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文学概论简答题1、 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答案:文艺作品的内容与形式 作家、艺术家在文艺作品中的对现实生活的艺术认识和表现形式。内容包括经过作家、艺术家加工改造后描写在作品中的现实生活,和作家、艺术家对所描写现实生活的态度和评价等。前者是文艺作品内容的客观方面,也称为生活内容;后者是文艺作品内容的主观方面,也称为思想内容。文艺作品内容的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即生活内容和思想内容,在特定的作品中总是融合、统一为一体。越是优秀的文艺作品,它的内容的两个方面越是高度有机的统一在一起,两个方面相游离的作品不可能是优秀的作品。具体构成因素有题材、主题、人物、环境、情节等。文艺作品的形式是作家、艺术家
2、对现实生活的认识的客观表现。它也包括两个方面:作品内容的内部组织结构,和由一定的物质材料形成的作品的外在形态。当作品的内容还没有获得一定的艺术表现的时候,它作为一部文艺作品就还没有形成。只有当作家、艺术家依据作品内容的内在逻辑对它加以组织结构,并给以一定的物质表现的时候,一部文艺作品才算最终地形成了。形式的构成因素有结构、体裁和各种艺术媒体(语言、色彩、声音) 。文艺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是一种对立统一、互相依存的关系。作品的内容必须借一定的形式而存在,作品的形式只能是一定内容的形式。马克思说:“如果形式不是内容的形式,那么它就没有任何价值了。 ”一定的文艺作品的形式总是和一定的内容不可分的。既没有
3、无内容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内容。在文艺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二者的关系中,作品的内容处于主导的地位,是作品的内容决定作品的形式,而不是相反。文艺作品内容和形式的这种关系,表现在作家、艺术家的创作实践和文艺的发展过程中。作家、艺术家进行创作,总是光有一定要表现的内容,然后才考虑用某种合适的形式把它表现出来。作家、艺术家采用什么文艺形式,从根本上说,是由作家、艺术家所要表现的内容决定的。同样,在文艺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文艺作品内容的发展变化,也总是先于作品形式的演变,是作品内容的变化引起和决定作品形式的变化。社会生活的变革,首先反映在文艺作品的内容上,新的内容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文艺形式,于是新的文艺形式就
4、取代旧的文艺形式。这是文艺发展的普遍规律。当然,无论是在作家、艺术家的创作实践或文艺的发展过程中,在内容对形式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前提下,形式反过来对内容也不是消极和被动的,而是有着重 要的反作用。具体的表现是:当形式适合于所要表现的内容时,它就会使内容得到充分的表现,就能增强作品的艺术力量;相反,当形式不适合所要表现的内容时,它就会损害作品的内容和作品的艺术力量。文艺作品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是文艺作品形式的相对独立性的一个表现。文艺作品形式的相对独立性,同时也还表现在形式在文艺发展中的继承性,以及同样的内容在某种情况下也可以采取不同的文艺形式去表现,等等。文艺作品的形式,是文艺学和文艺美学中与
5、文艺作品的内容相对的又一个基本范畴。在具体的文艺作品中,文艺作品的形式还应该包括以下的构成因素:结构、体裁、不同的“艺术语言” (在文学是语言,在音乐是旋律、和声等,在绘画是色彩、线条 )等。2.如何理解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文学: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为材料来构筑艺术形象的,并以渗透着情感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的思想感情,具有审美特质的社会意识形态。 简单地说,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具有形象的间接性、意象性、概括性、模糊性。因此,它更易于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文学具有意识性、社会性、和独特性。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从社会生活到文学作
6、品,须经过作家心灵的中介加工。在这个问题上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大致可归结为“再现说” 、 “表现说”和“能动反映论”。 文学作为人的精神创造产品,带有目的和意义,具备着某种价值。其最为直接和独特的作用是它的美悦作用。人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得到情绪上、感觉上和精神上的满足。其次是认识作用。可以从中认识历史和人生,提高观察和理解生活的能力。最后是教育作用。文学作品能影响人的心灵和行为,帮助人提高思想境界,净化灵魂,增强生活的信心和力量。 辞海是这样定义文学的:“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中外古代都曾把一切用文字书写的书籍文献统称为文学。现代专指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所以又
