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人格心理学-2012春.doc

上传人:dzzj200808 文档编号:2725395 上传时间:2018-09-2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0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格心理学-2012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格心理学-2012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格心理学-2012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格心理学-2012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格心理学-2012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人格心理学主要参考阅读书目同等学历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第三版) 郑雪主编 人格心理学 ,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黄希庭著 人格心理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年版陈少华编著 新编人格心理学 ,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J. M. Burger(美)著人格心理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专题一 人格心理学导论一、 人格与人格心理学(一) 人格的概念1.人格的词源及含义我国古代汉语里没有“人格”这个词,但是有“人性” 、 “人品 ”、 “品格”等词。最早讲到“人性”的是孔子: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 )中文中的“人格”一词引自日语;而日语中的

2、“人格” 意译自英语的“Personality” ;英语的“personality”一词则来源于拉丁文“persona”。 “persona” 的本义是指在古罗马戏剧中演员戴在脸上的面具,代表着这一角色的身份和某些典型特点,是角色的标志。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傩戏面具傩是中国远古时期全体成员参加的驱疫逐邪的巫术祭祀活动,是中国各民族先民共生的文化现象,人们惯常以巫傩称之。傩戏面具包括广西壮、瑶、毛南等民族的师公戏面具;湖南、贵州等地的土家、苗、布依、侗、仡佬等民族的傩堂戏面具;湖南、四川等地土家族阳戏面具;以及贵州布依族、苗族的地戏面具。中国京剧的脸谱藏戏面具 “巴”藏戏中各种面具,以艺术夸张的色彩

3、表现各种人物的不同性格。如剧中的蓝面具是勇敢和正义的象征;红面具则是权力的象征;黄色面具象征忠良;绿面具象征女性;白面具象征善良;口是心非、两面三刀的角色戴的是半白半黑的面具;而黑色面具则表现凶恶与残暴。由面具引申出人格,就意味着人格有两面。一面是公开可见的,被他人知觉到和描述的外在人格,是个人在人生舞台上的行为表现,是其表演或扮演的“角色”;另一面是隐蔽在后的,不为人知的内在人格,涉及到内在因素,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个人被他人认为是这样的。2. 人格的心理学定义人格是多学科领域研究的问题,即便是在心理学范围里,学者们对人格也没有达成完全一致的认识,所做出的界定也就不一样。 考试大纲及指南的定义为

4、:人格是心理特征的整合统一体,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组织,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尽管人格定义有很多种,但其基本内涵总涉及到以下几方面的特性:整体性 :人格是对个体各种身心特点与心理成分的有机整合,并通过行为模式表现出来。稳定性与可变性:人格特征具有跨时间的持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但也会随时间和情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独特性与相似性:个体的遗传素质和具体生活环境不同,由此形成的人格就带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同时由于受到相同社会文化的影响,个体间的人格也会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自然性与社会性:人格是生物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个体人格的形成既受生物遗传因素的影响,也

5、受社会文化,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影响。23.性格与气质我国的一些心理学者把性格看成是人格的一个主要成分,指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性格的形成受个体后天生活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具有比较鲜明的社会评价意义。气质作为人格的一个部分,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主要受遗传和生理因素影响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主要表现为人心理活动和外部动作的速度、强度、灵活性等比较稳定的动力性特点。气质使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活动带上了独特的色彩。(二)人格心理学1. 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格心理学是研究人性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就是作为整体的个人及其本性。人格心理学大体上从三个层面上对人进行分析:(1) 人类本性( th

6、e human nature ):揭示人的共同本性,即所有人类成员具有的典型人格特征与机制。(2) 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individual and group differences ):揭示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的心理与行为差异。(3) 个人唯一性(the individual uniqueness):揭示一个人不同于任何人的、独特的、不可重复、不可代替的特征。2. 人格心理学的学科地位在科学范围内,人格是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生命科学、心理科学等多科学领域研究的课题,但心理科学在其中处于中心地位,因为只有它将人格作为自己最核心的研究对象。在心理学范围内,人格也是许多分支心理学科研究的共同课题

7、,但是与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只是从某个角度研究人格的某些方面不同,人格心理学是唯一从整体上对人的人格现象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心理学分支。3. 人格心理学的任务与目的(1)人格心理学的任务通过专门的系统研究,揭示人格的事实和规律,帮助人了解自身,从而提升人的生活和生命质量。(2) 人格心理学的目的描述:客观地陈述现象与事实,不涉及价值判断,也不寻求原因。解释:揭示事实的原因,分析现象间的前因后果。预测:根据已有的知识和信息,估计某种行为现象未来发生的可能性。控制:采取特定的干预措施,避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或将其危害减少到最低程度。促进:应用科学有效的方法途径,引导和

