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蒹葭说课稿文法系 冷淑敏各 位 领 导 、 评 委 、 老 师 , 下 午 好 。 我 说 课 的 题 目 是 蒹葭。我的说 课 内 容可 以 用 四 句 话 来 形 容 : 豁 然 开 朗 “析 ”中 来 , 有 的 放 矢 “标 ”导 航 , 精 心 设 计“法 ”增 效 , 成 长 进 步 “思 ”重 要 。 即 包 括 了 七 个 部 分 : 教 材 分 析 、 学 情 分 析 、教 学 目 标 、 教 学 重 难 点 、 教 法 与 学 法 、 教 学 过 程 及 教 学 反 思 。一 、 豁 然 开 朗 “析 ”中 来 析 教 材我选用的教材是李冬梅、韩素萍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2、社出版的大学语文。蒹葭是第一单元诗歌中的第一篇课文,选自诗经秦风。诗歌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描绘了主人公对伊人的倾慕之情、执着之意,文字虽简单,却有一种美丽至极,百读不厌之感。其根本原因在于它营造了一个空灵朦胧,柔婉缠绵的意境。其主 人 公 形 象 亦 耐 人 寻 味 。 他 ( 她 ) 伫 立 凝 望 、 反 复 追 寻 , 犹 如 “昨 夜 西 风凋 碧 树 , 独 上 高楼,望尽天涯路”,也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写尽了情致。正是因为蒹葭蕴含了无穷的艺术魅力,于是编者将这被近代学者王国维称之为“最得风人深致”的诗篇选编进了教材,作为整本教材的第一篇课文,既想以此作为
3、古典诗词学习的完美开端,又想通过蒹葭这一桥梁纽带开启通往诗经的艺术大门,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鉴赏诗经等古典诗词奠定良好基础。二 、 有 的 放 矢 “标 ”导 航 定 目 标 , 定 重 难1、定目标(三维目标)课程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学生能领悟作品的内涵,评价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体验作 品 中 感 人 的 情 境 和 形 象 , 品 味 作 品 中 富 于 表 现 力 的 语 言 , 以 提 高 自 己 的 欣 赏品 味 和 审 美 情 趣。”基于对大纲要求的把握,针对教材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首先是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体会诗歌的音韵美。2、分析诗歌意象,理解诗
4、歌感情。其次是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品析、探究和交流,学生能分析诗歌意象、探究诗歌主旨及意境。2最后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感受伊人之美、觅求之难,感悟“恋情之深,求索之坚”的精神。2、定重难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理解诗歌情感,分析诗歌意象,探究“伊人”丰富内涵。由于本诗的意象内涵丰富,所以把握诗歌主旨以及体味本诗空灵朦胧的意境成为我在短时间内需突破的教学难点。三、精 心 设 计 “法 ”增 效 说 方 法 , 说 过 程(一)说方法:1、教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落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除了常用的讲授、启发、引导以外,主要采用了情境渲染法、诵读品读法和探究研讨法,以
5、任务驱动的方法开展教学。(1)情境渲染法:一 段 介 绍 诗 经 的 视 频 资 料 , 一 幅 契 合 诗 歌 意 境 的 画 面 , 一 曲 与 诗 歌 风 格相吻合的背景音乐,将这些搬进课堂,旨在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出发,既温习旧知,又获得新鲜的视听美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入情入境感受诗歌的美。(2)诵读品读法:“诗非读不能品也”,“ 好 诗 不 厌 百 回 读 ”, 文 言 诗 文 的 教 学 应 该 始 终 扣 住 一 个“读 ”字 , 学 生 诵 读 离 不 开 教 师 的 指 导 。 教 师 朗 读 教 学 的 指 导 绝 不 应 该 停 留 在“读 准 字 音 ”、 “读