7、称为“语言艺术”,现代通常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影视文学等体裁,在各体裁中又有多种样式。 ” 文学的这种性质就决定了文学既有“纯艺术的”,又不可避免地反映时代背景、社会生活乃至对历史的总结、评判以及对其发展方向的主观愿望。如外国名著安娜*卡列尼娜 、 复活 、 红与黑 、 巴黎圣母院 、 人间喜剧 、莎士比亚戏剧、中国的诗经 、曹操的诗歌、 水浒 、三国演义等。即使是红楼梦 ,能简单的说它就是一部爱情的悲剧小说吗?鲁迅说,翻开中国的封建史,看到的就是“吃人”两字。看红楼梦就能感到这个社会就是扼杀人性,因而不可避免的产生要推翻这个社会的冲动。事实上, 红楼梦从它一问世就被看作有伤风化和“反
8、书”而遭禁,并不是后人把“革命”强加在它头上。3、为什么说文学创作既是再现又是表现?2再现 一般指艺术家对他所认识的对象或社会生活的具体描绘,感性的、理解的因素比较显著,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写实和逼真,即追求感性形式的完美和现象的真实;在创作倾向上偏重于认识客体,再现现实。再现具有平易近人、真实写照、形神兼备等特点,一般为观众所喜闻乐见。中国自先秦时代就十分重视绘画的再现特征,如广雅中说:“画,类也”,释名中说:“画,挂也,以彩色挂物象也 ”。再现也是西方美术创作的传统手法。如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认为“绘画混合白色和黑色、黄色和红色的颜料,描绘出酷似原物的形象”;文艺复兴时代画家 L.达芬奇说:“
9、 绘画是自然界一切可见事物的唯一模仿者”,“ 画家的心应该像一面镜子,经常把所反映事物的色彩摄进来,面前摆着多少事物,就摄取多少形象”;19 世纪现实主义雕刻家 A.罗丹说:“艺术上的唯一原则,是把看见的东西抄录下来” 。中外历史上的大量美术作品,如唐、宋的山水花鸟及人物画,希腊、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美术,都是使用再现的或偏重再现的手法,其特点是感性的现实和冷静的理智起主导作用观察缜密技法严格。艺术家追求对现实的再现是美术史上的主要倾向,其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魅力,拥有广大的群众基础。艺术中的再现不是对现实的机械反映,不是纯客观地复制现实,而是艺术家按照美的规律将他所认识的现实运用线
10、条、色彩、青铜、大理石等物质媒介体现出来。艺术中的再现离不开艺术家的认识、选择、提炼、加工和改造,体现着艺术家的目的和本质。表现 一般指艺术家运用艺术手段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理性的、情感的因素比较显著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理想地表现对象或抛弃具体的物象,追求超感觉的内容和观念,采取象征、寓意、夸张、变形以至抽象等艺术语言,以突破感受的经验习惯;在创作倾向上则偏重于表现自我,改变客体,表达理想。艺术中的表现具有震憾人心、高度概括、不求形似等特点。自宋以后,中国的文人画开始从着重真实地再现客观现实向着重表现主观情感方面转移。苏轼反对以形似论画,主张“寓意于物” ;倪瓒说“所谓画者,不过逸笔
11、草草,不求形似 ”,“聊以写胸中逸气耳”;石涛则强调“我之为我自有我在”“ 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也”。西方美术自 19 世纪的浪漫主义到现代诸流派,大都强调主观、个性、情感及自我表现。E.德拉克洛瓦认为在绘画中 “情感的表达应该放在第一位”,画家 “应该按照自己的气质来表现 ”;H.马蒂斯说“我首先所企图达到的是表现” ,“我的道路是不停止地寻找如实摹写以外的表现的可能性”;表现派艺术家更是强调直抒情感,表现主体意识,如克尔希奈说:“我的绘画是譬喻,不是模仿。形式和色彩不是自身美,只有通过心灵的意志创造出来才是美”。美术创作中的表现手法,特点是理性的观念和强烈的情感起了主导作用,自由创
12、造,不受已有技法的约束,带有较大随意性。表现,适应了西方现代派美术的总思潮,对于现代艺术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事实上,对主体的表现是美术创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任何美术作品,都在不同程度上是艺术家主观思想感情的表现,是他的个性的表现,是他的主体意识的表现,同时也是他对社会生活的审美评价与审美理想的表现。相互关系 在书法、工艺美术和建筑中艺术家无需从外部造型、色彩或纹饰上去模拟外物、再现现实,而是通过自由运用形式美的规律,从作品的外在形式上对自身作情感上的直接肯定,表现出一定的情绪、格调、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在绘画与雕塑中,再现不能完全没有表现,表现也不能完全脱离再现,两者或者达到完美的统一,或者
13、各有侧重程度的不同,但并非以一者取消另一者。再现与表现,作为艺术创作中的两种基本手段和方法,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它们可以分别适应不同时代、社会、体裁、题材、风格、趣味等的需要和特性。再现与表现这一对术语,有时也被用来表明不同美术种类或不同艺术风格的作品的一般固有特点。例如说“书法是表现的艺术,绘画是再现的艺术”;“西方的绘画是再现的,东方的绘画是表现的” ;“古典艺术是再现的,现代艺术是表现的”。如:影视作品唐山大地震绘画作品格尔尼卡毕加索,二战时的。他们都是以现实生活为背景为题材,进行艺术化的加工和处理。注重对主题的表现,深化中心。反映社会问题。再现是以现实事物事件为依据的,表现是艺术家在现实
