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田家炳教育学院函授教学大纲.doc

上传人:dreamzhangning 文档编号:2702718 上传时间:2018-09-2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田家炳教育学院函授教学大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田家炳教育学院函授教学大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田家炳教育学院函授教学大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田家炳教育学院函授教学大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田家炳教育学院函授教学大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田家炳教育学院函授教学大纲教 育 统 计 学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一、教学目标1、教育统计学是针对教育学的特点,研究如何应用这些方法去解决教育实验或调查中的数据问题,通过这门课的教学,使函授学生正确认识到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以及教育统计学在教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2、使函授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并掌握教育统计学的基本理论、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3、使函授学生能初步运用教育科研方法了解教育现象、探索教育规律以及指导教育实践。二、教学基本内容第一章 绪论目的要求明确教育统计学的学科性质,了解统计方法在教育科研中的应用。讲授内容教育统计学的性质、内容;学习教育统计学的目标和任务。第二章 教育统计资料的整理目的

2、要求明确数据的概念与种类;明确统计资料整理的意义;明确统计表与图是对数据的初步、描述处理。讲授内容数据的概念与种类;统计资料整理的意义与程序;统计表;统计图。第三章 集中量数目的要求明确一批数据的特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集中趋势、离散性;明确集中量数是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可以作为一批数据的代表值;明确算术平均数是所有集中量数中运用最广泛、最优的量数;明确各种集中量数的含义、计算方法、使用条件、性质及优缺点。讲授内容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及适用条件;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中位数的概念及适用条件;中位数的计算方法;几何平均数。第四章 差异量数目的要求明确差异量数是描述数据离中趋势的一种量数,它与集中

3、量数一起描述数据的全貌;明确标准差是所有差异量数中代表性最好的;掌握各种差异量数的概念、性质、计算方法、适用条件。讲授内容标准差的概念及适用条件;标准差的计算方法;差异系数;差异系数的概念及适用条件;差异系数的计算方法;相对地位量数。第五章 相关系数目的要求明确相关是描述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量数;掌握相关的种类;掌握各种相关系数的计算、适用条件;掌握相关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掌握对相关系数的解释。讲授内容相关的含义、种类;相关散点图;积差相关系数的概念及适用条件、计算方法;等级相关;点二列相关。第六章 两种常用的概率分布目的要求明确概率论是推断统计学的基础;掌握概率的含义;掌握两种重要的概率分布,

4、特别是正态分布;学会使用正态分布表;掌握正态分布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讲授内容概率的含义;二项分布;正态分布的模型、特点;正态分布表;正态曲线下面积的应用。第七章 参数估计目的要求明确参数估计是假设检验的基础;掌握抽样的概念、方法;掌握抽样分布;掌握参数估计的方法。讲授内容抽样分布;点估计与区间估计;总体平均数的区间估计;抽样方法。第八章 参数的假设检验目的要求掌握统计假设检验的原理、基本思想;掌握如何进行假设检验;掌握总体平均数的假设检验;知道如何判定检验结果;掌握统计假设检验在教育科研中的运用。讲授内容统计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两种方式、两类错误;统计假设检验的一般步骤;总体平均数的显著性检验

5、;两个平均数间差异的假设检验。第九章 方差分析目的要求明确方差分析是对三个及三个以上平均数的差异显著性检验;掌握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掌握方差分析的一般步骤;掌握各种方差分析方法的运用。讲授内容方差分析的逻辑思想、基本条件、一般步骤;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第十章 卡方及其他非差数检验目的要求明确卡方检验是一种非参数检验方法;掌握卡方检验的方法及使用条件;能运用卡方检验分析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讲授内容卡方检验概述;吻合性检验;独立性检验。三、教学时数分配章次 内容 讲授 自学 合计一 绪论 3 6 9二 教育统计资料整理 3 6 9三 集中量数 4 5 9四 差

6、异量数 4 5 9五 相关系数 4 6 10六 两种常用的概率分布 4 8 12七 参数估计 6 10 16八 参数的假设检验 6 10 16九 方差分析 6 8 14十 卡方及其他非参数检验 4 6 10合计 44 70 114四、考试方法面授 100%(开卷考试)五、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一)教材:王景英主编:教育统计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二)教学参考书:1、王孝玲:教育统计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张敏强:教育与心理统计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3、张厚粲:心理与教育统计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田家炳教育学院函授教学大纲教 学 设 计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一、教学目标1、能够全面、系统地学