8、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与行为方式。4. 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1)人格结构是人格心理学家用于解释稳定的个体差异与群体差异的假设性概念。涉及到人格结构的性质怎样?人格结构是否包含诸种要素?诸要素是怎样组织的?是否有些要素控制着其他要素等问题。几种不同的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的三维结构:本我 自我 超我艾森克三维结构: 外倾性 精神质 神经质杨国枢等四维结构:精明干练 善良纯朴 3冲动任性 智慧文雅 吉尔福特四维结构:社会活动性 偏执倾向 思维内倾性 情绪稳定性(2) 人格动力是指个体特征性行为的内在原因。它试图回答的问题有:是什么力量促使人去从事各种活动?人格动力是如

9、何形成的?人格动力的表现形式怎样?(3) 人格发展是指个体整个生命全程中人格特征的表现,随年龄和习得经验的增加而逐渐改变的过程。关注的主要问题有:遗传和环境如何影响人格的形成发展?人格是如何发展的?发展有无阶段性?可能经历那些阶段?早期经验对人格发展的意义?(4) 人格适应是指个体与其生活环境保持和谐状态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反应。不能与生活环境保持和谐状态就表现为适应障碍。持久性的适应障碍就属于人格障碍。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人格适应 的本质是什么?怎样才能有适应良好的人格?心理疾病是如何形成的?怎样治疗心理疾病?(5) 人格评鉴和研究指人格心理学家用来获取人格信息的研究方法和评鉴技术。主要探索可以

10、用那些方法和技术来评鉴、研究人格。这些研究方法和评鉴技术的适用性,可靠性怎样。评鉴和研究的应该遵循什么科学程序、伦理道德等问题。(6) 应用研究评鉴和预测人的人格。帮助解决人们的实际心理与行为问题。指导健康人格的教育与培养。5. 人格理论人格的科学理论是一套正规的符号系统,用来组织人格研究材料,解释和说明人格、人性、人格结构、人格发展动力、条件和阶段性等理论问题,以反映人格心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人格心理学主要的理论学派有:精神分析学派、特质论学派、生物学派、人本主义学派、行为学习论、认知主义学派等。二、人格成因(一)生物遗传因素的影响1. 遗传基因父母亲各给予个体 23 对遗传的基本单位,即染

11、色体。每对染色体都包含 2 万个基因。染色体之间、基因之间总的可能组合数为 16,777,216 种不同的形式。基因决定了个体的各种遗传特征。人格心理学结合心理学和遗传学两方面的知识原理研究探讨遗传对人格的影响。比如学者Loehlin(1977) 统计了多项用不同人格自陈量表对美国和欧洲许多双生子的人格特征进行的研究,结果是同卵双生子组内相关的平均值是从 0.26 到 0.60 ,均值为 0.48;而异卵双生子组内相关的平均值是从 0.00 到 0.37,均值为 0.24。表明同卵双生子比异卵双生子在人格特征上更多地受到遗传的影响。2. 生理因素(1) 脑4研究发现,人格特征与个体的大脑皮质细

12、胞群配置特点以及细胞层结构的特点有关,这些特点既影响个体的高级神经活动特点,也影响个体的气质、能力和性格特点。脑损伤也会导致个体人格和行为的改变。(2) 生化物质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神经介质都会影响个体的人格特征或行为模式。(3)身体外貌总的来看,对生物遗传因素在人格形成发展中作用主要强调以下几点:(1)生物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因素;(2)生物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成分的不同而不同。遗传对智力、气质等这些与生物因素关系密切的人格成分影响较大,对性格、价值观等这些与社会因素关系密切的人格成分影响较小。(3)人格的形成发展是生物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与产物。(二)环境因素的影响1

13、.社会文化因素人总是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人格的形成不可避免的受其影响。社会文化所具有的塑造功能使同一社会的成员在人格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即塑造了特定的民族性格。同时社会文化也使处于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人格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2. 社会阶级或阶层的影响个体的人格的形成发展会受到其所属的社会阶级或阶层的一定影响,从而在人格上表现出一些不同的特征。有研究表明,不同社会阶层的父母管教子女不同方式就会影响到儿童的人格。劳工阶级妇女不易自我克制,管教孩子时更多地使用体罚,这更可能使其孩子形成攻击性强的行为特点;而中产阶级妇女较能自我克制,管教孩子时更多地使用心理约束,其子女的行为的攻击性也相对较

