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西南民族大众传播学复习.doc

上传人:dzzj200808 文档编号:2701523 上传时间:2018-09-2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南民族大众传播学复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西南民族大众传播学复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西南民族大众传播学复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西南民族大众传播学复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西南民族大众传播学复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单选题(10/15*1)多选(10*2)名词解释(5*3/4)辨析(4*5)简答(4*5)论述题(2*20)考点:一、 传播学为什么会诞生在美国?物质技术原因:美国本土未遭战争破坏,媒介技术报刊,电影,广播处于领先发展地位;匹兹堡无线电台,全美广播公司 NBC,美联社、合众社;经济原因:美国自由市场经济及生存于其中的大众传播业为传播学的兴起提供了丰富的经济土壤,广告为其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带有较为浓厚的商业色彩和实用气息;政治原因:在政治上,美国的政治家重视利用传播媒介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树立形象、争取支持;文化原因: 大众传播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大量弊端显露;色情,暴力的特殊因素需要传播

2、学的力量来遏制。军事原因:欧洲大陆遭战争破坏,学者为躲避法西斯破坏逃亡到美国;战争宣传需要。二、 什么是传播?其特点是什么?定义:传播是人们运用符号并借助媒介来交流信息的行为与过程。特点:是一种信息共享的活动;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授双方必须有共同的意义空间(共同的表大符号、思维方式、意思解释) ;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也是一种交流。实质:客观的语法信息;主管的语用信息和语义信息。通过语法信息是彼此相互领悟对方的含义。三、什么是信息?有什么特点?分哪几类?(选择题)定义:信息是事物存在的方式或运动状态,以及这种方式状态的直接或间接地表述。特点:客观性。信息在表述和表

3、达上有真有假,有的当或不得当;但信息本质上的客观性不可改变,臆想的信息无用;传递性。信息的价值产生于传递,不说便沉默而不被认可;共享性。人类社会的进步一定在信息资源的共享和竞争中产生。开发性。信息某一使用价值,首创资源;时效性。分类:按照信息的来源自然信息,社会信息;按照信息指向的时间历史信息,现在信息,未来信息;按照信息的阶段预测信息,动态信息,反馈信息;信息卷入度对心理变化作用指导性信息,维持性信息,刺激性信息。感知与否冗余信息,未知信息(把控冗余度;维持加强或者破坏既有人际关系)信息的三个层次语法层次:这一预报信息的语句组织语义层次:天气不太好语用层次:对一个第二天有户外活动的人而言,意

4、味着要准备雨具或计划改期 四、什么是信息的质与量?超量与不足会产生什么影响?如何控制?信息的质:满足信息接受者需要的属性;信息的量:事物不确定性减少的度量,与一般概念成反比;信息超量与信息过量产生的影响:信息量过大:信息干扰,产生逆反心理;冷漠感;部分信息超量还会一直另一部分信息的流通。信息量过小:引起社会贫血。导致科技落后;经济停滞;不健康信息趁虚而入。如何控制信息量要考虑决定社会信息流量的因素善于借助社会系统的反馈机制进行调节和控制五、传播媒介的分类?(美国哈特提出)示现的媒介系统:即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媒介,主要指人类的口语,包括表情、动作、眼神等非语言符号,它们是由人体的感官或器官本身来

5、执行功能的媒介系统。再现的媒介系统:包括绘画、文字、印刷和摄影等。需要物质工具或机器,但对接受者来说不重要。 (体外工具开始介入)机器媒介系统:包括电信、电话、唱片、电影、广播、电视、计算机通讯等。这些媒介,传播与接受双方都需要使用机器。它们共生共存,先后依此累积出现,是一个人类传播的媒介手段丰富的过程,也是人体信息功能日益向外扩展,体外化信息系统逐渐获得相对独立性分过程。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产生新的人类交往与社会生活方式。 ( 体内工具的介入 )六、传播符号是什么?有什么特性?信号与象征符的区别是什么?符号:可以拿来有意义地代替另一事物的事物。符号的特性:符号是一种独立存在必须与事物建立联