7、习和了解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理论基础、原理、概念,初步掌握学习需要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和目标分析和确定、教学策略指定、教学媒体选择和利用、教学设计成果评价的基本方法等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2、初步具备应用教学系统设计方法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教学基本内容第一章 教学设计概述目的要求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明确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和一般特性,掌握教学设计过程的模式及其组成部分。讲授内容教学设计的涵义、发展过程、学科性质、应用范围和层次;教学设计者的基本素质要求;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和一般特性;传播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模式的

8、概念、作用、基本组成部分;三类模式的特点及其适用范围。第二章 学习需要分析目的要求明确分析学习需要的意义、步骤和方法,掌握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分析。讲授内容学习需要、学习需要分析的涵义;学习需要分析的作用;分析学习需要的基本步骤;确定学习需要的方法;分析问题的原因、确定问题的性质;学习需要分析中应注意的问题。第三章 学习内容的分析目的要求掌握学习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分析学习内容的基本方法,以及认知类学习、动作技能和态度学习内容分析的方法。讲授内容学习内容的涵义;学习内容分析的目的、步骤、选择和安排;单元目标与学习类别的确定;学习内容选择与组织的初步评价;归类分析法;图解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信息加工分

9、析;使用卡片的方法;加涅与梅里尔关于认知学习结果的论述;言语信息与智力技能学习内容的分析;认知策略与解决问题学习内容的分析;动作技能学习内容的分析;动作技能分析的资料收集;态度类学习内容的分析。第四章 学习者分析目的要求掌握学习者一般特征的分析,学习者学习风格的分析,学习者初始能力和教学起点的确定。讲授内容学习者分析的目的;学习准备;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智能、情感发展的一般特征;成人学习者的特点;学习风格的涵义;学习风格与教学设计;初始能力分析的内容;初始能力与教学起点的关系;预测初始能力的方法。第五章 学习目标的阐明目的要求了解几种教学目标的分类,掌握学习目标的编写方法,明确学习目标的意义和

10、局限。讲授内容学习目标的涵义;认知领域学习目标分类;动作技能领域学习目标分类;情感领域学习目标分类;我国对教学目标的研究;学习目标编写的基本要求;学习目标编写的具体方法;情感学习目标的编写;学习目标的层次;阐明学习目标的意义;阐明学习目标的局限。第六章 学习策略的制定目的要求了解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掌握各种常用的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明确制定教学策略的原则。讲授内容教学策略的涵义;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和模式;我国常用的教学程序;当代国外有影响的教学程序;教学方法的涵义;与获得认知类学习结果有关的教学方法;与获得动作技能有关的教学方法;与情感、态度有关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有

11、机结合;教学组织形式的涵义;集体授课、个别化学习、小组相互学习;制定教学策略的原则。第七章 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目的要求掌握教学媒体的特性和分类、选择教学媒体的依据和模型、选择教学媒体的程序、教学材料的运用。讲授内容媒体、教学媒体的涵义;教学媒体的共性和个性;教学媒体的分类;媒体选择的依据和模型;选择教学媒体的程序、教学材料教学材料的选取和修改;选择与编制教学材料的一般原理。第八章 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目的要求明确教学评价的功能、种类、原则、地位,掌握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指标、教学设计成果的形成性评价、评价工具的编制。讲授内容教学评价的功能、种类、原则,教学设计中评价的地位;课堂教学的评价指标;教

12、学材料的评价指标;制定评价的计划;选择评价方法;试用设计成果和收集资料;归纳和分析资料;报告评价结果;测验、调查、问卷、面谈、观察等评价工具的编制。三、教学时数分配章次 内容 讲授 自学 合计一 教学设计概述 6 10 16二 学习需要分析 2 6 8三 学习内容的分析 4 10 14四 学习者分析 4 8 12五 学习目标的阐明 6 10 16六 教学策略的制定 6 10 16七 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 4 8 12八 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 4 10 14合计 36 72 108四、考试方法面授 80%,作业 20%。五、教材和教科书(一)教材:乌美娜主编, 教学设计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13、 年(二)参考书:张祖忻等, 教学设计基本原理与方法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年庄为其等, 电化教育与教学设计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 年陈琦、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年田家炳教育学院函授教学大纲德 育 原 理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一、教学目标1、培养函授学生具备德育基本理论知识、现代德育新观念和新方法。2、引导学生联系工作实际,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德育问题,从而以崭新的思路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二、教学基本内容第一章 德育概述目的要求 了解德育及与德育相关的一些概念,德育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德育在中外学校教育中居何地