14、弱。3.家庭环境因素家庭作为微观社会背景对个体人格的影响最早并且可能持续终生。家庭对个体人格影响不仅包括家庭中以血缘为纽带的亲子互动影响,兄弟姐妹互动影响,而且包括以婚姻为媒介的配偶间的影响。例如大量的研究表明,父母通过制度化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人格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权威型、民主型、放纵型等不同类型的教养方式会导致儿童形成不同的人格特征。4.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向学生施加社会影响的教育机构,学校中的一切都具有教育意义。其中教师、学生的同伴群体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言传身教和自身素养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榜样示范作用。在教师不同的管理风格影响下,学生的也会表现出不同的人格

15、特点风格。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群体组织,班级群体的特点、要求,舆论和评价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弃恶扬善的作用。在青少年时期,同伴群体对个体的影响作用往往会超过了家庭和学校,这是群体社会化理论的一5个重要观点。该理论认为,父母对儿童没有长期影响,对儿童人格发展产生长远影响的是其同伴群体,这对儿童的成长来说是更为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因为儿童在家庭环境中的行为和家庭环境外的行为是两个不同的行为体系,儿童会独立地学习它们,并越来越倾向于喜欢后者,最终家庭外行为系统逐渐成为个体成人人格的一部分。5.早期童年经验个体的童年经验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作用历来受到许多心理学家的重视与强调。从一般的意义上看,幸福的童

16、年经历有助于个体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不幸的童年经历不利于个体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但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关系极为复杂,不存在简单地一一对应关系。比较恰当地观点是:个体早期童年经验绝不是单独地对人格的发展起作用,而是与其他各种因素交互影响着,共同决定着人格的形成与发展。6.大众传媒因素大众传媒是任何社会向人们传递各种社会化信息与要求的重要喉舌与窗口。由广播、电视、互联网,移动通讯为主体的现代大众传媒网络,因其海量的信息,信息获取的便捷,表现形式的引人入胜,使用的自主可控性,即时互动性等等特点,已成为影响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首要因素。它正广泛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方式等

17、,影响着个体的智力发展与人格的形成。7.自然物理因素气候条件、生态环境、空间拥挤程度等自然物理因素都会影响到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有研究表明,生活在严酷恶劣环境中的民族更容易形成坚韧、独立、不怕冒险、能吃苦等人格特征,而生活在条件优越、物产富饶环境中的民族则容易形成温和、保守、喜欢享受等人格特点。还有研究发现,高温会提高某些人格特征出现的频率,世界上炎热的地方,也是攻击行为发生比较多的地方。(三)自我调控因素的影响人格的形成发展也受到个体自身内部因素的调节控制,这个内部调控系统的核心就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人对自身以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个体的自

18、我调控系统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1)选择功能。自我调控系统能够使个体主动地选择自己成长发展所需要的信息,而不是被动地全盘接受外界的影响,从而表现出人的主观能动性。(2)整合功能。自我调控系统能够把构成人格的各个成分有机地整合起来,从而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与内部和谐。(3)认识功能。发展良好的自我调控系统能够使个体正确地分析和看待自己以及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从而有效地利用个人资源,在社会活动中充分发挥个人的优势与长处。(4)创造功能。自我调控系统能够使个体不断完善自我、塑造自我、变革自我,将自我价值扩展到社会中去,并在对社会的贡献中体现自己的价值,把实现自我的个人价值变革为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

19、。对人格的形成发展问题,我们应该形成这样一个总体的认识:人格是先天与后天的合金,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个体自我调控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自我调控系统则是人格发展的内部决定因素。三、人格与认知风格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一个大脑对所接收到的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而个人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就是认知风格,也叫认知方式。认知风格可以说是人格对认知活动6产生影响的表现。(一)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美国心理学家 H.威特金提出了场性理论,这里的场 借用了物理学术语,但含义却不同,它是指人心理上直接感受到的,包含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周围环境