14、事物中的升华和提炼。两者还是有机统一的。34、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审美把握其特征是什么?文学源于生活,又反过来作用于生活。因为文学艺术是人们对美的追求的产物,是人们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情感渗透在文艺作品的审美意象之中。因此,文学对社会的反作用从总体上看,是一种审美作用,它帮助人们认识美,热爱美,追求美。文学的审美作用包括文学的审美认识作用,审美教育作用和审美愉悦作用。 (1)审美认识作用:文学的认识作用,是指读者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可以获得社会历史知识,提高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文学通过具体、生动的审美意象来再现一定社会生活的真实情景,反映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风
15、尚,揭示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性的东西,使得我们可以认识历史,认识生活。如,读鲁迅呐喊和傍徨中的一系列短篇小说,可以对辛亥革命前后我国社会现状有一种形象的把握,封建统治者对人民的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压迫和愚弄,普通百姓的愚昧,落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的严重脱离群众文学的这种认识作用是深蕴于文学作品审美意象之中,审美意象展示的生活越宽广,越丰富,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就越大。 (2)审美教育作用:文学作品的教育作用,是指对读者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影响,陶冶情操,升华灵魂方面的作用。文学作品中寄寓着丰富,深刻的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能给人以强烈的启迪,感染和教育。如小说红岩中塑造刻画的许云峰、江姐、成然等可歌可泣的
16、党的先烈形象,完全是一部形象生动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教材,激励和感染召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为了共产主义理想去不断地奋斗,不断地前进。这种教育作用是包含在审美意象之中的,是任何说教、图解的办法所不能达到的。审美教育作用主要取决于作品意象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和思想倾向。作家对生活越投入,认识越深刻,文学作品的审美教育作用就越大。 (3)审美愉悦作用:文学的愉悦作用主要指读者在阅读作品过程,调剂精神,充实生活,得到休息和娱乐方面的作用。因为文学意象的具体性,独创性与丰富性,文学作品就的确充满审美的娱乐性功能。如:读金庸的武侠小说在感受其小说中的正义与邪恶、美与丑的较量同时,我们也在其丰富曲折的情节故事中
17、得到审美的快感,求得心灵的慰藉。 总之,文学的认识、教育、愉悦作用是文学审美作用的三个具体方面,三者是有机统一的。文学作品只有有了审美作用,才能具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愉悦作用。但在具体的某一部作品中,这几方面的作用又可能是有侧重点的,比如:一部长篇小说,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往往较大。而某一首小小的山水诗,其愉悦作用往往大于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5、如何理解文学创作的典型化?,典型化就是创造典型形象和巨有典性的艺术形象的过程,而典型形象又是通过鲜明独特的个性表现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和规律的特质。在典型化中,个性化与概括化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所谓个性化,就是作家对大量的生活素材进行大量的提炼、加工
18、,由生活的“ 个别” 、 “现象”、“偶然” 的过程。文学的艺术形象,都是以“个别”的形态、“ 现象” 的形态、“ 偶然” 的形态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这一点而言,它是很象实际生活的。但是,作为艺术的“个别” ,“现象” 、“ 偶然”,其个性是更为鲜明独特的。在这一点上,它与实际生活又是不同的。因此,个性化实际上也就是作家在进行创作时千方百计的力图突出艺术形象鲜明独特的的个性过程。所谓概括化,就是指作家对大量的生活素材进行提炼、加工,使生活的“个别 ”、“ 现象 ”、“偶然”而来的那些艺术的“ 个别”、“ 现象 ”、“ 偶然” 达到足够充分的表现某种生活的本质和规律的水平的过程。我们知道,典型形
