制备工艺平台、测试表征平台,通过“985”工程的建设学院建成了光电薄膜与集成器件加工平台,形成了

35、光电薄膜集成器件一体化研究平台。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得以迅速成长,凝炼成“光通信与集成光学” 、 “传感器与红外技术” 、 “信息显示科学与技术” 、 “激光与光电工程”四个研究方13向,紧跟国际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需要,促进光电材料与器件及应用工程的协调发展,学科水平得以大幅提高。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学科建设与发展。光电学院的领导大力倡导“拒绝平庸,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光电人正紧紧抓住国家对光电技术的重大需求和“十一五”规划提供的机遇,大力整合科研团队,凝练学科方向,瞄准学科前沿,为把光电信息学院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学院而努力奋斗。历经 50 余载风雨磨砺的光电信息学

36、院焕发出勃勃生机。学院将秉承“团结求实,开拓创新”的精神,抓住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科技强军和西部大开发等国家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重大历史机遇,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光电子信息领域“高新技术的源头,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 。生命与创新学院生命与创新沉思生命的十年14回望十年的生命历程,我们不禁要问,生命的本质是什么? 如果再向前推 50 年、一万年, 生命的本质又是什么?我以为,只有“创新”堪为此任。学院的建立是学校的创新众所周知,早在 1980 年,学校就在原无线电系设立了生物电子学研究室,后于 1986 年并入新建的自动化系,建立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专业。此后的十多年中,几十位教师为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

37、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不错的业绩,标志性的进展是在 2000 年底获得了生物医学工程的一级学科博士点。然而,在二十世纪最后的几年中,受多种校内外因素的影响,教师队伍开始萎缩,到 2001 年下半年,教研室仅剩下了一名教授、一名高级工程师和一名在读的硕士师资生。可以说,专业的维持到了最困难的阶段,一个“无人、无钱、无地”的三无境地。同时,2001 年的电子科技大学也正处于办学物理空间严重不足,传统学科亟待加强的关键时期。显然,如果按照惯性思维,生命学院的建立并不是一个当时急迫的事情。据说在学校的论证过程中,主张再“养”一下的、担心失败的大有人在。然而,当时的学校主要领导,还是基于对学科发展

38、趋势和学校实际的把握,毅然作出了一个带有较大风险的决策,一颗生命的种子终于实现了与大地母亲的亲密接触!创新是学院不断克服困难的力量源泉回首生命的十年,留给了我们太多的思考和财富。2001 年刚刚诞生的生命学院真是一穷二白。原二系楼 417/418/422 是学院的党、政、教务、院务和学生工作的共同办公室(共约 50 平方米),年久失修的窗户甚至无法关严,室内全是从学校旧家具库翻出来的桌子和条凳。那年年终,学院没有自己的一分钱,靠了学校的支持,使我们度过了学院的第 1 个年。年后,学院获得了学校的开办费,约 110 万元,用于本科实验室的建设、学生活动用品和部分必需办公条件的改善。在随后的几年中

39、, 学校内,怀疑、担心生命学院发展的声音并未很快消失。我们时常会当面聆听到诸如“电子科技大学办什么生命学院”,以及“生命学院不是学校的主流学科”等等高论。可想而知,这些情况对生命人是多大的挑战,“物质的匮乏、精神的孤独”成为学院领导挥之不去的画面。在冥冥中“不崛起、即消亡”成为生命人的基本信念。为了求得学院发展 ,生命学院师生在创新的旗帜下,强力前行,一点一滴地累积自身存在的价值。2002 年,我们获得了新世纪以来,学校的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2005 年,我们推出了全校第 1 个英语 4 级 100%,党员 100%,并荣获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先进班集体; 2006 年,我院

40、学15子力压群雄,获得成电辩论赛冠军。2005 年学院有了第 1 位,也是学校第 6 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2008 年,学院自主申报,获准筹建神经信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为学校第 3 个类似的实验室,2009 年,获得神经信息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成为学校的第 3 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010 年,获得学校历史上第一个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11 年,申请获得“神经信息创新引智基地”(111 计划)。 终于,在 2011 年,学校把脑成像中心,纳入了新一轮 985 工程最重要的建设内容。 我们真的要感谢创新,是她不断地牵引我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物质的、精神的难关!创新是学院继续前

41、行的根本动力要确切的展望未来的生命过程,其实是一件无法完成的工作,唯一知道的是,我们将面临太多的新问题、新事物、新挑战。在学科与学术上,我们不仅要做大,更要做强,我们不仅要努力去回答已知的问题,更要去发现新的问题;在人才培养上,我们要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授仍在不断而迅速增长的科学知识,也许,我们会把重心慢慢的转移到教会学生自己去选择性的学习。在学院文化上,我们是否需要更多的传统优秀文化的引领,同时又不被迅速扩散的信息社会文化所抛弃。面对这些巨大的挑战,生命人应该有自己的认识,那就是再大的问题,其实都是生命所创造,也必将为生命所解决,这也就是创新的魅力!是创新的思维不断地推出了问题;也是创新,