20、。威特金的研究发现,人的认知活动对场的依赖程度有所不同,由此可以把人的认知风格分为场独立性和场依从性两种类型,并可以使用框棒测验和镶嵌图形测验来测量一个人的认知风格是场独立性还是场依存性。你能从复杂图形中找出和左边一样的简单图形吗?威特金的研究认为,场独立性的人在认知过程中主要是根据自己大脑中的信息为参照体系来进行,较少受背景影响。在人格上不易受暗示,善于从复杂情形和事物中提取出有用的关键信息,但社会交往技能显得不足;而场依存性的人在认知过程中偏重于根据客观场合或他人提供的线索为参照体系来进行,受背景影响较大,在人格上容易受暗示,不善于找出问题关键或重组材料,但更擅长于社会交往。 (二)冲动与

21、沉思卡根等人根据个体思考问题的速度将人的认知风格分为“冲动”与“ 沉思”两种。“冲动”这种认知风格的特点是:反应快,精确性差,不能细致全面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急于求成、急于表达,使用整体性策略来进行信息加工过程。“沉思”这种认知风格的特点是:反应慢,精确性高,能够周全的考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着重质量而不是速度,使用细节性策略来进行信息加工过程。(三)同时性与继时性达斯等人根据脑功能的研究,把人的认知风格分为“ 同时性”与“ 继时性”两种。右脑功能占优势的个体表现出“ 同时性”认知风格。他们在解决问题时视野较宽广,能提出多种假设,能考虑到多种可能,采用发散式的加工策略处理信息。左脑功能占优势的

22、个体则表现出“ 继时性”认知风格。他们在解决问题时焦点较集中,顺序性强,逻辑步骤紧密,环环相扣,采用集中式的加工策略处理信息。专题二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人格理论一、人格结构(一)意识、前意识、无意识1.意识:位于人格的最表层,由个体可以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所组成。意识的内容具有逻辑性、时空规定性和现实性。2.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由那些现在虽然意识不到,但经过努力就可以回忆起来的主观经验组成,因此也属于意识系统。前意识主要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起检查作用。3.无意识: 位于人格的最深层。主要由各种原始冲动和本能,人类早期经验,遗忘了的童年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符合现存社会的伦理习俗的

23、各种欲望和情感等构成。这些内容或是从来没有被意识到过,或是曾经被意识过但被压抑而遗忘。 无意识具有无矛盾性、无时间性、无否定性、非现实性和能量强大等特点。7(二)本我、自我、超我1. 本我。是无意识中的主要成分,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完全由生而有之的本能欲望、冲动组成。本我不知善恶、好坏,不管应该不应该,只求立即得到满足。所以本我的活动受“快乐原则”支配。本我不能同外部现实世界直接联系。2. 自我。自我是从个体出生后,在环境作用下形成的人格中理性的部分。它根据“现实原则”活动,既要满足本我,又要考虑现实条件,从而调控和延迟满足本我的欲望。同时本我还要接受超我的指导,在本我与超我之间起协调作用。3

24、. 超我。超我是人格的最高部分,是个体在社会道德规范的影响下,特别是在父母管教下将社会道德观念内化而形成,所以它是“社会道德的化身”。它奉行“道德原则”,总是力图压制本我的欲望冲动。超我包括了自我理想和良心两个方面。自我理想是“ 好行为”标准内化的结果,是自己行为的理想标准,如果自己的行为符合自我理想,个体就感到骄傲。良心则是“坏行为”惩罚规则内化的结果,是使自己的行为免于犯错的限制,如果自己的行为违反了自己的良心,个体就会感到焦虑。人格的三个部分代表着三种不同的力量,所以它们之间的相互冲突不可避免,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人格内部三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足够强大,能有效发挥协调作用,

25、就可以使人格内部以及与现实之间保持相对的平衡,如果自我力量不够强大,就很难保持这种相对平衡关系,从而导致适应困难,甚至是心理失常。所以自我对人格健康有着重要作用。佛洛依德认为人的一切行为活动都是人格内部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人格结构内部的动力过程与外显行为二、人格动力弗洛伊德把人的身心组织看成是一个能量系统,能量可以被压抑但不能被消除,它总要寻找途径释放出来,这些能量就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无意识的本能是人格乃至一切行为的动力。本能可以分为生本能和死本能。1.生本能。生本能叫里比多,也叫埃罗斯,代表着爱和建设,包括了与生存有关的一切能量形式,如性本能,吃喝、回避危险等自我生存本能等。2. 死本能

