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平乡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方案.doc

上传人:涵涵文库 文档编号:2716025 上传时间:2018-09-25 格式:DOC 页数:56 大小:201.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乡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平乡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平乡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平乡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平乡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枣 庄 市 峄 城 区 土 地 利 用 总 体 规 划(2006-2020 年)调 整 完 善 方 案峄 城 区 人 民 政 府二 一 七 年 一 月枣庄市峄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 年)调整完善方案前 言枣庄市峄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以下简称“规划”)自审批后即作 为地区土地利用纲领进 入实施阶段并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和管理的政策措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逐步得到落实,控制和引导土地利用的成效日益显现,规划的权威性初步确立。作为地区重要的发展指导性规划之一,本轮规划强调了耕地保护意识、 资源节约意识、统筹协调用地意识与求真务实的规划管理措施

2、意识,在土地利用引导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规划编制阶段确定的规划用地布局等与新形势的不适应性逐渐显现,影响了规划实施效果,如果继续以现行的规划用地布局执行规划,会对全区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一定束缚,导致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与规划目标发生偏离,所以对规划进行调整完善。本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进行,旨在于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保护优先、节约集约、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上下协调、有序推进的基本原则,依据土地调查和规划实施评估结果,调整完善规划主要目标和指标,进一步强化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完成“三线”划定,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紧紧围绕规划目标

3、、任务和重大项目安排,在建设用地规模的安排和布局调整、生态 退耕和基本农田布局调整以及保护任务核减等方面,重点突出、统筹兼 顾,保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实现。保障稳增长、促改革、调结 构、惠民生各项政策措施落地,保障峄城区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对规 划进行调整完善,特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方案。枣庄市峄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 年)调整完善方案本次调整完善基期年为 2014 年,目标年为 2020 年,调整范围为峄城区行政区划实际管辖范围,土地总面积 63680.23 公顷。枣庄市峄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 年)调整完善方案目 录第一章 规划调整完善背景

4、 .1一、自然地理概况 1二、经济社会情况 2三、土地利用现状及特点 3四、现行规划实施评估情况 5五、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7六、规划实施面临的形势 9七、调整完善的必要性 10第二章 规划调整完善总则 11一、规划调整完善目的 11二、指导思想 11三、规划调整完善原则 11四、规划期限与范围 12五、规划调整完善依据 12六、规划调整完善任务 13第三章 规划目标调整 15一、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 15二、规划调整完善指标调整情况 16第四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 18一、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8二、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20三、新增建设用地压覆矿产情况 21第五章 空间管制布局调整 22

5、一、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划定情况 22二、城镇开发边界划定 23三、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情况 24枣庄市峄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 年)调整完善方案I四、建设用地管制分区情况 26第六章 土地利用重点项目安排 29一、交通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项目 29二、水利、能源重点建设项目 29三、民生类重点建设项目 30四、港航重点建设项目 30第七章 土地综合整治 31一、土地整理复垦开发 31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33第八章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调整 35一、发展目标与方向 35二、中心城区现状分析 35三、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36四、规划调整方案 37第九章 省批镇(街道)土地利用调控

6、 39一、省批镇(街道)的土地利用方向 39二、坛山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情况 39三、吴林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情况 42四、榴园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情况 44第十章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48一、 继续强化法律手段,健全规划实施的法规体系 48二、切实落实经济保障,完善规划实施的激励措施 49三、 积极运用社会手段,营造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 50四、勇于探索新型模式,创新规划实施的方法理念 50枣庄市峄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 年)调整完善方案0第一章 规划调整完善背景一、自然地理概况1、地理区位峄城区位于山东省枣庄市中南部,京杭运河北岸,为山东省南大门。地

7、处东经 11723-11749,北纬 3434-3451之间,东与苍山县毗邻、西南与微山县接壤,北、西、南三面分别 与本市的市中区、薛城区和台儿庄区相连。境内东西最长处 41 公里,南北最宽处 31 公里,全区土地总面积 63680.23 公顷。峄城区为东部沿海和西部内陆的过渡地带,东邻日照沿海港口和京沪高速公路,西靠京沪铁路,有“黄金水道 ”之称的京杭大运河在南部穿过,京沪高速铁路、京福高速公路、 206 国道纵贯南北,枣临高速公路横穿东西,区域内水陆交通便利,区位条件优越。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鲁南经济带区域发展的带动下,峄城区作为山东省南大门的重要节点城市,其区位特色和优势将更加突出,综