6、 准 停 顿 ”、 “读出语气”、“读出感情”等浅而空的层面,而应该立足文本,精选角度,进行有效的朗读教学的指导。蒹葭的音韵美体现在双声叠韵,体现在重章叠句,于是,我指导学生读好韵脚、叠词,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来感受诗歌的音韵 美 。 又 紧 扣 一 个 “从 ”字 , 追 本 溯 源 , 引 导 学 生 品 读 重 点 词 句 , 分析 “伊 人 ”形象,感受诗歌缠绵悱恻、含蓄蕴藉的情感美。(3)探究研讨法:课程教学大纲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在感受了诗歌的音韵美和情感美之后,我引导学生个性解读诗歌,探
7、究“伊人”的丰富内涵及诗歌主旨,3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合作交流,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文化积淀、精神启迪上都有所收获。2、学法在阐述具体学法之前,我先进行学情分析:我的教学对象是大学二年级学生,蒹葭一诗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学过,对于诗经的基本常识以及蒹葭一诗的情感内容已有所了解,且具备一定的诗歌领悟能力和鉴赏能力。同 时 , 诗 中 主 人 公热 烈 、 执 着 地 追 寻 伊 人 对 于 正 值 青 春 的 学 生 来 说 , 是 一 种 真 切 的 情 感 体 验 , 或许 有 不 少 同 学 正 亲 身 经 历 着 呢 。 不 过 , 对于本诗的主旨,学生大多只界定为爱情
8、诗。这较大程度束缚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蒹葭一诗意境空灵朦胧,学 生 要 真正 领 会 其 主 旨 , 实 属 不 易 。 基 于 此 我 引 导 学 生 采 用 自主探究法,通过感受诗歌情感氛围后,自觉进入情境中,想象画面、探究伊人形象,进一步思考主旨,并用合作交流的方法,小组之间交流意见,构筑更为准确清晰的伊人形象及诗歌主旨,最后以成果展示的方法,表达观点,进行全班交流与探讨。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曾说:教是为了不教。即让学生不但学会,而且会学。让学生自觉掌握方法,以学生能力为本,自主学习。下面来说一下我的教学时间安排:蒹葭共计 2 个课时,新课导入 5 分钟,感受情景氛围 20 分钟,把
9、握思想内涵及主旨 30 分钟,点拨艺术特色 20 分钟,小结作业 15 分钟。(二)说教学过程我将整个教学过程定位为一次寻找美、鉴赏美的旅程。内容包括“回忆美”、“感受美”、 “探究美”、 “总结美”四个环节。“入乎其内”,走进作品,抒情主人公“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上下求索,矢志不渝,只为追寻心中之美秋水伊人;“出乎其外”,走出作品,我和学生一道,深情诵读,细腻品读,个性解读,追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情感美”、“内涵美”、“意境美”。首先是新课导入部分,回忆“美”: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 没 有 丝 毫 兴趣 的 强 制 性 学 习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