14、位,德育在社会进步、全面发展教育及个体发展中起什么作用等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是否明确和科学,是关系到德育原理能否成立、是否成熟的关键和重要标志。因此,在第一章,首先要研究、阐述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等自身的一些问题。讲授内容一、基本概念1、德育: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的心理上施加影响,以培养起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主要涉及政治、思想、道德和法纪几方面的教育。 2、政治教育:培养受教育者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所持的立场。就是要解决受教育者的方向、立场、态度这些根本问题。3、思想教育:即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形

15、成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4、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用正确的道德规范调节社会关系和个人关系的品质的教育活动。5、品德教育:简称德育。(分析德育这一概念的外延,引导学生领会德育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二、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德育原理是研究德育一般问题,揭示德育一般规律的学科。(一)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二)德育原理的研究任务三、德育的地位和作用1、重视德育是普遍的教育规律2、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3、德育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4、德育是儿童成长的特殊需要(1)世界范围青少年的品德行为问题(2)我国新时期青少年儿童的品德行为特点从我国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

16、征来看从我国青少年儿童的品德实际来看第二章 德育与现代社会目的要求引导学生了解科技革命与德育 、现代生产力标准与学校德育的价值以及政治经济制度与学校德育等内在联系。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形成宏观分析德育问题的视野和能力。讲授内容第一节 科技革命与德育一、科技进步与道德的关系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道德的进步和完善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前提,但科学技术和社会道德之间不是直接的等同或等时的关系,科学技术与道德之间还存在着许多中间环节。二、现代科技革命对道德的要求1、首先,要求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政治信念和道德理想;2、要求人们掌握辨证的系统的思维方式;3、要求人们具有现代价值观;4、开放型的人际关系和行为准则。第二节

17、 现代生产力与学校德育价值一、现代德育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二、现代生产力对学校德育的制约以现代生产力标准作为衡量学校德育价值的尺度,除了一代新人必须有知识、懂技术、能创造以外,还必须有符合时代精神的道德观念,体现在:1、现代竞争意识和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2、要有自尊、自信、自主、自强等意识3、要求人们正确看待和处理个人利益4、要有现代时效观和危机意识5、要有广泛交往和合作意识第三节 政治经济制度与学校德育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学校德育的制约1、制约德育的社会阶级性质2、制约德育的目标3、制约德育的内容二、德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具有能动作用1、通过培养人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2、通过

18、传播社会意识和时代精神,影响和改善社会风尚第三章 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简介目的要求20 世纪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外有关儿童品德发展的研究学派纷呈,对品德发展进行了多侧面、多视角的探讨,为学校德育实践提供了更科学、更广泛的理论基础。在本章,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几种影响较大、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的理论流派: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价值观澄清学派,这些对于我们研究和掌握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将会大有益处。讲授内容第一节 班图拉(Albert.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一、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认为儿童道德行为通过社会学习即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可以获得和改变;环境

19、、社会文化关系、客观条件和榜样强化等是影响儿童道德行为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和方法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基本概念:观察学习基本问题:观察学习对道德行为的作用、观察学习的过程二、几个典型的实验研究社会学习理论者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实验法。(一)模仿学习的实验 (二)抗拒诱惑的实验(三)关于言行一致的实验三、社会学习理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1、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榜样2、优化育人环境,强调正面教育为主3、有效地运用各种强化机制。第二节 认知发展的道德教育理论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道德教育理论(一)皮亚杰的研究方法(二)皮亚杰有关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的划分第一阶段 前道德判