6、系,成为某标志或表现体;(送玫瑰还是大白菜)符号与所代表的事物在本质上不是一回事。区别:信号与对应的事物是客观,象征符是主观;象征符可以表达信号无法表达的抽象概念。象征符的特性自由性(一种对象事物可以用多种象征符表达;一种象征符可以表达多种事物)七、 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语言符号:人类特有的有声符号和文字符号等符号系统。特点:复杂性,强生成性。非语言符号:不以有声语言和书面语言为载体,而借助直接刺激人的感觉器官进行传播的符号。两者的区别:语言符号分离性,阶段性,易制可靠,线性变化(一句一句讲) ;清晰度高,边界明显非语言符号连续性,不易控,更可靠,非线性变化(多种方式同时) 。八、符号的功能是

7、什么? 什么是编码与译码 ?(符号化即编码:将自己的讯息或意义转换为语言声音或文字等符号)(符号解读即译码:传播对象对接收到的鼓号加以阐释和理解,受到经验,经历,对象事物的利益关系,社会背景影响)符号的功能:表述和理解功能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反馈的过程也伴随着在符号解读基础上的在此符号化活动。传达功能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交流必须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间和空间中得到传播和保存。思考功能引发思维活动本身就是一个符号解读过程,与符号共同存在。符号具有多译性和暧昧性:减少符号多译性影响合同订立;加大符号多译性影响制造舆论。传播的功能意义交换,扩大空间。双方的意

8、义空间交换只能通过 AB 进行;意义交换持续化活跃进行,AB 趋势扩大九、传播过程的要素?信息传达:信、达、美、新 信息接受 信息反馈:按照反馈效果划分:正反馈(对原有传播增强作用)消费者希望加大原有信息的传播负反馈(减弱)希望减弱原有信息的传播,不意味着不可以传播其他按照信息反馈时间划分:并时反馈(同步)延时反馈(异步)传播信息效果的好坏并不等同于正反馈与负反馈,只与信息本身质量相关。十、直线传播过程模式(拉斯韦尔的 5W 模式+香农韦弗模式)1 拉斯韦尔过程模式优点:有效的描述了传播活动的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沿着此模式相对限定了传播学的五大领域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

9、分析。缺点:此模式将传播视为一种劝服性过程,认为传播者影响受传者,是一种单向直线模式。忽略了信息反馈部分和传播的双向性质与互动性质。2 香农韦弗模式:优点:分析了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障碍因素 噪音 的问题,认为讯息可能收到噪音的干扰,产生某些衰减或失真。认识到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缺点:模式“非人类”只研究与电子通信过程。3 总结直线模式的缺陷:(直线型与孤立性)他容易吧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一方只能传播,一方只能接受,不能发生角色的转换;直线模式缺乏反馈的要素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的互动性质。十二、循环和互动传播过程模式(5153)1 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优点:强

10、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题,通过讯息的接受处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用之中;该模式的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参加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都一次扮演着译码着和编码者的角色,并相互交替着。缺点: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的关系中,与现实不符。政治经济文化地位,传播资源以及传播能力存在差异;适用于人际传播中面对面的传播特点,不适用与大众传播过程。2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揭示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以及社会传播过程的相互连结性和交织性。3 德弗勒的互动传播模式优点:克服了单向直线模式的缺点,明确补充了 反馈 的环节和

11、渠道(大众媒介设施和反馈设施),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拓展了噪音的概念,指出噪音不仅对信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加深了我们队噪音的认识。显示了传者与受者产生含义不一致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噪音的干扰。反馈可以增加两者的一致性。适用范围比较普遍,包括大众传播在内的各种传播的过程,都可以通过这个模式得到一定的说明。缺点:同样具有局限性。忽略了事物的外部条件或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对人类,特别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为主的大众传播过程要素的众多性和复杂性反应不够,有简单化的倾向;对人类传播的新媒介和新技术未能足够重视,甚至“往往低估新的传播技术的效果的倾向”。完

12、善后的传播过程模式(噪声是在传播的任何环节,其他有益或无益的干扰)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有什么效果效果对谁说受传者反馈噪声十三、传播过程的特点与启示1 传播是整体性的过程:传播双方是编码者与译码者的统一体,讯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2 传播是双向性的过程:传播者与受传者角色相互转换,意义与精神互动3 传播是动态性的过程:符号组合的流动,和双方意义与精神内容的反馈,运行调整。4 传播是社会性的过程:影响现实社会规范,在可操作的情况下形成某种结果。了解与共享。十四、社会传播系统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十五、人内传播的定义?主要环节?过程的理解?有什么特征?1、定义: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