10、兴趣,消除因熟悉带来的懈怠,对于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攻效的导入环节,我以一段介绍诗经的视频资料轻叩诗经的门扉,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学生在一曲天4籁般的音乐熏陶下,在一段段优美的文字感染下,注意力自然而然集中到诗经的“美”上来,先温故,以期“知新”。其次是感受美,感受本诗的情景氛围。蒹葭一诗篇幅简短,却意味深长,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永恒的艺术魅力。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各层审美心理要素,展开对蒹葭的审美接受过程。武汉大学王兆鹏教授曾发表过唐宋词与 MTV 的相关言论,其实 ,欣赏蒹葭,又何尝不是犹如欣赏一首 MTV 呢。以此为视角,我让学生透过这首诗的语言形式,全面感知它
11、所描述的人物、环境、情节和意境。在此,指导学生诵读诗歌,通过比读、换读、指名读、齐读等不同的方式读好韵脚,读好叠 词 , 感 受 四 言 句 式 的 节 奏 , 重 章叠 句 的 形 式 , 从 而 领 略 蒹 葭 的 音 韵 美 。 接 着 紧 扣 一 个 “从 ”字 , 追 本 溯 源 ,引 导 学 生 细 腻 品 读 重 点 词 句 , 如 “在 水 一 方 ”、“ 在 水 之 涘 ”、“ 在 水 之 湄 ”等 感受 伊 人 美 丽 朦 胧 、 可 望 难 即 的 特 点 ,“道阻且长”、“ 道 阻 且 跻 ”、“ 道 阻 且 右 ”等 又 道 出了追寻者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及生命不息追寻不
12、止的坚定执着。至此,看到诗人如此执著的追寻着伊人,学生自然会激起其强烈的同情和共感,即审美情感。伊人,真是可望而不可即啊,既隐身于茫茫的秋水之中,又历历如在眼前;而诗人始终没有放弃,一直在凄迷的秋水间四处张望,不停地寻觅着伊人。似乎,天地万物也为之悄然动容:那瑟瑟的芦苇仿佛在诉说着哀怨的心曲,那未晞的白露仿佛凝聚着失望的目光,那弯曲的河道里仿佛流淌着缠绵的惆怅由此进入了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受到感染、陶醉和净化。再次,探究美,探究诗歌的思想内涵及主旨。一首诗的主题思想决定于其中心意象的内涵。引导学生探究“伊人”形象的丰富内涵,进而把握诗歌主旨。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展开想象
13、的翅膀,充分 调 动 自 己 的 知 识 积 累 , 各 抒 己 见 ,进 一 步 理 解 “伊 人 ”形 象 , 对本诗主旨做出创造性的理解。伊 人 到 底 指 的 是 什 么 ? 仅 仅 是 中 学 阶 段 所 认 为 的 恋 人 、 情 人 吗 ? 在 此 , 学 生仁 者 见 仁 , 智 者 见 智 , 有 的 说 是 隐 居 水 边 的 贤 人 , 有 的 说 是 思 念 已 久 的 友 人 , 等 等等 等 。 伊 人 是 一 种 象 征 , 它 涵 盖 了 世 间 各 种 可 望 而 不 可 即 的 人 生 境 遇 。 情 人 难得 、 知 音 难 觅 的 怅 惘 , 仕 途 坎
14、 坷 、 功 业 未 遂 的 忧 思 , 理 想 幻 灭 、 前 途 渺 茫 的 失 望 ,5人 生 无 常 、 精 神 失 落 的 悲 哀 等 等 心 灵 的 回 响 , 都 可 以 从 蒹 葭 的 意 境 中 得 到感 应 。 对于本诗的主旨,解 读 起 来 就 像 是 在 做 “主 观 性 ”的 填 空 题 一 样 。 当认同琼瑶所作歌曲在水一方的歌词,认为“伊人”就是佳人、恋人或情人,那么这首诗就是一首思念情人的优美、深婉的爱情诗。即“求爱说”。当联系写作背景来读这首诗,会觉得伊人是春秋时代的一位隐居水边的贤人,因而这首诗是一首招贤诗。即求贤说。还有讽刺说、诗意不定说、怀人说、朦胧诗说
15、等解读。学生在充分感受诗歌情感和意境后,创造性地提出“励志说”。指出“伊人”就是心中追求的梦,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心 中 的 “伊 人 ”指 引 人 们 在 平 庸 琐 屑 的 生 命 历 程 中 不 断 前 行 上 下 求索 , 正 是 我 们 学 院 的 大 学 精 神 “臻 于 至 善 ”啊 。 当 我 听 到 这 一 创 造 性 解 读 时 , 欣喜 若 狂 , 因 为 至 此 , 不 仅 本 节 课 的 重 点 和 难 点 如 行 云 流 水 般 得 到 落 实 与 突 破 , 而且 作 为 蒹 葭 的 二 度 教 学 , 学 生 比 中 学 阶 段 已 有 更 新 、 更 深 、
