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鸿门宴教学设计一、背景介绍 理科学生对文学作品中展现的人性中的矛盾、多面往往不会有深刻、全面的认识。鸿门宴作为一篇高中重点课文,充满了力量之美、智慧之美、人性的复杂之美,深受学生的喜爱。本设计是第三课时。在前面的教学中,教师对文本进行了文字和结构的梳理。本课将通过学生的网络探究,使他们对项羽、刘邦的性格有更深刻、更全面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及切入点 1、教学目标 (1)使学生立足文本,结合网络资源,深入而全面地了解项羽、刘邦的性格。 (2)使学生提高从网络中提取大量有效信息并加以理性分析、整合的能力。 (3)从不同的人格魅力中汲取力量,使学生充分体会文学形象所蕴涵的崇高美。 2、切入点 刘、项
2、诗作皆有王者之气,二人皆盖世之雄,但其命运迥异。项羽失败了,可是太史公还是客观地记录了项羽的生平功绩,并把他列入帝王才能进入的“本纪”里面。教学时从探究刘邦成大事的原因以及项羽的人格魅力中切入。 3、教学过程 1、导入 李清照有诗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很多人眼里,项羽是一个忠肝义胆的豪杰,他叱咤风云的伟业,所向披靡的战绩,在秦汉交替之际掀起了澎湃的浪潮。曾几何时,举世共仰,千秋景慕。项羽因之而成为历代王朝倍加推崇的人物,着实为后人所敬仰。然而,项羽毕竟是一个悲剧式的历史人物。他的悲剧,不仅是历史的悲剧,也是性格的悲剧,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鸿门宴,看看司马迁是如
3、何刻画项羽的性格的。2、题目解说 鸿门”,即项羽率军屯兵的地点新丰鸿门,“鸿门宴”是公元 206 前年 12 月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项羽、刘邦谁能夺得天下,这次宴会可以说是一个转折点。鸿门宴写的是刘邦和项羽的斗争。故事开始时,项羽拥兵 40 万,而刘邦只有 10万。从“鸿门宴”的情节,读者已经能清楚地预见到将来刘邦胜项羽的结局了。项羽由主动步步转化为被动,而刘邦却是一步一步地由被动转为主动。 3、背景: “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后的第三年(公元前 206 年)。陈胜起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自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陈胜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
4、的孙子名叫“心”的作了楚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公元前 207 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项羽在钜鹿(今在河北)大败秦军,消灭了秦军的主力。同时,刘邦从黄河以南打进武关,攻下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与当地父老约法三章,废除秦苛法,准备在关中称王。后来在谋士劝说下,退出咸阳,还军霸上,派兵把守函谷关,以防诸侯军入境。 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出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刘邦面临危急
5、的情况,在纷纭频仍的战斗中,产生了这一次酒宴上的斗争。楚汉之争概况简介:前 207 年 10 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 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次年春,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 18 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到前 203 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这时张良、陈
6、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趁此时机消灭项羽。后在韩信、彭越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项羽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4、幻灯展示刘邦大风歌、项羽垓下歌。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师:请大家朗诵这两首诗,要读出大风歌踌躇满志、慷慨悲壮的情感,以及垓下歌慷慨悲凉的意味。同时思考两首诗表达的不同情感。 分析: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抒发了他在战胜项羽。成为汉朝开国皇帝之后的那种既踌躇满志又担忧江山不稳的复杂心情。情动于中而发于外,慷慨悲壮,流韵千古。 项羽的军队在垓下被围,四面楚歌,项羽逃至乌