13、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角色扮演的揣摩)2、主要环节:感觉直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感性思维 + 理性思维)3、人内传播的过程(图见笔记)人内传播虽然是人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但这个过程不是孤立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关系,输入源与输出对象都是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人内传播虽然与人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人内传播是对外部世界积极能动的反应,通过劳动发现并创造思维成果。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4、特征:传者与受者具有直接的同一性;(双向互动)强烈的排他性;人内传播的深度广度和活跃程度主要取决于 “内储信息” 的质和量。 (基

14、模;原有信息知识和经验)对于新信息的处理方式有“核心路径”与“边缘路径” 。十六、什么是人际传播?有哪些特点?基本动机是什么?“镜中我”理论?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有哪些?1 定义: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活动传播。是一种最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也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2 人际传播的特点:双向交流,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双重手段(语言与非语言) ;情景性强(面对面交流时字面在表情语调等影响下意义不同) ;互动性强,自发自主非强制,相对平等自由。3 人际传播的动机:获得信息;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从下向上分析:受众:范围变广泛传受双方距离:感情上越来越远信息个性:针对性变弱组

15、织系统与传播手段技术变复杂信息复杂程度增加。(例子:食堂大锅饭不好吃)满足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4 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作用于个人社会化过程,自我观念和社会观念的形成;大众传播效果影响,形成意见领袖或两极传播。库利的人际传播与“镜中我”理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 ,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这种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他人传播的程度,传播活动越活跃,多方面,个人的“镜中我”也就越清晰,我自我的把握也就越客观,越准确。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的“ 多媒体 ”人际传播本质上来说是个人之间相互交换精神内容活动,

16、取决于媒体(符号载体) 。高质量的人际传播是因为它的传播手段多,渠道广,方法灵活,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 核心媒体是言语行为,分为声音语言和书面语言。同一条讯息内容,用词的粗俗与礼貌、声音的有利与无力、预期的坚定或犹豫,声调的高低,节奏的快慢、韵律的有无都会引起听话者的不同反应。书写的文字大小、粗细、工整潦草也传递着个性与素养信息。具有目的性,对象性(经验范围,认知水平) ,情景性,时代性和本色性的基本原则 还包括 非言语行为的运用 :物体语言 衣着、装扮、器物的使用;姿态语言面部表情、眼神、手势、姿态;伴随语言副语言,英语言;时空语言。 受到社会价值规范的影响姿态(体态)的功能 :强调语言

17、,挥手,拳头可以加强语言力度;补充语言,说了一句后面用点头摇头表示。代替语言,耸肩膀表示无奈。控制语言, “我很高兴”与板着脸 佐井 表达超语言,失声痛哭,开怀大笑。十七、群体传播的定义与 心理要素; 什么是群体压力,群体规范,趋同心理?定义:有一定共识的一部分群体。 (共识:目标,情感)群体的社会功能:满足个人需求;个人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与手段群体心理特征(要素):作为个人的人到群体中的人过程中,伴随着自觉个性的消失,和无意识的主导地位;变得冲动、易变、急躁、易受暗示、偏执、专横、保守。群体规范定义:成员个人在群体中必须遵守的规则。作用:对内排除偏理性的意

18、见,提供安全决策,协调成员活动与合作,促进共同目标的达成;对外的信息产生说服活动效果,在说服场合与规范一致时推动成员接受观点,扩大说服效果;反之则阻碍成员接受对立观点。群体归属意识较强的成员还会对对立说服活动出现逆反效果。群体压力定义:群体中多数意见对少数意见产生的压力。一般会采取多数人意见产生原因:“多数人就是对的”的信息压力;趋同心理。趋同心理:个人希望与群体中的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群体中少数意见的中坚人物:意志坚定,主张一贯,态度强烈,可以对多数派产生影响,甚至形成新的合意。十八、集合行为的定义与发生条件定义: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特征:自