16、 更 全 面 、 更 具 创造 性 的 认 识 !最 后 , 总 结 美 , 点拨本诗的艺术特色。学生思考并交流,教师适时进行点拨,不难发现,本诗的艺术特色主要有:1朦胧美。虚幻难实、神秘莫测的朦胧意境。2含蓄美。意在言外、连类无穷的象征格局。3音乐美。一唱三叹、层层推进的美感形式。寻 美 至 此 , 学 生 已 经 完 全 走 进 了 诗 歌 , 与 两 千 五 百 年 前 的 华 夏 先 民 产 生 了 情 感共 鸣 , 此 时 再 来 读 诗 , 学 生 定 能 用 声 音 演绎出那回环往复的音韵美与朦胧含蓄的意境美。朗朗的读书声贯穿了课堂始终。我期待,下课铃声的响起不是我和学生寻美历程
17、的结束,而是新的开始。通过学习蒹葭 , 学 生 能 打 开 一 扇 通 往 诗 经 等 古 典 诗 词 的 艺 术 大 门 , 能 够 去 “发 现 美 ”、“ 追 寻 美 ”、“创造美”、“鉴赏美”。 也 正 如 我 自 己 期 待 的 ,我 的 大 学 语 文 课 , 能 多 一 点 点 温 度 和 深 度 , 让 学生 获 得 知 识 , 体 验 情 感 , 启 迪 精 神 。 这 , 也 正是我心中的“伊人”,我追寻的“美”。下 面 是 我 的 教 学 总 结 部 分 :6在 总 结 之 前 , 我 问 了 同 学 两 个 问 题 : 1你认为蒹葭的中心意象是什么?这一意象有何象征意义
18、?2以蒹葭为例,请谈谈你对诗歌中存在的“朦胧美”的看法。在这里,我用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回顾知识,达到了较好的反馈效果。然后我将知识梳理一遍,并强调鉴 赏 蒹葭这 样 的 艺 术 精 品 , 我 们 不必 尽 依 本 旨 , 而 是 要 展 开 自 己 想 象 的 翅 膀 , 在 其 广 阔 的 意 境 空 间 中 自 由 翱 翔 , 找 到心 灵 的 栖 息 地 , 以 哲 人 似 的 深 邃 的 眼 光 和 豁 达 的 心 胸 , 进 一 步 思 索 整 个 意 境 的 社 会意 义 和 人 生 内 涵 , 从 而 尽 情 地 享 受 审 美 创 造 的 快 感 。最 后
19、, 我 给 同 学 们 提 供 了 课 堂 练 习 , 对 比 阅 读 关 雎 , 并 布 置 课 外 作 业 。赏析蒹葭。通过对比阅读和课后鉴赏,可以考察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及教学难点的掌握情况,并为我下节课“从蒹葭说开去”进行的拓展延伸作了良好铺垫。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蒹 葭鉴赏美入乎其内出乎其外音韵美 押韵、叠词 情感美 恋情之深、求索之坚意境美 伊人可望不可即 音乐美 重章叠句、一唱三叹含蓄美 意在言外、连类无穷朦胧美 虚幻难实、神秘莫测设计思路是:以鉴赏诗歌为角度进行作品分析,先入乎其内,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情感美,意境美,再出乎其外,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含蓄美,朦胧美。清晰、简明地体
20、现了本诗思想内涵及艺术特色。四、成长进步“思”重要说教学反思在结束了全部教学内容之后,最后我想谈一下我的教学反思。这节课既有亮点,也有不足之处。亮点在于营造了一个情感的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对学生进行了正面的激励,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合作精神,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增强。不足之处在于关注学生不够。学生在走进作品后有很多想法要表达,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充分让他们发挥,实在有些遗憾。在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多的关注学生,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以提高教学工作开展的有效性。成长需要反思,在反思中前行,在前行中提升。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恳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谢谢!7