7、江边,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力竭自刎身亡。垓下歌即为一代霸王之绝唱。 “虞姬什么品格让现今人依然传诵-坚守妇道的虞美人 在古代,弄权的女人都美丽,而一些美丽的女人却不都弄权。她们默默无闻,坚守妇道,无私奉献,光彩照人。虞美人就属后一种。 虞美人即虞姬,是项羽毕生钟爱的一个女人。 有人说项羽和虞姬的爱情是天生一对,地配一双。这项家和虞家原都是楚国贵族,秦始皇灭楚后,迁移到今江苏省宿迁县过隐居生活。项羽和虞薇从小一起长大,两小无猜、青梅竹马,这两家于是结为秦晋之好。 虞姬嫁给项羽之后不久,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开始了。项羽和叔叔项梁带着八千子弟兵也树起了义旗,项羽从此戎马倥偬,开始了紧张的
8、军旅生活,南征北战,昼夜厮杀。作为妻子的虞姬,随军行动,项羽战到哪里,她就跟到那里。战场的形势瞬息万变,先是陈胜、吴广的义军发展迅速,所向无敌,主力部队都进入了关中,打到距秦国都城咸阳只有几十里的地方。咸阳城兵临城下,情况万分危急;可不久秦军在张酣带领下反扑,迅速扭转了战局,吴广在荥阳失败,陈胜在陈县被杀,项梁也在定陶战死。 每当项羽在外苦战,虞姬就守在帐中等项羽回来,时刻挂念着前线的战事,心里七上八下。有一天项羽回来,虞姬连忙把他迎入帐内,但见项羽形容疲惫,神色仓皇,精神狼狈,不像从前得胜回来雄赳赳、气昂昂的大英雄气概,便知道有些不好。等到项羽坐定,喘息略平,便带着笑脸,轻声细语,小心翼翼地
9、问起前方的战事。当她听到项梁战死的消息时也不禁失色,悲伤万分,可脸上又不敢现出惊慌的神色,怕惹起项羽的烦恼。她连忙命人摆上早已准备的酒肴,借着美酒,替项羽解闷消愁。这种时候她只能把悲伤的泪水偷偷咽下去。 就这样,在项羽领兵出战时,她给他鼓励,寄予深情厚望,保佑平安归来;在项羽凯旋归营时,她以翩跹舞姿,千般柔情,万般妩媚,欢歌娱曲给他祝贺;在项羽遇到挫折的时候,她便以“胜败乃兵家之常事”的话给他抚慰;甚至她还会穿了战靴,披上绣甲,骑马跟着项羽在阵上冲锋,作他坚强的后盾。有了这一强大的精神支柱,项羽越战越勇,所向披靡。 巨鹿之战,楚怀王派宋义和项羽带一支大军去援救陈余。俗话说,救兵如救火。然而主将
10、宋义害怕秦国势力,拖拖拉拉,逗留不前,项羽怒而杀死宋义,带领军队渡河进军。项羽破釜沉舟,扬言只准备三天的粮食,以向全军表示此次作战有死无生、誓死一拼。在巨鹿与秦军的大战中,项羽的人马无不以一当十,奋勇厮杀,呼声动天,杀声震地,项羽大破秦军。巨鹿之战后,项羽已成为各路诸侯军的领导者,成为诸侯上将军,凡是参加巨鹿之战的诸侯军无一不归其麾下,甘心情愿听从他的号令,一直随他西征。接着他坑杀投降过来的 20 万秦军,带领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向咸阳。 秦灭亡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他分封各路有功的人,或为王,或为侯,虞姬也被封为美人。当时皇帝的内宫分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八等,项羽自封
11、为西楚霸王,名位上自然是低于皇帝,以“美人”封虞薇已经是比较高的名号了。自此虞美人的名字传扬开来. 项羽是一个性格暴躁的男子,却也是个用情专一的人。他始终爱着虞美人,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刘邦进入咸阳后,项羽跟着进来,一把火烧了阿房宫,收集秦朝宫殿中的金银财宝,全部运到他的根据地彭城,却将阿房宫内成百上千的美女尽数遣散,纯粹就是为了讨好虞美人。 刘邦和项羽作为起义军的两支展开了龙虎之争。战争开始的时候,项羽占有绝对优势,后因他内心仁弱,对敌人也讲仁慈,渐渐地处于不利的地位。在楚汉相争的第 4 年,项羽和刘邦的大将韩信在垓下展开激战,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垓下之战”。虞美人在帐篷中心惊肉跳,惴惴不安
12、,苦苦地等着项羽的归来。项羽回来了,这一回他中了韩信的十面埋伏计,他虽然靠着一支画戟,有钟离昧、季布在左右奋力相帮,杀散一层又一层的汉兵,杀出一条血路,逃了出来,但自己的人马,已丢了八成。他自起兵以来,像这样的失败,尚是破题儿第一回。汉军把项羽的营地围得水泄不通,而且汉营中的韩信,还编出一曲楚歌,教军士在楚营外四面唱和。其歌词无句不哀,无字不惨,使那些残败的楚兵,无不怀念起遥远的家乡,一时间斗志全无,一个个在夜色掩护下陆续逃散。楚霸王夜不能寐,心情烦闷地坐在军帐中饮酒。当时,面对他宠幸的美人虞姬,面对多年伴他驰骋战场的骏马,楚霸王抚今追昔,感慨良多,心潮难平。他禁不住慷慨悲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13、,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知道自己的灭亡已经无法避免,他的事业就要烟消云散,他没有留恋,没有悔恨,没有叹息。他惟一忧虑的是他所挚爱的、经常陪伴他东征西讨的虞美人的命运和前途。毫无疑问,在他死后,虞美人的命运将会十分悲惨,于是无限哀伤地唱出了“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千古悲歌。 虞美人在旁听了,泣不成声,若断若续地吟道: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那些未曾散去的亲信和侍臣,在旁见了,个个情不自禁,大放悲声。这时,营中更鼓敲了五下,项羽回头对虞美人说:“天将明了,我当冒死冲出重围,你将怎么样!”这时的项羽,竟然说不出让虞美人一起突围的话。虞姬虽然得到