19、发性、狂热性、无组织性、短暂性。发生条件:结构性压力。自然灾害,经济萧条,社会不公,政治动荡等状况中,社会中存在着不安、不满、焦虑和紧张情绪。触发性事件。由某些突发性事件或突然的信息刺激引起。 “今晚会地震”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政府信息与流言。集合行为中的特殊传播机制: 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人们保持着高密度的接触,并且处于亢奋、激动精神状态,失去理智表现为一味的盲从,容易受到暗示与感染。 群体模仿与“匿名性”人们有意或者无意识的模仿,在突发事件中出于本能反应;有着“法不责众”的心理状态。 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紧急状态下流言的特点)产生变形和回流形成循环反应,快速增

20、殖,伴随大量谣言。十九、流言与谣言的区别?流言的发生条件是什么?怎样辨别流言?定义:是指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间流传,涉及人们信念而且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一种特殊的陈述或话题。一方面作为正式渠道信息的补充,而现实生活中,也有流言或小道消息最后证实为事实;另一方面存在暧昧性和不可靠性,不易辨别真伪,引起不良社会后果。特点:总是以“传播真相”形式出现,目的是让人们“确信”或“相信” ;流言传播的渠道主要是人际的口头传播;内容往往涉及一些特殊的事件或敏感的话题,容易唤起一般人的重视、关心或兴趣。 流言是一些没有确切证据的信息或者说至少在其流行期间缺少可靠的证据。产生条件:流言流通量=关联度*社会成

21、员不安感*环境的不确定性流言传播过程有 3 个特点:一般化。传播时会遗漏许多具体细节,流失很多信息,使内容变得越来越简略而扼要。强调化。某些内容引起听者的注意,留下较深刻印象,因而变得更加突出。同化。流言接受者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知识、习惯、态度、兴趣、需要、情绪等主观因素来理解流言的内容,凡是符合他的这些主观状况的,他就会接受下来,同时对各种内容按照他自己认为合乎逻辑的系统加以归纳整理,进一步加工,甚至添加枝节,然后再传播。所以最初产生的流言到最后可能已经变得面目全非。流言产生和传播的动机分为 4 种:反映社会公众对于某人某事的一种强烈的共同愿望的流言。由于对某事物的好奇而产生的流言。因不安

22、、恐惧而产生的流言。为发泄对某人某事的妒忌、憎恨以至敌视情绪而产生的流言。二十、什么是组织传播?有什么功能?组织内正式传播的几种形式?流言与谣言的区别谣言:是利用各种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根据上述定义,谣言没有真假之分,因为是未经证实的信息,所以无法确定谣言的真假。流言:在人们之间相互传播的有关某种社会现实问题的不确切消息。传播的方式一般是口头的、非正式的、非官方的。但谣言有故意捏造、恶意攻击、有蛊惑人心的性质,而流言一般不是故意去伤害某人。某些流言具有消极的作用,甚至引起社会混乱,但它在动机和目的上与谣言是有区别的。故意散布的“流言蜚语”则属谣言的范

23、畴。定义:人们为突显共同目标而各自承担不通过的角色分工,在统一意志之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群体。四大功能: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组织内传播的三种渠道: 下行传播:传达组织的目标和任务等; 上行传播:下级向上级汇报,提建议等;如果层次环节过多,容易导致传达速度慢,信息容易失真。 横向传播:同级部门或成员互通情况等。群体 PK 组织,有无明确的分工。二十一、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定义: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特点: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大众传播是运用

24、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对象时社会上的一般大众,广泛性,跨阶性和跨群体。 信息具有商品性又有文化性。 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特别是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大众传播,单向性很强。 制度化的社会传播,受到各个社会的规范。二十二、大众传播社会功能有什么?三功能说,四功能说、七功能说分别是什么?1 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环境监视环境不断变化需要及时了解监控才能适应内外环境变化; 社会联系与协调社会组织间分工协调统一,联系沟通; 社会遗产传承人类智慧、经验代代相传。2 赖特的“四功能说” 监视环境警示外来威胁;社会常规性活动信息; 解释与规定解释事件,引导和协

