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郑和下西洋予今人之启迪郑和研究2005 年第 2 期(总第 58 期)21郑和下西洋予今人之启迪林月恩“三征异域,抚夷安邦 ,遗像万年留瞻仰 ;保明尽忠,辅政治国,英灵千载永长存.“柬埔寨今磅湛市三保公庙此门联概括了郑和空前绝后的一生.郑和已矣,今人何为?启迪一,把握机遇,顺应潮流从中西历史之比较看,郑和下西洋(14051433)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转折点.公元初年至 1000 年,中国为汉唐时代,经济社会军事文化全盛,欧洲尚处于蒙蒙初开的“地中海时代“;1280 年,元朝方兴,欧洲步人中世纪,经济开始起步,至两宋无论是生产总值还是人均值仍与中国相差甚远,至郑和下西洋时期还不及中国,但已紧接其后
2、,跟随较近.如果这一时期明朝统治者能顺应历史潮流,改革弊政,对外开放,那么中国的经济是有可能继续发展的.但是,明王朝没有认识到或看到了而没有把握这一重大转折以及蕴藏其间的重大历史机遇.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至 1600 年,欧洲经济人均值首次超过中国,1700 年,总产值也超过中国.至 1820 年,中国是所谓“康乾盛世“, 但经济水平与欧洲,美国比 ,已差一倍,经过“ 明治维新“ 的日本也开始超过清朝 .机遇失,其痛大!此后,中国外忧内患,要么外敌入侵,兵荒马乱,不容发展;要么内政腐败,国是不堪,不能发展.直至 1949 年,新中国成立,我们才走上发展之路.发展为先,发展是
3、潮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当今,我们又面临着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分析形势,清醒地看到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紧紧抓住并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主动权,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世界的形势和潮流都要求全体中国人深刻领会,努力践行.启迪二,经济海洋,开发海洋.滚滚财源,出于海洋,巨大危险,也来自海洋.郑和以其毕生履惊涉险换来的真知告诫明成祖,也告诫后人,欲国家富强,必在经济上开发海洋,在军事上征服海洋,不可置
4、海洋于不顾.世界海权理论始祖,美国海军马汉将军在其名着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中指出:“在整个历史上,控制海洋(海权)是决定一个国家的领导地位和繁荣的主要因素,同时也常常是决定一个国家存亡的主要因素.“一个国家和民族,谁拥有海洋,谁就拥有发展的主动权,欧美海基列国是在 1820 年后进人大西洋和太平洋时代才真正崛起以至超过几千年的陆基强国中国,印度等.谁控制海洋,谁将立于不败之地,过去是,未来也必将是.水生万物,海者,水之至大.老子说:“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 几千年封建中国以耕读传家,以大陆立国.但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和兴盛莫不因之大江大河,黄河养育了汉唐宋,长江托起了元明
5、清.黄土文明的底色也有蔚蓝,只不过尘封太久.今天,我们以极高的规格纪念郑和下西洋 690 周年,既要在物质上开发海洋,22 郑和下西洋予今人之启迪利用海洋,更要在思想上重新唤醒国人的海洋意识,革除封闭保守,走向进取开放.邓小平同志教诲谆谆:“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也吃过这个苦头.恐怕明朝成祖时候,郑和下西洋还算是开放的.明成祖死后,明朝逐渐衰落,中国被侵略了.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二百年的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不开放不行.你不开放,再来个闭关自守,五十年要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肯
6、定不可能.“海洋是对外开放的主通道.神州万里江山托起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同是蓝色国土的广阔大海将伴随着未来中国腾飞.举目东望,自北而南漫漫海岸线外,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海海相连,台港澳在万顷碧波中熠熠发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从此起航.启迪三,科技人才,强国之本十五世纪初叶,郑和将军统率大小舰船200 多艘,水手通译官兵 28000 多人之庞大船队七下西洋,采用测深,对景和观测天象定位法,以及陆标,深浅和天文导航法等当时世界最尖端科技,先后抵达东南亚诸国并横渡孟加拉湾,阿拉伯海,红海直至东非,远航三十多国.直到二战后,西方才有如此规模的海上活动.卓越的造船与航海科技,再配以一流的航海人才和人才
7、管理是七下西洋一次比一次成功的先决条件.孙中山先生指出:“乃郑和竟能于十四个月之中而造成六十四艘之大船,载运二万八千人巡游南洋,示威海外,为中国超前轶后之奇举.至今南洋土人犹有怀想当年三保之雄风遗烈者,可谓壮矣.然今之中国人,借科学之知识,外国之机器,而造一艘三千吨之船,则以为难能,其视郑和之成绩何如?“西人李约瑟说:中国人被称为不善于航海的民族,那是大错特错了.他们在航海技术上的发明随处可见.坦普尔也说:如果没从中国引进船尾舵,指南针,多重桅杆等改进航海和导航的技术,欧洲绝不会有导致地理大发现的航行.在用人方面,远洋船队一二把手郑和,王景弘皆是太监,郑和甚至有阿拉伯血统,但明成祖一不怕丢脸面
8、,二不怕叛逃,太胆启用作为天朝上国的政治代表和商务代表,“耀兵异域 ,示中国富强 ,赍赐航海,以徕远人.“而在七下西洋中 ,郑和,王景弘更是惟才是举,只要有一技之长,便委以适当职务,“始则预行福建广浙,选取驾船民梢中有经惯下海者称为火长,用作船师.乃以针经图式付与领势,专一料理,事大责重“(西洋番园志 ),让千百个人施展才华的同时也推动着郑和船队“涉彼狂澜若赴通衢“.离开科技与人才就不会有此“超前轶后之奇举“.郑和下西洋之成功于后人很值借鉴.任何时代,科技与人才都是兴业之基,都是强国之本.“治天下者,惟以用人为本 ,其余皆枝叶耳.“ 雍正一生毁誉参半,但这一识见应是精当的,中国之大,群英荟萃,人才辈出.但常有猛料爆出,说做导弹的不如做茶叶蛋的,又说某西方大国牵动世界的征服太空计划之首席科学家是华人.众说纷纭中,颇堪深思.这里面,暴露了科技和人才大计中的两个问题:浪费和外流,而且有前因后果之联系.要做到“ 野无遗贤“ 难,但做到 “官无弃人,政无废事“ 是有可能的.人事人事 ,用人做事,而非因人设事.国家设官委职以用人,用人只为做事,如果不做事或无事做,自然无须用人,才有浪费以至外流.人应该用其长,取其能,而且还要用得是地方,是时候.才能人尽其才,各得其所,个人发展,事业兴旺,国家强盛.(作者系福建省纪念郑和下西洋 600 周年活动办公室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