19、象之所以典型形象,就在于它不仅是“个别” 、“现象” 、“偶然 ”形态的,个性是鲜明的、独特、丰满的,而且是能够比较充分地表现某种生活的本质和规律。在理解典型化过程中的概括化的时候,一定不要把它和科学研究中的抽象、混淆起来。科学的抽象是从别的自然或生活抽象出发,通过比较、分析,从多个别形象中,直接抽出自然或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来。而文学中概括化,不是把生活的本质和规律从生活现象中抽象出来,而是把生活的本质和规律寓于“个别”、“ 现象” 、“偶然”形态的艺术形象之中表现出来。因此,在实质上,概括化是十分紧密的结合着个性化进行的。要把典型化与类型化及公式化、概念化区别开来4如前所述,典型化是以客观的实
20、际生活为基础,又要对生活艺术进行加工,通过选择、集中、想象、虚构等艺术手法,使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既保持了生活本身的具体、生动、丰富多彩的特征,又比生活原型更鲜明、生动、突出,更能表现出生活中的某些本质和规律来。典型决非机械的照搬生活! 这一点,人们似乎都明白,但在理解一些具体问题时往往容易忽略。譬如,鲁迅在出关的“ 关” 字一文中说:“作家取人为模特儿,有两法。一是专用一个人,言谈举止,不必说了,连细微癖性,衣服的样式,也不加解变。二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人个,从和作者相关的人们中去找,是不是发现切合的了。但因为杂取种种人 ,不少人把它们说成是人物典型的两种方法。其实,只有后才是典型化的方法,而
21、前都是违背典型化的。专用一个人,言谈举动,不必说了,连微细癖性,衣服的样式,也不加改变” ,这样做的结果,是绝对不能塑造典型人物出来的。所以,鲁迅是“ 一向取后一法的”,“ 向来不用一个单独的模特儿。” 鲁迅所说的“ 专用一个人” 与文学创作中经常运用的以生活中的一个原型(模特儿)为基础适当的吸取其它的素材,加以融合,以塑造典型的方法,应该说不是一回事。以现实中某个人物原型塑造典型的方法,不仅为传记文学、报告文学所常用,而且也为其它各种体裁作品所广泛采用。但是,以现实生活某个人为原型,并不等于照抄真人真事。因为,一个人的生活实践无论多么具有普遍意义仍旧是菁芜并存的自然形态的东西,要依据他塑造成
22、艺术典型,不仅须要去粗取精,加工提炼,而且往往还须要吸其它材料,综合想象,以弥补原型的不足,而决不能“ 言谈举动,不必说了,连微细的癖性,衣服的样式,也不加以改变。”长篇小说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是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虚构了一系列6、典型化就是概括化吗?所谓典型化,就是塑造典型形象的过程。作家从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思考和理解出发,对纷繁芜杂的生活现象进行开掘、提炼、加工、改造,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创造出具有典型性的文学形象来,这一过程就是典型化的过程。质言之,文学创作中典型化的原则即表现为个性化与概括化的辩证统一,就是通过个别形象来显示某一类事物的共同
23、本质,通过发生在个别形象身上的特殊的矛盾冲突,来揭示一定时代某种社会关系的普遍本质。所谓个性化,就是赋予文学形象以鲜明独特的个性。典型化仍然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在现实生活中,个性是到处都存在的,在文学创作中,作家不但不能抹煞和削弱它,而且要突出和加强它,使之更加鲜明、独特和出人意料,通过深入的开掘和反复的锤炼,使之成为古往今来独一无二的形象;所谓概括化,就是通过提炼、浓缩和概括,赋予文学形象以普遍意义。个性化与概括化作为典型化的两个方面,它们是唇齿相依、不可分割的。个性化以概括化为基础,塑造具有独特个性的人物必须在集中、概括某一类人的特点、以及这种特点所折射出的一般历史条件和普遍社会关系的基
24、础上进行;而概括化又以个性化为准绳,概括化并不是任意拼凑各种生活素材,而是根据对于形象的完整构思及其个性特点来选择、加工和组织这些生活素材。这里要注意避免两种倾向:一是脱离概括化的个性化,为个性化而个性化。如果缺少集中、概括一定生活现象的普遍性的基础,只是从某种主观意念出发,将若干“个性特征” 像贴标签一样粘贴在艺术形象身上,那就违背了典型化的基本要求,例如在刻划人物性格的必然需要之外任意添加生理残缺、方言土语、个人癖好、习惯动作等所谓“个性特点”,那就成了“恶劣的个性化”(恩格斯:致拉萨尔,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第 344 页。)。当然不是说这些东西不能表现,相反,如果运用得当,它们
25、甚至可能有助于典型化的创造,但是如果它们游离于作品所要表现的普遍生活现象之外,那就不可取了。黑格尔在批评德国的消极浪漫主义者霍夫曼、克莱伊斯特等人时指出,他们的作品所刻意表现的魔术、磁性催眠术、“通天眼”、睡行症等不可知的力量只是精神病的表现,“总之,为着要造成冲突或是要引起兴趣,而就用精神病来代替健全的性格,这种办法总是永远不能成功的。”(黑格尔:美学第 1 卷,第 310 页。商务印书馆 1979 年版。)二是用概括化取代个性化,导致个性化的丧失。如果在创作过程中只是将个性看成普遍生活现象的从属物或附加物,看成是外在于普遍性、共同性的东西,将人物个性消融到原则里去,“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
26、纯的传声筒”(马克思:致拉萨尔,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第 340 页。),那就势必导致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总之,一旦将个性化与概括化对立起来、割裂开来,就既破坏了个性化,又无助于概括化,最终势必导致典型化的失败。7、谈典型化的概括化与个性化的关系?个性化与概括化作为典型化的两个方面,它们是唇齿相依、不可分割的。个性化以概括化为基础,塑造具有独特个性的人物必须在集中、概括某一类人的特点、以及这种特点所折射出的一般历史条件和普遍社会关系的基础上进行;而概括化又以个性化为准绳,概括化并不是任意拼凑各种5生活素材,而是根据对于形象的完整构思及其个性特点来选择、加工和组织这些生活素材。这里要注意
