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宜 城 市 土 地 利 用 总 体 规 划( 2006-2020 年 )调 整 完 善 方 案文 本宜 城 市 人 民 政 府二 O 一七年七月I前 言宜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以下称现行规划)是宜城市土地管理和城乡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管理政策和实现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基本手段。现行规划自 2012 年经省政府批准实施以来,对宜城市土地宏观调控,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十三五”时期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加快,现行规划在规划目标、用地规模、空间布局等方面已明显不适应新形势下经
2、济社会发展对土地利用的客观要求,迫切需要根据宜城市近期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面临的土地问题对现行规划进行调整完善。按照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函20161096 号)和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湖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调整完善工作方案的函(鄂土资函20161196 号),以及全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会议和襄阳市国土资源局安排部署,宜城市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以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为前提,以保障科学发展用地为重点,以节约集约用地为核心,确保耕地和基本农田数量基本稳定、质量不降低,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提高规划的严
3、肃性和可操作性,宜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了宜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调整完善(以下简称调整完善)。II调整完善主要阐明 2015-2020 年宜城市土地利用战略目标、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土地利用分区、农用地保护、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城乡用地统筹、土地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矿产资源规划、三线划定、重点建设项目安排、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目标和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等。I目 录第一章 总 则 .1第一节 规划指导思想 .1第二节 规划指导原则 .1第三节 规划依据 .3第四节 规划目的及任务 .4第五节 规划范围及期限 .4第二章 土地资源利用状况 .5第一节 基本概况 .5第二节 土地利用现状
4、 .7第三章 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 .10第一节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10第二节 土地利用战略 .11第三节 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11第四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3第一节 土地利用总体结构调整 .13第二节 农用地结构调整 .13第三节 建设用地结构调整 .15第四节 未利用地结构调整 .16第五章 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17第一节 耕地和基本农田布局 .17第二节 园地和林地布局 18第二节 城乡建设用地布局 .19第三节 生态建设用地空间布局 .20第四节 基础设施用地布局 .21第六章 土地用途分区与管制 .22第一节 土地用途分区 .22第二节 土地用途分区管制规则 .24II第七章 中
5、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 .29第一节 规划范围和目标 .29第二节 空间发展方向及规模边界控制 .29第三节 建设用地管制规则 .30第八章 土地利用重点任务 .32第一节 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32第二节 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36第三节 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 .38第四节 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 .41第九章 重点工程建设安排 .44第一节 保障重点项目用地 .44第二节 土地整理重点工程 .48第十章 矿产资源规划 .49第一节 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 49第二节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52第三节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57第十一章 “三线”划定 .60第一节 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红线
6、60第二节 严格控制城市发展边界 60第三节 严格保护生态红线 60第十二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62第一节 强化规划实施的行政管理 .62第二节 完善规划实施的经济调控 .63第三节 加强规划实施的执法监察 .63第四节 提高规划实施的技术保障 .64附表 .651第一章 总 则第一节 规划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和管理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部署,进一步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 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的总原则,以服从服务于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
