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郑和下西洋与漳州郑和研究2005 年第 2 期【总第 58 期)59郑和下西洋与漳州陈自强郑和下西洋是人类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是我国古代外交史册中光彩夺目的一个篇章.拙文拟以明清时期漳州典籍为主要依据,介绍漳州地区若干与郑和下西洋相关的人与事,并进行必要的考证,梳理和分析.一,关于王景弘的籍贯与郑和同为正使,一道率领庞大远洋船队七下西洋的“王三保“ 王景弘是何地人氏?明万历元年 (1573 年)漳州府志卷 31“宁洋县“ 之“武勋“条载:“王景弘,集贤里香寮人 ,从太宗北征 ,后有拥立功.授其子宁南京锦衣卫正千户.“这条史料是迄今能相阅到的有关王景弘籍贯的最早的记述.宁洋县,“本龙岩县集贤里
2、,东西洋巡检司地,隆庆元年(1567 年),革巡检司,“ 分割龙岩县集贤里五图,延平府大田,永安县各三图“置县,隶漳州府 (同上).而明代龙岩县也隶漳州府.就明代的这种行政区划隶属关系来说,王景弘是漳州府人.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 年) 的宁洋县志载:“王景弘,集宁里人 (集宁里即原来的集贤里引者注),明永乐间随太宗巡狩,有拥立皇储功,恩赐嗣子王祯世袭南京锦衣卫正千户.“(1】,清雍正十二年(1734 年), 置龙岩州,辖龙岩,漳平,宁洋三县.因此,清乾隆三年(1738 年 )龙岩州志 也有关于王景弘的记述:“王景弘 ,龙岩集贤里人.后分属宁洋.永乐间随太宗巡狩,有拥立皇储功,赐嗣子王祯世袭
3、南京锦衣卫正千户.“卷 10“人物上?中官“其记述与康熙 宁洋县志 大同小异.这几条方志史料,为解开王景弘籍贯之谜提供了可信的依据.明万历元年编纂的漳州府志离郑和下西洋最终结束的时间只有 140年,其记载当有官家档案为依据.且成书时间离宁洋县的建置仅仅六年,可视为最早的宁洋县志.它比康熙宁洋县志早 125 年,比乾隆龙岩州志早了 171年.更珍贵的还在于:写明具体的山村一香寮.而比它晚一百多年的“县志 “,“州志“却未能记载.闽书有“香寮山 “条:“山极高大,可容十万人.邓茂七尝据之.上有紫云洞,绝顶有天台山.“( 卷三十 )时至今日,“香寮 “,“紫云洞“,“天台山“地名依存,位于今漳平市最
4、北端.1956 年,宁洋县建制撤消,双洋,赤水两乡划归漳平县.香寮村属赤水乡.1990 年,漳平撤县建市.后又改乡为镇.就今日的行政区划建置,可以确认王景弘是福建省漳平市赤水镇香寮村人.一位漳平友人告知,这一带居民所说的方言属闽南语系.王景弘确实是闽南人.王景弘,正是从漳州府走向世界的,从巍峨的山区走向浩瀚的海洋的!关于王景弘的业绩,一些学者已经作了相当深入,系统的研究,成果显着,笔者不再赘述.只想顺便对“三保之称谈点看法 .明清以来,许多史家断定“三保太监下西洋“ 之“三保(宝“是指郑和.如明史?郑和传载:“ 郑和 ,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 在世人中,一提起“ 三保太监下西60 郑和
5、下西洋与漳州洋“, 也往往自然想到郑和. 但从闽南历史文献或以闽南人居多的台湾文献来看,更多提及的是王三保,即王景弘;但又不直书王景弘,而是尊称之“王三保“. 清康熙年间的两部台湾府志首任知府蒋毓英编纂的台湾府志和福建分巡台厦道高拱乾主纂的台湾府志均收录了与王三保有关的“故老传闻“ 四则 .明代至清初 ,东渡台湾的大陆移民大多数来自闽南,而其中又以漳州籍居多;因此,“ 故老传闻“ 当源自以漳州籍居多的闽南移民.清乾隆年间,曾侨居爪哇岛的漳浦县人程日价和龙溪县人王大海先后撰写噶喇吧纪闻和海岛逸志.前者在“拾遗“ 中收录了“ 三保石 “的传说 ,后者在卷二 “人物考略“ 所记第一人就是王三保,另有