8、合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2、自然资源峄城区地处鲁中南山地丘陵与淮北平原的衔接带上,在地貌分类上既有丘陵,又有平原。在不同营造力的作用下,本区地貌在成因上形成三种类型:流水地貌、岩溶地貌、构造地貌。土壤类型分为 3 个土类, 7 个亚类 ,17 个土属,46 个土种。峄城区地 处鲁中南山地丘陵与淮北平原的衔接带上,地貌类型多样,有丘陵,也有平原,不典型也不集中。全区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土壤 类 型以褐土为主,广泛分布枣庄市峄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 年)调整完善方案1辖区内,占土地面积的 68.3%;其次为砂姜土,占土地面 积的 26.5%,主要分布在辖区南部;棕壤土面积最少

9、,占土地面积的 5.2%,主要分布在榴园镇北部、峨山镇东部和西南部。峄城区的气候属暖温带季风性气候区。四季分明,季风明显,雨热同季。因受黄海气候的影响,东风较多,但大陆海洋性气候不够典型。降水较为 充沛,年平均降水量 872.9 毫米。全区河流属淮河流域运河水系。运河北岸支流以峄城大沙河为界,河西属南四湖湖东地区,河东属邳苍地区。地面径流方向总的是自北向南,境内主要河流有韩庄运河、峄城沙河、一支沟、三支沟、四支沟、周营沙河、阴平沙河、新沟河、陶沟河九条。二、经济社会情况峄城区下辖 5 个镇 2 个街道(坛山街道、吴林街道、古邵镇、阴平镇、底阁镇 、榴园 镇、峨山镇),共 343 个行政村。根据

10、峄城区统计局统计年鉴, 2014 年全区总人口为 39.59 万人,其中农村人口 26.92 万人,城镇人口 12.67 万人,全区人口密度为 622 人/平方公里。2014 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 158.93 亿元,同比增长 8.7%;实现地方财政收入 4.92 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145.94 亿元,增长 19.8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28202 元,增长 8.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14810 元,增长 11.9。农业以石榴、蔬菜、桑蚕、畜牧为重点的产业化体系初步形成,是全国重要的石榴和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工业上形成了以煤电、建材、纺织、 农副 产品深加工、机械电子、陶瓷

11、等支柱产业为主导,同时拥有玻璃、食品、医疗器械、造纸等门类齐全的新型工业化体系;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冠世榴园、古运荷 乡”为核心的峄枣庄市峄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 年)调整完善方案2城区旅游产业底蕴深厚,兼有山水灵气、民俗风情、人文宗教、传统工艺。三、土地利用现状及特点1、土地利用现状根据规划和峄城区 2014 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汇总统计出峄城区土地利用现状。2014 年峄城区土地总面积为 63680.23 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 48470.02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76.11%;建设用地面积 9203.03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14.45%;

12、其他土地面积 6007.18公顷,占土地 总面积的 9.43%。农用地中耕地面积为 37001.03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58.10%,均匀分布在城区之外的镇;园地面积为 1528.19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2.40%,主要分布在榴园镇北部,为万亩榴园;林地面 积为 3884.68公顷,占土地 总面积的 6.10%,多为村庄附近的疏林地;其他 农用地面积为 5973.99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9.38%,全区各处均有分布。建设用地中城镇用地面积 1525.99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40%,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及各镇镇政府 驻地;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为 5691.32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

13、的 8.94%;采 矿用地面积 340.15 公顷,占土地 总面积的 0.54%;交通水利用地面 积为 1589.94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2.50%;其他建设用地面积为 55.63 公顷,占土地 总面积的 0.09%。其他土地中水域面积 1520.58 公顷、自然保留地面积 4486.60 公顷,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 2.39%、7.05%。水域主要是河流水面,包括大沙河、新沟河等;自然保留地主要分布在峄城区北部及西部地区。枣庄市峄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 年)调整完善方案32、土地利用现状特点(1)土地利用结构中,耕地为主体峄城区是枣庄市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蔬菜生产基地,峄