7、、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统筹合理安排各业用地。切实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发挥其对全市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作用。县级规划调整完善的主要任务一是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二是优化用地布局,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优先满足宜城市中心城区和市域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用地需求,其次满足小河地区和雷大地区,其他乡镇均衡发展。第二节 规划指导原则一、坚守底线,保护优先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确保粮食安全。将生态保护红线作为重要内容,明确保护“底线” ,强化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和管理,推进永久性基本农田的划定,耕地保护向质量和生态全面保护转变,正确处理农用地
8、保护与建设用地供给的关系,保证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用地。2二、节约集约、开源节流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将城镇开发边界纳入调整完善,合理控制城镇规模。坚持土地资源节流与开源并重,以增减挂钩、低丘缓坡、城镇低效用地和工矿废弃地等“四项试点” 为抓手,以节约集约使用为主的原则,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利用效益。注重内涵挖潜,遏制城镇建设无度外延扩张,提高各类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促进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三、统筹兼顾,科学发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规划修编的原则,着眼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土地资源相统一,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与土地供应能力,综合平衡各类用地需求,妥
9、善处理各业用地矛盾。围绕加快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合理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确定城镇建设、交通、水利、能源、电力和基础设施等各行业用地规模。四、有效衔接,促进多规合一以 2014 年变更调查成果为“底数” ,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为 “底盘”,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为“底线” ,推进“多规合一”,确保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在国土空间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上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调统一。3第三节 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 年修订);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3、中华人民
10、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2011 年修订);4、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1 号);5、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要点和规划评审办法的通知(鄂土资发200768 号);6、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湖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控制指标分解方案的通知(鄂土资发2008107 号);7、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湖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审查与报批办法的通知(鄂土资发200926 号);8、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厅函20161096 号);9、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湖北省土地
11、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调整完善工作方案的函 (鄂土资函20161196 号);10、襄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11、襄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调整完善;12、宜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13、宜城市城乡总体规划(2016-2030)年;414、宜城市“多规合一”规划);15、宜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第四节 规划目的及任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主要是落实好 4 个方面要求:第一,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国土资源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保障土地管理制度,保障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规划