14、项羽宠爱,与项羽难舍难分,但她也是最理解项羽的。为了不使项羽为难,便对项羽说:“贱妾生随大王,死亦随大王,愿大王前途保重!”她一转身,突然从项羽腰间拔出佩剑,向自己项上一横,就这样香消玉殒。项羽抚尸大哭一声,命人就地掘坑掩埋了虞姬,跨上战马,杀出重围。但终究没有逃出汉兵的追击,到了乌江边无处可逃,自刎于江边,这年项羽才 31 岁。 刘邦后来以礼埋葬了虞美人。后来,在虞姬血染的地方就长出了一种罕见的艳美花草,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美丽多情又柔骨侠肠的虞姬,就把这种不知名的花叫做“虞美人”。这名称就一直流传到今天。 ”5、检查预习 字音:俎(z) 玦(ju) 瞋(chn) 杓(sho) 戮(l) 啖(d
15、n) 飨 xing(犒劳) 鲰 zu(短小、浅陋 ) 卮 zh(酒器 ) 哙 kui(咽下去) 戟j(长柄兵器) chn(瞪,怒生气) 眦 z(上下眼睑的接合处) 跽 j(双膝着地上身挺直) 彘 zh(猪) 俎 z(砧板) 芷 zh(多年生草本植物) 异读字: 破音异读:沛公欲王关中(wng)道芷欲间行(jin)通假异读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要项伯(“要”通“邀”,邀请)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愿项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置之坐上(“坐”通“座”)成语(在文中找出) (1)秋毫不
16、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2)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3)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4)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5)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故事主要情节:(熟读课文,讲述鸿门宴的经过,并给每个情节拟一个小标题)(1)按时间顺序划分宴会前-无伤告密(导火线),亚父献策(激化矛盾),项伯夜访(形式转化),(战或不战) 张良献计(铺垫下文),项伯说情(局势由张而驰)宴会中-沛公谢罪,项羽说出内线(初步稳住项羽)(杀或不杀) 范增举玦,项王默然不应(气氛由张而驰)项庄舞剑,项伯翼蔽沛公(更为紧张)樊哙闯帐,项羽邀樊入帐(一触即发,极度紧
17、张)宴会后-沛公逃席,张良留谢(危机仍未排除)(追或不追) 项王受璧,范增愤骂(坐失良机,放虎归山;内部矛盾转化)沛公除奸(内部更加团结)(项羽:主动-被动;刘邦:被动-主动)(2)按故事的发展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1 2 3-4 5-76.梳理全文:第一段: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曹无伤是沛公的主司马,他的告密当然不同于一般流言蜚语,于是,项羽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矛盾挑开,故事“开端”。第二件骨范增进言”,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急击勿失”的主张非常英明。矛盾进一
18、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项羽接获曹无伤的密报当即“大怒”,这一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些什么? 提示: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项羽岂能容忍?再说个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如若人“怒”,他也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项羽了,他本来就是那么一个火爆汉子。第二段: 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项伯夜访”。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目的在于报答当年救命之恩,却被张良利用,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第二件事“张良献策”。张良要刘