14、城区耕地在土地利用结构中占据主体地位,具有总规模大、布局集中连片的特点,峄城区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 58.10%。(2)土地利用类型丰富,但土地利用率区域差异明显峄城区地貌类型多样,丘陵、平原以及滩涂交错分布,农、林、渔各业用地丰富。但土地利用率区域差异明显,平原与丘陵地区呈鲜明对比。(3)农村居民点用地占建设用地比重大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偏大,全区建设用地总规模 9203.03 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 14.45%,其中农村居民点用地面 积为 5691.32公顷,占全区建设用地总规模的 61.84%,农 村居民点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重较大。(4)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规划至 2014 年

15、,峄城区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工矿用地需求量保持较高水平;另一方面,峄城区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由此需要相当规模的新增建设用地周转支撑。由于受新增建设用地约束性指标限制,峄城区可供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各项建设用地的供给面临巨大压力。枣庄市峄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 年)调整完善方案4四、现行规划实施评估情况1、现行规划主要控制指标根据规划,至 2020 年上级下达峄城区各项调控指标如下:全区耕地保有量不低于 37942.25 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35413.30 公顷。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 9098.93 公顷以内,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 7

16、512.33 公顷以内,城镇工矿用地规模控制在2837.30 公顷以内,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规模控制在 1586.60 公顷,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 811.16 公顷之内,其中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639.21 公顷,新增建设占用耕地 581.64 公顷,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 574.50 公顷,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挂钩)规模 810.00 公顷。2、耕地保有量与补充耕地情况规划实施至 2014 年,峄城区的现状耕地保有量为 38581.80 公顷,比 2020 年规划指标多 639.67 公顷,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面积 428.53 公顷,比 2020 年规划指标低 153.11 公顷,执行情

17、况良好,较好的完成了上级下达指标。峄城区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补充耕地量为 292.86 公顷,比 2020 年指标少 817.96 公顷,在今后继续推行土地整治相关政策、合理引导资金投入的前提下,以保证土地整治补充耕地指标的完成。3、基本农田保护情况规划实施至 2014 年,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 35516.02 公顷比 2020 年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多 102.72 公顷,达到了上级下达的指标要求。但仍需继续实施基本农田保护措施,严格确保 2020 年规划指标枣庄市峄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 年)调整完善方案5的完成。规划期内要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护管理,严禁随意占用基本农田,确保基

18、本农田保护指标的落实。4、建设用地指标执行情况(1)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情况规划实施至 2014 年,峄城区建设用地总面积为 9203.03 公顷,比 2020 年建设用地总规模规划指标高 104.10 公顷。(2)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情况规划实施至 2014 年,全区城乡建设用地总面积为 7557.46 公顷,比 2020 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规划指标高 45.13 公顷。(3)城镇工矿用地规模控制情况规划实施至 2014 年,全区城镇工矿用地总面积为 1866.14 公顷,比 2020 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规划指标低 971.16 公顷。(4)新增建设用地占各地类情况规划实施至 2014 年,峄

19、城区新增建设用地总面积为 724.14 公顷,与 2020 年控制指标相比剩余 87.02 公顷;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规模 632.07 公顷,较 2020 年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规模控制指标剩余 7.14 公顷;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面积 531.33 公顷,较 2020 年新增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剩余 50.31 公顷。从执行效果来看,2010-2014 年全区建设用地各主要 预期性指标和约束性指标均得到很好的执行,可见峄城区规划期间控制建设用地增加和新增建设占用耕地成效显著。各项建设用地剩余指标将有效用于今后的城乡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但分析其建设用地总规模和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已超出指标,主

20、要原因是部分拆除村庄没有实施。枣庄市峄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 年)调整完善方案65、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情况规划实施至 2014 年,峄城区城镇工矿总面积为 1866.14 公顷,城镇人口为 12.67 万人,得出 2014 年人均城镇工矿用地面积 147.28 平方米,较 2020 年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指标大 42.71 公顷。6、重点建设项目实施情况2010-2014 年,规划执行期间,峄城区已完成重点 项目 11 个,总规模 309.50 公顷,均已施工完成。其中能源类项目 1 个,为山东丰源通达电力有限公司发电项目;交通类项目 3 个,包括世纪大道、枣临铁路、枣临 高速;

21、水利类项目 1 个,为东郊水厂建设项目;电力类项目4 个,包括 110KV 峨山 变电站、110KV 底阁输变电工程、220KV 文峰变电站、榴园 变电站;其他类项目 2 个,包括榴园汽车站、福兴集团。五、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建立资源环 境承载能力 监测预警机制,对水土资源、 环境容量和海洋资源超载地区实行限制性措施”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 十二五”期间,峄城区的经济发展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资源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破坏,为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构建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检测预警制度体系,形成有针对性的国土空间开发引导和管控政策机制,全面促进