12、有序推进;第二,客观评估宜城市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情况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第三,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在听取土地二次调查汇报时提出的明确要求,加快推进土地二次调查成果共享应用;第四,适应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提高土地利用统筹管控能力,加快建设法治国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的基本任务是落实襄阳市下达的主要用地控制指标,挖掘土地利用潜力,调整用地结构和空间布局,划定土地用途分区,确定土地利用的方向,明确土地利用的限制行为,制定各区土地用途管制规则,提出耕地占补平衡、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的目标及规划保障措施。第五节 规划范围及期限本轮规划范围为宜城市行政
13、辖区,即宜城市行政辖区内的鄢城办事处、雷河镇、南营办事处、孔湾镇、小河镇、板桥店镇、刘猴镇、流水镇、王集镇、郑集镇共 10 个镇(办事处)及襄南监狱,全5市土地总面积 211386.42 公顷。本次调整完善规划期为 20062020 年,基期年为 2014 年,目标年为 2020 年。6第二章 土地资源利用状况第一节 基本概况一、地理位置宜城市地处湖北省中北部,汉水中游。东界随州、枣阳,南接钟祥、荆门,西邻南漳,北抵襄阳。地跨东经 11157-11257,北纬 3126-3154。土地总面积 2113.86 平方公里,占襄阳市总面积的10.72%。辖 8 镇、2 个街道办事处以及襄南监狱。宜城
14、市总人口56.75 万人,城镇人口 26.86 万人。二、自然条件宜城版图呈“蝴蝶状”。整个地形变化有规律,当地称为“三山两水五分田”格局,汉水将全境自然分割为东西两大部分,以汉水为界,分别往东部西部呈平原、丘陵、山地变势,阶梯式延伸。东西两面环山高起,中部河谷平原,北高南低,向南敞开。东部属大洪山余脉,北端山脉呈东西走向。南端多南北走向,微向西南倾斜,与襄阳、枣阳、随州交界处到汉江冲积平原为低山丘陵区。西部属荆山余脉,多呈南北走向,为丘陵区。宜城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春秋季短,冬夏季长。冬半年盛行偏北风,夏半年盛行偏南风。冬冷夏热,陆性率 64%,有典型的大陆气候特征。境内各地年
15、降水量在 800 至 1000 毫米之间,年平均降水天数为 116.4 天。降水分布趋势是东西山区多于中部丘陵平原区,北部少,南部多。历年自然降水状况大致是丰雨年、缺7雨年和正常年各占三分之一。境内河流,以汉水为主干,构成“扇形状” 。汉水以东主要有 莺河、落花河、牌坊河、响水沟、南洲河、麻雀河、连江河、黑石沟等支流,汉水以西主要有蛮河、木渠沟、碑河等。宜城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有利于生物生长繁殖,生物种类较多,资源丰富。农、林、牧、副、鱼等生物资源种类共有 1190 种,其中:植物 910 种,动物类 280 余种。截止到 2013 年境内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有铅矿、铝土矿、磷矿、矿泉水、耐火粘
16、土、高岭土、铁矾土、膨润土、砖瓦粘土、石灰石、白云石、硅石、方解石、大理石、云母、氧化铁红、煤、镓、铁、石英砂等 20 余种,已被开发利用的有 12 种。铝土矿是湖北唯一的高硅低铁型矿,耐火粘土储量居全国之首。三、社会经济2014 年,全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259.90 亿元,可比增长 11.1%,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 20.6:55.2:24.2 变化为 2014 年的18.9:56.3:24.8。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 49962 元,比上年增加 5104 元,同比增长 11.4%。目前,全市已形成纺织、化工、建材、粮油加工、食品饮料和机械电子六大支柱产业,拥有三资企业80
17、家,出口企业 22 家。2014 年末,宜城市总户数 184240 户,总人口 567493 人,其中:男性 285984 人(占总人口的 50.39%)、女性 281509 人(占总人口的 49.61%);农业人口 298853 人(占总人口的 52.66%)、非农业8人口 268640 人(占总人口的 47.34%)。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为235046 人,乡村从业人员数 234995 人,其中在本乡镇从业人数为132649 人,外出从业人数为 102346 人。四、区位优势宜城地处中华腹地,承南启北、连东接西,水、陆、空交通便利。素有“五邑要道,八省通衢”之称。汉江水道穿境而过,焦(作)柳
18、(州)铁路贯穿宜城,襄荆高速与麻竹、汉宜、汉十、京珠等高速公路互联互通,设有宜城南、北两个出口;207 国道、襄钟路纵贯南北,随南路、宜远路横跨东西;距襄樊机场 40 分钟车程,有多次航班来往于北京、广州、福州、深圳等城市。第二节 土地利用现状根据 2014 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2014 年末宜城全市土地总面积 211386.42 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 173784.45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82.21%;建设用地面积 200140.27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53%;未利用地面积为 17461.70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8.26%。一、农用地现状结构1、耕地:2014 年全市耕地
19、总面积 100808.28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47.69%。2、园地:2014 年全市园地总面积 1699.47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0.80%。3、林地:2014 年全市林地总面积 54553.47 公顷,占土地总面9积的 25.81%。4、其他农用地:2014 年全市其他农用地总面积 16723.23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7.91%。二、建设用地现状结构1、城镇工矿用地:2014 年全市城镇工矿用地面积 3229.56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1.52%,宜城市人均城镇工矿用地 37.38 平方米。2、农村居民点用地:2014 年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10439.85 公顷,占土地总