27、避免两种倾向:一是脱离概括化的个性化,为个性化而个性化。如果缺少集中、概括一定生活现象的普遍性的基础,只是从某种主观意念出发,将若干“个性特征” 像贴标签一样粘贴在艺术形象身上,那就违背了典型化的基本要求,例如在刻画人物性格的必然需要之外任意添加生理残缺、方言土语、个人癖好、习惯动作等所谓“个性特点”,那就成了“恶劣的个性化”(恩格斯:致拉萨尔,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第 344 页。)。当然不是说这些东西不能表现,相反,如果运用得当,它们甚至可能有助于典型化的创造,但是如果它们游离于作品所要表现的普遍生活现象之外,那就不可取了。黑格尔在批评德国的消极浪漫主义者霍夫曼、克莱伊斯特等人时指
28、出,他们的作品所刻意表现的魔术、磁性催眠术、“通天眼”、睡行症等不可知的力量只是精神病的表现,“总之,为着要造成冲突或是要引起兴趣,而就用精神病来代替健全的性格,这种办法总是永远不能成功的。”(黑格尔:美学第 1 卷,第 310 页。商务印书馆 1979 年版。)二是用概括化取代个性化,导致个性化的丧失。如果在创作过程中只是将个性看成普遍生活现象的从属物或附加物,看成是外在于普遍性、共同性的东西,将人物个性消融到原则里去,“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马克思:致拉萨尔,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第 340 页。),那就势必导致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总之,一旦将个性化与概括化对立起来、
29、割裂开来,就既破坏了个性化,又无助于概括化,最终势必导致典型化的失败。举例说明文学对社会生活的作用,并论述其关系。答:文学艺术对社会生活的作用,从总体上说,就是一种审美作用,细分包括审美认识、审美教育、审美愉悦三个方面。1 审美认识方面:文学通过对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再现,反映某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一些优秀作品提示生活的本质和规律的某些方面。2 审美教育方面:文学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客观上有一定思想容量,有一定教育意义;作家反映时,总是或隐或显地体面注自己爱憎之情,使读者爱其所爱,憎其所憎。3 审美愉悦方面:文学所建构的审美意象,对读者有 一定的愉悦作用,人们出于休息和娱乐的需要,欣赏文学作品,以便调
30、剂精神,得到休息。以上三个方面是有机统一的,文学作品只有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才谈得上认识、教育和愉悦作用。具体的文学作品,所起的作用又各有侧重。.社会主义文学为什么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答:可以从在三个方面。(1)文学艺术离不开劳动人民大众。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从精神生产来看,也同要离不开劳动者,这是因为:第一,物质生产是第一性的,精神生产是第二性的。正是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血汗创造了一切文学艺术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第二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斗争,哺育了历来优秀的、进步的作家艺术家,不仅为他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而且使他们的作品传达出人民的声音,闪耀着时代的光芒。第三,劳动人民的口头文学
31、创作,为专业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2)文学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客观需要。在当前,我国人民的最大利益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起来。我们的文学艺术工作,就应该紧密地结合这一最大的利益并为之服务,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激励人们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精神食粮,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3)文学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社会主义文学蓬勃发展的前提条件。文学为人民服务会促使作家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获得不尽的合作源泉和艺术灵感。鞭策社会主义时代的所有文学工作者与群众结合,同广大人民在思想上打成一片,从而使自己的情思超出个人的狭小天地