19、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刘邦则一点就通,不但“兄事之”,“更奉酒为寿约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拢,由“联络感情”进而自我辩解,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导致项羽上当。“张良献策”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终于“放虎归山”,以致范增之谋难以实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 张良说:“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项伯则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请联系课文说说古人心目中的“义”可作什么样的解释,我们应当如何看待? 提示:古人认为“义”,就是“宜”。礼记中庸说:“义者宜也。”韩愈在原道中则进一步解释:“行而宜之谓之义。”也就是说,人的言行合符一定的道德规范就可称为“义”,反之
20、则为“不义”。 课文中曹无伤背叛刘邦向项羽告密,项羽置怀王之约于不顾而欲“击破沛公军”,范增以下犯上都可以说是“不义”。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常以身翼蔽沛公”,樊哙闯帐护主等等,都可以称之为“义”。项伯救护刘邦可以称之为“义”,这一行为却违背了楚王的根本利益则又可以责之为“不义”。可见“义”是相对的,如同“骨气”一样,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道德标准不同,“义”的内涵也不一样,我们不能以抽象的“义”作为评判是非的尺度和立身处世的准则 。学生自读课文一、二两段,教师行间巡视,释疑解难。 小结:课文一、二两段记述了“鸿门宴”前发生的几件事,由矛盾的挑起,形势一触即发到出现转机,由项羽的“大怒”到项
21、伯之言产生效果,故事情节逐步展开,并为后来事态的演变作了必要的铺垫,留下了必要的伏笔。 第三段: 指名学生讲述第三段的内容,要求明确交代本段的事件。 “刘邦谢罪”,“项王设宴,“范增举玦”,“项庄舞剑”。 提问:刘邦谢罪是否诚心,何以见得? 提示:并不诚心。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而且,言辞虽恭,以“将军”称项羽而以“臣”自称,更强调自己“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都出于“不自愿,侥幸而已,但却绝不认错,更把责任推给“小人”!(这“小人”分明指曹无伤却故意不予道破,装出一副全然无知的样子。) 提问:项羽“留沛公与饮”,终于演出了“项庄舞剑”企图“击沛公于坐”这惊心动魄的一幕。“留沛公与饮”是精心
22、策划的阴谋吗? 提示:不能认为这是精心策划的阴谋。范增一再暗示项羽,要他下令除掉刘邦,项羽却总是“默然不应”,可见并未经过策划。这一变故是范增一手导演的,虽然阴狠,却并不示明,由于没有得到项羽的支持,而项伯又出面援救,终于不了了之。 提问:“项庄舞剑”在情节展开上有什么作用?这一事件给后人留下了哪一个成语? 提示:“项王留沛公与饮”,情节已趋缓和,“舞剑”事件发生,形势再度紧张起来,从而引出了“樊哈闯帐”,故事推向高潮。 成语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意思是人表面上做某事心中却另有所图。 第四段: 分角色朗读课文,力求充分表达人物的不同情感与心态。 提问:“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从哪几方
23、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喧宾夺主”) 提示:课文对樊哙这一形象的刻画可谓浓墨重彩,形神兼备。 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叹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 外貌描写:“瞑目视项工”,头发上指,目眺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 浓墨重彩写樊哙,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 文章巧妙地把握人物关系,刘邦信而用之,项羽感其“义”,赞其“勇”,赐酒、赐意、赐坐,张良则是“导演”兼“舞台调度”,一切全由张良