20、面积的 4.94%,宜城市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 183.98 平方米。3、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2014 年全市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面积 6192.26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2.93%。三、未利用地现状结构1、水域:2014 年全市水域面积 8560.08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05%。2、自然保留地:2014 年全市自然保留地面积 8901.62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4.21%。四、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1、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2014 年全市建设用地面积 20140.27 公顷,仅占全市土地面积的 9.53%,规模偏小,与宜城经济快速发展需求不符。尤其是中心城区、雷河镇、小河镇
21、、孔湾镇,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光热充足、水源丰富,然而该地区交通便利、产业基础雄厚,是宜城城镇化、工业化的重点发展区域,10面临着保护耕地和保障发展两难的局面。2、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用地较粗放。长期以来,农村居民点建设处于自发状态,且受地形限制,纯粹是外延发展,不注重挖潜,形成了松散式的分布格局。2014 年农村居民点用地 10439.85 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 4.94%,宜城市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高达 183.98平方米。3、水土流失污染严重,耕地质量有所下降。部分岗地丘陵地域土地开垦失度,导致水土流失加重,耕地毁损加剧;城镇工业“三废”排放,致使周边耕地不同程度受到污染;耕地利用强度不
22、断上升,化肥、农药等造成土壤耕作环境恶化,重用轻养、占优补劣现象普遍,耕地整体质量下降明显。全市中低产田数量占全市耕地面积的 47%。4、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矛盾比较突出。宜城市王集、板桥店、流水、刘猴等镇的部分地区,生态环境优越,是全市乃至全省的天然保护生态屏障。一方面该地区要保障自身的社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大退耕还林和生态移民的力度,保护环境与保障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11第三章 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第一节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一、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工业强市、环
23、境立市、三产活市”为战略举措,加大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力度,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增强经济实力。依托良好的资源和产业优势,以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规模的扩张为目标,大力开展招商引资,重点围绕汽车零部件制造、农产品深加工、医药化工等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宜城市十三五提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千亿工业强市,坚持突破性发展工业经济不动摇,使全市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的台阶,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的进步,城乡人民生活有新的改善,经济社会发展走在湖北县域经济的前列。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和“十三五”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力争到 2020 年,地区
24、生产总值突破 500 亿元,年均增长11;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 1000 亿元,年均增长 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 44000 元和 24000 元以上。12第二节 土地利用战略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及土地资源利用状况,规划期内土地利用的战略是:坚持数量保护与质量保护并重,坚持把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稳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首要任务;确保耕地占补平衡,正确处理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适度开发改造低丘岗地及其他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坚持土地整理与基本农田建设相结合,全面提高基本农田质量。依托良好的资源和产业优势,坚持统筹发展,整合优
25、势资源,优化城乡空间格局,形成规模等级有序、职能分工合理的城镇体系。坚持生态优先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实施“环境立市”战略举措,构造全新的生态经济结构,培育人性化的生态产业,将宜城市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的生态城市。第三节 土地利用规划目标一、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严格耕地保护,从严控制耕地占用,确保耕地保有量不低于上级规划下达的控制指标。至 2020 年,全市耕地面积不低于 97608 公顷。规划期内,积极推进基本农田建设,确保全市 80641 公顷基本农田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1330000.00 公顷。二、建设用地控制目标至 2020 年,全市建设用地总