32、,具有伟大时代的闪光。文学为人民服务,不令要求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而且要求在艺术技巧、艺术手法上不断创新,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艺术欣赏的需要,这就向作家提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表现水平的问题。而艺术水平的提高,也只有在同人民、同人民艺术生活的密切联系中,才有效地、顺利地加以解决。文学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必将得到内容和形式的更完美的统一、思想和艺术的更为完美的融合。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既为两种不同的创作方法,为什么在创作实践中又有“合流”现象?答: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创作方法在具体的创作中能够结合在一起,这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说明:1)就主观即作者自身方面的原因来说,无论采用
33、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还是采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不仅作者的人生追求都是积极的,都对现存实物和社会秩序的种种弊端有所不满,要求改革和进步,而且他们对于艺术的审美规律都有相当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力求在自己的作品中通过典型化6的审美意象的建构,超越世纪生活,达到真实性和典型性的高度。这种思想上、艺术上的相通,常常使一些作家能够根据创作题材、样式等不同的需要,灵活地运用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的合作方法。2)就客观即生活实际方面的原因来说,理想和现实尽管属于矛盾的不同侧面,但从发展过程来看,两者却难以分割的:理想基于现实的发展,现实提供了理想的保证。1.无论现实主义文学或浪漫主义文学,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所以都
34、要以社会生活为基础。无论现实主义文学或浪漫主义文学,都要创造艺术典型,所以都必须遵循典型化的规律。2. 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是: 关注现实 细节真实 反映本质 现实主义是一种先进的创作方法。它要求作家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再现生活,塑造典型。这种创作方法的特质决定了严肃的现实主义作家必须深入生活、熟悉生活,在创作时严格遵照生活的逻辑和人物的命运,让作品的思想倾向性自然而然地从情节的发展中流露出来。即使这种思想倾向与作家的世界观或创作意图相矛盾,严肃的作家宁肯违背自己的主观思想也不违背生活的真实。文学史上许多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都存在着这样的情况。怎样正确认识文学鉴赏中的共鸣现象?答:文学鉴赏中的共鸣
35、就是读者的思想感情同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相通或相似。共鸣的产生有着复杂的艺术原因和社会历史原因。它表现了文学艺术鉴赏中的一种特殊的一致性。1、共鸣与一般的文学鉴赏不同。一般的鉴赏,大都停留在作品意象的感受、体验和品味层面上;共鸣则要求更进一步,要达到作品表现的思想感情同读者的思想感情的感应与交流。2、共鸣所体现的读者的喜爱,与一般鉴赏中对作品的喜爱有所区别。共鸣中的喜爱更强烈,更集中于作品的思想内容。3、共鸣基于作品的思想感情同读者的思想感情的相通或相似,但两者不是完全一样。总之,共鸣是文学鉴赏中一种特殊而又有重要意义的现象。文学作品的教育作用,往往要通过读者与作品中的人物、或者得读者与作品
36、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相通或相似,但两者不是完全一样。总之,共鸣是文学鉴赏中一种特殊而又有重要意义的现象。文学作品的教育作用,往往要能过读者与作品中的人物,或者得读者与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来实现文学发展是否始终同物质生活的发展成正比例?为什么?答:文学发展并非始终同物质生产的发展成正比例。在社会历史的进程中,艺术生产同物质生产也会出现不平衡现象,这种不平衡大致有两种:一是某些种类艺术的高峰,只有出现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低级阶段;一是艺术生产的水平与物质生活的水平,并非时时都成正比例,这种不平衡现象的出现,有着种种复杂的社会原因。第一,文学艺术的发展,同上层建筑中的其他部分密切相关,在阶级社会里,
37、政治对于文学艺术的影响尤为突出。第二,文学艺术的发展同人们的认识水平、文化水平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文艺无论是内容还是它的形式,必定会受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人认识水平、文化水平的限制。第三,文学艺术的发展同一个民族 文学是随社会的物质水平的发展而发展的,但在某些特殊的历史阶段和特殊的领域里,文学的繁荣与社会的发展是不成比例的。这是由于文学的发展和繁荣的动力不是单一的,决定文学发展和繁荣的原因不仅仅是物质生产的水平。同时,我们在谈论文学的发展时,是就文学这样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而言的,因而我们必然运用社会历史价值和文学的独立审美价值两个尺度来进行分析、评价和判断。当我们以社会的物质发展水平及其社会进步的尺