6、几处提及王三保.早在元末明初,爪哇岛就有许多华人寓居,其中以漳泉人居多;郑和下西洋后,有更多的闽南人寓居爪哇岛.因此.两书中所记述的有关王三保的传闻,当源自以漳州籍居多的闽南华侨.清雍正年间,同安人陈伦炯着的海国闻见录记录南洋华侨有关王三宝的传闻三则.上述.皆称“三保( 宝)“而非直日“景弘 “这个现象值得探究.我认为,它至少说明二点:一者,“三保(宝“非郑和之专有别号.在明代的文献中,与郑和,王景弘一道下西洋的内官,被尊称为“三保“ 者,尚有“ 冯三保 “,“杨三保“等.笔者认为,“三保宝“应该是明代社会上对某些有地位有贡献的内官的尊称;也可能是专指参与下西洋活动的内官,但绝非郑和专有,也非
7、王景弘专有.二者,上述着作关于王三保的记载,多为神异荒诞的民间传闻,但正是这些传闻,展现了一位本领超凡,智勇双全,泽被黎民(含台胞,华侨)的英雄人物形象!也正是这些传闻浸透了人们对这位英雄王三保的深深敬意!海岛逸志卷一“西洋纪略 “有这么一段话:“华人自明永乐王三保,郑和等下西洋采买宝物,至今通商来往不绝.“【 2作者一反众多史籍所载,把王三保置于郑和之前,这不是作者之笔误吧?其实 ,早在明代中叶 ,杰出思想家李贽提及“下西洋 “时,只日“宣德中尝遣太监王三保使西洋“,未提及郑和 .(这虽然有失“公平 “,但也反映了王三保在闽南人心目中的地位.二,方志中收存的“永乐间累功升迁 “的卫所将名录关
8、于福建有哪些人员随从郑和,王景弘下西洋,庄景辉教授和徐恭生教授都以丰富的史料进行考证梳理.徐教授以他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发现的明代卫所武职选簿所载为?依据,并参照闽书,对“选簿“ 存录的福州右卫,建宁左卫,建宁右卫和汀州卫随从“下西洋“ 的卫所将士名录作了考证,介绍,很有价值.通过与闽书相参照,徐教授认为:“ 闽书?武军志中对某某人永乐中以功升任,永乐中任 等等记述,均可视为他们参与了郑和下西洋的活动,既有随舰出征的行动,也有留守福建的后勤工作.“【4 我把他介绍的“ 选簿 “所存录的人员名单与闽书? 武军志所载也进行对照,赞同他的这个看法.“选簿 “缺漳州卫所方面的记载.但万历(qkl,l
9、 府志(下面简称“万历志“)以及清乾隆漳州府志(下面简称“乾隆志“),镇海卫志(下面简称“ 卫志“),对明代卫所将士(“百户“以上)以及他们的先辈不仅列出姓名,籍贯,官职.而且简要记述升迁情况及原因.其中,对永乐年间的部分人员也记“永乐间累功升“或 “洪武永乐间累功升 “.这些人员.有些是洪武永乐间就在漳州卫所任职,但多数本不属于漳州卫所,是“累功“ 升任后调入漳州卫所的或其子孙袭位后调入漳州卫所的(“府志“也记述其先辈情况).下面,把“万历志“ 所载与闽书所载相对照 ,逐一介绍.(一)漳州卫(“万历志;卷 32,闽书卷 71).1,杨振(震): 合肥人 ,其父杨春本为漳州卫指挥同知,杨振袭其
10、职,永乐初以功升任漳州卫指挥使.(“ 万历志“写为“杨震“, 闽书,“ 乾隆志“,“卫志“均作“杨振“.)郑和研究2005 年第 2 期(总第 58 期)612,王敬忠:遵化人,洪武永乐间累功升福建都指挥使,及孙源调漳州卫指挥使.(闽书同,下面只写“同“)3,周信,周用:合肥人,洪武永乐间(周信)与子用累功升会州卫佥事,传及孙能宣德间调本卫.(同)4,康成:汝宁人,洪武永乐间累功升中所正千户.(同)5,徐子禄:漳州龙溪人,永乐间累功升左所百户.(闽书作“ 试百户“)6,常斌:大兴人,供武永乐间功升金吾卫百户,后调本卫右所.(闽书未载)7,刘伯名,刘忠义:“万历志“ 未载.闽书载:“刘伯名,鄞县
11、人,洪武永乐间累功升中所百户.至忠义累功升正千户.“乾隆志“ 载:“刘忠义 ,父伯名,洪武间累功升中所百户.永乐间,忠义以功升正千户.“(二)镇海卫(“万历志“卷 33,闽书卷 71)1,祝铭:赣榆人,洪武永乐间累功升金吾右卫指挥同知,宣德间调今卫.(闽书未载)2,曹义:蒙城人,洪武永乐间累功升汴梁卫指挥佥事,传及荣,宣德间降今卫中所正千户,寻复.(大同小异)3,郭兴:宝庆人,洪武永乐间累功升平海卫指挥佥事,传及子真,宣德间调今卫.(大同小异)4,陆祥:仪真人,洪武永乐间累功升宽河卫指挥佥事,改昌国卫,传及子磷,正统间调平海卫,改今卫.(大同小异)5,毛荣:洪武永乐间累功升龙虎卫佥事,调本卫.