25、调社会成员行为; 社会化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教育意义; 提供娱乐消遣,精神生活需要。3 拉扎斯菲尔和莫顿的“七功能说”协调关系把重要不重要的信息进行整合;监视传承文化传递与教育,传播是人社会化非常重要的过程;娱乐功能50N 电视发展因而出现的第四功能赋予社会地位制造社会焦点,提高知名度和社会地位。社会规范强制重申准则将偏离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行为公之于众,产生压力麻醉作用降低了社会实践参与积极性,只是在看书听广播,沉溺在媒介的表层信息,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二十三、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李普曼的 “拟态环境”理论(人与环境的关系:客观环境信息环境环境认识人的行为)定义:所谓“拟态环境”就

26、是信息环境。大众传播营造的信息环境只能有限地再现真实世界的情况,信息往往经过传播者的有意安排,从而使现实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影像”被不同程度地改变。李普曼的观点:信息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再现,由于实际活动的范围和能力有限,现代人只能更多地通过媒介了解世界传媒营造的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进而也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拟态环境使人们的行为直接作用于现实环境,从而使得现实环境越来越带有“拟态环境”的特征。大众传播具有形成信息环境二十四、控制研究的主要内容考察传者及其活动特征,揭示传者与其所处社会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传者的施控行为(传者对信息

27、流通进行干预和操纵)传者的受控状态(传者不得不屈从于外界施加的政治、经济、法律等压力,而成为某种传声筒) ;各种不同的控制形态。二十五、 (施控) “把关”理论;把关的作用及其实质?库尔特卢因提出,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怀特的把关模式:大量新闻素材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不是“有闻必录” ,而是一个取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媒组织新城了一道“关口” ,通过这个关口传达到受众哪里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的少数。强调“把关人”的作用。 (选择和舍弃)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从各种新闻事件到受众看到的事件不一样。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

28、:新闻采集者和新闻加工者把关。两种把关模式:1、直接控制信息筛选 2、间接控制模糊化处理(笔记图)事实信息信息传输把关人信息输出受众。把关过程的实质 :大众传媒的新闻或者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根据传媒的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而进行有目的的取舍和加工。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受到媒体的经营目标,受众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制约,与媒介方针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内容容易优先入选;其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其中虽然有记者,编辑个人的总结果但在媒介内容内部控制机制下,个人所起到的作用有限,总体结果是传媒组织立场和方针的体现。把关标准:媒介可加工;受众可以或者需要接受的,包括业务标准,指

29、的是事件适合于媒介进行新闻处理的各种条件;市场标准:指的是事件能够满足受众新闻需求的诸条件以及吸引受众兴趣的诸条件。网络技术发展下的变化:把关人的权威性降低,制度性传者和受者的相对平等,但是拥有资源的二十六、 (受控)深层控制潜网理论潜网: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职能,而这类控制往往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媒介组织内的浅网实际上是更大范围内的社会控制体系的折射。媒介控制观念的发展 (传播制度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使用方法及其意义。1、集权主义理论:媒介必须一切以权力的意志为转移(封建时期,二战法西斯)对媒介的消极控制或者通过积极的强制改造使之成为国家战争宣

30、传机器。应警惕复活。2、自由主义理论: “观点的公开市场”、 “自我修正过程”。服从 意见表达 碰撞 真理。(垄断资本利益)3、社会责任论:媒介的自由伴随义务和责任。真实 公共 法束 防止垄断 浅薄化 堕落。(媒介的浅薄化倾向:媒介系统更发达,人的感官延伸与思维延伸不同步,导致人们更缺少耐心)4、民主参与理论:一般民众参与二十七、媒介控制的具体形态政治控制:集中表现在政府部门对传播的限制和管理,常见手段有立法,行政法规(登记,检查,惩办,征税,津贴,新闻发布会等) ,挟持或禁止(传播科技对传媒体质的挑战限制国外媒体进口;牢牢掌控国内传媒开展宣传;利用各级党组织掌控民众之间的人际传播。20C90