38、度来审视文学现象时,文学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表现会很突出,但当我们从文学的独特审美价值的角度来看待时间维度中的文学现象时,我们就会很容易地发现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与社会物质发展水平的不平衡现象,会感到文学在其历史中似乎只表现为某种演变的历程。1、文学观念为什么是发展变化的?答:文学观念是人们对文学的看法,它永远是发展变化的。其原因是:(1)时代的原因。不同的时代由于社会的需要不同,会产生不同性质的文学。所谓:文变染乎世情。兴系乎时序,世情,时序的变化推动了文学的变化。文学变化发展了,文学观念也跟着变化发展。(2)文学自身的变化。根据考察,文学与其他艺术一样,有自身的变化运动,这就是由再现到表现,再
39、由表现到装饰,一般总是这样螺旋式发展,它是文学自身的运动。(3)不同群体不同地位的人,观点不同,对文学也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以上三点是文学观念不断发展变化的原因。2、文学是什么?答:文学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情感的语言艺术。3、什么是符号论的文化教育定义?答:符号论认为,文化教育是人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产生的具有意义的精神产品,它不同于广义和狭义的文化教育定义。4、文学的文化意义是什么?答: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扣问人的生存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末来。75、文学与科学文化教育的关系是怎样的?答:文学(包括艺术)与科学
40、文化教育(我们这里指的自然科学)是不同的,文学的中心问题首先是人,人的感受、情感、愿望和理想,科学的中心问题则主要是自然世界,科学也研究人自身,但在科学中,人主要作为一种自然而进放科学的视野。文学和科学都要揭示世界的奥秘。文学与科学都追求真美,但文学追求的真是人的情感的真,科学则追求规律的真,科学在必须选择时,它选择真而牺牲美,文学则在真与美二者中永不可作单一的选择。但是,文学与科学文化中,科学文化以它的理性智慧的知识性和深刻性塑造了文学家,进而促进了艺术文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总是从某些方面启示艺术文化的开展。反之,艺术文化以它的情感智慧,影响科学家的精神世界,给科学的发展带来动力、感受力
41、、想象力和创造力等,从而促进科学的发展,文学与科学永远是关联在一起的,文学与科学一样参与了开发世界的统一过程。6、文学与历史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答:文学重虚构,重情感,重诗意。历史重真实,重事实,重理智。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这是应该加以区分的,所谓“文之与史,较然异辙”。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的是,无论历史还是文学。都可以达到对事物的普遍性的揭示。就历史而言,辩证表明:历史路径是螺旋型上升的,每一种社会形态(如历史人物、历史行为等)都可能在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重复若干次,因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出现的相似点,就是沟通历史和现实的桥梁,从而具有普遍性。就文学而言,并不因其虚构性而丧失真实性和普遍性
42、。就文学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层面说,它能深入到现实的底层,达到对现实生活的本质规律的揭示。7、人的审美活动的实现需要哪些条件?答:审美的实现需要如下四个层面协同合作:(1)主体心理层,审美的审,即现照一感官,是作为主体的人的信息的接受,储存与加工,即以人的心理器官去审察,感悟,领悟,周围现实的事物或文学所呈现的事物,在这观照感悟过程中,人作为主体的一切必理机制,包括注意、感知、回忆、表象、联想、情感、想象、理解等,都在高度活跃的状态。(2)审美对象层,审美的美是指现实事物或文学中所呈现的事物,这是审的对象,对象很复杂,不但有美,而全有丑,还有崇高、审悲、审喜等等,这些可以统称为审美。没有审美的对象
43、,审美活动不可能形成。(3)时空心境层。审美作为一种活动必须有特定的心理时空的关系组合。在审美活动中,孤立的事物无所谓美或不美。马克思的话对我们是一个重要的提示;美不是无条件。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宛若间,对不同的人,是不一样的,(4)历史文化层。审美活动的实现还必须有历史文化的条件。因为审美活动不但是瞬间的存在,它的每一次实现都必然渗透人类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同时历史文化传统又渗透,积淀到每一次审美活动中。人们总是感觉到审美活动让我们想起了过去的什么。美往往是文化传统凝结的成果。8、文学的审美活动有哪些特点?答:(1)文学审美活动具有更大包容性。文学的这一特点充分地反映在文学审美活动上。审美