22、资源节约利用、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枣庄市峄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 年)调整完善方案71、建设用地承载力以现状人均建设用地规模作为社会发展的人均建设用地标准。2014 年峄城区人均建设用地标准为 232.48 平方米/人,以此作为参考得出适宜建设空间可承载的人口容量,利用人口、建设用地规模质检的相互关系,在保持现有生产力水平和资源利用水平条件的情况下,根据可承载的建设用地规模,测算可承载的人口。经计算,峄城区建设用用地最多可承载 66.67 万人。2、耕地资源承载力(1)耕地开发利用承载状态判断通过开展耕地资源开发利用基础评价工作,全面摸清可开垦土地

23、、可复垦工矿废弃地等农用地后备资源的面积、类型和分布情况。评价方法依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规定。结合地域特点,确定当地人均耕地生产能力预警阈值。对比分析实际人均耕地生产能力阈值之间的关系,确定耕地开发压力状态指数。峄城区 2014 年剩余耕地后备资源面积为 818.50 公顷,得出耕地开发强度为 0.98。峄城区 2014 年粮食总产值 30.16 万吨,以此推算人均耕地生产能力为 2.38 吨。最终计算得出,耕地开发压力状态指数为 0.19,耕地开发利用为可载。(2)粮食承载力计算参考相关机构对我国未来人口消费的膳食结构及营养水平分析的相关结果,初步将人均消耗粮食为 400 公斤,峄

24、城区 2014 年粮食枣庄市峄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 年)调整完善方案8总产值 30.16 万吨,计算人均粮食量为 7618 公斤,完全能够满足峄城区对粮食的需求。3、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水资源承载力是指某一区域在特定历史阶段的特定技术和省会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以维持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当地水资源系统可支撑的社会经济活动规模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峄 城区水资源主要有两个部分,根据气象部门数据,峄城区平均降水量为 872.90 毫米,全区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 1.72 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 8194 万立方米,地下水 9006 万立方米。根据人均耗水量和经济社会

25、用水量,峄城区人均耗水量为 300 立方米,根据计算结果,2020 年峄城区水资源可承载人口大约为 57.33万人。六、规划实施面临的形势枣庄市已被列入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两大国家级规划,预期未来五年将获得更多的国家政策支持。山东省“ 西部经济隆起带”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枣庄市立足鲁苏豫皖四省相邻地带区位优势,加快集聚先进地区生产要素,加速打造“转 型升级和 经济文化融合发展高地 ”。峄城区作为枣庄市中心城区的核心组成部分,将通过资源型城市转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对接,实现与全市资源和要素的共建共享。“十三五”期间,峄城区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

26、一些矛盾和问题:峄城区经济总量偏小,大企业大项目相对偏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项目后续支撑乏力,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任务十枣庄市峄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 年)调整完善方案9分艰巨;经济发展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资源型产业占比过重,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较小,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还需加快;资源、能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财政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还需要付出艰辛努力,转变职能、改进作风还需要不断加快推进,经济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七、调整完善的必要性虽然规划在执行过程中得到了正确落实,规划目标和管理措施得到逐步推进, 规

27、划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划实施期间, 编制阶段未预见的重大产业项目、民生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等不断落户辖区内,规划编制阶段确定的规划用地布局等与新形势的不适应性逐渐显现,影响了规划实施效果,如果继续以现行的规划用地布局执行规划,会对全区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一定束缚, 导致 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与规划目标发生偏离。因此,为适应峄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满足峄城区大园区大产业战略、港航产业、工业聚集区建设、绿色产业发展、城 镇化 进程推进的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需要,建议对规划进行调整完善,优化用地布局,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农村向社区发展以及旅游服务业等绿色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居民

28、点用地和城镇工矿用地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优化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提高规划与全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适应性。枣庄市峄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 年)调整完善方案10第二章 规划调整完善总则一、规划调整完善目的为了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保护优先、节约集约、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上下 协调、有序推 进的基本原则,依据土地调查和规划实施评估结果,调整完善规划主要目标和指标,进一步强化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完成“ 三线”划定,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紧紧围绕规划目标、任务和重大项目安排,在建设用地规模的安排和布局调整、基本农田布局调整以及保护任务