20、断第二阶段 他律道德阶段第三阶段 自律道德阶段二、柯尔伯格的认知发展的道德教育理论(一)道德发展论柯尔伯格继承并发扬了皮亚杰的道德教育理论 1、研究方法道德的两难故事法(概念、教育意义)道德两难问题的素材:第一,虚构的道德两难问题第二,以学科内容为基础的道德两难问题第三,真实的或实际发生的道德两难问题2、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的划分(1)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 以服从与惩罚为定向的阶段第二阶段 以工具性的相对主义为定向的阶段 (2)习俗水平第三阶段 以好孩子为定向的阶段第四阶段 以法律与秩序为定向的阶段(维护社会制度与权威的道德)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 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定向的阶段第六阶段 以普通的伦理原则

21、为定向的阶段(二)道德教育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学校道德教育的原则道德教育的模式道德教育的方法三、道德认知发展教育理论的启示第三节 价值观澄清理论一、传统的价值观教育法二、价值观澄清的过程三、启示第四章 德育目标和内容目的要求德育目标是实施学校德育的总的根据,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归宿。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领会德育目标的概念、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通过建国以来形成的新旧德育目标的对比,重点掌握新时期我国德育目标的特点。讲授内容第一节 德育目标一、基本概念德育目标 教育目标二、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1、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2、社会生产力发展对德育的要求3、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三、我国德育目标的历史演变四、新时期

22、我国德育目标的特点第二节 德育内容德育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因不同国家社会性质、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而各显特色。我国中小学德育包括以下基本内容:1、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2、爱国主义教育3、理想教育4、道德教育5、集体主义教育6、劳动教育7、自觉纪律教育8、民主和法制教育第五章 德育过程目的要求德育作为育德的活动,是围绕着教育所规定的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发展的目标要求展开的。学生思想品德是在客观的德育活动中形成的,因此,通过本章教学,要求了解德育活动是怎样一种客观运动的过程,现代德育过程具有怎样的特点。讲授内容一、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 品德形成过程二、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1

23、、知、情、意、行的特点及其培养2、德育要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三、德育过程的特点第六章 德育原则目的要求通过本章教学,要求掌握什么是德育原则,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及其内涵、制定的依据、贯彻这些原则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讲授内容一、德育原则的概念二、制定的依据三、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原则(1)知行统一原则(2)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3)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4)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5)在集体中进行教育的原则(6)因材施教的原则第七章 德育途径和方法目的要求通过本章教学,要求掌握什么是德育方法、途径。领会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定义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方法。讲

24、授内容1、 德育方法基本概念2、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1)说理教育法(2)榜样示范法(3)陶冶教育法(4)实际锻炼法(5)品德评价法二、德育途径1、思想品德课教学2、其它各科教学3、学生集体组织的活动(共青团、学生会、少先队)4、课外、校外活动5、社会实践活动6、班主任工作第八章 德育网络目的要求要求主要从整和学校、家庭、社会德育力量方面来了解德育的组织与实施问题。主要内容涉及德育网络的意义,它的构建和功能,以及学校在社区德育网络中的作用。讲授内容一、德育网络的含义二、建立德育网络的必要性三、德育网络的功能四、德育网络中的组织及其沟通措施五、学校在社区教育网络中的功能 说明:一、本课程学习

25、采取面授与自学相结合的方法,总计授课时数为 32 课时。教学上以讲授法为主,并结合有关内容,组织学员观摩教学录像片。建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本课程特定的知识内容体系,紧紧抓住本课程阐述的德育“是什么” 、 “为什么” 、 “怎么做”等问题来学习、思考和运用。二、教材:班华主编:现代德育论,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三、主要参考资料: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0 年 10 月版胡厚福著:德育学原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年 3 月版陈安福编著:德育心理学 ,重庆出版社 1987 年版朱永康主编: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 ,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吴俊升

26、编:德育原理 ,商务印书馆 1946 年版胡守芬主编:德育原理 , (修订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年版瞿葆奎主编,余光、李涵选编:教育学文集.德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年版苏霍姆林斯基著,周蕖等译: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詹万生主编: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整体构建德育体系实验报告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钟启泉、黄志成编著:西方德育原理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思考题1、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意义。2、我国新时期青少年的品德行为特点。3、现代生产力标准下学校德育必须具备的道德观念。4、现代科技革

