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问和智慧,罗家伦,“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简介作者 ; 积累字词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 章思路。3、研读第一部分。,自学提纲 质疑问难 15分钟,1、简介作者 2、积累字词。 3、整体感知课文,划分层次,理清思路。 4、朗读第一部分,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课文开头部分运用什么修辞说明学问和智慧的区别?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比较课文与字典中对学问和智慧的解说在表达上的异同。 5、讨论:有知识的人一定是有智慧的人,这说法对吗?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看法。,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浙江绍兴人。著名教育家,历史学家。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后赴
2、欧美留学。1919年成为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五四运动宣言是他所写。1920年被派赴美,留学。1928年8月,清华学校改为国立清华大学,31岁的罗家伦出任首任校长。19321941年担任中央大学校长。1969年12月25日他病逝台北,享年73岁。,正音,陶冶( ) 探骊得珠( ) 蕴( )含 譬( )如 晦( )涩 犀( )锐 蚌( )壳 铢( )子 鞭辟入里( ) 相辅为用( ),yn,p,hu,x,bng,zh,y,l,p,f,成语解释,1、探骊得珠,2、无关宏旨,3、鞭辟入里,4、浮光掠影,5、融会贯通,6、寸积铢累,:比喻做文章能抓住关键。,:不涉主旨。指意义不大或关系不大。,:深入
3、剖析,进入最里层。形容能透彻说明问题,切中要害。,:比喻印象不深刻。,:参合多方面的道理而得 到全面的透彻的领悟。,:一点一滴的积累。,分析标题 猜测文章内容与结构,区别与联系,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中心论点在文末:“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1、阅读文章,整体感知课文。,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2),解说“学问”与“智慧”概念不同。(区别),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工具;智慧是发现,是创造,智慧的主体是人的思想。,第二部分(36),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关系。(联系),第一层(3,4),论述学问不能离开智慧。 第二层(5,6),论述智慧也离不开学问。,理
4、清文章的脉络(或是),全文共六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1-2):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二(3-5):论述学问与智慧的联系。 三(6):总结全文,提出论点。,运用一系列的精彩的比喻(喻证法) 学问: 原料 铁 工具 智慧: 熔炉 电火 透视、反想、远瞻,4、(1)、课文开头部分运用什么修辞说明学问和智慧的区别?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些比喻使论证更贴切形象,通俗易懂,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对学问与智慧及其相互关系认识清楚准确。,(2)、比较课文与字典中对“学问”和“智慧”的解说在表达上的异同。,学问:系统的知识。智慧:从实践中得来的聪明才干; 同“智力”(指人认识事物和运用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如果换成字典中的解释,可能更科学、更严谨,但是可读性不强。作者采用比喻论证的方法,生动形象,把抽象的概念说得更明白。,5、讨论:有知识的人一定是有智慧的人,这说法对吗?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看法。,说法错误。作者以“有学问的笨伯”或“两脚书橱”“冬烘先生”作比,证明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是 有智慧的人。,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陶冶 寸积铢累 犀锐 蚌壳 探骊得珠 注意字形. 无关( )旨 融( )贯通 物( )天择 鞭( )入里 ( )破 五车 浮光 ( )影 ( )头讲章 推( )出新,课堂练习,注意字形. 无关( 宏 )旨 融( 会 )贯通 物( 竞 )天择 鞭( 辟 )入里 ( 读 )破 五车
6、 浮光 ( 掠 )影 ( 高 )头讲章 推( 陈)出新,陶冶y 寸积铢累 zh 犀锐x 蚌壳bng 探骊得珠l,根据拼音写汉字,X( )锐 k ( )穷年 大kun( )寸积zh( )累,犀,窾,铢,矻矻,回答下列问题,学问和智慧的区别是什么? 学问和智慧的联系呢? 我们要智慧还是学问呢?,区别: 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工具 智慧是心灵的发现,是创造 联系: 学问不能离开智慧 智慧也离不开学问 我们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1、在同一个人的身上,如果只有学问而没有智慧,会怎么样,相反如果有智慧没有学问又是怎么样?2、如果同时具备学问与智慧呢? 在论述第二个方面的问题时作者采用了什 么样的论证方法?,
7、讨论:,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清“学问”和“智慧”的联系,了解作者所阐述的学习观。2、培养用辩证的观点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有条理说理的能力。,自学提纲 15分钟,1、概括第二部分各段主要内容,划分层次。,2、阅读第3段与第5段,比较这两段的论证方法有何不同?这两段的顺序可否调整?,3、第4段可否删掉?为什么?,4、画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想想为什么不 在开头提出?5、第6段是全文的总结段,具体说说它与前 文的关系。,第3段:论述学问不能离开智慧。 第4段:论述世间不仅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有缺乏智慧的书。 第5段:论述智慧也离不开学问。 第6段:论述学问和智慧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关系。,1、概括第二部
8、分各段主要内容,划分层次。,第一层(34):学问不能离开智慧。 第二层(5-6):论述智慧也离不开学问。,第3节论述学问离不开智慧,运用了对比和举例论证的方法。先将没有智慧的人和有智慧的人研究学问,取得的效果大不一样,做对比论证;然后列举了孟德尔、达尔文等因有智慧研究取得巨大成就的例证。对比鲜明,例证典型,有很强的说服力量。 第5节论述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将无学问的智慧比喻成“肥皂泡”,而把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比喻成“探照灯”,有很强的穿透力;比喻成“珍珠泉的泉水”,因为这是“有根底的智慧,才是最靠得住的,最为清澈,最为宝贵。”这些比喻,不仅形象生动,而且贴切,因为它揭
9、示了智慧与学问之间本质的联系。,2、阅读第三段与第五段,比较这两段的论证方法有何不同之处?,不可调整。因为学问是基础,智慧是能力,它可以帮助我们更透彻地理解和把握学问,作者强调的是一种学习理念: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需要知识,更要能力。,这两段的顺序可否调整?,3、第4段可否删掉?为什么?,本段论述学问和智慧在书籍中的反映。作者把书籍分为两类,是对学习者的告诫,作者主张读书也要有所选择。,不可。,4、画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想想为什么不在开头提出?,中心论点:“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在结尾概括出论点,采用的是归纳法,这样的结构更符合人们认识事物
10、的规律,即从对事物的个体了解到对事物间关系的把握。,5、第六段是全文的总结段,具体说说它与前文的关系。,此段是第二部分的总结,也是全文的总结。它的最后一句话,“不但”句是对文章1、2段的总结,“而且”句是对文章3、4、5段的总结。,总结归纳全文,这篇文章分析了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指出 学问固然离不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学问与智慧相辅为用,缺一不可,进而提出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写作特色,针对性强。(议论文提出的论点要有价值,如本文所涉及的学问与智慧的关系,的确是一般学习者说不清或是没有一直重视的,积弊已久,为害不浅。) 辨证分析,说理透辟。(文章紧扣中心论题展开说理,论据均来自于学习生活实际,例证有典范性,无可辩驳。) 形象地说理,语言充满智慧。(说理最忌枯燥,说理也很容易流于枯燥,本文能受读者喜爱,除了拥有正确的观点,还在于充满了智慧的语言。),课堂练习,思考自己对“开卷有益”这一观点的看法,然后确立自己的立场,参加辩论。辩题是“开卷是否有益”。正方:开卷一定有益反方:开卷未必有益,资料链接,孟德尔,达尔文, 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