29、核减等方面,重点突出、统筹兼 顾,保障区域 经济社会 发展战略的实现。保障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各 项政策措施落地,保障峄城区社会经济稳定发展。二、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 发展理念, 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政府、市政府决策部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合理调整耕地、基本农田和建设用地等规划主要指标,着重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强化规划管理和用途管制,加快生态

30、文明建设,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三、规划调整完善原则1、评估前置原则枣庄市峄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 年)调整完善方案11规划实施评估是规划调整完善的前提和基础。2、合理调整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原则依据上级下达指标对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进行核减,依据各乡镇实地情况,合理下达分解指标。3、合理调整建设用地规模的原则将上级下达追加指标合理用于重点项目建设以及各项民生建设,合理确定各项建设指标。4、调整完善方案数据与规划数据库数据一致的原则规划调整完善成果应保持文本与数据库一致,在用地审批、用地预审、 规划修改与调整等,都要依据规划数据库进行审查。5

31、、坚持优化配置的原则规划调整完善涉及的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对用地布局进行调整优化,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 态用地空 间,其目标应比规划调整完善前趋于合理、优化,科学配置用地。6、公众参与原则要充分听取社会公众意见,进行风险、可行性评估,举行听证,充分论证,调 整完善方案应按程序进行公示。四、规划期限与范围现行规划期限为 2006 年至 2020 年。本次规划完善,基期年为2014 年,范 围为峄城区行政区划实际管辖范围,土地总面积 63680.23公顷。五、规划调整完善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枣庄市峄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 年)调整完善方案122、基本农田保护

32、条例;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部令第 43 号);3、关于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2 号);4、关于规划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心城区规模边界调整工作的函(国土资规函20145 号);5、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省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用地规模边界调整有关事项的通知(鲁国土资发201334 号);6、关于严格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的意见(鲁国土资发2013116 号);7、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指标调整的通知(鲁国土资发201610 号);8、关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指标调整的通知(枣国土资发201623 号);9、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

33、制规程(TD/T1024-2010);10、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 (TD/T1021-2009)10、枣庄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11、枣庄市峄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12、枣庄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年);13、枣庄市峄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六、规划调整完善任务1、合理调整完善规划目标和控制指标枣庄市峄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 年)调整完善方案13根据枣庄市确定的峄城区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建设用地总规模指标, 优化用地结构和布局。综合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规划剩

34、余空间情况,统筹安排中心城区、各园区(开发区)和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的规划建设用地规模和布局,优化建设用地比例结构,促进结构调整和发展转型。2、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增强中心城区集聚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加速小城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成,形成有序的现代城镇体系。适 应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结合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促进农村农民住宅向集镇、中心村集中。合理调整产业用地结构,保障水利、交通、能源等重点基础设施用地,优先安排社会民生、扶贫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国家扶持的健康和养老服务业、文化产业、旅游业、生 产性服 务业发展用地等。推进农村整治挖

35、潜,以“ 小范围集聚,不背井离乡 ”为基调,加快农村新兴社区改造、新农村建设。3、完成“三线”划定结合规划调整完善,统一部署,根据调整后的规划主要指标和用地布局,与各相关部门探讨,研究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结合“三 线” 划定,积极探索完善有利于各类空间规划协调衔接的工作路径、编制规范和协作机制,着力解决各相关规划科学性不强、衔接不够、执行不力等关键性问题,为完善土地用途和国土空间管制制度打下基础。枣庄市峄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 年)调整完善方案14第三章 规划目标调整一、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1、经济发展趋势按照“以水为轴 、东西拓展

36、、向北靠拢”的城市发展方向,以建设“生态旅游新 峄城” 为目 标,不断提高 产业承载能力和发展竞争力,推进产业布局、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和谐发展。依托“经济开 发区、机械装 备工业园、台湾工 业园、沿运经济带、仙山经济带” 五个经济 板块,加快推进全区企 业转方式、 调结构步伐,同时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机械制造、玻璃、玩具纺织服装、陶瓷等产业,培育 发展新 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为资源城市转型提供产业支撑。2、社会发展趋势合理设置主体功能区、加快建设特色精品城镇、统筹城乡协调