31、N 为分水岭,形成两难局面,既要采用传播新科技促进国家的现代化,又要竭力保持对信息的控制以维护统治。 )经济控制: 两大因素为媒介所有权和广告。经济权利对大众媒介取向的影响。受众控制:个人信息反馈,群体的反对或质疑,法律举报,销售市场的减少。一旦分散就会失去影响力。文化控制和自我控制。二十八、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媒介即讯息。人类依靠工具的发明改造了自身、改造了世界。是工具(技术)使人走出了只有自身狭隘的直接经验的世界,更深度更广度地认知和参与甚至是遥远的世界,人因为工具(技术)而扩大了自我活动的尺度。 媒介是人的延伸。认为任何媒介都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和延伸,强调传播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

32、媒介对人体的延伸不单是一种技能的延伸,更是一种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改变的延伸。 (电视,电话,汽车等)“热媒介”与“冷媒介” 热媒介:传递的信息较清晰,接收者不需要动用更多的感官和联想就能理解。冷媒介:传达的信息较模糊,要求受众的参与度高(联想和思考) 。如:漫画。优势:1、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2、探索媒介的出现带给人类文明的影响,激起人们对不同媒介特点和作用的兴趣。不足:1、过分强调媒介的作用,把媒介描绘成社会发展的最大动力,忽略了人主观能动。2、对一些基本概念未做科学界分二十九、梅罗维茨的媒介理论主要观点:1、应把情景视为信息系统(情景决定论) 。 把媒介环境放在重要

33、的位置上考虑,因为它如同地点场所一样,促成了信息流通形式的产生2、一种独特的行为需要一种独特的情景。 当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情景重叠时,会混淆不同的社会角色,令人们感到困惑、不知所措。3、 电子传播媒介 促成许多旧情景的合并。 由于电子传播媒介造成的社会情景形式的变化,人们的社会角色也在变化,原先特点分明,不同情景的界限混淆,导致社会角色界定相应混淆。优势:把传播媒介看作社会环境的一部分,把受众的概念包括在情景的概念中,从而指出了受众在媒介受众社会关系中的重要性。不足:过于夸大了媒介的影响力,只字未提社会制度与媒介制度的联系。三十、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影响 媒介和技术的发展,使共时传播成为可能

34、。 促进了传播形态的历史变革(客观报道 “倒金字塔”的新闻文体结构,隐性采访) 为文化的大众化提供了前提保障 评析:网络上的“北京人”口水战 课本内容“电视人”和“容器人”: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价值和行为选择必须以没结尾依据;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自闭多得多社会性格。电视与人的“充裕主义”:价值观偏向享乐,激发新的欲望。 (电视是一种家庭媒介,受到家庭成员,公共性和公益性的制约) 网络时代的网虫和网瘾症:过度沉溺与网络,精神空虚,孤僻冷漠,缺乏责任感,人格异化,道德失范和社会功能退化,技术崇拜等。 (网络属于个人媒介,私密与封闭)产生原因:网瘾形成的

35、前提是网络技术所提供信息空间与媒介接触条件;缺少相应的控制机制;个人,家庭和社会的诸多原因。 媒介形态变化原则:每当一种新的形式出现和发展起来的时候,它都会长年累月、程度不同地影响其他每一种现存形式的发展。而此时,比较旧的形式就会去适应并继续进化,而不是死亡。三十一、几种主要的受众观(受众有选择的接受信息)“小李等人在路旁,被抢,原来是个外地人,流氓,旁边一群北京人,在看,他说:俺们那嘎都是北京人,俺们都爱看人耍流氓,路边如果有人耍流氓,俺们那嘎都在她身旁。 ”(以下四方面回答)1、 霍兰夫的个人差异论个人的心理结构式千差万别的;个人差异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后天习得的不同;心里差异会影响个人对信息

36、刺激的挑选,也制约他们对信息的解释。2、 社会分类论 大众传播提供各种信息,但社会成员是有选择的接受和解释这些信息的; 这种选择行为的基础,是人们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 各社会群体的内部成员对大众传播会做出大体一致的反应。3、 拉扎斯菲尔德的社会关系论 社会关系是影响社会成员有选择的接受和解释信息的重要原因; 个人对大众传播的注意形式和反应形式,反映出它的社会关系网络; 大众纯美的效果并非那么强大,个人见得相互影响极大的制约和影响着媒介效果。三十二、选择性因素及理论解释1、选择性接触(注意):受到政,经,文化背景,社会地位,价值观,人际关系影响;2、选择性理解(解释)3、选择性记忆(不是