44、活动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审美可以融化生活的一切,所以文学的审美最为辽阔丰富,文学的审美对象中有美,也有丑,有悲,也有喜,有崇高。就是说在文学的审美活动中,人们可以以自己的情感或拥抱或排斥或喜爱或憎恨一切,生活里的一切都可以当作审美观照的对象,都可以成为作家和读者的诗意的过滤,文学审美活动所具有的包容性,是别的艺术不可能达到的。(2)文学的审美活动具有思想的深刻性。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它所蕴含的思想往往比其他艺术更深刻。因为词语并非物质性材料,具有实质性内容的词义是一种眼前外在事物,而永远是在心领神会,使人们能够心领神会直接趋向认知、思考,便于对生活进行理性、深入的把据。所以,我们不能不说文学
45、是所有艺术中最富于思想性的艺术,甚至可以直接称为思想的艺术。9、经验与体验有哪此联系与区别?答: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都有自己的经历,这些经历有些属于经验,有些属于体验。人的经验是他的生物的或社会的阅历,大致说来,其中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纯经历性的,就是说他经历了这件事情,并有相关的常识和知识;还有一种则不但有过这个经验,而且在这经历中见出生命的深刻意义,动人的竺意和个性色彩,那么这经验就成为一种体验了,所谓体验是经验的见出深义、诗意和个性的部分,可见经验是体验的基础,体验是经验的升华。10、什么是文学文本?怎样理解它与文学作品区别?答:文学文本是供读者阅读的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形态,是文学这种
46、语言艺术的存在方式。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有着清楚的分别:文学文本是指由作者创作出来供读者阅读而尚末阅读的语言形态,而文学作品则是指已被读者阅读才变成文学作品。这一区分有助于使文学文本的基本的语言性显现出来。11、中西方是怎样认识文学文本层面的?文学文本有哪些基本层面?答:中西方是从不同角度探讨文学文本的层面问题的。中国古代文论文学文本层面观;认为文学文本由言(粗)意(精)两层面构成。这两种层面观从8可见(外在)与不可见(内在)的分别上去立论。这种文本层面理论传统对于我们今天认识文学文本的层面构造应是有启发意义的。西方也存在着大致两类文学文本层面观,一是两层面说,主张文学文本包含外在语言层面和内在
47、意蕴层面,二是四层面说,认为文学文本由更为复杂的四层面组成。这些论述同样可以给予我们的文学文本层面划分以启迪。我们认为,文学文本由三个层面组成;文学语言组织,文学形象系统和文学意蕴世界。(1)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直接和基本的存在方式,它构成了文学文本的基本现实,是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面。(2)文学形象系统是读者通过对文学文本语言组织的阅读而在头脑中形成的感性生活画面,它是沟通文学语言组织和文学意蕴世界的中介性层面,处在核心层面。(3)文学意蕴世界是读者通过阅读文学语言组织和形成感性生活画面而体味出的深层体验空间,它是文学文本的最深层面。12、什么是文学语言组织?它的特性如何?答:作为文学文
48、本的直接现实,语言绝不是零散随意地或杂乱无章地堆砌在文本中的,而是呈现为一种整体构造,这就是文学语言组织,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它是一种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具体说来,文学语言组织具有如下三种特性,第一,文学语言组织由符号构成,人类创造的符号多种多样,除了语言的随意照搬的产物,而具有自身的语言存在方式,每一部文学文本都具有自身的语言性构造。第二,作为一种语言构造,文学语言组织具有一目的的过程中,这种语言可能呈现出独特特征,从而传达出作家的独特个性。以上表明,文学语言组织呈现出语言性构造、整体性、表现性与个性特征等特性。13、怎样理解文学形象的审美理想
49、性?答:文学形象不是自然和生活的简单摹本,而是经由人类心灵创造的艺术形式,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更高的心灵旨趣,在艺术中它体现着审美理想。所谓审美理想,是指人们在自己民族的审美文化氛围里形成的,由个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关于美的观念尺度和范型模式。所谓观念尺度不过是人们在自觉的审美活动中为自己下意识地设定的关于美的种种标准;所谓范型模式则是合乎上述标准的感性形态,文学形象的至境形态便是这种范型模式的具体体现。审美理想一方面通过个人的审美实践显示出个人的性格特色,另一方面又以范型模式的形式体现为民族审美趣味的共同性及至人类审美理想的共同性,从而制约着全民族及至全人类的审美实践和艺术创造。这样,文学形象必然体现着作家的审美理想。作家们不仅可以把生活中的美加以集中、升华,加工成正面体现审美理想的艺术形象,还可以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审美理想的光照下,把生活中丑陋转化为艺术美。所以各类文学形象都体现或者折射着作家的审美理想,从而在更高的意义上满足人类高尚的心灵旨趣,与自然物象明显地区别开来。14、怎样理解典型的特征性?答:特征性是典型必备的美学特征。所谓特征,是指组成本质的个别标志,是艺术形象中个别细节把所要表现的内容突出地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