26、。叫桑纳托斯,它代表着恨与破坏。死本能指向外部,就表现为憎恨、侵犯、施虐等行为;死本能指向内部,或者向外表现受到挫折,就会表现为自虐、自残,甚至自杀等。本能的满足往往是不顺利的,常常会与社会的文化习俗、道德伦理等相冲突,冲突势必导致焦虑,为了减少和消除焦虑,个体会无意识地形成和使用心理防卫机制。3. 主要的心理防卫机制压抑:指自我阻止引起焦虑的欲望、冲动、情感进入意识领域。压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本我中的先天本能冲动和原始欲望的压抑,称为原始的压抑;另一种是对个人后天生活中的痛苦经验和不良欲望的压抑,称为真正的压抑。合理化(文饰)作用:指用一种自我能接受,超我能宽恕的理由来代替行为的真实动机,

27、使原本不合理的行为合理化。 否认:个人无意识地阻止有关自己痛苦的事实进入意识,以逃避现实。 投射:指把自己具有的一些不为社会所允许的欲望、冲动、态度、情感等推向他人,当作他人具有的东西。 反向作用:指按照与本能欲望冲动相反的方式行动。该防御过程有两个步骤:首先压抑不得体的冲动;其次,将其反面表露于意识水平。替代:替代是指本能的欲望冲动通过转换对象或方向,以间接的,比较安全的方式表现出来。8升华:指自我将本能的欲望冲动以社会赞许的、高尚的目标间接的表现出来。三、人格发展与适应(一)佛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的主要特点1.早期经验决定论:个体出生后 5-6 岁时,其人格的基本模式就大致形成。所以,佛洛依

28、德认为童年的早期经验在人格发展中非常重要。2.人格发展与性心理发展等同论认为本能,尤其是性本能是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人格伴随性的发展而发展。3. 泛性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赋予 性广泛的意义,它不再局限于特定的性器官及其产生的快感,而是遍及身体的许多器官,包括了能直接或间接引起有机体快感的一切活动。二是主张儿童性欲论。认为人一出生就有性欲,只不过在不同年龄是通过身体的不同性感区获得满足而已。(二)人格发展的阶段根据性心理的演变(主要是性敏感区定位的变化) ,个体人格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口腔期( 01 岁):口腔活动性欲满足肛门期( 23 岁):肛门排泄性欲满足性蕾期( 35 岁):触摸自身性

29、器性欲满足潜伏期( 6 岁 12 岁):冷谈和抵触异性生殖期(青春期):与同龄异性交往性欲满足 最重要的发展阶段是性蕾期,也称为性器崇拜期。在这一阶段,男童会产生“欧底帕斯(恋母)情结”,女童会产生“ 爱莉克拉(恋父)情结。“情结”是指一簇或一串具有情绪色彩的的观念和倾向。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的解决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都有重要意义。通过认同于同性父母,儿童获得了男性或女性的行为模式。同时,儿童内化了父母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从而形成了超我。反之,情结解决失败,往往导致各种人格问题和“性偏离”。(三)人格适应佛洛伊德认为,适应不良的产生主要是性心理发展过程中,尤其在口腔期、肛门期和性蕾期个体的

30、性本能需要得到了过度的满足或遭受了过分挫折,或者过度满足与过度挫折交替、突然转化而造成的。这样会使个体出现心理障碍,导致人格发展产生“停滞”与“倒退”现象,使某个发展阶段的行为特征仍然部分地保留在以后的阶段中,当个体在后继的发展阶段中面临危机或受到挫折时,就会出现“倒退” ,用原来较早阶段的行为方式应对现实,由此产生适应问题。专题三 阿德勒新精神分析人格理论一、人格是整体的,有目的的个人及其人格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统一的人格是个人生命表现和表现形式的一个变体。应该9从生物学、哲学、心理学等方面加以整体理解。人是有意识的生物,能意识到自己的动机和行为,他更多的是受自己所设想的种种未来的影响和决

31、定,而不是受潜意识的盲目控制与支配。所以,个人的整个生命,以及包括其统一人格在内的各种精神活动都是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的 ,即都指向一定的目标。 二、优越感是人精神活动的最终目标;追求优越是人格整合与发展的内在动力 人的精神活动力求达到的最终目标就是优越感,因为人生来就有一种把人格统一于这个总目标的内驱力,它就叫做追求优越。 优越感意味着完满的发展、成就、满足和自我实现。 但如果一个人不顾别人和社会的需要,只专心于个人的优越,就可能产生“自尊情结”,变成一个专横跋扈、自吹自擂、傲慢和贬低他人的人、所以,个体追求优越并不是仅仅为了满足自己的优越感,而是要为建立一个优越而完美的社会去奋斗。三、个体对

