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过氧化氢制取氧气说课稿三塘中学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本节课的内容来自义务教育(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课题三。下面我从五个部分来谈谈本节课: 第一部分 教材分析 从教材的知识体系来看,本课题与前面的实验基本操作、氧气的性质等知识相链接,也将为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因此,本节课是初中化学必须处理好的重点内容之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2)掌握实验室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与操作过程。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二氧化锰催化分解过氧化氢的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形成能主动与他人合作,清楚的表
2、达自己的观点的良好习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认识实验探究的重要性,提高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以致用的责任感。 重点: 掌握实验室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操作方法和操作过程 难点:对催化剂概念的认识体验 教学准备: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粉末、导管、锥形瓶、分液漏斗、水槽、集气瓶、玻璃片、烧杯等。 第二部分 学情分析1、学生情况 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这门课,学习热情很高。氧气是学生熟知的物质,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观察实验和进行简单实验操作的技能。知识的更新和实验的探究,可以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教法与学法选择 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深入体验学习过程,
3、本课时将采用实验探究的教法,合作讨论和交流的学法,以提高学生的动口、动脑能力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第三部分 教学过程设计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的把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学习过程分为四个活动,逐步展开: 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呼吸着大自然通过化学反应制造出来的 O2,除此之外,氧气还有哪些用途?我们怎么得到的呢?【设计意图:这样导课既创设了学习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顺利进入第二环节,又进行了情感教育。】 活动二:预习检查,了解新知。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根据提供的信息,让学生找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设计意图:一是培养学生预习课本的习惯和能
4、力,二是把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这一重点】 活动三:实验探究,理解新知。 实验探究:探究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和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反应原理: 过 氧 化 氢 水 +氧 气 二 氧 化 锰实验步骤:连接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在锥形瓶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粉末,旋紧胶塞,在分液漏斗中加入双氧水;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开始收集;等集气瓶中液面下降至瓶口,瓶外有气泡产生时,实验结束。【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实验过程的要点和注意事项,培养学生独学、群学的能力和意识】【提供信息】分别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盛有 H2O2溶液和盛有 H2O2溶液、MnO2粉末混合物的两支试管中,让学生明确二氧化锰会影响过氧化氢制氧气
5、的速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注意引导学生方案设计时,注意控制变量)【实验】 (1)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盛有 3ml 5%H2O2溶液的试管中,观察现象。(2)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盛有 3ml 5%H2O2溶液和少量二氧化锰的试管中观察现象。(3)待后者试管中没有气泡时,重新加入 H2O2溶液,再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待试管 中没有气泡时,再次加入 H2O2溶液,观察现象。提示学生思考:通过试管中物质的颜色推测一下多次实验中 H2O2、MnO 2这两种物质中哪一种已经反应完了?产生 O2的是 H2O2,还是 MnO2? 【分析现象】学生在讨论后,对现象进行分析、交流上述问题
6、的答案。(希望学生想到:H 2O2才是反应物,是它产生了 O2,MnO 2是起帮助的作用。) 【结论】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思考,二氧化锰在这个反应中的作用?【问题再现】补充资料,思考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制氧气反应中到底是什么作用?顺势提出并认识催化剂的概念【讨论】在阅读课本催化剂知识资料的基础上,再思考:催化剂是否可以使生成物质量增加?【介绍】反应文字表达式中,催化剂的表达方式。【反思评价】这一实验如果作为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制氧气反应的催化剂的探究实验,有什么不足之处? 活动四:完成课堂练习(见课件)【设计意图:理解并学会应用本节课的所学知识。】 活动五:交流收获,优化新知。 学生思考并交流: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什么收获?【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总结能力。】 第五部分:板书设计一、双氧水分解制取氧气1.药品: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粉末2.仪器:导管、锥形瓶、分液漏斗、水槽、集气瓶、玻璃片、烧杯等2.反应原理: 过 氧 化 氢 水 +氧 气 二 氧 化 锰H2O2 H2O O2 3催化剂: 能改变反应的速率,而本身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二、影响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因素1浓度对反应的影响2温度对反应的影响3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第四部分: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