37、唯一要素,系列性广告:广告要传达的点比较多受众的类别比较多)解释选择性因素的部分观点认识连贯论:人们会有意识地避开那些与自己固有观念不和谐的信息,以保持心理平衡和认识的一贯性机制“忠言逆耳”选择省事的信息闯红灯可获得性论(易得性论)实用论(使用满足论)三十三、 “使用与满足”理论 人们接触传媒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这些需求有一定的社会和个人心理起源; 实际接触行为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没接解除的可能性和媒介印象。 无论需求满足与否,该接触行为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接触行为。案例分析大话西游的流行1、 大话西游现象的来龙去脉由香港彩星公司与西安电影制片厂合拍1995 年开始在上海,北京、沈阳

38、等城市投放,票房惨淡。1996 年,拷贝到北京电影学院,立即博得满堂喝彩。电影频道收视率猛增;19961998 年出现盗版 VCD 黄金期1999 年出现大话西游网上讨论繁荣期2、 大话西游的传播分析“无厘头”与票房惨淡(符号解读与使用满足)现场发挥的台词与观众的领悟力,进电影院看大片的心理落差(老一辈与学生)传播与无赖英雄“至尊宝”两个的身份;年轻群体的批判话语(逃学威龙,小人物不必遵守过多规则) ;人际传播、盗版 VCD,网络传播(高价看烂片,免费看盗版)绝不“大话”的爱情媒介印象的过程大话西游周星驰其他电影香港电影使用满足理论评价意义:从受众角度出发来考虑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

39、的效用 它认为受众的媒介接触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的活动,这种选择具有“能动性” ,有助于纠正“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 它揭示了受众媒介使用形态的多样性,强调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否定了早期的“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 。 “使用与满足”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具有一些基本效用,纠正了过分强调大众传播的无力性的“有限效果论”不足:过于强调个人和心理的因素,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较浓;脱离开传媒内容的生产和提供过程,单纯地考虑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不能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受到传媒的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制约。指出了受众的某种能动性,但这种能动性仅限于对媒介提供内容进行“有选择的接

40、触”的范围之内,不能反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题,有着传播需求和传播权利的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三十四、传播效果的类型;三个层面。类型:短期与长期;预期与非预期;层面:宏观与微观;认识层面,态度层面,行动层面。三十五、传播效果的理论(三个,适用范围、缺陷、当今意义)1、 “常识理论”公众通过日常接触和使用媒介的直接体验形成的观点对传媒活动的影响;2、 “现场理论”传媒内部工作的人所持的观点。3、 “社会科学论”从个人,社会与媒介三个关系出发研究媒介活动及其结果。包括影响公众,推动传媒活动的社会舆论监督;影响传媒工作者,促使他们增强社会责任感;影响传播的立法、司法与行政,提供科学依据。在确保大众传媒

41、发挥强大力量、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又要对它实行社会制衡,最大限度防止与其可能造成的负面效果。三十六、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20 世纪初到 30 年代末媒介万能论 传播媒介具有巨大威力,是万能的。20 世纪 40 年代到 60 年代有限效果论对“媒介万能”提出质疑、反驳,认为传播媒介极难改变受众的意见、态度和行为,媒介并无多大威力甚至是无能的。20 世纪 70 年代起重新认识媒介的力量对传播媒介的功能重新认识,认为传媒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但并不是万能的。 1 魔弹论核心观点: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

42、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魔弹论产生的社会背景新媒介的巨大冲击对媒介的空前利用本能心理学的流行大众社会论的形成对魔弹论的评价是一种唯意志论观点,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否定了受众对大众传媒的能动选择对传播过程做了过于简单的描述 :一方是全能的传媒,一方是分散的受众,其间别无他物2 有限效果论核心观点:大众传播不是效果产生的唯一和充分条件,它只能在各种中间环节的连锁中并且通过这种关系才能发挥作用。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对他们既有态度的强化。案例:1940 年美国总统大选意见领袖的基本特征 与被影响者一