24、策划,读来绝无喧宾夺主之感。 提问:有人认为樊哙在席上的讲话跟刘邦一模一样,“仅是语句上稍有变化而已”,对不对?如有区别,区别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提示:两人讲话中心大体一样,但侧重点不同。刘邦在于辩解,强调的是自己“不敢倍德”,樊哙则是理直气壮责之以“义”,首先申明自己“死且不避”,继而陈述秦王“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暗中已将项羽推向了审判台。而后明确指出怀王有约在先,沛公虽然先人咸阳,却又“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言沛公“劳苦功高”,责项羽“而听细说”。从策略上看,“以攻为守”。 读讲课文五、六两段: 指名试讲课文,纠正误读误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成语
25、,意思是别人掌握生杀大权,自己处于被宰割的地位。“道苦阳间行。”(间,从小路道) “沛公不胜杯杓。”( 指酒醉,以“杯杓”借代酒水。) “再拜献大王足一 F。”(再拜,两次行礼,表示敬重;“足下”,古代敬词,用来指称对方。) “竖子不足与谋。”(“竖子”,古代骂人的话,小子,没出息的东西。) 提问:刘邦脱逃之前作了哪些布署?“置车骑”是什么意思?是几个人一道走的?为什么这样? 提示:一是留下张良代为辞谢,一是放弃车骑只身独骑,只带四个亲信随从,一是叮嘱张良,待其至军中再入内辞谢。这样安排,目的在于尽快脱离虎口,担心项羽反悔。(从小路走,目的也在此。) 提问: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二人态度为何不同
26、? 提示: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范增则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破产而恼怒。不仅把工牛“置之地”,而且“拔剑撞而破之”,更大骂“竖子不足与谋”,可谓气急败坏。故事至此结束,“立诛杀曹无伤”则是对开头“告密”的交代,是尾声。 8.总结归纳: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张良、范增是两个什么样的人物?他们在“鸿门宴”中处于什么地位?辨析二人对刘,项说话的语气。提示: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是他为刘邦定下了“韬晦之计”,以“不敢倍德”、
27、无意于称王蒙蔽项伯,欺骗楚王,终于化险为夷。是他为刘邦作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项庄舞剑,张良出,樊哙急问:“今日之事何如?”可见事先有所商量。樊哙责备项羽,口径一致,由辩解进而反攻,则更可以看出事前经过周密的策划。一方有备,一方无备,结局合乎情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良不像范增那样妄自尊大。他认为刘邦称王不是时候,很不策略,但并不明确否定,只是问了一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他认为不可以武力与项羽相斗,也只是委婉地探询:“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刘邦远不像项羽那样自信,张良却仍然处处留心,始终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上。这是刘邦对他绝对信任的关键。可以说张良是“鸿门宴”
28、这一事件的总导演。 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为“亚父”,可见其地位不同寻常。他的政治观察力,他的才智谋略绝不逊于张良。但他对项羽尤其是对项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他以命令的口吻要项羽攻打刘邦;“急击勿失”,他在席上“数目项王,举玉玦以示之者三”,要项羽“按既定方针办”。他擅自布置项庄舞剑,已经造成欲取项羽而代之的客观影响,但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他与张良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鸿门宴”这场斗争可以说是张良与范增的斗智。对整个事件的演变,两人举足轻重,可谓关键人物。但是,两人毕竟只是谋臣,唱主角的是双方的决策者,是项羽和刘邦。 项羽这个人物的致命弱点是什么?对他应作如何
29、评价? 提示:缺乏政治远见,一味沽名钓誉是项羽的致命弱点。 项伯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他就立即改变了“击沛公军”的主张,樊哙指责他“欲诛有功之臣,此亡秦之续也”,虽然语言尖锐,他却“未有以应”。可见他虽然武力上是绝对优势,心理上却不堪一击。他欲得天下,又图虚名,既准备推翻怀王之约,又害怕世人指责。他不用范增之计,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迷信武力,而根本原因则在于心理上的脆弱。 作为楚国贵族的后裔,项羽却有许多缺点错误,甚至有不可饶恕之处,这是必然的。但他毕竟为推翻暴秦作出过一定的贡献,他性格上也有某些闪光点,如不畏强暴,不用阴谋等等,应当实事求是地给以肯定。(1)勇而少谋。 (2)沽名