42、不断的飞越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因此,学院必须继续高举创新的大旗,唯有创新才是学院继续前行的根本动力!生命的本质就是创新有人说,一个人的“最大的敌人是你自己”,我想问的是:我们为什么会把自己当敌人?又有人说,“生命的出现是一个奇迹”,而我想说的是,会把自己当成自己的敌人的生命确实是奇迹中的奇迹。天地之间,茫茫宇宙,时刻进行着无尽的信息产生和消失,而消失的信息元素往往又会重新凝聚起来成为新的信息之源。宇宙在继续向外探索,生命通过遗传而不断的进化,大脑则在不断的思索,并在思索中得以不断的优化。这就是生命的特征,通过创新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而创新的不断演进,也是催生更高级的生命的必要途径。换言之,生命的

43、本质就是创新,或者说,创新是确保生命万世永存的秘密。因此,在下一个 5 年,10 年,。1 万年中,让所有人与我们一起,继续、不断地创新吧!数学科学学院16数学科学学院设有应用数学系、信息与计算科学系、工科数学部、计算科学研究所、数学实验中心、数学建模人才培养中心、ACM 程序设计人才培养中心和数据分析中心。数学科学学院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教学与科研并重,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学院拥有数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涵盖其全部二级学科,即:基础数学、计算数学、应用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与控制论 5 个二级学科),数学一级学科为四川省重点一级

44、学科。与本校经管学院联合申请获批“统计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国家工科数学课程教学基地,该基地被教育部评为优秀国家教学基地。设有“数学与应用数学 ”和 “信息与计算科学”两个本科专业,其中 “数学与应用数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信息与计算科学”为四川省特色专业。主持承担了一批国家和部省科研项目,获得多项部省级科技成果奖,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和国际 SCI 收录期刊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出版了多部学术专著。主持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级教学改革项目,获得三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具有一个国家级教学团队、两门国家精品课程、一门教育部-微软精品课程、多门四川省精品课程,出版了多部国家级规划教材。多人曾入

45、选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教学名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师德标兵、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等。现有在读硕士和博士生近 206 人,本科生 540 余人。本科生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特等奖、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一系列一等奖、在ACM 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获多项赛区冠军并两次进入世界总决赛、本科生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在曾获佳绩,多位本科毕业生入选“成电杰出学生” 。博士生获中国计算数学学会青年学者优秀论文竞赛二等奖和优胜奖、美国“百人会英才奖”,多

46、位硕士生的学位论文入选四川省优秀硕士论文,一批博士生、硕士生入选四川省优秀毕业研究生。每年都有一批本科毕业生去国外国际名校、中科院和国内名校深造。培养的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受到大型 IT 和金融企事业单位、研究院所和其他著名高校的欢迎和赞扬。热忱欢迎全国各地优秀的高中毕业生、本科和硕士毕业生来本学院深造!热忱欢迎优秀博士毕业生和高校优秀教师来本学院应聘任教!经济与管理学院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前身系 1982 年建立的管理工程系,1992 年成立管理学院,17为适应学院建设和学科发展,2007 年 12 月学院更名为经济与管理学院。依托电子科技大学在信息科学技术领域的强大学科优势和在信

47、息产业中的资源实力,经济与管理学院潜心打造精品化教育,着力培养有经管学术兴趣和创新潜质的高素质人才。经过近 30 多年的发展,学院现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和工商管理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其中管理科学与工程下自设了新兴技术管理、信息管理与电子商务、金融工程等三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工商管理涵盖了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会计学和旅游管理等二级学科博士点;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和应用经济学三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其中管理科学与工程下设有新兴技术管理、信息管理与电子商务、金融工程三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工商管理和应用经济学则涵盖了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会计学、旅游管理、数量经

48、济学、区域经济学、金融学、国民经济学、财政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国防经济学等十四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管理科学与工程和工商管理为一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数量经济学为二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在管理学和经济学两大学科门类中,形成了相互支撑、渗透融合的学科体系,已在管理经济分析、金融投资与金融工程、战略与组织管理、运作管理、信息管理与电子商务、新兴技术管理等学科方向形成特色和优势。学院现有工商管理、经济学与金融学、会计学、管理科学与电子商务四个系。设有四个校级科研平台,其中电子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是信息产业部重点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是四川省重点

49、实验室。目前学院招收“管理电子工程复合培养实验班”本科学生,在教育部和财政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管理与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实验区”支持下,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技术背景的管理者,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为具有信息技术专业素质和经济管理才能的复合型未来领军人才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学院现拥有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 、工商管理硕士(MBA)和项目管理工程硕士(MPM) 、工程管理硕士(MEM ) 、物流工程硕士( MLE) 、软件工程硕士等专业学位硕士授予权。作为电子科技大学具体承担 MBA 教育教学组织管理的唯一机构,十余年来,经济与管理学院秉承“扎根 IT 及其应用领域,技术创新与创业并重,特色化与国际化发展并进”的 MBA 项目战略定位与发展思路,致力于为商界特别是 IT 及其应用领域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的管理精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突出的办学特色。在 2001 年 9 月中国高校工商管理硕士学位(MBA)教学合格评估(第二批)中,我校18MBA 教育的综合成绩位居全国第二,办学特色居全国第一。2002 年 8 月我院成为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全国首批 30 所开办 EMBA 项目的院校之一,并在 2005 年 EMBA 教育合格评估中,以严谨的管理和学风、鲜明的办学特色获得评估专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