12、(闽书载其“ 山后人“)6,廖芳:新喻人,洪武永乐问累功升忠义后卫镇抚,调今卫.(同)7,李赤:莆田人,永乐问功升左所百户.(闽书 ,“ 卫志“均作“试百户“)8,郑进,郑良晨:瑞安人,洪武永乐问(郑进)与子良晨累功升镇夷卫百户,传及孙景宣德问调右所.(闽书,“卫志“ 均作“试百户“)9,陈清:莆田人,永乐间劝升中所百户.(同)10,汪亚记:乐清人,永乐间功升水军右卫百户,传及子信,正统间改今职.(闽书未载,“ 乾隆志“,“卫志“均载)11,陈剪儿,陈荣:来安人,洪武永乐间(剪儿)与子荣升百户 ,调陆鳌所.(闽书明确写“功升百户 “)12,王诸儿,王友荣:南宫人,洪武永乐间(诸 JL)与弟友荣
13、累功升隆庆左卫正千户,宣德问调今卫.(闽书未载)13,岳崇:仪真人,洪武永乐间功升平海卫百户,调令所.(闽书未载,“卫志“ 作“洪武间“)14,王 ElJ,王懋:毫县人,洪武永乐间(王 E1)与弟懋功升汉中卫副千户 ,六传而至钺,正德间调今所.(闽书,“卫志“ 均把王钺之名于“革袭者 “之列,也就不载其先世之事)如果关于“永乐间累功升 (阶)“可视为是参与了“下西洋 “活动的判断可以成立的话,那么上述人员就极可能是参与下西洋活动(含后勤保障)的卫所将士了.虽然他们大多数是在永乐间累功升阶之后或本人或子孙由其他地区卫所调入漳州卫所的,这对了解漳州卫所人员或漳州籍人员下西洋活动情况似乎是一种文献欠
14、缺,但另一方面,这些记述却也透露这么一种信息:下西洋的人员来自全国许多卫所,籍贯众多,且有父子,兄弟一道参与下西洋活动一道立功升阶的现象.这是万历漳州府志,闽书等方志的一个重要价值.漳州籍人员除上面所提到的徐子禄外,尚可从闽书检索出两位:1,吴寿:龙溪人,永乐初以功升秦州卫指挥佥事,调任.(卷68,镇东卫)2, 谢均智:龙溪人,永乐十三年以功历升.(卷 70,平海卫)巩珍西洋番国志? 自序 写道:每次下西洋,“ 始则预行福建广浙, 选取驾船民梢中有经惯下海者称为火长,用作船师.“漳州沿62 郑和下西洋与漳州海居民,自古就“以海为田, 以舟为产“, 富有航海经验.在明代文献中,漳州沿海居民以熟悉
15、海道,精于针法,善于把舵而着称,以勇敢沉着,遇险不惊,视渊若陵的心理素质而受赞誉.当时的官府和航海界有些人“主张行船之人断非漳人不可“,明朝册封琉球的官船(封舟)“须用漳人“ 多用漳人“.明代中后期,漳州海舶已担负着国际航运的使命,在东西洋的航道上,多有漳籍火长,舵工的身影,如从天竺(印度) 各国前往日本长岐的商舶,“其船主,火长皆漳州府人 “.从这些现象推断,一定有许多漳人加人“下西洋“ 之列,发挥航海专业特长,或承担各级指挥责任,或承担专业性工作,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贡献力量,而王景弘是他们当中最杰出的代表.三,东西洋考与“下西洋 “出版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 年)的东西洋考是我国古代着
16、名的中外交通史典籍.作者张燮(龙溪人 )在撰写时,不仅参阅众多史籍,而且“ 采于邸报所传抄,与故老所诵述 ,下及估客舟人,亦多借资“.【6】内容翔实丰富 .仔细阅读该书,可以发现其内容(特别是西洋列国考)多方涉及“郑和下西洋 “.主要有 :(一)记述郑和史事 .1,“(永乐)五年,中贵郑和奉使西洋还 ,过旧港,遇流贼陈祖义.祖义诈降,潜谋要劫.和料贼无归顺意,整兵以待.贼猝至,与战,大破之,斩获无数械,祖义至京伏诛.诸夷闻之震慑,日:真天威也,吾曹安意内向矣.“( 卷三“旧港 “)(按:此乃郑和首次下西洋归国途中之事.瀛涯胜览和星槎胜览皆有记载.时间上,后者记“永乐三年初 “.据谢方先生考证
17、,“擒祖义应在永乐三年初抵旧港时,而永乐五年则为返京献俘之时.“【7)2,“(永乐)七年,上命中使郑和封 (西利八儿速)为满刺加国王,赐银印,冠服,从此不复隶暹罗矣.“(卷四 “麻六甲“)(按:此乃第三次下西洋之事.瀛涯胜览星槎胜览皆有记载,基本一致.)3,“永乐间.其王来贡 .旋复负固不恭 ,郑中贵虏其王归,上命释之.其后贡使岁以为常.“(卷九“舟师考?锡兰山港口“)(按:此事发生于第三次下西洋期间.所记引自星搓胜览.)4,“(Tk 乐)十一年,中贵人郑和擒假王,俘至京伏法.渔翁王子感激圣天子威灵,条进方物甚夥.“卷四“ 哑齐“)(按:此乃第四次下西洋之事,发生于苏门答腊国.但所记有误.据瀛涯胜览 星槎胜览和西洋番国志,所谓“假王“ 就是渔翁王子苏于刺,郑和所擒拿的是苏于刺,所保护的是正统的王子.此事时间,据星槎胜览:生擒伪王是在永乐十一年,“至永乐十三年归献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