32、优越的渴望起源于“自卑感”, “自卑感”是个体行为的原始动力 自卑感包含了个体在身体、精神、社会等各方面真实存在的或主观想象的任何障碍。 个体出生后就有了自卑感,因为他无能、无力、无知,完全依赖成年人才能生存下去。 自卑感激起了儿童追求力量的强烈欲求,以便克服自己的自卑感。这种对自卑感的对抗就叫做“补偿作用” 。 个体不断地补偿又不断地发现新的自卑,于是又向新的优越努力,持续不止,这就是人发展的动力。所以,自卑感不仅不是变态,而且是全部人类文化的基础。儿童面对自卑感,如果反抗它,就会使自己具有男性品质,成为生活的强者;如果顺应它,就会使自己具有女性品质,成为生活的弱者。但过于沉重的自卑感会使个

33、体产生自卑情结 被自卑感压垮以至于心灰意冷,一事无成的心理状态。这时自卑感就成了阻碍个人积极成长的破坏力量。四、生活风格是个体追求优越的独特方式生活风格是指每个人追求优越的独特方式。它是一种管辖结构,包含个体在生活中重视什么忽视什么,个人的未来目标,以及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加以总结、归纳和概括,并逐渐固定下来的一套行为方式。个体借助这套行为方式可以去补偿其真实的或想象的自卑,从而获得优越感。个人的生活风格在 4-5 岁时就已经完全定型。儿童形成什么样的生活风格,取决于他的生活条件、家庭和社会环境。 个体的生活风格有健康和错误之分,前者使个人趋于完美,有利于社会目标的实现;后者是建立在自私自利基础上

34、的,与社会目标相违背。生活风格的性质取决于儿童是否充分发展了自己的 社会兴趣 。 而母子之间的关系与互动决定着儿童社会兴趣发展的程度。社会兴趣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与他人和谐生活,友好相处,渴望建立美好社会的先天需要(潜能) 。但它只有当个体处在社会生活中时才能被认识并得到发展。社会兴趣是否得到充分发展是衡量个体心理健康与否的标准。因为它直接影响个体能否解决好职业、社会活动和爱情婚姻这三大人生课题。 。五、创造性自我人是自己人格的雕塑师10 人不是遗传和环境影响被动、消极的接受者,而是可以能动的,自由的选择和组合这些影响,从而建立适合于自己的优越目标与生活风格。 遗传和环境仅仅提供了塑造人格的“ 砖

35、块” ,而个人“ 创造性的” 使用这些“ 砖快” 的独特方式决定着他的人格。六、缺乏足够的社会兴趣是适应不良的原因适应不良的人缺乏足够的社会兴趣,由此产生两种错误的生活风格:“自尊情结”和“ 自卑情结”,各种心理疾病都是由其导致的。并且会形成诸如“统治支配型”、 “索取依赖型”、 “躲避型”的人格。因此,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要让患者透彻认识理解自己的生活风格,把自己的生活风格置于社会利益之下。专题四 人格特质理论一 、人格特质的涵义在世界各民族的自然语言中,人们都习惯用很多形容词来描述人的行为特点与差异,如直爽的、友好的、谨慎的、不友善的、争强好胜的、慷慨大方的等等,这些形容词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人

36、内在的人格,因此被称为特质词。研究人格特质就是在探讨人格的一般结构,是在分析人的人格是由哪些共同的因素构成。因此,每个人的人格都包含着一些相同的特质,但在这些特质的表现强度上各有不同。一种特质就是一个人格维度,可以用特质曲线来表示,这样就能够描述出人们在某一人格特质上所表现出的差异程度。究竟什么是特质,如何界定?特质论学者的意见并不一致。通常,特质(trait)被看成是个体持久(具有时间的延续性)而稳定(具有情境一致性)的行为倾向,这种倾向使个体以相对一贯的方式对刺激作出反应。由于不同研究者对特质的理解不同,测定特质的方法也不同,所找到的特质也不尽相同,因而就有了不同的特质理论。 二、奥尔波特

37、的特质理论奥尔波特( G.W. Allport , 1897-1967)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本结构元素,是以人的神经心理系统为基础而形成的稳定的反应倾向。虽然它们无法直接观察和测定,但可以通过可见的行为流得以观察,一种特质导致行为反应上的一致性。奥尔波特将人格特质区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共同特质是所有人都具有的,只是不同的个体在这些特质的强度上有的差异。个人特质是个人特有的,代表着个人的独特的行为倾向。奥尔波特区分了三种不同的个人特质。(1)首要特质(cardinal trait)是人格结构中处于主导的,最能代表一个人特点的,影响个人行为方方面面的特质。 (2)中心特质(central tra