26、量控制在 20492 公顷以内。规划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 1055 公顷以内。三、土地开发整理目标至 2020 年,全市范围内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补充耕地量不少于 904 公顷。四、土地生态环境建设目标至 2020 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 25.75%,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耕地、园地、林地、水域和部分未利用地占宜城市总面积的 82.35%,形成安居乐业的城乡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14第四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第一节 土地利用总体结构调整根据各阶段土地利用目标和土地利用基本方针,结合各类用地供需趋势分析,经综合协调平衡,对全市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调整。规划期内,根据襄阳市下达的指标,严格控制建设
27、用地规模,保证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在不影响生态环境前提下,适度开发未利用地,鼓励利用低丘缓坡地和闲置低效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合理利用农用地,调整农用地、建设用地、其他用地的结构比例。一、农用地面积减少规划期间,全市农用地面积净增加 549.22 公顷,到 2020 年末,全市农用地面积为 174333.67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82.47%。二、建设用地规模增长规划期间,全市建设用地净增加 346.28 公顷,到 2020 年末,全市建设用地面积为 20486.55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9.69%。三、未利用地面积减少规划期间,全市未利用地面积净减少 89
28、5.49 公顷,到 2020 年,全市未利用地 16566.21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 7.84%。15第二节 农用地结构调整结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统筹安排各类农用地,适当调整农用地内部结构。其中,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均不低于襄阳市下达的控制指标。一、耕地严格保护耕地,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规划到 2020 年末,全市耕地面积 101327.3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47.93%,比 2014 年增加 519.02 公顷。 二、园地因地制宜利用园地,提高园地利用效益。加强对现有中低产园地的改造和管理,引导新建园地向条件适宜的低丘岗地和荒坡地集中发展,强化集约经营,不断提高园地单产和效
29、益。到 2020 年末,全市园地面积 1692.26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0.80%,比 2014 年减少 7.21 公顷。 三、林地重视林地保护,提高森林质量。加强生态公益林、沿江(河)防护林、农田防护林、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提高森林总体质量和整体效益,利用宜林荒山荒坡荒滩造林及时补充建设占用林地。规划期末,全市林地面积 54422.17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25.75%,比2014 年减少 131.30 公顷。16四、其他农用地根据农业发展情况,适当减少其他农用地面积,提高其他农用地综合利用效率。到 2020 年,全市其他农用地面积 16891.94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7.99%,比
30、 2014 年增加 168.71 公顷。第三节 建设用地结构调整围绕提高建设用地保障科学发展的能力,加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合理调整建设用地内部结构。规划期间,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相应增加,城镇工矿用地适度扩大,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度减少,城乡建设用地结构进一步优化。规划到 2020 年,全市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 20492 公顷,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 1055 公顷以内。 一、城乡建设用地到 2020 年末,全市城乡建设用地净增加 583.32 公顷,全市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达到 14252.73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6.74%,比2014 年增加 583.32 公顷。其中,城镇工矿用地
31、规模净增加 317.54公顷,到 2020 年末,城镇工矿用地规模达到 3547.10 公顷,到 2020年末,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 10705.63 公顷,比 2014 年增加了265.78 公顷。二、交通水利用地规划到 2020 年末,全市交通水利用地减少 236.31 公顷,用地面积为 5955.95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2.82%,比 2014 年减少17236.31 公顷。三、其他建设用地规划到 2020 年,其他建设用地(包括风景名胜设施用地、特殊用地)净减少 0.73 公顷,用地面积为 277.87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3%。第四节 未利用地结构调整一、水域规划到 20