30、轻敌。 (3)自矜功伐。 关于刘邦的形象刘邦:有胆量有气魄,善听人言,多有心计,处事果断!其善于用人(与项羽约为婚姻,对张良言听计从)、能言善变、狡诈多端、当机立断(诛杀曹无伤)的性格特征,这些都是为突出主要人物项羽服务的。小结:一个以“斗力”见长,一个以“斗智”见长。9.合作探究 刘、项诗作皆有王者之气,二人皆盖世之雄,但其命运迥异。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立足文本。结合从网络中找到的信息,试从用人、处事、性格等方面对二人进行对比。 师:刘邦在用人方面有什么特点呢? 分析:刘邦任人唯贤,贤士谋臣才会对他高度忠诚,比如,鸿门宴前,张良对刘邦表现出了高度的忠诚:“今事有急,亡去不义。”紧急关头
31、,张良运筹帷幄,沉着冷静,深谋远虑,能够提出正确的策略。可以说,刘邦集团在鸿门宴中变被动为主动的一切活动,实际上都是张良导演的。谋士贤才在刘邦这里有充分挥洒的自由天地,而刘邦也正因为能够从善如流,才化险为夷。高质量、高忠诚的团队,为刘邦日后称王天下奠定了强大的人才基础。 师:项羽是如何对待手下的谋臣志士的呢? 分析:项羽相反,他的刚愎自用造成了最终的悲剧。鸿门宴之前,忠诚智慧的范增根据刘邦入关前后的变化,敏锐地洞察到了他的真正目的,提出“急击勿失”。鸿门宴上,数次目示、举块,项羽不应。鸿门宴后,刘邦逃脱,范增失望地说:“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由此可知项羽不听
32、忠言,刚愎自用,他的悲剧结局在情理之中。 总结:(幻灯展示)史记高祖本纪中写道:“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陈丞相世家中写道:“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 由以上材料也可以看出。刘邦赢于“用人”,而项羽输于“自大”。 师:在处事方面,刘邦有什么长处? 分析:刘邦心胸宽广,深得人心。在生死攸关的选择面前,作为一个与刘邦没有血缘关系的谋士,张良却说出“亡去不义”的惊人
33、感人之语,除了共图大业,利益相关,刘邦任人唯贤之外。恐怕与张良对刘邦本人魅力与能力的认可不无关系。 还可以通过其他材料加以佐证。如: 刘邦到达灞上之后,便召集当地的名士,和他们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秦朝的苛刻法律全部废除。这使他得到了民心,也为他后来统一天下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师:项羽在处事方面哪里不及刘邦? 分析:项羽心胸狭隘,残暴成性,不得人心。在课文中,与张良忠于刘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项羽甚至得不到亲叔叔的诚心。项伯不顾全侄儿大业,而以个人情义为重。向刘邦告密,这侧面暗示了项羽终将走向灭亡。 还有其他史料可以证明。灭秦之后,项羽引军入咸阳,大肆烧杀,咸阳火三日不绝。谋臣韩
34、生劝项羽说:“关中山河四塞险阻,土地肥美,可以作为霸王之都。”而项羽以“富贵不归故里。如同夜间穿锦衣走路。没有人知道”为借口加以拒绝。劝他的人感叹道:“人们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真不假。”项羽闻听此言。就烹杀了说这话的人。 项羽心胸狭隘而又不得人心是他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结:(幻灯展示)刘邦为人宽容,深得民心。项羽心胸狭隘,不得人心。 师:刘邦在军事战争中表现出了怎样的性格特点? 分析:刘邦重“智”。刘邦在军事战略方面有过人之处。他善用计谋。善观人心,攻心为上。鸿门宴之前,他巧妙利用张良与项伯的关系,拉拢收买了项伯,通过项伯麻痹项羽,在鸿门宴上受到项伯保护。鸿门宴上,刘邦称项羽为“将军”,自
35、称“臣”,奉承项羽,卑躬屈节。并且自己“北向坐”,“张良西向侍”。紧紧抓住项羽重“义”的弱点,大做文章。赔罪时,项羽暴露了曹无伤,刘邦不露声色,却牢记在心,回营后,“立诛曹无伤”。如此种种,皆体现了刘邦善用心机。 其他史料也可以证明。比如用陈平反问计,使项羽怀疑范增。不用其谋,迫使范增怒而归乡。再比如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再比如垓下之战时,下令在楚营周围吹起悲歌。哀音重重,使楚军无心恋战。 师:相比较而言,项羽的性格怎样? 分析:项羽重“勇”,但缺少谋略。刘邦与项羽非凡的军事才能铸就了总结:刘邦从一介平民,击败贵族出身的项羽,成为开国皇帝,过人之处自当不少。容人之基与用人之宽应为最重要的一点。他
36、不怪罪怂恿韩信反叛的蒯通,证明了他对人的宽容;能于逃卒中提拔韩信为大将军,证明-了他不拘一格使用人才的胆识。 刘邦的功绩是使自周王朝东迁后动荡了几百年的社会归于正常,这样的功绩。足以证明他的伟大。 项羽虽然失败了。但太史公司马迁还是客观地记录了项羽的生平,并把他列入帝王才能进入的“本纪”里面。项羽感动司马迁的原因何在? 分析 1:项羽的魅力在于他重“义”重情。 项羽心中有一个明确的道德标准,就是“义”。鸿门宴前,项伯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对叔父私见张良一事,项羽因其重义。不但不追究,还“许诺”。杀刘邦之心已有动摇。之后说出叛徒曹无伤,恐怕也有嫌曹不忠不义之心。鸿门宴中