37、发展,抓住全省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机遇,深入推进“ 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各打各的优势仗,各出各的特色牌,加速古邵吨粮基地、榴园石榴基地、底阁桑蚕基地、坛山蔬菜基地、阴平大枣基地、吴林草莓基地、峨山核桃基地规模膨胀,推动镇域经济加快发展。根据“峄城区十三个五年纲要” 中相关内容, 预计到 2020 年,区域总人口达到 40.69 万,城镇人口 21.31 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300亿元,城镇 化率为 47%。区域总人口主要根据 历年增长情况进行推算,枣庄市峄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 年)调整完善方案15城镇人口主要根据自然增长率以及通过增减挂钩等项目,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

38、移而增加的城镇人口,获益人口达到 5 万余人。二、规划调整完善指标调整情况根据枣庄市下达的指标文件,通过调整完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及建设用地总规模等规划主要控制指标,调整基本农田布局,依据峄 城区经济发展需求,以节约、集 约 用地为原则,合理落实建设用地规模,使峄城区土地利用布局更加合理和完善。本次调整完善规划目标和指标调整重点是调整 2020 年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目标,并适当调整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指标。上级依据峄城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人口增长、规划剩余空间、各类产业及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和土地节约集约等情况结合峄城区 2014 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对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做

39、出如下调整:1耕地保有量本次调整完善将耕地保有量由 37942.15 公顷调整为 36931.00 公顷,核减 1011.13 公顷,比 2014 年现状少 70.00 公顷。2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本次调整完善将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由 35413.30 公顷调整为33759.00 公顷,核减 1654.30 公顷,比 2014 年现状少 1757.02 公顷。3建设用地总规模本次调整完善将建设用地总规模由 9098.93 公顷调整为 9262.54公顷,增加 163.61 公顷,比 2014 年现状多 59.51 公顷。4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本次调整完善将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由 7512.33 公顷调整为76

40、80.00 公顷,增加 167.67 公顷,比 2014 年现状多 122.54 公顷。枣庄市峄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 年)调整完善方案165城镇工矿用地规模本次调整完善将城镇工矿规模由 2837.30 公顷调整为 2980.00 公顷,增加 142.70 公顷,比 2014 年现状多 1113.86 公顷。6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规模本次调整完善将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规模由 1586.60 公顷调整为 1582.54 公顷,减少 4.06 公顷,比 2014 年现状少 63.03 公顷。7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本次调整完善将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由 811.16 公顷调整为 974.77公

41、顷,增加 163.61 公顷,比 2014 年多 250.63 公顷。8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规模本次调整完善将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规模由 639.21 公顷调整为947.94 公顷,增加 308.73 公顷,比 2014 年多 315.87 公顷。9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本次调整完善将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由 581.64 公顷调整为871.15 公顷,增加 289.51 公顷,比 2014 年多 339.82 公顷。10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本次调整完善将人均城镇工矿用地由 104.57 平方米调整为145.00 平方米,增加 40.43 平方米,比 2014 年少 2.28 公顷。11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

42、潜(挂钩)指标本次调整完善未对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挂钩)指标进行调整,保持在 810.00 公顷。枣庄市峄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 年)调整完善方案17第四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一、土地利用结构调整1、农用地调整(1)耕地利用布局调整情况耕地资源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物质条件,是生命线,它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变化必将影响到粮食安全的波动,从而影响到粮食有效供给及粮食安全水平,所以保证一定数量的耕地面积是实现峄城区粮食安全的关键。2014 年耕地面积为 37001.03 公顷,本次调整完善耕地面积由37942.15 公顷调整为 38062.07 公顷,比现状多 1061.04

43、 公顷,至 2020年期间,耕地保护任务依然很严峻。按照“整体 稳定、局部调整”的原则,减少耕地保护和未来建设发展的冲突,使耕地保护真正得以落实,同时为建设发展也留有空间。在保持耕地布局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对农业基础设施完善、质量好、集中连片的耕地进行重点保护和整治。(2)园林地布局调整情况峄城区合理调整园、林用地,优化园地和林地布局,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 化发展。 调 整前园地为 2329.89 公顷,林地为 4150.41 公顷。调整完善后,园地面积达到 1419.77 公顷,减少 910.12 公顷;林地面积达到 3833.01 公顷,减少 317.40 公顷,主要为部分原规划林地退回未利