38、it) 。是指能代表一个人行为上的较广泛的一致性的特质。人们通常使用中心特质来说明一个人的人格。 (3)次要特质(secondary trait) 。是指一个人某种具体的偏好或反应倾向,普遍性和广泛性最少。三种个人特质在不同的人身上并不一定具有同样的性质。某种特质是甲的首要特质,但在乙身上可能是中心特质,而在丙身上也许是次要特质。奥尔波特特质理论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他强调和重视对个体独有特质和整体人格组织的了解与研究,而不强调对共同特质或在数个标准人格维度上的个体差异的研究。所以在研究上他主要使用个人记叙方法,以寻找某一个体人格的独有特质,揭示其特殊规律,而不用因素分析方法寻找人们共有的人格特

39、质,揭示其共同规律。11三、卡特尔的人格特质论卡特尔认为特质是人在不同时间和情境中都保持的行为方式的一致性,是人格基本的结构元素。人格结构是由不同层次的特质组成。个人独自具有的特质称之为独特(个别)特质。人类社会所有成员都具有的特质称之为共同特质。而这两种特质又可能是表面特质或是根源特质。表面特质 是从外部行为可直接观察到的特质。它们可能会随着环境改变而改变,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很复杂。根源特质则是内在的,决定表面特质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格结构元素。根源特质是表面特质的原因。每一种表面特质都来自一种或多种根源特质,而一种根源特质能够影响多种表面特质。在根源特质中,有些主要是由内部的遗传因素或生理状

40、态决定的,称为体质特质;而有些主要是由环境的作用及个人经验的影响而形成的,称为环境形成特质。根源特质第四层分别是:(1)动力特质。它是促使个体朝着某一目标去行动的倾向,是人格的动机性元素。 (2)能力特质。决定着个体如何有效地完成预定目标,其中最重要的是智慧,可分为晶体和流体智慧(3)气质特质。决定着个体情绪反应的速度与强度的。卡特尔研究的目的是要寻找和确定人究竟有哪些根源特质。他使用基于相关性的因素分析方法对奥尔波特等人找到的大量特质词进行了复杂的简化处理,试图抽取出能代表人格的基本维度或因素。最终,卡特尔找到了 16 种根源特质,认为可用来描述每个人的人格并比较相互间的程度差异。卡特尔的

41、16 种根源特质四、艾森克的三因素模型艾森克主张人格受少数类型支配,所有的特质都可以归属到人格类型中,它们对人的行为有着巨大影响。他先后确定了内外倾、神经质与精神质三种人格类型。人格类型之间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构成了基本的人格维度。每种人格维度都是一个连续的尺度。通过测定,每个人都可以在三种人格维度的连续尺度上占有一个特定的位置。外倾性人格的行为特点是不易受环境影响,感情外露、独立、粗心、好交际、轻率、冲动等。内倾性人格的行为特点是易受环境影响,感情内敛、敏感、不爱社交、不喜冒险,灵活性差等。神经质是指与体质因素相关联的情绪稳定性。神经质高分者表现出高焦虑,喜怒无常,容易激动,过度反应,情绪不

42、稳定等特征;神经质低分者则表现出情绪反应平缓而稳定,容易恢复平静,稳重、温和,容易自我克制,不易焦虑等特征。 艾森克认为内外向和神经质是两个互相独立的维度。以神经质为经,内外向为纬,可以组织起基本的 32 种人格特质,并且与人们熟悉的四种气质类型相对应,构成一个人格二维模型。艾森克的人格二维模型精神质的确切性质至今仍不太清楚,但艾森克认为精神质高分者具有倔强固执,凶残强横,铁石心肠等特点。而精神质低分者则温柔,善感。而且这一维度与创造性有联系。五、人格的五因素模型 ( FFM )卡特尔等人的特质理论成为后人进一步研究极为重要的基础。但在人格究竟是由多少个基本特质单元构成的这个问题上却一直没有达

43、成共识。人格特质的数量和测量这些特质的量表越来越多,造成了选择上的困惑和研究者相互交流的困难。人格特质研究需要一种普遍接受的,描述性的分类,界定一个中心范畴,从而能以一种简捷的方式理解大量的人格事例,方便研究结果的积累和交流。12长期以来,许多学者认为人格特质的数量应该少于 16 个,多于 3 个。早在 20 世纪就已有研究者发现了五个相对显著而稳定的人格因素。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不同的学者用不同文化背景的被试,不同的项目组合,不同的测量工具,不同的因素分析方法所做的研究已经证明,人格五因素基本是稳定的。在各种大五因素模式中,科斯塔(P.T.Costa )和麦克雷(R.R.McCrae)对五因