37、,樊哙闯帐护主,义字当前。本性残暴的项羽便对他宽容有加,称之为“壮士”,面对樊哙的慷慨陈词竟“未有以应”。 但是,项羽的魅力也是他的弱点。最终断送了他的前程。 分析 2:项羽的魅力在于他具有中国古典英雄的勇武之美。他是真正的征战天才,是秦汉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 他也是有实力的。他对战争的把握,恐怕十个刘邦也敌不过。谁说项羽有勇无谋?史记中有记载:在巨鹿之战中,项羽鼓舞士气,破釜沉舟。只带三天的干粮,以表示不胜宁死的大无畏精神。这里就充分体现了项羽的战略眼光和大无畏的决断力。“破釜沉舟”一战,可以看出他领兵的才能和为将的自信。这一战确立了他的英雄形象,也确立了他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项羽在垓下之围
38、中,在残部受到重创的情况下又带余下的 28 骑杀出,嗔目而叱。大呼驰下,溃围,斩将,刈旗。真是顶天立地、一往无前的盖世英雄。 分析 3:项羽的魅力在于他不过乌江,保全气节。李清照在夏日绝句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她认为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所以全诗都洋溢着对项羽的赞美和敬仰。一个“不肯”。就是一种“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如果渡过乌江,卷土重来,尚不知鹿死谁手。而项羽向天长叹:“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造就出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慷慨悲壮。这也是一个民族的精髓。(设计学生配乐
39、朗诵 夏日绝句,并播放京剧片段霸王别姬音乐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慷慨悲壮的氛围,使学生更透彻地感受项羽万古长存的英雄魅力。) 总结: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截然不同的选择,我们很难评说孰优孰劣,我们只能说他们各具风采,各有归宿。比如司马迁对项羽就有比较全面的论述。 (幻灯展示)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 ,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
40、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司马迁是把项羽当做悲剧英雄来描写的,他有英雄的气魄和行为,但最终“自矜功伐”导致了他的悲剧。 10.饮水思源升华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肯定有了新的体会和收获,谁来和同学们交流分享一下? 分析 1:在评价文学人物或历史人物时,不能只片面地看到他英雄的一面,因为人都是多面的。缺点、弱点像影子一样追随着每个人,但往往有了缺点、弱点,“人”的味道才更重,作品才更真实和生动。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只有拥有了缺点和弱点,才能真正拥有价值和魅力。 分析 2:与其说事业成就人,不如说人成
41、就事业。事业成败不是偶然,而是与一个人的性格、信仰、人生选择有种种必然联系。其实,每个人的命运都把握在他自己手中,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极面对一切挑战。 11.链接:周恩来“一”字评价项羽1960 年,周恩来总理在北京审查出国节目。在审查京剧霸王别姬时,他对该戏的每一个场景都做了评论。有意思的是,他说的每句话只有三、四个字而且都是用“一”字打头的。当戏演到项羽不顾形势,不听劝阻,执意出战时,周总理评道:“一言堂。”项羽回宫后,虞姬规劝再三,要他千万不可发兵,以免中刘邦奸计。但项羽不容分说,回拒到:“孤意已决,明日发兵。”周总理评道:“一家之长。”项羽被困垓下,周总理评道:“一筹莫展。
42、”戏演到虞姬备酒,项羽吟唱“力拨山兮”时,周总理再评道:“一曲挽歌。”项羽四面楚歌,汉兵将至,虞姬自刎。周总理评道:“一败涂地。”刘邦对项羽的评价: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杜牧、王安石、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毛泽东在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4)这首七律中也写出了对项羽的看法: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司马迁论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