44、用地。(3)其他农用地调整峄城区推进水产等养殖业,结合农田开发整理,优化沟渠、农村道路等其他农用地的结构与布局。调整前其他农用地面积为 5317.33枣庄市峄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 年)调整完善方案18公顷,调整完善后,其他农用地面积为 5674.64 公顷,增加 357.31 公顷。2、建设用地调整结合峄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用地的需求,对建设用地布局进行优化调整。在方案确定过程中,峄城区严格遵循规划调整完善的相关原则和规定,对拟调整区域进行实地调查,并与城建和规划相关部门、村民代表进行多次协商,确保了本次规划调整完善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通过优 化调整建设用地布局,有效缓解

45、规划后期中心城区,园区,重点建设项目的发展等用地困难的问题。(1)建设用地总规模调整调整前建设用地总规模为 9098.93 公顷,调整完善后,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 9568.41 公顷以内,增加 469.48 公顷。(2)城乡建设用地调整调整前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为 7512.33 公顷,调整完善后,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 7737.60 公顷以内,增加 225.27 公顷。(3)城镇工矿用地调整调整前城镇工矿用地规模为 2837.30 公顷,调整完善后,城镇工矿用地规模控制在 3037.64 公顷以内,增加 200.34 公顷。(4)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调整调整前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规模为

46、1586.60 公顷,调整完善后,城镇工 矿用地规模控制在 1830.81 公顷以内,增加 244.21 公顷。枣庄市峄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 年)调整完善方案193、其他土地调整调整前其他土地规模为 4841.52 公顷,通过新增土地开发项目,调整完善后,其他土地规模为 5121.83 公顷,增加 280.31 公顷。二、土地利用布局优化1、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1)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应按照点轴发展规律,形成城镇紧凑发展、工业园区集中发展、农村居民点集聚发展的土地利用格局;(2)城镇新增用地,在统筹利用存量土地的基础上,依托现有城镇及基础设施,少占耕地和水域,避让基本农田

47、、地质灾害危险区、蓄滞洪区和重要的生态环境用地;(3)农村居民点新增用地,应用于中心社区建设,可与旧村整理缩并相挂钩,控制自然村落的无序扩张,促进农村居民点适度集中;(4)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内部结构与布局,协调内部生产、生活、生态用地,控制生产用地空间、保障生活用地空间,提高生态用地空间。2、拓展城乡生产和绿色空间(1)在调查评价基础上,按照土地适宜性合理确定园地、林地、水产养殖地等用地的规模和布局;(2)根据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潜力,按照土地适宜性合理安排农、林、 渔的用地布局;(3)充分发挥园地等农用地的生产、生态、景观和间隔的综合功能,拓展绿 色空间。在城市组团之间保留连片、

48、大面积的农地、水面、山体等绿色空间;枣庄市峄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 年)调整完善方案20(4)将生态网络建设与风景名胜区(万亩榴园、古运荷乡湿地公园)、坛山森林公园等现有自然保护管理体系相结合,形成多样化的绿色生态空间。3、构建土地利用景观风貌(1)稳定具有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观用地,顺应自然地貌形态,预 留乡土植物群落生长和培育的用地空间,有效保护合理利用自然景观资源,发挥自然景观用地的多重功能,构建良好的土地利用景观风貌;(2)根据景观风貌和视觉效果的要求,限制或引导各类土地利用类型和布局。交通沿线限制沿路建设,城乡建设用地集中布局,形成具有较高视觉质量或较高可视

49、度区域的景观风貌;耕地、园地、林地连片保护和利用,穿插合理分布,保证重要视点之间的视觉通廊开敞;安排土地整治区域,调整不合理土地利用类型和布局,实现景观修复和再造。三、新增建设用地压覆矿产情况跟矿产规划衔接,峄城区矿产资源主要分布于古邵镇南部运河北岸,本次新增地块主要用于城镇建设,分布于镇驻地周边,不存在压覆矿产情况。枣庄市峄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 年)调整完善方案21第五章 空间管制布局调整为维护国土开发利用秩序,健全土地规划体系,严格用途管制,本次规划调整完善中须划定国土空间开发三条底线。“三线” 具体指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生态保护红线。一、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划定情况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中,在国家下发基本农田基础上,根据本次调整后的基本农田保护任务,遵循优质耕地保护优先、数量质量并重的原则,将不符合基本农田条件、纳入生态退耕范围、已列入国家相关规划需占用和已批准占用的基本农田,以及行洪区内的基本农田调出;将城市周边和道路沿线容易被占用、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和应当划入而尚未划入基本农田的优质耕地,优先划入基本农田。在基本农田布局调整的基础上,按照集中连片的原则,充分运用永久基本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计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