27、命对道德观念的树立提出了哪些要求。5、 社会学习理论对我国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6、 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对我国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7、社会学习道德教育理论对我国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8、 价值观澄清学说对我国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9、我国新时期学校德育目标的特点。10、试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1、试运用德育的基本原则、方法分析解决德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12、试述构建德育网络的意义。13、分析学校在社区德育网络中的功能。田家炳教育学院函授教学大纲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一、教学目标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课程与教学领域的基本知识,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获得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

28、技能,深入理解课程与教学现象,形成解决课程与教学领域中的问题的能力。二、教学基本内容第一部分 教学论第一章 国外教学论的发展史目标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教学研究的国外的发展史线索,理解教学论的概念,形成历史地看待教学问题的能力。讲授内容教学的定义;拉特克、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第斯多惠和奥托维尔曼等人的教学论主张与观点。第二章 中国古代教学论发展史目标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教学研究的我国的发展史线索,总结出我国古代教学论发展的特征,进一步增强历史地看待教学问题的能力。讲授内容孔子的教学思想要点;学记的主要内容;董仲舒的独尊儒术和圣化思想;韩愈的进学解和师说 ;朱熹等人的直观教学

29、法和读书法;我国古代儒家教学思想发展的基本特点。第三章 教学理论目标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教学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熟知当代较为典型的教学理论流派,能够用所学的理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讲授内容教学理论的萌芽阶段;形成阶段;繁荣阶段的特点;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论的主要观点;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的范例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第四章 教学内容目标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该了解选择教学内容的基本标准的发展史,从中能针对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并能将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编排。讲授内容选择内容的标准:

30、有益于实际生活的标准和儿童中心课程的标准;制约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的逻辑、社会、心理因素;学科课程中教材排列的系统性。第五章 教学组织形式目标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教学组织形式的定义及其基本类型,把握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并能针对实际教育教学的条件和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讲授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的定义;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概况;教学组织形式的基本类型和其它类型;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第六章 教学方法目标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教学方法的概念,了解教学方法的基本发展历程,掌握现代世界各国主要的教学方法,把握现代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及发展趋势,能够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讲授内

31、容教学方法的概念;传统教学方法;现代世界各国主要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教学方法的基本发展趋势。第七章 教学模式目标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教学模式的含义及基本特征,着重掌握国内外主要的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其应用范围,并把握现代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模式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讲授内容教学模式的定义;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国外主要的教学模式:信息处理模式、人格发展模式、社会交往模式、行为强化模式;国内主要的教学模式:自学-指导教学模式;目标-导控教学模式;情-知互促教学模式;当代教学模式的共同特征;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第二部分 课程论第一章 课程概述目标要求了解有关

32、课程定义的基本类型,从中理解课程的基本内涵,从而把握课程的真正含义;能够掌握影响和决定课程发展的因素,并能够学以致用。讲授内容课程概念;关于课程定义的基本思想;影响和决定课程发展的外部和内部因素。第二章 课程理论流派目标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课程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熟知当代较为典型的课程理论流派,能够用所学的理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讲授内容儿童中心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课程组织形式和基本特征;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课程组织形式和基本特征;要素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课程组织形式和基本特征;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

33、物,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课程组织形式和基本特征;人本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课程组织形式和基本特征;文化分析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课程组织形式和基本特征。第三章 课程编制的实际问题目标要求本章主要解决课程编制实际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包括课程的类型、课程编排、课程表现形式和课程评价等,是将课程理论运用于实际情况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本章的学习,主要是要培养实际运用能力。讲授内容分科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的定义、优缺点;课程编排的横向和纵向原则;课程计划的定义和主要内容;课程大纲的定义的基本结构;课程的定义和基本结构;课程大纲及课本的编写原则;行为目标评价模式;决策模式;无目标评价模式;应答评价模式。第四章 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目标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并能对这一课程与教学论领域的新生事物予以关注,能顺应教育潮流,改革旧有的教育观念,能在实际教育教学环境中真正、有效地实施。讲授内容综合实践活动的定义;研究性学习的定义;研究性学习产生的背景;我国的研究现状;目前我国研究性学习的不足之处与改革措施;研究性学习的体验系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及其基本步骤;我国研究性学习的网络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