32、20 年末,全市水域面积 8447.29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4.00%,比 2014 年减少 112.79 公顷。二、自然保留地规划到 2020 年末,全市未利用土地面积 8118.92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3.84%,比 2014 年减少 782.70 公顷。18第五章 土地利用布局优化第一节 耕地和基本农田布局全面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各项任务,对耕地和基本农田布局作适当调整,避免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地块与建设发展的冲突,既有利于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落实,同时也为建设发展留有空间。按照不低于市规划指标的要求,从全市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客观实际出发,在落实好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
33、的基础上,补足划齐城市周边以外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对基本农田布局进行局部调整和优化,确保调整后的基本农田数量不低于市级规划下达指标。基本农田布局调整按照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总体稳定的总要求,遵循依法依规、规范调整,确保数量、提升质量,稳定布局、明确条件的原则,将高等别耕地、集中连片耕地、已验收合格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新增的优质耕地等,优先划为基本农田,将原规划中低等别、质量较差、田面坡度大于 25 度、严重沙化不宜农作以及生态脆弱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基本农田调出,将因损毁、采矿塌陷和污染严重难以恢复、不宜农作的基本农田调出,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基本农田调出。市级规划
34、下达宜城市的耕地保有量面积为 97608 公顷,基19本农田保护面积为 80641 公顷,实际划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80798.58 公顷,到 2020 年耕地面积为 101327.30 公顷。加快特色镇和特色产业建设步伐,引导优势农产品向优势区域、优势品种集中,向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做大做强油料、瓜菜、养殖三大优势产业。重点发展王集及周边乡镇的油料、流水及周边乡镇的西瓜、孔湾及周边乡镇的冬瓜白菜、长渠灌区水产品养殖以及刘猴、郑集、小河、雷河、板桥店等乡镇的畜禽养殖。第二节 园地和林地布局林地发展继续加大西部山区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力度,加强鄂北岗地农业防护林、薪炭林、水土保
35、持林建设,扩大东南丘陵区水土保持林规模,确保现有生态林、涵养林、水土保持林不减少。规划期内,全市 25以上的坡耕地将按程序有计划地逐步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提高全市森林覆盖率。采取科学的经营管理措施,调整林木树种结构,提高森林质量,森林的生态功能将明显增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的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园地发展充分利用山、丘、坡、岗地和小流域治理等有利因素,改造现有老化、残次园地,调整园地布局,发展区域特色果林产品。 既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和防治水土流失,又有利于发展特色经济。规划期间,园地建设主要以果园、茶园为主,以优化品种结构为重点,因地制宜建立宜城市特色品牌。20第二节 城乡建设用地布局根据
36、“统筹城乡、集聚建设”的指导思想,引导农民向中心村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镇集中,合理调整城乡用地布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城市空间结构上,重点以市区为中心,以国道、省道和襄荆高速公路为轴线,以小河、雷河、郑集、板桥店、刘猴等小城镇为骨干,以王集、流水、孔湾等一般小城镇为依托,建设“10 分钟经济圈”,形成辐射和带动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宝塔型”城镇网络体系。按照“沿江沿路,强化核心,构筑支点”的城镇空间发展思路,布局重点城镇,强化中心城区的集聚、辐射带动能力,构建“一主一副,两翼三轴”的城镇建设空间格局。一主:以主城区为主,落实城市战略规划框架建设,加快推进滨江新区、鲤鱼湖新区建设,与
37、主城区组团发展,适度跨江向南营发展。一副:以小河镇为县域副中心,以小河临港物流园和现代高效农业为特色,全面深入实施宜城市小河镇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镇试点方案,建成“襄宜南一体化”重要节点城镇。两翼:以雷河镇为核心,发挥产业聚集优势,建成带动西部地区发展的一翼;以王集为核心,发挥毗邻东津新区的区位优势,建成东部地区发展的一翼。三轴:依托 207 国道、襄荆高速、焦柳铁路、太(原)南(宁)高铁、蒙华铁路为主的南北发展轴,连接襄阳、荆州;依托宜东快21速通道对接襄阳东外环的发展轴,连接襄阳东津新区;依托 346 国道和麻竹高速的东西发展轴,连接南漳和枣阳。农村居民点以建设和发展居民新村为重点,因地制宜
38、改造旧村庄,集并零散农村住户,迁腾空心村,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基本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格局。第三节 生态建设用地空间布局以绿色发展为主线,划定生态红线,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宜城“两屏一廊”生态安全空间格局,即长北山生态屏障、石圣山生态屏障、汉江沿江生态长廊三个市级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按照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定位,不断优化景观生态格局,布局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项目,彰显宜城生态特色。坚持保护优先,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建立完善自然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和农村生态系统的保护体系,提高生态系统的涵养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严格控制