43、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 均匀地分布于社会各阶层和群体 其影响力可分为“单一型”和“ 综合型” 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3 宏观效果论(适度效果论)适度效果论不是某一种研究的结论,而是对一系列新研究的概括 魔弹论过分夸大、有限效果论又过分贬低了大众传播的效果。 魔弹论以媒介的巨大威力来否定受众的主动性,有限效果论又以受众的顽固态度来否定媒介的劝服效果。 以往的研究侧重于揭示大众传播对受众态度与行为的影响,而极少探求怎样变动传播的方式以提高传播效果。 以往的研究只注重大众传播的短期效果,而忽略了长期效果的研究。方向:探求媒介与受众的互动、传播技巧研究传播的综合、长期效果4 大众传播的

44、强力观概述:如果根据传播理论的原则巧妙地编排节目或筹划宣传,大众传播就可能发挥出强大的效果。原则:传播的目标应该十分准确。必须认定并瞄准某些特定的受传者。累积性、普遍性与和谐性有机结合,比各自为政的传播效果要强得多。三十七、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1、传播者因素 2、信息因素 3、媒介因素 4、受众因素三十八、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宣传的七种手法加以恶名 美化 假借 现身说法 以平民自居 洗牌作弊 号召随大流说服策略1、 “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2“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3 明示结论与观点寓于材料 4“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5 警钟效果(恐惧诉求)怎样进行有效的传播:1、首先提出的论点有利于

45、引起受传者注意2、最后提出的论点有利于受传者记忆3、如果内容是受传者可能接受的,先提出来比较有利4、如果正反观点都是由同一个人提出,先提出的观点容易给人先入为主的印象5、如果传播的内容是受传者不熟悉的,应先提出问题的要点6、如果讯息内容是为了满足收传者 的需要,最好成绩先唤起其需求四十、议程设置理论概述: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其他信息传播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 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特点1、着重认知层面上的传播效果2、考察较长时期的传播活动所产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3、传媒的报道是一

46、种有目的的取舍活动设置议程的三种机制(笔记)案例分析孙志刚事件,沈阳刘涌事件媒介议程设置功能思考1、媒介的议程设置与公众的审美疲劳优先式阅读 协商式阅读 反抗式阅读2、主观性引导媒体独角戏3、议程设置与新闻炒作4、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和问题四十一、沉默的螺旋理论概述:人出于社会天性,总是寻求与周围关系的和谐。在舆论上就形成一种“沉默的螺旋”现象:人们公开发表意见时,如果感觉自己的意见处于“优势”,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发表;当发觉自己的意见处于“劣势”时,为防止可能的孤立而保持“沉默”。而一方的沉默就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了一方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的螺旋发展过程。 “

47、沉默的螺旋”的三个命题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3、大众传媒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控制舆论:“沉默的螺旋”的两大特点1、舆论观强调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舆论与其说是 “公众意见”,倒不如说是“公开的意见”。2、效果观认为大众传播的强大影响已不止于认知阶段,而是包括了认知判断行动的全过程。评价:不足:认为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是绝对的,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和“少数派”的作用。意义:1、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舆论形成中的作用。2、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正确地指出这种影响来自于大众传播营造“意见环境”的巨大能力。四十二

48、、培养理论基本观点:1、社会生活要协调发展,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2、在现代媒介社会,提供共识这一功能主要由大众传媒来承担。3、大众传媒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 “培养”的过程。4、传媒的“培养” 会造成认识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偏离。 核心观点: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提供报道”、 “提供娱乐” 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他们形成人们的现实观和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四十三、知沟理论观点: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传播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造成原因:1、接触媒介的能力 2、已有知识储量的差异 3、社交范围的差异4、受众选择性因素的差异 5、传播媒介的性质缩小知沟的对策:对不发达地区或低收入阶层实施特殊的扶持政策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媒介使用能力四十四、全球传播体系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政治上,民族国家及其职能逐渐削弱,相互依赖增强;经济上,跨国贸易和金融大规模运行,形成了全球市场;文化上,信息传播空前活跃,以消费为核心的生活方式盛行。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区别(笔记)全球化与信息传播秩序: 美国信息产品为主导地位与其他信息传播的不平等现象:1) 媒介分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