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纲要课程类型:必修课程教学材料: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广东教育出版社科目名称: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授课教师:授课时间:36 课时授课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课程目标1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2能熟练地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3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4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
2、存储和管理。5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6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共安排 36 小时,其中 4 课时作为机动)第一章 信息与信息技术2 课时1.1 信息及其特征1 课时1.2 信息技术及其发展1 课时第二章 信息的获取6 课时2.1 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1 课时2.2 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2 课时2.3 信息的鉴
3、别与评价2 课时2.4 综合活动:设计一个旅行计划1 课时第三章 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上)9 课时3.1 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3 课时3.2 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3 课时3.3 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3 课时第四章 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下)7 课时4.1 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2 课时4.2 用智能工具处理信息1 课时4.3 信息的发布与交流2 课时4.4 综合活动:我的家乡2 课时第五章 信息资源管理6 课时5.1 认识信息资源管理1 课时5.2 使用数据库2 课时5.3 剖析数据库2 课时5.4 综合活动:世界文化遗产之旅1 课时第六章 信息安全2 课时6.1 信息安全及系统维护措施1 课时6.
4、26.3 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及道德规范及活动1 课时课程实施1课程资源(1)教材: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广东教育出版社。(2)学案:根据校情、学情编制导学案。(3)硬件设施:标准的高配置的微机教室,保障网络畅通。(4)网络:指导学生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相关信息。(5)视频: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制作视频、演示稿或网站,供学生自主学习。(6)试卷:根据课程标准内容标准编制单元测验试卷,力求体现学生的操作能力培养。2实施手段(1)学案:编制学案,学案引领,导学合作。学案的体例结构分为:课时安排、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思维拓展、知识结构,通过学案对学习全过程进行指导。(2)探究:结合书本中的
5、“综合活动”板块,设计课堂教学,开展课堂活动。(3)网络:指导学生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相关信息。(4)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手段,处理信息的能力。3学习方法(1)按信息技术课程的主线进行组织教学。(2)适用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合理选用并探索多种教学方式。如讲授法、任务驱动、小组合作探究、分层次教学。(3)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4)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水平差异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次教学或采用异质分组的方法,协同完成学习任务课程评价1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2
6、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如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纪律、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等。3教师要针对教学过程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评价。4要鼓励学生勇于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互评,对有创意的作品进行表扬。5利用网络建立学生成长记录电子档案袋,关注学生发展过程 。6学生学习过程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相结合。过程评价与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总分为学期末最终评价,作为评选优秀学生的主要依据之一。审议意见: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纲要具有如下特点:1.立足于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对课程标准做了深入的研读,深刻理解了课程标准的内涵。2.对学生特点的分析符合学生实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3.对教材的把握非常到位,对教材中的模块内容的理解透彻深刻。4.对课程目标的制定把握了三个维度,准确合理。5.课堂实施的理念先进,手段多样,介绍全面、具体,能够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6.课堂评价突破了应试教育的范畴,灵活多样,体现了评价的反馈、矫正和导向作用。总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纲要符合技术课程标准的要求,总体设计科学、有效,操作性强,贴近学生实际,同意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