39、监管生态功能区内的城镇化、工业化开发,突出做好控制水土流失、保障饮用水源安全、保护湿地资源、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保障工作。采取生态功能分区保护方式,对维护全市生态良性循环具有重要作用的自然资源、滩涂沼泽、文物等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自然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差、生态状况相对脆弱、自然功能不宜改变、不适宜大规模集聚产业和人口的重点保护地区(包括风景名胜区、交通线两侧的绿地以及泄洪区、滞洪区等)实行强制性保护。自然22生态与环境保护建设的重点主要分布在汉江水域、蛮河流域、百里长渠及东、西部成片林地等区域,此外还包括全市所有的生活生产水源。同时实施小康农村建设和环保行动,85%的乡镇达
40、到环境优美乡镇的要求。第四节 基础设施用地布局规划期内,宜城市交通运输将着力优化交通经济结构,转变交通发展方式,发展低资源占用、低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低使用成本的综合交通运输方式,构建网络完善、结构合理、优势互补、衔接紧密、信息共享、便捷通畅、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期内,将以“四纵三横”、二大循环建设为主要内容。以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建设为中心,坚持兴利除害相结合,防汛抗旱并举,科学规划,依法治水。对现有大中小型水库进行加固,对汉江堤防进行整治,初步形成较完善的防洪、防水为中心的水利保障体系。此外,培育壮大水电产业,规划期内,将启动汉江雅口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充分利用城网、农网改造成
41、果,进一步完善优化电网结构。23第六章 土地用途分区与管制第一节 土地用途分区根据宜城市土地资源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空间布局及土地利用调控措施的要求,按照有利于统筹区域生产力布局和经济布局,有利于统筹城镇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实行分类指导区域土地利用、保持土地利用方向和调控措施相对一致性原则,将全市土地划分为基本农田保护区、一般农地区、城镇(村)建设用地区,独立工矿用地区、风景旅游用地区、林业用地区和其他用地区。其中,农业用地区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一般农地区、林业用地区 3个二级区;建设用地区包括城镇村建设用地区及独立工矿用地区等2 个二级区;生态保护区包括风景旅游用地区和其他用地区等
42、2 个二级区。一、农业用地区1、基本农田保护区全市共划定基本农田区面积 86794.18 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41.06%,集中分布在郑集、板桥店和流水等乡镇。属于质量及生产能力高、生产条件好、集中连片的耕地集中分布区,是宜城市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2、一般农地区该区面积约 32478.35 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 15.33%,主要指用作耕地、园地、畜禽水产养殖地和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村道24路、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及其他农业设施等需要而划定的土地区域。包括部分一般农田及规划确定的宜耕、宜园后备土地资源及其他类型的零星土地。3、林业用地区该区面积 55088.32 公顷,占全市土地的 26
43、.04%。主要在河东、河西的丘陵地区,以板桥店、流水、刘猴为最多,中部岗地有少量经济林分布,汉江平原主要以意杨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和护岸林。不包括坑旁、渠旁、路旁及街边的绿化林。二、建设用地区1、城镇村建设用地区该区面积 19674.27 公顷,占全市土地的 9.31%。主要包括宜城市现有城镇、集镇和中心村建设用地,规划期间新增的城市建制镇、集镇和中心村建设发展用地,以及附属于城镇和村镇的开发区、工业小区、新型社区等现状及规划建设用地。2、独立工矿用地区该区总面积约 481.95 公顷,占市域土地面积的 0.23%。主要是指独立于城镇村之外的采矿地及其他独立建设用地发展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三、生
44、态保护区1、风景旅游用地区该区是指具有一定浏览条件和旅游设施,为人们进行风景观赏、休憩、娱乐、文化等活动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面积约 286.84 公25顷,占全市土地的 0.14%。主要包括汉江以西的古楚都文化旅游区、蛮河风光、刘猴镇石圣山生态风景区及汉江以东的莺河娱乐度假旅游区、流水镇旅游区(十里赤山、落花潭温泉风景区)等。2、其他用地区该区总面积 16693.36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7.89%,是指除可开垦区以外的其他土地,包括暂时不能开发的裸土地、裸岩、砂砾石地以及军事、监教、宗教、殡葬等特殊用地。主要分布于鄢城、小河、刘猴、流水、王集、郑集、南营等镇(办事处)。第二节 土地用途分区管制规则一、农业用地区管制规则1、基本农田保护区(1)该区是保障粮食安全的特殊区域,主要用作基本农田和直接为基本农田服务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及其他农业设施建设。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基本农田进行其他用途建设。(2)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耕地未经批准不得转变用途,鼓励区内其它用地转为基本农田或为基本农田服务的用地。对影响农业生产的现状建筑物和构筑物规划期间必须实施搬迁,并及时进行环境的修复和复垦。对现状农村居民点、独立工矿等零散的建设用地鼓励搬迁整理,及时复垦为耕地,确实不能复垦或调整的,可保留现状用途,但不得扩大面积。(3)除经国家和省人民政府批准的能源、交通、水利、军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