44、素的描述最著名,成为当代大五模型的代言人。 1. 神经质(neuroticism):主要反映个体的适应性与情绪的稳定性;2. 外倾性( extraversion):主要反映个体人际互动的数量和强度,活动水平,刺激需求程度和快乐的容量;3. 开放性(openness):主要反映个体对新经验、新观念的接受、探求的态度以及智力方面的好奇程度。4. 宜人性(agreeableness):主要反映个体在同情、合作、信任等人际取向方面的性质。5. 责任心(conscientiousness):反映个体在目标取向行为上的组织性、持久性和动力性程度。在五因素人格量表上高分者与低分者的特征高分者特征 人格因素

45、低分者特征烦恼、情绪不稳定、 神经质 平静、放松、情绪稳紧张、忧郁,不安全 定、安全、自信乐群、乐观、好玩乐 外倾性 谨慎、冷淡、羞怯、重感情、活跃 退让、寡言少语好奇、兴趣广泛、 开放性 务实、循规蹈矩、想象丰富、有创造力 兴趣少,想象贫乏温和、体贴、直率、 宜人性 多疑、不合作、冷漠、助人、信任人 粗鲁、易怒可靠、有条理、整洁 责任心 不可靠、粗心、懒散、独立、勤奋 、负责 意志弱、不负责专题五 人格类型理论人格类型理论是根据某种原则将所有人划分成若干种类型,以此来解释人格的一种理论。由于人的人格及其复杂多样,因而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人格类型理论也是多种多样的,并不存在统一的人格类型理论。一、

46、单一类型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格类型可以依据一群人是否具有某一特殊人格来确定。美国心理学家 F.法利提出了 T 型人格,认为 T 型人格是一种好冒险,爱刺激的人格特征。T 型人格有积极型(T+型)与消极型( T-型)之分,T+型又可进一步区分为体格 T+型和智力 T+型。二、对立类型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格类型包含了某一人格维度的两个相反的方向。1. AB 型人格A 型人格的主要特点是:性情急躁,缺乏耐性,成就欲高,上进心强,争强好胜,时间紧迫感强,做事认真,动作敏捷,生活节奏快。医学临床研究已表明,A 型人格与冠心病之间有密切联系。B 型人格的特点与 A 型人格特点正好相反。2. 内外向人格13

47、心理学家荣格依据人的心理倾向最早提出了内外向人格类型理论。外向人格的人其兴趣和关注点主要指向外部的客观世界,其主要特点是情感外露,热情奔放,行为果断,独立自主,善于社交,行动快捷,有时轻率冲动。内向人格的人其兴趣和关注点主要指向自身的内部世界,其主要特点是情感含蓄,做事谨慎,多思多虑,不善社交,有时优柔寡断。(三)多元类型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格类型是由几种不同质的人格特性构成的。1. 体液学说这是在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 (Hippocrates) 和古罗马医生盖伦(C. Galen)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学说,该学说认为人体内有粘液、黄胆汁、黑胆汁、血液四种不同的体液,不同的人身体内占优势的体液不同

48、,而占优势的体液决定着一个人的气质,由此表现出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和多血质四种不同的气质类型。20 世纪初叶,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用大脑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来解释气质的生理基础。该学说认为大脑高级神经活动由兴奋和抑制两个过程构成,并表现出三个基本特性:(1)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强度:反映了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工作能力或耐力的强弱。(2)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性:反映了大脑神经活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彼此相对力量的大小。(3)兴奋和抑制过程的灵活性:反映了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速度快慢。基于上述基本特性,巴甫洛夫把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划分成以下四种:2.体型学说德国精神病学家 E.克瑞奇米尔根据对精神病学临床观察资料的总结,将人的气质划分为躁狂性气质、分裂性气质和黏着性气质,并认为气质与人的体型有密切关联。而人的体型主要分为肥胖型、瘦长型和健壮型等,体型不同,气质也不同,患精神病的可能性与种类也不同。专题六 罗杰斯人本主义人格理论一、人本主义人格理论的主要特点 坚持人本主义的人性观。认为人生而具有追求和创造真善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心理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